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秽语综合症是什么病症?怎么治疗比较有效...

抽动秽语综合症是一种精神类的疾病,这种疾病2至15岁的孩子是高发人群,这种疾病小孩在患上之后,通常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孩子的嗓子里面总是会出现一些比较奇怪的叫声,而且手脚和肩膀会不停的抖动,有时候还会出现打人的现象,这种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尽早治疗的,那秽语综合症是什么病症呢?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指以不自主的突然的多发性抽动以及在抽动的同时伴有暴发性发声和秽语为主要表现的抽动障碍。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3:1,90%以上于2~12岁之间起病。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基因缺陷可导致神经解剖异常及神经生化功能紊乱。多数学者推测,本病与基底核前额叶、边缘系统等部位神经元功能紊乱有关,其发病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生化代谢及环境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遗传因素。很多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在该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本病有明显的家族倾向,65%~90%的抽动秽语综合征病例是家族性的。单卵孪生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病率(53%~56%)明显高于双卵孪生(8%)。对抽动秽语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存在着很大争议,现多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率的疾患,且外显率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外显率高(0.5~0.9),女性外显率低(0.2~0.8)。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出现强迫性症状或行为障碍较为常见,其家族中精神病病史也较多见。遗传学研究认为,抽动秽语综合征与强迫症在遗传学上存在相关,可能为同一基因异常的不同表现。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存有基因缺陷,但到目前为止,对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基因的定位研究尚未得出肯定的结论。1998年Simonic对一个南非Afrikaner人群中的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和非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的对照研究发现,生于南非的欧洲人的抽动秽语综合征连锁基因,可能位于2p11、8q22及11q23~24。

2.中枢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伤。

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大脑的影像学改变主要在基底核。难产窒息早产、抽搐及头部外伤等造成的儿童器质性脑损伤,可能是导致抽动秽语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约50%的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有肌张力改变,或精细运动缺损等轻微的神经系统体征,脑电图可见非特异性的异常改变这些均支持本病可能为器质性疾病。

3.中枢神经递质系统异常。

(1)多巴胺活动过度或多巴胺受体超敏:因多数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的运动和发声抽动对选择性中枢多巴胺D2受体拮抗药氟哌啶醇等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因而多数学者认为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与大脑基底核及边缘系统的皮质多巴胺活动过度或是突触后多巴胺能受体超敏,以及多巴胺更新率降低而致功能过盛有关。

(2)性激素及兴奋性氨基酸的作用:最近的研究认为基底神经节和边缘系统等具有基本生殖功能的脑区发育异常,可能与抽动秽语综合征有关这些特殊脑区的发育异常均在性激素的控制之下,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的抽动如触摸、摩擦吸吮、嗅、骨盆挺伸与秽亵行为可能是生殖行为的不恰当表现而秽语及爆发性喉音如犬声、喘气声这些含性内容的声音,则可能也是生殖行为的不恰当表现。

(3)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失调假说:小剂量可乐定可使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减轻故认为本症的病理机制与NE能系统受累有关,小剂量可乐定具有刺激突触前α2受体作用,从而反馈抑制中枢蓝斑区NE的合成释放使抽动症状减轻

(4)精神因素。本病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精神创伤、生活事件(如不良的家庭环境、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亲子不融洽)精神过度紧张应激或情绪波动,可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抽动可能是愿望被压抑和反抗心理的表现。

(5)感染及免疫因素。昏睡性脑炎伴动眼危象和疱疹脑炎的患者,可有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这些患者的病理解剖和影像学检查发现颞叶、基底核丘脑中脑盖部及中脑水管周围有病变提示基底核或边缘系统的病毒感染可能与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生有关链球菌感染后自体免疫过程,可能与儿童抽动及强迫症状有关;研究也发现(Muller等2001),成人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链球菌M12、M19抗体滴度升高。

}

常见的心理刺激因素有:(1)受惊吓,如突然受到狗的袭击,过马路时几 乎被车压伤等;(2)慢性焦虑不快,如父母不和,父母长期生病,母亲又生了孩子,分散了对患儿的宠爱等.常见的躯体因素有: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以及其他急性病症.家长和老师怎样正确对待儿童抽动症.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家长或老师碰到这种情形,切莫责怪孩子,因为越责怪越强制他就越感到紧张,不自主动作亦就越频繁,孩子会渐渐变得胆小,自卑.2.帮助孩子排除紧张感和恐惧感.家长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孩子生活在平静和自信的气氛中.无论他的动作如何使人生气,既不要注意他的样子,亦不要模仿他,取笑他.3.家长要鼓励和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兴趣的游戏和活动,转移其注意力.另外,要启发孩子建立住处从事适当的体育活动,体育活动会帮助孩子摆脱自己的封闭状态,振作精神,完全放松.4.对极少数顽固性抽动症的孩子,家长要帮助他们用意念去克制自己的抽动行为,可以采用正强化法,只要孩子的抽动行为有一点减轻,就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以强化孩子逐渐消除抽动行为.家长们不必为这种抽动担心,更不要担忧孩子长大会落下什么毛病,绝大多数孩子发生的习惯性抽动行为,可以采用正强化法,只要孩子的抽动行为有一点减轻,就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以强化孩子逐渐消除抽动行为.家长们不必为这种抽动担心,更不要担忧孩子长大会落下什么毛病,绝大多数孩子发生的习惯性抽动,对孩子的精神活动和身体健康并无影响,只要家长懂得怎样去正确地对待孩子,孩子的抽动行为就一定会自行消失.目前认为,儿童抽动症,症状较轻者,可自行缓解,一般不需服药治疗.如症状严重,可在医师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以氟哌啶醇为首选药物,约85%患儿可达明显的疗效,开始剂量为0.5-1毫克,每天2次,以后根据服药效果调节剂量,同时并用安坦,可减少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

儿童抽动症:身体任何部位出现不自主,无目的,重复的,迅速的肌肉收缩.发病年龄以5-7岁为多见,男孩多于女孩其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吸鼻, 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有的患儿始终局限于身体的某一部位抽动,有的患儿抽动部位不固定,还有的患儿则是各个部位同时发生抽动.当抽动开始
时,患儿本身能意识到,但无法克制这类儿童多数具有敏感,羞层,不合群,容易兴奋和激动等特点,有些儿童同时还伴有遗尿,夜惊,口吃等症状.习惯性抽动的病因较多.有的起始时,由于某些部位的不适感,产生保护性或习惯性的动作而固定下来,如眨眼动作,可因眼结膜炎或异物进眼引起;皱眉,皱额可因戴 帽过小或眼镜架不适合引起;摇头或扭颈,可因衣领过紧等引起.以上原因去除后,动作本身虽已失去合理性,可是由于在大脑皮层已形成了惰性兴奋灶,因而可反复出现抽动动作.此外模仿别人的类似动作,心理刺激和躯体性疾病,也可以诱发本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病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