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可以帮助病人迅龙数据恢复软件尿意识?

长期误食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如何恢复?_百度知道
长期误食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如何恢复?
我曾经因为一些事情导致重度的抑郁症,后来去看,可能当时话太少,也没说清,被医生诱导着,或者说我以前身心状况实在太好了,医生一度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因为曾经有过幻听经历还说我有轻度精神病性(那是脑震荡导致的)。给我开了奥氮平和碳酸锂,结果花了钱不说,吃了好几个月以后虽然发怒少了,但是出现一些严重副作用,或者说是药物的正作用误用。1.对事物越来越冷漠,虽然不生气和哭泣了,但是也不会兴奋和高兴,情感极度低落。2.大脑功能受到限制,思维比严重抑郁时还要迟钝和困难,空间想象力差很多,乐感也超差,甚至比不上一般人,难以做梦,就算做了真实感也极差,记忆力严重受损。3.性功能受损,原来严重抑郁时只是性欲降低,但是性功能还不错,吃了这些药物以后,性欲更低,性功能变的极差,高潮快感很低,精子量减少、阳痿、早泄。4.手脚发抖,鼠标和笔握着都很困难,稍稍用力就会发抖。我现在已经停药了,但是上面这些恢复的并不多。现在抑郁症通过中医治疗以及自己的思考、锻炼、饮食疗法,已经基本康复,身体素质也好了很多。上次再去诊断,一颗星的抑郁状态,抑郁症已经康复,医生给我开了中等剂量的喜普妙,吃后躁狂发作,这才让我意识到我原来并不是躁狂症,感受天差地别,并且通过医生诊断和测试,确定原来是误诊。上次睡不着觉,医生给我开了舒思片,结果吃1片后,思维一片空白,连上网和看书都很困难。我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办,误吃了这么多抗精神病药,这些大脑功能如何恢复,能否恢复,只要可以再难我都会去做的,我相信这比克服重度的抑郁症要容易的多!
希望大家能看完,如果希望我提供详细的克服重度的抑郁症的细节,我会一一奉告的。
提问者采纳
身体不能简简单单当做机器来修理,尤其是精神方面。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自主意识,但是这些意识全部纪录在人脑壳中的那堆糊涂浆里,这很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两者就是我说的重点,希望你能看完:首先我要说“抗精神病药”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影响精神的药”,它从本质上是直接影响我们的大脑,或者通过抑制/刺激器官的兴奋程度使大脑产生感情、感觉,从而使人的精神达到平衡,使精神状态保持在平常人的允许范围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健康。也就达到了调节“人”的意识的目的。而后我们的意识会反作用与我们的大脑,最终达到脑、身体、精神三者健康。一个成功的演变过程应该是:精神不好——大脑分泌紊乱——器官不正常——长期持续恶化——“感觉惯性”恶性反馈给大脑——大脑调节恢复功能失控——“感觉惯性”、激素分泌、精神状态三者达到病态平衡(精神病产生)——长时间服用药物,强制制造感觉——“感觉惯性”得到矫正、同时精神状态有好转、大脑自我恢复功能正常——停止药物、辅助治疗开始——意识和大脑被引导——撤掉辅助治疗——自我控制能力被重启——健康重点来了:你可以把人的精神(大脑)比作一个复杂的天平,我们将其抽象成一个天平,它现在已经偏了,于是精神病药物把它拨平,但是误用的或者是过量的药物会再次使它失衡,于是我们又用相反的药物使它再次拨回……如此反复,什么时候是个尽头?精神病的治疗关键是要在合适的时候收回药物并进行正确的辅助引导或者自我引导。我不知道你的具体情况、给你看病的医生是什么医生,这个医生对你的病情是否完全了解。但是我要说的是既然你的主要病症(抑郁)已经解除,那么如果之前吃的精神病药的副作用不足以形成另一种病态,那么坚决不要再吃药,更多地利用自我调节,去感受家人、朋友对你的支持,主动接触外部世界,并充实自己的生活。要想把杂草根除就要在原来的土地上种满庄稼。同样,要想有健康的精神就要有个健康的生活。精神药物是在左右你的意识存在,不正确的使用甚至会让人失去自我。治疗自我可控制的精神病的最好药物:意志和健康的生活。
提问者评价
谢谢,或许生活已经不能像原来那样美好,但不代表我的生活不能更加的绚丽。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6条回答
多做运动,可以加快你身体的新陈代谢。把身体毒素和不好的东西排除体外。多做些冥想,多训练自己的想象力,安神宁心,健脑,好处多多。生活中多吃些多身体有益食疗。多闭目养神对你现在的状况很有好处。有兴趣可以到网上搜一个叫张悟本的中医,很厉害。提倡通过食疗治病,效果很好。里面有很多是补充元气健脑的食物。可以使你身体的内分泌等与情绪有关的系统恢复正常。生活尽量规律点。多给自己些暗示,给自己点信心。方法正确的话其实不用多,按上面的去调理,相信你很快可以摆脱这些困扰。早日恢复!!!
抗精神病药物其副作用的形式有很多种表现,主要表现为抗多巴胺能、抗肾上腺素能和抗胆碱能作用。这里介绍一般常见的副作用。
(1)锥体外系副作用。锥体外系的副作用可以分为四组,急性肌张力障碍一般发生在治疗刚开始时即很快出现,多发生于年轻的病人。据观察大多数病人是在使用丁酰类和哌啶类酚噻嗪药物之后发生,其主要特征是斜颈、吐舌、面肌痉挛和角弓反张,临床特征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做作样行为。不能静坐,出现躯体无法自控的活动,伴有心情厌烦的感觉,无能力保持安静。这经常发生在治疗进行1~2周之后,抗帕金森氏症药物常常不能控制症状,一般需要减少精神药物的剂量。
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帕金森氏综合征,其特征是当病人步行时运动缓慢或不能,而且脸、全身僵硬、粗大震颤,屈曲体位等,严重者可出现慌张步态。这一症状群一般出现在服药几周之后,然后又开始逐渐减轻,甚至并没有降低药物的剂量也逐渐减轻;也可以被抗帕金森氏症药物有效地控制。但作为常规来使用抗帕金森氏症药物预防这类症状是很不明智的,因为不是所有的病人都会出现这种副作用,相反,常规使用会增加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可能性。迟发性运动障碍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副作用,它不像其他的副作用,即使停药也常常不能好转,是以咀嚼、吸吮肌的运动,面肌和舞蹈样运动为特征的。常常可以影响面部活动、肢体运动和吸吮进食,偶尔在不服抗精神病药物的病人中也可以见到,但是在大剂量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病人中这种症状是非常多见的,女性病人和伴有弥漫性脑损害的病人极易发生此种症状。停药之后大约有半数病人的症状可以逐渐消失,据估计在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病人中这种症状群出现的频率为20%~4O%。无论发病率是否准确,这种症状群的存在均提示要防止长期大剂量的服用抗精神病药物。
(2)抗肾上腺素能副作用。这一副作用包括体位性低血压伴有反射性心动过速,鼻粘膜充血和射精抑制。肌注给药尤其容易引起低血压反应。老年病人无论什么样的给药方式都容易引起此种副作用。
(3)抗胆碱能副作用。这一副作用包括口干、排尿困难和尿潴留、便秘、出汗减少、视物不清和青光眼加剧。
(4)其他副作用。心律失常偶有报道,心电图改变是较多见的,主要表现为Q-T间期延长和T波模糊。药源性抑郁也有发生,但是评价较困难,因为不经治疗的精神分裂症也可以出现抑郁的表现。某些病人当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氯丙嗪时可以出现体重增加,在某些女性病人中可以诱发乳溢和闭经。老年病人中体位性低血压是一个严重的副作用。某些酚噻嗪类药物尤其是氯丙嗪能够增加癫痫发作的程度。长期的氯丙嗪治疗可导致对光过度敏感,皮肤,角膜和晶体的色素沉着。这些药物目前还未发现致畸胎作用,然而在怀孕早期还是慎重使用为妙。
你这是精神太紧张了,你要常出去走走,找朋友聊一聊。同时多吃点大蒜和绿豆都是可以消毒的呀!祝你快乐!
你什么都不要吃了,越吃越坏。多进行身体锻炼,能恢复多少恢复多少。实在吃的话,吃威氏乐。一种脑震荡恢复药。增加脑微血管供血的。
反应大可先逐渐停药,注意加强一下身体的代谢如多饮水,可适当蒸桑拿,一段时间后药物就会排出。性功能的恢复可在医生医嘱下服用辅助药物,因为你不是器质性的损伤,所以不要用太多和太久。但是就我所知有些抑郁症是体内内分泌物质代谢紊乱导致的,心理调节没有用,只能服药。炭酸锂在控制其浓度的情况下很安全,是一种情感稳定剂,对抑郁和躁狂都有效。
抗精神病药物其副作用的形式有很多种表现,主要表现为抗多巴胺能、抗肾上腺素能和抗胆碱能作用。这里介绍一般常见的副作用。
(1)锥体外系副作用。锥体外系的副作用可以分为四组,急性肌张力障碍一般发生在治疗刚开始时即很快出现,多发生于年轻的病人。据观察大多数病人是在使用丁酰类和哌啶类酚噻嗪药物之后发生,其主要特征是斜颈、吐舌、面肌痉挛和角弓反张,临床特征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做作样行为。不能静坐,出现躯体无法自控的活动,伴有心情厌烦的感觉,无能力保持安静。这经常发生在治疗进行1~2周之后,抗帕金森氏症药物常常不能控制症状,一般需要减少精神药物的剂量。
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帕金森氏综合征,其特征是当病人步行时运动缓慢或不能,而且脸、全身僵硬、粗大震颤,屈曲体位等,严重者可出现慌张步态。这一症状群一般出现在服药几周之后,然后又开始逐渐减轻,甚至并没有降低药物的剂量也逐渐减轻;也可以被抗帕金森氏症药物有效地控制。但作为常规来使用抗帕金森氏症药物预防这类症状是很不明智的,因为不是所有的病人都会出现这种副作用,相反,常规使用会增加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可能性。迟发性运动障碍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副作用,它不像其他的副作用,即使停药也常常不能好转,是以咀嚼、吸吮肌的运动,面肌和舞蹈样运动为特征的。常常可以影响面部活动、肢体运动和吸吮进食,偶尔在不服抗精神病药物的病人中也可以见到,但是在大剂量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病人中这种症状是非常多见的,女性病人和伴有弥漫性脑损害的病人极易发生此种症状。停药之后大约有半数病人的症状可以逐渐消失,据估计在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病人中这种症状群出现的频率为20%~4O%。无论发病率是否准确,这种症状群的存在均提示要防止长期大剂量的服用抗精神病药物。
(2)抗肾上腺素能副作用。这一副作用包括体位性低血压伴有反射性心动过速,鼻粘膜充血和射精抑制。肌注给药尤其容易引起低血压反应。老年病人无论什么样的给药方式都容易引起此种副作用。
(3)抗胆碱能副作用。这一作用包括口干、排尿困难和尿潴留、便秘、出汗减少、视物不清和青光眼加剧。
(4)其他副作用。心律失常偶有报道,心电图改变是较见的,主要表现为Q-T间期延长和T波模糊。药源性抑郁也有发生,但是评价较困难,因为不经治疗的精神分裂症也可以出现抑郁的表现。某些病人当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氯丙嗪时位性低血压是一个严重的副作用。某些酚噻嗪类药物尤其是氯丙嗪能够增加癫痫发作的程度。长期的氯丙嗪治疗可导致对光过度敏感,皮肤,角膜和晶体的色素沉着。这些药物目前还未发现致畸胎作用,然而在怀孕早期还是慎重使用为妙
抗精神病药物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医务社会工作者对糖尿病患者的康复介入
医务社会工作者对糖尿病患者的康复介入
文章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发生率的增加,使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且日益年轻化的趋势。本文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糖尿病患者面临的一系列心理社会问题以及一支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从专业和人文关怀的角度介入其康复护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活信心。
关键词: 社会工作者;糖尿病;康复;心理社会问题;介入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al and the
enhance of people's living levels,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as
well as the incidence of obesity are in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diabetes mellitus was rising year on year and growing younger. This
article is an analysis from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s point of
view which is about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facing to a
series of psycho-social problems, with that&
medical social workers get involved into its involvement in
rehabilitation from a professional, care and human point of view,
and at a large extent improve the patients’ confidence in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living.
Key words: medical social workers;diabetes
mellitus;rehabilitation;psycho-social problems;get involved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1994年就已达2000万。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5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增至3亿,而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达到4000万,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从2007年起将每年11月14
“世界糖尿病日”定为联合国糖尿病日。
2 关注糖尿病
2.1 有关糖尿病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发生率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在中国的发病率达到
2% ,据统计,中国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达 4000 万,并以每年 100 万的速度递增。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病,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糖尿病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可引起身体多系统的损害。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中一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2.2 面临的困境以及对医务社工的需求
尽管中国糖尿病发病趋势严峻,但防治状况不容乐观。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目前我国专业糖尿病治疗机构、人员和设备等资源不足,无法与日益增长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相适应,致使中国整体糖尿病诊治率还相对较低。据统计,我国糖尿病专科医生仅约1万多人,而在2001年的糖尿病确诊率仅为15%,治疗率为77%。
第二,许多公众和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认识不足,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存在治疗不及时、用药选择和时机不当、擅自停药、频繁换药、忽视饮食、运动等误区,从而使得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心脑血管、肢坏死、肾功能衰竭等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发生早、发展严重。
专家指出由于目前人们的饮食结构正在由植物型向动物型转变,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正越来越多地充斥我们的生活,加上糖尿病知识以及健康生活理念不够普及,都对中国糖尿病防治能力以及糖尿病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此观之,糖尿病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它对社会人们日益造成的压力和困扰迫切地需要一支具有有别于医生治疗模式的指导,也就是医务社会工作者,以便能够改变他们面对疾病缠身的惧怕心态。
3 医务社会工作的内涵界定
医务社会工作在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早,也相对成熟。而在国内,除了上海市东方医院设立“社工部”开展医务社会工作以及华东医院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以外,其他医院开展这方面的专业服务比较少。因此,国内有关医务社会工作的实务以及理论概括和学术研究都十分缺乏。范明林在《社会工作方法与实践》中将医务社会工作定义为:医务社会工作主要是指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从事预防、医疗和伤残康复等措施,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来协助患者解决其有关的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效果的专业服务活动[1]。
医务社会工作者是医疗团队的一份子,其专长是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处理患者及家属有关心里及社会的问题。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协调医患关系﹑缓和患者及家属情绪﹑整合社会资源﹑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调适﹑恢复或改善患者的生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医务社会工作者非常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案主的自我决定﹑注重生活品质的要求,而不只是治愈疾病等专业理念,这使得医务社会工作伦理在许多方面和康复护理倡导的基本理念一致,而且,由于医务社会工作者具有丰富的社会工作﹑心理学﹑社会学、论理学知识以及一定的医学常识,医务社会工作者介入康复护理一定会起到很好的干预作用[2]。
4 糖尿病给患者造成的心理以及社会问题
曾经在一次深夜里听到电台的声音:我今年23岁,可患上糖尿病已经两年了,两年来我要不断地打针,不断地吃药,不敢品尝各种美味,不能参加各种剧烈运动,特别是本来美好的爱情,也离我远去了,我真的快崩溃了。难道糖尿病真的有那么可怕吗?连拥有爱的权利都没有吗?
听到这段话,当时的心情非常的沉重。我发现很多青年糖尿病患者和老年糖尿病患者相比,他们承受的压力会更大,他们正是需要充沛体力为事业奋斗的时候,却被告知不能剧烈运动;正是寻找真爱的年纪,却被慢性疾病缠住了手脚。这给他们带来的社会问题和心理负担真的太沉重了。
4.1 糖尿病给患者造成的心理问题
糖尿病患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比如刚发现自己得了糖尿病的患者都不太愿意接受这个事实,认为糖尿病不可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思想上很抵触;也有的患者觉得自己将永远都是个病人了而悲观焦虑,还有的患者因为害怕出现各种并发症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等到慢慢接受患病的这个事实后,又因为糖尿病的治疗,而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想吃的不能吃,想喝的不能喝,情绪变得急躁不安。这些紧张情绪很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糖尿病控制。
4.1.1 愤怒、悲观和失望的心理
由于患者多是青少年,一旦被确诊,将终生依赖外源胰岛素治疗。而他们又正处于求学、创业、恋爱的大好时光,当他们得知没有根治的可能,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加之必须终生控制饮食,更加重了愤怒的心理。同时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与自由,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
4.1.2 自责内疚的不良情绪
以中年人居多,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造成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责内疚。有的父母自己患DM,又看到下一代也患了DM,以为自己遗传给了孩子更产生深深的内疚心理。
4.1.3 焦虑恐惧的心理
有资料显示:63%的糖尿病患者有主观焦虑,42%有焦虑的客观症状[3]。这是因为DM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DM知识的不准确认识而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他们惧怕因患有DM而影响自己的将来和那些需要他们负起责任的家人,惧怕死亡,对治疗过分关心,甚至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
4.1.4 怀疑、拒绝和满不在乎的心理
1型DM患者被确诊后,不愿意看到与他人不同,他们拒绝胰岛素治疗和血糖检查或者放弃计划好的治疗饮食,特别是恋爱中的患者害怕对方知道自己患有DM而抛弃自己,有意识地拒绝治疗而发生酮症酸中毒,42例2型DM患者均为早期,症状较轻或无症状,一般情况好,有的则红光满面,貌似“体格健壮”,认为得了DM无非就是血糖高点,对身体无大影响,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有的患者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拒绝改变饮食习惯。
4.1.5 抗拒治疗的消极心理
有此心态患者均为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且重,治疗效果不佳者。他们对治疗用药产生对立态度,认为无药可医,迟早都是死,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表现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
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其太过则为病,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某些患者中,形成病理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加大了情志为病的因素[4]。糖尿病的心理护理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对减轻或避免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4.2 糖尿病给患者造成的社会问题
糖尿病已不再是仅仅由医生来治疗的疾病,它已成为对整个社会构成威胁的疾病,医生是要治糖尿病的,但整个社会更要投入,更要积极地采取措施,否则将遗患无穷,将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4.2.1发病率高,医疗耗费巨大
糖尿病不仅对社会对医疗保险正常的巨大负担,而且对每一个糖尿病患者的家庭也造成了巨大经济负担,特别是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家庭更是巨大负担。每个月的医疗消费甚至超过了他们的工资收入。
4.2.2 合并症多、危害性大,致残致死率高
糖尿病可以并发各个系统的疾病,而且并发症都是对人们健康威胁极大的,致残致死率高,在糖尿病患者中,70%的住院费用是用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治疗。
4.2.3糖尿病患者的就业问题
糖尿病患者就业时在职业性质或工种上应有所考虑。由于糖尿病患者需限制饮食和用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治疗,所以为了安全,糖尿病患者不宜从事重体力劳动,不能从事高温、高空、潜水以及飞机驾驶等职业。对已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的工作安排则需按其并发症情况进行处理。
4.2.4 糖尿病患者的婚配问题
婚姻法并没有禁止糖尿病患者之间的婚配,但也不可忽视糖尿病的遗传史。MODY或线粒体单基因突变糖尿病以外的患者流行病学统计表明,糖尿病双亲的子代发生糖尿病的机率要比非糖尿病双亲的子代高4倍。
4.2.5 糖尿病患者的社会活动
患者应该意识到吸烟、饮酒对身体的极大伤害,要严禁控制自己。此外,糖尿病司机应当随身携带有糖尿病急救卡,当驾驶时,应当仔细地监测血糖。外出就餐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应当慎重地、明智地选择菜肴,当能预计到,有可能被延误,因此在去餐馆以前最好先吃一点。
5 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康复护理介入
想想,如果一个正当花季的青年人,不幸得上了糖尿病,他的日子一定就是暗淡无光的吗?那可不见得。
因为,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的变革还有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已经意识到社会工作者进入卫生系统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开始呼吁建立医务社会工作制度。
从专业角度出发,医务社工可做到的是:
第一,维持患者﹑患者家属﹑医疗工作人员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由于医学一直将治疗疾病当作医学的最终目标,这极易导致医护人员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患者的病情上,而且医务人员繁重的工作也使得他们只能重点关注患者的病情,以致忽视了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需求,所以,作为一名医务社会工作者,必须主动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敏锐地察觉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并且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将这些情况及时反映给医护人员,同时,传达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希望和要求,做三方的桥梁和中介[5]。
第二,帮助患者及家属宣泄不良情绪。患者由于躯体受疾病的折磨﹑心理上对疾病的恐惧等原因,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而患者家属由于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也容易产生各种负性情绪,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的方法协助他们适当宣泄不良情绪,并且鼓励患者和家属之间相互支持,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
第三,协助患者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重新找回自信,体会生命的价值。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转移患者注意力的方法协助患者回忆生命中比较自豪﹑独特的经历和时刻,让患者认真体会生命意义和价值,活的更加的乐观。
第四,适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谈论疾病的知识,以降低他们对疾病的恐惧。医务社会工作者应该努力要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这个疾病,以便控制好患者的饮食和生活,合理安排膳食和起居生活,不要过度劳累等。
第五,各种资源的整合利用。康复护理服务本身还会涉及医院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资源的利用,所以,医务社会工作者一定要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率,尽最大努力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
从人文关怀角度来讲,医务社工可做以下努力来帮助患者:
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有意识培养患者各种兴趣爱好,促进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乐以忘忧。鼓励糖尿病患者参与社会活动,尤其是诸如糖尿病俱乐部等活动,可以在那里学习控制病情的技巧,并且通过与病友们的倾诉释放自己的压力。另外,运动是改善情绪的良药。运动可以帮助降低血糖,提高糖尿病病友对疾病控制的信心,而且它本身也能够放松心情。还有就是鼓励患者把自己的烦恼讲给亲人朋友,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最后,医务社会工作者要努力在全社会倡导疾病康复护理的理念,改变人们“疾病意味着死亡”的传统观念,引导社会人们要关注生命的质量,要热爱生活,珍惜眼前所拥有的。
综上所述,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康复护理方面的介入,可以更好的协调医患关系,缓解或解除患者生理上的人家痛苦以及心理上的不安与恐惧,提倡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对病情的控制有极大帮助。
6 个人感触
从1983年至今,二十几年来,面对糖尿病的威胁,从一个人抗争,到和丈夫的并肩作战,再到一家五口人的共同对抗,以及亲戚朋友的鼓励支持,她的抗糖生活,不断增添着新的内容,在抗糖的道路上辛辛苦苦地养育了三个孩子,并创造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经常与和自己有着一样经历的糖尿病患者解决了许多困难,互相的鼓励鞭笞。这个在保留在我心目中的“她”——便是我的妈妈!妈妈的积极进取不惧怕的精神和行动总能让我为之肃然起敬,因此,我决定做妈妈永远永远的社工!
按照医学上对与糖尿病的观建议是:管住嘴,迈开腿。而用我们的专业术语即是疾病路上,你不会寂寞,因为有我们陪你一起走过,抗糖路上爱相伴,不惧怕……
参考文献:
[1] 范明林.社会工作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 刘继同.医务社会工作及其史命[J].医院管理论坛.-15.
[3] 陈爱华.心理护理疗效评价影响因素探讨[Z].实用护理杂志,2001,(5):43-44. 
[4] 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护理[N].现代护理报.日.
[5] 杜玮,张琴,张子菊.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患者的影响[Z].临床心身疾病杂志.):1-2.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据恢复软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