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侧面龋洞到牙龈处的颜色发暗、无龋洞、淋巴结肿

牙齿并非越白越好 亚洲人健康牙齿颜色是淡黄色
发布日期:
来源:今晚网-今晚报
作者:张小洋
&&& 今晚网讯 (见习记者 张小洋)洁白的牙齿向来是爱美人士追求的目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杨久介绍,牙齿并非越白越好,亚洲人健康的牙齿颜色应是淡黄色。
&&& 牙本质的颜色是淡黄色,而牙釉质钙化程度越高,硬度就越高,会越透明,因此淡黄色牙齿表明牙釉质钙化程度高,是健康的表现。
&&& 杨久表示,健康牙齿的标准是: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想要拥有一口健康的牙齿应注意:早晚刷牙,养成正确的刷牙习惯,每次两到三分钟;减少摄取糖果、糕点、含糖咖啡和可乐;多摄取自洁性食品,如新鲜水果和含纤维成分多的食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重视牙周健康。
【编辑:王晓羽】无标题文档
健康与疾病是人类生命活动中一对永恒的矛盾。只要有健康存在的地方,就会找到疾病的影子。在人的一生中,多次“生病”的痛苦体验,特别是在如今的和平年代,大多数人都将因为疾病而最终无奈地告别美好的世界。
中学生身体发育迅速,各个系统功能逐渐完善,各器官相互之间的作用尚不协调,且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常常忽视发病的初期症状,容易延误治疗。
症状是指在疾病状态下,机体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时病人的感受。它能够很早地提示疾病的存在,医生通过系统地、深入细致地问诊,从患者那里获得的病人的异常感觉或不适感觉,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医生通过询问病史,结合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其他检查,经过综合、分析、推理,才能对疾病作出初步诊断。本节仅就一些学生中常见的、较为重要的症状加以扼要的阐述。
正常人的体温是由大脑皮质和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所管理,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产热和散热这对矛盾的动态平衡,所以正常人体有相对恒定的体温。若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中枢本身功能紊乱等原因,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则称为发热。一般来说,发热是人体患病时的一种病理生理反应。
一般成人清晨安静状态下的口腔(舌下)温度波动于一个狭小的范围(36.3-37.2℃),且不同个体的正常体温略有差异。体温可因内、外因素的影响少有波动。一天内,下午较早晨为高,一般不超过1C。在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可暂时升高。女性在月经前和妊娠期体温常稍高于正常。
根据体温的高低,可将发热进行下列分类:低热 &38℃、中等度热38-39℃,高热39-41℃,超高热41℃以上。
引起发热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大致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通常以前者为多见。感染性发热是由于病原体的代谢产物或其毒素,作用于白细胞而释放致热源,从而导致发热。非感染性发热的原因很多,由于大手术后组织损伤或大面积烧伤,造成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可以引起发热;因中暑所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同样可使体温升高: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属功能性发热范畴,临床上常表现为低热。此外,非感染性发热的原因还有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等。
发热常常伴有寒战、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皮下或黏膜出血点、肝脾肿大、关节肿痛等伴随症状。另外,发热也是多种传染病的首发症状,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应及时就医,患者要将是否有传染病接触史,及时提供给医生,以免贻误诊断,尽早治疗。
最好卧床休息,注意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经常漱口,保持口腔卫生。高热时在医师指导下口服退热药物。降温过程中出汗较多,应及时更换衣服。但在未明确诊断时,不要自行服药降温,以免影响对热型的观察。
疼痛是一个常见症状,又常是病人就诊的主诉。疼痛是由机体组织损害的刺激所引起,因而痛觉是机体避免或除去损伤的一种信号。一般来说,疼痛最明显的部位往往就是病变的所在。皮肤及皮下软组织的外伤,发炎所致的疼痛,定位最为明显,深部器官或组织病变所致的疼痛,定位可较不明显,甚至有时疼痛可在其他部位,例如急性阑尾炎的早期,疼痛部位并不在右下腹,而在脐部上方,易误诊为急性胃炎。有些疼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十二指肠溃疡疼痛有周期性节律性发作的特点,大周期表现为每年秋末春初季节发作,小周期表现为每天空腹痛与夜间痛。
头痛是指额、顶、颞及枕部的疼痛,可见于多种疾病,大部分头痛无特殊意义。如精神紧张、过度疲劳会感觉头痛,全身感染发热性疾病也会出现头痛。但是反复发作或持续的头痛,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信号,不容忽视。急剧的头痛,持续不减,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而无发热者,提示颅内血管性疾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长期反复发作头痛或搏动性头痛,部位多在头部一侧,多为血管性头痛(如偏头痛,女性偏头痛常与月经期有关)。青年人慢性头痛,常由焦急、情绪紧张而诱发,多为肌紧张性头痛。头痛多为重压感或紧感。慢性进行性头痛伴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呕吐、缓脉、视神经乳头水肿),疼痛常为深在性且较弥散,应注意颅内占位性病变。
腹痛可分为急性和慢性,由腹部或腹外器官疾病所引起。由于原因复杂,医生常需要了解详细的病史以及进行全面的检查,有时甚至借助剖腹探查才能确诊。腹痛的部位常为病变的所在。胃痛位于中上腹部。肝胆疾患疼痛位于右上腹部。急性阑尾炎疼痛常位于McBurney点。小肠绞痛位于脐周。结肠绞痛常位于下腹部。膀胱痛位于耻骨上部。急性下腹部痛也见于急性盆腔炎症。消化性溃疡常突然发生,呈剧烈的刀割样、烧灼样持续性中上腹痛。胆绞痛、肾绞痛、肠绞痛也相当剧烈,病人常呻吟不已,辗转不安。而暴力作用和从高处跌落常是肝、脾破裂的原因。
腹泻是指每日排便次数明显增多,粪便不成形、呈稀薄状或水样,或含未消化食物、脂肪,甚至脓血。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称为慢性腹泻。急性腹泻起病急、病程短,多为感染或食物中毒所致。
恶心与呕吐
恶心与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但也可单独出现,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的特殊不适感,常伴有头晕、流口水、脉搏缓慢、血压下降等症状。呕吐可将食入胃内的有害物质吐出,从而起保护作用,但频繁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和营养障碍。
先有恶心而继发呕吐,呕吐后感到胃内轻松,多为胃源性呕吐。无恶心而呕吐,呕吐呈喷射状,多为中枢神经性疾病引起颅内压增高所致。这种呕吐常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出血等疾病。恶心呕吐伴有眩晕者,多为运动病或梅尼埃病引起。一般可服用镇静药及颠茄类药物,待眩晕消除,呕吐即止。
眩晕是指患者睁眼时有周围景物旋转、上下晃动或左右移动的错觉,而闭眼时则有自身旋转或晃动的错觉。眩晕与头晕不同。头晕时患者只有头晕眼花,或眼前发黑、头重脚轻等异常感觉,而无周围景物旋转感。
晕车或晕船,是内耳的平衡系统无法适应外界快速变化引起,在数小时内会改善。感冒前后出现的头晕,是前庭及耳咽管的平衡功能变差,在头部转动时会加重,数天内可以解除。如视力出了问题,像是配戴不合度数的眼镜,会造成头晕。眼部肌肉出问题,眼球不能如常转动,造成对焦错乱,也会导致头晕。视觉系统的头晕在闭上眼睛后会改善。若视野缺少了某一部份,或视力迅速变差,可能是视网膜或视神经出问题,须马上检查。
普通感冒属于中学生的常见病,由于传播迅速,容易并发急性鼻窦炎、化脓性鼻炎、急性中耳炎、气管一支气管炎,少数病人可继发风湿热、急性心肌炎、肾小球肾炎等症,对健康的危害较大,所以应当重视感冒的防治。
普通感冒俗称“伤风”,是最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主要病原体为鼻病毒,也可由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秋冬或冬春季节多见。气候干燥,早晚温差大及室内外温差较大更易患病。由于病毒种类较多,各种病毒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而短暂,而且无交叉免疫,因此,一个人一年内可以多次患病。
病人和病毒携带者是传染源,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在咳嗽、说话、打喷嚏或呼吸时传播,也可经污染过鼻、咽、眼黏膜上的病毒的手而传染。青年学生当遇到受凉、雨淋或过度疲劳等诱因时,即可患病。
普通感冒的潜伏期较短,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个体差异很大。早期表现为咽部发痒、干燥、灼热,继而出现畏寒、低热,发病的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流清水样鼻涕、打喷嚏、咳嗽。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有咽痛。如果病变向下发展,侵入喉部、气管、支气管,则可出现声音嘶哑,咳嗽加重。全身症状表现有:肌肉酸痛,头痛,乏力,食欲差,腹胀,便秘或腹泻等。如无并发症,一般5—7天痊愈。
在流感流行期,应该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如商场、超市、剧院等。流感病毒随呼吸、喷嚏排出,可以在空气中悬浮十几个小时,条件适合时可以悬浮两昼夜以上,所以,即使数九隆冬,每天也要让室内有通风换气的时间。防治感冒重在锻炼身体,强壮的体魄是各种疾病的天然防线,坚持有规律的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体育锻炼方式,是预防感冒的最好办法。长期坚持冷水洗脸或洗鼻,可以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另外,做好防寒保暖工作,生活有规律,避免过劳,不吸烟,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对预防感冒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鼻炎,顾名思义,所有鼻腔内发生的炎症,都可以称之为鼻炎。分为急性鼻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鼻子对空气有过滤、加温湿度等作用,使呼吸道可以接触到新鲜、干净且湿度、温度都合适的空气。因此,当鼻塞发生时,以口呼吸对呼吸道的影响是很大的。据调查显示,在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肺炎等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中,多数是由鼻腔缺乏应有的保健引起的,故也可以说:“病从鼻入。”
各种呼吸道病毒均可引起急性鼻炎,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还可合并细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的继发感染。慢性鼻炎主要表现为鼻塞,是鼻黏膜和黏膜下层非特异性慢性炎症,由急性鼻炎的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或长期的物理或化学因素刺激鼻黏膜和黏膜下层产生炎症。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有时和支气管哮喘同时存在。近年来本病有增加的趋势。主要分季节过敏性鼻炎和常年过敏性鼻炎。季节过敏性鼻炎主要由花粉引起,又称花粉症。常年过敏性鼻炎的过敏原以灰尘、尘螨、真菌、动物皮屑和羽毛等为主,患者常年发病,症状与季节过敏性鼻炎相同,但程度不如季节过敏性鼻炎重。
鼻窦是围绕于鼻腔、颅骨内的空腔,共有4组,即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它们分别开口至鼻腔中,称之为窦口。窦口的通畅与否是鼻窦是否发生病变的关键。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或过敏性鼻炎时,上皮黏膜充血、肿胀,鼻窦口阻塞,鼻窦内分泌物无法排出,此时若有细菌繁殖,鼻窦内会充满黄绿色黏稠的脓液,患者表现出持续性的鼻塞、有规则的头痛(头痛是因鼻窦内压力上升而引起,其位置与发炎的鼻窦所在的部位有关),急性期可出现怕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慢性鼻窦炎患者头痛症状较轻,有时伴有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思想不集中等症状。
心肌炎是指病原微生物感染或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心肌炎症性疾病。炎症可累及心肌细胞、间质及血管、心瓣膜、心包,最后可导致整个心脏结构损害。近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显著增多,这里重点介绍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嗜心肌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非特异性间质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的心肌炎。病程在3个月以内的称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其在青壮年中较为多见。心肌炎在急性期后,还可留有心律失常,甚至有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和引起猝死的可能。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主要与呼吸道病毒感染有关,普通感冒引发病毒性心肌炎,一般有这样一个前提,即感冒后不注意休息,超负荷工作学习、熬夜,甚至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在这种情况下,病毒就有可能侵入心肌。但如果感冒后能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注意摄入足量的氨基酸、维生素C和水果,一般不会导致毒性心肌炎。
中学生平时“感冒”后如果有心悸、心前区不适、胸闷、心律不齐时,应及时做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以免延误病情。平时应该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注意保暖,预防感染。
中学生长期的偏食、挑食等不合理饮食造成营养摄入不足。不良的饮食习惯,如经常不吃早餐、经常吃酸辣、油炸、烧烤食物,以及早餐或空腹吃冰泠食品和饮料,喜欢吃面包、方便面及热烫食物等,加重了消化系统的负担。同时由于学习压力,身体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的状态下,引发一系列消化系统的问题。
贫血与低血糖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值或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值。轻度贫血无明显症状,中度贫血可有乏力、头晕、眼花、耳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容易疲倦等症状,活动后出现心悸、气短。可见皮肤粘膜苍白(以面色、口腔粘膜、口唇、甲床为明显),头发干枯,肝、脾及淋巴结轻度肿大;重度贫血者可出心率增快,心脏扩大,甚至发生心力衰竭。
低血糖常在饥饿和运动后出现,多在清晨空腹或下半夜发生,少数病人也可在午饭前或午饭后3小时~4小时后发生。最早出现的症状有:心慌、心悸、饥饿、手抖、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冰冷、麻木和无力,同时有头晕、烦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和精神错乱等神经症状。继续发展,则出现剧烈头痛、言语模糊不清、答非所问、反应迟钝、眼前发黑、视物不清、心里明白嘴里说不出话来,有时全身肌肉抽动。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科学膳食是预防贫血和低血糖的基本措施。
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胃炎是指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胃黏膜炎性病变,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溃疡也可发生在食管下段、胃空肠吻合口附近。由于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消化性溃疡。本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一般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比胃溃疡多见,我国文献报告两者之比为2.0—5.6:1。溃疡病好发于秋冬和冬春之交时期。
临床症状可以很轻也可以很重,最常见的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反酸、嗳气、腹泻、腹胀、食欲不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则为上腹部烧灼痛,特别是在两顿饭之间,早餐吃酸辣食物或在饮用橙汁、咖啡或服用阿司匹林之后发生。严重者可有柏油便、黑便或血便。急性胃炎起病急,出现上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如果有胃粘膜糜烂和出血可伴呕血黑便。急性感染或食物中毒常合并肠炎出现吐泻、寒颤、高热。慢性胃炎可分为浅表型、萎缩型和特殊型三大类,中学生主要是浅表型胃炎。
注意规律生活、避免劳累紧张。进食容易消化的食物,尽量做到细嚼慢咽,定时定量进食,少吃零食,戒烟忌酒。避免咖啡、浓茶和刺激性辛辣食物,这样即可尽量避免胃病的发生。
肝炎(学名:Hepatitis)是肝脏的炎症。肝炎的原因可能不同,最常见的是由肝炎病毒所致的全身性传染病,此外还有自身免疫造成的。酗酒也可以导致肝炎。肝炎主要累及肝脏,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恶心、腹胀、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疽。
肝炎病毒至少包括甲型(HAV)、乙型(HBV)、丙型(HCV)、丁型(HDV)和戊型(HEV)5种,随着肝炎研究的进展还可能会发现新的肝炎病毒。
甲肝为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引起的较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一般潜伏期为2~6周,本病在临床上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与重症型四个类型,病程为2-4个月。冬春季节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甲肝发病早期常有怕冷、发热、肌肉酸痛、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甚至腹泻等症状,容易误诊为感冒或急性胃肠炎,过4~5天后,病人出现尿色深黄,甚至如红茶,眼睛、皮肤逐渐发黄,并逐渐加深,这时到医院检查,抽血化验会发现肝功严重异常,血清谷丙和谷草转氨酶高达几百甚至几千单位。甲肝为自限性疾病,不需要使用过多的药物,没有必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是休息和支持疗法。避免饮酒、劳累以及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多食容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食物和新鲜蔬菜、水果等;不能进食者,静脉输液,供给足够的葡萄糖、盐、维生素c及维生素b族等,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甲肝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与甲肝患者密切接触,共用餐具、茶杯、牙具等,吃了肝炎病毒污染的食品和水,都可以受到传染。如果水源被甲肝病人的大便和其他排泄物污染,往往会引起甲肝爆发流行。常用的预防甲型肝炎的措施为:
①隔离病人:注意对甲肝病人的粪便进行消毒,对病人的隔离期限不少于30天,对幼儿机构的病人应隔离40天。在流行地区,对病人及有密切接触的人一般要观察4-6周。在家庭隔离治疗的病人要严格遵守个人卫生制度,病人使用过的东西要认真的进行消毒。
②切断传播途径:重点在搞好卫生措施,如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食品消毒、加强个人卫生、粪便管理等。
③保护易感人群:在甲型肝炎流行期间,易感人群(婴、幼儿、儿童和血清抗-HAV IgG阴性者)均可接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进行主动免疫。与甲型肝炎患者接触过的人可接种人血清或胎盘球蛋白以防止发病。
乙肝是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本病遍及全球,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泻及腹胀,部分病例有发热、黄疸,约有半数患者起病隐匿,在检查中发现。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广泛存在于血液、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精液等处,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密切接触等传播,所以乙肝发病具有家族性。
但并不是每个感染病毒的人都会成为乙肝患者,这与患者感染的病毒数量、毒力和感染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免疫反应状态,也在乙肝病情和病程的转归上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能出现下面结果:不发病且产生保护性乙肝表面抗体、长期慢性无症状带毒者、轻度慢性肝炎、重型肝炎。
乙肝的预防包括:①、广泛推行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②、保持积极的心态与乐观的情绪,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③、了解和掌握乙肝病的一些防治知识,养成并坚持良好、科学的生活规律;④、合理调配营养与食疗,忌烟酒,少食油腻之物,避免便秘;⑤、注意起居和个人卫生,根据气温增减衣服,积极预防各种感染;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定期复查肝功能。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如果身体抵抗力强,免疫功能正常,而且治疗及时,那么乙肝病毒会很快被清除,乙肝在急性期就能治愈。但一旦乙肝病毒没能及时清除,乙肝会转为慢性,病毒会长期携带,检查表现为乙肝抗原阳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乙肝病毒携带者 。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正逐年上升。全球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明显增加,且各年龄组儿童体质量均以0.2kg/年的幅度增张。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行为,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呈逐年增加趋势;近几年来,肥胖不仅开始在大城市全面流行,而且大有向农村蔓延之势。最近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肥胖率现在每5年就增长一倍,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个速度有可能继续加快。1987年对北京3万人调查中肥胖率为10.5%,我国肥胖人群以每10年翻一翻的速度增长。2002年我国7-18岁城市男生肥胖检出率达到11.50%,女生为7.74%,相比8年前调查结果,上述比率分别为男生3.98%。女生为3.46%,预计到2010年这一比率将达到18.46%(男生)和9.18%(女生)。如此惊人的增长速度,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肥胖作为一种危害健康的慢性疾病,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和健康都产生较大影响。据资料显示美国西部青少年患2型糖尿病的人数在10年内翻10倍,糖尿病病已不在是中老年的专利。国内外研究表明肥胖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的量呈正相关,并指示儿童可能引起高脂血症,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易形成冠心病动脉栓塞及脑血管意外。肥胖同样引起糖代谢综合症,许多资料显示肥胖青少年空腹血糖明显高于正常体重者,并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肥胖青少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高于正常体重少年儿童,不少资料显示肥胖青少年心缩力指数(HI)低于对照组,提示肥胖青少年的心室收缩功能有减退的趋势。同时肥胖青少年肺活量和每分通气量也明显低于正常体重组,肺活量指数低于正常青少年。也有B超显示中重度单纯性肥胖人群约40%-60%有脂肪肝的现象。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成年高血压、高血脂症使于儿童时期,存在‘轨迹’现象。
导致儿童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因素是由于进食过量,或吃大量的甜食或含热能高的食品(如土豆、红薯等)及油脂多的食品引起。由于营养过剩,使摄入的食物热量超过了身体消耗的热量,以至热能在体内转变为脂肪沉积起来,造成能量在体内过多堆积,同时部分营养素摄入不足,形成我国现阶段青少年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并存的局面。其次,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空闲时间增多,中学生业余时间多半用于看电视。同时电脑、游戏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青少年户外活动减少,静态生活时间增加;减少机体能量的消耗,造成青少年能量代谢的不平衡,导致青少年肥胖。不少资料显示,由于学习压力大、时间紧、作业任务重等原因,导致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锻炼时间减少的局面,使学生大部分时间埋头于学海,忽视学生锻炼的效果,不能保障学生的锻炼时间。
预防肥胖的发生需采取综合措施。首先,最重要的是从膳食的合理搭配着手,也就是说平时要注意膳食营养平衡。在保证热能需要的前提下,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如米、面等)与脂肪多的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巧克力和糖果等要少吃),多吃瘦肉、鱼、蛋豆制品、蔬菜及水果等食物。其次,教育儿童、青少年吃饭时做到细嚼慢咽,进食太快也容易引起肥胖。第三,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也是预防肥胖的重要措施。老师和家长要督促学生每天参加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活动。合理利用好体育课的有利机会,充分调动青少年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体育热情;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同时使学生了解体育健身的益处。
中学生处于身体成长的高速期,身高体重变化很快,此时如果没有良好的体态训练,会影响运动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脊柱弯曲异常
脊柱弯曲异常是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年我国6~18岁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检出率为2.15%~22.09%。并且随着学生升学压力的不断加大,该病的检出率有进一步增高的趋势。儿童青少年中最常见的是姿势性侧弯和姿势性驼背,此外也有姿势性鞍背等症状,其脊柱内部结构无破坏,发病主要与长时间病态坐姿和运动不足有关。
轻微的脊柱弯曲异常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姿势和体态,使脊柱着力的作用点不平衡,青少年易产生疲劳感和背部不适。如不加以干预,畸形和疼痛会加剧,严重的会损伤脊髓和神经根,甚至造成瘫痪。同时,异常的弯曲也会妨碍内脏器官的功能和发育,如果脊柱不正引起了肋骨和胸廓的畸形,还将造成心肺功能障碍,导致心肺功能衰竭。
脊柱弯曲异常的防治措施:
①从小培养正确的坐、立、行姿势。培养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尽量用双肩背书包,如用单肩背书包应两肩轮换。
②提重物要两侧轮换。
③摄入足量富含优质蛋白和钙的食品,适度晒太阳,提高骨密度,促进肌肉的生长,增强脊柱的稳固性。
④经常检查脊柱形态,有小毛病及时矫治。
扁平足是骨骼肌肉发育疾病,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使足骨形态异常、肌肉萎缩、韧带挛缩或慢性劳损造成足纵弓塌陷或弹性消失所引起的足痛。青春期是扁平足的高发期,因为此时青少年的身高、体重都在快速增长,但是肌肉尤其是足部小肌肉的发育常常要滞后1~2年,因此足弓负荷力的增加和身体的增长往往有一段不相适应的阶段。这时如果负荷过重或站立时间过长,体重和维持足弓的肌肉力量间就会失去平衡,会导致足弓塌陷。扁平足除了与遗传、长时间站立、跑跳有关外,还与穿的鞋子有关,尤其是运动鞋。预防措施包括:
①要求学生穿合适的鞋,鞋底要有一定弹性,鞋后跟要硬实,后跟高度2—3厘米。
②不穿高跟鞋,否则易形成扁平足。
③不宜长期穿舒适的旅游鞋或过暖的鞋,否则,减低足韧带弹力也易形成扁平足。
④提倡步行上学,增加腿部、脚部肌肉锻炼机会。
校园是学生集中学习和生活的场所,紧张愉快的校园生活有其特有的健康需求。
人脑是人体中最容易疲劳的组织,它既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也十分容易受到损伤。大脑处于疲劳时:生理上表现为感觉迟钝、动作不协调、不准确、肌肉痉挛、麻木等。心理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反应速度降低。尤其突出的是情绪易波动,忧虑、厌烦、倦怠、甚至感到无聊等。这样,在大脑已经作出疲劳反应的时候,即使花很多精力、时间,学习也不会好。实际上,学生一定要保证积极合理用脑,合理休息调节,睡眠不能少于8小时,积极用脑才能保持自己学到的知识在脑中保存。学习时要做到专心,分清主次。主要的工作先做,次要的可以延后或者精简。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适当的睡眠是最好的休息,是维护健康和体力的基础。睡眠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方式,可以保护大脑,提高脑力,也是影响身高的重要因素。医学研究表明,偶尔失眠会造成第二天疲倦和动作不协调,长期失眠则会带来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出现障碍和工作力不从心等后果。
目前中学生睡眠严重不足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八成学生有睡眠障碍现象,近六成学生因睡眠质量问题而出现日间功能障碍现象(日间感到疲倦和精力不足),而这些直接会影响学生成绩并导致心理问题。大多数学生都在6点左右起床,睡觉时间约为11~12点,因作业过多而睡眠不足,能保证标准8小时睡眠的学生很少。
影响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学业负担过重、环境影响以及个人情绪三大因素。睡眠时间少的学生主要是由于晚睡。课外作业过多是睡眠不足的主因,主要集中在考试测验以及作业过多两方面。学习压力过大,学习负担加重,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人所需要的睡眠时间会因年龄、个体差异、外界环境等因素而不同。中小学生睡眠不足,不利于他们身体、心理的健康成长。在身体方面,睡眠不足,对大脑的发育、身体的器官的发育都会有影响,比如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视神经、脊椎发育不正常;在心理方面,睡眠不足的小孩易出现情绪低落、压抑、焦虑、急躁、不好动、兴趣不广泛等表现,另外,睡眠不足会引起反应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记忆力减退等多种问题。只有解决学生睡眠质量问题,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体措施是要学习上“减负”。此外,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自我调节情绪,改善学生睡眠环境。
警惕学习疲劳
学习疲劳是学生在连续学习之后出现的一种生理、心理异常状态,其表现是:大脑反应迟钝,头麻木或者疼痛,注意力分散,思维滞缓,情绪沮丧或烦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学习疲劳是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的混合物,其本质是大脑皮层细胞的疲劳。在疲劳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随着学习活动的持续进行,大脑皮层细胞的兴奋与抑制、消耗与补偿的平衡遭到某种程度的破坏,就会产生自我保护性反应,产生疲劳的感觉和表现,是一种需要暂停学习, 进行调节休息的警告信号。预防疲劳最重要的是讲究用脑艺术,做到科学用脑。
要做到科学用脑,首先要了解自己大脑的工作特点。人类的大脑在敏感性、耐受性、兴奋性、灵活性等诸多方面是有较大差别的,有的人接受速度慢,但记忆保持时间较长,有的人头脑灵活,但耐受性差。知道了自己大脑的工作特点就可以主动选择合乎自己大脑工作特点的学习方式,这样学起来效率就会高一些。如:头脑灵活,但耐受性较差的人,就不益采用持久战和疲劳战,应该短安排、勤调节,充分发挥自己头脑灵活的优势。而对一个睡眠较轻,兴奋性又较高的人就不益采用睡前“过电影”的方式,把今天所学的内容再复习一遍。
要做到科学用脑,就要把用脑和不用脑分开,学习时就认真投入,不学习时就把学习放到一边,尽情享受活动、娱乐、说笑、吃饭、睡眠带给我们的内心愉悦和平静,让大脑充分休息。学习要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当自己情绪低落、烦乱不堪时,就应该好好关怀一下自己,设法让自己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这时不是关心学习的时候,你不必担心学习会拉下而强迫自己学习。记住:一个学习超凡的人一定是能让学习随心所愿的人,也一定是能从学习中得到快乐的人。
科学用脑,劳逸结合。一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要像学校安排课间休一样,在做家庭作业中间安排休息。学习多长时间合适,依每个孩子的情况而定,但一定分段学习,间隔10-15分钟。休息也应采取积极方式,参加轻微的体育活动,如快步走、深呼吸、做几节体操、扩胸运动等,或者听一支曲子、唱两首歌、朗诵一首诗歌等。总之,让脑子休息,全身放松,多吸氧气。如果孩子不能控制自己,可以上闹钟,家长及时提醒。
另外,一定要时刻保持乐观情绪,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研究证明,忧愁的情绪不但影响人体健康,而且会损伤大脑机能:乐观情绪给人活力与朝气,使大脑保持最佳状态。注意营养,补充脑细胞能量的消耗。适当的锻炼,例如经常做一些有氧运动,来增强体力也是非常必需的。建议每天至少步行30分钟,每周至少5次,最好在饭后1小时进行。也可用温热水洗脚,按摩脚心,改善局部循环,解除疲劳,保持头脑清醒。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人从外界环境接受各种信息时,约90%以上的信息从视觉通道输入,视觉的敏锐与否对劳动、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影响极大。眼睛是娇嫩的器官,是易感疾病和易受外伤的部位,保护眼睛至关重要。学习了解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对保护视力、预防眼病是大有裨益的。
近视眼是眼调节静止状态下外界平行光线经过眼屈光间质后集焦点于视网膜前,这种屈光状态称近视眼。2009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高达50%~60%,居世界第二位,发病人数居世界之首,且渐趋低龄化,中小学生近视检出率为53.8%。因此,近视眼的防治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造成我国中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遗传因素、营养因素及其它疾病因素外,主要与中小学生的个人习惯、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及社会因素密切相关。青少年生长发育期是近视高发阶段,因近距离看书及过度用眼,各种高科技产品电脑、游戏机、电视、手机使眼睛从小就超负荷使用,长时间眼内睫状肌处于紧张痉挛,晶状体过度调节,久而久之形成视力下降,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影响职业的选择。假性近视初期通过预防和及时的治疗,视力可以恢复正常。如反复过度用眼,长时间视力就难以恢复正常,所以青少年期患了近视眼,要尽早、及时、长期的预防治疗,可避免度数加深,防止并发其它眼疾。
按照近工作引起近视眼的学说,近视眼是由于过度近工作所致。所谓“近工作”是指任何在2米距离之内所进行的工作,主要有阅读、打字、使用电脑等。为了避免近工作的负面影响,应该建立良好的用眼习惯。
①保持阅读距离:把书和其他阅读材料,放在眼睛尽可能感到舒服的距离上。从肘部到指关节的距离被认为是最佳的阅读距离。每看完一段书,抬头看一下远处,让眼睛放松。
②注意阅读姿势:不要躺在床上看书或边走边看。
③照明要合理:做近工作时要保持适当的照明。必须避免不加选择地使用太阳眼镜,特别是避免在室内做近工作时戴太阳眼镜。
④定期检查视力,积极开展体育活动,认真做好眼保健操:眼保健操是根据造成近视眼的原因,综合祖国医学中的针灸、经络、穴位按摩等方法设计的。通过按摩穴位及经络,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眼部调节痉挛和集合紧张得以缓解,达到预防近视的目的。
急性结膜炎
眼结膜表面大部分直接与外界接触,同时结膜囊内有适当的湿度与温度,适宜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因此结膜易遭受微生物的侵袭而发生炎症。急性结膜炎(红眼病)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性眼病,由细菌或病毒引起,一般在夏秋季节中流行。
急性结膜炎传染性强,主要传播方式为:患眼一水一健眼,或患眼一手或物一健眼。往往通过接触带有这种病菌的东西引起感染和传播,如毛巾、洗脸盆、门把手、水龙头、玩具,以及在游泳池中游泳等,与急性结膜炎患者握手或用脏手擦眼睛都会被传染。本病为接触传染,预防急性结膜炎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隔离患者用的毛巾、脸盆、玩具等,用后均要烫洗消毒。
②急性结膜炎患者要自觉不在公共场所洗手、洗脸、理发、游泳。
③学校在流行季节中,对急性结膜炎患者应进行隔离。
④当一只眼患病时应预防健眼受到感染。如在点眼药水时应偏向患侧,以免分泌物等流人健眼。
⑤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勤洗手,不用手揉眼睛或不清洁的水洗脸,注意用眼卫生。
麦粒肿也称“针眼”,是一种很常见的外眼病,青少年较多见,且容易复发。严重时,愈后眼皮遗留疤痕,影响容貌美观。
麦粒肿分为外麦粒肿及内麦粒肿两种。外麦粒肿是眼睫毛下的皮脂腺或睑板腺感染化脓。患病后眼睫毛囊根部红肿、疼痛,局部压痛。数日后红肿加剧,形成疖肿,出现黄色脓头。有的出现眼球结膜充血水肿,耳前淋巴结肿痛。有的3—4天后自行消肿,也有的疖肿穿破,脓液流出,症状逐渐消失。内麦粒肿是睑板腺受细菌感染而引起。初起时眼皮红肿,疼痛较剧,只有翻转眼皮,在睑结膜面才可看见脓点。成熟后脓液排出,症状就可消退。
早期(即还没有形成脓点时),应局部热敷,热敷可加速血液循环,使血管扩张,促使炎症消退。每天热敷3—4次,每次约15~20分钟。局部滴用抗菌素眼药水、夜间涂眼膏。必要时服用抗菌素等药物。
当脓肿形成以后,要切开排脓。切忌过早切开或任意挤压,以免造成炎症扩散引起全身感染。
口腔疾病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据调查资料显示,儿童乳牙患龋率高达70%以上,人群恒牙患龋率达50%左右,老年人全口无牙率达10%以上,牙龈炎、牙结石检出率也较高,口腔卫生状况普遍较差。口腔卫生是健康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人的一生有两副牙齿,乳牙20颗,恒牙28—32颗。牙齿分为牙冠、牙颈、牙根三部分。从表面到内称为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牙齿的生理功能是咀嚼,社会生理功能是发音,社会心理功能是维持面容。牙齿健康的标准:牙清洁,无龋洞,无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龋病是慢性非传染性感染疾病,是在细菌、宿主、食物、时间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表现为牙变黑、有龋洞、牙变软。发展严重还能引起全身疾病,导致患者的精神障碍。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龋齿与心血管病、恶性肿瘤并列划为全球预防控制的疾病。
青少年在乳牙和恒牙刚刚萌生的数年内,龋齿的发病率比较高。为了保持牙齿形态完整、美观及功能正常,要重视龋齿的预防。尽量避免食糖过多,尤其睡前不宜进食糖及含糖的淀粉食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坚持早、晚正确刷牙,晚上刷牙比早上刷牙更重要,因为入睡时唾液分泌量少,正好给口腔中细菌繁殖活动创造了条件。饭后漱口,及时清除口腔中的细菌和食物残渣,保持口腔清洁,食物选择宜多样化注意粗细搭配,多吃玉米、花生、卷心菜、莴苣等,提高防龋能力,饮用氟化水、使用氟化牙膏或局部使用氟化药物,能安全有效地提高牙齿防龋能力,但应注意,少数地区由于水中含氟过高,已经引起慢性中毒,斑釉发病率高(表现为牙齿失去光泽,出现粉白、棕黄或褐色斑点,牙齿变脆),就不能再使用氟化牙膏及氟化药物。同时应提高自我监测的意识,注意观察牙齿是否有变黑或失去光泽的斑点,是否对冷热刺激、酸甜食物敏感,一旦发现及时找口腔医生检查治疗。有条件时应定期半年检查一次牙齿,以便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龋齿,这样才有利于终身的健康。
牙周疾病就是指发生于牙周组织中的疾病,主要是炎症性疾病。炎症性牙周疾病可分为两大类:牙龈炎和牙周炎。牙龈炎多发于青少年,治疗后疾病所造成的组织改变可完全恢复正常,部分牙龈炎如果长期不愈可转变成为牙周炎。在日常生活中,最简单发现牙周疾病的征兆就是在刷牙时牙龈出血。
牙菌斑是牙周疾病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其他因素都是通过牙菌斑而起作用。彻底的控制牙菌斑就可以避免和消除牙周疾病。
牙石可以在照镜子时发现牙齿和牙龈的交界处堆积一层黄色或褐色的物质,有时也会感到从牙齿上脱落一块很硬的东西,这就是牙石。牙石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矿化的核心,二是矿物质的沉积。菌斑内的细菌是主要的矿化中心,钙磷等矿物质主要来自唾液,并大部分以磷酸氢钙的形式沉积在菌斑上,形成了牙石。牙石与牙周病的关系非常密切,牙石量与牙龈炎症之间成正相关。它构成了菌斑附着、滋生的环境,防碍了口腔口腔保健的实施,使菌斑更多地形成。所以,为了保护牙齿,除了每天认真刷牙去除菌斑外,定期洁牙清除牙石也很必要。
预防牙周病,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坚持饭后刷牙;二是去除引起牙龈炎的菌斑和牙石;三是控制已发生的牙周深层组织病变,消除创伤,固定松动的牙齿,拔除不能保留的牙齿;四是进行牙龈按摩与叩点,增进牙周组织健康;五是增强体质,调整机体,以增强局部的抵抗力。要早期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牙颌畸形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遗传因素或后天环境的影响所导致的牙齿颌面畸形,主要表现为牙齿不齐、虎牙、暴牙、地包天等。牙颌畸形发病率约40%一60%,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牙颌畸形的矫治方法可分为预防性矫治、阻断性矫治、一般性矫治和外科性矫治4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戴用活动矫正器和固定矫正器所进行的一般性矫治。活动矫正器是不黏接在牙齿上、患者可以取戴的矫正器,它主要由塑料基托和不锈钢丝弯制的固位体及矫治附件组成。活动矫正器因结构简单、矫治效果差,难以完成复杂的矫治。固定矫正器是粘接在牙齿上、患者不能自行取戴的矫正器,它是利用粘在牙齿上的托槽和带环固位及结扎其上的弓丝完成矫治的。固定矫正器具有精度高、效能好的特点,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矫正器。
大多数牙颌畸形要等到牙齿完全替换后的恒牙期,大约12一14岁才进行矫治。18岁前,生长发育比较活跃,矫治效果较好。
当今时代,如果没有了电脑,很难想象我们如何工作。但当我们享受着现代高科技的同时,也遭受到电脑对我们健康的伤害。“电脑综合症”是最近几年提出的.电脑显示器是高亮度、有闪烁、带辐射的,长时间注视,易导致临时性近视,同时由于眨眼次数减少引发视觉疲劳,眼睛干涩、发红,有灼热感,操作时还伴有眼睑、额头部位的疼痛。使用电脑时由于人们的坐姿很少有变化,持续过久容易导致腰背肌群疲劳,严重者可造成颈椎和腰椎劳损。每天在键盘上重复工作,手腕长期、密集、反复的过度活动,会逐渐形成关节损伤,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鼠标手”。操作电脑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眼睛和手指快速频繁运动,生理、心理都不堪重负,从而产生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神经衰弱、机体免疫力下降。同时,长期面对电脑工作也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过度上网容易使人产生社会隔离感以及沮丧、孤僻、悲观等心理障碍,甚至诱发一些精神方面的疾病。“电脑综合症”对身心带来的伤害是“累积性”的,对其进行有效预防也应从生活点滴做起,才能避免引发更加严重的疾病。
长期使用电脑对青少年身体的危害主要“元凶”是电磁辐射。显示器热度过高,在工作时就会产生相当多的电磁辐射,使空气发生电离作用,不断产生正电荷(正离子),并不断与空气中的负离子中和,导致负离子的含量几乎为零。对人而言,正离子大多有害。长期、过量的电磁辐射会对青少年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直接伤害。未成年的少年儿童,由于其身体尚在发育之中,对辐射异常敏感,并且自我修复能力也差。长时间的电脑辐射,可导致青少年儿童记忆力减退、智力受损、骨骼发育迟缓,严重威胁着青少年儿童的正常身体发育。据眼科专家介绍,眼睛是人体对电磁辐射异常敏感的器官。繁忙的功课、不良的读书习惯,已经使少年儿童们清澈的大眼睛不堪重负,小小年纪就戴上近视镜装老成。在这种情况下,若青少年儿童长时间操作电脑、玩游戏,电磁辐射就会使眼睛受到的损害进一步加剧。轻者眼球晶状体水肿、眼球胀痛、视力下降,重者会造成晶体状混浊、视网膜脱落,甚至导致白内障。科学研究表明,经常处在电磁波污染环境中,人的眼疾发生率是未受电脑磁辐射者的2倍。有关专家甚至担心,目前青少年学生近视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和电磁波辐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更为严重的是:国内外多数专家认为,电磁辐射是造成儿童白血病的原因之一。儿童自身免疫力比较低下,而电磁射线会造成人体肝脏造血功能下降,从而诱发体内癌细胞的增殖。来自美国和日本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如果电磁辐射强度超过“0.3至0.4微特斯拉”,那么罹患小儿白血病的几率将增加一倍。0.4微特相当于4毫高斯,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到惊讶的数据,能量如此之小,而摧毁力又如此之大。
使用鼠标时,总是反复机械地集中活动一两个手指就会造成“鼠标手”,症状表现为手部麻木、灼痛、腕关节肿胀,手部动作不灵活甚至无力等,而配合这种单调轻微的活动,还会拉伤手腕的韧带,导致周围神经损伤或受压迫。另外,长期从事敲击键盘,就会产生医学上的“腕管综合征”,俗称“键盘腕”。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腕、拇指、食指及中指的麻木和疼痛,常自觉大拇指笨拙无力,拇指、食指、中指感觉迟钝和异常,而小指和无名指内半侧完全正常,如果让患者将两手搁在桌子上,前臂与桌面垂直,两手腕自然屈掌下垂,大约一分钟即可出现食指和中指的麻木。
为防止电脑对青少年身体发育的影响,建议尽量使用液晶显示器,在电脑桌下摆放一盆植物或水,可部分吸收电脑所发出的电磁波。凝望电脑屏幕每隔1小时应休息10-15分钟。或看5米以外的东西眼睛也能得到休息。或做眼保健操。把双手搓热放置眼球上可有活血功能。尽量调整好电脑桌上的键盘和鼠标的高度,避免上肢长时间处于固定、机械而频繁活动的工作状态。使用鼠标时,手臂不要悬空,以减轻手腕的压力,移动鼠标时不要用腕力而尽量靠臂力做。避免用力击打键盘及鼠标的按键,用力以轻松适中为好。应尽量选用弧度大、接触面宽的鼠标,配合使用鼠标腕垫,有助于力的分散。使用鼠标或打字时,每工作1小时就要休息一会,放松一下四肢和手指关节,减少操作电脑时对手腕的腱鞘等部位的损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