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刘军医生怎么样?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高度,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十四五”规划纲要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第一节就明确“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不管是个体的心理疏导、心理疗愈(包括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以及康复),还是宏观层面社会心态的调节和引导,都涉及到整个社会系统,需要在多个层面上联动实现。加强社会心理服务,探索建立有效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仅是为统筹推进防疫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和心理资源,也是科学贯彻落实“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重要体现。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需要一大批有理论基础有实操技术的人才,社会心理服务指导师就是培育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才的首选。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人们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方面,心理行为异常和常见精神障碍人数逐年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案(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危险因素。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政策法规不完善,社会心理疏导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服务和管理能力严重滞后。当前出现的不理性甚至极端的人际冲突、攻击行为、群体事件、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很大程度与人们不健康的心态有关。加强社会心理服务迫在眉睫。

为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法律法规政策的要求,为配合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学院专门成立了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中心,研读国家政策、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专业标准。集合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相关院校等多领域的专家共同打造、设计社会心理服务教学体系、师资培养方案等,为社会心理服务指导师提供科学、系统的专业保障,努力把“社会心理服务指导师”培训认证项目,打造成精品课程和梯次人才的培训平台。

3、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

1、什么是社会心理服务指导师?

社会心理服务指导师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而培养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教育的复合型人才。

社会心理服务指导师是运用各种心理学的理论及方法,对个人、家庭、团体或组织提供服务的专业指导人员。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丰富的知识理论,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能够为各类人群提供心理健康科普、心理疏导、危机干预协助和各类社会心理文化活动的复合型专门心理服务人才,助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2、“社会心理服务指导师”课程证书

国内首批高校专业认证:社会心理服务指导师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心理服务指导师”项目是经清华大学终身教育处立项的继续教育认证项目,是国内高校首批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才认证培养的院校之一。

高校联合共创精品课程:满足社会心理服务的多层次需求

社会心理服务指导师认证项目是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进行策划、设计和实施,联合社会学系、心理学系、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中心以及北大、北师大等高校领域内知名专家共创研发,全新打造“社会心理服务指导师”培训体系。

课程分为“初级基础班、中级实践班、认证班”三阶。

将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在学习、体验、实训、督导过程中循序渐进,在培训深度和难度上螺旋式推进,促进学以致用,分层分级提升能力素质。

坚持专业引领,积极推进培训内容和形式创新,围绕社会心理工作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探索开发符合实际需要的培训方案,引领促进社会心理人才培训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

按规定的课程和学时为依据,采取线上授课、线下辅导、专题研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并充分发挥各类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

重视体验式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按照培训目标要求,结合培训课程内容,做好体验式教学内容安排和课程设计,帮助社会心理工作者尽快熟悉专业特点、增强专业技能。适时组织社会心理工作者到各社区社会心理服务站(中心)等场所参观见学,丰富感性认知,促进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通过参加社会心理服务指导师初级培训,使受训人员掌握以下内容:

(一)了解社会心理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在伦理规范的指导下开展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二)了解心理学基础理论相关知识,如社会工作理论、普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

(三)了解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科普宣教相关的知识,掌握基本的宣教方式方法,帮助群众获取专业精神心理服务资源;

(四)了解社会心理服务实操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在重大公共事件中协助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开展基础工作支持。

当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专业人才队伍严重缺乏。社会心理服务指导师项目以打造“有政策解读水平、有理论基础、有实操技术”的综合服务型人才为培训理念,为社会各界培育社会心理服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是社会工作、心理健康、社会治理等各项社会服务中的首选。

国家政策支持,热门职业岗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截至2020年4月28日,全国设55个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试点地区依托基层综治中心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在村(社区)建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成率达50%以上。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共有3236个社区和3888个行政村,则需要设立心理服务网点5600多个,未来三年北京至少急需培养5000名社会心理服务人才。

社会心理服务指导师就是培育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才的首选,通过本课程系统学习,学员将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社会心理服务、心理疏导、心理干预、心理健康科教宣传、心理咨询等手段,获得科学性、专业性、实操性于一体的社会心理服务专业的理论与技能。成为打造和构筑社会心理防线,有效维护社会稳定的新型职业。

在公共卫生和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中,对不同类型个人、群体及社会机构提供科普宣教、心理健康管理、情绪疏导、心理辅导、社会心态管理、心理危机管理、社会心理服务管理的积极心理服务的工作岗位。如高校心理教师、教育工作者、心理专业学生、心理咨询师、医务人员、社会团体、慈善福利机构的社会工作者、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社会综合治理、司法公安监管与服务、社会组织、社工服务、社区服务人员等均适合参加。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主办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具有独特的学术优势,学科专业涉及社会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学院的师资力量强大,聚集了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并形成了“古今贯通、中西融会、文理渗透、综合创新”的学术范式。

专业研究中心,助力学科发展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专门成立了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中心,研读国家政策、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专业标准。集合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相关职业院校等多领域的专家共同打造、设计社会心理服务教学体系、师资培养方案等,为社会心理服务指导师提供科学、系统的专业保障。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心理服务指导师课程分为三阶:初级基础班、中级实践班、认证班。初级基础班主要培养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基础服务人才。

初级基础班课程设52学时,课程四大模块:政策解读模块、伦理与法规模块、社会工作与心理学基础理论模块、社会心理服务实操与技能模块。

社会心理服务与积极心态建设

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相关政策解读

社会心理服务的伦理与规范

社会工作与心理学基础理论模块

社会心理服务实操与技能模块

心理健康服务的理论与实践(个体辅导)

心理健康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团体辅导)

学习报告(1个月内提交)

课程总数:9 总学时数:52

备注:如遇课程或授课师资变动,社科学院有权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以实际安排为准,不少于52学时。

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清华大学伯克利心理学高级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他还是中国北京积极心理学学会理事长和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以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lPEN)中国理事,并担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2009年至今)。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及东亚研究终身教授,美国心理学会科学领导小组成员,伯克利加州大学社会人格心理专业主任等国际职务。

2008年5月起受聘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回国后主要贡献包括:主持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复系工作;主持并推动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普及工作并担任国际积极心理学会中国执委;参与中国各城市幸福城市建设工作;创建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H-lab)。承担国家973重大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拟讲授《积极心理与社会治理》、《心理建设提升与社会治理》、《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积极心态建设》。

其他教授团队(按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列)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实践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教授;兼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理事,灾害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农村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任民政部“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社会福利标准化委员会”顾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家级项目专家、儿童工作智库“儿童与福利和社会环境”组召集人。

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灾害与农村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等。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临床与咨询心理学院院长。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注册督导师;中国科协全国临床与咨询心理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研究专长: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问 题早期发现与危机干预;生涯发展辅导与职场心理咨询;生命教育与 自杀预防;心理咨询师教育;积极心理学及应用等。

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1982年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软件专业毕业后在北京大学任教;2000年9月到2007年5月担任国家旅游局副局长,2007年5月到2012年7月担任云南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2012年8月——2019年2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副部长。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学系副主任,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健康心理学、决策心理学。拟讲授《国学智慧与心理健康》、《情绪管理与阳光心态》。

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教育部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催眠学组副组长。拟讲授《焦点解决短程咨询技术》、《心理咨询案例督导》。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博士毕业;现任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临床督导,李家杰珍惜生命大学生心理热线培训部主任;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16年,具有非常丰富的大学生心理及家庭治疗的经验;从事家庭治疗7年,擅长青少年心理咨询与家庭治疗。曾接受首期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参加《德-中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项目是由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和咨询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得到国际心理卫生协会认可的具有国际水准的连续培训项目;2003—2004参加由北大心理系组办的《北京心理督导连续班》;参加由北京市科委及北京市卫生局共同举办的《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2006-至今:参加了《中国-挪威 心理动力学督导班暨提高班连续培训项目》;()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长聘副教授、仲英青年学者;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政治学系副教授;计算社会科学平台执行主任;数据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苏世民书院兼聘教授。兼任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担任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问学者。研究兴趣包括中国政府与政治、福利政治、政治传播、大数据与网络治理等。拟讲授《大数据与政府治理、国家社会关系》。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Perelman医学院精神科系门诊心理医生、临床督导师、博士后研究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心理系,临床心理学博士。 执业资格:美国执照临床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 临床专长:强迫症、广泛性焦虑、社交焦虑、惊恐障碍、特殊恐惧症、 广场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各类焦虑问题。 研究方向:焦虑抑郁、考试焦虑、短程心理干预、心理咨询信息化短 程、循证心理干预。

清华大学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中心管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心理学系博士,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曾任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栏目编导,《健康人》心理版主编。清华大学MBA积极心理学课程授课者,成功引进、出版、翻译《幸福的方法》、《幸福超越完美》、《幸福手册》、《过你想过的生活》等畅销书。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英国华威大学心理学专业博士,德国马普研究所(Max Plank Institute) 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常任导师,心理学系伦理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认知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专长:行为经济学,判断与决策模型,社会与认知,数学模型模拟认知机制,认知心理学,心理物理测量。

研究概况:钱老师善于从理论构建的层次,运用多学科的视角与严格定量的方式研究经济与决策行为中的基本问题。她创建了一种用来描述情境判断的广义数学模型,适用于市场中消费价格判断与劳动经济学中工资满意度的研究。具体说,就是用心理计量学的科学方法,探究与解决经济学与社会学当中与决策行为,风险认知有关的科研课题。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独立研究员;研究领域:心理测量、知觉与注意、多动症、成瘾行为、决策、功能磁共振成像。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项目主要负责人、全国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专家、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福建省民政厅和厦门市湖里区社会工作专业督导。长期从事社会工作实务和相关研究,发表社会工作方面的中文学术论文一百余篇、英文论文数篇,出版专著多部;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民政部研究课题以及向的社会工作课题多项。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健康照顾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化和本土化以及中国文化与社会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前任院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会长;中国心理学会积极心理学专委会主任;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心理学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测评。工作压力与心理枯竭,领导者的心理特征及其测评,心理绑架与腐败心理,价值观,善恶人格与道德心理,儿童青少年健康人格及其教育等。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清华社会学评论》执行主编主要研究历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社会运动、抗争政治、都市文化与治理、比较社会政策、大数据与历史研究。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长聘副教授、系党支部书记,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教授,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RONG”教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组教授。

特别说明:根据学员结构或授课老师情况,课程内容可能有部分调整,授课教师如遇调整,以实际安排的为准;也可根据各单位社会心理服务需求定制课程。

社会心理服务指导师初级基础班,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中所需要的基础服务人才。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相关从业人员、慈善福利机构、社会团体等机构从业人员,及社工、医院卫生防疫、企业管理人员、教师、心理咨询师及有意从事社会心理服务的人员等。

本项目招生截止日期为2021年12月9日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保留对课程信息(包括价格、日期、地点、课程安排、师资及其他细节等)进行调整的权力。

注意事项:1、本文只介绍初级基础班相关招生信息;2、中级实践班将在本期基础班结束后招生;3、认证班将在两期中级实践班结束后招生;4、社会心理服务指导师认证项目不接受跨级报考,只能初级、中级、认证一级一级学习报考。

记载芳华留下你的青春记忆

魂牵梦萦成为你的精神家园

}

刘军,男,汉族,1977 年 9 月出生, 2002 年毕业于南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05 年 6 月至今在长沙市第四医院急诊科工作,2010 年、2016 年先后被评为医院“先进工 作者”。

刘军,一个始终奔忙在急诊科一线的男医生。他说,救人是他的——“本能”。 “本能”,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敬畏和深入骨髓的职业修养。“甲 流”期间,妻子即将分娩,他却勇挑重任,平凡之中彰显医者的奉献与担当。
用“本能”挽救濒危生命
“快,医生,快救救我的孩子!”
2017年10月10日9时30分许,正在医院前坪组织应急演练的刘军医生忽然听到一阵 急促呼救声。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抽搐不止的孩子朝医院狂奔,此时孩子已经双目紧 闭,面色苍白,神志不清。来不及思考,他一把接过孩子,一路飞奔到急诊科抢救室组 织抢救。医护人员立即帮孩子开通静脉通道,进行吸氧、催吐等对症治疗。刘军医生把 孩子侧过身子,为他轻轻拍背,防止呕吐物进入气管造成窒息。
10分钟后,孩子转危为安。短短10分钟,生死一瞬间,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他的“本能”!
这样惊心动魄的场面在急诊科屡见不鲜,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演练”,令急诊医 生刘军具有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在各种突发状况面前,他总能以“快”制胜。
战 “甲流”,舍小家为大家
2009年12月,甲型流感在国内肆虐,长沙也未能幸免。医院决定紧急成立发热病 房,专门收治传染性极强的甲流患者。院领导决定抽调业务素质过硬,责任心强的医生 组建工作团队,刘军在列。而此时,他的爱人已临近分娩。一边是“大家”的紧急工作 任务,一边是“小家”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与责任。接下工作,则意味着不能陪妻子待 产,为了防止“甲流”感染传播,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避免跟家人接触。在同一个单位 工作的妻子非常理解和支持他,刘军毅然舍小家为大家,全力投入到发热病房的工作。 在刘军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发热病房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全面有效控制。2010年2 月,隔离基本解除。历时两个月,刘军才终于见到了心爱的妻子和孩子。
医者仁心,爱别人胜过自己,这就是他的“本能”。
本能坚守,只为敬畏生命
选择医生这职业,特别是急诊 科医生,则意味着永远在与时间赛 跑、与生命赛跑。刘军对此深有体 会,这里每天除了要接诊各种疑难 危重患者,还要面对形形色色的患 者亲友,工作环境复杂,劳动强度 高,精神压力大,加班加点更是寻 常事,长期在这个岗位工作非常考 验人的心理和身体承受力。在急诊 科工作十三年,他从不言辛苦,更 不曾放弃。
他带领医院急诊科同事成立了“白金十分钟,‘救’在你身边”急救知识培训志愿者服务队,旨在普及急救知识。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下基层、进社区、去学校,进行急救知识培训,一切只为挽救更多 的生命。



3 岁宝宝癫痫发作 医院应急培训变实战

(记者 彭放) 今日上午,长沙市第四医院举行急救应急培训,恰逢一个3岁的孩子突 发急症,应急培训变成一场实战,孩子转危为安。
“救命啊!救救我孩子!”9时30分许,长沙市第四医院在医院前坪举行“急救白 金10分钟”应急培训,医务人员手把手教市民进行心肺复苏。一名女子抱着孩子冲进 医院,一边大声呼救。只见那名女子已经双腿发软,她怀里的孩子不断抽搐。急诊科 医生刘军第一个冲了过去,从女子手中抱过患儿,朝急诊科奔去。
刚进急诊科,孩子呕吐起来,刘军把孩子侧过身子,一边为他轻轻拍背,防止呕 吐物进入气管,全然不顾自己的衣服已被污染。医护人员一边帮孩子开通静脉通道, 一边进行吸氧、催吐等对症治疗。10分钟后,孩子逐渐清醒过来,此时刘军全身已被 汗水湿透。
看着孩子转危为安,孩子的妈妈感激不尽。她带着3岁的儿子浩浩爬岳麓山,谁知 刚到岳麓山门口,孩子突然抽搐不止。由于浩浩有癫痫史,妈妈赶紧从包里拿出勺子 放在他嘴里,以防咬到舌头,并赶紧抱着孩子就诊。 随后,浩浩被转入儿科进一步治疗。医生了解到,孩子有复杂性惊厥史,这段时 间没有按时服药,已经停药3天,导致病情发作。儿科医生樊似媛提醒,有癫痫史的病 人一定不要随意停药;如果小孩突然抽筋,应尽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保持呼吸道通 畅,将头侧到一边,避免呕吐物呛入气管。

(《长沙晚报》2017年10月11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月华医生换医院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