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何交朋友?

1、为何要重视心理健康?李国海主任

虽然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提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但不少朋友对健康的理解往往还是狭义的,只注重躯体健康,对自己或家人的心理健康仍然重视不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是生命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生理活动是心理活动的生物学基础,躯体健康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一是生理活动的直接影响,二是罹患躯体疾病,特别是重大的躯体疾病,可以作为负性生活事件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心理状态也影响着躯体健康,心身疾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心身疾病就是心理在躯体、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大类疾病,例如高血压。笔者曾接诊了一位焦虑症同时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该患者说,只要他心情不好、情绪烦躁,血压就会升高,在用降压药的同时精神放松、改善情绪,才能取得良好的降压效果。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充分说明,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国内外的研究都发现,综合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的焦虑、抑郁情绪是常见的心理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曾对60个国家的慢性躯体疾病患者进行调查,发现不少患者都合并抑郁,而且,合并抑郁者的疗效更差。尽管如此,对焦虑或抑郁的识别率却不高。焦虑、抑郁情绪可以是躯体疾病的后果,也可诱发或加重躯体疾病,甚至增加躯体疾病引发的死亡率。因此,重视心理健康,才能达到全面的康复。

总之,我们不能只把自己当成是一台机器,只关注心脏、胃肠等“零部件”运转得怎样,更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活生生的、有心理活动、有情感需要的人。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全面理解健康,是现代人应该拥有的理念,这也是维护健康、幸福生活的前提。(李国海)

2、“老胃病”怎么总治不好?(躯体症状障碍)

当我们一打开电视,常常可以看到有关胃病的广告席卷而来:老胃病请用“葵花牌胃康宁”,“斯达苏,吃饱了胃不张,饭后嚼一嚼”等。铺天盖地广告的背后其实蕴藏了两层含意,一是太多的人有胃部不适的症状,二是太多的人胃部不适久治不愈。

有胃部不适的病人一般首先选择去是消化科治疗,却很少有人知道“老胃病也许只是心理疾病。记得有一天,心理诊室来了一个被轮椅推着进来的患者,苍白无力的面容上带着明显的焦虑。这位患者59岁,已经一年多不能吃饭了,因为一吃东西就感到胃部难受、胀气,已瘦了20多斤。说已看过好多家医院,每次医生都让自己作各种检查,边说边拿出了厚厚一叠化验报告,一年中作了10次胃镜检查(每次都提示慢性胃炎),12次肝肾功能检查,2次腹部CT......患者称,现在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到处看病已经花了10多万了,吃了许多药,但胃部难受的症状一点都没有改变,因为没有力气每天都躺在床上,已经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甚至想死的念头都有了。

了解患者的生活经历发现,患者自幼胆小,父母对其特别娇惯,一有小病即显得万分焦急,立即上医院。他12岁那年,父亲因胃癌去世,患者当时非常害怕,成年后开始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有一次与朋友喝酒后感到胃部难受,便开始担心自己是否会象父亲那样患上胃癌,稍有胃部不适就非常紧张,到处检查。当医生告诉他患有慢性胃炎、服了药后也不见效时,患者更加紧张,怀疑医生可能没有能够确诊他的病情,或许自己患了癌症没有被查出来,以致反复检查。因为患者的胃部不适始终未得到改善,故产生了想死的念头。

我们认为患者的胃部不适与其个性及情绪有关,医学上称为躯体症状障碍,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有人说,“胃是情绪的窗口”,患者长期胃部不适表又没有器质性疾病的基础,提示患者可能存在潜在的情绪问题。治疗上常给予抗焦虑药结合心理治疗。(李一云主任)

3、小孩为何不肯上学?(分离性焦虑及学校恐惧症)

一位妈妈带了7岁的儿子来就诊,她焦急地对医生说:“我儿子刚上学,每天送他到校门口就又哭又闹,紧拉着我的手不放。刚开始几天,老师来哄哄他,他也就无奈的去教室了,但最近几天他每天早上不肯起床,说肚子痛。我们带他去医院检查,结果去了两家医院做了检查,医生都说他没什么毛病,今天那位医生建议我们带他到你们医院来看看。”经过详细的讯问病史,包括孩子的养育成长史,以及相关检查结果,考虑这孩子患了儿童分离性焦虑。

有的儿童和青少年在与主要依恋人或家庭分离后表现明显的反抗、哭闹、拒绝他人、伤心、失望等,有的出现明显的躯体不适,如腹痛、恶心呕吐、头疼等,并以此为借口而拒绝上学。家长带其去医院就诊未发现任何躯体疾病。这种现象称为儿童分离性焦虑。

患儿童分离性焦虑的儿童大多生活在对孩子过度保护的家庭中,在家过分受溺爱,患儿过分依赖、任性、懒惰、独立生活能力差,难以适应新环境,不能适应与依恋对象的分离。

分离性焦虑常常发生于入托、入学、转学、迁居或长假后,也与家庭矛盾冲突、父母生病、离异等因素有关。这些儿童常常出现一些过度的担心,如担心自己与依恋人分开后,依恋人会生病或被坏人绑架和杀害等,从此自己再也见不到依恋人了,从而感到焦虑不安,不愿离开依恋人或家庭,不肯上学。

还有的儿童不肯上学是因为在学校遇到了一些心理压力,如学业负担过重、竞争激烈、考试没考好、受到老师的批评或受到同学的欺负等。因此一提起上学就表现焦虑不安、恐惧、发脾气等不良情绪。有的儿童每到上学时间就不肯起床,诉说肚子疼、头疼头晕等躯体不适,而过了上学时间,在家表现一切正常。有的儿童害怕出门被熟人看到问起上学的事而呆在家里不愿出门。这种现象称为学校恐惧症。

患学校恐惧症的儿童一般学习成绩较好、有的儿童品学兼优,自幼成长顺利且家庭条件较好,父母对其期望值较高,过度保护,患儿对父母过分依赖。

以上两种情况,一般来说,分离性焦虑发生在低年级的学生多,而学校恐惧症相对发生在高年级的学生多。(姚洪秀主任)

4、为何总出现无意义却又无法排除的念头?(强迫症之强迫思维)

患者肖肖一见到我就双手抱头大叫:“我好痛苦啊,每天反复地想问题,常常反复回想刚才那句话是怎么说的?担心刚刚说过的那句话说得对不对?有没有伤害到其他人?为此,目前日常工作也难以完成,明明知道说过的话没有必要再去想,但控制不住自己,怎么办啊?”

肖肖的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之为强迫性思维。强迫性思维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指海里反复思索无意义的问题,明知没有必要,试图忽视或压制这些思维,但无法摆脱,经常为这些找不到答案的问题而焦虑、痛苦有强迫思维的人一般总对自己抱有怀疑态度,用过多的注意力来警惕“万一会发生的问题”。

治疗上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都是是非常重要的,心理治疗主要要学会与自己的心理问题和平共处不要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如何去除这些想法上,越是在意越强化,就像拍皮球,越拍球弹得越高,越想压制这些反复的思虑只会使症状加重。学会包容自己对自己要求不要很苛刻,允许自己有一点不专心,允许自己犯点小错误。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抗强迫药物。(李一云主任)

5、老人为何总担心自己会用刀年幼的孙子?(强迫症之强迫意向)

一位年迈的老人流着泪焦急的向医生诉说着她心中的恐慌:自从有了孙子后,本应该高兴才对,可是总是担心自己会不小心拿刀杀了孙子,这样的念头在脑海里反复出现,扔不掉,所以自己不敢进厨房,不敢接触锐器,整天惶惶不安、提心吊胆,痛苦不堪。

深入交流发现,这位老人的恐惧与其儿童期创伤经历有关。在她很小的时候亲眼目睹了枪毙犯人的场景,后经历了父亲因为“臭老九”被抓的整个过程,幼小的心灵种下了“不能做坏事,做了坏事就会被抓被枪毙”的信念。从那以后,处处小心翼翼,生怕不小心做错了事。在她结婚后有了儿子后,就出现过类似恐惧,不敢进厨房,不敢接触锐器,生怕会不小心用刀杀了自己的儿子。她认为孩子没有反抗能力,如果因为自己不小心伤害了孩子,就是做了坏事,还会罪加一等,会被枪毙,所以才会如此担心受怕。

这位老人的症状医学上称之为强迫意向,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形式,表现为担心会某种违背自己意愿的行为,虽不会真正付诸行为,但仍强迫性地害怕丧失自控能力。

强迫症的心理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做到不试图去控制症状,不去管它,不要用反复思考来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重点处理好自己与强迫症状之间的关系,培育“带着疾病去生活”的理念。抗强迫药物也有助于强迫症状的缓解。(李一云主任)

6、他为何反复洗手、反复检查?(强迫症之强迫行为)

女学生小欣进入诊室时只是站在我对面,连凳子也不敢坐,直觉告诉医生,她可能患上了强迫症。果不其然,她告诉医生她现在很怕脏,出门在外不敢接触任何物体,从上学时起,坐凳子前就要擦好多遍,放学回到家里除了习惯性换下外衣后就是去洗手,原来就一天洗几次,现在只要一接触到物体就要洗手,如果不洗就会焦虑不安,非常难受。

通过交流了解到,小欣从小就是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妈妈从小就常常跟她讲卫生的重要性。妈妈告诉她,如果不讲卫生,就会得各种各样的病,很可怕。妈妈和爸爸每天进家门第一件事情就是脱掉自己的外套,然后去洗手。有时候与同学一起出去玩,妈妈也叮嘱她不要在外面吃东西,不卫生,不要接触脏东西。有一次因为饭前忘了洗手,还被妈妈骂了。爸爸有时觉得外衣不脏,不脱外套进房间也会被妈妈骂。小欣渐渐地变得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惹妈妈不开心,生怕不卫生会得病,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不难看出,小欣反复洗手是一种强迫行为,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形式。

治疗上需要分析患者的人格特点、起病的相关因素,包括童年的生活经历等,可采取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合并抗强迫药物进行治疗。(李一云主任)

7、为何总是感到惶惶不安?(广泛焦虑障碍)

人到中年的王女士,平时身体健康,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周围不乏羡慕者。但自从两个多月前父亲“中风”住院后,王女士便开始关注自己的血压。由于自己是医生,开始时每天上下午各测一次,偶有收缩压偏高,王女士便忧心忡忡,担心自己有一天会像父亲一样瘫痪在床。近一个多月,王女士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测血压,每天要测量10余遍,整天惶惶不安,坐卧不宁,无法放松,有时感到四肢的肌肉都在跳动,并伴有头痛、心慌、胸闷、出汗等症状。此外,王女士还有其他无固定对象的过分的担忧。例如,家人下班迟了,就担心是否出车祸了;孙子在幼儿园是否被老师虐待、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儿子儿媳妇是否会失业,如此等等。经常为这些事提心吊胆,虽家人劝说,自己也意识到可能是过于担心了,但还是依然如故,总怕出现什么不好的事,日常工作严重受到影响。

经人劝说,王女士来到了心理咨询室。在作了相关检查并进行分析后,医生告诉王女士,她是患上了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即广泛性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又称慢性焦虑症,是焦虑症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其常见的表现有:(1)精神性焦虑,这是焦虑症状的核心,表现为经常出现的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事件的过分担心。有些患者担心、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有些患者担心的也许是现实中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其担心、焦虑和烦恼的程度与现实很不相称;(2)躯体焦虑,表现为运动不安与多种躯体症状;(3)觉醒度增高,过分警觉、注意力难以集中、睡眠差、情绪易激惹、感觉过敏等。

焦虑症治疗效果较好,因此即使你被确诊为焦虑症,也不必过分担心。焦虑症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医生为王女士也提供了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两周过后来复诊的王女士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焦虑症状基本消失。 (曲洪芳主任)

8、为何反复出现濒死感?(惊恐障碍)

一个除夕夜,总值班打来了电话,要医生立即去医院急会诊一到急诊室,一张苍白无力的面庞近在眼前。被送来急诊的陈先生46岁,本科学历,已经是一家单位的部门负责人,生活幸福美满。但3年前开始,他经常出现发作性心慌、胸闷,感到气喘不上来,有一种频死感,伴全身乏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虽然每次发作时心电图等检查均正常,医生也表示没有什么躯体疾病,但陈先生仍然陷入极度恐慌与痛苦中,担心这种类似的发作再次出现,担心自己会突然死亡变得像个小孩,不敢独自在家,不敢独处一处,不敢去上班,希望妻子可以一直陪伴其左右,生怕那种突如其来症状再现而自己一人无法应对。

经过交流,我了解到,陈先生平时工作一直都很努力,工作效率高,平时对自己、对别人都要求非常严格,常常为工作上的一些小事批评同事,总感觉到同事工作没有做好,为此常常感到烦躁追求完美的个性,加上工作的压力,使得陈先生无论是对人对己、对工作、对同事都严格要求,一旦遇到挫折则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其实,陈先生的症状医学上称为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发作。它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伴频死感与失控感,一般持续数分钟或更久,常常表现心慌、胸闷、气急,晕厥、大汗恶心、手足发麻等植物神经功能混乱症状。治疗上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都是非常重要的。(李一云主任)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临近考试感到紧张。如果这种紧张适度,是完全正常的,因为适度的焦虑对考生的发挥是有利的。但是有些考生的担心是过度的,考试前会陷入极度的紧张、焦虑不安状态,有的头昏脑胀、思维迟缓、遗忘、饮食减退、睡眠不佳等,在考场上则恐慌不安、心跳加快、手心出汗,甚至出现“晕场”或“怯场”,影响临场发挥。如果焦虑的程度过于严重而且时间延续较长,出现的症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时,医学心理学上称之为“考试焦虑症”。

那么如何应对考试焦虑呢?(1)正确认识考试的意义:考试焦虑症很多是由于对考试结果过分担心引起的,因为担心的太多,一提到考试就紧张,越想让自己心情镇静下来,却偏偏焦虑不安,如此引起恶性循环。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首先要端正对考试意义的认识,考试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只要你平时学习努力,方法得当,基础扎实,自然就会考出好成绩。也就是说,要注重平时学习过程,不要太看重考试结果,这样才能轻装上阵。(2)考前调整好心态,让自己放松:大家都知道,像中考、高考这样重大的考试,“临时抱佛脚”起不到太大作用,如果临近考试还在马不停蹄的复习,可能会使自己的心情过于紧张。与其这样,倒不如让自己放松一下,如听听音乐,适当做做运动等。另外,对周围环境所造成的紧张气氛(如家人流露出的担心、控制不住的提醒等)也不要过于在意,要有“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稳定心态。(3)要敢于面对,不要逃避:医生曾遇到一位学生,平时表现良好,小考成绩优异,但每当大考前便紧张焦虑,出现头痛、失眠等,并以各种理由逃避考试。相反,有些学生虽平时成绩一般,但中考或高考前表现态度积极,心情愉悦,自信从容,没有负担,往往考出好的成绩。所以,对待考试要态度积极,勇于面对,而不是逃避。(4)掌握简单的放松方法:平时可进行一些放松训练,如深呼吸。进入考场如果感到较为紧张,可做做深呼吸。深呼吸会使人身心放松,心境趋于平静。还可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伏在桌子上休息片刻,想一件有趣的事,默唱几句自己喜爱的歌等。(5)采取接受焦虑的态度:如果感到紧张,告诉自己,谁都难免会感到有些紧张,采取接受焦虑的态度,接受它,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要做的题目上,焦虑就会逐渐消失,甚至会进入一心做题目的忘我境界。接受焦虑是一种策略,采取接受而不是抵触的态度,焦虑及焦虑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就会减轻或消失。

如果你对考试过分担心,出现了焦虑情绪,上述几种方法不妨可以试一试,也许对你有所帮助,考出理想的成绩。(曲洪芳主任)

10、他为何如此害怕脸红?(社交恐惧症)

患者小钟自幼由爷爷奶奶带大,性格内向,胆小,平时很少与人交往,刚到外地上大学的小钟,与新同学一说话便紧张不已,甚至不敢注视对方的眼睛,一被人注视后就会出现紧张、脸红的现象,即使努力克制,也无济于事,还会出现心跳加快、多汗、口吃、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现象。小钟因此特别害怕自己会脸红,以致无法与人交往,越来越感到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小钟实际上是患上了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类型,通常是指在面对新环境和陌生人时,就会感到脸红、恐慌、紧张等,甚至不敢在公共场合打电话、吃东西,不能在他人的注视下工作。当焦虑症状出现时,还会伴有口干、出汗、心跳剧烈、尿频、头昏等躯体不适症状。

社交恐惧症的发病与生物、遗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而小钟的恐慌心理更多源于环境因素。社交恐惧症常见的心理治疗是认知行为治疗,如系统脱敏等方法。心理治疗可以解决患者内在的焦虑和恐惧,同时也能帮助其培养合适的行为来应对人际关系,也可结合药物治疗改善恐惧焦虑症状。(李一云主任)

11、小伙子为何不敢乘坐公交、地铁?(场所恐惧症)

就诊者小米告诉我,他因不敢乘坐公交、地铁而非常苦恼。小米小时候父母工作很忙,平时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自幼个性胆小,有一次目睹了车上有个吸烟的人打了司机,司机鼻子流了好多血,当时心里非常害怕,从那以后一坐到公交车就会感到紧张,那么多人挤在一起就会感到呼吸都很困难。小时候被爷爷奶奶保护着,心里还算踏实,如今长大了,反而不敢独自一人乘坐公交车、坐地铁了。每一个封闭的空间里使他感到心跳加快,喘不上气,全身大汗,还会有一种频临死亡的感觉,总是担心在此场所中,会昏倒、失去控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其实小米是患上了场所恐惧症,场所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一种对特定场所出现恐惧心理的一种心理疾病,通常发生在电梯车箱、飞机等封闭的场所场所恐惧的原因有很多,小米产生的恐惧可能与他的成长经历、性格因素、幼年时期的不愉快经历有关。

一旦处于恐惧环境之中,就出现害怕出事的感觉,不自主想逃避,若不能离开所恐惧的场景,就会心慌心跳、呼吸气促、出冷汗、手足发抖、肌肉抽动,甚至昏厥。但一经离开恐惧环境,即可自行恢复正常。

俗话说,胆子是练出来,信心是自己找回来的,做自己害怕做的事,害怕才会消失。因此,对场所恐惧症进行行为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系统脱敏法是目前被认为治疗恐惧症最安全而有效的行为治疗方法。焦虑药可以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也缓解恐惧症状也有帮助(李一云主任)

12、她受气后为何如此歇斯底里?(癔症)

一向能干、好强、持家的胡女士近日来认为婆婆分家产不公平,痛骂老实憨厚、少语的丈夫无能后,突然出现嚎啕痛哭,又吵又闹,并以哭唱的方式周围人诉说自己心中的委屈和不快,甚至捶胸蹬足,以头撞墙,时而呼吸急促、双目紧闭、呼之不应,时而又扯头发、撕自己的衣服在地上打滚,表情痛苦。老实憨厚的丈夫见此状况,吓坏了,赶紧送往医院治疗。

根据胡女士的症状表现,结合相关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诊断为癔症发作。,也称为歇斯底里,以乡村妇女多见容易受暗示,喜夸张,具有表演色彩和高度自我中心性格特点,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发病。可呈现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感觉和运动功能有障碍,内脏器官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精神异常。胡女士的症状主要是情感爆发是癔症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癔症的心理治疗主要采用暗示治疗,它可因暗示而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消失,与此同时,如出现相应的情感或精神症状,药物治疗也是必须的。(李一云主任)

13、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又叫,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起病隐袭,病程呈慢性进行性,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起病缓慢,早期不易引起注意,等家人察觉时,已过去了很多年,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患病早期就出现记忆障碍或遗忘。容易忘事,丢三拉四,不能忆当天发生的日常琐事,记不得刚做过的事或讲过的话,常常会弄错家人或熟悉的人的名字,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年龄。不记得今天是何年何月何日何时,有些甚至不知身在何处。学习和记忆新知识显得很困难

在中期出现明显的认知障碍由于找词困难而渐渐停顿,使语言或书写中断,言语单调,刻板、啰嗦或喃喃自语。随着语流量减少交谈能力减退,阅读理解受损,最后出现完全性失语不能认识亲人和熟人的面孔出现面容失认。部分患者出现自我认识受损,产生镜子征,对着镜子里自己的影子说话。失用,不能正确地完成连续复杂的运用动作。定向力障碍,在熟悉的环境中迷路或不认家门,不会看地图,不能区别左、右在房间里找不到自己的床,辨别不清上衣和裤子以及内外,穿外套时手伸不进袖子。不能进行简单的几何图形的描画等。计算能力下降,常弄错物品的价格、算错账或付错钱,不能平衡银行账户,最后连最简单的计算也不能完成。

在疾病的中晚期出现精神行为障碍。患者可表现出有幻觉、妄想、古怪行为、攻击倾向及个性改变等怀疑子女偷自己的钱物或物品认为家人作密探而产生敌意怀疑自己年老虚弱的配偶有外遇,为此常常吵闹不息。把不值钱的东西当作财宝藏匿,到处收集废品。多数患者会失眠,夜间无故吵闹影响家人休息。有的感到躯体不适到处求医检查,即使没有发现异常,仍感到十分痛苦,出现疑病的想法。情绪变得脆弱不稳定,易流泪,抑郁烦闷,为一些小事焦虑不安,担心害怕。

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逐渐下降。使用工具的生活能力下降,如不会打电话、不能购物算错账、不能管理钱财。不会烧饭做菜,反复放盐,忘了关煤气等。穿衣、吃饭、个人卫生等渐渐困难,有的会忽略进食,有的出现贪食行为。有的不知道上厕所,不会使用坐便器。至晚期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完全需他人照料。(刘裴副主任)

14、什么是谵妄?谵妄有哪些临床表现?

谵妄是一种不同原因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就精神科而言,突然戒酒、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尤其是原有脑器质性疾病的),或老年人使用精神药物,都有可能出现谵妄。预后差,谵妄引起的死亡率为22%~76%。

谵妄是一种急性的、可逆性的、广泛的大脑功能的紊乱,以波动性意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思维紊乱等为特征。通常由多种躯体疾病所导致,又称为急性脑病综合征。

波动性意识障碍是谵妄的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意识的清晰度下降,呈矇眬或模糊状态,通常发生于数小时或数天内,意识在一天当中会有明显的变化,通常夜间要比白天明显

睡眠-觉醒周期的紊乱正常日夜节律的颠倒白天过度瞌睡,比较安静;到夜间则吵闹不安、喃喃自语、抗拒喊叫等意识模糊更明显。部分患者的谵妄只在夜间出现

患者注意分散,不能集中,微不足道的刺激更易引起明显的情绪反应。有大量丰富的幻觉,以视幻觉和错觉多见,可见到小人国的动物或人在活动。如患者会看见墙上有人影,看见地上有鱼,看见床单上有小虫子在爬,在床单上不停地摸来摸去,有摸索样动作。可有幻听幻觉内容多属不愉快,许多病人与争斗,显得愤怒或恐惧而奔逃。由幻觉常可引起继发性被害妄想,感觉不安全,有人在追杀自己,因而感到紧张害怕,对周围环境十分警觉。

患者的言语紊乱,会从一个主题偏移到另一个主题,表现为散漫、离题、累赘、犹豫、重复及持续言语阅读理解能力有明显障碍书写障碍是谵妄时最敏感的语言异常最显著的特征是书写技巧中的异常,如字母或单词难以辨认,字或词在不同方向潦草地书写,有时出现笔画的重复,句法也有障碍。

记忆损害定向障碍,患者说不清年月日,说错时间,有时间定向障碍。由于对新近的观察与过去记忆的整合能力减退,人物和地点被替换。患者将不熟悉的误认为熟悉的,将医院重新定位在靠近自己的家,有地点定向障碍或者将一名熟悉的人被误认为是一名陌生的骗子,将医生护士说成是自己的邻居或朋友,有人物定向障碍。

情绪变得不稳,有时病人激动而恐惧,有时又抑郁,有时又完全淡漠无情。不愉快的情绪状态最常见不持久。情绪的变化与幻觉妄想相一致

急性谵妄的发生较迅速,持续时间也不长,很少超过1周至10天,部分患者事后可回忆有如做梦一般,觉得不可思议,荒唐可笑。有些患者则完全不能回忆。(刘裴副主任)

15、吸食冰毒会导致精神异常吗?(中枢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

现在吸食冰毒的人并不少,吸食冰毒俗称“溜冰”。“溜冰”是否会引起精神异常呢?这要从冰毒的药理作用说起。

冰毒的化学名甲基苯丙胺,因其形状呈结晶状似冰而得名。甲基苯丙胺属于中枢兴奋剂,也称精神兴奋药。滥用的中枢兴奋药剂还有可卡因、“摇头丸”等。

吸食冰毒可出现呼吸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精神亢奋、不知疲倦、睡眠减少、食欲减退、活动增多、冲动易怒,行为失控等。长期滥用或使用高剂量苯丙胺类药物可引起中毒性精神病,表现为意识清晰的状态下出现丰富的幻听、幻视、错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等。临床表现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十分相似。

有这样一个案例。男,30岁,平素健康。每次不开心时就想到吸冰毒,吸后就开心。称有一次用过冰毒后,就感觉公安跟着他,乘出租车发现后面有车子跟着,紧张害怕,便一直在街上转想把跟踪他的公安甩掉。晚上发现有人挑其卧室的窗帘,还用手电筒往家里照,感觉很惊恐,还看到有人坐到他的床边,吓得哭叫。第二天怀疑自己是有了“幻觉”。

现在大家大多能认识到毒品海洛因(属于阿片类物质)的危害,知道“那个要人命”,但对冰毒、“摇头丸”等中枢兴奋剂的危害认识不足,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滥用中枢兴奋剂同样会损害大脑,甚至引起明显的精神异常。冰毒引起的精神异常与剂量有关,而且病程较短,停用该类物质后症状缓解。

远离毒品,身心健康。(李国海主任)

16、酗酒会导致精神异常吗?(酒精所致精神障碍)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在很多社交场合中,酒是大众的必需品。饮酒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适量的饮酒不仅有利于和他人沟通,对身体也有益。但如果是借酒消愁,经常酗酒,那就会带来很多问题。

从事个体经商的张先生今年50多岁,原来生意做得好时,即使在社交场合喝上几杯,也很少喝醉。五年前生意失败,心情变得沉重,经常借酒消愁。大多是一个人在家喝闷酒,开始只是晚上喝一顿,从二三两到半斤左右。后来中午也喝,喝过了下午睡觉,晚上醒来接着喝。再后来早晨起床后空腹饮酒,酒成了他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每天要喝一斤左右,不可一日无酒。一旦哪天没喝酒,就会感到若有所失、心烦意乱、坐卧不宁,甚至出现手震颤抖动、四肢发麻等。见到心理医生,张先生的妻子哭得很伤心,她说原来对她体贴入微的丈夫再也见不到了,现在的张先生不但对她不管不问,而且喝过酒后还经常发脾气,骂人,摔东西,简直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因为无法忍受,她最近两个多月住在亲戚家。正因为妻子的离家出走,张先生感到事态的严重性,认识到过量饮酒不但不能正常工作,还会影响到夫妻关系,感到身体也越来越差,所以来看心理门诊,希望医生帮帮他。

医生告诉张先生,他目前的状态是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一种——酒精依赖。如果继续酗酒,带来的问题会更多,如肝脏损害、智能减退、性功能下降及精神障碍(如人格改变,严重时还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所以能挽救张先生的只有他自己,也就是立即戒酒!

其实戒酒并不难,但要自己下决心。医生建议张先生最好住院戒酒,因为他长期饮酒,已经形成了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在戒酒时可能会出现各种戒断症状,有一定的风险,所以必须在医疗保护措施下戒酒。

听了医生的解释和建议,张先生表示,为了自己的健康,为了家庭的幸福,一定要把酒戒掉!(曲洪芳主任)

17、过度迷信会引起精神异常吗?(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

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在我国民间广泛存在,尤其农村,由于人口较多,文化教育水平偏低,愚昧落后迷信观念很重。自幼在农村长大的张女士,今年50岁,小学文化,个性内向,非常相信迷信,家中遇到大事小情都必须去算命、卜卦,并且对算命先生的话深信不疑。所以在家中经常祭祀祖宗,烧香拜佛,给人感觉总是神神叨叨。半个月前的一天晚上与丈夫因琐事发生争吵,一夜未眠,次日张女士在家中大搞迷信活动,中午丈夫回家后见其哭笑无常、不停地乱语,称她奶奶(已故多年)附在她身上,听到奶奶讲话,称奶奶说要来找她丈夫算账。一会儿说她自己在阴曹地府里玩得很开心,一会儿又说奶奶不烧饭给她吃。声音、神态变化无常,有时说自己是奶奶,让家人向她下跪,有时又回到自己的本来身份。家人随即将其送往医院院,要求住院治疗。

在进行了相关检查后,对张女士的生活背景、精神症状进行分析,诊断为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迷信观念和传统的迷信行为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联系。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存在幻听、附体症状,情绪不稳,以发泄为主,有癔病样表演、做作行为等。这类精神障碍的发生与患者的人格特点、文化程度低下、科学知识缺乏、生活环境迷信气氛浓厚、本人过度盲从并参与迷信活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并产生强烈的内心冲突等因素有关。
    迷信行为或活动引起精神障碍,治疗效果较好,张女士入院后医生给予口服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并结合暗示治疗,其病情很快缓解。出院时医护人员对张女士及家人进行了健康宣教,嘱其今后要相信科学,不要过度迷信!(曲洪芳主任)

18、儿童为何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有的学龄期儿童表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如上课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或和同学讲话,不能坚持听老师讲课,作业拖拉,边做边玩,做事有始无终,常常丢三落四等;活动过度,如在教室内来回奔跑,上课时在座位上扭来扭去,过度喧闹,多嘴多舌爱插话等;行为冲动,做事冒失、不考虑后果,常常伴有学习困难等。以上都是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儿童多动症多起病于学龄前期,有的自出生后即表现好动、爱哭闹、难以照管。发病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大脑成熟延迟或大脑皮质的觉醒不足,产前、产时、产后各种原因所致轻微脑损伤,微量元素锌、锰缺乏,微量元素铅、镉过多,以及心理社会因素(如家庭不和、父母感情破裂、父母过于溺爱与放任)。剖腹产儿童发生多动症的几率明显增多。

儿童多动症在临床上可表现三种类型:(1)多动-冲动为主型;(2)注意缺陷为主型;(3)混合型。多动-冲动为主型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度,如在教室内来回奔跑,上课时在座位上扭来扭去,过度喧闹,多嘴多舌爱插话等;行为冲动,做事冒失,不考虑后果;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时也是做做玩玩,一会喝水,一会小便或手中小动作不停。这种类型一般人都会认识是多动症,因为其易识别且会影响课堂纪律影响他人,所以这一类型的儿童会得到较早期的关注和治疗。而注意缺陷为主型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时间短暂,上课及做作业时会发呆、走神,东张西望,做事缓慢包括吃饭、做作业等,常常丢三落四。由于这一类型不会影响他人,一般不到成绩明显下降很少得到干预和治疗。在此要特别提醒老师和家长,如果儿童有以上表现经反复教育仍无改变者要考虑到这也是所谓的“儿童多动症”的表现。混合型则以上两种类型的表现都较明显。(姚洪秀主任)

19、小儿长期用“利他林“会影响身体吗?

“我小孩今年10岁了,从小好动,已吃了二年多的‘利他林’,虽然吃药后注意力集中,也不好动了,成绩也上去了,但我听人家说这个药吃长了对身体不好。”一位妈妈犹豫地问医生。

利他林又名盐酸哌甲酯,属于中枢兴奋剂,口服片剂多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其疗效好、起效快,是国内外治疗儿童多动症的最常用的药物。其最多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主要是儿童服药后厌食、食欲下降,发生率约20%左右。对于这种情况,要看其影响程度,如食欲下降不严重,可以在药物排泄后给孩子加餐,以保证其一天的总进食量无明显下降即可;如食欲下降严重,那最好换用非中枢兴奋剂治疗,因为儿童的生长发育需靠有营养的食物摄入 。

有的家长担心利他林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据国内外绝大多数研究报道,多数学者认为有的儿童在服药期间可能会比一般儿童生长得慢一些,但到青春发育期或停止服药后,身高和体重会很快赶上一般儿童,该长一米八零的身高不会长一米七九。还有的家长担心孩子服药会成瘾,多数学者认为只要儿童多动症诊断明确,而且服用的是口服片剂,利他林片剂治疗儿童多动症是不会成瘾的。只有滥用利他林针剂才会成瘾。而且儿童多动症不治疗,发生品行障碍及成年后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明显增加,而品行障碍青少年及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滥用毒品者是常见的。综上所述,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虽然会产生象食欲下降、服药期间部分儿童可能会生长得慢一点这样的不良反应,但治疗绝对是利大于弊。治疗不但是解决学习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人格障碍的发生。(姚洪秀主任)

20、小孩为何如此孤僻?(儿童孤独症)

诊室来了一位小孩,一直独自在诊室来回打转,不看任何人。妈妈说:“他今年已经6岁了,他从小就不理睬人,4岁才会讲话,现在讲话也是自说自话,有时重复别人的话,在幼儿园从来不跟其他小朋友玩。”经过进一步的讯问和检查,考虑这孩子患有儿童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国内外研究认为其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心理发育性障碍,是带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特定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如下。(1)社会交往障碍:患儿回避与别人的目光接触,对他人的呼唤及逗弄缺乏兴趣和反应,对主要抚养者不产生依恋,对亲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无区别,即对亲人缺乏亲切和依赖感,对陌生人缺乏应有的恐惧感,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和玩耍的兴趣,交往方式和技巧也存在问题,缺乏社交性微笑,不会通过目光和声音引起他人对其所指事物的注意,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不会寻求安慰,不会玩想象性和角色扮演性游戏,他们常常自娱自乐,独来独往,不理解也很难学会和遵循一般的社会规则。(2)语言发育和交流障碍: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这是多数患儿就诊的主要原因。一般在两三岁时还不能说出有意义的单词和最简单的句子,有的发病较迟的儿童在发病前有正常的语言,但起病后原有的语言倒退甚至消失,不能用语言进行人际交流。有的四五岁仍然不会使用代词,尤其是你、我、他等人称代词。患儿可能突然讲出一些语句,但内容与当时的环境、与别人正在谈话的主题完全不相关,好像是在自言自语,常有模仿言语或重复刻板言语。(3)兴趣范围狭窄、动作行为刻板:患儿对于正常儿童所热衷的活动、游戏、玩具都不感兴趣,却喜欢玩耍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瓶盖、砖头等或观看转动的电风扇、油烟机、下水道的流水等。经常固执地保持日常活动的程序,如果这些程序被改变,患儿则焦虑不安、哭闹甚至有反抗行为。部分患儿会有重复刻板地拍手、捶胸、转圈、跺脚等动作。(4)智能障碍:75%~80%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能损害。智力水平正常或接近正常者被称为高智能型孤独症,有明显智能损害者被称为低智能型孤独症。(5)精神神经症状:多数患儿有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有的伴有抽动症状、强迫行为、自伤行为、攻击和破坏行为等,有的有癫痫发作。(姚洪秀主任)

21、小孩总是做“怪动作”,该怎么办?(抽动障碍)

一位6岁的小孩在诊室不时地反复眨眼、耸肩、揺头。他妈妈非常着急地对医生说:“我孩子总是这样做怪动作,骂过打过都改不了,他是不是得了什么病啊?”经过详细的讯问病史、体检和相关的化验和检查,考虑这个孩子患了儿童抽动障碍。 

儿童抽动障碍是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常见的神经精神障碍。根据抽动类型的不同组合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临床上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1)短暂抽动障碍;(2)慢性抽动障碍;(3)抽动-秽语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运动肌的抽动常见表现为:眨眼、吸鼻、歪嘴、张嘴、伸舌、点头、摇头、伸脖、耸肩、弯腰、踢腿、收腹、触摸性动作、身体旋转等。发声抽动常见表现为:发出哼哼声、吸鼻声、咕噜声、咳嗽声、清嗓子声、动物叫声,或者出现骂脏话、模仿言语、重复言语等。抽动-秽语综合征表现为多发性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同时出现,并大多合并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有的伴发强迫症状、冲动攻击和自伤行为、学习困难和情绪障碍。

如果孩子患了抽动障碍,家长应做到如下几点:(1)要正确理解疾病性质,正确对待患儿,不要将其视为“调皮”“故意捣蛋”“出洋相”等而加以训斥和批评。(2) 对患儿症状不要过分关注,更不要批评指责,虽然对一些患儿批评以后可暂时减轻症状,但过后会出现“反跳”现象而症状更加严重。(3) 减轻心理压力,解除造成心理紧张的各种心理刺激因素,如学习压力过重、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指责、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等。(4) 合理安排患儿日常作息时间和活动内容,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兴奋、过度疲劳、睡眠不足、长时间剧看电视或打电子游戏、长时间剧烈运动等。(5) 症状严重者,家长应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要求同学们不可嘲笑、模仿患儿,以免造成患儿自卑、缺乏自信、退缩、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和情绪问题。(6) 及时带患儿到医院就诊,症状严重者特别是抽动-秽语综合征,必要的药物治疗对控制抽动症状,缓解强迫、多动、冲动等合并症状,以及减轻由此造成的心理问题和情绪障碍是必不可少的。(姚洪秀主任)

22、如何早期识别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重性精神病性疾病,大多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发病,常导致病人出现精神残疾。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改善精神分裂症结局的一个关键因素。然而,由于家长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往往无法做到早期识别,常延误治疗。

精神分裂症早期表现有哪些呢?一般来说,在出现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前,会有一些不典型的表现,如性格改变、对家人变得冷漠、行为方式变得有些古怪、过于敏感、学习成绩下降等。这些变化较缓慢,可能持续几个月甚至数年,往往不会引起警惕。

一天,王先生来到心理咨询门诊求助。他的儿子小王,今年17岁,读高一,原来虽不十分活跃,但也有不少伙伴。可最近一年多来,发现他越来越沉默寡言,不愿和同学来往,对集体活动尽可能回避。对家人也懒得理睬,回家后就躲在自己的房间,有时亲戚朋友来访也不出来打招呼。父母说他两句,他就显得不耐烦,发脾气。生活变得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老师觉得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同学也反映他变得难以接近,甚至对人抱有敌意,戒备心很重,有时会为琐事和同学激烈争吵。一开始王先生以为是学习压力大或性格内向引起的,没当回事,可情况越来越严重,王先生不知该如何是好。

针对小王目前的情况,医生告诉王先生,首先应劝其来心理咨询门诊。第二,要仔细观察病情进展情况,设法与孩子加强沟通,以了解他的内心想法。对一些家长认为反常的举动,了解他是如何解释的,如果这种解释有悖常理,说明病态的可能性大。第三,密切随访,遇到辨别不清的表现要及时与医生联系。第四,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孩子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调节心理平衡,避免因精神压力过大而诱发精神失常。家长不应仅仅是关注小孩学习成绩的好坏,还要关注孩子内心的感受。

医生同时也告诉王先生,小王近一年来的变化确实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性格改变、自我封闭、情绪多变、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生活懒散等,有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早期征兆,但这些征兆又不具特异性,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出现这些变化就更难判定,应该提高警惕,密切观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旦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应及时治疗,千万不要讳疾忌医,也不要轻信什么“偏方”,更不要去搞迷信活动,否则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影响康复。(曲洪芳主任)

23、如何识别抑郁症?

抑郁症是现在大家时常接触到的一个名词,这种心理疾病不仅给本人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严重的还会导致自杀,影响家庭和社会。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指出,危害人类的慢性疾病主要有三种,除了癌症和心脏病,第三种就是抑郁症。抑郁症的患病率相当高,据推算,我国大概有两千多万抑郁症患者,从普通百姓到“达官贵人”,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会受到抑郁症的侵扰。随着心理压力的加大,抑郁症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可以说,21世纪是抑郁的年代,抑郁症是人类的主要心理杀手。

任何疾病,都注重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那么,如何识别抑郁症呢?

抑郁症以往习惯称为“忧郁症”,简单地讲,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心理疾病。抑郁症最基本的表现有三条: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精力减退。患了抑郁症后,会表现出愁眉苦脸、唉声叹气、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脸上见不到笑容,开心不起来。对以前喜欢的事也不再有兴趣了,觉得什么都没意思,往往对性生活也失去了兴趣。遇到值得高兴的事也不能体验到快乐,感到生活过得没有乐趣。整天无精打采,不想讲话,不愿与人接触,活动减少,好象换了一个人。动作也变得缓慢,生活被动,甚至吃饭、个人卫生都需人督促。还会表现出内疚、自责、自卑、悲观等。此外,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也是抑郁症常见的症状。记忆力、注意力、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也是抑郁症所造成的必然后果。有一个著名的德国作曲家叫舒曼,一生创作了不少乐曲,但不幸的是,他患有抑郁症,虽然很有才华,但在抑郁发作时却没有创作出任何作品,并且多次企图自杀。

有的抑郁症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如头痛、全身不适、腹胀、腹泻、便秘等,而情绪抑郁似乎不明显,或者说,抑郁情绪被躯体症状掩盖了,我们称之为“隐匿性抑郁”。或许是我们有些人不习惯或者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抑郁情绪,而是换用躯体症状来表达自己的心理问题吧。

抑郁症的严重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出现自杀念头甚至自杀身亡。自杀是抑郁症最严重的后果。自杀身亡者中,相当一部分都患有抑郁症,抑郁症是自杀者中排第一位的原因。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明威就是患抑郁症而自杀身亡的。所以对抑郁症的识别和防治一定要高度重视。

我们在重视抑郁症的同时,也不必草木皆兵,不要把心情不好都当成是抑郁症。因为,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有时心情不好是很自然的事,就像天气变化,不可能每天都是阳光灿烂。只有情绪低落显著而持久,还伴有其他一些症状,而且给本人造成较大痛苦或学业、工作、生活受到较大影响,才考虑是否得了抑郁症。

很值得说一下的,是抑郁与失眠的关系。前面提到,失眠是抑郁症的一个常见症状,也就是说,失眠可以是抑郁症导致的。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发现,有不少人来看失眠,结果却是抑郁症。当然,抑郁与失眠可以互为因果,长期失眠也可导致抑郁症的产生。因此,如果出现失眠,不一定是单纯的失眠症,也可能是其他的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心理疾病造成的。如果是这种情况,只用安眠药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延误相关心理疾病的治疗。

特别需要说的是,抑郁症不是“思想病”,不是“性格脆弱”,更不是什么羞耻的事,它只是一种心理疾病而已,与心脏病、高血压一样,都是一种疾病。如果怀疑自己的亲友患了抑郁症,千万不能讳疾忌医,一定要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只要与医生一起努力,“协同作战”,就一定可以走出抑郁,幸福生活。(李国海主任)

24、什么是双相障碍?双相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

双相障碍是一种以情感的异常高涨或低落为特征的精神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兼有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两种主要表现,可在同一病人间歇交替反复发作。就如同“打摆子”, 一个极端是情绪的异常高涨,另一个极端是情绪的异常低落。双相障碍具有周期性和可缓解性,间歇期病人精神活动完全正常,一般不表现人格缺损。

在躁狂发作时,患者会感到情绪兴奋,精神充沛,即使每天只睡2-3个小时,也不感觉到疲劳。思维变得比别人快,想法层出不穷,创意无限,觉得自己有好多话要说,没有办法停下来。即使已经声音嘶哑,仍不能停下来。相信自己比实际更有钱、更有才能,以最大的奢侈方式花钱大手大脚。由于受情绪的影响,其自我控制能力下降,行为变得冲动、非理性,如盲目投资、随便购物、交友、性乱交等。有些患者的情绪很不稳定、易激惹,甚至出现破坏或攻击行为。

在抑郁发作时,患者情绪变得沮丧,自信下降,自尊贬低,疲劳不堪,精神不足。思维变得迟纯,思考问题困难,难以做出果断决定。认为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连累了别人。将自我封闭起来,不出门,失去交际的能力。有时会出现脾气暴躁,坐立不安,无法入睡。患者会扭曲对自己的定位,挂念着死亡,出现自杀的想法或行为。有些患者会通过酗酒或吸毒来应付自己的情绪失调,因此会合并有酒精滥用和吸毒问题。

双相障碍通常在15—24岁发病,尽管很多患者在很早的时候就会出现情绪忽高忽低的变化,但人们对高兴的情绪很少注意,而由于抑郁症大家的重视程度较高,容易以抑郁症求诊。而到了抑郁发作就诊时又容易忽略之前的躁狂症状,因此这部分患者常被漏诊或被误诊,约有一半的双相障碍未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双相障碍是脑部功能性的疾病,现阶段结构性扫描如头颅CT等检查尚不能发现异常,但专科医生可以通过寻问一系列的关于情绪和行为的问题,诊断是否有躁狂抑郁的表现。也可以通过心理测试等来辅助诊断。虽然双相障碍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但遗传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家庭史是医生关注的一个重要部分。遭遇精神创伤如失业、失恋等可能促发双相障碍或使病情复发、恶化。(刘裴副主任)

25、受到严重精神刺激后为何老做噩梦?(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遭受严重精神刺激后,绝大多数人都会有心理反应,如做噩梦、心神不宁、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严重者出现紧张、恐惧、内疚、愤怒等。这些心理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失,不属于异常。但是,有些人的这些反应会持续很久,甚至出现其他更严重的症状,以至于严重影响其学习、工作和生活功能,就要考虑是否产生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来就诊的李女士今年35岁,天生丽质,穿着得体。一个多月前的一天晚上,在和同事小聚后回家上楼时,突然从楼上冲下一男子,紧紧抱住李女士,并卡住其脖子。此时正好有人开门,男子拔腿就跑,李女士和他人一起紧追该男子,最终在多人协助下将其抓获。但李女士却惊恐万分,瘫倒在地,当天几乎一夜未眠。事发至今已一个多月,李女士一直未能上班。不论白天晚上需人陪伴,白天脑子里总是涌现出事发当时的情景,紧张不安,对声响过度警觉,伴有一阵阵的心慌、出汗、头痛等躯体不适,不思饮食,躯体日渐消瘦。到了晚上更加痛苦,怕黑,睡不着觉,即使有时小睡一会,也是噩梦不断,经常从噩梦中惊醒。最终经人介绍来到心理咨询室。

医生首先告诉李女士,她目前患的是一种心理障碍,即创伤后应激障碍;其次,这种心理障碍是可以治疗的,轻者门诊治疗,严重者住院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包括认知治疗、焦虑控制训练(如放松训练)、暴露疗法等,药物治疗可根据患者的表现选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医生采取上述方案对为李女士进行治疗,一周后病情明显好转,看见医生面带笑容,并准备近日回单位上班。(曲洪芳主任)

26、这位姑娘为何如此能吃?(神经性性贪食)

小陈姑娘今年28岁,高中文化,性格内向,朋友不多,也无特殊爱好。爱漂亮是女孩子的天性,小陈从20岁开始总感自己不够苗条,便开始节食,一日三餐基本上不进主食,饿得难受时才吃点零食,开始还能控制数量,后来越吃越多,有时甚至是暴食,每当暴食后又担心发胖,所以自己会想方设法吃把进出的东西吐出来,最常用的是用手抠喉咙。前几年这种情况发作次数较少,每周约2-3次,勉强坚持上班。近两三年上述情况加重,每天都会暴食数次,吃过后再吐出来,无法正常上班。对此小陈感到很担忧,加上每月买零食就要用掉三千多块钱,情绪变得低落,烦躁不安,常为小事对父母发脾气,其本上不出门。最近在网上了解到,自己好像是“贪食症”,此病是可以治疗的,所以才在母亲的陪伴下走进心理咨询室。

听完小陈的叙述,医生告诉她,她目前的表现是属于进食障碍中的一种,即神经性贪食。神经性贪食的核心症状是频繁的暴饮暴食与暴食后采用各种手段增加排泄,减少吸收或过度运动。也会出现相应的情绪变化,像小陈那样出现抑郁、焦虑情绪等。严重时可出现躯体并发症,如虚弱、心律不齐和心脏损害。还会影响到患者的社会功能,就像小陈近几年几乎不出门,不上班。

神经性贪食治疗的目标在于营养状况的恢复和正常进食行为的重建,打破由于营养不良引起的躯体和心理的后遗影响,以及所形成的持续进食障碍行为模式的恶性循环。结合小陈的具体情况,医生建议她,首先在注意自己的营养状况的前提下,打破原来进食行为模式的恶性循环,定时定量,一日三餐;其次,在医生的指导下服抗抑郁药物,抗抑郁药不但能治疗贪食症状,还可以改善其抑郁和焦虑情绪;最后,定期心理门诊接受医生的心理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治疗,小陈的贪食症状以及抑郁焦虑情绪明显改善。(曲洪芳主任)

当今社会,受失眠或睡眠障碍困扰的人很多。大家对睡眠的生理规律应该有所了解。人类的睡眠是有周期性的,它存在两种睡眠时相构成一个睡眠周期,即:快速眼动期和非快速眼动期相互交替,成人一夜有4-6个睡眠周期。

多梦也是人们经常抱怨的问题。其实,做梦是一种自然过程,是人类正常心理生理活动现象,是大脑健康发育和维持正常思维的需要,是大脑调节中心平衡机体各种功能的结果。当你在快速眼动期醒来时,则有清晰的做梦体验,而一些声称不做梦的人,是因为他们未在快速眼动期醒来,忘记了他们的梦。不要以为做梦就是睡眠不好。很多人都误认为做梦是浅睡,其实做梦是个深睡的表现。

如何才能获得良好的睡眠呢?首先,要了解睡眠是个自然过程,要珍惜自己的睡眠。不要人为的干扰它,如不要通宵达旦打牌,上网等,不要在睡觉时想心事,应将一切烦恼之事暂时放下。第二、必须了解人类的睡眠是有周期性的,入睡时首先进入非快速眼动期,但当你上床时,如果正处于快速眼动期时,则不能很快入睡,这时,请不要着急,耐心等一等,等到下一个周期到来自然能入睡。第三、睡不着时,不要强迫自己数数字,不要在床上不停地翻身,不要反复看钟表。当晚上没有睡好时,第二天也不要去补睡。第四、要了解做梦是一种自然过程,不要以为做梦就是睡眠不好。第五、偶然出现失眠,不要惊惶,因为偶然失眠不会影响人的健康。第六、不要把睡眠当着包袱,过分担心自己的睡眠,要顺其自然,晚上想睡再睡,不要早早躺在床上等待睡眠这样容易焦虑,导致更难入睡当你睡不着的时候,你要告诉自己,我的睡眠够了,闭目养神也是一种休息只要你静下心来,睡眠时间永远不会少给你。

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待失眠,不能病急乱投医。因为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首先要弄清失眠的主要原因,是生理因素、环境因素或躯体因素所致,还是心理疾病所致,找到原因才可以对症治疗。例如,如果是抑郁或焦虑所导致的失眠,那么采用抗抑郁抗焦虑结合心理治疗后,失眠情况会随之改善。不要在市场上乱买保健品,因为一些保健品非但不能改善睡眠,反而会加重原有疾病。安眠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李一云主任)

28、怕“安眠药”有依赖性,怎么办?

大家说的“安眠药”,是指有镇静催眠作用的治疗失眠或焦虑症的药物,多指安定类药物(医学上称之为苯二氮卓类药),属于抗焦虑药。

长期、大剂量服用安定类药物会产生依赖性(安定类药物还有抑制呼吸,使记忆力减退、肌肉松弛等副作用)以往治疗失眠或焦虑症,大多使用安定类药物,患者产生依赖的几率相应较高。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以及精神科医生工作理念的进步,在临床工作中,很少有医生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简单地用安定类药物来治疗失眠。因为失眠的原因很多,医生会分析,是单纯的失眠,还是其他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所导致。如果是后者,那就需要治疗引起失眠的原发病,原发病治好了,失眠症状也就自然消失了。而治疗这些原发病的药,大多不是安定类药物。随着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不良反应相对较轻的新型精神药物问世,这些新型的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没有依赖性。即便是单纯性失眠,也有非安定类药物可供选择,例如,可选择有抗焦虑并有改善睡眠作用的新型抗抑郁剂。如果是焦虑症,则可选用有抗焦虑作用的新型的抗抑郁药,还有新型的非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因为抗焦虑药物要两周左右才起效,所以为了迅速缓解失眠,早期会合并使用用小剂量安定类药物,在治疗起效后,会逐渐停用安定类药物。

为什么有的患者停不掉安眠药呢?一是患者来医院前,就已经长期自服安定类药物;二是在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认为安定类药物便宜而擅自停用其他抗焦虑药物,因而只能靠安定类药物来缓解焦虑了,所以导致无法停药,就好比抗高血压药物虽然没有依赖性,但需要终生服用一样;三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所以停了安定类药物就不能入睡,而并不是因为药物依赖性停不了药。

在医生的指导下早期使用小剂量安定类药物不会产生依赖性。如果确实因为长期服用安眠药有了依赖性,也不用过分紧张害怕。毕竟,安定类药物不是海洛因、冰毒,不少长期服用小剂量安定的患者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而且,如果不再焦虑了,也注意睡眠卫生,可以用小剂量非安定类药物等逐渐替代原先长期服用的安眠药。

其实,临床工作中医生发现,患者对“安眠药”的恐惧心理,对治疗、康复的不良影响或许比药物的依赖性本身还大。因为,患者的这种过分的恐惧心理,使其处于一种焦虑、恐慌之中。所以,既要注意安定类药物的依赖性,也不必有过分的恐惧心理。(李一云主任)

29、他为何要偷女人的内衣?(性偏好障碍之恋物症)

在家长和老师眼里一向乖巧、内向、从不惹是生非的初三学生嘟嘟,最近上课经常无精打采,注意力也不能集中。母亲也发现他最近有点神秘,上学之前总是刻意将自己的房门锁上,似乎不愿让母亲进入他的房间母亲觉得很好奇,便用备用钥匙打开了他的房,发现床底下有个塑料袋,打开一看吓了一跳,里面塞满了女性的胸罩和短裤,气急败坏的母亲立即赶到了学校,拉着嘟嘟来到了门诊。

与嘟嘟的交流了解到,在学校里同学都不愿意与他玩,回到家里除了做作业,还是做作业,为此感到自己很孤独有一次晚上睡不着,便爬起来上网,看了一部黄片后感到特别兴奋,且有一种快感从那以后自己半夜常常起床看黄片,寻找刺激。称自己不善于交朋友,更不用说交女朋友了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看见女人的内衣内裤,联想到黄片中的情景,顿时有了性兴奋的冲动,便有了偷女性内衣内裤的行为,每天晚上便将这样的东西拿上床来满足自己的性冲动所带来的兴奋的感觉。

象嘟嘟这样的行为属于中的一,医学上称为,是指在强烈性欲望和性兴奋的驱使下反复收集异性使用的物品而获得性满足。

对嘟嘟这样的孩子父母平时应该多与其交流,让青春期的孩子了解性生理、性心理特点,劝导孩子不要看不健康的书籍或网络,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包括与异性的正常交往,以健康的方式释放性冲动。(李一云主任)

30、他为何要对女人暴露生殖器?(性偏好障碍之露阴症)

刘先生今年50岁,自由职业,性格温和,待人友善,结婚20多年,妻子事业有成,孩子学习优秀,在外人看来他是幸福的。但是,内心的烦恼只有他自己知道。看到心理医生,刘先生满脸羞愧,几次欲言又止,在心理医生的鼓励和开导下,刘先生最终鼓足勇气说出了实在难以启齿的烦恼!

刘先生和妻子的结合是由父母包办,妻子比较强势,生活中会有一些小矛盾,尤其是性生活不是很和谐。近一年多来,他经常有一种冲动,想在陌生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以至于他几次开车停在比较偏僻的路口,看到不认识的年轻女性走过来时,迅速下车掏出生殖器一边手淫一边对着对方,当看到她们表现出惊慌、羞愤、脸红等反应时,感到心里特别满足。每次仅此而已,从来没有想到强奸她们。过后深感悔恨,决心痛改前非。但是当这种想法再次出现时有无法遏制。刘先生深知这种行为是不正常的,是违法的,担心总有一天会败露,为此整天提心吊胆,寝食难安,矛盾了很久才走进心理咨询室,询问医生他是“道德败坏”吗?是什么原因使他变成这样的?能治好吗?

针对刘先生提出的问题,医生告诉他,他不是“道德败坏”,而是典型的“性偏好障碍之一露阴癖”。露阴癖多见于男性,是性心理障碍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以在陌生女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来发泄性欲,伴有或不伴有手淫,但对陌生人并无进一步性活动的要求。简单的说露阴癖产生的原因,可能与其个性不成熟、人际关系中的压力(已婚者似乎与婚姻关系中的某些冲突和压力有关,刘先生就存在这种压力)等因素有关。虽然当这种行为触犯法律时,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但与普通的流氓行为还是有区别的。

虽然性偏好障碍治疗比较困难,但是只要像刘先生这样有强烈的求治动机,行为治疗可能会收到一定的效果。针对刘先生所伴有的焦虑情绪,医生考虑给予适当的药物对症治疗,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相关症状。(曲洪芳主任)

}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关于精神分裂症遗传,朋友的亲哥哥有精神分裂症,那他的亲生妹妹会不会有遗传因素,容易精神分裂症呢?

他哥哥今年35岁,发过3次病,每次住院1个月左右。

遗传因素到底大不大呢?会不会他的亲生妹妹也容易得?

}

在人的生命中总会有一些朋友陪伴在自己的身边,但是朋友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自己通过交流与发现去寻找到的。在现代社会,因为人情关系的重要性,适当地多交朋友是比较有益的。但是一些人走不出自己的内心,会产生交友恐惧症,那么这种人应该如何解决这种状况呢?

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常见的恐惧症亚型包括广场恐惧、社交恐惧和特殊恐惧症三种。

1.一般没有明显或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神经症性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这些症状可以单独存在,但大多是混合存在,尤其是焦虑症状;很少有明显或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

2.缺乏明确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于感染、中毒、物质依赖、代谢或内分泌障碍及脑器质性疾病等多种器质性疾病中可能出现各种神经症的症状表现,但不能诊断为神经症。诊断神经症性障碍须排除器质性疾病。

3.患者往往对疾病存在痛苦体验多数神经症性障碍的患者在疾病的发作期均保持较好的自知力,他们的现实检验能力通常不受损害,他们不仅能识别他们的精神状态是否正常,也能判断自身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由于患者对神经症性障碍的体验常常十分痛苦,症状常常与现实处境不相称,患者常能深切的体验到这一点并加重其痛苦,故常有强烈的求治欲望,而找不到明确的病因的诊疗历程可能加重患者的痛苦体验,并对患者的社会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他们的工作、学习效率和适应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疾病的加重和病程的慢性化也可能使少数患者丧失自知力。

4.心理社会因素、病前性格在神经症性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心理社会应激因素与神经症性障碍的发病有关。

1、行为疗法是治疗恐惧症的首选方法。系统脱敏疗法、暴露冲击疗法对社交恐惧症效果良好。基本原则一是消除恐惧对象与焦虑恐惧反应的条件性联系;二是对抗回避反应。许多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已经学会如何回避令他们产生恐惧的对象和场景而不影响自己的日常社会功能。

2、系统脱敏治疗应用较多,它可以分为实景脱敏和想象脱敏。第一个阶段,是进行放松训练。第二个阶段,请患者按引起恐惧反应的严重程度,依次列出相关诱发社交恐惧的情境的清单,然后从引起最弱的恐惧反应的情境开始,逐一让病人身处其中,或由其想象身处这些情境之中。每一步骤做到病人适应,感到彻底放松为止,然后再接着做下一个较令人紧张的情境,直至最强程度的情境也不引起恐惧为止。

第一,“问题持续超过半年”。即我们的症状,我们的严重心理冲突持续了时间已经是半年以上了。

第二,“社会功能受损”。指的是无法顺利的去完成正常的社交,工作,学习,生活等,也就是无法正常地对这些场合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反馈。比如,别人问你你吃饭了吗?你在回答的时候就会陷入思考状态,到底怎么回答,你担心自己的回答会让别人对你有不好的评价。一句简单的问候,到你这边变成一个冲突。无法正常地工作,经常走神,注意力无法集中。

第三,“症状出现泛化”。也就是你一开始只是对一件事或者一个人产生冲突,然后演变成对多件事或者多个人产生冲突。比如社恐患者,因为害怕老师,后来演变成害怕所有教师,然后演变成害怕同学,最后变成害怕所有人。

第四,“有完整的自知力”。这个是区别你是社恐还是超出神经症范畴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知力指的是:是否知道自己是有病的,有心理问题,或者是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基本上不存在自知力。电影《美丽心灵》主人公纳什是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的患者,在自己的努力下克服精神分裂症并且获得诺贝尔奖,他在读博士期间给自己虚拟了一个人际关系,一个性格与自己截然想法的舍友,然后在他结婚之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还一直认为这个舍友是存在的,这就是没有自知力,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状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神病思维破裂怎么治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