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最佳治疗方法,取决于息肉的大小?

在日常生活中,相信胆囊息肉大家一定不陌生,有很多人可能会患上胆囊息肉,患上胆囊息肉,可能会给身体带来非常大的危害。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说一说,患上胆囊息肉,我们该如何进行治疗?到底什么时候,才需要开刀进行手术切除?那些人可能会容易患上胆囊息肉?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胆囊息肉,胆囊息肉主要是一种,胆囊腔突起的一种病变,突起时,很可能是球形或者是半球形。一般来说,患上胆囊息肉我们也无需太过担心,大多情况下,胆囊息肉都是良性的。

胆囊息肉可能会出现哪些症状?

我们患上胆囊息肉,可能会出现哪些症状呢?通常来说,我们一般患上胆囊息肉,在早期是很难察觉出来的。通常都是通过体检,才能慢慢检查出来。

如果,患上胆囊息肉的症状比较严重,那么有些病人可能会出现小腹上分疼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的现象。极少数病人,可能会出现胆囊出血,甚至患上了胰腺炎。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了我们患上胆囊息肉,还是需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的,及时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

胆囊息肉应该如何治疗?

1、胆囊上出现息肉,如果直径不大,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可以加强身体锻炼,促进血液循环的同时,加强身体代谢。另外多喝水,能够帮助胆汁稀释,促进排毒,运动之后免疫力也会提高。如果发现了胆囊息肉,每天上下班如果路途不遥远,可以步行前往,增加运动量。

2、对于严重的胆囊息肉患者,需要及时通过手术治疗,一般直径超过两厘米的胆囊息肉,都需要通过手术切除,否则息肉进一步增大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3、中医也可以治疗胆囊息肉,在中医的角度来看,肝胆气滞型的胆囊息肉主要是因为患者神志不调引起的,这种情况需要通过疏肝利胆的方式进行治疗。如果是肝胆湿热型的胆囊息肉,应该注意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因为肝胆湿热型的胆囊息肉主要是肝郁气滞、湿热内蕴引起的。如果患者是肝肾阴虚型的胆囊息肉,则应该以养肝护肝、滋阴养肾的治疗原则为主。

胆囊上长息肉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饮食规律,吃好早餐、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特别是少吃油腻的食物,少吃煎、烤、油炸食品,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在生活中可以多进食苹果、樱桃、猕猴桃、西柚、柑橘等水果,绿色蔬菜可以多吃,保证每天的纤维素补给充足。

除了一般的治疗,在平时还可以通过饮食帮助身体调养,起到辅助治疗的效果。建议胆囊长息肉的患者多喝水,因为补充水分能够避免胆汁过分浓缩,有利于细菌,致癌物质以及息肉物质快速排出体外,减轻息肉增大症状。也可以试试喝养生茶进行每天的调理。有喝酒习惯的患者要注意戒酒,否则酒精会导致胆汁排泄不畅,胆囊息肉也容易恶变。

对于息肉直径小于10mm、多个、有蒂的胆囊息肉患者,提示病变为假瘤性息肉可能性大,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首选。而对于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提示为肿瘤性息肉,应行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术中常规行冰冻切片,以明确病理类别。如为癌性息肉,肿瘤局限于黏膜时可行单纯胆囊切除术;一旦肿瘤侵及肌层,就需要行扩大切除术,包括胆囊床肝脏楔形切除,淋巴结清扫。

胆囊息肉样病变外科处理上虽然存在不少争议,但总的来说,胆囊息肉直径>10mm,年龄>50岁,单发,广基以及合并胆囊结石,已被认为是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可以根据这些危险因素来选取适宜手术的患者。对于直径<10mm且无临床症状的胆囊息肉可以定期行超声探查,如发现异常,则行预防性手术切除。

}

胆囊息肉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精选)


胆囊息肉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慢性炎症有密切关系,其中炎性息肉和腺肌增生症都是一种炎性反应性病变,胆固醇性息肉更是全身脂质代谢紊乱和胆囊局部炎症反应的结果,有人认为胆囊息肉与胆囊炎症或结石症,甚或两者都有关。   (二)发病机制,PLG为一组表现形式相同但却包含很多不同病理状态的胆道疾病。病理分类为非肿瘤病变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后者又分为良、恶性。   1.非肿瘤性PLG,(1)胆固醇息肉:非肿瘤性病变中以胆固醇息肉(cholesterol 179例,占62.5%。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CPs是胆固醇代谢异常的局部表现,是血中胆固醇类脂质析出并被胆囊壁的组织细胞吞噬所致,可发生于胆囊的任何部位,大部分多发,外观黄色分叶状,桑葚样,柔软易脱落。组织学显示,息肉由积聚的泡沫组织细胞构成,表面由单层柱状上皮覆盖,具有结缔组织蒂,微血管,分支的绒毛样凸起。CPs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Shinkai 74例中97%的CPs直径<10mm,50%为多发性,而肿瘤性息肉往往为单个。CPs质脆蒂细,易与黏膜分离,不伴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即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迄今未见癌变的报道。关于CPs与胆固醇沉着病,有人认为系同一疾病,有人认为胆固醇沉着是CPs的病因。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阿窦(Rokitanski-Aschoff sinuses)增多和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但也有人认为两者并无相关性。(2)炎症性息肉:为慢性炎症刺激所致,可单发,或多发,一般3~5mm大小,蒂粗或不明显,颜色与邻近黏膜相似或稍红,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组织学显示,灶性腺上皮增生伴血管结缔组织间质和明显的炎细胞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肉芽肿,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尚无癌变报道,但从胆囊癌合并胆石的致癌机理研究中,认为细菌性慢性胆囊炎可能是因素之一,所以对炎性息肉不能放松观察。   (3)腺瘤样增生、腺肌瘤:腺瘤样增生是一种由于胆囊上皮和平滑肌增生而引起的胆囊壁肥厚性病变,分为3型:①局限型:胆囊底部呈锥帽状增厚。②节段型:局部增厚的囊壁向腔内突入形成“三角征”,呈弥漫性向心性增厚,内壁凹凸不平,内腔狭窄,有时伴有结石,脂餐试验显示胆囊收缩亢进。③广泛型:胆囊壁呈广泛性肥厚,内壁不平整,壁内可见扩张的罗-阿窦呈小囊状低回声区。上皮的增生在病变的中心最明显,周围的腺体常呈囊状扩张,并充满黏液,扩张的腺体内有钙质沉积。腺瘤样增生与腺肌瘤病都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前者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5mm左右,单发或多发。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表面的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后者则为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又称腺肌瘤病(adenomyomatosis)。上述两种病变均有癌变可能。2.肿瘤性PLG 肿瘤性病变中良性以腺瘤为主,恶性则主要为胆囊癌。(1)腺瘤:腺瘤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根据外形可分为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恶性率约30%。乳头状腺瘤可再分为有蒂和无蒂两种,镜下显示为分支状或树枝状结构,带有较细的血管结缔组织蒂,与胆囊壁相连,有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覆盖,与周围正常胆囊黏膜上皮移行较好。非乳头状腺瘤大部分有蒂,镜下见多数增生的腺体被中等量的结缔组织间质包绕,偶尔腺体显示囊样扩张。该型腺瘤以腺体的管状增殖为主体,故称为腺管腺瘤,有时可见杯状细胞或基底颗粒细胞的肠上皮化生改变。Koga观察良性PLG病变94%<10mm,69%<60岁;而恶性PLG 10年内施行的12153例胆囊切除标本中,仅81例为PLG,患病率0.7%,其中仅9.6%为腺瘤;而同期人群中发现胆囊癌225例,占1.85%。因此,腺瘤的发病率很低,虽有癌变可能性,但并不构成临床威胁。(2)良性间叶组织肿瘤:良性间叶组织肿瘤是来源于支持组织的胆囊良性肿瘤。主要包括纤维瘤、平滑肌瘤、血管瘤、脂肪瘤、黏液瘤、神经鞘瘤等。 (3)腺癌:腺癌分为乳头型、结节型与浸润型。前两型为隆起性病变,直径都<20mm;而浸润型不属于PLG,绝大多数直径>20mm。因此,表现为PLG的癌往往属于早期。其中乳头型腺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层内,预后较好。胆囊息肉的分类有哪些 胆囊息肉主要以胆固醇性息肉为主,又称为胆囊隆起性病变,患者会有轻微的腹部疼痛,为了加深大家对胆囊息肉的了解,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胆囊息肉的

}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多数人在饮食上变的不再节制,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结果长期以往引发了一系列的消化道疾病,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就是胆囊息肉。胆囊息肉多无症状,部分患者仅有轻微的上腹部不适或隐痛。胆囊息肉初期是可以根据中医疗法来调理的,接下来小编把方法告诉大家。

金银花、野菊花各20g,柴胡、白芍、厚朴、青皮、制香附、元胡、茯苓、茵陈各15g,黄连、龙胆草、甘草各10g。每天1剂,分3次服,疗程为30天。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禁食肥猪肉及蛋类食品等。

当归15g,赤芍10g,桃仁15g,五灵脂10g(包煎),白花蛇舌草30g,煅蛤壳30g,炙鳖甲20g,醋浸炒香附15g,莪术10g,金钱草30g,凌霄花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B超复查观察疗效。6个疗程无效者停服。胁痛伴有寒热错杂者加柴胡、黄芩,脂肪肝者加生山楂、莱菔子,慢性乙型肝炎谷丙转氨酶增高者加茵陈、垂盆草、虎杖,气虚加黄芪30g,阴虚加生地黄15g,牡丹皮10g。

党参15、白术15、茯苓15、甘草6、黄芪15、鹿角霜9、黄芩12、蒲公英15、柴胡12、枳壳12、白芍15、山药15、茵陈蒿20、乳香6、没药6、丹参15。

药方功能:四君子汤治疗胆囊息肉、胆囊炎等胆囊疾病。

由于胆囊息肉在发病以后会对胆汁的分泌造成影响,所以,在发病期间患者有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因此,如果您长期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就必须注意提防胆囊息肉,最好是能够到医院进行一下检查,及时的检查和治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胆囊息肉能自愈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