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祖传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方效果非常好,一般钙化的颈椎治疗周期也就1-2个月,请问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

韦贵康 刘建航 周学龙 王明杰

韦贵康,男,1938年10月出生。1964年毕业于河南平乐正骨学院,分配到广西中医学院工作至今。其间,又到天津、北京、上海进修骨科达两年之久。现为广西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先后担任过广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广西中医学院院长,广西中医学院骨伤科斫究所所长与名誉所长,广西中医学院骨伤学院名誉院长等。社会职务有:广西政协常委、医药卫生委员会主任,广西科协副主席, 广西中医药学会常务副会长、代会长, 广西国际手法医学协会理事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科研究会副理事长, 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主席,世界中医骨伤科联合会资深主席,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香港中医骨伤科学院院院长,俄罗斯依尔库茨克医学院客座教授、依尔库茨克骨科研究所客座教授和副博士生兼职导师,美国疼痛医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美国纽约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新加坡中医学院客座教授,澳大利亚自然医学院客座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奖终评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评审专家等职。

韦贵康教授作为总(主)导师共招收硕士研究生96人,已毕业(全部硕土学位)82人, 其中国内28人,香港行政区9人,外国45人;带博士生4人,已毕业3人, 全获博士学位。撰写医学论文80多篇; 作为主编或副主编出版著作25部。获省级科技成果奖5项,国家专利3项。应邀到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奥地利、俄罗斯、日本、美国、瑞典、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10多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讲学或进行学术交流。由他主要发起,联合学术界,在中国注册成立的广西国际手法医学协会与美国注册成立的世界手法医学联合, 分别在中国与外国举行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与会者来自30多个国家与地区3000余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名老中医;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韦贵康教授从事中医骨伤科教学、医疗、科研工作四十多年,现仍在中医骨伤科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他在教学上教过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进修生及外国留学生达1万多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医疗上诊治过各类骨伤病人20多万人次,可谓恩泽四方;学术研究上融汇中西,以脊柱损伤性疾病和脊柱相关性疾病为主线,涉及骨伤科多个领域,可谓成就显著、独树一帜。

韦贵康教授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勤奋严谨、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学术高超。近30多年来,重点开展脊柱损伤性疾病、脊柱相关疾病与整治手法的研究,以手法冶疗而著称,闻名国内外。他的脊柱整体观思想,贯穿整个诊疗过程,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韦贵康教授认为脊柱是人体的支柱,脊柱及其周围软组织是一个人体的平衡系统,其中椎体间的关节、椎间盘、韧带之间的稳定性产生内平衡,附着在脊柱周围肌肉的稳定性产生外平衡。如腰椎,椎体间的二个关节突关节与椎间盘是连接构成椎体三点一面关系,其周围有韧带维持,保持椎体间内在平衡脊柱前屈后伸,左右侧屈能保持一定姿态,是脊柱周围肌肉外平衡维持的结果,内外平衡在静态或动态情况下都保持平衡。此外,两个脊椎之间的结构及附属组织,构成单个功能单位,协调局部与整体关系。如腰椎内外平衡整体或部分被损坏,都会引起腰腿痛,如在临床中忽视这种内外平衡与腰腿痛的关系,缺乏相应的治疗,也会影响疗效。胸椎,因还有肋椎关节,每侧两个,构成了七点平衡;颈椎,因还有钩椎关节,每侧一个,构成五点平衡,这些连接点,加上韧带相连,构我了脊柱内平衡;脊柱后、前、左、右侧的肌肉构成脊柱外平衡。脊柱内、外平衡协调,保证了脊柱整体功能。

同时,脊柱是人体的中轴,四肢与头颅都间接或直接附着在脊柱上,四肢、头颅及躯干的负重、冲击,其作用力均通过脊柱传达。[1]纵观脊柱侧面有四个生理弯曲: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四个生理弯曲的存在,保证了脊柱的正常生理功能,对重心的维持和吸收震荡起重要的作用。此外,身体任何部位的动作协调,都需要依靠脊柱的调整平衡的完成。

脊柱每一个运动单元包括相邻两个椎体、椎间盘、关节囊包裹的小关节和相连的韧带。尽管附着在脊柱周围的肌肉不包括在运动单元内,但它们对运动单元功能的发挥致关重要。肌肉收缩推动椎体上的杠杆,作以椎间盘及小关节为轴的旋转、前屈、后伸、左右侧曲运动,韧带组织提供稳定性,限制和保护运动单元在正常生理范围内活动。尽管每一运动单元只有有限的运动范围,但所有运动单元彼此叠加,脊柱就具有很大的屈曲性和广泛的运动范围。

脊柱结构受损伤则导致脊柱力平衡失调,改变正常的脊柱整体性。韦贵康教授对320例健康成年人和脊柱损伤亚健康状态患者的脊柱四个生理曲度进行了测量及统计分析,提出了脊柱四个生理曲度正常、代偿期及失代偿期的量化指标,研究结果提示脊柱平衡指数,即颈曲值加腰曲值之和除以胸曲值加骶曲之和之商值(即K 值),可作为脊柱退变,特别是多段退变诊断与疗效评定重要参数。并探讨了四个生理曲度内在联系及其变化与颈肩腰腿痛的关系。[1]任何脊椎的不正常移位所造成的消极作用将对骨骼肌肉系统、神经系统以及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带来整体上的连锁反应。韦贵康教授临床运用调曲手法整体调整脊柱四个生理弯曲,不仅使患者消除或缓解了椎体位移及有关症状,而且对椎体位移而引起的其他系统疾病或症状也常常会获得不同程度的疗效。

脊柱损伤性疾病,主要是脊柱内平衡(主要是小关节、韧带、椎间盘)与外力平衡(主要是肌肉)受到损害或破坏,使脊柱力平衡失调或炎变而出现的病症。脊柱损伤引起脊柱相关疾病一般病位是明确的,其病理变化是复杂的。因脊柱通过神经、血管与大脑、内脏等各个系统有密切联系。其病理改变可从量变到质变过程,也可涉及脑神经、胸神经、内脏等系统。多表现为局部炎症,血循障碍、肌痉挛、结构变化等。由于脏器生理活动障碍在早期多是功能性的,实验室理化检查多无阳性征象,且临床症状出现与脊椎损伤有一定时间差,故临床易忽视脊椎损伤为其病因,常被误诊为心血管、消化系等系统的疾病。随着交感神经继发性病损的反复或持续,支配脏器的组织结构可出现器质性改变,此时实验室理化检查出现阳性征象,又作为相应脏器的疾病进行医治。

韦贵康教授认为,脊柱损伤性疾病应树立整体观,局部损伤对整体的影响,只看局部不见整体,是不全面的。因为脊柱系统是一个整体,构成脊柱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和脊柱与内脏功能之间在结构上是联系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脊柱及其所联系的各个组织器官之间,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相互联系的整体性,正是通过以脊柱为中心,经血管、神经、经络等联系实现的。同时也体现在脊柱与四肢、脊柱与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的生理与损伤后病理反应涉及各个方面。正是基于这种整体观,在分析病因病理将会更加全面,在检查诊断上更加准确,为有效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3脊柱损伤性疾病治疗的整体观

韦贵康教授在脊柱损伤性疾病治疗过程中也注重整体观。临床以手法治疗脊柱损伤性疾病而闻名,同时也十分重视结合脊柱损伤性疾病内治法及辅助器械治疗的探讨研究。韦贵康教授认为应树立治疗脊柱损伤性疾病的整体观,重视辨证施治、主辅结合,例如临床上有的以手法或药物治疗为主,加以辅助措施,如牵引、烫疗、理疗等,且重视功能疗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韦贵康教授在运用理筋正骨手法治疗脊柱损伤性疾病中,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医正骨手法为基础,结合现代解剖生理学、病理学与生物力学原理,创立“韦氏整脊十八法”正骨整脊手法,及配套理筋手法与对症手法,形成综合性的整脊手法系列。[4]他特别强调以通为用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针对性强、施术步骤规范,以客观指标作为手法的定量标准的理筋正骨手法。[3] 韦贵康教授在运用理筋正骨手法配合他发明的专利产品移动式均衡牵引架治疗腰腿痛,利用生物力学平衡治疗脊柱损伤性疾病取得较好的疗效。体现了韦贵康教授治疗脊柱损伤性疾病的整体观。在运用正骨整脊手法治疗脊柱损伤性疾病的同时,也经常采用中药治疗,注重辨证施治,强调整体观,补肾通督,辨证分期、分型治疗,整体审察,观察大小便情况用药等方法。

督脉-起于小腹,出于会阴,沿脊柱内上行,经项入脑达顶,再沿额下行,止于上齿龈。入于脑”(《难经 二十八难》)。《素问 气府论篇》在论述“脊椎法”时,还指出:“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项中央二,发际后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明确指出脊柱旁开的十五穴是“督脉气所发”,因此,《黄帝内经》以后,历代文献论述督脉穴位及足太阳膀胱经在脊柱旁的穴位主病,为督脉所发的疾病。同时,还指出督脉与脑、头面、五官、咽喉、胸、肺、心、肝、脾、肾、胃肠及生殖器官的联系,这些部位病变都与督脉、脊椎有关。如《素问 刺热篇》论述热病:“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厥,挟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目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灵枢 杂《灵枢 经脉》篇曰:“督脉之别,名曰长强,侠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又云:“膀胱经太阳之脉……挟脊抵腰中……”。考“膂”乃脊柱两旁的肌肉,“挟膂”“挟脊”实均指脊柱两旁。《灵枢 背俞》云:“五脏之俞皆本于太阳而应于督脉”。韦贵康教授认为脊柱是督脉的通道,总督一身之阳经,人体中“背为阳中之阳”“督为阳脉之海”,督脉旁通足太阳,并与足太阳经多处重迭,经气交通,共主一身之阳。

脊柱的特殊解剖结构与脊柱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脊柱是人体的中轴,四肢与头颅均直接或间接地附着在脊柱上,任何部位的负重、受冲击或压迫,其外力均可传达到脊柱。同时脊柱也是全身的主要平衡机构,身体任何部分的动作,都需通过它的适当调整才能平衡地进行。因此人体各部分的活动均发生在脊柱的周围,这就构成了脊柱易发生损伤的主要因素。现代医学的研究是从脊神经及交感神经与内脏器官的关系来认识脊柱相关性疾病的。督脉的循行类似脊髓与脊神经的走向,足太阳经行走于脊柱1.5寸旁线,类似交感神经在脊柱旁的位置;其3寸的旁线,几乎与脊神经后支的皮神经通路相一致。由此,韦贵康教授认为督脉、足太阳经(背部)穴位与相关脏腑器官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督脉对调节脏腑功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韦贵康教授指出,脊督是一个整体,构成脊柱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和脊柱与内脏功能之间在结构上是联系的,在功能上协调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脊柱及其所联系的各个组织器官之间,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相互联系,是以脊柱为中心,通过神经、血管、经络等联络作用而实现的。它体现在脊柱与四肢,脊柱与脏腑、经络、气血、组织之间的生理与病理的各个方面。在病理上,脊柱与脏腑等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在发生病变时,脊柱的功能失常,可以通过神经体液因素反应于脏腑、肢体,肢体、脏腑的病变也可通过脊柱而表现出来

脊柱与四肢骨关节病损,是人体疾病谱重要组成部份,它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外伤、劳损、不良的生活工作条件与方式、气候变化影响、环境的污染、不良心理因素等方面。不良的生活、工作姿态是其重要成因之一,现就此问题阐述如下。

姿态指身体架势即身体呈现的样子。人体正确的姿态指依据现代解剖学与人体生物力学,符合人体骨骼与软组织的生理要求,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架势。

人们熟知一个健康的人体姿势的形态是:“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 工作,学习,穿着,吃饭、运动,搬物等,贯穿了人体一切的活动,都需要选择相应的姿态,有静态的姿势,也有动态的姿势。人体的姿态,能够影响到脊柱和四肢其及附带的骨骼与肌肉是否达到最少消耗、最少磨损,无论动静皆如此。

然而 ,良好姿态的衡量标准,不良姿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特别是生活、工作、学习等姿态的养生之道 ,恐怕就鲜为人知或知之甚少了。

如何衡量你的姿态整体平衡

正确、健康的姿态,最重要的就是平衡,当身体的前后左右重心都能达到平衡时,就是最完美的体态。好的体态除了让身体和各种机能运作良好外,还带来自信、美丽、匀称的身体;

要检视自己的体态是否正确、平衡,可从正面、侧面和背面三个方向着手:

1.头部居中端正,下巴在两个锁骨交接的正上方。

2.两肩与两锁骨等高,左右对称,正常的锁骨会呈现漂亮舒展、略为上扬的角度。

3.鼻尖、下巴,胸骨柄、肚脐、耻骨联合,呈一直线。

4、后枕部、胸椎、腰椎、骶尾椎,呈一直线腰线。

5.骨盆两侧髂前上棘略高起对称。

6.双腿并拢时,两边膝关节的距离应该介于零指到两指宽之间。7.站立时,两足有一个自然往外的角度,约为8~18度角。

1、脊柱有四个生理曲度,其中:颈曲与腰曲往前,胸曲与骶曲往后。

2.枕骨粗隆,颈7棘突末端,胸6棘突末端,腰骶交界处,呈一直线。

3.脚跟的线条垂直向下,是在静止状态下了解步态的重要依据。

不要怱视不良姿态对你健康的影响

颈、肩、腰、腿痛原因,除了急性外伤后遗、或慢性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等原因之外,不良生活、工作学习姿态,对脊柱与四肢慢性病损的影响,姿态决定健康,尚未引起人们足够注意,还有不少的头晕、头痛、血压异常、心律失常、失眠、胸闷、胃脘痛、糖尿病、忧郁症、疲劳症、性功能障碍症、月经痛、内脏功能紊乱等,共有100种病,都与 脊椎姿势不良有关。脊柱是姿势调控中心,脊柱平衡是良好姿势的基础,生命的支柱,脊柱失衡是百病之源。

第四节 病理“六不通”论

韦贵康教授认为脊柱相关疾病是由于脊柱力平衡失调引起脊柱失稳、关节错位,压迫神经、血管而发生的内脏功能紊乱综合症。脊柱失稳,小关节紊乱、错位,周围软组织痉挛、孪缩,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不通。此外,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起经脉、肌肉、筋膜、骨髓失荣,互为因果,引起疾病的发生。多属于中医的“痹症”、“痰症”、“痉症”等范畴。我们可以将其可归纳为“六不通”理论:“不正不通、不顺不通、不松不通、不动不通、不调不通、不荣不通”。

各种原因引起督柱失去稳定性,两侧肌力失衡,微小关节移位,两侧小关节运动不相协调,脊柱关节的稳定性亦随之降低,发生椎体滑脱或椎间关节微小移位,椎骨发生解剖位移,位移后的椎骨刺激其周围的神经、血管、软组织等,这些相应的神经、血管等对所支配的部位发生功能性紊乱而出现一系列的内脏疾病的临床表现。中医病机认为督柱不正,筋脉不顺,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脏腑失却濡养则功能失常,引起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生。

2 、不顺不通 脊柱失稳,常引起肌肉痉挛,筋骨脱槽,骨关节错缝,关节移位,肌纤维膜紊乱,脊柱错位、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或骨刺等造成压迫或牵扯而损害交感神经时,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则可发生脊柱相关疾病。中医病机督柱周围筋膜孪缩,经络阻滯,气血运行不畅,气血失和,经脉不通,引起脏腑功能紊乱。

脊柱周围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损伤,伤侧椎旁出现肌肉痉挛,进而使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或椎体边缘的韧带、肌腱附着点等发生充血、水肿、渗出发展为纤维性变,以致肌肉、韧带、关节囊等发生粘连,形成疤痕,出现伤侧椎旁软组织挛缩。进一步加重脊柱力学平衡失调,引起疾病的发生。中医病机认为粘连、纤维组织增生、组织变性和挛缩都可以引起筋脉拘急,脉道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督柱及脏腑组织失却濡养,功能失调,引起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生。

脊柱周围软组织损伤,则骨骼肌、筋膜、韧带、关节囊、脂肪等软组织骨骼附着处的疼痛,累及所属肌肉或与其相关联的肌群进一步反射性和保护性反应收缩,出现肌痉挛,减少或限制关节活动,减少对损伤部位的刺激和减轻疼痛。肌痉挛又可破坏身体的协调和力学平衡,又引起督柱不正,引发脊柱相关疾病。中医病机认为督柱积累性损伤,局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气血失和,经脉不通,日久血瘀痰聚,累及肝肾、督脉,也可引起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生。

脊柱失稳,周围软组织痉挛,刺激相应的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血管、软组织等,发生植物神经功能性紊乱,血液供应不足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中医病机认为人体气、血、津液和脏腑功能失调是本病发病根本,两者相互影响。气、血不调,则脏腑活动失常;脏腑不调,则气、血、津液化生不足,脑髓和骨髓失却濡养,脉管空虚,气血运行无力,气血阻滞不通。血脉雍滞不通,肌肉、筋膜、软骨、关节、骨髓失却营养,最易引起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生。

6、 不荣不通 脊柱失稳,小关节紊乱、错位,周围软组织痉挛、孪缩,脊柱周围动静脉血管受损、痉挛,脊髓组织、神经根和周围组织供血不足,脊髓缺血缺氧,则功能紊乱。引发脊柱相关疾病。中医病机认为皮肉筋骨受营卫气血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活动。若气血不足,腠理空虚,皮肤不荣泽,是肺不宣的征象,会导致脏腑经络功能紊乱,出现脊柱相关疾病。

第一节 四肢骨折治疗经验

对于四肢常见骨折(以上肢肱骨髁上、尺桡骨桡骨远端骨折,下肢以股骨干、胫腓骨骨折为主),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中药治疗、功能锻炼,治疗273 例,愈后优及良标准者达93.41%,功能恢复达到优和良者有95.7%。认为中西医结合手法整复、小夹校板外固定治疗四肢常见骨折,在整复、固定、牵引、功能锻炼方面,都具有骨折对位好、愈合快、疗程短、功能好、病人痛苦少、并发症少等优点。常用的整复手法为“切摸寻骨”、“板伸提按”、“捏挤分骨”、“折顶回旋”、“摇摆牵抖”等法。

骨折整复做到“早、一、好”,即整复时间越早越好,争取一次整复成,对位对线良好。骨折固定做到“牢、适、少”,即固定要牢固,但患者又感舒适,在不影响牢固前提下,材料使用要少一些。练功做到“早、常、好”,即练功时间越早越好,坚持经常性的,而且要有良好的练功方法。内服中药做到“活、和、补”,即内服中药,早期要用活血化瘀法,中期要用和血生新法,后期要用补肝肾强筋骨法。

第二节 骨折后遗症中药内治经验

骨折后遗症多是由于骨折对位对线不良,或伤后缺乏相应的功能练习,或劳累过度,或感受风寒湿邪等引起,其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中医辨证治疗收到很好效果。

分型:(1)气血瘀滞型:肢节麻痛或剧痛难忍,夜间为甚,多见于中老年人,局部与轻度肿或不肿,舌红苔薄或薄白,脉细数。(2)阴虚肺热型:患肢肌萎缩,皮肤干燥,削裂,并有气力不足,或气喘,咳嗽痰少,腹胀,口干,舌红苔薄白,脉细弱。(3)风寒湿痺型:多为关节骨折或脊柱骨折后遗症,局部疼痛,怕冷,与天气变化有关,舌胖淡红,苔白腻,脉细滑。(4)气阴失调型:患肢无力,自汗,畏寒,舌淡苔白,脉细弱,此多为阳虚;或患肢无力,灼热,畏热,盗汗多,舌红苔白,脉细数,此多为阴虚。(5)肝肾亏损型:症见骨折迟缓,愈合或不愈合,局部酸痛,腰腿酸软,头晕眼花,舌淡苔白,脉沉细。(6)骨蒸劳热型:肢节胀痛发热,或兼手足心发热,舌红有瘀斑,苔黄,脉细数。

2.中药内治:(1)气血瘀滞型:治宜活血散瘀止痛。方用痛安汤(丹参18g,白芍12g,两面针12g,田七9g,降香9g,煅龙骨30g,炙甘草 5g)加土鳖虫6g,路路通9g,炮甲5g,白花蛇舌草12g。(2)阴虚肺热型:治宜滋阴润肺理脾。方用生地四物汤加桑白皮12g,石斛12g,麦冬 12g,百合12g,沙参12g,党参12g,淮山15g。(3)风寒湿痺型:治宜祛风散寒胜湿。方用舒筋汤(当归12g,羌活6g,赤芍12g,白术 12g,海桐皮12g,甘草5g)加独活12g,细辛3g,防风5g,土茯苓15g,千斤拔15g。(4)气阴失调型:阳虚者治宜补气敛阳,方用四君子汤(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2g,甘草5g)加浮小麦12g,麻黄根12g,北芪15g,合欢皮12g;阴虚者治宜益阴固表,方用大补阴丸(熟地 12g,龟板15g,知母6g,黄柏6g,猪脊髓12g)加石斛12g,五味子6g,麻黄根12g。(5)肝肾亏损型:治宜滋补肝肾,如阴虚,方用六味地黄汤(熟地12g,淮山15g,山萸肉12g,泽泻12g,丹皮12g,茯苓15g)加五味子6g,乌药12g;如阳虚方用附桂八味丸(六味地黄汤加附子 6g,肉桂3g)加巴戟天12g,菟丝子12g,杜仲12g。(6)骨蒸劳热型:治宜滋阴清热祛瘀,方用丹栀逍遥散(丹皮12g、栀子12g、柴胡 12g、白芍12g、枳壳6g、桑枝15g、地骨皮12g、当归12g、桑白皮12g)加石斛12g,麦冬12g。

用法:中药水煎服,每天一付,分二次服,如病情有变化,可适当辨证加减。每3~5天复诊一次,连续观察3个月。

本组骨折后遗症是伤后数月仍存在的症状,多表现为虚证,以肾虚为主,兼有夹瘀、夹湿、夹寒,总的治疗原则是补肾祛瘀、通络。强调辨证论治,随症加减,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第三节 外伤重危证中药内治

闭证:病邪炽盛、神志不清或烦燥不安,面颧潮红,二便不通,汗出不扬,两手握固,脉弦细或弦数有力,舌质红绛,苔灰黄,血压偏高或正常等。此证多见于脑震荡或脑挫伤,毒血症脂肪栓塞综合症等。

脱证:正气衰脱、表情淡漠或时烦时闷,面色苍白,四肢无力或厥冷,两手撒开,多汗,或有二便失禁,脉细弱或虚或细数无力。舌质淡或红,苔白或灰或无苔、血压偏低。此证多见于创伤性休克,出血性休克等。

治则:清心开闭、祛邪解毒。用通窍活血汤(川芎、赤芍、红花、桃仁、鲜生姜、老葱、红枣、麝香)加石菖蒲、勾藤、银花、蝉衣、泽泻等,或加服安宫牛黄丸。

治则:扶正固脱,祛痰解毒。偏阴脱者用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偏阳脱者用参附汤(人参、附子),再加红花、田七、银花、蝉衣、丹参等。必要时行输液输血等对症治疗。第四节 脊柱损伤性疾病整治手法

1.调骨手法 适用于脊椎骨关节轻度移位者。

(1)坐位单人旋转整复法

①适应范围:多用于上颈段颈椎轻度旋转移位者。

②手法步骤:以颈2棘突偏右为例。患者端坐位,医者左拇指置于棘突右侧,右手置于头顶部,使颈部前屈35°,侧屈35°,右旋转45°,医者左手其余4指置于右侧头颞部,右手换置于左侧面颌部,向右旋转时,瞬间稍加大用力,拇指同时用力向左侧轻推,常听到“咯”小声,手法完毕,颈部恢复原状。

③注意事项:颈部旋转幅度不超过45°为宜,旋转极限时间不超过15秒为宜,以免颈部过度扭转,使脑部缺血,出现头晕等症状。

手法后2~3天不宜做颈部过度转动,停止治疗3天后可做颈后伸位左右旋转活动,可以巩固疗效。

①适应范围:多用于中颈段颈椎轻度侧方或旋转移位者。

②手法步骤:以颈4棘突偏右为例。患者端坐位,医者左拇指置于棘突右侧,使头部前屈45°,左侧屈45°,并向右侧旋转45°,右手拇指与余四指分别置于患者两侧下颈部,瞬间稍加大用力,左拇指同时用力向左侧轻推,常听到“咯”小声,手法完毕,恢复原状。

③注意事项:如有颈曲反张,手法操作时,颈部屈曲角宜小,一般不超过30。手法后不宜过度做颈部后伸活动,以免颈椎再移位。

①适应范围:多用于下颈段颈椎轻度侧方移位者,尤其是椎间隙变窄或软组织粘连者。

②手法步骤:以颈6棘突偏右为例,患者端坐位,医者右拇指置于偏移棘突右侧,左手掌托住下颌部,颈部前屈15°,医者背胸部稍屈曲,使患者头部紧靠医者胸柄处,左侧旋转45°,左手稍用力向上提,同时右拇指瞬间用力向左侧轻推,常听到“咯”小声,手法完毕。

③注意事项:手法关键在于向上提力要适当,旋转提力与推力同时进行。手法后不宜过度做颈部前屈活动,以免颈椎再移位。

(4)坐位头部微屈提推法

①适应范围:多用于颈3、4、5轻度后移位。

②手法步骤:以颈3后移为例。患者端坐位,医者右拇指置于后移的棘突上,左手托持下颌部,颈部前屈15°,医者背胸部稍屈曲,使患者头部紧靠医者胸柄处,左侧旋转30°,左手稍用力向上提,同时右拇指瞬间用力向前轻推,常听到“咯”的小声,手法完毕。

③注意事项:操作时向前推的力量不直过大,以免纠正过度。手法后不宜过度做颈部前屈后伸活动,睡枕不宜过高。

(4)坐位头部后伸斜拉法

①适应范围:多用于中颈段颈椎钩椎关节轻度移位者;

②手法步骤:以颈4钩突右移为例。患者端坐位,医者右食指置于颈4钩突右侧,左手托持下颌部,颈部后伸15°,左侧屈15°,右旋转15°,此时,左手稍用力向左上方牵拉,同时右食指瞬间用力向左上方轻推,常听到“咯”小声,手法完毕。

③注意事项:手法操作时,颈部角度应适当,角度牵拉时产生的合力以到达钩突为宜。手法后不宜做颈部侧屈扭转活动,以免钩椎再移位。

(5)仰卧位单人旋转整复法

①适应范围:多用于上颈段颈椎轻度侧方或旋转移位者。

②手法步骤:以颈2棘突偏右为例。患者仰卧位,头垫低枕或不垫枕,医者左手穿过患者颈后部,触到颈2棘突右侧,右手把持患者左侧面颊部,使患者头部向右侧旋转45°,保持右旋转并稍用力向头部方向牵拉,同时左手食指稍用力将颈2棘突向左侧推,常听到“咯”小声,手法完毕。

③注意事项:仰卧位操作欠方便,其偏移棘突主要依靠触诊感觉,推力与旋转力应协调适当。如颈后肌痉挛明显,可使患者俯卧位,用捏拿点按手法使肌肉放松后再进行手法,疗效更好。

①适应范围:用于下颈段或上胸段小关节轻度后移位者。

②手法步骤:以颈7后移位为例。患者俯卧位,头部中立位,下颌及上胸部置放薄软枕,头颈部与两上肢悬空,医者左手托持患者下颌部于水平位,右拇指触及颈7后移,掌根大小鱼际部置于棘突上,与床面成45°向前下轻推2~3下,手法完毕。

③注意事项:手法操作时,向前下推按的力量不宜过大。手法后不宜过度做颈部前屈后动,以免颈椎角度移位。

(7)颈椎牵引下四步整复法

①适应范围:多用于中颈段颈椎间隙变窄或深部粘连,或颈肌痉挛明显者。

②手法步骤:以中颈段椎间隙变窄为例,按常规进行坐位,颈椎布带牵引,重量为5~10kg,10分钟后再进行四步手法:左右旋转;左右侧屈,后伸,点推风池。

每步手法做3~5遍。四步手法完成后,再牵引10分钟。

③注意事项:牵引重量以不超过10kg为宜,各方向手法应在颈生理活动范围之内,角度不宜过大。颈曲成角或反张,不宜做前屈手法,避免过度旋转。反之,如颈椎前滑脱,不宜做后伸手法。

2.理筋手法 适用于无骨关节移位的软组织损伤者。

(1)点按法 常用穴位:风池、风府、耳门、太阳、鱼腰、肩井、肩髃、曲池、内关、外关、合谷等。操作时用拇指垂直点按加压,反复操作3~5分钟。

(2)疏理法 于颈、肩、上肢等处肌肉进行捏拿、揉按、斜衮、分筋理筋,反复操作3~5分钟。

(3)牵拉法将上肢向上呈180°内外旋转牵拉2~3次。牵引双手指向远端理拔。

1.调骨手法 适用于脊椎骨关节轻度移位者。

①适应范围:适用于胸椎中下段后关节紊乱。

②手法步骤:患者俯卧,胸前垫一软枕,两上肢置于身旁,自然放松。医者站于患者左侧,左手掌根部按压患椎棘突,右手放于左手背上,嘱患者作深吸气,在呼气未时,医者手掌与脊柱呈45°方向、向前上方推按,此时可听到“咯”的一声,手法告毕。

①适应范围:适用于胸椎上段后关节紊乱。

②手法步骤:患者端坐低凳上,双手十字交叉置于枕后。医者双手置患者两肩部腋前,右脚置于低凳上,嘱患者略后仰背靠医者膝前。医者上身略前俯,右膝顶往患椎棘突,双手用力向上提拉,右膝同时往上方顶推,此时可听到“咯”的一声,手法告毕

2.理筋手法 适用于无骨关节移位的软组织损伤者。

(1)轻柏法:用手掌或半握拳,于局部作轻拍3~5下。

(2)揉按解痉法:用手掌根,于局部揉按1~2分钟。

(3)疏理通络法:用手指或手掌,局部由内向外顺肋骨行走方向推按1~2分钟。

3.胸椎损伤性疾病整合手法的注意事项:

(1)由于胸椎间关节属微动关节,其关节突关节呈冠状位,两侧还有肋椎体关节与肋横突关节,所以,胸椎活动度有限,手法宜轻、稳。

(2)手法后加强扩胸锻炼和悬吊活动

三、腰椎与骶髂关节损伤性疾病

1.调骨手法 适用于脊椎骨关节轻度移位者。

①适应范围:适用于腰椎有轻度侧方移位者。

②手法步骤:患者侧卧床上,位于上面的下肢屈髓屈膝80°,位于下面的下肢伸直位。医者一手扶持患者肩前侧,另一手扶持臀部,两手用力斜搬,方向相反而力量相等,注意交叉点在患椎上,当遇到阻力时,突然加大推拉力,常听“咯”的一声。患者改另一侧卧,按上述操作进行手法。手法告毕。

(2)双连椅旋转整复法:

①适应范围:适用于腰椎旋转移位者。

②手法步骤:患者坐双连椅前椅,医者坐后椅。医者一手拇指触患者偏移棘突并固定之,另一手自患者腋部上肩,把握对侧肩部,使患者前屈60°~90°,同侧屈45°,在拇指推挤棘突向对侧外上方的同时,另一手向后上方旋转,常听到“咯”的一声。然后在对侧的棘突定位,按上述操作进行手法。手法告毕。

①适应范围:适用于脊柱侧弯畸形者。

②手法步骤:以胸椎侧弯向左为例。患者俯卧,用一宽带置于其膝关节上方,固定双脚。医者一手置于患者侧弯一侧,另一手扶持固定下肢的捆带,令患者下肢后伸30°,左手推挤弯側同側,同时右手提起下肢向相反方向摆动3—5次。手法告毕。

①适应范围:适用于骶髂关节后错位。

②手法步骤:以右侧为例。患者俯卧,医者站立于患者左侧,左手掌根按压患者右侧骶髂关节处,右手托起其腿膝上部,先缓缓旋转患肢3~5次,接着用力上提大腿过伸,同时左手用力下压,两手向相反方面搬按,此时可听到“咯”响声,或手下有整复感。手法告毕。

①适应范围:适用于骶髂关节前错位。

②手法步骤:以右侧为例。患者仰卧,助手固定其健侧髂前上棘,医者左手置于患者患侧髂前上棘,令患侧下肢伸直抬高30°,同时右手用力向后推压2—3次。此时常听到整复声,或手下有整复感。手法告毕。

①适应范围:多用于耻骨联合分离者与骨盆旋转上移位者。

②手法步骤:患者取侧卧位,下位的髓膝关节伸直,上位的髓膝关节屈曲。助手把握上位的踝关节,医者站于床边,双手置于患者上位的臀部外侧,在嘱助手反复伸屈膝关节时,医者用力往下压,操作数遍。

对侧再按此步骤操作数遍。最后嘱患者双手抱住下肢极度屈曲,医者协助作起伏动作,反复数次,手法告毕。

2.理筋手法 适用于无骨关节移位的软组织损伤者。

(1)压搬腰骶部:患者俯卧位,医者一手托持其膝关节前上方,使下肢伸直位抬起20°~30°,另一手按压下腰部与腰骶部3~5遍。

(2)点按穴位:于第3~5腰椎脊突两侧翼3cm处,点按1~2分钟。于两侧梨状肌投影区处,点按1~2分钟。于委中下3cm处,点按1~2分钟。

(3)推髂胫束:患者侧卧,上位的下肢伸直,下位的下肢屈曲,医者用掌根于髂腰脊从上至下推按1~2分钟。

(4) 牵拉抬高下肢:患者仰卧,医者一手把持患者踝部后侧,一手扶住膝关节上方,使下肢伸直位,逐渐提高,尽可能达到70°~90°。

3.腰骶椎损伤性疾病整合手法的注意事项

(1)腰骶椎损伤性疾病的整合手法,注意使用力学的杠杆与旋转的原理,不但省力而且容易整复。用力应适中,避免用暴力。

(2)腰推间盘突出症,手法时应避免腰部过屈活动。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较大,压迫硬膜囊>1/2时,应慎用手法治疗。腰椎滑脱,手法时应避免腰椎过伸活动。骶髂关节错位,手法影响到髋关节时用力应填重,以防止损伤股骨颈。

(3)功能锻炼,应注意避免进行与病理相同方向的活动。如腰椎间盘突出,避免做腰前屈活动。腰椎滑脱,避免做腰后伸活动。

第五节 脊柱相关疾病对症手法

适用于一些突出的症状与阳性体征者,进行调骨理筋手法后,根据临床症状进行。

(1)痛点点按:在头皮找到2~3处痛点,作局部点按,每穴位1~2分钟。

(2)穴位反射:于风池上lcm处,用拇指向头痛方向点按,使头部有“得气”为度,反复点按1~2分钟。

(1)头额部轻摩法:于头额部用两手手指作轻摩,反复操作1~2分钟;

(2)耳部“鸣天鼓”:两手掌贴按两耳,各手指置于头颈部,中指紧贴头皮,食指弹于中指5~7下,反复操作1~2分钟。

(1)按摩星状神经节反应点:选该反应点(即胸锁乳突肌下1/4前2cm处),使头部偏向同侧30°,用拇指腹于局部向内按压l~2秒钟,反复操作1~2分钟,以胸部感到“得气”为度;

(2)点按脊旁穴:于胸椎2~6棘突两旁2cm处,选择2~3个反应点,用拇指点按1~2秒,反复操作1~2分钟,以胸前“得气”为度。

(1)高血压:在颈上段多做点按疏理手法1~2分钟,并于天鼎穴(相当颈动脉窦处)揉按1一2分钟。

(2)低血压:在颈下段多做点按疏理手法1~2分钟,并于天鼎穴(相当颈动脉窦处)揉按1~2分钟。

(1)顺推法:沿上肢神经走行方向,从近端向远端进行推按,反复操作1~2分钟。

(2)穴位按压:于缺盆穴、天宗穴点按,一般手部会有麻感。

适用于一些突出的症状与阳性体征者,进行调骨理筋手法后,根据临床症状进行。

1.胃脘痛:于第6~10胸椎之间,弹捶操作10~20下。

2.胸闷:用拇指于第1~5胸椎两侧棘突旁开2cm处作点按,使胸部有微胀感为度,操作2~3分钟。

适用于一些突出的症状与阳性体征者,进行调骨理筋手法后,根据临床症状进行。

1.下肢麻木疼痛:在局部病灶处,作深部叩击或点按5~8次。沿神经走行方向,由近到远、进行推拿疏理法。

2.下肢肿胀:下肢肿胀多属静脉回流障碍。由下肢内侧从远端向近端推按,每侧2~3分钟。

3.排尿异常:排除尿路系统等实质病变后,在腰骶部梨状肌处进行点按疏理2—3分钟。消除由马尾神经或阴部神经受刺激而引起的排尿异常。

(一)脊椎性伴排尿紊乱

排尿的次数、尿量、时间及控制力的异常,包括尿频、尿急、尿量过多或过少、排尿困难、尿储留、遗尿、尿失禁等,统称排尿异常。脊柱相关疾病所致的排尿异常,属于功能性排尿异常。

1.腰骶部软组织损伤手法

(1)腰臀部软组织的松解、舒筋、推按等治疗手法,可缓解腰臀部肌痉挛,促进局部血循环,改善腰脊柱动力平衡,减轻或消除对支配膀胱和括约肌神经的激压。

(2)梨状肌损伤治疗手法

①梨状肌松解、舒筋法:患者俯卧,两下肢自然分开。医者站立床沿,右手拇指(体型肥壮者可用肘关节)按梨状肌体表投影,自内上往外下、由轻到重理按5~6次,至患肢酸胀或发热为度。最后用掌根松解患侧臀肌。

②直腿抬高内旋牵拉法:患者仰卧,医者站立于床沿,助手按压患者健肢膝踝关节并固定之。医者由手握患肢踝关节后缘,左手掌扶按患膝。在反复和缓慢抬举患肢至50~60°时,内旋患肢,并逐渐加大患肢抬举的角度至患者能忍受为度。

2.腰骶部骨关节损伤手法治疗,纠正脊柱静力失衡,缓解骨关节创伤性炎症对支配膀胱和括约肌神经的激压。

(1)腰椎后关节紊乱治疗手法(以腰4棘突偏右为例)

①坐位腰椎旋转复位法之一:患者端坐,两手手指交叉于头后。医者坐在患者身后另一椅,右手从患者右腋下穿过,绕颈后搭在患者左肩,左手拇指按压腰4棘突右侧。嘱患者前屈35°,右侧偏45°。医者右手顺势往后上旋拉患者的同时,左拇指往左前方推按患椎棘突。此时可闻关节复位响声,手法毕。

②坐位腰椎旋转膝顶复位法:患者及医体位同上。医者坐在患者身后另一椅,右手从患者右腋下穿过,绕颈后搭在患者左肩,左手拇指按压腰4棘突右侧,左膝顶住患者右侧臀部。嘱患者前屈35°,右侧偏30°。医者右手顺势往后上旋拉患者的同时,左膝往左前方顶推患者右臀。此时可闻关节复位响声,手法毕。

3.骶髂关节错位复位手法

(1)骶髂关节前错位复位手法(以右侧为例):患者仰床沿,两下肢伸直。助手按压左膝上部,医者站立于患者右侧,右手握患者右踝或小腿近端,左手扶按右膝。先屈曲右侧髋膝关节,内收外展5~6次,再往对侧季肋部过屈右髋膝关节,趁患者不备用力往下压,此时可闻关节复位响声或手下有关节复位感,手法完毕。

(2)骶髂关节后错位复位手法(以左侧为例):

①俯卧单髋过伸复位法之一 :患者俯卧沿,医者站立于患者左侧。右手托患肢膝上部,左掌根压左侧骶髂关节。先缓缓旋转患肢5~7次。医者尽可能上提患者左侧大腿,过伸患肢,左手同时用力下压骶髂关节,两手成相反方向搬按,此时可闻关节复位响声或手下有关节复位感,手法完毕。此法适用于体弱及肌肉久发达患者。

②俯卧单髋过伸复位法之二: 患者俯卧,医者站立床上,左足立于患者右侧,面向患者下身,右足跟置于患侧骶髂关节处,然后双手过伸提拉患肢至最大限度(即患侧骨盆距床板约 10~15cm),并保持这一高度。右足跟猛力下蹬患侧骶髂关节(此时患者腰椎由过伸位恢复到伸直位),此时可闻关节复位响声或足下有关节复位感,手法完毕。此法适用于身强体牡、肌肉发达的患者。

③患肢牵抖复位手法(以右侧为例):患者仰卧床沿,右下肢靠外侧,两手拉住床头(或由助手牵拉其两腋下)。医者右腋失住患肢踝部,右手绕过患肢小腿后侧搭在左前臂中段,左手紧握患肢小腿中上段,在持续对抗牵拉的情况下,用力往下牵抖患肢。此法适用于孕产妇及年老体弱患者。

(1)年老体弱及骨质疏松患者,禁用腰骶部骨关节的复位手法,只宜作腰骶部软组织的松解、舒筋手法,且力度宜轻。

(2)伴有骶髂关节错位的孕妇,只可作“患肢牵抖复位法”予于复位。禁用腰臀部的按压手法。

(3)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曲消失或后突以及腰椎前滑脱患者,禁用“单髋过伸复位法”。

(4)严重臀肌挛缩患者,慎用骶髂关节“屈髋曲膝复位法”和“直腿抬高内旋牵拉法”。

(二)颅脑外伤伴颈椎外伤后综合征

颅脑外伤伴颈椎外伤后综合征指颅脑及颈部外伤急性期过后,仍残留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烦躁、易怒、颈部疼痛及上肢麻木等症状。这些症状主要由颅脑损伤和颈椎损伤引起,但无相应明显脑的器质性阳性体征,可诊断为脑外伤伴颈外伤后综合征。此病占颅脑外伤10~15%。

(1)叩击法 单手或双手手指并拢,呈半屈曲位,用指尖轻叩百会穴、角孙穴及头部反应点约20~30次。

(2)点揉法 用拇指指腹分别点揉印堂、睛明、攒竹、阳白、太阳、百会、角孙、风池及风府等穴各约10秒钟。

①按捏推拿法 用手掌或手指腹于颈后两侧进行柔按推拿,然后用拇指与其余四指构成钳形,对局部肌肉肌腱进行捏拿,形如拿物,反复多次。

②分筋理筋法 分筋是指用指腹对肌肉进行垂直分拨,理筋指顺肌纤维方向进行推按,两者交替使用数次,以放松痉挛的肌肉。

③适当选用调骨手法,参见前“脊柱损伤性疾病整治手法”。

产后腰腿痛综合证,多发生在妇女产后,由于分娩时难产或分娩后过早下地活动致下腰段与骨盆环损伤,未能及时修复以致产后出现下腰、下腹或下肢疼痛等多种症状。故又称产后骨盆环损伤综合证。

骶髂关节损伤者,多发生于单侧。局部疼痛,常反射至大腿后侧,仰卧睡觉不能持久,歪臀跛行。检查骶髂关节局部压痛,髂后上棘高隆,位置偏下为后错位;如髂后上棘凹陷,偏上为前错位。单腿直立或单髋屈曲内收时骶髂关节疼痛加剧,“4”字征试验多呈阳性反应。耻骨联合损伤者,局部疼痛,或通过阴部神经反射至会阴部引起胀痛。检查耻骨联合部位有压痛,或触及耻骨联合间隙变宽,骨盆分离试验可呈阳性。

腰骶关节与骶尾部损伤者,表现为腰骶或骶尾部疼痛,站立行走时局部疼痛剧增,坐蹲卧位时局部疼痛减轻。腰骶关节或骶尾关节压痛,腰部过伸或过屈时,腰骶部疼痛加剧。

骨盆的肌肉损伤者,主要表现是髂后上棘下外侧或髂前上棘前下方疼痛,多发生在一侧,常放射至下肢后侧或前内侧。多在梨状肌与髂腰肌部位压痛,下肢抗阻力外旋或前屈时局部疼痛加剧。

盆腔脏器功能紊乱者,可因骨盆损伤或炎症刺激局部脊神经或植物神经,引起盆腔脏器功能紊乱而出现症状。如下腹胀、便秘、尿频、尿急、排尿障碍、产后月经过早、过迟来或月经不调等。多有下腹压痛,有时触及小硬块,肠鸣音多亢进,常合并附件炎。

X线摄片检查,轻者骨盆可正常,重者可有两髂后上棘不对称,双侧骶髂关节间隙不等宽,或患侧间隙模糊等。有的出现耻骨联合分离,或腰骶角增大等。

初以整复关节错位为主,续施以调理手法以促进局部损伤组织的修复。

(1)单髋过伸、过屈复位法 适用于骶髂关节后、前错位所致者,

(2)侧卧位斜扳法 适用于骶髂关节错位者

(3)侧卧位挤压法 适用于耻骨联合分离者。

患者侧卧位,下位的髋膝关节伸直,上位的髋膝关节屈曲,助手把握上位的踝关节,医者站于床边,双手置于患者上位的臀部外侧,,在助手反复伸屈髋膝关节时,医者用力往下压,操作数遍后,对侧再按此方法步骤操作数遍,最后嘱患者双手抱住下肢极度屈曲,医者协助起伏动作,反复数次,手法完毕。

(4)梨状肌分筋理筋手法 适用于梨状肌损伤患者

(5)腰骶角增大者,可让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于骶骨后侧将骶骨向前压。

(6)肌肉痉挛粘连者治疗手法 用分筋理筋、松解手法。

第六节 四肢大关节损伤性疾病手法

一、 肩关节三步整治法

1、适应症:肩关节周围炎(粘连型);一般肩关节周围炎不宜坐位整治者;肩关节陈旧性扭挫伤。

第一步:患者俯卧位,医者站患者同侧,双手半握拳状,于局部滚推3~5分钟;

第二步:患者仰卧位,医者一手握着上肢,另一手于啄突前下方3cm处(松肩穴)点按3~5分钟;

第三步:患者仰卧位,医者一手置于疼痛部位,另一手扶持上肢腕部,使肩关节成30~45度角,向上牵拉,逐渐拉高。

①手法操作不宜用暴力,用力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②每次肩关节能多抬高2~3公分为宜。

③骨病禁用,骨质严重疏松、严重内脏疾病、妇女妊娠时、年老体弱者慎用。

二、肘关节屈伸推拉整治法

1、适应症: 肘关节陈旧性扭挫伤并关节紊乱症;肱骨外内上髁炎并肘关节紊乱症。

2、操作要点:患者端坐位,患肢伸直外展60度,医者站于患肢外侧;一手抓握患肢腕部置于医者同侧的髂前上棘;令患者放松患肢肌肉,此时,医者略用力使患肘伸屈内旋活动,然后伸直位,医者将托付肘部的手向内外推拉,常听到“咯”一声,手法告毕。

①医者推拉力不宜过大,患者肘关节不宜免强过伸,以防关节扨挫伤或鹰嘴骨折;

②于肘关节上下及周围软织织按摩松解充分,疗效更佳。

1、适应症:腕关节扭挫伤后,旋转时疼痛;尺桡下关节分离。

2、操作要点:患者端坐位,肘关节半屈位,一助手扶持肘部,医者双手分别置于手掌尺桡侧;医者用力向远端牵引,继续按背伸---桡偏---屈曲---尺偏顺序进行。

①做完手法,医者一手拇食指夹持尺桡骨下端,另一手于局部痛点揉按1~2分钟;

②如有尺桡下关节分离者,用棉布(宽5cm,长60cm)固定腕关节2~3周或保持关节位置每周换固定一次。

四、 髋关节“?”号整治法

1、适应症:髋关节陈旧性扭挫伤;儿童髋关节骨膜嵌顿;

2、操作要点:患者仰卧位,以右侧髋关节为例,一助手固定骨盆,右侧患肢髋膝关节各屈曲90°,医者立于外侧,左手扶持右膝关节下方,右手扶握患肢踝部,按正“?”号做旋转手法,再做反“?”号手法。左侧按相反方向进行。接上法反复操作两次后,将患肢置于伸直位。

①如整复不成功,可服用抗炎药,加患肢单腿皮肤牵引3-5天后再行整复。

②治疗后3-4周内避免患肢激烈活动或过度负重。

1、适应症:膝关节陈旧性扭挫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2、操作要点:患者仰卧位,医者站于患肢外侧。

第一步:松筋法,医者于膝关节周围软组织采用点按松解,分筋理顺法3-5分钟(膝关节后侧可用俯卧位);

第二步:理髌法,医者于髌骨体上先用揉髌法(用拇指于髌骨上揉动,然后于髌骨周围刮理);

第三步:扩膝法,医者活动膝关节数次,使一手前臂置于膝关节后侧做支点,将膝关节尽量屈曲,然后去掉作支点的手臂,再直接屈曲膝关节2-3次。

①手法从轻到重,使软组织充分松解放松;

②如膝关节内外侧间隙宽窄不一致,宜在牵拉位情况下用掌推变窄一侧,以利调理不正常状态;

③治疗后功能锻炼,宜在30°斜坡上下行走,多做股四头肌收缩活动;在恢复期,不宜多走阶梯或蹲下起立活动。

1、适应症:踝关节陈旧性扭挫伤;踝关节与跖跗关节错缝;跟痛症。

①点按:于解溪穴(前踝处)、太溪穴(内踝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昆仑穴(外踝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用力点按1~2分钟;

②旋转: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医者一手扶持踝上部,另一手扶持足,先沿顺时针方向旋转3~5遍,再逆时针方向旋转3~5遍;

③背伸:将踝关节背伸加压,反复操作3~5遍;

④叩击:患者俯卧位,膝关节90度,医者一手扶持患肢足部远端,使其尽量背伸,另一手握半拳,于足底近端作叩击5~10下。

①手法过程,如有肿胀或肌痉挛于局部揉按数分钟;

②手法注意功能锻炼,上下斜坡(30°为宜)行走,每次5~10分钟,每天1~2次。

第七节 手法辅助器械临床应用

一、移动式均衡牵引架的应用

移动式均衡牵引架,是用于治疗腰腿痛的专利产品,(专利号:ZL 00 2 55946.3),适用于腰曲变直、骨盆倾斜合并有腰腿痛病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歪臀跛行”或腰脊柱侧弯(棘突偏歪);腰以前屈受限为主,偶有后伸受限,触诊两髂后上棘不等高,下腰部局部压痛或叩痛;压痛放射至一侧或双侧下肢外后侧者;直腿抬高试验、“4”字试验、单腿负重试验、唧简柄试验可能出现阳性。骨盆X线示两侧髂骨最高点不在同一水平,出现上移或下移,或伴有两侧骶髂关节间隙或两则闭孔不等宽,或两侧髂脊横径不等长为异常(旋转移位)。

均衡牵引:应用多功能移动式均衡牵引架俯卧位牵引,牵引总重量为35~50kg,根据骨盆有无倾斜情况,两侧下脚采用等量或不等量牵引,髂嵴上移者,同侧下脚牵引重大于对侧3~5kg;然后根据腰曲改变情况,决定腰部采用加压(15~25kg)或不加压法,每次牵引时间为20~30分钟,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一般1~2个疗程。

选择性手法:适用于脊椎柱小关节错位,棘突偏歪,侧弯畸形,脊柱滑脱,肌痉挛,骶髂关节前、后错位等,选择性先进行手法,或牵引中或牵引后再进行手法。骨盆旋转倾斜者牵引未能纠正,疼痛未能缓解,配合用踩足乔 法,平时注意做腰肌功能锻炼。

双连椅用优质木料制成,分为前凳与后凳,前后凳用金属连杆连结,连杆外套一金属管(稍比连杆大些),且后凳在连杆上可前后滑动;在前凳的扶手杆的中央,有一圆洞,可安放金属的颈椎牵引器;前凳比后凳高约1.0~1.5cm。

病人与医生分别坐在双连椅的前后凳上,在行胸、腰椎整复时,病人的臀部要坐好,双脚分别置于前凳的前脚外侧,并踏稳地面,从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医生在病人的后凳上坐稳;(以L5棘突偏右为例)以左手拇第二指节指腹置于偏歪棘突的偏歪侧,以右上肢从后向上前穿过病人的右侧腋窝,再向上越过右侧肩部、颈后部,以右手抓住病人的左肩部,与此同时,以右膝前部顶住病人的右侧臀部,嘱病人尽量前屈并向右后侧旋转,当病人再难以旋转时,医生的左手拇指将L5棘突向左侧扳动,同时右上肢将病人的上半身向右后侧旋提,常可听到“咯”的一声,L5整复告毕,此为旋转整复的扳法;其推法为医生将双手置换一下,形成双手用力的方向一致(扳法则医生双手用力的方向相反),其旋转仅是向左后侧旋提就能完成推法动作。

第八节 骨伤疾病中药验方选

药物组成:川芎12g、赤芍12g、桃仁12g、生姜3片、红枣5枚、老葱9g,麝香0.1g(冲服)。

性质功效:清心开闭、祛邪解毒。

主治病证:各种外伤引起的闭症。症见病邪炽盛、神志不清或烦燥不安,面颧潮红,二便不通,汗出不扬,两手握固,脉弦细或弦数有力,舌质红绛,苔灰黄,血压偏高或正常等。此证多见于脑震荡或脑挫伤,毒血症脂肪栓塞综合症等。

用法:水煎服,每天一付,

加减:加石菖蒲、勾藤、银花、蝉衣、泽泻等。

方义分析:川芎气味雄烈,辛香走窜,性最疏通,虽入血分,但能调气止风,桃仁专攻瘀血,有泻无补,散结血,活死血,生姜辛走,开郁散气,健脾助胃,老葱辛通,善通阳气,上下内外,阳气无所不至,麝香气味悍烈,内透骨髓,外彻皮毛,为开窍醒神之要药。赤芍不仅功助活血,且清热凉血,以缓温热之偏,红枣甘温补中,与生姜配合,合用能调理脾胃,促进药力吸收,以奏速效。诸药合效,共有清心开闭、祛邪解毒之功。

应用情况:在临床上,以中药为主治疗闭证数十例,收到较好效果。

药物组成:丹参15g,白芍12g,赤芍12g,地龙6g,稀莶草12g,牛膝12g,归尾12g,桃仁9g,两面针12g,甘草6g。

性质功效:散瘀剂。活血通经,解痉散瘀。

主治病证:外伤或劳损所致的局部拘急瘀肿疼痛。颈肩腰痛,外伤血栓性静脉炎,证属瘀滞型者。

服用方法:水煎服,每天1剂。重症可每天服2剂。

加减运用:局部疼痛较剧加乳香6g,没药6g,头痛加白芷12g;背部痛加葛根12g;肩部痛加姜黄12g;胸部痛加柴胡9g,腰部痛加杜仲12g。

方义分析:外伤、劳损临床上以瘀血阻滞多见,瘀停于内,经气不畅,肌肉失荣而痉,故以活血通经。解痉散瘀之法治之。本方以丹参。赤芍。归尾,桃仁通行上中下三焦,助行血力以散瘀,即所谓“血不活则瘀不去”,其中丹参有“一味丹参,功类四物”之说,取之兼调和气血,使之行而不破,散中有收,以白芍、地龙、牛膝、甘草解痉缓急止痛,配两面针、稀莶草消肿止痛。全方合用,旨在治本为主,同时治标,具有活血散瘀,解痉止痛之功。

药物组成:鹿角胶12g(另煎),炮穿山甲12g,土鳖虫6g,红花6g,川芎12g,黄芪20g,补骨脂12g,鸡内金9g,丹参15g,麝香0.05g(冲服)。

性质功效:补肾活血,通经逐瘀。

主治病证:脊髓型颈椎病。

用法:水煎服,每天一付。

方义分析:脊柱为督脉所系,督脉为诸阳之会,总督一身之阳,一旦劳伤受损,必伤及手足三阳经,经络不通,出现肢体麻木不用,不能活动。脊髓型颈椎病病程长,预后差,久病多痰多瘀,阳气蔽郁,兼耗气血,阴阳俱损,不荣筋节,所以治疗上当以开阳通闭,温阳活络,破痰逐瘀,方可鼓舞气血,以达四肢。脊髓康方中的鹿角胶、补骨脂有补肾作用,均能生精补髓,壮火益土,黄芪味清气浮,振奋元阳,有补气作用,丹参、红花、土鳖虫、川芎化瘀活血,攻专走窜,鸡内金化坚消积,加上穿透力较强的炮穿山甲、麝香、使药深达病所而奏效。

药物组成:两面针12g,白芍15g,龙骨30g,甘草5g,丹参30g,田七9g,降香12g。

性质功效:活血清热,消炎。

主治病证:各种气滞血瘀,瘀血化热筋伤,骨折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骨折后遗症,颈椎病等。

用法:水煎服,每天一付,

加减:如瘀肿甚加红花6g,白花蛇草12g,眩晕甚加勾藤12g,天麻12g,四肢痿软无力加鹿角胶12g(另烊),

方义分析:龙骨甘涩,逐邪涤痰,入肝破结,凡郁血败血,皆肝经之血积,丹参降而下行,专入血分,并有凉血清心之力,热而血滞者尤擅。白芍亦入肝经,化阴补血,补敛肝脏精血,养和经脉营卫,两面针辛温,祛风通络,现代药理示有抑制细菌生长作用,田七,古称为“南人军中金疮要药”,化瘀止血之功极强,止血不留瘀,活血兼止痛,降香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诸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了白转黑效果非常好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