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癣舒丹清的临床合作医院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临床学院...

低血糖导致糖尿病老人昏迷
低血糖导致糖尿病老人昏迷
&&84岁的郝奶奶患糖尿病30余年,由于平时注意饮食和锻炼,血糖一直控制较好。最近随着天气转暖,郝奶奶又开始了晨练。上周的一天早晨,她像平时一样早早起来,走到卫生间去洗漱。刚到卫生间门口,郝奶奶突然摔倒,意识丧失,家人连忙拨打120。急救医生抵达现场后,考虑郝奶奶可能是低血糖。紧急检查血糖,结果显示血糖仅有1.8mmol/l。医生马上给她静脉推注了50%葡萄糖纠正低血糖,同时在静脉输入葡萄糖,5分钟后郝奶奶逐渐清醒,急救医生将她送往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救治。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荆丹清介绍说,像郝奶奶这样因低血糖症导致的突发昏迷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这也是糖尿病患者主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普遍比较重视血糖过高,对低血糖症往往知之甚少,认为血糖控制得越低越好。有的患者已经70多岁了,仍要求空腹血糖降到5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一旦超过8mmol/l,就认为血糖控制差,甚至自己擅自加大药量;还有的患者血糖已经达到良好,仍自行加用胰岛素,结果导致低血糖。
&&“其实低血糖症有时比糖尿病更可怕。”荆丹清说,血糖指的是血中的葡萄糖浓度,它是提高机体代谢能量的重要物质,其中90%是供应大脑的需要。发生低血糖症时,机体缺乏糖提供能量,很多代谢活动受到抑制,特别是发生严重低血糖后。
&&“糖尿病是以血糖增高为特点,目前血糖控制的理念是降低高血糖、防止低血糖、减轻血糖波动。”荆丹清说,近年有循证医学证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严重并发症时,血糖控制过低较血糖一般的患者死亡率增高。其原因可能在于,当患者血糖控制严格时,易发生低血糖。当机体出现低血糖时,会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升高血糖,但这些激素在升高血糖的同时也会促使血管收缩。老年患者普遍存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等症状,心脑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当发生低血糖后,血管在既往已经狭窄的基础上进一步收缩,可能会诱发心脑血管梗塞而危及生命。
&&荆丹清提醒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血糖的控制标准,尤其是高龄糖尿病患者,控制标准可适当放宽。如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左右都算正常。为了防止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定期监测血糖的习惯。如果近期生活比较规律,未调整药物和治疗方案,每周最少监测血糖2次以上;如果近期调整了降糖药,则应加大测血糖的频率。夜间发生低血糖往往是非常危险的,有的甚至会因为低血糖而在睡梦中失去生命,因此要特别注意睡前及半夜2点左右的血糖。如果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或是由于其他原因发生身体不适时,也应加大血糖的监测频率,注意此时血糖是增高还是降低,适时调整降糖药的应用,避免血糖过低或过高发生严重危险。此外,很多老年患者有服用保健品的习惯,有些保健品虽然没有标明但其中含有降糖药物的成分,服用后会出现低血糖。因此,服用保健品不仅要挑选正规厂家的产品,而且要咨询医生是否可以服用。
&&荆丹清特别强调,低血糖早期症状以植物神经尤其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表现为心悸、乏力、出汗、面色苍白、震颤、恶心呕吐等,严重的会出现意识模糊、精神失常、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昏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值得注意的是,每个病人的低血糖表现并不完全一样,尤其是老年患者较年轻患者对低血糖的感知减弱,有些患者血糖已经很低了,但并没有出现低血糖反应而直接进入昏迷状态,如果救治不及时,就会危及生命。因此,糖尿病人出现低血糖时一定要及时抢救,患者家属应该懂一些低血糖的家庭处理方法。
&&健康误区
&&超七成糖尿病患者随意丢弃注射针头
&&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至少有30%需要注射胰岛素,而胰岛素注射笔因使用便捷、用量准确成为患者常用的注射工具,患者在医院外使用注射笔打完胰岛素后,笔上的针头如何处理呢?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糖尿病患者将针头随意丢弃。北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提醒胰岛素注射者,至少要把针头放在空的矿泉水瓶中,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专家表示,目前多数糖尿病注射胰岛素患者经常按照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来处理医疗垃圾。胰岛素注射笔针头大约5至8毫米,属于损伤性医疗垃圾,需要经过毁形、降解等专业处理流程。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会形成环境污染,还有可能对环保工作人员造成人身伤害。
&&郭晓蕙说,我国尚未有相关的部门或者相关企业回收废弃针头。近日,礼来启动了回收废弃针头公益项目。今年年底前,使用礼来胰岛素注射产品的患者可按照相关标准将废弃针头送到指定地点,这些指定地点设在北大医院、人民医院、安贞医院等医疗机构的糖尿病患者教育点。回收的废弃针头将由指定机构集中处理。
&&专家建议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注射过程中,应遵守针头一针一换的原则。如果注射笔用针头多次使用,会造成针尖钝化,不仅会让患者感到疼痛,而且可能导致皮下脂肪增生,严重的有可能出现针头留置在体内等意外情况。
别让微博“控”得你走火入魔
&&“只是喝一碗杨枝甘露,你掏出手机拍个不休。把我晾在一旁像一块木头,让我感觉有点寂寞。你是可以什么都不做,但不可以什么都不说。你又登录了你微博,分享直播你的生活……”许嵩的一首《微博控》,伴随着大批粉丝的拥趸火遍网络。而许嵩歌中所唱的,也正是众多“微博控”们真实生活的写照。随着微博的日渐火爆,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那种“不登录微博就觉得少了点什么”的微博控,陷入微博的诱惑当中不能自拔。
&&走火入魔
&&“神人”每分钟发微博1.5条
&&微博上曾经有这么一个段子非常流行——一文艺青年穿越到过去,成了一个官宦之家的少爷。家里负责膳食的师傅都是有名的大厨,文艺青年却每天食不下咽,以至于得了厌食症。一个大丫鬟鼓足勇气问他:“大少爷可是有什么心事,怎么一口饭菜都没有吃下?”文艺青年长叹道:“为什么你们这儿没有单反啊,这菜还没有拍照片呢怎么能吃?”
&&这个段子编得确实精彩,虽然有点夸张,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还真有这么一批微博的狂热追随者被微博迷得“走火入魔”。孙迪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微博控”,完完全全就是笑话里面那个文艺青年的原型。吃个饭要拍个照片上传,让所有粉丝都知道她午饭吃的是什么;买件衣服也得发图炫耀一下,狂刷屏幕等着粉丝献上赞美的评论;有什么事明明可以打电话一分钟说明白,却非要写到微博上,宁肯等到朋友几个小时以后才看到回复……孙迪就这样被微博牢牢抓住,每天早上还没起床,就伸手抓过手机,刷新最近的微博,犹如皇帝临朝一般,先要纵观天下大事,然后运筹帷幄,迅速批示,或批评或建议,或@或转发……吃饭、工作、坐车,孙迪无时无刻不紧紧握着她的手机,甚至有时她去买东西,都要一只手拿着手机“织围脖”,一只手掏口袋拿钱包。她每天要花四五个小时的时间耗在刷微博上,最少要发十几条消息。孙迪的“博瘾”在广大“微博控”当中还算是比较轻的,前几天有个被网友尊称为“神人”的“KaNgKaN”两年时间发微博162万条,平均每天就要发2200条,每小时92条,每分钟1.5条!所有自称为“微博控”的人在这位“大神”面前全都黯然失色,甘拜下风。
&&专家解惑&一种满足心理需要的网络依赖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医学研究中心宋崇生医师说,“微博控”本质上是一种网络依赖。只不过上网关注的对象更集中于微博而已。经常发微博,并反复地刷新页面,是渴望在网络空间建立人际联系,并希望这种联系更广泛更密切,微博控们往往希望自己发出的信息得到很多的重视与关注,“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尤其是渴望有异性关注并回应自己的微博。这体现出微博控渴望社交的心理需要。
&&宋崇生医师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分析“微博控”们的心理状态——人有五种不同层次的基本需要,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归属和爱”的需要与微博控关系尤其密切。人本身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害怕孤独,害怕被拒绝被排斥被抛弃,希望加入到一个群体当中。而进入一个群体也是有条件有成本甚至有风险的,比如在群体中可能被讥笑,可能被攻击,可能会自卑等等。而微博这种网络形式,则可以屏蔽掉这些烦恼。“你发微博的时候,不管你是否衣着得体,不管是贫是富,只要内容吸引人,你就可能得到关注,得到友谊。想说就说,不想说就沉默,这些权利都在自己的把控之中,而不需要顾及别人的脸色。所以,微博的存在,给人以更大更安全更自由更平等的社交空间。”
&&上微博还可以满足人的另外一种基本需要,就是尊重。如果自己发的内容很新颖,很引人注目,自然会得到关注和积极回应。尤其是得到异性博友的关注,更令人振奋。会给当事人一种力量感、意义感和价值感,可以满足自己被尊重的需要。所以很多博友会转发一些新奇的博文,以吸引眼球。
&&医生开方&用恰当方式调节心理状态
&&宋崇生医师认为,微博的这些功能应该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弥补现代人在缺乏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的社交需要。但是,如果过度沉迷,则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首先可能会使原本具有的现实社交能力削弱,社交兴趣降低。微博上的语言交流,是一种文字交流,这种交流获得的信息,都是由读者自己加工,所以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人看来,由于心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解读,因而主观性更强,更富于想象的色彩。而不如现实的社交,有一些视觉、听觉信息来丰富或矫正自己的体验。如果过度沉迷,还会影响自己的情绪。比如,没有得到预期的关注,会让人失落、惆怅、不快。或者由于客观原因不能上网而产生渴求、焦虑、烦躁。长期下去甚至会形成网络依赖。有的人还会因此而打乱作息规律而影响睡眠,导致失眠。
&&宋崇生医师建议“微博控”,可以用恰当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比如可以在饭后等闲暇的时间发微博,每次登录的时间适当控制,以不影响当下的工作和生活为前提;或者每周集中一个时间,完全用于上微博,充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另外,也要增加现实中的社会活动,尽量从现实中满足自己的社交需要。如果对待微博如同恋人那样,需要时时相守,不能分离,则需要求助医生来处理成瘾的问题了。
跑步救了我的命
&&春暖花开,是踏青郊游好时节,也是跑步、越野、自行车等各项户外运动的黄金季节。憋了整个冬季的市民特别是整日端坐在电脑前的白领们,想去跑步的话,需要注意些什么?记者为此专访了北京户外越野的高手、2009年TNF100公里女子组冠军邢如伶。
&&邢如伶,不仅是一名跑步高手,TNF(The&North&Face)的签约运动员,而且是昌平南口医院的一名护士。她曾连续10年获得攀登中央电视塔比赛的中年女子组冠军。但是,她开始跑步并喜欢上跑步,却是缘于12年前的一次意外查出患有心脏疾患。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跑步救了我的命”!
&&邢如伶是怎么从一名普通人跑成世界冠军的?如何通过跑步治愈心脏疾病的?在跑步中,她遇到过哪些问题、困难、伤病,是如何坚持下来,如何克服的?特别是她作为一名专业的医护工作者,其建议和跑步心得体会对读者或大有裨益。
&&器质型心脏病患者不适合跑步
&&记者(以下简称记):听说2000年底您查出心脏间歇,当时您才37岁。是工作太累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比如遗传等?&
&&邢如伶(以下简称邢):应该是工作太累,情绪紧张造成的,比如睡眠少时,心情不愉快时,就会频繁出现心脏间歇,应该与遗传没有关系。
&&记:为了健康,您选择了跑步,训练了5个多月就参加了北京马拉松,获得3小时20分的成绩。这个成绩即便是一名出色的业余男选手也很难达到,您此前是否有过跑步经历?或者有跑步的天赋?
&&邢:我生长在农村,从小上山打草、割荆条、割柴、刨药材,换钱来挣学费,从小练就了一个好身体。上学喜欢体育运动,跳高、跳远、跳箱、单杠等运动都做得很出色,但没有跑步经历,不过我的妈妈在上学时跑步成绩很优秀,曾在昌平区比赛中取得很好的成绩,我可能是遗传了妈妈的因素吧!
&&记:2012年港马,也有心脏病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训练并成功完成马拉松。心脏病患者也可以跑步,甚至挑战马拉松。什么类型的心脏病患者肯定不适合跑步等剧烈运动?&
&&邢:器质型的心脏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各种心脏病是不适合跑步等剧烈运动的。
&&记:另外一部分心脏病患者,跑步需要注意一些什么?比如强度、药物、饮食、锻炼时间等方面有没有特别需要注意的?&
&&邢:功能性的心脏病,也就是临床上常说的“心脏神经官能症”,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科学锻炼。
&&轻度的心脏病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从快走开始,逐步过渡到慢跑,运动量也要循序渐进,不要剧烈运动,时间可在30分钟到1个小时之内,最好要搭伴出行,如果在运动时出现心慌、气短一定要停止运动。运动在太阳出来以后出门,最好在下午3点以后,关于饮食要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要戒烟限酒,粗细搭配,适量运动,保持心态平衡。&
&&记:我有朋友是哮喘病患者,很想跑步但心有恐惧。哮喘病患者也能跑步吗,跑步有改善或治疗的作用吗?呼吸系统方面有疾患的人跑步时需要注意什么?
&&邢:哮喘病患者开始锻炼时不要跑步,最好选择散步,根据自己的情况逐渐增加散步距离。等身体适应后可进行快步走,完全适应后,就可进行跑步锻炼了。但要避免在冬季空气太冷时进行跑步锻炼。跑步可以锻炼肺功能,有效改善哮喘病症状。患有呼吸系统疾患的患者一定不要剧烈运动,要选择空气质量好的天气运动,要学会用鼻子吸气,用嘴呼气,避免症状加重。
&&记:像其他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跑步会有改善或治疗的作用吗?
&&邢:糖尿病患者跑步锻炼会明显改善症状,但不要运动过量,防止低血糖的发生。高血压患者,要根据自己的血压高低来选择运动方式和运动量。首先切勿运动过量,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增加活动量。其次,要注意环境气候,夏天时应在清晨或黄昏较为凉爽时做运动,避免日晒雨淋,冬季运动时要注意保暖,以防止血压波动导致中风。第三,选择安全场所,学校或较为宽敞的居住小区是较好的运动场所。第四,运动时切勿空腹,以免发生低血糖,最好的运动时间应选在饭后2小时。
&&如何跑得有乐趣
&&记:很多人一提到跑步就害怕,感觉一跑起来很吃力、很费劲,坚持不住或跑不了多远。
&&邢:我开始跑步是和同事一起跑,一边跑一边聊天,分散了注意力,就不会感觉累了,而且大家在一起跑,会有竞争,还会不断提高成绩。
&&记:跑步怎么能做到持久?当初您坚持跑步多久以后就形成了习惯,并且体会到乐趣?
&&邢:开始跑步时肯定会腰酸腿痛,但一定要坚持,最好和跑友约好跑步的时间,当你懒惰时,一想有跑友在等我,就会迅速起床去跑步了,这样坚持久了,自然就养成每天按时跑步的习惯了。
&&记:有人说跑步是一种正能量。在日本,跑步被誉为动禅。跑步的11年,您体会到最大最多的乐趣是什么?感悟、收获最多的是什么?&
&&邢:从当初跑步是因为身体不适,到后来的喜欢,再到最后的执着,11年来我收获了健康!收获了挑战极限后的最大快乐!结交了国内外的朋友,开阔了眼界,走出了国门,收获了工作生活以外的快乐!感悟最多的就是只要勤奋地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获得快乐!
&&平时多锻炼
&&跑步才不毁膝盖
&&记:很多人担忧,跑步会毁膝盖。您的膝盖情况怎么样?曾有过伤痛吗?
&&邢:坚持十余年跑步,目前我的膝盖没有任何问题,在2010年12月参加美国50英里耐力赛时,曾在后半程出现右膝盖外侧髂胫束疼痛,在比赛终点美国专家告诉我是因为大腿外侧韧带牵拉过度造成的,他后来教我怎样拉伸这块韧带,自此,我在训练前认真进行热身,拉伸韧带,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疼痛。所以运动前的热身很重要,还有就是训练后的恢复、放松也很重要。
&&记:您参加过国内外几百公里的比赛,比赛会持续好几天,几乎每天一个马拉松的距离,这对膝盖肯定是一个考验。
&&邢:保护膝盖最好的方法就是每天坚持做下蹲运动,最好1分钟做3次,越慢越好,这样会使膝盖控油,保护膝盖。
&&记:爬山是一个热门的户外项目。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不少人下山时大腿会酸软,甚至抽搐。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平时有何办法加强锻炼?&
&&邢:登山运动前,一定要牵拉韧带,下山时,一定要慢,学会下山技巧,找准落脚点,像是在跳舞一样,防止损伤膝盖。平时做一做下蹲运动,锻炼腿部肌肉,这样会减少运动中的抽筋发生。
&&记:这涉及一个核心肌群的训练问题。您平时在家进行哪些核心肌群训练?&
&&邢:平时在家每天坚持做50个仰卧起坐,并牵拉腿部韧带,在床上躺着做空蹬自行车运动,拍打全身的每一个部位,使每一块肌肉、韧带都动起来。
&&记:普通跑步爱好者,肯定无法像您这样专业,如果简化下您的核心训练流程,哪些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邢:仰卧起坐、俯卧撑、下蹲、空蹬自行车、踢腿、高抬腿、活动膝关节、脚踝关节、下压腿等。
&&记:大家跑步或爬山后,需要拉伸么?拉伸有哪些好处?您能介绍几种简单的拉伸方法么?&
&&邢:跑步登山前和跑步后都需要拉伸,跑前拉伸热身是让参与跑步的韧带开始进入状态,防止韧带拉伤,跑后整理运动也非常重要,可以迅速地排出因运动而产生的乳酸,我一般的做法是拍打大腿、小腿和全身,并按摩腿部,拉伸腿部韧带,晚上睡觉前,空蹬自行车,将腿抬高,利于血液循环,减少乳酸堆积。
旅行外出先学急救 &
&&“您会正确拨打急救电话吗?”、“遇到心跳骤停患者或者溺水者您会现场急救吗?”、“您会正确使用人工呼吸抢救病人吗?”……4月21日,本报与北京急救中心联合开展意外伤害免费急救培训。由于场地所限,当天能够到现场并参加培训的只有100位市民。为了能让更多的市民了解急救知识,北京急救中心的专家们整理了一些基础的急救知识,让市民对旅行中比较常见的意外伤害急救知识有所了解。
&&如何正确拨打急救电话?
&&你会打120吗?很多人会说,“打电话,谁不会!”其实,拨打120电话是很有讲究的。很多人在紧急状况下出现语无伦次的情况,经常说一句“有人受伤了,急救车快来!”就挂断了电话。怎样打120才是正确的方法呢?北京急救中心培训中心的温新华介绍说,打急救电话一定要注意下面几点:
&&1、告知伤病者所处的正确的地点,以及姓名、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
&&2、说出意外事件类型、发病或受伤的情况。
&&3、多人受伤时,说出大致受伤人数、伤势,性别及年龄分布。
&&4、说明发生人身伤亡的特殊情况:例如煤气泄漏、火灾、高处坠落、交通事故。
&&5、告知求助者的保持畅通的联系电话号码。
&&6、应先让120电话台挂断电话。
&&如何进行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是挽救心跳骤停患者的急救技术。基础心肺复苏分为两部分,一是人工呼吸,二是胸外心脏按压,两者必须结合且有节奏地交替重复进行。在施行心肺复苏之前,必须首先判断病人是否发生了心跳、呼吸停止的情况。简单而实用的判断方法是:在伤病者失去知觉的情况下,继而观察有无呼吸,如果二者均无,即为心跳呼吸停止发生死亡,应尽快进行心肺复苏。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可大大提高生存率。
&&胸外心脏按压时,救助者应将上身前倾,以髋关节做支点,双臂伸直,双肩正对病人胸骨上方,垂直地以掌根将胸骨下压至少5厘米,然后放松,使胸部充分回弹。按压频率:每分钟至少100次,节律要均匀。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必须交替进行。胸外心脏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应不间断地施行心肺复苏,直到伤病者恢复呼吸或交给到达现场的急救医生为止。
&&如何抢救溺水者?
&&溺水时随着人的呼吸动作,水进入呼吸道,使呼吸道阻塞或导致喉部的声门痉挛,进而发生窒息、呼吸停止而死亡。
&&在溺水现场急救时,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1、不会水的人应高声呼救,不要盲目下水救人。附近有救生员要马上请他去救人。志愿者可在岸上使用绳子、长竹竿、木板投向溺水者,使其抓住,拖拉到岸边救起。
&&2、水性好的人在水中救人时,应用一只手从其腋下插入握住其对侧的手,也可托住其头部,用仰泳方式拖向岸边,拖带溺水者的关键是使他的头面部露出水面。
&&3、在水中救援同时,应请人打120电话呼叫急救人员前来救援。
&&4、当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应放在坚实的地面上,迅速清除口腔、鼻咽部的异物,如淤泥、杂草等。迅速判断伤者的意识和呼吸,如果已经没有任何反应,没有呼吸,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直到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为止。
&&5、如果溺水者救上岸后神志清楚,只需脱去湿透的衣裤,注意保暖,口服姜糖水、茶等热饮料,直接送医院检查治疗即可。
&&如何进行外伤包扎?
&&旅游外出时,外伤是最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包扎伤口也有学问:
&&1、有条件的话,应尽量初步地清洁伤口。也就是用洁净的水冲洗伤口,尤其是被污染的伤口要彻底冲洗干净。不过,伤处如果出血速度比较快时,应首先止血。
&&2、如果手边没有消毒的敷料,应尽量选用干净的替代品遮盖包扎伤口,减少伤口感染的机会。临时敷料可以就地取材,例如洁净的布块、床单及手帕等都可临时应急。临时敷料需具备5个条件:柔软、透气、无粘性、清洁及吸水性好。
&&3、如血液浸湿覆盖伤口的纱布等物品,最好不要除去最初覆盖伤口的纱布,可再加敷料在其上,然后再包扎。
&&4、若伤口出血,且伤口有骨折或异物时,不要在伤口处直接加压止血,可用软垫等物品衬垫后再包扎伤口。
&&5、包扎后将伤肢悬吊,以利于伤口康复。
跑100公里,没问题!
&&昨天,本版刊登了北京户外越野高手邢如伶的专访。作为一位医护工作者同时又是长跑达人,49岁的邢姐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介绍了哪些人不适合进行跑步锻炼以及如何避免运动伤害等问题。今天,邢姐结合自己12年的锻炼经验,为长跑和越野爱好者提供了一些装备、饮食乃至自救方面的经验。还有不到1个月的时间,邢姐就要再次参加100公里越野赛,她说,普通人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同样可以完成这样的赛事。
&&记:很多上班族没有充裕的锻炼时间。我听说您就是抽空锻炼,喜欢早上跑步,然后去上班。跑之前能否吃东西?通常吃些什么比较好?喝水吗?&
&&邢:比较科学的说法是,最佳的运动时间是下午3点以后,可每个人的空余时间不同,我下午3点要上班工作,所以我习惯早晨跑。每天起床后我第一项任务就是喝一杯白开水,这样可以稀释血液,加速血液循环,减少运动时出现伤害。早上我基本是空腹跑,如果有饿感,可以含些糖块防止出现低血糖。
&&记:如果是在傍晚或晚上跑步,跑之前可以吃一些什么?&
&&邢:想要晚上下班后跑步,午餐可以多吃一点,跑前可以喝水或是功能饮料,吃一点容易消化的食物,含块糖或吃块巧克力。如果是晚饭后跑,一定要在饭后1个小时后再跑。
&&记:早晚跑步需要注意什么?特别是从安全性、舒适程度等方面而言。&
&&邢:早晚跑步,尤其是天黑时跑步,一定要到熟悉的场所去跑,或是到有灯光的场所跑,保证安全是第一位的。另外,跑步要穿透气舒适的衣服,天冷时跑步,出门要注意保暖,等身体跑热了再脱掉外衣,运动完了再穿上,防止受凉感冒。还有就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跑,如果感觉体力不支就停止运动。
&&记:听说您上班时从不坐着,一直都是跑着工作。而且上下班也是跑着去。看来,锻炼可以随时随地。针对上班族,您有哪些见缝插针的锻炼诀窍?&
&&邢:随时随地都可以跑步运动,能骑自行车上班就不坐公交车,单位离家近的干脆不坐公交车,慢跑上班,这样既锻炼身体,又环保低碳。单位离家远的,可在坐公交车时早一站下车,慢跑一站地。而且我平时能走楼梯就不坐电梯。
&&记:春秋天的北京,早晚温差较大,风也较大,跑步最好穿什么样的衣服?冬天怎么穿又保暖又不影响跑步?&
&&邢:春秋跑步时,穿一件既透气又保暖又防风的衣服。冬天最好穿两件,里边穿一件保暖、透气、速干的衣服,外边穿一件柔软的外衣,当运动起来身体发热后,可将外衣脱掉系在腰上,这样就不感觉累赘了,等运动完了再穿上保暖。
&&记:鞋是跑步运动中最关键的装备。穿什么样的鞋往往取决于跑者自身体重大小、脚内翻或外翻程度以及路面情况。对普通的爬山、公路跑爱好者和户外越野者,您有何推荐?&
&&邢:普通的爬山运动为保护脚踝,要穿抓地性好、底子相对厚一些的登山鞋,防止在登山时硌脚或脚下打滑。公路跑时,可选用轻便的马拉松鞋。对于户外越野跑,必须选用专业的越野跑鞋,这样可以保护双脚不受伤害。
&&记:户外运动方面,衣着、鞋袜通常有一些禁忌。据您的经验,都有哪些禁忌?如何避免?&
&&邢:户外运动时要根据自己的运动项目选择合适的服装和鞋袜,鞋子要比自己的脚大一指,袜子尽量不要穿全棉的,服装最好穿透气、速干的,尽量不穿全棉的服装进行运动,防止出汗对皮肤造成伤害。
&&记:跑步运动时女生的内衣好像也是有讲究的。您有何建议和推荐?&
&&邢:跑步时女生的内衣要选择不带钢拖的,最好选择大小合适的专业品牌运动内衣,这样可以防止长时间运动对皮肤造成伤害。
&&记:饮食方面,有人说跑者最好素食。请问,您平时的饮食是什么样的?跑步前后您对饮食会有怎样的调整?
&&邢:我平时的饮食是粗细搭配、荤素搭配,从不挑食,注意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跑前我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鸡蛋。跑后我会吃饱,还是荤素搭配,注意把水补足。大运动量时,我会补充一点蛋白质粉,以补充能量。&
&&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热衷户外运动,但媒体上不时有报道,一些户外爱好者在探险中遇到了危险,甚至失去了生命。从装备、能量补给、通讯、自救设施以及心理准备等方面,您有何建议和警示?&
&&邢:首先不要到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去探险,要结伴而行,装备要齐全,背包、水袋、专业鞋子、颜色鲜艳的服装、头灯(备用电池)、急救毯、口哨、刀子、保暖衣服、足够的水、食品、手机或是手台、创可贴、急救药品、绷带、别针等。万一发生危险,千万不要惊慌,要尽快呼救,拨打同伴电话或是急救电话寻求帮助,并注意保暖,在不知道救援人员何时到来的情况下,食品和水要一点一点用。
&&记:普通长跑爱好者如果想像您一样参加马拉松、几十公里甚至百公里的越野跑等极限运动,需要做哪些充分的准备和科学的训练?&
&&邢:从每天5公里开始跑起,2周后加到10公里,1个月后加到20公里,一周至少要跑5次,逐渐加量,培养自己的耐力。
&&记:5月12日将是TNF100公里比赛的日子,您现在准备得如何?
&&邢:我从3月初开始就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了,每个周六基本都在赛道上训练,20公里、30公里、50公里逐渐加量。TNF100已经进入倒计时,我会利用最后的时间好好训练。
郭军:四两拨千斤巧治黑色素瘤
&&“你们中国学者对ASCO是零贡献!”2006年夏天,郭军正在美国芝加哥参加美国临床肿瘤大会(英文缩写:ASCO),这也是全球最高水平的肿瘤盛会,来自全世界的5万多名肿瘤专家在这里展示交流肿瘤治疗的最新成果。会场外,一个外国朋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郭军道出了他对中国学者在肿瘤治疗研究领域的看法。
&&听到老外坦承地说中国人“零贡献”的话,郭军“悲从中来”,这个粗犷的汉子被“气哭了”。他一个人坐在会场外痛哭,全然不顾过路的外国同行们诧异的目光。“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被人瞧不起,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行业,中国人从来不缺少民族的脊梁。我们要做出点中国人的贡献,让他们瞧瞧!”郭军擦干眼泪,回到会场中认真听会,认真学习,认真提问,自掏腰包去参加ASCO那些收费的高级别学术讨论会。之后的每一年,在ASCO会场,国内的同事们都说他是“最爱开会的人”。他向国外同行学习,他在繁杂的学术问题中寻找突破点。
&&哪个问题是国外同行非常关注而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中国人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卧薪尝胆五年后,“Jun(军)”终于让外国同道对中国学者刮目相看。今年6月,郭军将在美国临床肿瘤大会上进行大会发言,这也是中国内地第三个、北京市第一个在美国临床肿瘤大会上进行大会发言的中国医生。
&&电影《非诚勿扰》让人们知道了黑色素瘤的厉害。黑色素瘤在我国相对于肺癌、肠癌等发病率较高的肿瘤来说,从数量上来看属于“小肿瘤”,但黑色素瘤一旦发展到晚期,恶化程度很高,疾病进展很快,堪称“癌王”。在欧美一些国家,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很高:黑色素瘤是澳大利亚的第一大肿瘤;在美国,黑色素瘤是第五大肿瘤。怎么能让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郭军能够登上美国临床肿瘤大会的讲台,正是因为他在黑色素瘤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郭军和他的团队通过研究中国黑色素瘤快速进展的原因,发现了部分黑色素瘤是因为c-Kit基因的突变所导致的。于是,他和团队精心组织了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采用针对c-Kit基因突变的特异靶向药物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疗效显著,疾病控制率可达70%左右,而之前所采用的化疗等方式有效率还不到7%。
&&郭军说,在黑色素瘤领域,目前已知的有两种主要的基因突变是导致黑色素瘤快速进展的元凶。其中c-Kit的基因突变主要出现在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患者中,这种类型的黑色素瘤患者在亚洲最为常见。找到针对这种突变的特异性抑制剂,相当于迅速给这辆疯跑的汽车踩下了刹车,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相对于传统化疗等疗法来说,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副作用小,而且起效快,且能较长时间控制肿瘤生长,大大延长了患者的生命。目前,这种治疗方法已经在北大肿瘤医院等国内外多家医疗机构开展。
&&电影《非诚勿扰》上映后的一段时间内,每次郭军出门诊时都会遇到很多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的有“痣”之士。很多人涌到郭军的门诊中是有道理的:郭军创建的黑色素瘤研究治疗团队是我国第一个以黑色素瘤命名的科室。2003年,北京肿瘤医院为他搭建了一个研究治疗黑色素瘤的平台,此前,我国大大小小的肿瘤医院中,还没有一位医生是专门看黑色素瘤的。
&&对于黑色素瘤的痴迷,使得郭军走到哪里都“职业病”似的观察周围人的黑痣。有一次,郭军下班后到医院附近的一家健身房里去跑步。在他前排的跑步机上有个小伙子,后背长了一颗黑痣。郭军一直跟着这个小伙子看他后背的“痣”,仔细观察后,他认为这颗痣有可能已经出现了恶变。他走过去对小伙子说,“你后背这颗痣可能是黑色素瘤,最好马上去医院看看。”健身的小伙子白了他一眼,没理会。看小伙子不在意,郭军又凑上前去劝他去医院看看。“你有病吧?管我身上长什么痣!”小伙子急了,冲郭军直嚷。“我是肿瘤医院的大夫,你别生气,你明天去医院找我。”郭军锲而不舍地劝着小伙子。第二天,小伙子来到郭军的门诊。经过病理最后确定那颗“痣”真的是黑色素瘤。值得庆幸的是,小伙子的黑色素瘤在肿瘤分期上属于“非常早期”,手术切除后就等于彻底治愈了。
&&作为我国黑色素瘤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郭军经常到电视台做一些科普节目。每次节目录制之后,现场的工作人员就开始“宽衣解带”,请郭军给看看身上的黑痣是否有恶变。郭军说,其实黑色素瘤早期是有信号的:95%以上的患者在黑痣出现明显变化1年左右才来就医。其实只要具备一点这方面的知识,就能早期发现异常,但遗憾的是很多患者错误地认为这颗痣不疼不痒、不影响生活,就可以不管它。“当你对自己的色素痣产生怀疑的时候,不要大意,更不能搔抓、刮切等,请及时找专科医师就诊。”郭军说,专科医生可以规范地利用各种仪器和丰富的经验,帮你做出正确的决定,避免早期黑色素瘤被耽误或被不当处理以至于演变成最可怕的一种晚期肿瘤。&&
&&人物档案
&&郭军,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副院长,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内科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协会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协会肾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黑色素瘤研究联盟亚太地区主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