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腘静脉瓣少量返流

到目前为止,本人并未与任何生产厂家以及销售商达成任何形式的合作行为(包括商业代言,商业广告,研发产品等等),希望大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负责任的态度,谨慎的引用我的观点。未经我的允许,请不要以我的名义与观点宣传您的产品及夸大用量。
(2)(2)(10)(24)(3)(2)(6)
出诊时间一:每周二下午 13:30 &出诊地点: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
北京市崇文区西打磨厂46号。网址:/
&专家咨询电话:010-
&出诊时间二:每周三下午 13:30 &出诊地点: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 北京市崇文区西打磨厂46号。网址:/
&专家咨询电话:010-&
&出诊时间三:每周四上午出诊地点: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京西国医馆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路33号。网址:.cn/
&专家咨询电话:010-10
一些网站上收集的关于我的出诊时间,地点和联系方式过于滞后了。在此更正。请大家以我博客的内容为准,尤其是外地的病人,可以先打上面的电话咨询,避免白跑。
老中医陈淑长:中医养生是我的生活方式
皮肤光洁无斑,面色红润少纹,看上去顶多五十多岁的国家级名老中医陈淑长,是我国最早研究周围血管病的女专家,今年74岁。她喻密布全身的血管,是一张有机的“网”,只有让“网”健康起来,人才能美丽长寿。
从艺中医,我的健康“枣”知道
采访陈淑长并不容易,因为她的时间“档期”常被排满:平常每周出5个半天的门诊,带教2013级博士后,还有三位全国中医优才拜她为师,周五六日参与社会工作、授课及会议等,间隙有时还要应邀录制健康节目。笔者注意到,她的案头上有三个文件筐,分门别类地装着“远期工作、近期工作、急于要做的工作”。如今,时间的界限已不是唯一,“对工作和生活有健康的目标”却一以贯之。陈教授认为,健康有5个标准:吃饭有食欲、睡觉睡得香、排泄无障碍、思维反应快、运动不费力。“我今年74岁,这5条全都做到了。”她笑语。
此时,她身着深褐底暗红花纹的上衣,浅浅的黑亮卷发,金边的无框眼镜,显得知性而优雅。谈话间她的眼睛煞是明亮,嗓音柔和,每个字都充满了小能量,仿佛随时可以钻进人体的细胞里,让身心获得滋养。陈教授说“这得益于我选择了中医,懂得善理情志,多年的行医实践了中医养生,中医养生也成了我的生活方式。”
上世纪50年代末,陈淑长报考大学前夕,正是国家大力发展中医的时候。父母认为她性格还不错,有意让她当一名中医。也许是命运安排,一身文艺细胞,擅长舞蹈、绘画的她,把北京中医学院作为第一志愿。
一次,北京举办高校成果展,陈淑长被选参加策划参展的画板。她查资料、绘图纸,从内心深处受到了一次生动的中医教育,立志要“做德才兼备的中医”。曾经痴迷文艺的女青年,从此真正走入了中医的世界,工作、生活莫不如此。
然而,人生的蜕变还要从一次体育比赛说起。当时,在全市大学生运动会中,她被选参加了200米跑,这既要速度又要耐力。她坚持刻苦的练习,运动量大增,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蛋白摄入不足,不到2个月,她便全身浮肿。一位老中医开了一个叫十枣汤的方剂,十枣汤里面有大戟、芫花、甘遂,然后有十个枣。此方属于峻泻逐水药,她吃下去一连几天每天腹泻好几次,肿是消了下去,但令陈淑长担心的是,要是复发,反倒会肿得特别厉害。凭借着学到的中医知识,陈淑长发现大枣是所有药用食物里健脾益气效果最好的,而且食用后不会导致水湿停留。从那之后,她居然迷上了吃枣,一吃吃了50年。
说到吃枣,她回味悠长地说:“如今的好状态真是和健脾有关,这个枣是‘早’的谐音,真是让我早早就知道了中医养生的关键。”每天晚饭前,陈教授都会先吃上6个枣、1个核桃(可以通润血脉、润肤润发),而且是换着花样吃,比如煮熟后放蜂蜜或红糖或冰糖,之后再吃饭,身体就能正常地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脾胃运化好代谢就正常,人体就处于平衡状态,体型就保持得好,不会发胖。正所谓枣养气血,“一日吃仨枣,一辈子不显老”。
血管健康,人一定漂亮
“如果一个人心脏功能很好,血管很健康,他一定是‘漂亮’的:气色红润、皮肤透泽,多不长斑,而且,皱褶也会比同齡人少些。”她谈中医有股清新灵动之气,能让这门古老幽深的学科顿时生动起来。
问及血管养护之道,她有“三位一体”的养护方法:一个吃,一个保暖,一个运动。吃的方面,就是三七、大枣、核桃共用。每天早晨她都按时按量吃早餐,牛奶、麦片、葡萄干、奶酪、面包片等,最后把一小勺(1克到3克)三七粉混在少量牛奶中喝下去。“我觉得早晨喝三七,相当于咖啡的兴奋作用,但又比咖啡的副作用少,不会影响身体对钙的吸收等。”陈教授解释道。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陈教授全力研究中医周围血管病,她广泛走访多位名家,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总结出相对固定的方子,后来又制成中成药。其中一个就是专门针对活血通脉的中成药“通脉宁”。
从那时起,陈教授就开始服用自己研制的“通脉宁”,一用就是20多年。可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那种药停产了,她便开始服用三七粉。陈教授介绍说,三七药性平和,能够活血通脉,帮助血液循环,早晨喝了之后,大脑血液供应状态良好,一整天用脑之后不感到疲劳,并且对大脑和心脏都有好处。服用的结果“我的全身气血充盈,说明我的供血非常好,血管好,身体组织器官就能得到滋养,少生疾病。”&
保暖方面,注重暖脚,下肢暖全身怡。陈教授穿鞋从来都穿盖脚趾头的鞋。据她讲,脚离心脏最远,血液的供应少,再加上脚的表面脂肪层又薄,它的保温能力比较差,极易受寒,而“寒从足下生”,“寒则凝”,还会引起胃痛、腹痛、腰腿痛等。
陈教授还围绕着气血自我设计了一套运动方案。工作的时候,她脚底下会动着,转圈、绷脚、屈曲,带动腿一起做运动。原理就是,脚只要一动,肌肉带动血管都在动,先是动脉,后微血管,再是毛细血管,最后静脉,整个都循环起来对心脏大有好处。
每天,她慢走50分钟到1个小时,促进下肢远端的血液循环。看电视时,陈教授会自己点点穴位,她称为“吃补药”。“补药”,一个是涌泉穴,一个是太冲穴,一个三阴交,一个是足三里。陈教授认为这样可以调补肝、脾、肾,保持气血流通正常,因而更健康更漂亮。
养身先养心,要像养花一样养自己
陈教授“移花接木”地把侍弄花草的闲情逸致法嫁接进了工作,编入了养生宝典。她有个形象的比喻:“像养花一样养自己”,将人的脸比作花,把内脏比作花盆,“花”要漂亮,“花盆”是关键,她认为心生血,主血脉,主神志,其华在面;肝藏血,主疏泄,其华在爪;脾统血,主运化,主肌肉,其华在唇;肺主气,其华在皮毛;肾藏精,其华在发,各脏器正常,人就会漂亮。
陈教授认为人要先养内才能养身。她说,“中医认为食物要经过脾胃运化,才能被消化、吸收,变成营养,经血脉输送到全身。如果人心里装的事太多,思虑过度就易伤脾,影响运化功能,造成少食、腹胀、身体乏力等症状,即使吃得好,心情不好,再好的食物也不能消化吸收;消化不好,则入睡难,卧不安;能坚持运动,但心情不好,同样不利于身心健康。”因此,她提出,“人要保持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一定要向善,遇事不生气,能忍自安,这个忍是高品味的忍,就是淡化它,转移它,往好处想。”
其次,营养均衡,结构合理不凑合。她给出了每顿饭的简单公式,即1个鸡蛋+1个馒头+1个苹果,这分别代表了肉、主食、蔬菜等,三样比例坚持两小一大。陈教授工作紧张时,吃方便面,也要配一大根黄瓜、一小根香肠。她还有一个“速食饭”,即把肉切成丁加上点酱油、黄酒、葱花和姜末一起醃一下,然后放在电饭锅里与米饭一起焖,再做一个西红柿或黄瓜鸡蛋汤,保证每顿饭膳食结构合理。
如何护“花”,就是用她自创的健身方式进行形体修理。护花的关键在于维护完美的体型,让脂肪分布均匀。早年学过芭蕾舞的她,经常会做些纤拉型的运动,比如,双脚相对盘坐,身体保持直立,让小腿紧贴大腿,左右手各圧左右膝与坐位相平。长期坚持,就能保持大腿不长赘肉,增加肌肉的韧性。
从医50年,陈教授也记不清为多少本应截肢的脉管炎患者保全了肢体。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的主任委员,从1986年开始连任至今,她始终在为提高周围血管病的诊治水平而尽力。她说,“现在记忆差点了,但理解能力却非常强,人老了,还得让脑子再磨磨,有好处。”未来,她给自己定下了三大任务,一个是让患者的治疗取得很好疗效;一个任务就是普及周围血管病知识;还有一个任务是做好中医学术传承工作。看来对工作和生活有健康的目标,像芭蕾舞者那样昂首挺胸精神迸发,是陈淑长教授青春不老的精神支柱!(责编何文珺)
擅治外科疑难杂病及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下肢病变、多发性大动脉炎、雷诺病(征)、手足紫绀、网状青斑、红斑性肢痛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并发症和后遗症、血栓性浅静脉炎、下肢水肿、静脉曲张、瘀积性皮炎、慢性溃疡、乳腺增生、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上肢水肿、带状疱疹、丹毒、荨麻疹、皮肤皲裂、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银屑病、日光性皮炎、黄褐斑、白癜风、斑秃、脂溢性脱发、寻常痤疮、脂溢性皮炎、鱼鳞癣、瘢痕疙瘩、皮肤划痕症,对健康养颜、过敏性鼻炎、痛风及亚健康等中医综合调理。
请大家根据以上疾病范围进行就诊,避免白跑。
血液回流不畅引发曲张 避免久坐久站冷热刺激
腿暴青筋,活血利湿
本报记者 张彤 《 生命时报 》( 日
& 第&16 版)
  专家小传
  陈淑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刘女士最近非常苦恼,她是一名办公室白领,每到傍晚下班的时候,就感觉小腿发胀,鞋都发紧了。一开始没当回事,以为是水喝多了,后来她发现即便喝水少也会出现这种问题,第二天早上虽能减轻,但一到下午又开始,周而复始。她来到陈淑长教授的门诊看病,陈淑长告诉她,应首先考虑血管的问题,很有可能是静脉瓣膜出了问题,这在人群中很常见。
  陈淑长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从心脏发往全身远端的血管是动脉,从全身回流心脏的血管是静脉,动脉、静脉的结构有差异。人是直立行走的,下肢静脉血从下向上回流,依赖于静脉瓣膜的正常功能。静脉瓣膜如同一个向上开的单向门,保证下肢静脉血“水往高处流”。但是,如果出于各种原因,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有障碍,静脉血出现返流,就会导致下肢水肿。
  之所以会出现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一方面是先天遗传因素,父母有这种问题,子女也容易有这样的毛病;在后天致病因素上,身材高、肥胖、久坐或久站等,都会加重静脉血回流的负担,发生此病。例如成天坐着办公的白领一族和打麻将上瘾的老人,都是腿脚肿的常见人群。由于双腿的病变往往不对称,所以会出现一条腿重、一条腿轻的特点,或者仅单侧水肿。患者平躺或者把双腿抬高,水肿就会减轻,体现出傍晚重、早上轻的特点。陈淑长说,发现这种症状,就要及早做双下肢的静脉彩超,如果检查提示深静脉血液有返流,即可明确诊断。
  陈淑长教授说,中医周围血管科治疗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优势明显。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这类病人以湿为主,有的夹杂瘀。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如腿脚肿胀程度,是否有皮肤粗糙、色素沉着乃至溃疡,结合舌象、脉象,将该病分为多种证型,然后辨证论治,一人一方,多能获得满意疗效。
  除了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曲张也困扰着很多人。有的女性年纪轻轻,腿上有弯弯曲曲、像蚯蚓一样的“青筋”,夏天连裙子都不敢穿。陈淑长教授说,静脉曲张,中医叫“筋瘤”,多有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浅表静脉怒张、屈曲。看似是小病,其实发展到后期,影响的不仅仅是美观,有的人由于多年的静脉病变,腿部皮肤营养不良,也会出现皮肤瘙痒、粗糙,色素沉着,有的患者经常腿抽筋,严重的会发生难治的溃疡,俗称“老烂腿”。对于此病,中医通过辨证,多属脾虚、湿阻、血脉不通、湿流于下等证,因此,使用中药健脾利湿、活血通脉等治疗,往往能见到明显效果。
  陈淑长强调,除了用药,患者在生活中一定要学会保养自己的血管,这不仅是病人必须懂的,也是所有人年轻时就该知道的保健常识。首先,要控制体重,减轻血管负担;其次,运动不能过于剧烈,特别是有静脉疾病家族史的人;再次,腿部要避免冷刺激,以免血管收缩,增加血液回流负担,更不可用热水泡腿,否则静脉扩张,会加重静脉血返流;最后,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经常变换体位,如坐50分钟就要起来活动一下,坐着的时候腿脚可以“搞点小动作”,如勾勾脚、动动脚腕。“要记住,长时间坐着,人不累,但静脉很‘累’,一定要学会让自己的血管休息好。”陈淑长教授说。▲
  瘢痕疙瘩相当于中医称的“蟹足肿”,是一种在皮肤破伤后的局部高起肿块,形似蟹足为特征的皮肤疾病。中医认为多因风热毒气,阻遏肌肤,气血凝聚所致。
本病多发于胸前、肩背、或颜面、四肢等部位。发于外伤之后,或体表感染愈后。初起时,原有创口瘢痕隆起,逐渐增厚,高起皮面,聚成斑块,表面光滑发亮,边缘清晣易辨,大小、形态与原创口多相一致,其色淡红或紫暗,触之坚韧而有弹性。边缘多呈不规则向外扩展,状似蟹足。
本病早期或瘢痕感染者,多治宜解毒散结,通经活络。若病程已久,肿块超出创口范围,治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法。根据病情也可施配外用中药。
近日我在临床上见过一位瘢痕患者,前胸及肩背见有多处较大的,边界不整齐的瘢痕,有处疼痛溢脓水,活动已见受限,用中药七天后活动时局部轻松,再用药七天脓水近净,患者表示相信中药治疗的效果并会继续坚持使用中药治疗。
我建议患本病者要注意以下方面。
1.切忌搔抓,防瘢痕感染或外延。
2.减少辛辣醇酒等刺激食物,有感染者更应禁忌。
3.忌用有刺激的洗涤用品,并避免用过热水洗洁。
4.已确诊瘢痕病的患者,最好选用非手术治疗。这一点非常重要,有的病人患瘢痕疙瘩,首选手术切除,手术后瘢痕更大,再切除瘢痕再长大,对于瘢痕体质者绝对禁忌。
六. 常见有哪些周围血管疾病是很急的,需及时诊治谨防残疾或生命危险
下肢急性动脉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周围血管疾病中的急症,故较详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谨防误诊、漏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残疾或危及生命。
1.下肢急性动脉栓塞
下肢急性动脉栓塞是指栓子自心脏或近心端大动脉壁脱落后,被血流冲向远侧,停留在下肢直径小于栓子的动脉内,导致肢体的急性缺血甚至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此病起病急,发展快,若不及时治疗可使病人终身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时和正确治疗至关重要。
绝大多数栓子来源于心脏,约80%的病人伴有心房纤颤。在我国,在各种心脏疾病中,风湿性心脏病是下肢动脉栓塞的常见原因;随着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增加,冠心病引起的动脉栓塞的比例也日渐增多;心脏瓣膜移植术后及亚急性细菌性必内膜炎也是动脉栓塞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可成为动脉栓塞的原因,但较少见;心脏及血管手术、各种有创性血管检查和介入治疗的开展及普及,使医源性因素也在增加;其它如脂肪、空气及羊水等也可成为栓子。
栓子嵌于下肢动脉后,被栓塞动脉的血流即部分或完全中断,反射性地引起患肢血管痉挛,由于动脉缺血和动脉痉挛,导致血管壁营养障碍,动脉内膜将发生缺血而出现退行性变,栓塞动脉内继发性血栓形成,加重了组织的缺血。栓塞后4-8小时将导致肢体的坏死。
肢体的动脉主干栓塞后引起患肢的突发性剧烈疼痛,为主要的症状。开始疼痛位于动脉栓塞处,以后疼痛平面可略下移并涉及栓塞平面以下的整个肢体。栓塞以下的动脉搏动消失,患肢皮肤苍白,以后变为花斑状,皮肤温度降低。由于周围神经缺血,在栓塞的远端肢体呈袜套形感觉丧失区。其近端有感觉过敏区,感觉减退的平面低于栓塞平面。栓塞一定时间后,患肢可出现麻痹,表现为足下埀,提示已发生坏死。
有心脏疾病,特别是伴有心房纤颤的病人,出现以上症状诊断并不困难,即可直接手术取栓。但有些不典型的动脉栓塞,动脉血栓形成多在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外伤或动脉的各种手术(包括介入性治疗后),尤其动脉硬化引起的血栓形成,此前多有慢性供血不全的症状。诊断有困难时,可借助多普勒超声、或动脉造影等来确诊。
下肢急性动脉栓塞是周围血管疾病的急重症,治疗不及时或病情严重者,肢体缺血或坏死后的代谢产物防吸收,除可加重组织坏死外,还可引起全身的中毒反应及代谢紊乱。
下肢急性动脉栓塞诊断确立后,必须迅速处理,处理的早晚关系到患 者肢体的存活与功能的恢复,主要治疗应是动脉切开取栓术,处理愈早,效果愈好。术后中医辨证治疗以更好恢复肢体功能。
2.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大多数发生在下肢,其中较常发生在各种外科手术后,而以髋关节手术,经腹的妇产科手术和经腹的前列腺手术最多见。其它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还有:妊娠分娩、肥胖、老年、心脏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以及各种血液凝固异常等
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肢体突然肿胀,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皮肤颜色改变,皮肤温度可见较对侧升高。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
根据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不同部位。临床上可见如下几种类型
1)小腿肌深静脉血栓形成:这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部位,但许多病人可无症状,或症状极轻微,常被手术创伤的所掩盖。临床表现有小腿部疼痛或圧痛,以及小腿轻度肿胀,若血栓延及至主干静脉,可产生回流障碍的典型症状,或并发肺栓塞。
2)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股静脉血栓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少数可单独存在。患侧小腿及踝部常出现轻度水肿。
3)髋股静脉血栓形成:髂总、髂外到股总静脉范围内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是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少数原发于髂股静脉。在此类原发性病变中,左侧下肢深静脉发生率较右侧多2-3倍。髂股静脉是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的主要通道,若发生血栓形成,可迅速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故其实际病期与症状出现时间基本一致。本病发病急骤,数小时内患肢出现浅静脉曲张,股三角区及股收肌管部位有明显圧痛,在股静脉部位可摸到索条状物并有圧痛。继发性的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是由小腿深静脉血栓通过顺行性扩张而形成,因而具有如下临床特点:起病方式大多隐匿,初期症状轻微,直到髂股静脉受累才出现典型症状,因而实际病期要比症状期长。此外,足靴区皮肤出现营养性障碍、脱屑、色素沉着、甚至溃疡形成等
4)股青肿:临床少见,是下肢浅静脉血栓形成严重的类型。患肢整个静脉系统包括深、浅静脉,交通支全部阻塞,同时伴有动脉痉挛。患肢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呈青紫色或紫绀,起疱,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有时导致静脉型坏疽。全身症状常不明显。
常见的致病原因有
1)制动因素:本病多发生于手术后,手术时麻醉使周围静脉扩张,麻醉和手术或术后制动(如石膏固定),卧床使肌肉处于麻痹状态或处于被动松弛状态,都能使下肢深静脉血流减慢,易于导致血栓形成。
2)静脉壁损伤:静脉内膜损伤后,可暴露胶原,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凝血活酶形成和血小板的聚集,形成血栓。静脉损伤包括:①化学性损伤:经静脉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如高渗葡萄糖溶液、抗生素、有机碘溶液和烃化类等抗肿瘤药物等,可导致内膜损伤、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②机械性损伤:静脉挫伤,撕裂伤和骨折碎片创伤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骨盆骨折可因损伤股总静脉和髂总静脉,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③感染性损伤: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引起子宫静脉脓毒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导致静脉炎引起。
3)血液高凝状态:导致血液凝固性增高的原因可见于下列情况:①组织和细胞损伤,如休克、手术、组织坏死和输血反应等,其中各种大手术是引起高凝状态的最常见原因;②药物作用,如雌激素、血小板抗体、大量使用止血药物等;③各种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晚期癌症、糖尿病、高胱氨酸尿症、高脂血症、妊娠和脓毒血症等。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的先天性因素有:抗凝血酶原缺乏症,C蛋白和S蛋白缺乏症,血纤维蛋白原异常,纤维蛋白溶解异常等。
静脉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特别是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单一因素不独立致病。若不能找出致病原因,应考虑存在的先天性因素。静脉血栓形成后主要引起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其严重程度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大小和部位,以及血栓形成的范围和性质。
目前深血栓形成主要采取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两类方法。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较早的急性期的患者,手术越早,效果越好,手术方式以取栓术为主。但是,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生患肢水肿、疼痛后,较少及时到专科就诊,多贻误了可以手术取栓的时机,应采用非手术治疗。该病属中医下肢水肿范围,根据中医辨证与湿热瘀结,脉络不通有关。治疗时,急性期多以清热利湿,活血通脉为主,在恢复期则重在健脾益气。根据临床表现湿热重,肿胀明显或血瘀者,辨证论治,攻补兼施,祛瘀不伤正,补益不留邪,病人常见疗效。
病人应关心自己的腿肿,应及时明确诊断,认真治疗;尤其发现突然水肿,并有疼痛表现时不要贻误病情。当确诊为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应认真治疗,发病在两周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30度,谨防血栓脱落发生危险的肺栓塞。
五.有哪些常见周围血管疾病容易漏诊、误诊
1.最容易漏误诊的动脉性疾病-——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腿病
动脉缺血性疾病早期临床常见下肢怕冷,或不能走长路,下肢容易疲劳,或出现酸、麻、胀、痛,这些表现常被很多人误认为是老年腿,有时到医院内科就诊,用药没有效果便放弃治疗,或消极休息不活动,非常容易贻误病情。
常见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其动脉狭窄闭塞进展是很缓慢的,因为在进展的同时还会有侧枝循环的不断形成,随着狭窄的加重,侧枝也逐渐增多,所以在这个较长地病理变化过程中病人多会慢慢适应,或仅有轻微的不适症状,多不被人重视。当病人下肢出现症状时,动脉狭窄已发展数年以上,有人下肢动脉已近闭塞,方可出现明显的缺血症状,或在夜间或不活动时疼痛,当站起来轻微活动时疼痛缓解,若没有得到正确治疗,下肢还可能出现坏疽甚至截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患有糖尿病,患者因糖代谢异常导致的动脉硬化比非糖尿病患者发病早,而且动脉硬化的范围更广泛。
患有高血圧、高脂血症、糖尿病的中青年人和没有三高的中老年人,出现下肢不适时应尽早请周围血管病专业医生检诊,以免漏误诊,即使没有明显下肢不适症状,也建议半年或一年进行彩超检查,筛查早期缺血性疾病尽早治疗非常必要。治疗时首先选用中医保守治疗及正确的调护,会有较理想的效果,必要时再考虑手术治疗。
2.最容易漏误诊的静脉性疾病-——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下肢慢性水肿的病人中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发病率相当高,据统计占下肢静脉疾病的46%,中医称下肢水肿。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常见下肢肿胀、站立时尤重,或有小腿青筋怒张;后期下肢肿痛、瘙痒,胫踝部皮肤变黑、破溃后形成久不愈合的溃疡,中医称老烂腿。
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所致,先天性因素多为静脉瓣膜发育不良或缺如,或静脉壁先天性薄弱;后天因素为随年龄增长静脉瓣膜随之发生变化,或长久站立致各级瓣膜受到血柱压力而逐渐破坏致关闭不全等。
在临床上相当多的水肿病人首先到内科就诊,若确无引起水肿的原因或治疗效果不显时,建议请中医周围血管病医生检诊,进行彩超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服中药保守治疗及正确调护临床疗效很好,并可以预防以上并发症的发生。已出现并发症的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整体治疗疗效理想。
四.常见周围血管疾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2.静脉疾病
1)下肢静脉曲张:任何年龄及性别均可发生,多见于小腿浅静脉如蚯蚓状曲屈、怒张,静脉曲张常并发的疾病及临床症状:如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还有下肢水肿;皮肤瘙痒;色素沉着;小腿抽筋;湿疹;溃疡;或见怒张曲屈的静脉出血。
2)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任何年龄及性别均可发生,临床发病率较高,据统计占下肢静脉疾病的46%左右。表现为下肢肿胀,胀裂性疼痛,抬高患肢明显缓解,可伴有浅静脉曲张,后期可出现同下肢静脉曲张的并发症,常见皮肤郁滞性改变:脱屑;色素沉着;湿疹;反复不愈的溃疡。
3)浅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可见三种表现,一是由静脉曲张并发的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局部表现红、肿、热、痛;二是小腿发生沿浅静脉走行触及明显硬条索,并见红、热、疼痛表现;三是外伤或输液后发生在局部浅静脉走行呈硬条索状,且有自发痛,触痛或牵拉痛。前两种统称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后一肿称浅静脉硬化闭塞。
4)深静脉血栓形成:任何年龄及性别均可发生,表现为一侧肢体突发胀痛,水肿,皮肤潮红发热,或肤色苍白。发生于下肢的有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或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发生于上肢深静脉的可见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该病治疗不及时、不得当可引发肺栓塞,其栓子由深静脉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的。
3.淋巴水肿:是指局部水肿、皮肤硬,按有凹陷,但随手而起,多无皮温、皮色改变。
1)原发性淋巴水肿:多指30岁以下青少年,女性多见;或指单纯肢体出现局限性水肿;或指同一家族有多人患此症的。
2)继发性淋巴水肿:丝虫病性水肿,东南沿海较为流行,现在发病率已大大降低,但仍应注意预防;细菌感染性淋巴水肿,如反复发作丹毒的部位;肿瘤性淋巴水肿,如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或淋巴转移性肿瘤,阻塞淋巴管发生淋巴水肿;淋巴结清除术及放射治疗后淋巴水肿。
四.常见周围血管疾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1.动脉疾病
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怕冷、肢体营养障碍,坏疽,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多发于中、老年,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怕冷,肢体营养障碍,坏疽,小腿可触及到的动脉搏动有不同程度的减弱。
3)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多发于糖尿病病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皮肤感觉异常,肢体营养障碍,坏疽,并发动脉硬化者动脉搏动可减弱。
4)多发性大动脉炎:多发年青女性。
头臂型:头晕,耳鸣,视物不清,一过性黑矇。上肢可有乏力,发凉,发麻,患侧挠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腹主动脉型:下肢供血不足,高血压。
肾动脉型:80%合并腹主动脉狭窄,顽固性高血压。
混合型:以上各型表现均见,多数表现为严重高血压。
5)雷诺病(症):多发生年青女性,冬季多发病,低温或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手指颜色变白,继变青紫,然后转为潮红。可伴局部发凉,麻木,针刺样痛,远端动脉搏动为正常。
该表现继发于其它全身疾病的,称雷诺症,或雷诺综合征、或雷诺现象。
6)手足紫绀:又称肢端青紫症,多见于青春期女性,表现为手足皮肤呈持续性对称性暗红或青紫色,有时也呈苍白色,温暖时可转为红色,局部皮温下降。
7)红斑性肢痛症:男女均可发生,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手足均可发生,尤以足部为重,大多双侧同时发病。遇热发作,患处红、肿、痛如汤泼火燃,多在夏季为重,较重者冬季也发病。
8)急性动脉栓塞:多源于心脏或动脉脱落的血栓或斑块等,随血流向远端流动而阻塞动脉,导致肢体缺血坏死的急性病。多发生于40-50岁,男、女均可发病。表现为疼痛,运动障碍和感觉异常,皮温降低,皮色苍白,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严重缺血4-6小时,栓塞部位远端可坏死。
9)网状青斑:一般发生于儿童或青年女性,好发于足,下肢及前臂,躯干,颜面也有发生。表现为紫红色、青色或青紫色网状或树枝状斑纹,一般没有自觉症状,局部皮温稍低,遇冷症状加重。可有原发及继发,继发者多有各种免疫性疾病,血液黏滞性增高性疾病。
三、有哪些症状,应考虑周围血管疾病(续)
8.萎缩:是指肢体或趾(指)比过去或比对侧变细、瘦小,多是由于局部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加之因患肢疼痛等限制肢体活动诸因素,造成患部萎缩。萎缩是慢性动脉性疾病的重要体征。有的局部虽然没有明显变细、瘦小,但肌肉紧张度明显下降,也应注意尽早检查是否发生动脉缺血性疾病。
9.增长:在周围血管疾病中,引起肢体增长的原因多为先天性动静脉瘘。由于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使骨骼、软组织发生肥大性变化,从而使肢体增长,一般在2-3cm之间。除肢体增长外,尚伴有浅静脉曲张,静脉动脉化,皮表温度升高等,也可帮助考虑是否患的是先天动静脉瘘,千万不可误按下肢静脉曲张治疗。
10.局限性隆起:在周围血管疾病中,多见于下肢动脉瘤、血管瘤、静脉曲张、血栓性浅静脉炎等。
11.溃疡和坏疽:严重的周围血管疾病或周围血管疾病后期,影响组织血液供应,常常发生溃疡和坏疽。
1)溃疡,多由于缺血、郁积和神经性原因发生,各表现于不同的疾病。
①缺血性溃疡:由于动脉疾病引起,自肢体远端趾(指)或足跟发生,有明显的疼痛。
②郁积性溃疡:多由于静脉疾病引起,多发生于内外踝上方,内踝更多见。
③神经性溃疡:多由于脊髓损伤、脊髓痨或脊髓空洞引起,常发生在受圧点或胼胝处。
2)坏疽:当肢体血液循环供应局部的营养不足以维持静止状态的代谢需求时,将发生坏疽,可见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足等。
12.肢端营养障碍:考虑为供血不足所致,多为动脉性疾病,可以见到以下表现。
1)皮肤营养障碍:皮肤少弹性,皲裂,干无光泽,脱皮屑或增厚。
2)汗毛稀疏、变细,停止生长或脱落,患侧大趾汗毛明显差于对侧。
3)趾(指)甲生长缓慢、增厚变脆,或有平行甲嵴。
4)肌肉萎缩,趾(指)或肢体变细,测量两侧肢体时,患侧周径较对侧同平面细2cm以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肢静脉曲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