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过精神分裂症不严重遗传率10%普通人致病率1%,治好了你会娶吗?

法律没有规定不能 但是那种可能遗传的风险 患者和家属都会害怕的吧 不建议生




懂精神病是怎样形成的吗?精神病形成的真正原因是,被懂法术的人害的,设计陷害,一步一步形成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知道这个真相的人,一般不会说出这个真相,说什么是遗传,都是利益争夺下的陷害,真相是被人用法术陷害所致,我知道一般人无法理解,但我知道信教的和懂法术的人知道真相,精神病医生也知道真相,只是不会说出这个真相,只能说是生病或受刺激,一切都是脱词,真正的原因是法术伤害,这个世界,许多人不知道的真相,请大家清醒,看清事情背后的真相,这个世界才会真的公平和幸福!




還是不要生的好,畢竟生孩子是一辈子的commitment




还是少造点孽吧,一个精神病人会给她的孩子带去多少影响你知道吗?多少人会因为她的出身拿异样的眼光看她多少人会以此欺负她真为孩子好非要生的话不如把她送去正常的人家!

}

■为什么近亲婚配中,子代AR病发病风险明显增高?
近亲结婚是指3~4代之内有共同祖先的个体之间的婚配,由于他们之间可能从共同祖先传来某一基因,所以他们基因相同的可能性较一般人要高得多,如堂兄妹间基因相同的可能性为1/8,如果某AR的发病率为1/10000,那么堂兄妹间婚配子代的发病风险是1/50×1/8×1/4=1/1600,而随机婚配则是1/50×1/50×1/4=1/10000,近亲婚配的风险要高出6.25倍。

■一对夫妇都是聋哑却生出两个正常孩子,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遗传异质性的原因。尽管夫妇双方是先天性聋哑,但他们可能是由不同的遗传基础所致。

■临床上看到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儿在其同胞中所占比例要高于1/4,这是为什么?
当一对夫妇都是某种隐性遗传病的携带者,他们又只生一个孩子。孩子无病时,不会就诊,不会列入医生的统计中;如果孩子患病,他们将就诊,所以在一个家庭中医生能看到子女隐性遗传病的比例将为100%,当一对夫妇都是隐性遗传病携带者时,他们生两个孩子时,这两个孩子都没有病的机率为3/4×3/4=9/16,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会找医生就诊,所以,也不会列入医生的统计中。两个孩子有一个孩子发病的机率为1/4×3/4×3/4×1/4=6/16;两个孩子都发病的机率为1/4×1/4=1/16,因此,总的估计,在其生两个孩子的家庭中,子女患AR病的比例不是1/4,而是近于1/2。在生育子女数目较多的家庭中亦存在这种偏倚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一个女性的弟弟和舅舅都患DMD,试问这个家庭中DMD基因是否由遗传还是突变而来?谁是肯定的携带者?谁是可能的携带者?这位女性婚后所生儿子中,遗传DMD的风险如何?
由遗传而来的。该女性的外祖母及母亲是肯定的携带者,该女性是可能的携带者,可能性为1/2,其所生儿子中有1/4可能患DMD。

■一对夫妇听力正常,生育1个先天聋哑的孩子;另一对夫妇皆为先天聋哑,他们所生3个孩子都正常。为何出现两种遗传现象?
一对夫妇听力正常却生了一个先天聋哑的孩子,是因为这对夫妇都是同一聋哑基因a的携带者,Aa×Aa→3/4正常(AA、Aa)、1/4聋哑(aa),因此这样的婚配方式子女有1/4的患病风险。另一对夫妇皆为聋哑而子女都不聋哑,这是遗传一致性所致,双亲的基因型分别设为Aabb、aaBB,Aabb×aaBB→AaBb,子女为致病基因a、b的携带者,但表型正常

■试比较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和X连锁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征,X连锁隐性遗传病和Y连锁遗传病的遗传特征。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和X连锁显性遗传病比较: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由常染色体上显性致病基因

}

文稿:宛荻设计:TT 排版:TT 主播:Enya 来源: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

一提起精神病(mental illness),大家也许会觉得这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我们或多或少会在网络和生活中听说或提起,但对它真正的了解又很片面。

精神病到底是什么呢?它是否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呢?如果我被确诊了精神病,我的后代受影响吗?如果我身边有人确诊了,我会不会被他们的负能量传染?现今的 " 网抑云 " 真实存在吗?还只是一种作秀与营销手段呢?抑郁症是真的病了?还是真的想不开?进食障碍又是怎么回事?现如今吃饱饭还能生病?...

那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那些被误解的精神病。

精神病,也称作精神疾病,是指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失调,可体现在不同的症状或临床表现上。尽管听起来有些抽象,但各种各样的精神疾患的确存在。无论是大家经常听到的抑郁症、还是看似可怕的精神分裂症、甚至是令人惋惜的自闭症都属于精神病的范畴,且有着不同程度的普遍性。拿抑郁症举例,这可以说是最普遍的精神病之一了,近几年来它的"

那么,精神病真的会遗传吗?

总体来说,先天以及后天因素都发挥了作用;基因的确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就是说,精神病可以不受个人控制地通过基因遗传,与人们体内的染色体数量或结构异常息息相关。举个例子,有研究表明,即使父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孩子在一出生就被收养,后天就生活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环境里,他们也比其他孩子更容易患上这类疾病(Kety, et al, 1994)。同卵双胞胎的研究也证实了这其中明显的生物归因:如果其中的一个双胞胎患有精神分裂症,另一个患病的概率约为 40-50%,极大地超过了一般人口患病的几率(1%)。

同样地,抑郁症也可能是由于自身体内生化系统的紊乱导致的,从而涉及到了某些特定的神经递质的变化,比如血清素和多巴胺(Nemeroff, 1998)。如果我们有亲属被诊断为抑郁症了,我们自己患病的风险也会更高一些。所以,遗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精神疾病的发展。

但是,遗传只是导致精神病的原因之一。

我们不能只关注 " 生物 " 这一点而忽略了后天环境对其发展的影响。更多时候,精神病其实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比如,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父母也许会幻想周围的人会对他们有威胁,或者不利的企图,因此试图伤害他们。这种脱离现实的幻想会导致他们很难为孩子提供一个安稳的成长环境,满足他们基本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不良的童年经历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心理创伤,并会深远地影响着他们直至成年。

再拿抑郁症举例,这很大程度上与一个人的经历和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有关。一些生活中的变故,比如一段关系的破裂、一场大考的来临或亲人的去世,都可能对一个人的心理状态造成实质性的改变与调整(Reyes-Rodr í guez et al, 2013)。当人们不能很好地 " 应付 " 这些压力,或是当这种高压超过了体内正常应对的阈值,自身的无助感就会大大增加,这也是抑郁症的另一种归因。

所以,精神病的确有遗传的可能性,但并不是百分之百。

可如今,精神病似乎并没有被人们当作 " 生病 " 一样认真对待,大众对它的误解也一直存在。

很长时间以来," 精神病 " 这个概念仿佛处于人们心理的 " 灰色地带 ":它似乎是一种疾病,但仿佛又不是?即便人们可能察觉出自己的不对劲,认识到了精神病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也只有一部分人会主动 " 求医 "。

在一项调查里,研究者们发现大约有一半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大学生都没有重视或寻求心理服务的帮助(Dalky & Gharaibeh, 2019)。许多人会觉得如果自己真的去寻求帮助并被诊断出了一定的结果,就会被贴上 " 精神病 " 的标签,从而变成大家眼中的另类

例如,一些父母会主观地认为,自己孩子抑郁症的表现仅仅是因为矫情、青春期、或者单纯的心情不好;在这些 " 所谓 " 的负面情绪上专门找医生,实属是一种小题大做,自己也会在亲戚朋友面前抬不起头。这就会直接导致患病的孩子对自己的症状没有正确的认识,错过了及时的诊断与治疗。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相信很多人也听过这样类似的话 " 要远离那些有抑郁或自闭倾向的人,我们不要成为他们情绪的垃圾桶 "。这样的话语无疑是让很多心理不适的症状成为了 " 原罪 ",导致很多人认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或者行为是不应该存在的,甚至会主动疏离那些看似有精神病症状的人,因为他们自认为所有的精神病都是可以传染的。但是,就目前来说,并没有足够有力的证据表明精神病的 " 传染性 "。个体对它错误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不积极科学地求医这一现象。

被 " 美名化 " 的精神病

那么,如今大众对精神病的评价只有负面吗?其实不是。

恰恰相反,在污名化之上,是当今社会对精神病一定程度上的美名化,或者说舆论化。不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听过这样的抱怨:" 哎,我最近感觉真的得抑郁症了,作业和考试一轮接着一轮!" 又或者 " 我好自闭啊,最近我都懒得出门社交 "。发现了吗?有时候,人们常常不自主地用精神病名词去解释自己目前的心理状态。就算只是烦躁的心情,人们也会不经意地用 " 自闭症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并不是什么问题,因为自己的心情和这类 " 名词 " 正好符合。但,这正是在默默把精神病 " 特殊化 " 的过程,使得更多人潜意识里认为这个名词代表的就是这个含义,从而曲解了精神病名词真正的意思。

是啊,在看待精神病的时候,我们似乎真的需要一个 " 上帝视角 "。一个 " 平衡 " 的概念应该留在我们心里。

总之,精神病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感受,状态,甚至一个阶段的发展。我们需要客观清晰地认识它,也需要足够重视它。其实现在有多种治疗方式,比如认知行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正念、冥想、药物疗法等,都可以针对遗传或后天的起因给人们相对特定的治疗。精神病像感冒一样,需要人们给自己的精神放个假;它又不是感冒,所以需要人们寻求医生。

在我们白岛岩心,心理服务的大门随时为所有来访者敞开:我们希望倾听每个来访者的心声,我们也愿意帮助来到这里寻求帮助的每一个人。不管在生活中你有着怎样的经历,在这一刻,你可以放空,可以停歇,可以做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作者简介:宛荻;设计:TT;;排版:TT;主播:Enya。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由交大、复旦、哥大、纽大等海内外高校硕博学生和专业咨询师创立,致力于打造专注高校学生心灵慰藉和情绪管理的心理健康服务创新平台,将心理服务普惠化、大众化,让更多年轻人触手可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分吃药25年没复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