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过于在意女朋友想法别人想法,如何克服?

有时甚至因为过于在意而焦虑,请问如何克服?是否需要人引导?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Mark Bauerlein上周正好在QQ群上讨论了哈佛幸福课第22课关于自尊的话题,据说自尊分为三种:依赖性、独立性、无条件。在意别人想法的人,显然属于依赖性自尊。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和自尊的绝对高低关联较小,更多和自尊的波动有关。依赖性自尊恰恰是最易受外界影响而波动的。所以会造成焦虑。如果你逐步向独立性自尊转变,焦虑就少多了。看看下面这个视频是怎么说的吧。
谢谢三位邀请。&br&&br&有些很喜欢照镜子,看到超市或商场中的镜子不免想多看几眼的人,反映了对自身容貌的不自信,他们试图通过看到镜子中自己的良好形象来安抚自己。同样,一个在意别人评价(相当于一面镜子)的人,也反映了对自身“是否是好的”这一点的不确信,他们试图通过得到好评来安抚内在的不满意。&br&&br&心理学家库利对自我的定义是:“对每个人来说,他人都是一面镜子,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了解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自我 ”。由此看来,别人的评价对一个人至关重要,好的评价人形成对自己好的感觉,坏的评价让人形成对自己的糟糕的感觉。在幼时重要人物对个体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喜欢自己 vs 厌恶自己。&br&&br&一个女孩,经常被外婆以“别人家的孩子”多么聪明、会说话、懂礼貌、爱学习为由持续不断地贬低,我们可以猜测这个女孩肯定是自卑的。没有人会甘愿自卑,所以这个女孩总想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通过不断地逼迫自己,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她对评价非常在意,别人细微的不满或差评都会让她心情低落好几天。&br&&br&你对自己满意吗?很少有人能做出肯定的回答。那些牛皮吹得很大的人,或者沾沾自喜于一些成绩的人,看上去很自信,但其实对自己很不满意,不满意到只能靠幻想中的成功来安抚自己。文化以制造对自己的不满意为己任,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足常乐并不是被提倡的态度。从阶级关系来看,当民众们对自己很满意时,谁来替统治者卖命地干活?看来,通过塑造成功形象,制造等级差异,普遍营造“你还不够好”的信念,是统治者对个体的御心术。吊诡的是,社会又要求个体能“自尊、自爱、自信”,社会意识与社会潜意识的分裂可见一斑。&br&&br&过度在意别人评价,反映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强大的张力。一般来说,幼时很少得到肯定与赞赏的孩子,或者经常被批评与贬低的孩子(比如那个女孩),容易出现苛刻的理想自我。因为当现实自我无法被肯定时,便只能通过理想自我来实现它,这相当于自恋需要的延迟满足。相反,一个幼时经常得到适度肯定的孩子,则会形成有弹性的自我理想,这些人能更多的欣赏和认同现实自我。成长过程中理想化父母(每个孩子都渴望自己的父母是优秀的)的缺失也会导致理想自我的苛刻。当一个人的父母是没有地位的、无法自控的、懒惰的,被人瞧不起的形象时,难免会使他的理想化双亲需要受到创伤,从而执着于原始的理想化状态,无法转化为健康的自我理想。&br&&br&为了缓解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张力状态,一个人会不断的试图得到好评来缓解理想自我的压力,不断地讨好理想自我。所以这些人会非常贪婪别人的好评,非常害怕差评。如果要改变这种情况,关键是让天平摆向现实自我这一端,去欣赏和认同现实自我。这是一种可以培养的习惯,以下是一些参考的建议:&br&&br&&ul&&li&当发现别人比你好时,或当遭遇到失败时,想想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已经拥有的85%(关系、经历、技能......),这不是罪过或矫情,而是一种对自己的尊重。执着于未曾拥有的15%并非是一种建设性的态度。&/li&&li&知足常乐并不会让你止步不前,人天性有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驱力,这种驱力并非靠比较或压力才能被激发,心理学家大多数同意这个假设。&/li&&li&放下成为第一或一流这种原始理想化的幻想。你是一流自然会是一流,你不是一流再怎么折磨自己也成不了一流。爱迪生的“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那是自谦。为了进步努力当然是需要的,但过度努力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反而会得不偿失。&/li&&li&接受别人的肯定与赞赏,并为此而感激,这是一种值得培养的能力与习惯。&/li&&li&明白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并把事件的失败与整个人的失败区分开来。如果认为事件失败是你整个人的失败,便是一种不合理的归因。觉察此类不合理的想法,不被此类想法所带走或占据,指出其不合理之处,并相信作为个人来说,永远是有价值的。&/li&&li&一般来说,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会更加客观与合理,其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张力也会缓解,理想自我能变得柔和下来,此时,人会更善于去欣赏现实的自我。&/li&&/ul&&br&以上的建议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最后要补充的是来自于宗教修行的建议,有一条路径是经常让自己处于“存在”状态,这可谓是最彻底的摆脱评价的途径。存在是去体验,去创造,去给予;是去接受新鲜的思想和变化,好好地活在当下。习惯于评价的人,很难有存在的状态;而保持在存在状态下的禅修者,则较少有评价性态度。禅修是对治自我批评的良药,长年禅修的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也保持觉察的习惯,充分的抑制导致抑郁情绪的自我批评。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读读弗洛姆:《占有还是存在》这本书。&br&&br&——————————&br&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br&&br&&img src=&/de502d135a7c8ae67f5d83f90ca8e827_b.jpg& data-rawwidth=&430& data-rawheight=&4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0& data-original=&/de502d135a7c8ae67f5d83f90ca8e827_r.jpg&&
谢谢三位邀请。有些很喜欢照镜子,看到超市或商场中的镜子不免想多看几眼的人,反映了对自身容貌的不自信,他们试图通过看到镜子中自己的良好形象来安抚自己。同样,一个在意别人评价(相当于一面镜子)的人,也反映了对自身“是否是好的”这一点的不确信,…
&img src=&/7abaa4e84d841_b.jpg& data-rawwidth=&1142& data-rawheight=&7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42& data-original=&/7abaa4e84d841_r.jpg&&首先, Be strong! 我一直把《冰与火之歌》当成《三国演义》在看,两部小说中我最欣赏的分别是泰温和曹操。共同点就是睿智与腹黑。&br&先来看看泰温说这句话的前后文context。&br&&img src=&/b3e3f980eb94be7583331a_b.jpg& data-rawwidth=&988& data-rawheight=&7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8& data-original=&/b3e3f980eb94be7583331a_r.jpg&&&img src=&/81fd08fbade0d2ac01c977a4_b.jpg& data-rawwidth=&1041& data-rawheight=&7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41& data-original=&/81fd08fbade0d2ac01c977a4_r.jpg&&&img src=&/9ae876a3ff9bbdf31dcaa384b7dc5279_b.jpg& data-rawwidth=&967& data-rawheight=&6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7& data-original=&/9ae876a3ff9bbdf31dcaa384b7dc5279_r.jpg&&&img src=&/9aed0ab29e895dbecdc9cdb003ff9e04_b.jpg& data-rawwidth=&1088& data-rawheight=&7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8& data-original=&/9aed0ab29e895dbecdc9cdb003ff9e04_r.jpg&&泰温真不是一般的聪明,一下就拆穿了詹姆:&b&许多人只是想表现出或者标榜自己完全不在乎别人的言论。&/b&&br&&br&这种看法在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中也有类似桥段。斯特里克兰德说道:“有人说他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这多半是自欺欺人。……但是我觉得事事要获得别人的批准,或许是文明人类最根深蒂固的一种天性。……那些告诉我们他们他们毫不在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的人,我是绝对不相信的。这只不过是一种无知的虚张声势。他们的意思是:他们相信别人根本不会发现他们的微疵小瑕,因此更不怕别人对这些小过失加以谴责了。” 事实证明,只有斯特里克兰德自己做到了一直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的画从不给同侪评判,死前还销毁了很多画作。但毛姆并没有在这一点上过多阐释原因何在。&br&&br&究其原因,就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b&不确定性&/b&---&b&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b&。阿兰德波顿在《爱情笔记》中有过这样的精妙比喻:“一个离群索居的人可以得到一切,但独独没有个性,也就是说个性诞生在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之中。我们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给自己定格,所以不同人会使我们获得不同的自我感觉。这种自我可以比作是一只变形虫,它的外壳可以灵活伸缩,从而适应环境。” 所以,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b&认识你自己&/b&”。在我成长历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人对我影响最深的一句话就是“Know Thyself&, 这是古希腊的一句箴言,在我看来,已经包含了人生所需的全部智慧。&br&&br&如果能够真正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那么别人的赞美攻讦议论又怎么会去在意呢?诚如叔本华所言,一旦我们充分了解了他人思想的肤浅和空洞的本质,他人观点的狭隘,他人情感的琐碎无聊,他人想法的荒谬乖张,以及他人错误的防不胜防,我们就会逐渐对他人大脑中进行的活动变得漠不关心,我们就会明白任何一个过度重视他人观点的人给了他人过高的尊严。过多地关注那些在我们的葬礼上不会露面的人的看法,是我们把自己短暂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破坏殆尽。只有那些击中目标的谴责才能使我们收到伤害,我们个人的品质不应该取决于他人的评价,难道和氏璧没有得到楚王的认可,它本身的价值就降低了吗?难道李白被放逐夜郎,他的诗文就不震铄古今了吗?当我们真正认识了自己,也就不会在乎一大群路人甲乙丙丁形成的随机群体对我们的看法了。&br&&br&另外值得提的一点,不要无缘无故接受别人的批评攻讦之词,也不要无缘无故接受他人的赞美,显然,后者更难。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先经过理性分析,到底是不是说中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是而已。
首先, Be strong! 我一直把《冰与火之歌》当成《三国演义》在看,两部小说中我最欣赏的分别是泰温和曹操。共同点就是睿智与腹黑。先来看看泰温说这句话的前后文context。泰温真不是一般的聪明,一下就拆穿了詹姆:许多人只是想表现出或者标榜自己完全不在…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公众号:liuxiaozhen_com有时甚至因为过于在意而焦虑,请问如何克服?是否需要人引导?
我以前也非常在意别人的想法 但是高二分班交了个新闺蜜 她就是那种超级随意 大侠一般的女子 我和她玩久了 无形之中自己也很随意 导致现在到了大学我也是这样 不说完全不在乎别人的想法 这个多少还是会在意 但是根本不纠结就算心里不舒服 也马上就好了 我也不知道太随意是不是好事 不过我现在真的比我以前敏感的时候过的自在快活的多 我现在做事都是 自己开心就好 (当然是在没有对他人造成影响的前提下) 这个很容易形成一个误区 你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想法不代表你完全不在乎别人的感受 这样就会有很多不和谐的事。。。。我是觉得 人生只一次 自己开心就好 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随意听听 自己觉得有用就听进去 不好听的话 自动忽略
谢谢三位邀请。&br&&br&有些很喜欢照镜子,看到超市或商场中的镜子不免想多看几眼的人,反映了对自身容貌的不自信,他们试图通过看到镜子中自己的良好形象来安抚自己。同样,一个在意别人评价(相当于一面镜子)的人,也反映了对自身“是否是好的”这一点的不确信,他们试图通过得到好评来安抚内在的不满意。&br&&br&心理学家库利对自我的定义是:“对每个人来说,他人都是一面镜子,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了解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自我 ”。由此看来,别人的评价对一个人至关重要,好的评价人形成对自己好的感觉,坏的评价让人形成对自己的糟糕的感觉。在幼时重要人物对个体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喜欢自己 vs 厌恶自己。&br&&br&一个女孩,经常被外婆以“别人家的孩子”多么聪明、会说话、懂礼貌、爱学习为由持续不断地贬低,我们可以猜测这个女孩肯定是自卑的。没有人会甘愿自卑,所以这个女孩总想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通过不断地逼迫自己,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她对评价非常在意,别人细微的不满或差评都会让她心情低落好几天。&br&&br&你对自己满意吗?很少有人能做出肯定的回答。那些牛皮吹得很大的人,或者沾沾自喜于一些成绩的人,看上去很自信,但其实对自己很不满意,不满意到只能靠幻想中的成功来安抚自己。文化以制造对自己的不满意为己任,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足常乐并不是被提倡的态度。从阶级关系来看,当民众们对自己很满意时,谁来替统治者卖命地干活?看来,通过塑造成功形象,制造等级差异,普遍营造“你还不够好”的信念,是统治者对个体的御心术。吊诡的是,社会又要求个体能“自尊、自爱、自信”,社会意识与社会潜意识的分裂可见一斑。&br&&br&过度在意别人评价,反映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强大的张力。一般来说,幼时很少得到肯定与赞赏的孩子,或者经常被批评与贬低的孩子(比如那个女孩),容易出现苛刻的理想自我。因为当现实自我无法被肯定时,便只能通过理想自我来实现它,这相当于自恋需要的延迟满足。相反,一个幼时经常得到适度肯定的孩子,则会形成有弹性的自我理想,这些人能更多的欣赏和认同现实自我。成长过程中理想化父母(每个孩子都渴望自己的父母是优秀的)的缺失也会导致理想自我的苛刻。当一个人的父母是没有地位的、无法自控的、懒惰的,被人瞧不起的形象时,难免会使他的理想化双亲需要受到创伤,从而执着于原始的理想化状态,无法转化为健康的自我理想。&br&&br&为了缓解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张力状态,一个人会不断的试图得到好评来缓解理想自我的压力,不断地讨好理想自我。所以这些人会非常贪婪别人的好评,非常害怕差评。如果要改变这种情况,关键是让天平摆向现实自我这一端,去欣赏和认同现实自我。这是一种可以培养的习惯,以下是一些参考的建议:&br&&br&&ul&&li&当发现别人比你好时,或当遭遇到失败时,想想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已经拥有的85%(关系、经历、技能......),这不是罪过或矫情,而是一种对自己的尊重。执着于未曾拥有的15%并非是一种建设性的态度。&/li&&li&知足常乐并不会让你止步不前,人天性有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驱力,这种驱力并非靠比较或压力才能被激发,心理学家大多数同意这个假设。&/li&&li&放下成为第一或一流这种原始理想化的幻想。你是一流自然会是一流,你不是一流再怎么折磨自己也成不了一流。爱迪生的“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那是自谦。为了进步努力当然是需要的,但过度努力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反而会得不偿失。&/li&&li&接受别人的肯定与赞赏,并为此而感激,这是一种值得培养的能力与习惯。&/li&&li&明白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并把事件的失败与整个人的失败区分开来。如果认为事件失败是你整个人的失败,便是一种不合理的归因。觉察此类不合理的想法,不被此类想法所带走或占据,指出其不合理之处,并相信作为个人来说,永远是有价值的。&/li&&li&一般来说,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会更加客观与合理,其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张力也会缓解,理想自我能变得柔和下来,此时,人会更善于去欣赏现实的自我。&/li&&/ul&&br&以上的建议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最后要补充的是来自于宗教修行的建议,有一条路径是经常让自己处于“存在”状态,这可谓是最彻底的摆脱评价的途径。存在是去体验,去创造,去给予;是去接受新鲜的思想和变化,好好地活在当下。习惯于评价的人,很难有存在的状态;而保持在存在状态下的禅修者,则较少有评价性态度。禅修是对治自我批评的良药,长年禅修的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也保持觉察的习惯,充分的抑制导致抑郁情绪的自我批评。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读读弗洛姆:《占有还是存在》这本书。&br&&br&——————————&br&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br&&br&&img src=&/de502d135a7c8ae67f5d83f90ca8e827_b.jpg& data-rawwidth=&430& data-rawheight=&4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0& data-original=&/de502d135a7c8ae67f5d83f90ca8e827_r.jpg&&
谢谢三位邀请。有些很喜欢照镜子,看到超市或商场中的镜子不免想多看几眼的人,反映了对自身容貌的不自信,他们试图通过看到镜子中自己的良好形象来安抚自己。同样,一个在意别人评价(相当于一面镜子)的人,也反映了对自身“是否是好的”这一点的不确信,…
&img src=&/7abaa4e84d841_b.jpg& data-rawwidth=&1142& data-rawheight=&7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42& data-original=&/7abaa4e84d841_r.jpg&&首先, Be strong! 我一直把《冰与火之歌》当成《三国演义》在看,两部小说中我最欣赏的分别是泰温和曹操。共同点就是睿智与腹黑。&br&先来看看泰温说这句话的前后文context。&br&&img src=&/b3e3f980eb94be7583331a_b.jpg& data-rawwidth=&988& data-rawheight=&7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8& data-original=&/b3e3f980eb94be7583331a_r.jpg&&&img src=&/81fd08fbade0d2ac01c977a4_b.jpg& data-rawwidth=&1041& data-rawheight=&7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41& data-original=&/81fd08fbade0d2ac01c977a4_r.jpg&&&img src=&/9ae876a3ff9bbdf31dcaa384b7dc5279_b.jpg& data-rawwidth=&967& data-rawheight=&6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7& data-original=&/9ae876a3ff9bbdf31dcaa384b7dc5279_r.jpg&&&img src=&/9aed0ab29e895dbecdc9cdb003ff9e04_b.jpg& data-rawwidth=&1088& data-rawheight=&7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8& data-original=&/9aed0ab29e895dbecdc9cdb003ff9e04_r.jpg&&泰温真不是一般的聪明,一下就拆穿了詹姆:&b&许多人只是想表现出或者标榜自己完全不在乎别人的言论。&/b&&br&&br&这种看法在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中也有类似桥段。斯特里克兰德说道:“有人说他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这多半是自欺欺人。……但是我觉得事事要获得别人的批准,或许是文明人类最根深蒂固的一种天性。……那些告诉我们他们他们毫不在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的人,我是绝对不相信的。这只不过是一种无知的虚张声势。他们的意思是:他们相信别人根本不会发现他们的微疵小瑕,因此更不怕别人对这些小过失加以谴责了。” 事实证明,只有斯特里克兰德自己做到了一直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的画从不给同侪评判,死前还销毁了很多画作。但毛姆并没有在这一点上过多阐释原因何在。&br&&br&究其原因,就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b&不确定性&/b&---&b&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b&。阿兰德波顿在《爱情笔记》中有过这样的精妙比喻:“一个离群索居的人可以得到一切,但独独没有个性,也就是说个性诞生在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之中。我们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给自己定格,所以不同人会使我们获得不同的自我感觉。这种自我可以比作是一只变形虫,它的外壳可以灵活伸缩,从而适应环境。” 所以,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b&认识你自己&/b&”。在我成长历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人对我影响最深的一句话就是“Know Thyself&, 这是古希腊的一句箴言,在我看来,已经包含了人生所需的全部智慧。&br&&br&如果能够真正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那么别人的赞美攻讦议论又怎么会去在意呢?诚如叔本华所言,一旦我们充分了解了他人思想的肤浅和空洞的本质,他人观点的狭隘,他人情感的琐碎无聊,他人想法的荒谬乖张,以及他人错误的防不胜防,我们就会逐渐对他人大脑中进行的活动变得漠不关心,我们就会明白任何一个过度重视他人观点的人给了他人过高的尊严。过多地关注那些在我们的葬礼上不会露面的人的看法,是我们把自己短暂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破坏殆尽。只有那些击中目标的谴责才能使我们收到伤害,我们个人的品质不应该取决于他人的评价,难道和氏璧没有得到楚王的认可,它本身的价值就降低了吗?难道李白被放逐夜郎,他的诗文就不震铄古今了吗?当我们真正认识了自己,也就不会在乎一大群路人甲乙丙丁形成的随机群体对我们的看法了。&br&&br&另外值得提的一点,不要无缘无故接受别人的批评攻讦之词,也不要无缘无故接受他人的赞美,显然,后者更难。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先经过理性分析,到底是不是说中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是而已。
首先, Be strong! 我一直把《冰与火之歌》当成《三国演义》在看,两部小说中我最欣赏的分别是泰温和曹操。共同点就是睿智与腹黑。先来看看泰温说这句话的前后文context。泰温真不是一般的聪明,一下就拆穿了詹姆:许多人只是想表现出或者标榜自己完全不在…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大梦一场的田二千先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