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泻的成因一泻千里是什么意思?在中医和西医的各种...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袁小纲)_养生攻略_养生知识_养生信息_百度攻略
相关攻略推荐
当前位置: > 文章阅读页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
相似攻略推荐腹泻怎么办(文章有点长,作者有点用心,如果你只想知道马上如何止泻,不建议看)
育儿群里频频有妈妈在询问关于腹泻(拉肚子)怎么办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学习和整理一下关于腹泻的问题。
腹泻在中医中的名称为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质稀薄或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在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想到腹泻,家长们大多联想到的便是益生菌,妈咪爱,但是现实中偶尔有效,大部份情况下效果很差或是腹泻的时间越拉越长,原因为何? 为何中医理念不停的强调辩证的重要性?西医认为可能是病毒,可能是细菌,补液加上蒙脱石散加上益生菌真的可以治疗所有的腹泻吗?在没有这些东西之前,我们的老祖宗又是怎样分型的呢?
历家医家给各种泄泻的命名非常多,比如最常见的:寒泻,热泻,积食泻,脾虚泻,惊吓泻,伤乳泻,五更泻,鸡鸣泻,秋泻等等 。且不说每种泻的意义,仅看这众多的分类,你是否可以明白,对症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不同的腹泻产生的原因不同,那么处理的方法与思路也不相同,用一样的思维是没法达成相同的效果的。
人人皆可能腹泻,为何两岁以内的小儿最多见呢?我们知道小儿五脏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年龄越小,脾胃越是柔弱,加之小儿运动量相对较少,以及现代的家庭大多关注营养是否足够,越来越多的小儿,因为乳母妈妈的体质与饮食,以及不合理的辅食添加,还有大量的不正确的用药与干预造成较长时间的腹泻。那么,面对腹泻,我们应该如何处理?
首先双妈想说的还是观念,在学习如何治疗之前我们需要知道产生的原因,大体上的腹泻产生的原因有三:
1. 感受外邪:不同的季节气候以及环境都有可能造成腹泻。从所谓的六淫中的风寒暑湿火以及过去说的疫疠,现在说的传染病
2. 饮食:过度喂食或过食生冷及油腻之物,以及过早或过多的增加辅食,再来就是食入不洁之物,例如过期或是变质以及被蝇虫污染过的食物等
3. 脾肾虚弱:此点分为先天的不足,后天的调护失养和久病不愈造成,在现代还可以加上一点,过量的抗生素或是药物伤及脾肾。
从上述三点原因,家长是否应该先反省每一次腹泻发生时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因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孩子在生病前吃了什么,做了什么,去过哪里?通过思考才可以得到成长,这样生病 也会变成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说了这么多脾胃,那么医理的病机又是什么? 腹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若脾胃受病 ,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致成泄泻。
在给腹泻分类前,我们还需要再做一件事,就是与痢疾和生理性腹泻区别。
若大便中混有粘液或血便,有里急后重和肛门灼热发红时,可在社区门诊查大便常规确定 是否是痢疾(痢疾的问题需有时间另外再说),所谓的里急后重在成人身上最通俗的表现就是急的非常非常想拉大便但是拉不出来,肚子里绞着痛,但是怎么拉都没有什么东西。
而生理性泻腹泻则出生在新生宝宝身上,每天可能会拉2-6次,但精神良好,食欲正常,无其它不良现象,此为初离母胎,脾胃功能适当不适应,不列为病态。
好了。我们来说要点,在辩证和分类之前还有几条要点:
1. 分轻重:若一日腹泻10次以上,身 上有缺水以及其它病态,称为重症 ,家长不能自我处理的请先就医
2. 辩发热:若发热且恶寒多为受外邪感冒,脾肾阳虚型腹泻少见发热
3. 观大便:黄褐且臭多为热,便如水无味或淡多为寒, 便有食物残渣乳块气味酸臭多为伤食
4. 观小便:小便黄短温浊多为湿热,清长者多为虚寒,同时若出现如秋泻等 造成水液损耗过量时也会出现小便黄短少或几乎无小便的现象
5. 查腹痛:喜按喜暖多为寒虚。拒按多为实,痛一阵泻一阵泻后痛减多为伤食
有了这些基础 的要点之后我们开始说说最常见的几种类型与处理方法
1. 伤食泻:也就是民间常说的积食泻,主要表现在脘腹胀满 ,大便酸臭或臭如败卵,可能伴有嗳气或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手脚心偏热,嘴唇发红,盗汗,舌苔厚腻。
处理思路:切不可任意止泻,否则大便还在酸臭止泻即意味着闭门留寇,停止腹泻后孩子可能会出现低烧,反复咳嗽,扁桃体发炎,或是长疹的其它排病反应。相反的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消食化积,方法很多,一开始不要想着用药,大量的运动,减少喂养是根本。放在成人身上。当你吃撑了你还会想吃吗? 这时候切记进补,切记乱止泻。
辅助用药:保和丸(或自配焦三仙,即焦山楂,焦麦芽,焦山楂),因伤乳引起的则可用消乳丸。若小儿无法服药,可药店购炒麦芽,大量煮水以助化乳食之积。
但双妈的观念是在伤食泻的问题上,预防大于治疗,能不用药尽量不用药。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2. 风寒泻:此类腹泻为寒湿内困肠胃,寒主收引则肠鸣,凝滞气机则造成腹痛。主要表现大便清稀,中多泡沫,无明显臭气,肠鸣腹痛,可能伴有恶寒发热,舌苔白滑
处理思路:疏风散寒,燥湿止泻
方法:小儿可用生姜切片,刺几个小孔,用打火机烤几秒之后贴于肚脐,两三小时换一次。
也可艾灸天枢穴,足三里穴,中脘穴以及脾俞,胃俞穴等
还可适当喝红糖生姜水以温中暖胃。
更简单的方法可以贴寒湿肚脐丸
辅助用药:藿香正气散,成人可服藿香正气水。小儿也用用棉花泡正气水。之后贴于肚脐。
3. 湿热泻: 此类腹泻辩证原理与轮状病毒秋泻非常类似,总体思路利小便以实大便,大便不在酸臭后辅助止泻,可参考前段我发的关于轮状病毒的文章。
4. 脾虚泻: 主要表现在长期大便稀溏,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黄消瘦,神疲,反复发作,舌苔淡白。多见于成人以及先天不足或是由于上述三条腹泻处理不当或是反复发作的儿童。还有很多脾胃虚弱的成年女性,常逢月经即开始腹泻。
处理思路 :健脾益气,升提止泻
1. 寒湿肚脐丸
2. 艾灸中脘穴、气海穴、足三里穴、天枢穴、脾胃俞穴等
3. 不吃或少吃寒凉生冷之物,多晒太阳
辅助用药: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表现在久泻不止,入食即泻,大便清稀,手脚冰冷,面色苍白,可能见脱肛露睛,舌淡苔白,常见于虚弱的老人或久病的成人与儿童
处理思路:温补脾肾止泻
方法:艾灸第四点所说的穴。可加命门等补肾穴
辅助用药:附子理中丸,伴有五更泻则可配合四神丸。
说了这么多常 见的病 症 仍旧未包括所有的腹泻,家长们面对腹泻一定要有的最基础思想是闻气味,看大便小便形态,回想生病前可能产生的原因。若是日常保健,可用脾胃肚脐丸辅助,严重脾虚泻者可自制八珍糕以辅助,民间所传用石榴皮,罂粟壳, 诃子等强力止泻之物不是不可用,而是切记不可在没在辩证 的基础上乱用。
同时相比强力止泻,双妈更推荐在没有酸臭便的情况下给小儿用焦米汤(具体方法百度)相对安全。
最后说到的是关于补液的问题,西医最担心的脱水不是没有道理,可是适当补充生理盐水,但是对于风寒泻的人,是否喝水则是患诊的本能哈 。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对于“病”的概念,中医和西医的认识大不一样,已故名老中医任应秋先生曾经对“病”的概念作了一个详细的说明,我们不妨重温一下任老先生的这段精辟的论述:“西医所称的病,大多数是取决于病原体,或者就某种特殊病变的病灶而命名,或者就生理上的某种特殊变化而命名。总之,西医的病名,必取决于物理诊断和实验诊断,是比较具体的。”“中医的病,或与病因的性质而命名,或与突出的症状而命名,或从病机的所在而命名,虽然比较抽象,但它却往往能从整体观出发,局限性比较少。”(引自《任应秋论医集》第108页)。所以,中医和西医关于病的概念不同,如气虚包含许多机体的功能不足,但西医并不一定作为疾病对待。西医的炎症,在中医有湿热、实热、虚热之分,具体的还有心火、胃火、肾火等等的区别
其他答案(共3个回答)
以古代哲学为基础,西医以现代科学为基础。
2,思维方法上,中医以取象比类探索宇宙,生命,疾病,事物的运动规律为主,西医以解剖,实验,检验的实证为主。
3,中医的病以疾病状态下人体自主反应的机能变化为主,西医以疾病致病因子引起的病理改变为主。
4,中医以帮助机体的自主调节为主,西医以消除致病因子和病理改...
可以从医学专业,普通民众不同的角度理解两者的区别,所以有不同的理解是可以理解的。
1,相关信息以古代哲学为基础,西医以现代科学为基础。
2,思维方法上,中医以取象比类探索宇宙,生命,疾病,事物的运动规律为主,西医以解剖,实验,检验的实证为主。
3,中医的病以疾病状态下人体自主反应的机能变化为主,西医以疾病致病因子引起的病理改变为主。
4,中医以帮助机体的自主调节为主,西医以消除致病因子和病理改变为主。
所以说为主,是指主要区别,不是截然分开。
5,中医的基础是宇宙,生命,人体都是阴阳之气运动的结果,西医的基础是生物,人体都是由细胞,组织构成的。
总之,中医以无形为主,西医以有形为主。然而宇宙万物是有形和无形的统一。中西医各有优势劣势。结合是历史的必然。问题是几十年来研究中医的方法基本是用西医的方法研究,所以收效甚微。
引用毛泽东在20岁时的笔记作为中医特色和优势的最好注解。
“中(医)言气脉,西医言实验。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失之于虚。言实验者专求质,而气则离,故常失其本。”
传统中医与西医的区别,简单地说,两种理论体系不一样。
前者是朴素唯物论—阴阳五行学说;
后者是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医学理论,是唯物论。西医的鼻祖是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humours)学说”,认为人体由血液(blood)、粘液(phlegm)、黄胆(yellow bile)和黑胆(black bile)四种体液组成,这四种体液的不同配合使人们有不同的体质。他把疾病看作是发展着的现象,认为医师所应医治的不仅是病而是病人;从而改变了当时医学中以巫术和宗教为根据的观念。主张在治疗上注意病人的个性特征、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对患病的影响。重视卫生饮食疗法,但也不忽视药物治疗,尤其注意对症治疗和预后。他对骨骼、关节、肌肉等都很有研究。
中医和西医的区别?
摘抄自李卫东的《人类曾经被毁灭》
但世人也许并不知道,中华民族在这四项伟大的发明之外,还有一项更伟大的发明,那就是中华的国粹——中医学。如果要说意义的话,也许中医学对未来人类的贡献要远远大于前四项发明,因为它将是人类告别纯物质文明,走向新文明模式的一座桥梁、一座里程碑。
在本世纪初期以前,古老的中医学尽管有无数的病例可以证明其有无比的价值,但在有些方面不完全符合现代西方科学的“规则”,故而被排斥在科学的大门之外。这也难怪,用现代科学是无法规范中医学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说中医是内科还是外科?如果说它是内科,可中医往往离不开推拿与针灸;如果说它是外科吧,可中医又涉及汤剂。这就让那些办事很认真的外国人感到为难,因为西方基本上没有内科外科混为一体的医学模式,怎么看中医也不符合规则,美国就规定:凡进行针灸的,必须有外科行医执照。
另一方面,中医从头到脚散发着西方人不能忍受的迷信气味。例如,明代大医学家张介宾就说:“是以《易》之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鉴、”而且中医普遍有“医者,《易》也”的说法。《易》是什么呢?它就是《易经》啊!说起《易经》,那可是了不得的,现在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部卜巫之书,就是从前巫师用的经典之作,是彻头彻尾的迷信。再看中医的架式,治病先要望、闻、问、切,望是什么,就是相面术,中医满嘴的精气、阴阳,西方人就是想破了脑袋也不会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而且这类词句绝对是不能翻译的。于是,如果承认了中医,那无疑要承认许多稀奇古怪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在西方人看来又散发着迷信的臭气。
中医学还有一个特点令西方科学不满意,那就是它的经验性,或者说它的主观性。中医的医就是“意”,这个意有很强烈的主观意志性。比如,像把脉这种事,那就全凭经验,同样的浮脉或洪脉,它主什么病,虽然有一些医书的根据,但更多的却是凭经验,凭感觉,这里面玄妙得很,只可心领神会,却不可言传语达。这与西方实证性的规则是不相符的。
更成问题的是关于中医的来源问题。西医学的源头有一条十分清晰的脉络可寻找,它是来源于生理解剖学。而中医的来源却没有人能够说清楚,有人说,中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在劳动过程中积累而成的。比如说,有一个人上山割破了手,他偶尔抓起一把草按上去,鲜血马上不流了,所以知道此草有止血的功能等等。但这个解释很难令人信服,最主要的是它没有实证性,因此当然很难被西方现代科学接受。
西方现代科学不承认中医学那该怎么办呢?中国人采取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把中医的理论猛劲往西医上靠,你不是不理解什么是经络吗?那好办,我把经络说成是血液循环系统或神经系统不就行了吗?第二种是把中药还原成化学成分,你不是不懂中医的汤剂吗?那也好办,我把汤剂还原成你知道的普通化学分子式。许多人给这种方法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中西医结合”,实际上,这样结合出来的东西很可能是非驴非马的怪物。
比如说,近几十年我们发明了中医化学,即用化学检测的方法来研究中药成分。也就是说,把中医最终还原为西医学,将草木、动物、植物、矿物质等中药最终以化学分子式来体现。这种方法合适吗?化学的配方可以完全还原中成药的疗效吗?如果能,那也就无所谓中医和西医了。中国人用这种方法试图弥补中药药理的想法很可能是大错而特错,这对中药根本于事无补,甚至我们是在出卖自己的医学。
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医有一剂“当归补血汤”,用黄芪和当归组方,它是根据中医“有形之血不能速生”,而“生于无形之气”的原理,实际上并不是补血而是补气。如果要用化学检测的方法来说明药理,那么你就必须解释什么是“气”,这个“气”相对应的是西医中的哪个东西,这个“气”与血又有什么重要的关系,黄芪中哪一种化学成分与“气”的哪一个部分发生作用。如果解释不了“气”,那么即使把当归和黄芪的化学成分分析得再清楚,同样无法说明中药的药理。
大家知道,中医的单方并不多,在实际中使用的大多是复方,《黄帝内经》载方13,《伤寒论》载方113,《本草纲目》载方11000,绝大多数都是复方。中药的复方是按君、臣、佐、使配伍而成。复方的配合,治病只是一个目的,更重要的是调节阴阳平衡,扶持正气。那么何为阴阳平衡?何为正气、邪气、清气、浊气、病气?在西医贫乏的词汇中根本找不到对应的语词。那么用化学检测的方法来分析复方,你最终想说明什么?再说,每一种中药中都有几十种,甚至百种化学成分,比如山植的化学成分就有七十余种,这样算下来,一副汤剂就很可能有上百种。上千种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又是如何体现君、臣、佐、使原则的?化学检测的方法可以回答得了吗?
中医十分讲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气候、时令、地理等因素直接体现在中药里,比如说,按照中医的观点,立秋前后许多药物性质是完全不同,早一天采摘和迟一天采摘区别很大,那么这种差别能体现在中药化学检测中吗?一种草药在立秋前和立秋后它的化学成分可能发生变化吗?同时,中医用药的时令性也很强,同样一种病秋季的用药与初春的用药在原则上就有很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是西医所没有的,同样一种化学药品使用时一般也不分时令、季节、地理环境。
事实上,用化学检测的方法来分析中药药理的做法已经证明是行不通的,它或许可以在几剂中医复方中有用,但却不能概括整个中医药。
比如说,中医的用药大部分是口服,也有一些外用的,但却从来没有静脉注射的,打针这玩艺是西方人发明的。现在发现,将中医提取出的化学成分改为西医静脉注射法,几乎没有什么作用,这说明什么呢?它说明将中药用现代化学的方法处理是没有效果的。
再者,现代西方医学的化学分析法并不是万能的,尤其对于中药而言更是如此。有的中药对动物没有丝毫疗效,但对人却有疗效;有的则是对人无效,而对动物有效。这样一来,研究西医常用的动物试验法就失去了作用,基本堵死了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中医药的路子。
还有一点,根据西医的观点,只有那些有生物活性指标的化学成分才有治疗的功能,才能被分析研究。可实际上,许多的中药并没有生物活性指标,但它们恰恰可以治病,这与西医的理论是背道而驰的。
由此可见,用西医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说明中医药,基本上属于瞎胡闹。许多人都因为中医学没有现代科学原则作支撑,所以心里发慌,在骨子里是自己瞧不起自己,于是,厚着脸皮硬往西医上靠,认为只有这样中医才能成为科学。这是多么可悲的想法!中医存在的价值根本用不着西医来承认,西医没有这个资格,早在现代科学产生的几千年前,中医就是一个完整的医疗体系,在人类医学史上更有发言权的不是西医而是中医。
从中医学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医与西医学走的是两条路,如果硬要区分出谁高谁低的话,我们可以毫不脸红地说:中医学在整体上要高出西医学一大截!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古老的中医里有许多是西医或现代科学根本解释不了的东西,更气人的是,不论你解释得了还是解释不了,中医一直在有效地使用着,你说到底是谁先进谁落后呢?
比如说经络学吧。经络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中医是建立在经络学基础之上的,《黄帝内经》说经络:“行血气,营阴阳,决生死,处百病”。那么什么是经络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曾经有人说,经络是血液循环系统,也有人曾说经络是神经系统,都是用西医理论会中医,根本就说不通。经络既不是血液循环系统,也不是神经系统,经络就是经络,目前它对全人类来说也是一个迷,因为经络在现代解剖学上是看不见的。
有报道说,中国医学家祝总骧通过多年研究发现,经络是不依赖中枢神经和血液循环的隐性循经感传线,是条低阻抗、高电位、高发光的线,是由一些看得见的微小结晶颗粒组成的带状物,它在人体上宽约一毫米。几年前,法国学者通过在穴位注射放射性物质锝,利用锝的R射线可以使底片曝光的原理,借助电子照相机,成功地拍下了锝的行走路线,发现得的行走路线与中医的经络基本相同,同时证明穴位是经络上的某些点。接着,日本的一些科学家采用电子计算机和全息技术,将人体由平面转为立体观察,通过荧光染色发现,穴位实际上是某些组织的“集合物”,它具有高度的灵敏性。由以上这些研究可以看出,我们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仅仅证明了几千年前的一个命题是正确的,但又不知其所以然,人类绕了一个6000年的大圈子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真是太有意思了。
既然经络是已经被证明存在的,那么它们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这就涉及到中医的主要对象是什么。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印象,中医的全部理论并不针对肉体的疾病,而是针对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那东西被称为“气”。“气”的理论是中医学的最高范畴,《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一致也。”中医用来解释人体生命的一条主线就是“气”。
气是生命的本源,《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阴阳五行是气的运动形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化气,阴成形。形气交感而化生万物。”《生气通气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其生五,其气三。”五运六气是天地的气化,金、木、水、火、土为五运,风、热、暑、湿、燥、寒为六气,它强调“天人感应”的思想。
藏象是人体的气化,《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六节藏象论》说:“以其气命其五脏。”
病因病机在于气化失常,《素问?举通论》说:“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阴阳应象大论》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也就是说,气无时无刻不在身体内流转,所谓的病就是气在流转过程中受到了阻碍。
诊断必须全面诊察精神气血,人体病变,可由外在各种表现诊察得知,因为机体气化是“内外相袭”的,“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藏篇》。
治疗在于调理气机,《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灵枢?本神篇》说:“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
那么中医里的“气”又是什么呢?这可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首先,气绝对不是指人们的身体,《内经》中曾明确地说,“气先身生”,虽然在表述上它有些唯心论的嫌疑,但它却说明气与身体不是一回事。其次,气也不是指人的思、虑、忧、喜。悲、恐、惧等显意识状态,因为任何显意识状态都有对应的刺激物,也有负载它的可见身体器官,比如说,当身体受到伤害时,人会产生痛苦的感觉,伤害是外在的刺激,神经系统是痛苦感觉的载体。此外,人的显意识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文化类型,像恐惧、爱好等等。
气在中医里是精、气、神的总称,在藏象学中又化为神。魂、魄、意、志五种形式,由此可见,中医里的气乃是指精神,是一种脱离肉体的纯精神,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文化、个人修养等,说白了它就是宗教中所说的灵魂,它是潜藏在我们身体之内的另外一种生命。
中医的“气”是灵魂的推测,也可以从“气”字的甲骨文中得到证实。气在甲骨文中写作“”,于省吾先生认为,这就是中国八卦中乾卦的符号,即三个阳交。乾为天、为大、为生,故甲骨文的气字可以直接理解为生命或生命之本。实际上,甲骨文中的气字还可以理解为数字三,《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气”字同样可以理解为万物生命之源。那么,这些气是从哪里来的呢?甲骨文“气”这个本字的构成也同样告诉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气”是别人给的,《说文》释“气”云:“气,馈客刍米也。从米,气声。氧即馈也,给也。”这个解释与上古造人神话在解释灵魂的来源时是一致的。值得说明的是,在中国的造人神话中没有神“给气”这个细节,而《说文》中的这个解释恰恰弥补了神话的缺陷。从这一点,我们再一次震惊于世界神话的一致性,再一次感到远古文明是一个完整体系的文明,里面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
因此,中医并不针对肉体的疾病,而是针对精神的健康,它认为,只要精神体健康了(气在体内流转无阻碍),肉体就必然健康,为此中医最讲究养气、调气、理气。从这点上讲,中医是“中介医学”,它是站在物质肉体与精神生命之间的一种医学体系,作用在于协调双方的平衡。
中医的存在恰好可以证明我们的假设:在人类的身体内部确实有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存在,这个生命体我们可以将它称之为精神生命体。它不以有形的方式存在,而将自己的生命化为无形之中。如果说肉体是我们生命存在的证据,那么,经络就是精神生命存在的证据。中医从根本原则上是站在精神生命体与肉体之间的一种医学体系,它调节着肉体与精神的相互平衡,而最终它关注的并不是我们的肉体,而是为精神生命服务的。
我们推测,中医的基本原则可能是这样的:精神生命与肉体生命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当精神生命受宇宙空间各种作用力影响时,它也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当它不健康时,就直接表现为肉体疾病。同样,肉体自身的病变也会影响到精神生命的健康状态。因此,中医的作用就在于调节双方的平衡,沟通与传递信息,用精神强大的力量来治疗肉体疾病,同时用地理、气候、季节等因素来协调精神生命与宇宙自然的相互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中草药治病的机理与我们今天理解的矾理决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将中草药还原为化学分子思想是错误的。中草药中一定有精神生命需要的东西,这种东西也不体现为化学分子结构。举一例子,古老的中医学中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说,指的是药物配伍上的禁忌,但这种禁忌在现代科学里找不到依据,如,“甘草不能配甘遂”,但用兔子做试验时,未发现任何反常的现象,心跳、体温、瞳孔、肠胃均属正常。再比如,“半夏贝母反乌头”,在药理试验时也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由此可以推断,“十八反,十九畏”配伍原则所针对的并不是肉体,而是精神生命,意思是说:如此的配伍会伤害精神生命。
中医学号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世界医学里独树一帜。与西医相反,中国的中医完全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它从来就不主张生存与毁灭,征服与被征服,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切人人体与疾病的关系当中。
中医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黄帝内经》讲到疾病时总离不开气候、季节、周围自然环境等因素。中医意义上的人;并不完全指肉体的人,而多指精神方面的人,强调思、忧、恐。喜、惧等等内在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关系,《素问?举通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上,思则气结。”故有“思伤脾”、“恐伤心”、“忧伤肺”之说,中医的藏象五神也是指神、、魂、魄、意、志,指的就是人的情绪、思想、意念、心理等精神的东西。
比如说,中医的所有理论都是以“气”为中心展开的。中医认为,“气”是生命的本源,阴阳五行是“气”的运动形式,五运六气是天地的“气”化,藏象五神是人体的“气”化,病因病机在于“气”化的失调,治疗在于调理“气”机。而中医讲的“气”,不论从哪一个方面讲,它都不像是物质性的东西,而是类似灵魂一样精神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推测,中医主要是以精神体为服务对象的医学,方法在于协调精神体与肉体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基本理论之下,中医的治疗思想和方法不是征服与毁灭,而是调和与平衡,它的最高原则不是把侵入的病毒杀死,而在于阴阳平衡下的转化。因此,中医特别讲究养气、调气、理气,盛则泄之,虚则补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促使阴平阳秘,补偏救弊。
由此可见,中医学的着眼点不在人的物质方面,而在人的物质与精神相互关系的方面,它的突出作用在于沟通物质肉体与人类精神的信息,起到中介调和的作用,因此我们把中医称之为“中介医学”。
现在我们来综合一下,西医学由于体现着物质文明的普遍原则,我们将它称为“物质医学”;中医学则与西医相反,它是站在物质肉体与精神之间,因此,我们把它称为“中介医学”。如果世界是由物质及精神构成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医在自然层次上所处的位置,物质(西医)——(中医—中介)——精神。
如果说“世界是物质的”哲学观点,导致了西医的产生,那么导致中医产生的基本哲学观点又是什么呢?虽然我们目前还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了解物质结构的人才可以发明西医学,同样,只有了解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结构的人,才可以发明中医学。因此,不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促使中医学产生的理论要比促使西医学产生的理论高明。
必须注意的是,中医中介的特点,并不是它单独具有的,它是中国远古文化大系里的一个分支而已,正如同西医代表着物质文明的普遍原则一样,中医中介的特点也代表它所属的那个文明体系的普遍原则,即东方文明的普遍原则。医者,《易》也,《易》为《易经》,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总纲,因此整个东方文明也可以称为“中介文明”。实际上,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以《周易》为中心的所有文化形式,都带有中介的特点,中医是中介的,气功是中介的,针灸是中介的,中草药的原理也是中介的,道家关于人的一切理论也都是中介的,巫术、占卜、相面等等都是中介理论的具体操作方法。
西医在治病,中医在治人
当中医遇到希特勒
很多人说中医科学,但我要说的是中医怎么科学呢?中医里面有很多药物,在实验室里都不能够杀死病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藿香正气,大家知道,夏天拉肚子吃点藿香正气,藿香正气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内里有寒和湿的时候,这时候你体内是寒湿的状态,中医的藿香正气里面都是散寒祛湿的药物,但它在实验室里,藿香正气水煮完了以后,把那个大肠杆菌放进去,它一个都杀不死,反而它是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但是人喝到肚子里,就能解决问题。为什么?因为本来藿香正气的药物就不是杀死大肠杆菌的,它是调整你体内状态的。所以西医很多人说,因为它不能杀死病菌,所以就是不科学的。
其实科学不仅仅是一个杀死谁的问题,病治好了,把你的状态调整好了,你已经从腹泻的状态变成正常状态了,你说谁科学?谁不科学?我看两个都很科学。你可以用抗生素,我可以用藿香正气,道理是一样的,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从中医文化理论的角度讲,中医更强调了以和为贵,因为西医老想杀死谁,那谁不想死,大自然不让它死,它就千方百计地变异,你今天用了,明天就没有用了。现在西方医学已经看到这个问题了,所以西方医学已经非常慎重地使用抗生素了。中医遇见这个问题怎么办?它不管你变成了萨达姆,还是变成了希特勒了,只要有这个环境存在,它就能发展,中医把这个环境撤掉了,在你这儿就找不到发展的条件了。
正因为我们祖先从来讲以和为贵,没想杀死谁,所以我们两千年前用的中药到今天依然有效。我想如果大家理解了这个理念,就能够理解中医那些用草根树皮做成的中药为什么能够解决疾病。西医在治病,中医在治人,他们俩的根本理念是不一样的。中医更侧重的是用药性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使得被破坏的平衡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况,从而使得疾病不能在你这儿找到它发展的余地,这就是中医的基本含义。
你好!我也试着说说中西医的区别吧:
  1、中医起源于春秋战国以前的中国,佑护我们民族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现代西医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随科技进步不断发...
你好 中医是治疗慢性病的
而西医是治疗急性病的 先说中医的好处 中药不但可以治疗还可以调节身体 而且中药经过炮制没有副作用
西药是提纯药 见效快
但是副作...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用药讲究对症下药,以毒攻毒!药效和治疗时间一般较长,讲究慢慢调理,短时间内见效不明显!但一旦见效往往是治标又治本!西医则完全相反,用药讲究短时...
西医的放疗、化疗、理疗如烤电等,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如西医治疗高血压,只要找到他们认为所谓的病因,即血脂稠、血黏度高、血管硬化、或者是肾动脉或者是肾静脉的瘤,就算...
刚怀了小孩检查出孕酮偏低,请问是不是一定要补黄体酮的呢?能不能吃什么中药调理啊?
答: 为避免孩子过近视,除了供给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以外,以下几类食物是不可缺乏的:
1.硬质食物 经常给孩子吃些有一定硬度的食物,增加咀吃力频率与力度,可促进小儿视...
答: 病情分析:你好,按你描述的这种情况,你确诊不排卵意见建议:建议你最好中西药结合调理治疗,建议你不要单纯用中药,也不要单纯用西药调理,要多调理一段时间才能彻底调理...
答: 神经紧张.应吃中药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泻千里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