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学心理学的啊,请问你们知道精神疾病与心理学分析吗? 可不可以帮我做作业?有关于精神疾病与心理学分析的

精神分析确实很令人着迷,本文写得深入浅出,值得一看。本文作者苏晓波,国内著名资深心理治疗师,积累19年超过1万5千小时心理咨询和治疗经验,接受近千小时德国和挪威专家职业训练,同时为国内近60位一线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专业人士常年进行心理咨询的个案督导。什么是精神分析心理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是建立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人的一切行为、情感、和思维、包括心理障碍的症状,都是由一个人从小形成的人格和习惯决定的,都是由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和成长环境决定的;并且,这种决定性的‘塑型影响’和人格一旦形成和固定,就会自动地、本能地、悄悄地、不知不觉地、潜意识地、不由自主地、不受控制地、恒定地发挥作用。”依据以上的理论,我们可以推论:“如果一个人拥有一个比较幸福的童年和随之形成的健康人格的话,从心理学意义上讲,他将是‘幸运的’,他的生活将会在健康人格的决定下,在一个比较健康的轨道上运行。这种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健康人。而如果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和成长环境比较恶劣的话,他的心理发育必不可少的阶段会中断或者发育不足,导致必要的精神养料的匮乏,将会形成各种人格缺陷和复杂的情结,势必为将来的各种心理障碍留下祸根。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学意义的‘不幸’,这种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病态者’、或者‘心理障碍患者’。一个人的人格,就如同‘如来佛的掌心’,一个人的生活只能在如来佛的掌心里跳来跳去,想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就必须改变人格、就必须换一种‘如来佛掌心。’”。概括地讲,所谓的心理障碍,是在童年形成的病态人格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潜意识层面上发挥作用的。为了从根本上治愈心理障碍,就必须消除童年经历造成的不良影响、矫正扭曲和病态的人格,并且,这种矫正不能停留在理智和道理与说教的层面上,必须深入潜意识和人格深度层面,将精神分析视为一次脱胎换骨的过程也决不为过。可见,改变人格和影响一个人的潜意识,都是难而又难的非常艰苦的巨大工程,这就决定了,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分析治疗必将是漫长的(大约在100—300小时左右,最长可达数千小时。耗时的、费力的,他对于治疗师和患者来讲,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当然,在巨大的代价和付出的前提下,回报也是巨大的。它可能意味着自残、自虐的恶性循环的结束、黑暗痛苦的内心世界重见光明、新生活的重新开始、自我和真我的重新发现。也许,举出一个例子,会有助于大家对于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解。比如,一位年轻女子先后与四位年长她十岁以上的男人建立婚内或婚外的亲密关系,所有这些关系都在两年左右面临危机或者结束,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惯性。她已经明显地感到了这种惯性,但是,她还是不能自拔。她告诉医生“我明知道这是火坑,但是,总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我义无反顾地跳进去,象父亲般的男人就是对我有吸引力。”在精神分析中发现,她的父亲在童年的时候,很少和她在一起,尤其缺少沟通,她不敢靠近父亲,父亲从来没耐心地听过她讲话,但是,她每天都眼巴巴地盼着父亲的回来,盼望父亲能对她露出笑脸。这样的父女关系的童年经历,妨碍了她顺利度过女孩子爱异性的重要阶段——恋父阶段,从而形成了严重的恋父情结,导致她成年之后,会下意识地寻找机会完成这段发育阶段,反映在现实中,就会表现为不断去接近年长的男性,但是,真的接近之后,她内心深处的对于男人的不安全感和不熟悉感就会被激发,她就会再次逃离。这样一来,她就必须不断地寻找、然后离开年长男人,导致混乱痛苦的婚姻关系不断重复、难以自拔。对于这样的具有严重恋父情结的心理障碍,讲道理和认知是不会奏效的,因为她本人完全知道这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她就是无法控制这种冲动和行为。只有进行比较长期的精神分析治疗,帮助她完成潜意识水平的恋父阶段的心理发育,她的人格缺陷得到修补、使她获得一个被“内化”了的、接受和肯定她的“心理父亲”,她的恋父情结被解开,她的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彻底的解决。我们不妨对于精神分析疗法进行这样一个简单的概括性的定义:精神分析心理疗法,是一种以改变作为心理障碍基础的潜意识层面的人格为目标的心理障碍根治疗法。精神分析怎样进行?精神分析疗法之所以能够奏效,主要是源于以下两个对于人性的重大发现:一个重大发现是“强迫性重复原则”,即每个存在着童年心理发育缺陷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强迫性地在心理层面退回到遭受挫折的心理发育阶段,在现实中再现童年创伤和经历,重复童年期痛苦的情结和关系。比如,没有完成恋母阶段的具有恋母情结的男人,会不断地与女性构成实质上的心理恋母关系,而且关系的模式和内容,与童年期的母子关系会惊人地相似。这就如同一个人会不断揭开蒙在伤口上的纱布一般,实际上是一种试图治愈童年创伤的本能努力,但是,这种努力会与童年期做过的努力的结果类似,总是以失败而告终,结果,失败会激发下一次的努力,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强迫性的重复。这种强迫性重复,是所有心理障碍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人性的主要特征。第二个重大发现是“移情现象”,这个发现是附属于“强迫性重复原则的”,即强迫性重复的最主要内容是童年关系的重复,心理学称这种童年关系的强迫性重复叫做“移情”。就是说人会在强迫性重复的原则的驱使下,在现实中再现与童年期与父母形成的关系模式。比如,一个从小就和母亲一起长大,而很少接触父亲的男孩,就会习惯性地认为女性比较容易接近,并且,比较容易和女性、尤其是年长一点的、与母亲在人格上比较相似的女性交往,形成比较亲密的关系。这是因为他小时候的情感模式就是如此,当这个人把这种与母亲形成的特殊模式拿来与其他女性交往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移情出现了。实际上,移情现象是无处不在的,广义地说,人类的所有情感都起源于移情。只不过心理障碍患者的移情,是建立在扭曲的关系模式之上而已。如果我们承认“强迫性重复原则”和“移情现象”的存在,理解精神分析疗法的进行就比较容易了。可以说,精神分析疗法就是在“移情现象”的基础上展开和进行的,没有移情和反移情的心理治疗,绝对不是精神分析治疗。注意移情、分析移情、澄清移情,就是精神分析治疗的核心工作。移情现象从患者与医生接触的一瞬间就已经开始,换句话说,每一个人与别人见面的一瞬间,就要判定面前这个人与自己过去经历过的哪个人相似,然后,就把那个相似的人际关系模式拿来使用、用于移情。比如,一个和医生通起话来就没完没了、一再要求医生做出各种保证的患者,通常是一种严重依赖型、母婴型、共生型移情的人。一个来诊时非常守时、很小心地回手关门,有板有眼、不露情感地与医生交谈的,就是一种“无关系式”的移情模式。只要患者和精神分析共处一定的时间,患者就会把自己在童年其间形成的关系模式,移情到精神分析师身上,这个患者的情结和问题,也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精神分析师和患者之间。如果把心理诊所比做是心理手术室的话,那么,就可以把移情比做是在手术台上暴露病灶的过程。比如,一个因为失眠来就诊的人,在接受了一段精神分析之后,她告诉医生,她现在每天睡不着觉,是因为担心医生不喜欢自己。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她才发现,因为小时候缺少母亲对于自己的肯定,而特别缺少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的缺乏导致严重焦虑,从而引起严重失眠。她把这种童年的感觉和关系模式,带到了与精神分析师的关系之中,把对于母亲不喜欢自己的担心转移到了医生身上。这样一来,无形的、看不见的、潜意识层面的心理冲突和情结,就通过移情的方式活生生地展示了出来。只要这种移情模式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得到矫正,她的心理障碍就可以被彻底治愈。移情的出现只是精神分析治疗的第一步,随后,还必须通过解释、澄清和修通这些过程,才能真正完成精神分析的治疗。在移情的过程中,她可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双亲的一些正面或者负面特征,投射到心理医生身上,好象医生真的在心理上就与自己的双亲一样,她会象爱或者恨自己的双亲一样,以移情的方式去爱或者恨精神分析师。但是,精神分析师实际上是另一个人,一个没有患者父母身上那些明显缺陷的、人格比较健康完整的人。在这种移情关系中,医生充当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屏幕和容器,“屏幕”是用来上演患者的童年经历的和感受的,“容器”是用来无条件地接受和寄存患者的过去和现在的所有情感内容的。逐渐地,随着时间的流逝,患者会慢慢发现,“电影”只是过去的被放大和扭曲了的情感碎片,与现实中的“屏幕”是两回事;医生对于患者的无条件接受和容纳,使患者有机会和能力正视和澄清移情与现实的区别;并借助医生的“镜子作用”和“模版塑型作用”,使患者的人格模式发生根本性的逆转。过去的记忆和经历,就不再会影响患者,而那套与精神分析师一起建立的新的人际交往模式会内化到患者的潜意识中,成为患者人格的核心部分。这时候,他的潜意识得到了修通,精神分析也就大功告成了。以上这些对于精神分析的描述,只能算做是一种卡通式的描述。实际上,精神分析的过程远比所描述的复杂。因为精神分析过程必须与来自患者维持旧有模式的惯性和阻抗斗争,整个过程是一种拉锯似的、螺旋式的、进两步退一步的过程。其中的酸甜苦辣难以言表,只有处于精神分析中的人,才能体会得到。精神分析的频率在每周1—5小时之间,大部分可以在100—300小时之间的治疗长度内完成,个别的,甚至可以达到数千小时。精神分析必须在约定的时间和频率下进行,这种设置本身,就是治疗奏效的重要元素之一,因为连续性和恒定性的关系,是治疗奏效的关键因素。一个连续性比较差的精神分析,意味着预后不良。病人可以躺在床上,也可以坐在椅子里面。可以自由联想、可以分析梦,可以讨论阻抗或者移情,有时侯,会谈到性,也可以一声不响一直到结束。整个的气氛是非常自由随意的,当然,有时侯也会有剑拔弩张的时候,这通常意味着出现了负移情,这种时刻,也是治疗的最关键时刻。治疗能否深入、精神分析师的功力如何、心理障碍患者问题的严重性怎么样,在这个阶段,也就暴露无遗了。总之,精神分析治疗没有非常固定的外在形式,重要的是,在精神分析师的人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催化”下,患者潜意识的人格悄悄发生了有益的改变。精神分析为什么要讨论性?有趣的是,人们了解或者知道精神分析,很多是因为精神分析似乎与神秘的性有联系。从精神分析,人们会联想到性变态、甚至性解放。其实,精神分析谈到的性,不是人们通常所指的性生活或者做爱,它更多的指的是欲望和本能的满足。并且,它的满足也不是指吃饭、喝水、做爱等现实满足,而是指关系满足,即一个人从出生到5岁其间,存在着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本能和需要,只有一个人从小在亲密关系的建立方面获得了足够的满足,一个人的心理与性心理才能健康发育,才会获得一个健康的人格。这样一来,精神分析似乎与性毫无关系,那么为什么人们又会认为性与精神分析有关、而且精神分析中又的确一再讨论着性呢?首先,精神分析的发现和创立,就是在对一些具有性色彩的案例的研究中建立的,其次,由于性本能是人性中最强烈的本能,人性的任何冲突,都会在性方面以最明显最典型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一个在出生后6—12个月其间缺少来自母亲的足够的爱的人,长大以后,很可能会表现为一种粘着性的性关系,会要求频繁做爱,而且,往往喜欢口交的方式;一个在童年面临父母不断冲突的女孩,可能没有机会与父亲建立亲密、稳定的父女关系,也就无法完成对于女孩性心理成熟至关重要的阶段——恋父期,长大以后,她可能对于男性具有一种非常矛盾的性心理,即好奇、下意识地挑逗,又会在关键的时候拒绝真正的性关系。可以说,通过人们如何对待性,就可以推测一个人童年的关系模式、就可以推测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对于性心理的探索,是人们了解潜意识、破译情结的捷径。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性心理发育过程是非性的、或者是去性的,它主要与童年的关系模式有关,但是,在成人身上,却表现出明显的性色彩。也许,性是表达潜意识情结和冲突的最佳媒介。如果将童年的人际关系模式,比喻为一个人的人生剧本的话,性只是人们所看到的戏剧。性是人际关系的产品,它永远是从属于关系的,在人性中,关系永远比性重要。所以,尽管精神分析的本质是非性的,但是,为了更快地揭示潜意识的情结和冲突,精神分析还是会去探讨人的性的,不过,精神分析不重视性活动的内容,而更重视性背后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围绕性而展开的内心体验、以及性与人际关系的内涵。现代精神分析已经越来越少地接触性,性在现代精神分析治疗中的位置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人们探讨性的目的,只是为了探讨关系模式和情感转移的方式。从任何角度讲,性都是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更不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探讨性的心理治疗,不一定就是真正的精神分析,而不涉及性的精神分析,同样有成功的可能。如果一个患者或者一个心理医生,过多的强调性本身,就是一个应该被分析的现象,这通常都意味着来自患者或者医生方面的一种防御和潜在的情结。精神分析中为什么要讨论梦?精神分析可以不讨论性,甚至也可以不讨论童年经历,但是,却一定要讨论梦。一个不涉及梦的精神分析,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分析。持这种观点,有如下三个理由:首先,精神分析强调和信奉的是潜意识决定论,而梦是非常重要的潜意识材料,所以,如果患者也把注意力转向梦,就相当于间接接触自己的潜意识,本身就是一种由理性向感性的进步。精神分析大师荣格曾经接治的一位患者,起初并不相信精神分析,但是,对于分析梦产生了浓厚兴趣,坚持记录自己所做的梦,为每一个梦画图,不知不觉地,他被潜意识吸引,内心也同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按照荣格的观点,对于梦的分析是否准确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重视梦、相信梦、接受潜意识的牵引和指引。所以,精神分析治疗必须挖掘和启发患者对于梦的兴趣。第二个理由是,梦可以揭示包括核心冲突在内的全部潜意识秘密,是通向潜意识的捷径。比如,一个对于婚外性关系抱有浓厚兴趣的少妇梦见,“自己象一个小女孩,赤身裸体地躺在一个老爷爷怀里睡着了,内心无比幸福。”通过对于这个梦的分析,她才发现,她对于性的兴趣并非性,而是通过性来获得某种具有恋父色彩的亲密关系。这种发现和领悟,揭示了她的核心冲突的本质,她的强烈婚外恋的冲动也就逐渐减弱、消失了。第三个理由是,梦是一种用原始语言编织的潜意识画面,帮助患者了解和掌握梦的解析,也就帮助患者掌握了一种了解和掌握自己潜意识的工具,会加速心理治疗核心原则——自我认识自我改变的实现。也许,当一个患者能够靠分析梦来了解自己、改变自己,就是治疗可以结束的时候了。实际上,梦不是唯一获得精神分析重视的材料,精神分析同样重视人的过失、表情、身体语言、服饰。生活中的所有情感材料,都可以作为了解潜意识的线索。其实,人的日常生活的很多内容,都具有白日梦的色彩,如果我们对于梦有了深入了解的话,我们就会对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更透彻的把握。什么样的人适合接受精神分析鉴于精神分析是一种艰难的改变过程,就决定了只有少部分人适合这种心理治疗。所以,精神分析历来是被少数人所掌握,并只能为少数人服务的一种对于医生和患者都要求较高的疗法。对于患者来讲,也许需要具备以下一些基本条件,才有可能接受精神分析治疗。首先,必须有足够的治疗和改变动力,愿意付出长期的努力,愿意承担改变伴随的哀伤与痛苦。有足够强和持久的动力,是精神分析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第二个条件是:具备基本的移情的能力,即可以与别人建立基本的关系的能力。关系是一切心理治疗能够奏效的基础,是心理治疗能否进行的前提。第三个条件是,需要有长期固定的空闲时间用来治疗。精神分析心理治疗需要每周1—5次,每次1小时,表面看时间并不多,但是,坚持几个月甚至几年,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第四个条件是,一定的经济支付能力。由于精神分析师需要长期艰难复杂的训练,以及这种疗法带来的巨大回报,使精神分析历来是各种心理治疗中最贵的。以目前每小时100元、100—300小时的疗程和费用来计算,全部治疗的费用在元左右。这对于目前中国的收入水平来讲,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恐怕具有这种支付能力的人是有限的。第五个条件是,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否经受得起治疗带来的冲击。精神分析治疗之初,痛苦和症状会有所缓解,但随着治疗的逐渐深入,痛苦会逐渐加重,甚至会超出平常的痛苦程度,相当于手术中伴随的痛苦和出血。而精神分析能够继续的前提,就是有基本的痛苦承受力。个别患者会由于承受力不足,导致防御机制崩溃,病情加重。基于以上条件,适于接受精神分析治疗的患者,可能是有限的。心方向心灵成长工作室倡导专业关怀 以爱引领成长北京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咨询工作室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实习成长摇篮咨询热线:010-微信平台ID:newsoulvip官网: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锦秋家园9号楼405关注后回复以下 关键词查看相应文章:书单 |恋爱 | 爱情 | 精神分析 | 催眠 | 意象对话 | 肛欲期 | 婚姻 | 亲子 | 抑郁症 | 死亡 | 拖延症 | 穷养富养 | 心理咨询 | 同性恋 | 共情 | 自闭症 | 焦虑| 分离焦虑 | 婴儿观察 | 危机干预 | 自杀 | 婆媳关系| 沙盘游戏 | 说服 | 全能自恋 | 个人体验 | 丁克| 隐形攻击 | 心理咨询设置 | 释梦 | 亲密关系 | 人际关系| 防御机制 | 强迫症 | 倾听 | 罗杰斯| 自恋 | 应激障碍 | 性教育 | 神经症 | 精神分裂| 边缘性人格| 心理剧 | 人格障碍 | 潜意识 | 俄狄浦斯| 强迫性重复 | 临终关怀 | 安全感 | 异地恋 |多重人格 | 断舍离| 分手 | 失眠 | 箱庭 | 假性自体 |神经症| 自我催眠 | 人际边界 | 沉默 | 缘分 | 性取向 | 实习 |咨询师| 更多关键词逐步更新中,回复“目录”可以查看所有文章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以阅读《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读书会(线上/线下)——资深咨询师刘月主持,欢迎添加小编微信号,获取更多心理学新鲜知识心方向心灵成长工作室(newsoulvip)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分离的一生。有时我们身体出现不适,也许并非是器质性问题,也许我们需要陪伴,我们需要一个共情互动的环境来疗愈我们。靠谱男助理你还在寻找“读心术”吗?其实更应该了解“护心术”,了解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看心理如何掩藏其自身通透的心理,看到不一样的心理世界!那是真的吗?你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吗?当你持有那个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呢?
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那是真的吗?你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吗?当你持有那个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呢?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日(周六)15:00—17:00,欢迎你的参加。你们不能丢掉的盔甲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你们要的是亲密,得到的却是战争?
男人和女人,如何合谋邀请第三者的到来?资深咨询师宋光伟老师的实习小组目前仅剩下2个名额,需要参加的同学需要预约宋老师的访谈,访谈约40分钟,访谈免费,机会难得哦这是中科院心理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培培在工作室创建的以分享心理学知识为主的心理学爱好者微信群“心分享”中的分享文字,培培分享的主题为“0-6岁儿童不可不知的几个关键期”,值得一听。爱不仅需要心意,更需要方法。18个小时,将是你人生的重要改变——学会更好的爱孩子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决定我们的命运。本文结合了一位来访者的案例对心理咨询的设置进行展开,思路很清晰,描述很具体,值得参考。孩子在3岁前有了一些创伤经历,我们也无须过于焦虑。放下它,淡看它,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宽厚的爱,他自然会从中获得疗愈。日(周日)15:00—17:00,不见不散爱不仅需要心意,更需要方法。
18个小时,将是你人生的重要改变——学会更好的爱孩子.
本周六9:30-12:30开始第一次活动儿童的依恋类型的模式的形成与抚养者的关系密切相关占星学或许也无法解释复杂的爱情,但是它能够描述出或紧张、或深刻、或神奇的能量互动。妈妈的状态直接影响到孩子,当我们的状态调整得更好,孩子的状态自然的也会有变化。他们随和的外表下面,他们非常害怕别人,不信任任何人。他们的吸引力、那种讨人喜欢的能力,是他们用以控制他人的方式,他们以此来免受他人的伤害。爱不仅需要心意,更需要方法。
18个小时,将是你人生的重要改变——学会更好的爱孩子成年女性是否接纳自己成为母亲,是否接纳一个新生命的到来,不仅影响着自己能否顺利受孕以及围产期的基本状态,还深刻影响着胎儿的发育和成长。日(周日)开始
每周日下午16:30-18:00普及房树人投射测量技术日(周一) 晚20:00-21:30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还是很有科学依据的,本文按照孩子成长的时间顺序描述了各个时间点需要注意的原则,值得参考。日(周日)开始
每周日下午14:00-15:30,1.5小时/次课程简介
“你这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面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作为父母常常忍不住脱口而出这句话。再比如:吃饭撒课程简介
“你这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面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作为父母常常忍不住脱口而出这句话。再比如:吃饭撒这是工作室的咨询师王原老师在工作室组织的微课中的分享,受到了听友们的一致好评,其中提到的方法非常具有实践意义, 文字版本主要是分享内容的概括,录音内容很全面,干货多多,值得一听。18个小时,将是你人生的重要改变——学会更好的爱孩子带你认识你的太阳、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以及它们之间的能量运作,帮助你完成人生课题,整合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精心时刻是父母给孩子的一个礼物。它传达的信息是:“你很重要。我喜欢跟你在一起。”这使孩子觉得他对父母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他觉得真正地被爱,因为他完全单独拥有父母。小兰说
文中所描述的方法和例子相信很多妈妈读了会很有感触,是很不错的经验分享。本文作者王原,国家二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巧妙地制定规矩,而不伤害孩子或使关系疏远?如何平和地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如何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跟大家一起分享一种爱的语言和爱的方法。小编说
先和大家说一下什么是曼陀罗:三十八岁时的荣格遭遇了生命的瓶颈期,于是他辞去教职,全心专注 小兰说
参加小组需要提前预约赵艺敏老师的入组访谈,访谈约40分钟,互相了解,访谈免费,机会难得哦小编注:这篇文章以一个真实的故事阐述了对于人生的另一种思考,也许您看完之后会有所启发,推荐给大家:)这个冬天如果,如果,不过人生没有如果,在这个知天命的年龄,一切都已经成为定局。小兰说
宋光伟老师所带领的各类线上学习小组已经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组员都得到了相应的成长,现微信学newsoulvip这里不发大众的心灵鸡汤,只发实用的感动的接地气的文字干货。致力于心理健康及幸福理念的推广和普及,希望为来到这里的每个心灵寻找到前行的方向和动力,回归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热门文章最新文章newsoulvip这里不发大众的心灵鸡汤,只发实用的感动的接地气的文字干货。致力于心理健康及幸福理念的推广和普及,希望为来到这里的每个心灵寻找到前行的方向和动力,回归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自学心理学(主要是精神分析)有出路吗?_百度知道
自学心理学(主要是精神分析)有出路吗?
只考了3b(专科没心理学学),有多大机会我是高中毕业生。准备在大学创业,应该是网络培训行业的
并且在精神分析领域有一定的经验,所以如果有这方面的意向的话最好是进行正规的学习,从事精神分析工作的人通常在心理学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在国外精神分析师在正式上岗之前是需要接受上级分析师较长时间的精神分析工作的精神分析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精神分析的核心是被分析,连续分析你3-5年以上,心理学不可以自学。需要钱,动力。需要找一个高水平的老师。学这行毁掉的人很多没有出路,然后就是一生的自我分析。我学这行8年了,精力
我看这些书还是蛮容易懂的,比如荣格的《原型和集体潜意识》。这真的还需要老师吗?
懂一个理论很简单,只要认真、用心就能理解荣格。但是,真的去面对自身的阴影是很困难的,需要有不断杀死自己的勇气。这是一个很艰难又漫长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本身就很危险,需有敢于不断杀死自己的勇气。荣格有一次就,差点用上膛的手枪自杀了。 假如不做这个清空自己的工作,在面对病人时候会寸步难行。不要期望,病人治愈自己,是自己去治愈病人。只有你挖的比病人深,那么你的治疗才是有效的。不然只能依靠督导的间接治疗起效果。 把自己掏空了,才能变成镜子。不然到处都是污点,既会让病人很难受,也会让自己很不舒服。清空的过程是需要老师的指引的,不然人往往会走上歧路,甚至废掉。很精通治疗的某某技术,做的却是害人害己的事情。
5-10年不一定能学成,还要大量钱,心理学咨询行业,还要找对老师。创业应该你自己分析。
网络培训,现在很热,但是肯定会慢慢下来,因为现在这社会,除了一些年纪大的,谁不懂点电脑呢
精神分析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没学好的心理学,反而可能会伤了你自己
没学好的心理学,反而可能会伤了你自己
作者 | 王雪岩 &
作者邮箱 | wxy.
  学习心理学的好处,是对人性有了越来越多的理解,从而可以对人、对世界有了更多的接纳。
  这个接纳本身就包括对过往伤害的承认和接受,进而在接受的基础上,放弃对世界的责备,担负起自己对生命的责任。但这个过程又不是那么顺利的,因为要放弃对世界的责备,就意味着自己过去所经历的那些痛苦,要通通由自己买单,而这,对于很多人来讲,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
  其艰难之处在于,收回投射给世界的责备后,自己又不知道如何处理和代谢。
  所以,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常常见到许多人有那么一些时段——虽然不是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时段,似乎是找到了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或是别人是糟糕的,自己所受的苦,都是别人带来的。
  因为在学习过程中看到了书上说孩子在长大过程应该是“被那样对待”的,于是就期待自己或是父母曾经是那个样子,甚至是期待周围的人都是那样的,若不是,就会有深深的失望甚至愤怒。
  其实,心理学在研究的是如何让一个人发展得更好,但并不是一个人际间的行为标准,当我们期待这个黄金法则成为人际标准时,最终受伤的,一定是我们自己。
  心理学的学习,人格的成长,往往会经历一个蜕变的过程。化茧成蝶,完全不经历痛苦是不可能的,经受住了,可能会变成蝴蝶自由舒展开翅膀;经受不住那一瞬撕裂的痛苦,可能就要延迟自由时刻的到来。而处理这一瞬痛苦的方式,往往会给正在学习中的我们,带来更多的困惑。
1、原来我不是一个好妈妈(爸爸)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学到很多新的育儿理念,于是对照那些新的东西,我们开始对自己心生责备:在孩子小的时候,我这里也没有做到,那里也没有做到,孩子会不会因为我对他的疏忽而发展受阻啊?会不会有心理问题呀?会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孩子啊?等等。
  于是,原本还算顺畅的生活,因为学习了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反而变得焦虑重重了。
  其实,孩子哪里有那么脆弱,他们天然的成长能量带领他们获得充分的发展。真正发展到有严重问题的孩子,也绝不会是因为父母一两次出差没有郑重道别或是少检查了几次作业就可以形成的。
  若我们能够依照父母爱孩子的本能与孩子相处,孩子是不至于发生那么大的状况的,倒是我们的忧心忡忡和内疚负罪,真有可能对孩子产生某些潜在的影响。比如当他感受到父母的焦虑,又不明白发生了什么的时候,他可能要反过来成为父母的容器,去帮助父母代谢这些焦虑的情绪了。这种情况下,孩子发生情绪问题、发生发展受限的可能会大幅度增加。
  而我们内心的这些焦虑、内疚,真正的来源,很可能是我们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缺失。
  如果我们曾感受到在父母面前是被忽略的,现在的我们可能希望能带给孩子更多好的体验,从而补偿自己内心缺失的内容。如果我们曾对父母充满了失望,那我们可能在自己孩子身上投注更多的关注,从而改善父母曾带给自己的创伤性体验。
  当我们试图在孩子身上去修复我们自己的创伤时,他所承担的任务就太多了,虽然看起来是我们在很好的照顾孩子,但因为孩子要承担他自己成长之外的额外任务,所以,这样的照顾本身,也许反而会带给他们更多的压力。
  当父母过度照顾孩子的时候,其实也投射了另外一种伤害给孩子:你不行,离开了我的照顾,你将陷于险境。当父母对孩子能力的怀疑投射给孩子时,孩子就会成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的那个人。
  与其把精力花在怀疑自己做得不好,还不如努力过好自己目前的生活。当父母说“为了我的孩子,我.........”且打住,如果父母觉得牺牲自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未来的话,那你就搞错了自己的位置,父母永远不会是上帝,永远不会决定孩子的未来。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是努力去成长自己,努力让自己生活得好,从而带给孩子关于爱关于生命成长的最直接的感受。
  当然,这个成长本身,也包括父母有能力接受自己的有限性,接受自己不能凡事做到完美,父母对自己接受得越多,对孩子的要求也就会最接近现实性,就不必承受太多父母期待借助于孩子来改变不如意的压力了。
2、全是因为我有那样的父母
  当我们学习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后,开始意识到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这个人有可能造成深重的影响,一些早年的体验被重新唤醒,并因此感觉非常痛苦时,我们有时会倾向于把所有的责任推向父母:全是因为他们不够好,所以我今天才这么痛苦。
  是的,也许真的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是,他们曾得到过吗?我们没有办法要求一个乞丐为我们提供一座金库。也许他们只能为我们提供一块发了霉的面包,那虽是有毒的食物,但对于他们来说,那已是他们所能拥有的最好的。
  也许,在他们的成长中,他们吃到的有毒的东西更多,为了让我们活下去,他们已经努力将毒性最小的东西给了我们。
  一方面是父母的没有能力,另一方面是我们对他们的过高期待,这样的落差,最终导致的,只能是我们自己的痛苦。当我们期待我们能拥有不一样的父母,期待父母是全好的,能完美地满足我们的时候,其实,在我们自己的内心,还有另外一部分的运作,就是拒绝承认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已经拥有的能力。
  在成年人的社会里,一切的获得都是以付出为代价的,承认自己已经长大就意味着要为自己的生命承担责任,就要放弃希望自己不必做什么就可以被满足的期望。我们将对自己的感受停留在那个完全依赖父母照顾的小婴儿,也就无法让此时的自己真正进入一个成人的状态,去感受自己早有能力照顾自己。
  同时,如果他真的是那个婴儿,似乎也就获得了某种特权,可以让他更自由地用责备来拴住照顾者的目光,从而可以在没被充分满足的时候,用哭闹来向照顾者抗议。
  可现实又是残酷的,这个世界上,没有谁真的会愿意一直照顾一个几十岁的婴儿,所以这个大宝宝的方式,最终会让周围的人都怕了他这个吸血鬼,躲开远远的,以至于真成了他感受的那样“我的生活被你们破坏了”。其实,真正在进行破坏的,恰是他自己。
  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人格特质出生的,这些特质会影响到今后的生命走向。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长大的过程中,经历了超乎寻常的苦难,但依然可以成长得很好。但是另一些人,即便是已经被很好的照顾,依然感觉是父母毁掉了自己的人生。这个不同是因为,实际上,我们感受世界对待自己的方式,早于感受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
  如果一个孩子从一出生,就带来许多生存的能量,他就有更多的能力耐受因为自己的弱小所带来的伤害感,也就有可能与父母发展出更好的关系;而一个孩子如果从一出生带来的破坏性恐惧就非常强,感觉世界随时都可能伤害他,那即使得到了父母非常好的照顾,依然会感受到父母充满了伤害,因为,那些伤害体验实际上来自他的内部,而不是现实中父母对待他的方式。
  我们对关系的感受来自我们成长的早期,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的确可以影响到我们今后对世界的解读,但这只是形成解读的一部分原因,另外一部分,或更重要的部分,来自我们自己。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为另外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完全负责,也没有人可以完全推卸掉属于自己的责任,将责任推给他人。
  当我们试图将责任全部交给父母时,也必然要为父母不可能像希望的那样完全满足我们,而承受相应的失望,同时也会因自己没有担负起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而失去感受自己能力的机会,进而失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后的心灵自由。
  当然,如果我们真的可以找到一个人,他可以完全地为我们的生命负责,我们就像是生活在了上帝的身边——这的确是一个诱人的幻想,在这幻想中我们差不多也拥有了上帝一般的能力。可现实是,我们的父母都是平凡人,如果我们始终无法接受父母的平凡甚至是有缺陷,那最终承受煎熬的,也只能是我们自己。
3、你凭什么让我放弃不现实的期待,你应该共情我
  共情,是心理咨询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工作态度,是帮助我们理解对方情感世界的基础。共情的能力,在某个层面上,也成为衡量一个好妈妈或是好咨询师的指标。被共情的对待,是一件让我们身心愉悦的事。
  但问题是,身边的人,不是每个人都是我们的咨询师或者父母,所以,他们并没有肩负着以共情性对待我们的义务。当我们开始将对咨询师的专业要求放到生活中,成为对周围人的要求时,必然会把生活搞得一团糟。
  试想,当我们工作遇上问题时,期待老板像一个好妈妈那样去共情去镜映我们的时候,那就需要模糊工作中的边界,那让我们感觉舒服的同时,很可能是以牺牲工作成果与效率为代价的,这样的期待能够被满足的可能性能有多少呢?
  社会性的关系,是以现实作为关系基础的,与治疗室里的移情关系完全不同。移情关系里,要面对和处理的,是我们人格中的不完善,甚至是病理性的部分,若要这部分获得成长和发展,咨询师就必须共情性的理解和处理;但现实性的关系,要求我们是一个社会化的人,要用我们有社会功能的部分来完成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我们没有权力要求周围的人像咨询师一样对待我们。
  而我们在社会环境中的不适应部分,是要放到另外一个设置,即咨询室中去处理的。这样分别的处理,也会帮助我们现实性地去感受周围的关系,在什么样的设置之下去做什么样的事情,这恰是一人格趋于成熟的表现,这代表着在我们的内部,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心理边界。
  当我们无法放弃将周围人全变成共情性母亲这样一个非现实的期待时,首先会让我们自己感受到挫败,因为我们自己不是那个拥有一根可以任意指挥世界的魔杖的人;其次,这也会使周围的人倍感折磨,造成双方关系的被破坏。因为没有人喜欢承受被强加上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有人会说,我之所以有这些不现实的期待,是因为我成长过程中有创伤,没有被共情的对待,我会再度被创伤。是的,这可能会真的发生。但,我们哪一个人不是带着创伤长大的呢?这些创伤的存在,并没有赋予我们更多的特权,去要求周围人给予我们特别的对待。
  当我们这样要求的时候,就是另外一个人受伤的时候,谁曾给予我们这样的权力呢?况且,当另外一个人受伤时,难保那个伤害不会再被反弹到我们的身上来,这就是所谓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是,承认那些创伤的存在,也允许那些创伤带来的哀伤浮现,就让那些伤留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能感受到它带来的痛,但并不被那些痛所控制,更不会为了让自己减少痛而去扎别人两刀。当我们能允许它在那里的时候,其实它对我们的影响就已经不会那么大了。
4、我懂,因为我是咨询师
  在学习早期,另一个容易模糊边界的情况是对于我自己能做什么搞不清。刚刚学了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识后,就开始变得跃跃欲试,会觉得自己是专业的,别人应该听从自己的想法。
  在这个阶段,不同的声音是很难被接受的,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要努力证明“我是专业的,我是对的”。太迫切想证明时,往往张力也就大了起来,反而会让周围的人对自己很反感。
  随着专业成长的深入,我们会慢慢发现,心理学实在是太丰富的知识体系,人终其一生可能也不能全部学完,于是,我们学得越多,就越发感觉自己的渺小起来,踏实深入去学习的动力反倒出来了。
  当我们感觉自己牛气冲天的时候,往往在专业上是难有建树的,反倒是当我们可以承认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不懂,承认世界的不确定时,就有了更多的能力去倾听、去好奇、去探索、去承受和去理解。
  当我们接受自己的卑微时,我们反倒开始强大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神控制与心理学滥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