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不需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他们看病靠谱吗?

医信09期儿医学院我们请来了微博大V @小儿外科裴医生——裴洪岗医生

从两年前的默默无名,到目前微博粉丝达50万,微信公众号16万,儿科医生个人品牌,他是如何用科普文建立起来的?

不做营销活动,仅靠医学科普文,打造出知名#靠谱儿科医生#标签,他是怎么做到的?

科普对每个人定义不一样。

对于医生来说,最主要的意义可能是树立自己的个人品牌。

对患者来说,科普能够提供有用的健康资讯。

对于整个医疗行业来说,科普文可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医患关系——毕竟医学专业壁垒是比较强的,医生和患者始终有沟通上问题,医学科普文如果能帮助患者理解医疗的特殊性,这会对医患关系的改善肯定有一些帮助。

对整个社会来说,医学科普能够帮助公众科学素养提高,对社会发展有良性的促进作用。

从医生角度看,医学科普更多的意义是针对于医生自己的发展。无论是对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的医生,科普都是很有意义的。

比如公立医院的医生,医学科普写的好,能够有一定影响力,这样,知道你的人越来越多,你能从中培养、获得一批优质病人;另外,通过医学科普,也可以产生一定社会影响力,创造出自己作为医生的个人品牌。

对于民营医院的医生,也就是体制外来说,如果你有一定影响力,有很多病人愿意来找你看病,那么多点执业或自由执业的机会也就更多了。通过医学科普能够产生一定社会影响力,同样能创造民营医院医生的个人品牌。

写医学科普之前首先要给自己和自己的读者清楚定位。

定位非常关键,决定了你写的内容是什么——只有把读者定位准确了,你才会知道自己要写哪方面的内容,使用哪种语言方式组织行文。

作者自己定位好了,给别人产生的品牌形象也是另外一个样子。

比如,一些玩微博的医生喜欢吐槽,抱怨,总谈医患关系问题,给人的印象似乎整个行业的人都是“祥林嫂”,总在讲做医生多苦多累。然而如果整天说这些话题,给读者的印象是你不够专业。我们写东西的内容最重要的是凸显自己的专业形象——一个专业医生,所以我们讲的内容应该是对别人有用的医学知识。

读者的定位也非常关键。

如果一个医生写的内容能让同行读懂,但大众读不懂,这说明医生没有想好自己在跟谁讲话,如果想好了,就不会在行文中用到太多的专业术语。我们定位的读者是普通大众,既不是医学同行,也不是我们的诉苦对象。

出门诊和写科普的差异

其实科普并不难,基本都是我们每个医生日常工作中一直在做的——在看门诊、查房的时候我们都是在给读者做科普。

不过,医院里做科普和网上有点不一样:平时看病的人,我们是针对具体病情来讲的。而且我们平时说话比较随意,病人较多,我们对于自己说的话也没有具体查证,不容易被挑错,因为你的听众可能只有诊室内的一个或者病房内的几个患者,他们都是专门来找你看病的,你说什么他们听什么,没有选择。

但如果在网上写医学科普,读者群体就不一样了,你不是针对一个人,而是针对成千上万的人讲授你的医学知识。这时我们更应该讲授普遍的医学原则,而不应针对一个具体病情去讲。

在网上写文章,你的读者并非一两个人,所以你的言论需要尽可能严谨。比起在门诊科普,你当然也有更多时间去查证自己写的文章的严谨度。如果没有查证,出了错在网上是很容易被挑错的。

目前网上的资讯非常多,为什么读者非得要读你的文章?这需要医生针对需求,去考虑自己应该怎么做,怎样写才能吸引到读者。

想达到“靠谱”,最主要是要建立循证思维——写的东西有出处,经得起推敲。在社交媒体写东西要求比学术期刊更高,因为你的读者更多。写的文字别人可以转发、评论。

而循证思维要求你对于写的每句话进行推敲,寻找依据,这时很重要的是检索能力。虽然是写科普文章而不是论文,但有时候把参考文献附注,查证过的内容别人挑错你也不用担心,因为你有证据。

最重要的是做到换位思考。

比如医生写东西爱照搬医学教材上的专业术语,这样不太合适。比如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普通读者,你没有接受过医学教育,看到专业术语就不会明白是什么意思,是否使用其他词读者更能够理解?

换位思考能明白别人更想知道什么,才能够写到别人的心坎里去。

换位思考需有共情能力。有时候医生写东西喜欢说很多治疗的内容,但其实医学科普做的很多工作主要针对病人去医院之前的观察和处理,治疗应该是医生接诊之后的事情,在科普文章中谈太多的治疗其实对家属没有太多意义。

这对于大多数医生是最难做到的一点。

这一点需要训练的过程。比如平时写东西时,需注意逻辑条理。另外,语言能力需要长期积累。

医学科普是把医学知识传递给读者,打个比方,作者要炒出一盘可口的菜给读者,如果没有油和盐,炒出来的菜读者也不可能会去吃的。加了辅菜和调味剂,味道更好,别人更会去吃,怎样掌握火候把菜炒的更有味道,这就是一个锻炼语言能力的过程。

总结来说,就是知识要靠谱,内容要使用,有趣可读。如果医生写的科普对读者没有用,不靠谱,干巴巴,别人不会读。

例一:《面对问题疫苗,我们怎么办?》

问题疫苗爆发时,我写了关于疫苗的文章。

在科普文的选题中,大家有时候肯定会想,我们应该写什么样的内容大家才会感兴趣呢。如果能经常换位思考,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追某个热点了。我不建议为了追热点而追——如果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心里没有底,写文章效果不好,可能对自己的负面影响反而会更大的。

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应该换位思考、共情。

例二:《小时候没那么多讲究,你为什么还是好好的?》

这篇文章写好之后,公众号推送当晚阅读量就已经破十万了。

其实自己并没有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多好,可能是这篇标题有意思,凡是自己做父母的人,可能也都会听过这句话。因为大家都被同样的问题困扰过,所以一下子就能打动很多人的心,也就有点开阅读文章的意愿了。

其实找到这个共性也是一个换位思考的过程,别人心里有这个疑问,你能抓住、找到这个疑问,写出来别人也就很愿意去阅读和传播了。

至于怎样抓到大家普遍关系的问题,这需要平时多思考。如果自己出门诊,会被一些特定的问题反复询问很多次,如果有心,就可以总结一下,为什么这么多人关心这个问题,再写一篇问题把大家关心的问题回答了,这就是一篇很好的科普,传播量可能较大。

例三:《当医生遇到自己孩子发烧》

这篇文章写完之后就被很多媒体转载了。大家为什么会对这个话题这么感兴趣?

作为病人,如果自己孩子发烧了,可能会非常想知道,如果自己是医生,自己会怎么应对,这就是一个心灵的契合点。其实还是一个换位思考的问题——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想,才可能写出这样的话题。

这篇文章之所以传播量非常大,还有可能是因为这是一个把科普知识融合进去的故事,大家读起来不困难,觉得有意思。这是有趣可读。

要做到自己写的文字要让别人读得下去,语言能力非常重要的。但这个能力也不是一两天就可以获得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如果语言能力强,写的科普得分会高很多的。

此外,逻辑条理也非常重要。如果写的东西非常有条理,逻辑关联度很高,上下文切合的很好,读起来非常流畅,大家也就更愿意去读了。

写好医学科普没有太多的诀窍,总结成这三点:多想、多看、多写。

平时在工作中多想,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想,患者关心哪些问题,保持思维紧张度,比如在门诊,别人反复问题同样的问题,你就可以考虑是否可以写出来。想到一个问题,多在自己心里打腹稿,怎样去组织结构和语言,抓住自己的闪亮的念头并写出来,文章就会生动很多。

每个人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多看看别人怎么写,怎么组织话题、语言和逻辑,看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看的最终还是需要自己多练习。

看了很多文章,如果自己不动手写,也很难提高的。在没有写过的基础上,一下子要把文章写好,也是很难做到的。写完之后,可以尝试把文章发出去,让编辑改、让读者评论,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然后改进。越写越多肯定会有明显提高的。

科普不能代替临床诊疗,有些东西该回避还是需要回避,例如一些处方药的使用应尽量避免,除非是结论非常明确的治疗方案。

写科普的重点内容主要是就诊之前的应对,尽量少写医院的治疗,治疗是医生的事情。

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具体病例是医学科普非常好的形式,但可能造成患者隐私泄露,所以打好马赛克是必须的。

尽量少用医学术语,使自己的语言口语化一些。我个人不喜欢故意卖萌或是俏皮话,我认为医学内容应该给人稳重的感觉,否则会影响信任感。

问题1:科普文的内容建议写多长比较合适?

答:建议不超过1500个字,字数长度也是很重要的,有些时候读者没有精力阅读太长的文章。

问题2:怎样才能用通俗易懂有趣的话,把严谨的医学道理说出来给宝宝家长?你一般习惯怎样做?

答:语言和自己的语言风格有关系,但要让别人的懂,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是普通大众,你说的话别人怎么才能够理解,你就知道自己要写什么内容了。打比喻是比较好的方式,我之前写过为什么不要温水擦浴,里面把体温调节机制比作空调,这样读者就很容易理解了。

问题3:我的语言能力不好,能写好科普文吗?

语言能力对医学科普很重要,解决办法就是需要多锻炼,多想、多看、多写。

问题4:如何把专业性强而又长的文章变成短小精悍而又通俗易懂的科普文呢?

答:医学科普文章尽量不要太长,文章长可以把一个知识点单独写出来。短微博的阅读量可能可以超过长文章的阅读量。

问题5:除了新媒体,科普文章一般都发表到哪里?

答:现在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也有,如果文章写的好,传统媒体也会找你要稿子的。不过传统媒体肯定没有使用频率高的微博、微信好。除了微博、微信也会有一些其他的平台,如知乎、头条等,以后还会有一些新的平台。只要你写的东西好,其实不用发愁。

问题6:现在很多科普话题都被人写过了,如何把被写过的科普写得更好?

答:任何一个话题都会有人说过的,关键是要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独特的视角,只要有独到之处,就不愁没人看。

问题8:请问万一有知识点写错了或者不确切,怎么办?

答:写错了自己纠正就可以了,包括教材、科研论文都可能有错,自己承认就好,没什么大不了。建议在发布文章之前,反复审核,降低自己出错的机会,对自己的形象会好些。

关注医信妇儿频道,添加课堂助手,听名医,学新知!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医信共同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

【篇一:逻辑思维训练500题】

正文前序:思维训练让你更高、更强!

前序:思维训练让你更高、更强!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头脑竞争的时代;在竞

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一个人想要很好地生存,不仅需要付出勤奋,而且还必须具有智慧。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和高智能化,越来

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本身并不能告

诉我们如何去运用知识,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去创新,而这一切

都要靠人的智慧——大脑思维来解决。认真观察周围的人我们也会

发现,那些在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具有卓越思维能力的人。

那么,思维的力量真的如此强大吗?为什么思维会对人有如此大的

影响呢?早在20世纪4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对人的大脑思

维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够揭开人类智慧的本质。通过研究他们发现,那些具有创造型思维和复合型思维的人,他们比一般人更善于

思考,更懂得如何提炼有用的信息、如何驾驭和运用知识去解决新

问题;从而,他们也就往往比其他人知道更多的信息,拥有更多的

知识,在社会上也就混得更好。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劳厄曾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

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

的东西。”大量的事实也表明,个人的观察、分析、判断、理解、思考、决策、创意、策划、想像、洞察和战略规划等思维技能是否成熟,是否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将决定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前途。因此,一个人要想在激烈的脑力竞争中生存,就要学会更新自己僵化

的头脑、简单的思维模式,让自己成为一个思维技能训练有素的人。知识固然重要,但它并不一定能让我们变得智慧;因为,一个人智

力的高低百分之九十取决于他拥有什么样的思维,知识只占百分之

}

放弃遗产继承声明人需要医生诊断证明她头脑清醒,语言表达无障碍,逻辑思维能力正常吗。

  • 继承人的继承权是法定权利,放弃继承权,必须做出放弃继承的表示,也就是说,不做表示或采取默认态度(没有做出放弃的不表态的)视为接受继承权。所以,四人中有二人放弃继承权,一人无表示放弃继承权,诉讼后法院应当判决你与未做表示人对该房屋共有。共同财产不以脖户到一人名下的。 法律依据; 《继承法》 第二十五条 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   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两个月内,作出接受或者放弃受遗赠的表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

  •   放弃遗产可能带来的后果主要有这样几种:  (1)第一顺序数个继承人中的一个放弃遗产的,其应继承的遗产由第一顺序的其他继承人继承;  (2)第一顺序的继承人全部放弃遗产的,遗产由第二顺序的法定继承人继承;  (3)全部继承人放弃遗产的,遗产即成为无主财产;  (4)遗嘱继承人之一放弃遗产的,其应继承的遗产按法定继承的方式处理。

  • 放弃遗产继承权利主要内容就是自愿放弃继承的权利,意思表示真实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