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损失能恢复吗的危害会受到哪些影响?


  今年3月3日是第24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科中心主任韩月臣提醒,耳朵是人体非常重要的感觉器官,它除了掌管听觉外,也兼具保持身体平衡的机能。树立科学安全用耳意识,养成健康用耳习惯,才能收获耳健康。
  记者 秦聪聪
听力损失的危害
远不止“耳背”
“耳朵最重要、基本的生理功能是听觉,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收集声波后,通过中耳将声音传递到内耳,并产生神经冲动到达听觉中枢,产生听觉。”韩月臣介绍,听力与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但日常生活中,常有人在和别人交流时听不清,接电话时说得很大声,或者在看电视时将音量调到很高,这就提示听力出现了问题。目前世界上听力损失问题困扰着数以亿计人群。
  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显示,全球有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
  “很多人认为,听不见也无所谓,尤其是老年人,认为人一旦上了年纪,听力下降是正常现象。实际上,听力损失的危害,远不止耳背那么简单。”韩月臣指出,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听觉器官也会逐渐老化,像这种因听觉系统衰老而出现的双耳感音性听力障碍,在医学上称为“老年性耳聋”。虽说听力损失是老年人身体功能逐渐衰退的常见表现,但并非“无药可解”。实际上,“无声的世界”里有太多危险,更需要重视。
  韩月臣指出,对于儿童患者来说,听力损失不仅会对其言语发育造成障碍,对认知和其他方面的成长都会造成影响。
  对于成人来说,听力障碍直接影响人际间正常交流,久而久之,也容易产生自闭、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有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听力损失,与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增加存在联系。同时,听力一旦损失,日常生活中的危险系数也会增加。比如,走在马路上,可能听不清后方来车的声音,无法及时规避外界的各种警告信号,从而发生危险。
助听器和人工耳蜗
帮患者重回有声世界
  韩月臣强调,出现听力损失,应遵循“三早”原则,即“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比起听力问题,大家往往更重视视力健康。比如,发生近视,很多人都会戴上近视眼镜,但存在听力损失的人群,能主动寻找助听帮助的还在少数。”韩月臣坦言,由于认知偏差,临床中甚至有人抵触使用助听设备。
  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出现,可以帮助听力损伤患者重启音量键,走进丰富多彩的有声世界。
  “至于选择助听器还是人工耳蜗,需要通过专业评估来判断。”韩月臣介绍,听力损失分为传导性听力损失、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混合型听力损失三种类型。
  如果外耳或者中耳,因病变导致传导性听力损失,可通过手术或药物治疗,有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听力会有一定程度提升,但也有部分患者治疗痊愈后,其听力依然未有提升,这时就需要通过助听器来帮助提升听力。
  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如果是轻、中、重度的听力损失,可以考虑通过佩戴助听器来满足自己的听力需求。
  如果是极重度的神经性耳聋患者,助听器效果不理想者,应考虑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来改变听力状况。
  随着技术的发展,助听器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有传统气导助听器,也出现了骨导助听器。与此同时,助听器的样式和功能也给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可喜的是,虽然相对于儿童,成人听力损失患者受重视程度不足,但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这种状况正在改变。
  随着人工耳蜗技术日臻成熟及植入普及化,近几年,成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病例在增加。而相关的政策扶持和医保支付兜底,也提高了成人人工耳蜗植入的可及性。
将听力保健
融入日常生活
  韩月臣指出,虽然老年性耳聋是随年龄增长逐渐发生的进行性听力减弱,但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耳聋。人体机能的减退无法避免,但仍可通过有效措施,延缓听力损失的发生。
  “长期戴耳机,是目前听力下降低龄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韩月臣指出,长期连续使用耳机,可能造成内耳功能损伤,引起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还可能伴随耳鸣症状。
  同理,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且不做任何防护措施,可能导致听觉神经疲劳,引起慢性内耳的损伤。
  此外,一些耳毒性药物的应用,各种外伤,如摔倒、车祸等,可能造成耳部损伤;一些感染性疾病,如中耳炎、腮腺炎病毒感染等,均可能导致鼓膜穿孔和听力下降。不过,这些因素平时都可以努力去避免。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生活节奏快、压力过大,尤其是睡眠休息时间不足,长期熬夜、作息紊乱等,也容易诱发听力下降,临床中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也在提高。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因素可能导致听力损失,比如个人习惯、生活环境、情绪因素、疾病等,如果能注意避免,就可以延缓听力下降。”韩月臣强调,要将耳及听力保健融入日常生活。如果出现听力问题,还是要及早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检查,以尽早干预治疗。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听力损失能恢复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