救命啊我肾虚晚上睡不着怎么办,一个月下来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心情很烦躁,有一种等死的感觉

我来补充:
自从黄元御给这位钱叔玉老乡治好病以后,钱老乡非常的高兴,而额外的收获是:他对这个世界上的圆圈开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种田之余,坐在田间地头会出神地想一会儿,这个圆圈很有点意思嘛。
  安之春:
  读黄元御被庸医误治一段,令人扼腕叹息。正如罗博士所说,如果采用挑刺疗法,黄元御的眼病也可能就好了。给大家讲个我的亲身经历吧,要不是我自己的经历,真的,再大的专家说了我恐怕也不信。
  高三那年上了点火,一只眼睛上眼皮长了我们俗话说的“挑针”,肿得跟桃儿似的,上医院,大夫让化验血,看有没有炎症,然后消炎,结果根本没用。我就跟老师请假回家,去找邻村的一个赤脚医生,他看了看说:“没事,上了点火,放放血就好了。”当时给我吓的,按我爸说的我脸都吓白了。他就拿了个针头,在我耳朵上扎了两下,又在后背扎了两下,分别挤了点血出来,说没事了。原来以为是要拿刀放血呢。这样“放完血”我就回学校了,睡了一觉,第二天早晨起来就消肿了,过了两三天就好了。一分钱没用花。
  杏虎问:
  麦粒肿的那个例子,确实挺有意思。希望安之春朋友能详细说说当时的情况,比方放血以后,脓肿是破溃了呢,还是红肿痛逐渐消退,自己萎缩掉了呢?
  安之春答:
  我得努力回忆一下九年前的情况。
  左眼还是右眼,我记不清了,肿得相当大,也非常红。放血的时候扎的是右耳,扎了几下不清楚了,好像不超过三下,具体位置也不知道。当时已经吓傻了,隐约记得耳郭被扎了,耳垂有没有扎记不清。后背的具体位置也记不清了,好像也不是肩胛骨。扎完了以后的情况记得清楚。脓肿没有破溃,红肿第二天就消了很多,非常明显,过了两三天就完全好了。比起打消炎点滴又抹烦人的眼药膏,真不知道好多少倍。
  杏虎:
  不在肩胛骨附近,那么就在肝俞穴(肝主目)附近,一侧一个,刚好两个点,术者一般临症选点。耳针时应该是扎,操作后背时应该是挑。这种手法需要足够的经验与火候,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罗大伦:
  中医里这部分内容极其丰富,我在没学医时(中学)曾经亲眼见过满脸粉刺的同学,怎么也治不好,结果找了一个医生,大腿内侧用针挑破,结果脸上就好了,中学时就觉得这是奇迹。
  这部分知识以后我也要多学习,我个人有重方药、轻针术的趋势,很不好,以后多向各位讨教。
  tjyingfu:
  呵呵,首先感谢LZ好文!
  大家对这个放血和挑刺疗法讨论得够热烈的,但都把放血和挑刺疗法放在只有民间草医才用的位置。我于此有一些粗浅的体会,与大家交流。
  请大家打开《针灸大成·卷九·名医治法·眼目》:“偷针眼,视其背上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即瘥,实解太阳之郁热也。”
  我得过沙眼,第一次氧氟沙星眼药水滴好了;第二年复发,氧氟沙星眼药水等都没效了,折磨了5个月。当时翻看了《民间刺血疗法》。请同学帮我在攒竹(足太阳经)、太阳(经外奇穴)放血,再针太冲、三里。在放血的同时,眼睛的涩、痒、痛等等感觉好像就随着毒血排出体外了,眼睛马上就舒服了。这就是《内经》所谓血污拔刺的效果。过了好些年了,到现在我的眼睛一直正常运行着。
  如果“实解太阳之郁”这句话能举一反三,那您对痘痘的疗效也会提高几分。
  另外,这种方法在《大成》的名医治法里有记载。
  弈趣斋主人:
  支持一下楼主,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位中医用耳尖放血的疗法使一位高烧不退病人的体温在5分钟内降到正常,在场的家人无不称奇。
  为什么这一针下去就能立竿见影呢?有人说这是因为此刻在耳尖放血,犹如打开了一扇天窗,立即换进新鲜空气,从而将体内湿热毒气释放了出去。可见,这不起眼的耳朵与身体内脏的关系可不一般。
  两只耳朵犹如一所展览馆,把人的一切,心肝五脏、性命、历史一一展示在外面,一眼望去,尽收眼底。
  耳穴在耳郭上的分布似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身体各部位在耳朵上皆有相应的位置。因此,在耳朵上可以观察到身体任何部位的病理变化也就不足为奇了。如:冠心病人可以看到耳垂斜皱纹;肝癌病人可以观察到在耳郭肝区周围的环形凹陷、梅花样改变;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耳甲压痕;就是掉一颗牙,在耳朵上都暴露无遗。
  耳郭是一个独特的能反映整体全息的微观世界。人体的十二经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故《灵枢·口问》篇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在《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中有:“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因此从耳的颜色、位置高低、厚薄、扁圆、硬软可知其人先天的体质,从形态和长相可知后世的病理。
  怎么通过观察耳朵的颜色、形态、厚薄来判断内脏的虚实呢?《灵枢·本脏》篇中指出:“(耳)黑色小者则肾小,粗者则肾大,耳高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者肾脆。肾小既安难伤。坚则肾不受病。肾大,大则虚,虚则肾虚,耳聋或鸣。”
  罗大伦:
  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上学时,郝万山老师讲过一件事,说去德国,老外找了个高血压患者,让郝老师当场表演中医医术,想看看郝老师的本事,郝老师就在患者的耳部高血压的反应点刺了一下血,结果血压立刻降了。老外医生不相信,找了好多设备检测,结果都是降了,最后态度很好,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维肝有癌:
  我个人是个西医,在临床上的确发现有不少中医验方有一定的疗效,但是我却坚决地要求打倒中医。要打倒的不是中医的方剂,而是中医的神秘主义观念。
  鄙人不如郝万山前辈那么有本事,可鄙人保证拿针在那德国老外的臀部刺一下,能叫老外的血压升高。那么鄙人是不是能说人的两片屁股上包含了全身的信息呢?鄙人曾经给老外“表演”过“点穴”,一“点”就把一头奶牛给“点”倒了,老外看得目瞪口呆。其实,这种“点”牛的手法是在江西星子县的乡下学来的,简单的东西包装一下就变得神秘了。
  网民abc:
  我退休快10年了,退休后才开始学点中医养生保健。年轻人不要乱说,到老了你才知道中医是多么重要了,很多老年病西医是治不了的。
  解三酲:
  罗老大,从5月份开始,我就一直追着这个帖子,基本每一期都认真阅读了,感觉很有意思。上个月看到你开讲的黄元御大师的脾胃升降理论,深为折服,于是特地从网上下载了《黄元御医学全书》,这半个多月一直在研究《四圣心源》,感慨颇多,很有种豁然之感。
  个人从小体质较差,五六岁时即罹患哮喘之疾,幼年开始辗转求医,受尽折磨,父母家人也极为痛苦,中医西医,内服外灸,不管正规医院还是小道偏方,遍试无效,后经一本地老中医调理,稍有好转,及至成年后,慢慢有所减轻。哮喘之苦,未曾经历之人难以想象,发作时如绳勒脖颈,须臾嘴唇便呈紫黑,喘息之间极为痛苦。
  所谓久病成医,我也一直在思考哮喘的根源,大学是理科,也学过人体生理学,但总觉得从西医的角度看哮喘的根源不是非常清楚,中医平常也关注过,但限于资质,也是茫然无绪。
  《四圣心源》专门有齁喘一章,自觉其理论颇有道理,因此就按方抓药,即苏叶、杏仁、橘皮、半夏、茯苓、干姜、生姜各三钱,甘草、砂仁各二钱,由于条件所限,就把药放在暖壶里,拿开水冲泡塞住,大概三四个小时之后开始服用,这样一共吃了三帖,里面貌似没什么常规止喘的药,连炙麻黄都没有。原本那几日夜间憋闷,有较轻微的哮喘,吃完药后居然好多了,真神奇。
  我今年26岁,男,大学时候在海边,气候比较温和,可能有利于身体,哮喘一直没有怎么发作。去年底开始在山区工作,气候潮湿阴冷,感觉颇不适应。这边多以烈酒御寒祛湿,觥筹交错,不胜其苦。我从小皮肤就不好,时有什么湿疹、皮炎之类的,奇怪的是往往皮肤不好的时候哮喘就会减轻,皮肤涂了药膏好些之时哮喘又会发作,至今未愈。现在偶尔会有憋闷之感,一般夜间加重。今年夏天开始到原来那个有些效果的老中医处就诊,吃了3个多月的中药,感觉没啥效果,后来他很怀疑我得了银屑病,吓得我不轻。他跟我解释,哮喘当用温药,银屑病当用凉药,无法统一,只能尽力为之,我当时感觉颇为无奈,后来也懒得去看了,因为实在没什么效果。目前的情况是夜间胸部偶有憋闷哮喘,皮肤干燥,浑身发痒,皮屑较多,颈项处有多处蚕豆大疮,红色微凸,粗糙,左多右少,搔之有皮屑。畏寒肢冷,下肢尤甚,脚心多汗,体倦乏力。睡眠与大便正常。数月前偶发早搏,后被该老中医调理痊愈,但偶尔觉得心口闷。舌胖,胎微黄,舌尖可见针头大红点。医生把脉后一般都写濡弦,不知何意。
  根据《四圣心源》与麻瑞亭先生治哮喘与荨麻疹的药方,俺给自己撰了个方子,请罗先生、杏虎先生、王思柳先生、肝癌先生等诸位方家批判一下:
  黄元御先师:
  齁喘:苏叶、杏仁、橘皮、半夏、茯苓、干姜、生姜各三钱,甘草、砂仁各二钱。
  (另赵彦威,茯苓、甘草、半夏、干姜、细辛、橘皮、桂枝、砂仁。)
  癞风:紫苏丹皮地黄汤 苏叶三钱、生姜三钱、甘草二钱、丹皮三钱、芍药三钱、地黄三钱。
  麻瑞亭先生:
  荨麻疹:苏叶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丹皮9克、生地9克、浮萍9克、杏仁9克、大枣4枚、生姜6克;瘙痒甚者加荆芥6克,防风6克。
  紫癜:桂枝9克、生甘草6克、生杭芍9克、粉丹皮9克、全当归9克、老川芎9克、赤丹参15克、青浮萍12克、煨生姜9克、大枣4枚,气虚加黄芪。
  心悸咳喘:茯苓12克、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12克、广橘红9克、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苏泽兰30克、柏子仁9克、北沙参12克、砂仁6克。
  自撰方子:
  生甘草9克、茯苓9克、法半夏9克、苦杏仁9克、橘红9克、北沙参15克、干姜9克、何首乌12克、桂枝3克、苏叶9克、青浮萍9克、生白芍9克、丹皮9克、生地9克、生姜9克、砂仁6克、生荆芥6克、防风6克。
  顿首。
  罗大伦:
  我见过许多人自己服用黄元御的方子然后把自己的病治好的,也是一奇。朋友,你自己的这个方子味数太多,一个方剂,如果药味太多了,药性会互相牵制,黄元御的方子原本的思路就是调理升降的,味数都不多,如果有了羁绊,就不对了。中医认为肺主皮毛,所以很多皮肤病的病因都要从肺经来找,你的身体,邪气进入肺经了,就病喘,邪气出来了,就病皮肤,但肺经的压力减轻,哮喘就轻了,我觉得你还是以调肺为主,黄元御的原方就可以,最多加上一味浮萍,就可以了,浮萍可以把邪气向外托,肺经调好了,皮肤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另外,药要先泡一会儿,然后开锅几分钟就可以了,你的方法是对的,用开水泡,但是最好开锅二三分钟,效果更好。
欢迎转载 标题: 谢谢 转载地址:
黄元御圆圈的应用
  自从黄元御悟出这个人体气机的运行规律后,临床的疗效那是越来越好,于是就有很多人找上门来,这可就成全我们了,我们可以借机会多观摩一下黄老师都是怎么应用这个圆圈的。
  各位,甭管您是不是学医的,这个气机升降的道理明白以后,有些情况自己就能解释了,否则一定有人特奇怪,为什么我的腿就特别的冷,可脸上却总起红色的包啊?这上下像是冰火一样悬殊,为什么啊?
  让我们再来看个例子吧,这位姓赵,叫赵彦威,他患的病叫“齁(读hōu)喘”,就是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哮喘。有的人可能见到过这种病,一犯病张口抬肩,上不来气,喉咙里发出非常刺耳的声音,著名歌星邓丽君就是这个病发作,来不及拿药去世的。我们这位赵同志的病发作还挺有特点,就是在秋天和冬天的时候特别容易犯,一犯起病来,先是开始打喷嚏,然后流出鼻涕,再接着就感觉喉咙发堵了,然后就开始喘。
  这可太难受了,这喉咙堵的滋味估计各位没感受过,呼吸这在平常人是最正常的事情,在他们那里却简直是可望不可及的啊。
  这可怎么办啊,大家都愁坏了,这事儿要搁现在,还有好多方法,西药有很多喷雾的制剂,可以缓解喉部痉挛的,也有好多的激素类的药物,可以救急,但是容易产生依赖,这辈子总不能靠着激素活着啊?
  那会儿可什么西药都没有,赵同志简直觉得生活要绝望了,这个时候,有人说昌邑的黄元御学问好,因为身体残疾,发誓攻读医学,现在那是颇有心得,不如我们把他请来吧。
  于是,黄元御就来到了赵同志的家里。此时的黄元御,已经彻底地摆脱了伤残所带来的悲伤,他已经从救治别人的过程中,重新找到了自信。
  让我们来看看黄元御的诊病过程吧!
  黄元御问患者:“你除了齁喘,还有什么症状呢?”
  赵同志说:“我总是觉得腹胀(这个很关键,我下面给各位解释),有时候还呕吐(这就更说明问题了),但是如果矢气后就好转了。”
  黄元御点点头,其实此刻他的心里就全明白了,但还是问了问:“这病是怎么得上的呢?”
  赵同志和家里人对望了一下,说:“那是我在二十多岁时的一个秋天,傍晚吃饭,一只该死的黑猫,从房檐上掉下来,掉到我的后背,把我吓了一下,从此就作病了,打那儿以后,不敢吃晚饭。如果夜里被冷风吹到了,或者碰到了阴雨天,或者白天吃多了些,都要犯病,一发作就是两三天,有的时候还要八九天,二十几天才好,现在已经病了十二年了!”
  黄元御一听,天啊,十二年,这个患者可真是够痛苦的啊,想到这儿,他顿起恻隐之心。
  于是,黄元御就又不怕麻烦地开始给患者和他的家属讲起了圆圈的故事。
  这个圆圈的故事太重要了,明白了它,其实好多病我们自己都可以分析了。
  黄老师讲的这个故事大意如下:这个哮喘啊,是一个肺气上逆的病,就是肺气不降了,正常的我们体内是有一个圆圈的,这个肺处于圆圈的最顶端,那么肺为什么不降了呢?是因为胃气不降了,我们说过,这脾胃是这个圆圈中心的轴,胃气是从右边下降的,如果胃气不降,那么肺气就没有了下降的道路,被堵在那儿了,于是就上逆作病。
  可这胃为什么不降呢?那是因为脾土被水湿给郁住了,不再上升,也不把胃接受的食物给吸收(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脾主吸收,中医的脾的部分功能实际是肠道的功能),脾这里不吸收,那胃从嘴那儿接受的东西还不都堵在胃里了?结果就没法儿下降了。
  您看这赵同志为什么腹胀啊?那就是脾胃都堵在那儿了。为什么呕吐啊?这是胃气不能下降,上逆的缘故啊。
  您再看他患病的诱因吧,吃饭的时候被吓到了,本来这个圆圈运转的就要出问题了,被这么一吓,“咔嚓”一下,食物就停在胃里了,圆圈的转动就受到了阻碍,结果就病了,黄元御的说法是“平日湿旺而胃逆,相火之下蛰不秘,一遇非常之事,动其神志,胆木上拔而惊生,肾水下沦而恐作。己土侮于寒水,故脾气下陷;戊土贼于甲木,故胃气上逆”,他是从神志受惊这方面来论述的圆圈是怎么异常的,这是根本。
  那为什么碰到阴雨天会发病呢?因为阴雨天湿气重,使本来就湿气重的脾气更加不升;吃饱饭发病,那是胃气本来就堵在那里了,您再给他增加负担,还不发病?
  那怎么治疗呢?黄元御说:我把你的湿气给去掉,这样脾土之气就可以上升了,我再疏调肝气,那么脾土升得就更痛快了,这样,我再用点降胃气的药,那这个圆圈不就转动起来了吗?
  方子是:茯苓、甘草、半夏、干姜、细辛、橘皮、桂枝、砂仁。
  就是这么个小方子,我们看着都眼熟,其中茯苓是去湿气的,让脾土上升,甘草是坐镇中州,补脾?的,半夏燥湿,药性下行,是让胃气下降的,这三味药我讲过了,是个典型的车轴的构思;干姜是暖脾肾的,因为湿气大,不用热药湿气不能去;细辛这味药我给各位说说,这个药是散风寒的,药性比较猛烈,有一定的毒性,所以有“细辛不过钱”之说,不过那是指入散剂,如果是熬汤药,其实没有问题,但是现在药店绝对是三克以上不给抓药。细辛这味药的特点是可以动用肾中的真气,来把风寒给顶出去,所以对某些顽固的风寒头痛、咳喘等都有效果,但是有个问题,在用了细辛以后,肾气虚的人很可能需要补一下肾,因为动用了肾气了。我曾经开方子治疗顽固咳嗽,用了细辛以后,患者很快就好了,但是在舌头的中后部,舌苔出现了一个硬币大小的缺苔,就是这个地方舌苔没有了,这是肾气虚损的表现,我马上让患者服用了金匮肾气丸,结果几天后,这块舌苔就长上去了。
  方中的橘皮是梳理肺经之气的,可以止咳降逆;桂枝黄元御的说法是暖肝升陷,使肝气上升的(这是黄元御的独特心得);砂仁这味药是行气调中的,可以醒脾开胃,如果这胃气被食物堵住了,用点儿砂仁,可以使得胃气立刻振奋起来。
  而且砂仁还暖肾燥湿,引气归肾,这是个一药多用的好东西。
  就这么个方子,主要的思路就是把脾胃给疏导开,也没什么止咳的药物,顶多说橘皮能有点作用。估计有些同志都会问,这么简单的方子,还没有止咳的药物,能治疗哮喘吗?
  让我们来看看赵同志服药后怎么样了吧?
  赵彦威同志,在服用药物十几服以后,这个病就痊愈了,后来一直没有发作过。
  这又是一个没有按照西医的科研思路,进行双盲对照分组,然后应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分析的医案。但是我估计黄元御老师一定特不在乎这个,看到患者十几年的病,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康复了,他只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自己从一个被庸医残害的残疾人,到可以治病救人,其中种种艰辛,他的心里自己知道啊。
  那么黄老师的这套理论到底有什么道理呢?难道所有的疾病都这么画个圆圈就可以治愈了?
  黄元御的这个“中土回环”的理论,其实说白了,就是说明:人体各个脏腑的机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出现了问题,会影响其他所有的脏腑的功能。我们从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来调整,都可以促使人体向正常的方向运转,而黄元御认为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环是脾胃。
  各位可别以为黄元御这么好的一个理论早就广为流传了,您想错了,其实,黄元御的书流传并不广。由于黄元御才高孤傲,他觉得唐宋以后的医家的思路都不大妥当,所以总是讽刺批评那些人(黄老师当时用词比较的生猛,金元四大家等人都被他骂遍了,后果很严重),结果得罪了几乎整个医学界的人,所以身后他的医学思想几乎没有传承下来,他的书里的那些方子,现在几乎大家都非常的陌生,只是在最近几年,黄元御的名字才开始被中医界人士所熟知。
  黄元御的医学思想,就像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现在还在等待着开发。
  中医里面,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暴露在大家的眼前的,只是你读不读书而已,但黄元御是个例外,他的理论和思想,就跟封藏在古墓里的秘籍一样,这个世界上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了,他的药方的思路和唐宋以后的医家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主要的框架都是从张仲景的方子里来的,以至于大家看到他的方子都怀疑:这能治病吗?
  值得欣慰的是,在民间还有个别的地区有黄元御的思想传承,在山东有一些,西安是由于麻瑞亭老中医解放前去的,所以在那里也有传承。
  相信黄元御的医学思想在不久的将来会被更多的人知道的。
  为了把黄元御的这个思想给各位解释清楚,我再给各位讲个中风的患者吧。
  这位患者叫马孝和,老马同志生活比较辛苦,那个年头,吃口饭不容易啊,要拼命打工赚钱,本来就“生计忧劳”,结果由于生活不顺,就情绪不好,又因为生了点儿气,结果就中风了(相当于现在的脑梗塞或者脑出血)。症状是左边的手和脚蜷曲着,左边的肢体冰冷,像没有血液一样,浑身的骨头都痛,左边的身体却没有任何的知觉,晚上烦躁,说胡话,无法睡觉,能吃饭,但是不能喝水,喝水就气逆,身体的皮肤发黑。
  患者得了这个病以后,精神状态非常的不好,觉得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现在看病还要花钱,也没有劳保,每次上医院检查的钱都是向亲戚借的,这未来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当有朋友来看望的时候,老马同志就不禁潸潸落泪,心里禁不住的难过(泣下沾衣)。
  这么下去哪儿还有个指望呢?
  这时候,有人说昌邑的黄元御现在看病非常厉害,经常是药到病除,我们不妨请人家来看看吧。
  于是就请了黄元御。各位,这就又给了我们一次机会,看看黄元御到底是如何治病的,现在如果要找这样的大师,您还真找不着了。
  黄元御来了以后,诊了脉,然后问老马:“你痰多不多啊?”
  老马回答:“痰多啊,先生诊脉真厉害。”
  黄元御又问:“你的大小便情况如何呢?”
  老马回答:“大便干燥,小便尿的时候发涩,还有疼痛的感觉。”
  黄元御点点头,说:“这样吧,我把你患这个病的来由给讲一下吧,大家都?听,以后周围的人有遇到这样问题的,可以有个思路。”
  周围的人一听,连忙称好,于是就听黄元御介绍了起来。
  黄元御老师的原话太深奥,他写的书基本都是排比对仗的句子,比较华丽,我给简单地说说大意吧。
  黄老师认为,这个病首先一定是脾胃虚弱,本来脾土应该是干燥的,可是由于劳累等原因,导致功能下降,这样湿气就多了,脾土的上升就出了问题,本来肝气是可以和脾土一起上升的,可现在脾土不升了,把肝气也给憋在了那里。
  这个肝气一郁在那里,可了不得了,因为其志为怒,其气为风,如果它郁闷,导致的结果就是风气在体内乱窜,时间长了,体内就会津液消亡,最后就会出现筋脉挛缩,导致中风。
  您再看看患者的症状吧,他为什么这么悲伤呢?各位不要以为他这只是情绪的问题,这是因为肺属金,是负责输布人体的津液的,它在情绪方面的归属就是悲(其志悲),由于肺现在没有津液可输布,因此燥气动,就产生了悲观的情绪。当然我们也要想到人家的生理问题,不仅仅是情绪,是生理影响了情绪。
  你再看看他为什么左边身体冰冷呢?那是因为肝气从左边生发。《黄帝内经》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现在肝气特郁闷,憋在了那里,生发之令不行,结果导致这里成为冰雪之地。
  患者为什么失眠呢?那是因为这个圆圈转不起来,心火不能下降,阳气不敛,结果晚上睡不着觉;他又为什么晚上烦躁说胡话呢?那是因为肝和心是母子的关系(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肝病则心也病,心神乱就烦躁说胡话啊。
  患者的呕吐也很明显,是胃气不能下降的缘故啊。
  总之,是这个圆圈的上下旋转出了问题,所以要拨动这个枢机,让它转动才能使身体恢复啊。
  怎么治疗呢?很遗憾,黄元御只说了要温水燥土、滋木清风之法,没有记载药方。
  但是我们再看看他写的《四圣心源》里,详细地记载了中风的治疗方法。
  这个方法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黄元御有个秘诀,就是用熨法,这个熨法就是把药磨成药末,然后用布包住,然后放在热炉子上加热,再放在患者的病侧的肢体关节处来回地熨,让药气透入关节肌肤,这样筋脉就慢慢地舒缓了。一般熨三四次后,药味淡了,就要换新药,以患者身体被熨出汗为好。
  熨药的方子是:左边的身体瘫痪,用何首乌、茯苓、桂枝、附子;右边的身体瘫痪,用生黄芪、茯苓、生姜(另研后放)、附子,黄元御没有写分量,各位可以每种药用二十克一次。
  至于服药,黄元御也是根据身体偏废的左右不同开出两个方子,左半身瘫痪不灵的,用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二钱、何首乌三钱、茯苓三钱、砂仁一钱;如果是右半身瘫痪不灵,则用生黄芪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
  关于这个中风治疗的秘密我们揭示的还不够,让我们来看看麻瑞亭老中医的经验吧,看看他有些什么传承。
  麻瑞亭老中医那里把右半身偏废的叫气虚型,因为中医认为右半身属气;左半身叫血虚型,因为左半身属血。
  麻老在左半身偏废的血虚型中加入了鸡血藤五钱、丹参五钱、路路通四钱,以通血络;在右半身的气血虚型中加入了夏枯草、茺蔚子、决明子各五钱,以疏肝气。
  麻先生并没有完全搬用黄元御老师的方子,他在两个方子里各加入了杏仁三钱,以降肺气。
  两人略有不同,但是思路大概相当。
  让我们说回这位老马吧,老马同志在服用了黄元御开出的方子以后,十多服药,就拄着拐杖起床了,然后大家都来看他,送客说笑之间,不自觉地把拐杖放在一旁,就起来送客了,居然不知道自己已经能走步了(不知病之去也)。
  反应过来后,不觉地放声大笑(放杖而笑),原来健康的状态是这么好的啊!
  患者笑了,黄元御的眼泪,却在心里流淌了出来。
  他回想起了自己在最失意的时候,望着同学们去读书的情景,想起自己悲伤地凝望着远方的情景,那个时候,他简直觉得自己以后就是一个废人了。
  可是现在,自己已经成为一个能够救人的医生了!
  我是一个可以救人的医生了!
  在回家的路上,黄元御欣喜地走着,心中充满了欢乐。
  有的时候,心中的信念,可以使一个人绝地反击,使一个处于最绝望境地的人,成就最非凡的事业!
  如果你知道黄元御在日后还会遇到多么大的挫折,你就会更加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追仲景之神思
  我们前面说了,黄元御的学问是从张仲景这里起步的,他学习张仲景的思想那可是费了劲了,若干年,一头扎进去,迷住了。
  要说这张仲景的学问确实迷人(请原谅我用这样的词儿),把我们的黄元御给弄得神魂颠倒的,为什么呢?黄元御自己说的,自个儿以前看诸子百家的书,那都是当成了课外读物看的,眼睛一扫,就知道那些书里面在说什么,用他自个儿的话说那是“过目而冰销,入耳而瓦解”。可就是看这位张仲景的书,感觉那是太难了,感觉那理论深度简直是没有个边(譬犹河汉无极)。
  我估计在那些时候,黄元御一定特憔悴,吃嘛嘛不香的,简直丢了魂似的,脑袋里就一个念头:仲景的书怎么如此深奥啊!
  这种饱受折磨的痕迹可以从黄元御同志的言语中表现出来,他还曾经在私下里表达过,他说这“《南华》之奇,《太玄》之奥”,可以说是够奇幻微妙难以理解的了,可跟张仲景的这些书那简直是没法儿比啊(然何至如此之闭结不解也)!
  结果,黄元御从公元1737年开始看《伤寒论》,一直极其投入地研究,又在临床中进行体会,最终在公元1748年,完成了这本《伤寒悬解》。
  完成这本书的过程是这样的。
  当时,正好有个机会,黄元御出门办事,来到了阳邱,正好有个姓刘的朋友,家里有个没有人住的荒斋,黄元御一看很高兴,说:这正好,我正愁没有个清静的地方写东西呢,要么你这房子借我住几天得了。
  这位老刘一听,好啊,这房子没人住,你就随便用吧。
  这个房子所处的位置这个好啊,黄元御站在房子的前面,向北边望去,是一条大河,河水在秋天的天空下显得深蓝,冷峻异常;向南边望去,远远的那是一片崇山峻岭,在雾色中泛着青色;房子的附近,树林成荫,秋天的树叶斑驳陆离,五颜六色,充满着成熟的色调,不远处的山坡上满是野菊花,一片璀璨(北枕长河,南踞崇山,修树迷空,杂花布地)。这种环境搁现在相当于郊外的别墅啊,黄元御呼吸着没有污染的空气,感觉到心胸豁然开朗,心里突然涌现出了创作的欲望。
  那年头人们的生活都很简单,也没有什么行李,一个人收拾收拾就搬进来了。
  在这里,黄元御把院子的柴门一关,开始集中精神。我从黄元御在序中的文字里可以看出,黄元御每当这个时候,就会让自己的心彻底地安静下来,进入一定的境界中,他自己说这个时候的状态是“灵台夜辟,玄钥晨开,遂使旧疑雾除,宿障云消,蚌开珠露,沙落金呈,十载幽思,三月而就”,也就是说,仅仅三个月,黄元御就把这本书给整理出来了。
  其实,我在看黄元御的这些文字的时候,同时也在想象着黄元御的生活,估计他在这里,什么好的东西是吃不到了。在当时的农村,能有粮食就不错了,写了三个月,每天大概也就只有青菜下饭而已。
  我总在想这样的问题,过去这些读书人,连自己吃什么都没有解决好,为什么总是要关起门来写书呢?
  他们就不想想搞点什么盈利的东西?多搞点钱?鱼翅燕窝搞不到,猪肉总得多吃点吧?为什么会不顾一切地写书呢?去悟那些难懂的东西呢?
  黄元御自己说,在屋子里狂写了三个月以后,自己的两鬓都突然变白了,可见精神损耗得严重。他图的是什么呢?
  黄元御自己说:他太喜爱仲景的书了,可是,仲景写书到现在,已经是多少年了,千载之下,竟没有人能够彻底理解仲景书的玄妙,这是多么的遗憾啊,这会淹没了仲景先师那颗仁慈的救人之心啊!所以,我黄元御即使是耗尽精神,也要把这件事情完成。
  在这一年,黄元御已经四十四岁了。
  一个四十四岁的人,身有残疾,却不想怎么尽力去讨生活,反而在这里耗尽精力给后世之人写书,我实在是无话可说。
  在《伤寒悬解》的序言里,我找到了黄元御描述自己心情的文字,他说:清苦就清苦吧,昔日文信侯如果不迁,那么也就没有机会作《吕览》,如果西伯侯不被囚禁,也写不出《周易》啊。贫苦对我来说,是激励我写书的动力啊。我已经四十四岁了,岁月不会等着我,时节就像流水一样消逝,我要趁着身体还好,赶快写啊,等到精力衰乏,就来不及了。
  古人在清贫的环境里,争分夺秒、殚精竭虑地为我们写下了经验之书,如果我们学习中医的人连看都不看,那就太对不起古人了!
  我们现在的条件好了,要肯德基有肯德基,要吃什么有什么,您还不好好地看看书?人家古人那可是在郊外的荒斋里,自己忍饥挨饿给你留下了宝贵的书籍,您还不好好看看?
  总听到有人说,这个鼻炎中医效果怎么不好啊?那个什么病我开中药也不行啊,其实这些古人在书里都写了,都是人家治疗成功后的经验,您都看了吗?甭说没时间,再没有时间,救人的本事也要长啊。
  写完,《伤寒悬解》后,黄元御心里想,既然已经步入了仲景的门墙,那干脆,我就顺势把《金匮要略》也给注释一遍得了。
  于是,他再次静下心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开始写《金匮悬解》,在这一年的八月份,最终写成了这本书。
  在第二年的二月份,黄元御又写下了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四圣心源》。
  在这本书里,黄元御更加详细地阐述了他的“中土回环”理论,他把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也在这本书里做了详细的说明。
  前面我举例子说的那个自己治疗鼻炎的网友,就是从这本书里抄的方子。
  提到这本书,我要给各位讲一个同学的故事。
  我们在读博士的时候,有一批特别要好的同学,都是致力于发展中医的人,在食堂一碰到一起,谈论的话题就是最近有没有什么心得,一放假,就到各处拜访老前辈,求取经验。
  有个山东的同学,回到老家,听说在某个地方有个老中医,治疗妇科病十分拿手,疗效很好,患者如云,于是就动身前去拜访。
  到了那个村子,等到空闲的时候,就向老中医请教:“您疗效这么好,都是读什么书学来的啊?”
  我这位同学以为他会说出一大堆的书名。
  可这位老中医特谦虚,说:“嗨,我们这个小地方,能买着什么书啊?我这就有一本叫《四圣心源》的书,我一辈子就翻来覆去地看它来的。”
  您瞧见了吗?这位农村老中医,人家就是把黄元御的心法给琢磨透了,结果疗效才那么好,可见这本书的价值。
  就在写完《四圣心源》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750年,黄元御来到了北京,在这里,他的医术把乾隆皇帝给吓了一跳。
看到了皇上的模样
  清朝的皇上对自个儿的身体那叫一个在意,其实宫里他有很多御医,御医那也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清朝的规矩是,在考科举的各省生员中,选了解医书,通晓京语者(那年头就注意普通话了),可通过面试,录用为肄业生,三年期满,礼部考试,通过者为医士。每季度都有考试,三年一大考,都由礼部主持。
  每逢寅申年,更要大考,除御医外全部人员参加,考试过程和今天高考相似。
  考试规章严格,考试当天,在黎明时所有考生集合,然后入座,考题按照正大光明四个字来分类,卷纸交到考生手里,考生就是一通狂写,一直考到日落交卷,这里面当然还有很多的要求,比如涂抹的字不许超过一百个等。
  考到了一等,这肄业生才有机会做恩粮生,然后再考,一级级地往上升。还要被派出去看病,各地有瘟疫等时候,经常的出差。
  您看看,这当个御医容易吗?
  但就是这样,皇帝们对御医还是很不满意,估计皇帝们的想法儿是:今儿个得病,明儿个就好那才过瘾呢,所以一旦御医治疗慢了,就免不了是要挨训的。
  比如说在康熙四十五年,康熙派御医治疗正黄旗护军参领莫尔洪之痢疾,由于这位痢疾太重了,治疗得慢了点儿,康熙就在奏折里批示道:“尔等皆因医学粗浅之故,所以往往不能救人。”
  瞧瞧,人家康熙说话一点都没客气,说手下的御医医学粗浅,显然很是不爽。
  同年,康熙还派太医院院使和御医治疗正黄旗内大臣颇尔盆病,这位是痔漏复发,已经溃烂得窜至左右臀,内通大肠,这病情可够严重的,估计此时御医治疗得没有多大效果,康熙感觉很是恼火,在奏折里批示:“庸医误人,往往如此。”
  瞧瞧,直接管御医叫庸医了。
  在奏折里尚有“用心治”、“快快地治”等语,可见对御医很是不耐烦。
  又有一次,康熙派御医去给正黄旗侍卫布勒苏诊病,这位侍卫当时是胡言乱语,说有人要来拿刀枪杀他,说有人要谋害他,御医诊断为“狂病”,就是说疯了。康熙对此很不满意,朱批道:“此劣等大夫们知道什么?”在康熙的心目里,我们满人怎么能疯呢?你们这帮汉人大夫实在是劣等大夫,居然说我的手下疯了?我看是你们疯了!
  到了乾隆朝也没好到哪儿去,乾隆二十年,乾隆派太医院院使治疗侍卫大臣伤寒发疹,结果病势严重,乾隆在手下呈递的奏折中批示:“交给他们一个病就治坏了,你提防着点,派人去守着看,钦此。”
  您看看,这对御医是已经很不放心了,还要派人去盯着,跟看着贼似的。
  可见,能让皇上看上眼的医生还真不多。
  对宫里的御医,皇帝们不满意,于是他们就把目光投向九州大地,他们心里也琢磨,这天下都是我的啊,怎么精通医术的人不能都来到我的身边呢?
  于是,皇帝就命令太医院也接受各地方官员推荐的当地名医。由京外大臣保奏准其带子弟一人进京,这种让地方官员保奏名医的诏书,各位皇帝都下过,说明他们为自身考虑得很仔细,还经常叮嘱要好言抚慰,不要威逼等,态度特温柔,进京路费全部由官家支付。入京后由礼部考试。著名医学家徐灵胎就曾经被推举入京,光绪皇帝后期治病的几乎都是推举入京的人员。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吧,让我们来看看雍正皇帝的谕示:“倘遇缘访得时,必委曲开道,令其乐从方好。不可迫之以势,厚赠以安其家。一面奏闻,一面着人扶持送至京城,朕有用处,竭力代朕访求之,不必存疑难之怀,便荐送非人,朕亦不怪也。朕?有试用之道。”此朱谕雍正皇帝亲笔工工整整地连写八道,您一看就知道了,这可绝对不是一般的重视,连语气都那么的体贴。
  但是您以为皇帝傻吗?他这么温柔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健康。那么,他们说的尽管让各地官员推荐,他们自有测试的办法,到底是什么办法呢?
  原来,办法之一就是派招来的医生到大臣那里去看病,就跟我们以前讲过的徐灵胎似的,这让大臣也感激涕零,以为皇上真的这么照顾我,其实皇帝有自己的小心眼。
  皇上当然还有另外的方法,比如我们的黄元御就遇到了。
  在黄元御写完了书以后,不知道是哪位当官的多事儿,就把黄元御给推荐了,可见当时黄元御在山东已经很有名气了。
  当时大家也没有把进宫给皇上看病当成坏事儿,所以黄元御就来到了北京。
  估计一开始黄元御也不知道是要给乾隆看病,所以当乾隆召见的时候,黄元御也吃了一惊。
  这段历史文献里没有记载,是麻瑞亭老中医传下来的,他说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乾隆恰巧有病,于是就招外来的医生黄元御前来诊视。
  黄元御也很担心,自己的容貌有问题啊,自己是一只眼睛残疾了,容貌有些吓人,这皇帝能受得了吗?回头别看到了,吓了一跳,再怪我惊吓了皇上。
  于是黄元御就跟来请的太监说了:“我是一个草民,这模样长得也有点儿问题,如此进宫,恐怕要吓到皇上啊。”
  这太监就把这个情形回禀给乾隆了,乾隆倒是很不在意,说:“这有什么啊,能看病就成啊,宣他入宫,见面就正面行四叩首,不必行君臣大礼!”
  同时,乾隆还让太监带着绫罗绸缎和一些银子为礼,宣黄元御入宫。
  就这样,黄元御跟着太监来到了宫里。
  当时乾隆心里也在琢磨,这位医术到底行不行啊?我可要试试他。
  这皇上的招法多去了,他让一个手脚粗壮的宫女,躲在不透光的帐子里,伸出一只手,等到黄元御进宫以后,就对黄元御说这是皇上,让黄元御给这位宫女诊脉。
  可怜的黄元御哪里知道皇上这么多心眼啊?就对着宫女四叩首,然后上前诊脉。
  诊了一会儿,退下来了,冲里面再叩头,然后就往外走。
  乾隆马上派下面的人问:“皇上到底是什么病啊?”
  黄元御很是沮丧,说:“龙得凤脉,无药可医,估计怕是不久于人世了。”
  这话是什么意思啊,是说皇上应该是个男的啊,我怎么诊出个女的脉来了,这样的情况是不好的啊。
  皇上一听,嘿!这位还真厉害啊,居然给诊出来了,于是就立刻让黄元御诊自己的脉。
  您说这皇上的心眼有多少?
  估计此时黄元御同志的心里一定是百感交集,有种被恶搞后的失落。
  但是皇上的病还要好好看啊,于是就再次认真地给乾隆诊脉。
  诊完以后,乾隆问:“朕患的这是什么病啊?”
  黄元御回答:“皇上您不要担心,您这是小病,本来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由于服药错误,本来只有三分病,现在加上七分药毒,所以才病倒了。我先给您开两服解毒的药,把前面误服的药毒解去,然后再治疗您的那点儿小病。”
  乾隆一听,言之有理,我本来就怀疑这些御医们开的方子不对路,果然如此啊!
  各位您可要记住了,这虽然是麻瑞亭说的传说,但是这里面的真实性是很高的,黄元御说的这些话就得罪了御医,我们看到在真实的历史中,结果就是如此。
  于是黄元御就给乾隆按照自己的思路治疗,结果,没两天,乾隆皇帝的病就好了。
  这下可把乾隆给乐坏了,朕可终于找到名医了!
  皇上是谁啊?天下老大啊!他觉得这个人对自己有用,那就要留下。于是乾隆皇帝下旨,把黄元御同志借调到太医院工作,让他做个御医。
  同时,乾隆还在高兴之余,干了件让其他太医很是不爽的事情,乾隆觉得自己的字儿特好,就写了一个匾额,上面的字是“妙悟岐黄”,让人就直接给挂到了太医院的门口。
  这皇上高兴,喜欢怎么干就怎么干,可他就没顾及下面人的感受,您说,这黄元御初来乍到的,一下被空降到太医院了,还赐了块匾额,这让其他的御医很没面子啊。
  而且,黄元御还在殿上说皇上的病是七分药毒,三分病,这也太不给大家面子了,这不等于说我们在给皇上下毒吗?
  可以想见,大家对黄元御的态度一定不是很好。
  乾隆题匾的事儿可就不是传说了,这是真的,而且,黄元御确实就此成了让乾隆信任的御医,但是,由于工作环境太恶劣了,他才干了几个月,就受不了啦。
乾隆下江南
  如果让我们公平地评价黄元御同志的话,我们必须说,这位同志哪点都好,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爱皇上,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大注意同事之间的关系,脾气有点倔,性格有点孤傲,瞧不上别人。您想啊,连古代的朱丹溪、李东垣他都没瞧上,那还能瞧得起太医院的这帮人?
  尤其是刚来北京,就碰到了乾隆给他戴了个“妙悟岐黄”的高帽,让太医院的这帮人也很嫉妒,结果您想吧,这黄元御在太医院里一定是吃了不少的白眼。
  刚走入社会,就碰到了这么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头疼啊--这一定是黄元御当时的由衷感慨。
  黄元御那个脾气,能在太医院里坚持多久啊?我告诉您吧,他是四月来的北京,结果在十一月的时候,就挂冠而去,浪迹江湖了。
  掐头去尾,一共在太医院里坚持了近七个月。
  我们已经无法知道黄元御到底是怎么离职的了,从他后来性情非常激愤来看,他似乎是被排挤出来的。
  没有办法啊,这里是个黑暗的地方啊,我一定要离开这里,不再受任何的窝囊气了!
  估计这是今天任何一个员工把辞职信摔在老板的桌子上时的想法,当时一定觉得特痛快,但是,痛快过后,痛苦也会跟着来的。
  黄元御一定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望着茫茫人海,马上就开始感慨了,天啊,到底哪里是我黄元御落脚的地方啊?我要到哪里去安身啊?
  十一月份,眼前的景物笼罩在一片苍茫中,天已经冷了,但是,更冷的是黄元御的心。
  他在思考了很久以后,决定不留在北京,因为这里的人心太冷了。
  他把目光,投向了温暖的南方。
  就在这年的十一月份,黄元御动身,来到了南方找工作。
  但是,当年南方的工作也特难找,招聘会去了都白去,用人单位都特牛,有时候你的简历人家都懒得扫一眼,这搞得黄元御同志很是被动,从兜里掏了半天的辛苦钱打印的简历,人家连看都不看,就直接给扔垃圾桶了。
  人家这边只认经济效益,你说你以前多有名、在皇帝身边都干过也没用,就看你能不能带来经济效益。
  结果,三甲医院是没有进去,最后实在无奈,黄元御在今天江苏省淮阴市的清江河院部门(就是清江运河航运管理公署)找了个工作,搞起了航运工作,总算是有口饭吃了。
  同时抽出时间来给别人看看病,但只能是业余的。
  就在黄元御以为,从此要过上平淡日子的时候,一件事情的发生,又打乱了他的生活。
  原来,就在第二年的正月里,雄心勃勃的乾隆皇帝突然游兴大发,决定动身,到江南逛逛!
  这可是个不小的举动,带来了很多连锁反应,这反应甚至一直持续到现在,现在很多影视工作者还指着这事儿过日子呢。
  当时这动作也够大的,那叫一个兴师动众,这位皇上旅游可和我们今天报个团,拎个包就走不一样,这位把后妃、皇子都给带上了,自个儿家走还不行啊,公务怎么办啊?那是咱家自己的事儿啊,于是就捎带了一套办公的班子,再加上王公、章京、侍卫,好嘛,浩浩荡荡,将近三千人,大小千余艘船只,仅仅乾隆坐的龙船,就有三千多个“龙须纤”河兵。乾隆也玩得高兴,连着去了六次江南,虽然给现在拍戏的人制造了好多话题,但是当年却花费了老百姓两千多万两白银。
  在乾隆刚要出发的时候,日理万机的乾隆皇帝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我带了这么多的人去旅游,为了给老百姓省几个钱,我连保险都没买,生病了怎么办呢?
  这时,他突然想起了黄元御,那个曾经给他治病的御医,于是连忙问起,下面的人一听,晕了,心想这位有日子没见了,哪儿去了?
  忙到太医院打听,太医院也慌了,忙到处询问,最后知道,原来现在在江阴的运河管理局上班呢,于是忙回禀了皇上。
  乾隆一听,反倒乐了,得,就甭让他跑来了,朕走的是水路,正好路过他那里,让他在江阴等着朕吧!
  这下,黄元御又被乾隆皇帝给盯上了。
  后来,乾隆在路过淮阴的时候,就让地方官传旨,找一个叫黄元御的人,这帮人就找到了清江运河管理局,局里人一看:啊?敢情这位黄元御是皇上的老朋友啊,嘿,我说黄大人,您怎么不早说呢,我们有什么得罪的地方您可多担待了!
  就这样,黄元御又来到了乾隆的身边,乾隆很高兴,就带上了黄元御一起旅游。乾隆的下一站是武林(现在的杭州),于是,黄元御就随着去了杭州旅游了一圈(辛未二月,随驾武林)。
  要说跟着皇帝旅游,这种机会还真难找,沿途接待工作做得那叫一个好,各地特产都吃着了,您该想了,这位黄元御一定玩得很高兴吧?
  其实,还真不是那么回事儿,皇帝可以玩得高兴,但下面的人可就未必了,这么多随从,有病了您得开方子吧?尤其是乾隆皇帝,他也生?啊,结果开方子的事儿也是黄元御的活儿。
  但是黄元御的功夫还真不错,辨证准确,给乾隆看病那是“著方调药皆神效”,让大家感觉都非常的满意,我现在唯一不清楚的是,他是否有机会给乾隆讲一下这个圆圈的故事?不知道,文献没有记载。
  乾隆在旅游了一圈以后,开始打道回府,走之前,想把黄元御带回北京,就对黄元御说:“老黄同志啊,我看你就不要在航运局干了,还是跟我回北京吧。我跟下边说一声,把你的北京户口解决了,你看怎么样?”
  黄元御一听,这皇上都发话了,也得给个面子啊,就回答:“皇上啊,你再给我点时间,我回淮阴收拾一下吧,回头我一定去,好吗?”
  就这样,君臣二人分别,黄元御四月份的时候回到了淮阴,但是他没有立刻动身,他在淮阴收拾东西的同时,还把写过的书给整理了一番,直到八月十五,才动身去了北京。
  在一轮皓月之下,黄元御荡舟北上。
  当时,他心里或许对前途还抱有一些希望,估计他仰望明月,没准儿还有些许的激动。
  他完全没有想到,他后来到了北京,迎接他的却是十分不如意的境遇。
  他将从此在不如意的状态下生活,一直到死去。
  但是,在非常凄凉的境遇中,他却奋笔写下了更多的著作。
  那么,他是怎么迎接残酷的命运呢?他是怎么在逆境中创造奇迹的呢?
  一个人,该怎样面对不如意的生活?
  clarkvc问:
  黄元御真是太了不起了。他的这个圆圈理论真的是中华医学发展的一个高峰。
  请教楼主,能否介绍一下黄老大这一派的传承情况,以及现在有哪些名医在应用他的这个理论进行实践?
  罗大伦答:
  黄元御的理论应用的人确实不多了,西安已故的麻瑞亭老中医是其传承,但是用的也只是黄元御理论的一部分,我还真不知道谁很好地完全继承或者有所发展的。估计在民间有吧。
  本主长平问:
  追到此时,总算是赶上了大部队。
  我从小身体不好,然后跟着五官五脏出问题。自己觉得是一处不通则变得处处不通。看到现在才明白:我是那个出了问题的“圆圈”。
  我小时候又瘦又小,眼睛老使劲儿眨。我爸带我过江去找了位老中医。那时小,记得满屋子都是小孩。有位老爷爷给我把了脉,然后在手掌小指下方的掌纹再往下0?郾5厘米~1厘米的地方用刀划开了个小口子。我当时一看就哭了,所以记忆深刻。划开之后挤了很多东西出来。我后来问我爸爸,我爸说,挤的都是虫子(不知道我爸爸是不是骗我),完了擦了点水,也不包扎。
  后来隔了一段时间,又去了一次,划开另一只手。
  再后来长个子了,肯吃饭了,眼睛也不使劲儿眨了。
  不知道这叫什么?
  安之春答:
  这就是扎四缝穴的吧,挤出来的应该是积疳。有人曾建议小儿无论胃口好坏都要扎一下四缝穴,调理脾胃的同时还可以舒理肝气。
  杏虎答:
  这应该是传说中的割治疗法了。对某些疾病有特异性的疗效。
  paopao8088问:
  一路追着各位大师追得腰酸背痛,脖子僵硬,终于赶上了,特地注册ID作为记号。在这里请教楼主,我女儿今年11岁,自小就有鼻炎,夏天症状不明显,一到冬天就鼻子塞住或者不停流清涕,是否可以用你前面提到的那个鼻炎方子?还想请教一个问题,鼻炎是不是有遗传性的?她父亲和叔叔都有鼻炎!
  罗大伦答:
  朋友你好,可以用黄元御的方子,这个方子叫桔梗元参汤,组成是:桔梗9克、元参9克、杏仁9克、橘皮9克、法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6克、生姜9克。
  这个方子黄元御自己说是治疗“肺气郁升,鼻塞涕多者”,一般的鼻炎如果是鼻涕多的,只要鼻涕不黄,效果还是不错的,我经常给人开这个方子,大家服用后,效果还都可以。有位叫加减五味子的网友,她的鼻炎很久都不好,后来自己看书看到这个方子,就在家人的注视下毅然服用,结果没几服药,鼻炎就好了,其实这个方子不用那么担心的,因为方子里面的药物都很平稳,是个非常平和的方子,平和得近乎食疗,试着服用几服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小孩子的用量减一半就可以了。
  另外,对鼻炎也可以使用外用药,去药店买几十克芙蓉叶,让他们给研成粉末,自己用榨汁机磨也可,然后上到鼻子里,我以前是把这个粉末放到口罩的夹层中,让患者戴,这样疗效也不错。
  我们通常所说的鼻炎,大多都是鼻腔处于一个气机壅滞的状态。根据我们中医的理论,肺气本来是应该下降的,这样人体上部的气机才不至于壅滞,可是现在肺气为什么不降呢?原来,除了肺经自己的问题,还有胃在里面捣乱,胃气本来也是应该下降的,“胃气以降为顺”,我们每天吃的东西,都要下去,胃气降了,胆气和肺气也都降了,所以黄元御调理这个鼻炎是从中焦下手的。你看方子里,法半夏就是一味药性下降的药物,法半夏、茯苓、甘草是黄元御的三驾马车,旋转中焦的,然后再加上一些调理肺经的药物,这样气机就流动开了,也不至于壅滞在上面了,所以鼻炎也就有了解除的机会。
  但是如果是寒邪深入的那种总是打喷嚏的过敏性鼻炎,这个方子力道则显得不够,一般还需要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子来治疗。
  paopao8088:
  感谢楼主的指点,我决定给小女先用芙蓉叶磨粉试试看。
  对于中医,个人一直比较信奉,但是庸医和良医确实悬殊太大。说说个人的经历,生完女儿出月子的时候,膝盖僵硬几乎下不了楼梯,一个草药医生说我是在月子里开着电风扇吹的,他告诉我,是月内风,一辈子都没得治的。结果看另外一个老中医,他告诉我是肾湿,3服药15块帮我搞定,且不见再有复发。有意思的是每次找他看病,他都是从不开方,随手抓药,效果都不错。结扎的时候发现子宫肌瘤,后来两年复查子宫肌瘤基本都保持原来大小,医生说一定要开刀切除,个人由于麻醉药反应太大就迟迟不敢手术。后来一位开中医诊所的亲戚,用中药配了药丸大概200个,花费300,断断续续吃了一年只吃了一半,前两年复查时,子宫肌瘤居然不见了,B超医生说那么平滑的子宫,根本不像生过子宫瘤的样子。
  梦不回的唐朝问:
  罗兄,上面提到的治疗流鼻涕多的鼻炎方子,不知饮法如何?一日几次?一服药煎几次?
  罗大伦答:
  黄元御的这个方子,水泡半个小时,熬药时水开15分钟即可,一日喝两次三次都可以,一服药煎两次就可以了。这个方子有的人效果比较明显,有的人也反映没有什么改变,没有改变的人似乎都是重一些的患者,可以再外用芙蓉叶。我的建议是不要多喝,两三服药即可,是否见效你自己就有体会了。如果没有改变,就不要喝了。好在黄元御的这个方子特别的平和,近乎食疗,所以我才把它贴出来。
  codemania问:
  中医对过敏性疾病有什么解释?例如过敏性鼻炎(可以说城市人十之三四都有这病)。
  罗大伦答:
  看来很多朋友都有过敏性鼻炎,这个病大多数的人都是因为正气不足患的。中医理论认为正气足的时候,如果有外邪侵入,人体是可以控制局面的。但是如果正气弱(主要是阳气弱),外邪来的时候,人体就会不断地试图把它宣出,但是总是不成功,所以会出现不断地打喷嚏等反应。当然,根据个体的不同,会有各种证型的,但是基本是以补正气、驱除外邪为主,我个人遇到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比较的多。
  曹雨奇:
  读到此处不禁让我拍腿叫绝!
  从网络上提供的资料:麻黄含有麻黄碱、伪麻黄碱。附子中可提炼出三种成分,分别为去甲乌药碱、氯化甲基多巴胺和去甲猪毛菜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去甲乌药碱和去甲猪毛菜碱都有β受体兴奋作用,类似于现在哮喘病人常用的沙丁胺醇(舒喘灵)气雾剂,服用后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喘息、咳嗽症状自然好转。细辛的成分似乎更为复杂,但是大多数文献指出细辛有抗组胺作用,类似于现在常用的扑尔敏,服药后自然可缓解过敏症状。
  古人在几百年前就认识到这三味药的功效,实在不简单!
  十拳大补:
  说到鼻炎个人深有休会,那难受劲太大了,西医也把俺吓得够戗,一会儿查过敏源,一会儿是鼻中隔偏曲要开刀,反正没你好受的,不花费几千块钱那是不会好的。不过,我又找了几个中医,有一位把我给治好了,而且没复发过。他就是用药给我补正气的,补我的脾……
  太湖小渔问:
  我得了丘疹性荨麻疹,都3个月多了,还没痊愈,可以用这个方子吗?
  荨麻疹:苏叶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丹皮9克、生地9克、浮萍9克、杏仁9克、大枣4枚,生姜6克;瘙痒甚者加荆芥6克、防风6克。
  我是照抄麻瑞亭先生的方子,感觉里面没什么有毒的中药,试一下应该没啥问题,不过最好让罗老大把个关。
  罗大伦答:
  朋友,这个方子寒热都调了,也很平和,我觉得可以试用,我平时用药很谨慎,不过黄元御的这个方子确实是没有什么猛烈的药物,我觉得可行。需要提醒网友的是,如果是其他的方子,确实就要在当地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黄元御有些温燥的方子也要慎用,那些都是热药的,一定要找医生分清自己的寒热再服用。
  另外还可以提供一个治疗思路,荨麻疹多为外邪留滞于肌表,导致营卫不和所致,因此我们中医还经常用桂枝汤类方来治疗,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方子,是调和营卫的,这里顺便讲个例子:我曾经在一个中医学校讲课,当时有个男同学,说他的妹妹有荨麻疹,问我可以治疗吗?我说可以,于是他就把妹妹领来了。我一诊脉,脉象微迟,舌质的颜色不够鲜红,我就问:是怎么发病的?这个患者回答,是在一次献血以后出现的荨麻疹,胳膊上一挠就起来若干的红色风团。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献血后,本来比例相当,配合得很好的气血,突然因为血液的流失出现了不调和,这就是我们中医说的营卫不和,现在我终于看到一个真实的案例了!
  于是我就让同学们试着开方,可是大家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开了很多杂乱的方子,最后我告诉大家,这就是你们学过的桂枝汤的汤证啊,于是就开了桂枝汤(桂枝汤的方子是: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几天后,我再去上课,同学们就说:“老师,她又来了,你来给诊一下脉吧。”这些同学们很有意思,也不说治好没有,就是让我诊脉(这是在考验我吧),我当时还以为出了什么问题呢,就坐下来诊脉,手一搭脉,觉得脉象很是平和,?看舌头,也红润了,就说:“这应该没事儿了,荨麻疹如何了?”这个女孩子这才说,荨麻疹已经消失了。
  桂枝汤有系列的方子(张仲景给进行了加减),叫桂枝汤类方,在临床中,用桂枝汤类方来治疗荨麻疹的机会是比较多的。
  康师傅:
  太湖小渔,你的那个荨麻疹,俺们那里俗称抓疙瘩。用谷子(也就是小米)的秸秆烧火,光身烤一下即可完事。也有说用艾叶烤火的。得病的人可以试试,又不花钱。呵呵!
  秋水宁宁问:
  去年冬天我妻子患了感冒,引起了过敏性鼻炎,每天好多次鼻痒突然打喷嚏。我带她去了华西医院看病,末了给的结论是过敏性鼻炎,开了一些国外的进口喷剂,和一些抗过敏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西药。近一年来鼻炎很少复发,然后到了今年过年前,妻子患了感冒,感冒好了后,喉咙就一直干痒,有时感觉喉咙有黏液,堵得慌,呼吸时喉咙感觉有冷空气进入,而且呼吸也不顺畅。带她去看医生,每次医生都是开了一堆糖浆类的药物,治疗针对的还是过敏性鼻炎,然后将药吃完没有任何减轻,仍然是每天不停的喉咙痒,需要用咳嗽来止痒,后来我自己写了个方子:桑皮15克,杏仁12克,前胡12克,陈皮12克,川贝15克,黄芩10克,桔梗12克,紫菀12克,射干12克,煎服3服,还是没有好转,不知道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罗大伦答:
  我们所说的久咳,首先要排除因肿瘤或者肺结核等引起的咳嗽。
  余下的有一种咳嗽,西医叫做咽源性咳嗽,就是感冒的同时引起了慢性的咽喉炎症,这个炎症会总是引起咳嗽。大家可能都关注气管等部位了,忽视了慢性咽炎也会引起咳嗽。所以我在治疗长期咳嗽的病人的时候,总是在方子里加入薄荷、射干等通利咽喉的药物,通过实际观察,这样效果就好了很多。我曾经把我治疗久咳的方子给大家介绍过,其实我是想让大家按照此方,找当地医生参考的,但是很多朋友拿着这个方子就开始服用,结果几服药就好了。有的网友,吃一两服好转些以后,我劝他还是找当地医生看看吧,于是去了,结果给治疗坏了,又咳嗽了,再服用这个方子一两服,又快好了,我又劝,结果又坏了,最后网友不管我的劝告,自己一直服下去,几服就好了。这说明一个问题,这个久咳现在各地的治疗效果不好,而这个方子的思路是值得大家研究的。
  我再把这个方子写一遍:细辛3克、五味子5克、薄荷9克、射干9克、法半夏9克、杏仁9克、枳壳9克、桔梗9克、沙参9克、陈皮6克、瓜蒌壳9克、甘草3克,如有黄痰等热证,加入黄芩5克、桑白皮9克。
  这个方子是江西著名老中医林鹤和老先生所创立,是我学习而来,我不敢掠人之美。一个老中医,一辈子都会有那么一些效方,这些里面都是闪光的精华,我们不学习,不总结,就可惜了。很多医生在临床中面对久咳的患者束手无策,却不知早有人总结出治法了。
  此方我应用多年,治好久咳患者无数,许多都是咳了两三个月甚至更久,医院毫无办法者,一般在四服到五服之间痊愈,不用多服。之后可以用通宣理肺丸或者金匮肾气丸善后。
  Yueyingerkui问:
  罗老师,鼻窦炎和鼻炎最难受的是睡觉时鼻子不通气,我有五六年的鼻炎了,那个桔梗元参汤能吃吗?有副作用吗?
  罗大伦答:
  桔梗玄参汤是治疗“肺气郁升,鼻塞涕多者”,这里面突出的是个“郁”字,鼻塞,同时流的鼻涕是清鼻涕,这是寒邪郁留在鼻窍,导致的肺经气机不通。如果流的是黄鼻涕,说明此时有热,黄元御用的是五味石膏汤,前面有网友写了方子。黄元御还写了另外一个方子,是苓泽姜苏汤:茯苓9克、泽泻9克、生姜9克、杏仁9克、甘草6克、橘皮9克、苏叶9克,这个方子治疗的是鼻塞的特别的严重,说话声音都不清楚的,这是体内的湿气特别重,再加上寒湿瘀滞,导致的鼻炎,具体的症状还应该有全身的其他表现,比如舌苔白腻,四肢肿胀,胸脘痞闷等有湿邪的症状,方子里的泽泻不可久服。
  仔细想想,我还是不赞成网友自己拿方服药,最好还是请当地的医生帮助分析一下,看看自己适合其中的哪个方子。
  狂爱萝卜问:
罗老师及维肝、杏虎等各位老师、朋友,请教一个问题:
  我妈身体每遇到生气、着急或着凉就会犯尿道炎,轻则小肚子憋憋堵堵,重者排小便时感觉不适,更严重的觉得疼,想问一下,这个病能不能根治。平常要注意什么?
  罗大伦答:
  朋友你好,很为你的孝心感动,母亲是我们最亲爱的人,母亲的身体健康确实牵动着我们的心,这也是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书生是在母亲有病的情况下,走上从医的道路的,这是孝心驱动的啊!
  你母亲的病首先要进行检查,看看尿检的结果如何,是否有白细胞或者红细胞,一定要小心,这种病在中医里称为“淋证”。一般在治疗这种病的时候,很多医生看到尿道炎这个“炎”字,就觉得该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或者是用抗生素来治疗,但是很快就会发现,这方法似乎当时有效,可是过一小段时间,就马上开始反复了,这样的患者我见过很多,她们很痛苦,每次的治疗都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实际上,在治疗这种病的时候,一定不要一心清热,要从疏肝的角度来考虑,如果仅仅用一些寒凉的药物去攻?,这样只能导致脾胃的阳气受伤,使得肝气越来越淤滞,肾气越来越寒凉,这样这个病不但不会好,人体的正气还会受伤,这个病也会迁延不愈的。
  很多妇女都有这种病,我们到底该怎么治疗呢?我的体会是一定要从疏理肝气的角度来考虑,我在这里特别推荐清朝名医黄元御的传人,麻瑞亭老先生的方子,我刚学中医时,学的就是他老人家的思路,而且对于这个病,我也一直使用他的方子,深有体会,疗效是很不错的。麻老治疗淋证用的方子是:猪苓9克、泽泻6克、炒白芍9克、丹皮9克、当归9克、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泽兰15克、炒蒲黄15克、冬葵子9克、半枝莲9克、焦山栀6克、白檀香3克、桉树叶3克,方子里面的白檀香和桉树叶有的地方可能买不到,这是麻瑞亭老先生独特的用药,我通常用扁蓄6克、瞿麦6克来代替,同时我的方法是用艾叶15克熬水,用这个水来泡脚。
  另外,可以让您母亲每天坚持喝一杯豆浆,因为大豆里有类似雌激素的成分,对老年妇女来讲,适当地补充该类物质,对治疗是很有好处的。
  我举个我治疗过的例子,有位五十多岁的妇女,患了肾盂肾炎,尿路感染。这个病她已经患了不是一两天的了,而是不断地犯病,然后休养,再犯病,每次是稍微凉到一点,就犯病,然后就是服用三金片,打抗生素,开始控制得不错,后来复发的频率越来越快,犯起病来是尿频得很,一会儿一趟厕所,然后尿急尿痛,总之很痛苦。
  当然,她也求助过中医,她自己讲了看中医的经历,去找了个医生,这个医生一看是下焦的炎症,于是就开了个方子,服用后,这个妇女反映,当天晚上就浑身发冷,直打哆嗦,然后就再也不敢服用了,我让她把方子拿来一看,是八正散的路子,全都是寒凉的药物,她把这个病就是当一个热证来治,“见炎治炎”了,正好这个患者身体也虚弱了些,于是就反应如此强烈。最后我就按照麻瑞亭老先生的方子来治疗,调理这个患者的气机,没到一个星期,这个患者尿检的白细胞就消失了,我又开了方子善后,最后这个患者就彻底好了,完全再也没有这个病的困扰了,后来再见到她,简直和以前是判若两人。
  具体你可以和当地的医生来商议,让医生根据症状来判断具体的证型,参考这个方子来调理,希望您的母亲早日获得康复!
怎样面对凄凉的日子
  很多朋友问过我,自己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非常的不如意,怎么办?
  我的回答是:看你这辈子到底想干什么。
  如果你没有目标,没有生活方向,不知道自己未来到底要干什么,这你就痛苦了,这种人,即使是在非常优越的生活条件下,也会过得没滋没味儿的。
  可是,如果你有了自己的方向,有自己的远大的目标,那这些环境问题就不会影响你了。甭管什么吃得好坏,甭管周围的人怎么看你,就是一心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吧,总有一天,你的能力提高了,周围的人会对你刮目相看的。
  我前两天看电视,残奥会节目,真实的采访,说北京有位残疾人,因为电击,失去了双臂,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要用双脚来进行,什么刷牙、洗脸的,这环境够艰苦的吧?人家没有失去希望,他还要上班干活,上班做什么呢?修理钟表。
  您说这都可能吗?我估计他周围的人一定是嘲笑者居多,这环境可谓是太严峻了,自己的条件不好,周围的环境不好,但是,这位小伙子有自己的目标,他不管别人怎么说,就是一路直行,天天练,最后越来越熟练,还真能用脚指头修理钟表了。
  而且,这位后来还练出了一手绝活儿,就是专修瑞士手表,别人修不了的,他一修就好。
  当时播放他修表的镜头了,特难受,是人整个弓在椅子上,头努力凑近双脚,眼睛上还要夹着一个专用的放大镜,这姿势一般人都做不出。
  但人家活儿特好,就连双手健全的人都比不上。
  就是这种人能够成功,他不管周围的环境如何,一心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而去,现在这位小伙子,被瑞士请到他们国家去工作了,每个月的工资是五万人民币,已经去了几年了,在瑞士也特轰动,老外也佩服得不得了。
  所以,不要管周围的环境有多么恶劣,不要管自己的条件有多差,只要你的心中有目标,就向着目标前进吧,当你在努力中脱胎换骨以后,你就会超越这一切的。
  我们没有办法知道黄元御在来到北京以后,受到了什么待遇了,因为黄元御留下的有关生活的资料特别的少。
  我们能够确定的是:黄元御又回到了太医院,但是,他非常的不得意,一直处于半用不用的状态,整天在清冷的房子里,很是孤独,人也变得越来越孤愤。
  在这种被边缘化的状态里,黄元御一直生活到去世。
  此时,距离他走到生命的尽头只剩下七年的时间了。
  那么,面对如此糟糕的工作环境,黄元御是怎么面对的呢?黄元御的想法是:不管它,越是在艰苦的环境里,越会磨炼出杰出的人物,我的目标是要把中医思想研究透,写下来,我才不管环境如何呢,我只是向着我的目标前进!
  黄元御自己说过:\&世之最难长者,得意之事,玉楸子(黄元御的号)往往于失志之中,有得意之乐。若使得志,则必失意,若使得意,则必失志。圣人无全功,造化无全能,与其得志而失意,不如得意而失志。二者不可兼,宁舍彼而取此,此中得失,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中忧乐,未易为俗人言也。\&
  在《四圣心源》的序言里,黄元御老师也把这种想法给同学们好好地讲了一番,大家可要听好了,谁都保不齐自己是否会陷入逆境,如何对待,人家黄元御老师做了解释。
  黄老师的意思是:昔日的屈原,那是十分的不得意,才写下了传颂千古的《离骚》。这古代人啊,往往是在特不得意的环境里,而且还要远离家乡,在哭着喊着想家的状态里,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来,而且当书写好以后,自己内心的那份儿喜悦,早已超越了孤独离愁。假如让屈原得意了,楚王信任他了,他还能写出那么伟大的《离骚》吗?那就不能了。
  黄老师接着说:您看这世界上是有特得意的人,整天小酒喝着,歌厅小歌唱着,小蜜后面跟着,老天爷对他们是够好的了。但是您要知道,这世界时间过得可快啊,转身几十年就过去了,跟闪电一样快,您再看看他那别墅,很快就成荒宅了,您再看这位得意之人,很快就坟里待着去了,可是人家伟大的《离骚》却留了下来,成为了不朽,所以\&窃以为天之厚安乐之人,不如其厚羁愁之士,丈夫得失之际,非俗人所知也!\&
  就这样,黄元御苦中作乐,开始他的写书计划,在这么短短的七年时间里,黄元御把自己以前的医术都给重新整理了,又写了若干新的医书,加起来共十一部医书,再加上他写的《周易悬象》《道德经悬解》两本学术著作,一共有二百多万字。
  这些内容我会在下面慢慢地讲的。
  您该问了,这乾隆皇帝不是对黄元御特好吗?怎么会使黄元御的境遇如此的凄凉呢?
  其实皇上一天也特忙,人家哪有时间惦着你一个御医啊,黄元御自己就说过\&帝眷之隆,何可恃也\&,意思是,不要依靠别人,尽管这人官特?,有的时候也没工夫管你,尽管你老爹是房地产公司董事长,也有资金链断掉的那天,所以,谁都别靠,自个儿长本事吧。
  就这样,黄元御在太医院里院长、处长、科室主任的排挤和嫉妒下,开始了自己一个人的奋斗。
差点儿成了神话
  黄元御在那个时期写的书中,最著名的要算是《长沙药解》和《玉楸药解》了,在黄元御的诸多著作中,这两本是被人们关注最多的书,书里面对药性的解释非常的透彻,而且还很有独到的见解,如果您现在翻看某味药的注释的话,在很多书里,都会引用黄元御的解释。
  其实我在写黄元御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人很是奇特,他从学医,到去世,一共才二十来年,他是怎么一下就明白了治病的道理的?他是怎么掌握那么多的知识的?甭不服气,您把这些本草的东西看一遍,理解一下,也要很长的时间啊?他怎么能那么熟悉,而且还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的?
  就说这个《长沙药解》吧,为什么用长沙这个名字呢?那是因为他把张仲景所用过的药都给解释了一遍,传说张仲景曾经做过长沙太守,所以又叫张长沙。在这本《长沙药解》中,黄元御把每味药在张仲景的各个方子里是怎么用的,作用在哪里,都给论述了一遍,整个书读下来,就感觉黄元御那是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让人看得那叫一个佩服。您学习《伤寒论》如果再看看这本《长沙药解》,那您的理解可就深多了。
  这位黄元御到底是怎么学习的?难道他真的是天生的?
  我们中国人很容易神话一个人,比如黄元御在民间的传说就特别的多,这更让人们觉得此人不凡。
  我们现在来剖析几个传说吧。
  山东当地传说(奇怪,黄元御在山东没住多久,传说却很多),说有哥几个,有一天看到黄元御远远地走了过来,于是闲着没事儿,就商量作弄一下黄元御,其中一个说:“我听说这位医术特别的好,现在我来躺在地上装死,看看他能不能识别出来。”
  剩下那哥几个也都是无聊之人,于是赞同,这位就躺在了地上。
  等黄元御走了过来,几位一起央求:“老大,您就救救命吧,这位不知道怎么,就躺在这儿了,是不是要死了?”
  黄元御没说什么,马上蹲下给这位诊脉。诊完了说:“这位马上要死了。”
  这帮哥们儿一听,哈哈大笑,连躺地上的都笑起来了,说:“我们装的,没有死啊,哈哈哈!”
  黄元御很认真,说:“是,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危险,可是这位本来肠胃就有病,岂不知现在是暑热之天,这湿热交蒸,天地之间热毒流行,这位躺在地上这么久,热毒已经从口鼻而入,现在已经深入脏腑,无药可救了,这个病来得可是迅速,估计马上就要死了。”
  这哥几个还不信呢,于是黄元御就走了。
  没多大一会儿,这位的肚子就开始痛,然后几个时辰以后,就死去了。
  这个传说流行很广,但是我们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这应该是老百姓的一种神话模式,或许这个故事有它的原型,但是显然加工过的痕迹比较重,因为以黄元御这样的境界,是不会扔下濒临死亡的患者不管,扬长而去的。
  另外一个故事,是说黄元御的一个表兄考中了科举,马上要到南方去当官了,走之前,大家都去他们家告别,很多人都送了礼物,纷纷说以后照顾之类的话。
  黄元御送的礼物很特别,说:“我没有什么东西送的,这样吧,我送你一脉吧。”这是过去医生的一种送礼方式,叫赠脉,王孟英也经常送朋友们脉(这比较省钱)。
  诊完了脉,黄元御却把眉头皱了起来,说:“大哥啊,你这脉象显示,两年以后,你将患发背,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性命之忧啊。”
  大家一听,顿时鸦雀无声,心想,这是真的假的啊?我们也知道你黄元御很厉害,可是您这不成了乌鸦嘴吗?
  但是这位表兄显然很相信,他立刻被恐惧的情绪给笼罩了,问:“老弟,那我该怎么办呢?我还有好多的事情没有做啊,不会这么倒霉吧?”
  黄元御沉思片刻,说:“这样吧,我给你开个方子,你到任后,立刻服上十服,这样我就可以把你背上的疮移到腿上,这就不严重了,然后你可以在当地找个医生治疗。但是,我对这个医生是有要求的,这个医生必须是知道这个腿上的疮是别的地方移动来的,才能让他治疗,否则就不要让他治,因为连这个都看不出来,水平肯定不够。”
  后来,这位老兄在到任后就按照黄元御的指示服了药(够相信的了),结果在两年以后,果然在腿上生出了一个疮。
  到了这个时候,我相信这位兄台一定会感到毛骨悚然的,敢情这是真的啊!于是立刻招来医生,让大家看这个疮,然后挨个的问:“知道这疮是哪儿来的吗?”
  所有的医生都茫然不知所问:您这是从里面长出来的啊,哪儿来的?什么意思?
  这下,这位老兄的心彻底地凉了。
  最后,有一位医生看了,说:“大人,我知道您这个疮是一个高手从别的地方给移来的。”
  这位老兄差点哭了:“天啊,终于有人知道了!”
  接着这位医生说的话又差点让他晕过去?“我只是能看出来,可是不会治疗。”
  于是,最后的肥皂泡破裂了,最后,这位仁兄疮口崩裂,在悲惨中死去了。
  这则故事靠谱些,比如中医确实有把疮毒从一个危险的部位引到不危险的部位的说法,但是会的人很少,还有中医对接手治疗的医生确实有考验的习惯,昨天我就碰上这么一位女同志,拿个方子挨个人问,大家都很疑惑,这位干吗呢?最后推到我这儿,我一看,她手里拿着个方子,上面全是繁体字,问我认识吗?我再一看这方子,乐了,写的药物的名字都特怪,比如“国老”、“雅连”什么的,每个药物的名字都不是通用名,我说这谁开的方子啊,这是一个排石的方子啊。
  这位女同志乐坏了,原来她母亲是胆结石,在四川一个老中医那里看病,服药以后结石已经排下来一些了,但是她随女儿来到了北京,老中医说,下面开方子的中医,你一定要鉴别一下,我的考察方法是,要知道我写的这些药物的名称都是什么,才能接着看病。
  这我可见识了,敢情真有这么做的。
  真是写到什么碰到什么事儿。
  但是这个故事也有问题,既然是考虑了那么长远,为什么不把大概的方药给事先写出来呢?要是真的没有人知道,岂不是虽然显示了自己的手段,却最后并没有救人?
  所以,这些传说显然是考虑了宣传名医的某些方面,但是有部分内容显然是加工过的。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黄元御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因此才有产生这些传说的土壤,但是也说明老百姓感觉到此人神秘,也搞不懂,这位怎么就这么聪明?他身上一定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吧?
  传说越来越多,最后连黄元御的死都被搞得很戏剧化,这个故事是麻瑞亭老中医传下来的,说是打上面传的。故事的内容是说黄元御在晚年的时候,沈阳一个王爷的儿子病了,求乾隆皇帝派个御医来治病,乾隆就把黄元御给派去了(这个做法倒是符合乾隆的脾气)。于是黄元御就一路风尘,马不停蹄,直奔沈阳。等到了沈阳,就来到了王府,进了院子,直奔正堂,在走的过程中,黄元御就听到厢房里有人咳嗽,等到落座之后,王爷就说了:“黄先生的大名我是久仰了,我的儿子患肺病,好长时间了,您一会儿给瞧瞧脉吧。”
  黄元御听完,说了句:“刚才我路过厢房,听到咳嗽之声,是否就是小王爷在咳嗽呢?”
  王爷说:“正是犬子。”
  黄元御说:“那就不必看了,我听这个声音,他的肺脏已烂,无药可救了,必死无疑啊。”
  王爷一听,当时就感觉很不爽,但是这位王爷表达不爽的方式太奇怪了,他立马抄家伙,直奔厢房,只听得一声惨叫,然后王爷就拿个盘子托着团烂肉出来了,走到黄元御面前,对黄元御说:“黄先生,你的医术果然高明,我儿子的肺脏的确烂了,肺脏就在这里。”
  说着,把盘子放到了黄元御的面前。
  黄元御虽然学的是医学,但毕竟解剖课没认真上过,看到如此情景,吓得是面如土色。
  这种恐惧估计各位体会不到,就好比您是个医生,给一位领导看病,一号脉,也没让人家去做核磁共振或者拍个片子什么的,就说人家肺脏上长了恶性肿瘤,结果这位领导当即就……您说说这能不哆嗦吗?
  结果黄元御是一路颠回了北京,告诉了乾隆皇帝,同时跟皇上说了:“您这位堂弟太生猛了,把我吓着了,我现在要告老还乡了,不行了,被他吓得不会号脉了。”
  乾隆一听,得,这事儿谁都不怪,你就回家养养吧。
  于是黄元御返回家乡,告诉儿子,为父我的胆被吓破了,也就能活一百天了,你把大家找来,和我告别吧。
  结果,在和亲戚朋友见个面后,果然在百日的时候去世了。
  就是这么个传说,符合黄元御五十三岁去世的史实,而且当时乾隆确实喜欢把御医派到八旗各处去诊病。
  但是,这只是个传说,各位可以想想,达到了黄元御这种医疗水平的医生,会通过一个声音就判断病症吗?他对于患者的病,一定会仔细思考的,何况是一个王爷的儿子。
  我们说一个古代的中医好,要通过他留下的学术著作来说,如果通过类似的传说,则会不但不给名医增光,反而辱没了他们的职业精神。
  那么,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其实,这个故事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另外一个名医王九峰的,这位王九峰也是个民间医生,被乾隆征为御医,当时人称“王征君”,也就是黄元御的同事。当时也是有位八旗里的将军,女儿病了,乾隆就派王九峰去治疗。王九峰来到将军府,好多人都在那儿呢,王九峰就诊脉,结果诊完了,来到大厅,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就说:“恭喜您了,哪儿有什么病啊,您的姑娘是有喜了!”
  王九峰说完,就发现所有的人都用满怀敬意的眼神望着他,仿佛在说:“算你有种!”
  这位旗人当时脸就绿了,为什么,因为他姑娘还没嫁人呢!
  结果他恼羞成怒之下,提着刀进入内室,一会儿,提着一个胎儿就出来了,说:“先生果然好脉法!”
  结果,王九峰吓得那是魂飞魄散,从那以后,耳朵就聋了。
  王九峰在当年的外号就是“王聋子”,这事儿当时被大家当做一件王九峰丢脸的事儿谈,大家总拿这事儿逗王九峰,所以这事儿属实。
  后来好多戏?,比如电视剧《大宅门》都从这里取材编了故事。
  这事儿发生在王九峰身上,就不大会在黄元御的身上再发生了,如果乾隆派出去的御医个个是这个结果,乾隆早该急了。
  现在清楚了,这些传说都是不大真实的黄元御,那么,黄元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到底是如何才在短短的二十年的时间里,从一个一窍不通的学子,成为了一个名留医史的大家呢?
一个人的奋斗
  其实,从黄元御写的书的序言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黄元御是怎么生活的,他早年由于眼睛的残疾,被排除在科举之外,这对他的心理伤害一直持续着,后来,在北京工作期间,他很有些愤世嫉俗,看不起那些俗人,那些往来应酬的人,结果搞得他很孤立。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黄元御下班了,都是在冷清的屋子里,自己琢磨着医学,整天在那里伏案写作。
  如何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成为一个高手?黄元御为我们做出了答案,那就是,耐住寂寞,刻苦钻研,用全部精力,一生只做一件事。
  在《素灵微蕴》这本书的最后,黄元御写了一个小故事,说有个特有地位的邻居(估计当时黄元御住的御医宿舍一定是二环以内),这位邻居整天坐着车子出去应酬,一身的名牌儿,见天儿的吃喝。天天的路过黄元御的门口,他就有些好奇:这位怎么天天都闷在家里,干什么呢?
  于是终于有天忍不住了,看朋友约的饭点儿还早,就顺便进来了,寒暄了一下:“您说我们这都是高干宿舍住着,还真没怎么聊过,您整天在家都忙什么啊?忙收藏吗?练字画?”
  黄元御就回答,我整天给古代的医学典籍作注解呢(穷年作解)。
  这位一听,傲然而笑,嗨!我都以为您在忙什么呢,原来干这个,太没意思了,您看看人家那些生活,多好啊,这个世界那么多美妙的地方,您都去过吗?高尔夫,您玩过吗?天上人间俱乐部漂亮美眉巨多,您去过吗?北边小汤山温泉的鲜花浴,您泡过吗?最近台湾游也放开了,您报名了吗?都没有,您这好啊,这么多好东西不尝试一下,整天在屋里“足不出于方州,行不越乎闾里,抱一篇以长吟,面百城以自喜,仰屋梁以咨嗟,扶空几而叹只”,您这都图什么啊?
  黄元御叹了口气,说:恐怕说了你也不明白啊,古代留下的那些医学经典,能够真正理解的人已经很少了,我为了让大家看得明白,就把这些书给注释一遍,这样可以让这个世界好的医生更多啊,让病痛中的人痛苦更少啊,所以没有时间玩了,现在,我还觉得时间不够用呢,你能明白吗?
  这位邻居没等黄元御说完,突然急了:“嘿!我忘了点儿了,来不及了,约好了酉时在国贸吃花家菜呢,聊着聊着忘了点儿了!回见了您呐!”
  然后,钻进奔驰马车,一路绝尘而去。
  黄元御很痛心,又被人耽误了半天的时间,于是低下头,重新开始写书。
  这种孤单的生活在黄元御的医书里都有反映,让我们来看看他自己都是怎么描述的吧:
  在《四圣心源》的序言里,黄元御凄凉地写到,当时“霖雨初晴,商飙徐发,落木飘零,黄叶满阶。玉楸子处萧凉之虚馆,坐寂寞之闲床,起他乡之遥恨,生故国之绵思。悲哉,清秋之气也,黯然远客之心矣,爰取《心源》故本,加之润色”。
  各位可以想象到吧,这是一幅怎样的场景,黄元御自己孤独地坐在桌子前,秋风吹过,满院凄凉,院子外面的世界也许很精彩吧?也有很多热闹的事情吧?但是黄元御似乎并没有关注那些事,他把自己以前的手稿拿出来,又开始一笔一笔地修改。
  我们现在打字都是很容易的事情了,可那个时候,每本书都是需要自己用毛笔一笔一笔地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就是用这种小楷,黄元御为我们留下了近二百万字的著作。
  其实我们也不能完全说大家不愿意和黄元御交往,实际的情况应该是黄元御自己拒绝了很多的社交机会。
  从前来拜访他的人来看,其实当时很多人都希望和他交往,只不过是黄元御没有时间和大家应酬而已。
  他最后选择能够和他交往的,都是和学术有关的人员,比如当时的丞相文瑞公的孙子,叫伊赞咸的,这个人非常的喜欢医学,自己也很刻苦,他就经常跑到黄元御的家里,向黄元御学习。
  黄元御见这位能够如此的专心医学,也很感动,于是对他很是看重,他们在一起讨论了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关于瘟疫痘疹的问题,伊赞咸问了很多的问题,黄元御都一一作答,最后还把问答的内容放在了《四圣悬枢》这本书里面。
  如果要说中医有理论家,那么黄元御无疑是其中的一位,他从学习中医理论出发,在经过临床实践以后,又回归到理论,并通过总结,为中医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虽然黄元御的学说也有偏颇之处,他在理论领域对使用滋阴的药物比较排斥,但是实际上在临床中,他也没少使用该类药物,总的来说还是根据病症施药。
  黄元御去世得很早,在五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由于资料缺乏,我们无法搞清楚他到底是因为什么去世的,但是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主要的问题。一个人去世的方式太多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可以过个马路就被车撞死,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很可能因为自己的情绪患上恶性肿瘤,各种原因都可能导致一个人在五十几?死去。而过渡的劳累,显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我觉得黄元御来到这个世界上,仿佛就是为了发展中医理论而来的,他殚精竭虑,在极短的时间内,消耗尽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来攻读发展中医理论,在他把自己的任务完成以后,他就像一支燃烧殆尽的蜡烛,慢慢地黯淡了下去。
  我觉得,黄元御到底是怎么去世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作为一个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个中医学家,并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我们留下了近二百万字的医学著作。
  单凭这点,这个人就值得我们敬佩。
  由于我们无法知道他是怎么去世的,那么,我就把救治患者的过程,来作为他的故事的结尾吧!
  这是一位妇女,姓林,也不知道她跟谁生了气,结果气生完了,开始感觉自己胸腔里面热痛,还吐血,这下可吓坏了,甚至都忘了到底和谁生的气了(可见生气实在是没有必要)。不仅如此,她还不停地吐痰,头疼,恶心,有呕的感觉,然后是脑袋、四肢都出现了水肿,肌肉也瘦了下去,并且“常下紫血”。
  您觉得这个情况比较严重了吧,这还没完呢!她的症状还有,在夏天的时候,心口那里开始疼痛,肚子里像有三块石头一样的东西,左右胁下各一个,一块在胃那里,总是感觉胃里胀满,还往上嗳气,心烦,口渴,喝水喝进去马上就吐出来,吃饭也是,吃下去没多久就吐出来,这简直让人抓狂,那么多的粮食都浪费了,人还是那么瘦。
  这些症状还不够,这位林女士还手足都冰冷,只有到了秋天的时候才开始好转。在来月经的时候,肚子感觉很疼痛,而且浑身上下的皮肉筋骨都感觉疼。现在是几乎吃不进去什么饭,喝的粥一到胃里,就开始往上返,小肚子那里像被堵塞住了,喘息也很费劲,小便红浊淋涩,大便象羊粪一样干燥。
  各位,这都是些什么症状啊,简直是周身上下乱作一团,这么多症状放在一起,简直让人无从分析。
  当黄元御被请来以后,也感到很困惑,您这怎么会病成这样啊?您就说说原因吧,生一次气不至于这样。
  这位林女士一听,眼泪就下来了,原来,她先是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当时悲哀异常,眼泪流光了以后,眼睛里都出血了。
  后来,她的姑父又去世了,她在痛哭的时候,眼睛里又出了血。
  这次事情半个月以后,她开始咳喘、惊悸、失眠,但是平时还觉得困,睡觉醒来以后,就是一身的汗,身上还感觉忽冷忽热的,而且眼眶周围还呈现出青黑色。到今天,这个病已经有九年,患者到此时已经是奄奄一息了。
  大家看到了吧,人的情绪到底有多重要,不好的情绪会彻底地破坏人的各个系统的正常运作,有的时候会有很严重的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晚上睡不着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