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嘴里含着米饭又外出回来马上喂奶奶除了会呛还会引来何问题

喂奶方法不对会要宝宝命 呛奶后一定要弄哭TA
你知道吗?母乳喂养如果方式不安全也会导致宝宝生命危险,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喂养方式?喂养时妈妈要注意哪些事情?
4月13日,长沙,湖南省儿童医院准备提取角膜前的祥子,旁边的孩子不停的哭闹着。4月8日晚上8点10分,祥子的到来给全家带来了欢乐。但这种幸福,仅持续了4天。出生后的第四天早上,祥子吃奶时被23岁母亲的乳房压住了鼻孔,呛奶窒息。抢救近1个小时后,孩子终于恢复心跳,但仍处于昏迷状态。经会诊,孩子治愈的希望很小,即使治好了也会有很大的后遗症。
http://img3./photo/-08/7FRRAQEJ390S0026.jpg
http://img4./photo/-08/t_7FRRAQEJ390S0026.jpg
4月13日,编号“438”的祥子双手瘫在抢救辐射台上,身边显示心电监护仪屏幕上,孩子的心跳为“0”。叶先生明白孩子继续这样下去只能尝尽痛苦,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决定放弃治疗并捐献孩子的眼角膜。
http://img4./photo/-08/7FRRAQM.jpg
http://img3./photo/-08/t_7FRRAQM.jpg
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4科监护病房内,眼库工作人员提取祥子角膜。
http://img3./photo/-08/7FRRAQQB390S0026.jpg
http://img3./photo/-08/t_7FRRAQQB390S0026.jpg
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4科监护病房内,眼库工作人员提取祥子角膜。
http://img3./photo/-08/7FRRAQV.jpg
http://img3./photo/-08/t_7FRRAQV.jpg
祥子的爸爸叶先生接受采访时,止不住哽咽。叶先生说,不忍心去看孩子最后一眼,实在是对不起孩子,真希望,他在天堂那边不要怪爸爸妈妈。我和妻子都是80后,对喂养孩子一事,根本就不懂,在孩子出生的那家中心卫生院也没有怎么教,现在肠子都悔青了。
http://img3./photo/-08/7FRRAQ7L390S0026.jpg
http://img4./photo/-08/t_7FRRAQ7L390S0026.jpg
这是一个多么让人心痛的悲剧,妈妈的乳头堵住宝宝鼻孔,因奶汁太急引起宝宝呛咳、吐奶,导致窒息死亡。这个巨大伤痛给这个本该幸福的家庭造成了无法愈合的伤害。喂奶,并不是一件可以直接上手的小事!每一个新妈妈和即将成为妈妈的女性朋友,请必须相信,喂奶的方法不对,将直接影响到宝宝的生命安全!
* 母乳不能随便喂 方法必须先学会
找一个舒服的姿势――
首先,妈妈要端坐或是半躺,把宝宝抱在胸前或是让宝宝睡在自己身边。宝宝的整个身体都应该面向妈妈,而不只是头部。如果需要的话可以用枕头支撑自己的胳膊、背部或是支撑宝宝。一定要确保枕头不会妨碍宝宝的呼吸。
时刻观察宝宝吸奶反应
不是把乳头放在宝宝嘴里就可以了,更不可边喂奶边做闲事或者聊天。不要理会周围的干扰,专心致志地感受紧贴着你胸部的宝宝的嫩嫩的脸蛋儿。如果宝宝没有立刻吮吸,妈妈可以用手指或乳头轻碰宝宝的脸吸引他产生吸奶的反应。
帮助宝宝调整吸奶动作
帮助宝宝用正确的姿势吮吸。宝宝应该含住包括乳晕在内的整个乳头。一些宝宝可能得学上一阵才能做到这一点,但这个步骤很关键,因为如果宝宝吮吸的方
法不对乳头很快就会感到疼痛。帮助宝宝把乳头衔在嘴中央,衔住的乳晕越多越好。如果有必要的话,把乳房压低一些,为宝宝提供足够的呼吸空间。
身体和心情一定要放轻松
喂奶的时候随时调整自己和宝宝的姿势。你越放松,喂奶的过程就越顺利。
* 当宝宝发生呛奶你该怎么办
新生宝宝呛奶现象较为常见,因为宝宝的胃呈水平位,容量小,连接食管处的贲门较宽,关闭作用差,连接小肠处的幽门较紧,而宝宝吃奶时又常常吸入空气,奶液容易倒流入口腔,引起呛奶。也有研究发现,婴儿呛奶与维生素A的缺乏密切相关。
轻微的呛奶
轻微的呛奶,宝宝自己会调适呼吸及吞咽动作,不会吸入气管,只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呼吸状况及肤色即可。
◇ 吐奶必须马上处理
若平躺时发生呕吐,应迅速将宝宝的脸侧向一边,以免吐出物向后流入咽喉及气管。
◇ 及时清理宝宝口鼻中异物
然后把手帕缠在手指上,伸入口腔中,将吐、溢出的奶水食物快速清理出来,以保持呼吸道顺畅,然后用小棉花棒清理鼻孔。
◇ 掌握正确急救方法
宝宝憋气不呼吸或脸色变暗时,表示吐出物可能已进入气管了,让其俯卧在床上,用力拍打背部四五次,使宝宝能将奶水咳出来。
◇ 最后一招:弄哭宝宝 马上送医
若以上方法都没有作用,需要马上夹或捏宝宝的脚底板,刺激宝宝,使宝宝因疼痛而哭,加大呼吸,此时最重要的是让他吸氧气入肺,而不是如何把异物取出。同时,及时送往医院检查。
特别提示:一定要让孩子哭出来
即使宝宝在呛奶后呼吸很顺畅,最好还是想办法,让他再用力哭一下,以观察啼哭时的吸氧及吐气动作,看有无任何异常,例如声音变调微弱、吸气困难、严重凹胸等,如有即送医院。如果宝宝哭声宏亮,脸色红润,表示没有问题,反之则需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999或去医院进行检查。
* 如何防止宝宝发生呛奶
哺乳姿势要正确
如果奶流过急,妈妈可以采取“剪刀式”夹托乳房,防止宝宝被过急的奶流呛到。
缩短喂奶的间隔时间
喂奶次数可以稍频一点,每次给宝宝吃的稍微少一点。
感觉胀奶时,要先挤出一部分
如果宝宝睡午觉起来三五个小时没有吃奶,通常这种情况下呛奶比较多。妈妈可以用吸奶器吸出来一些,减慢奶流速度后再喂宝宝,可能会减少呛奶的出现机会。
* 保证母乳喂养安全,不宜做8件事
生气时喂奶
这是因为妈妈经常性地生气发怒后,体内就分泌出有害物质。若“有毒” 乳汁经常被婴儿吸入,会影响其心、肝、脾、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使宝宝的抗病能力下降,消化功能减退,生长发育迟滞。还会使宝宝中毒而长疖疮,甚至发生各种病变。在此劝慰在哺乳期妈妈,尽量不要发怒生气。妈妈一旦发怒生气,切勿在生气时(或刚生完气)给宝宝喂奶,以免不利于儿童健康。如要哺乳,最少要过半天或一天,还要挤出一部分乳汁,再用干净的布擦干乳头后再哺乳。
不宜运动后喂奶
人在运动中体内会产生乳酸,乳酸潴留于血液中使乳汁变味,宝宝不爱吃。据测试,一般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即可产生此状,故肩负喂奶重任的妈妈,只宜从事一些温和运动,运动结束后先休息一会再喂奶。
不宜躺着喂奶
宝宝的胃呈水平位置,躺喂易导致宝宝吐奶。正确之举是妈妈取坐位或中坐位,将一只脚踩在小凳上,抱好宝宝,另一只手以拇指和食指轻轻夹着乳头喂哺,以防乳头堵住宝宝鼻孔或因奶汁太急引起婴儿呛咳、吐奶。
忌喂奶时逗笑
宝宝吃奶时若因逗引而发笑,可使喉部的声门打开,吸入的奶汁可能误入气管,轻者呛奶,重者可诱发吸入性肺炎。
忌香皂洗乳
为保持乳房清洁,经常清洗确有必要,但不可用香皂来清洗。因为香皂类清洁物质可通过机械与化学作用除去皮肤表面的角化层,损害其保护作用,促使皮肤表面“碱化”有利于细菌生长,时间一长,可能招来乳房炎症。为避此害,最好用温开水清洗。
忌着浓妆喂奶
妈妈身体的气味(又称体臭)对宝宝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并可激发出愉悦的“进餐”情绪,即使刚出娘胎,也能将头转向妈妈气味的方向寻找奶头。换言之,妈妈体味有助于婴儿吸奶,如果浓妆艳抹,陌生的化妆品气味掩盖了熟悉的母体气味,可使宝宝难以适应而致情绪低落,食量下降而妨碍发育。
不宜常穿化纤内衣
化纤内衣的最大危害,在于其纤维可脱落而堵塞乳腺管,造成无奶的恶果,这是日本东京公立女子大学泉谷川教授的最新发现。他研究了部分无奶妈妈,从其乳汁中找到了大量的茧丝状物,这些茧丝状物是因乳房在内衣或乳罩内做圆周运动时脱落而侵入乳腺管的。故喂奶妈妈暂时不要穿化纤内衣,也不要佩戴化纤类乳罩,以棉类制品为佳。
不宜喂奶期减肥
产后大多肥胖,不少女性急着减肥而限吃脂肪?但脂肪乃是乳汁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一旦来自食物中的脂肪减少,母体就会动用储存脂肪来产奶,而储存脂肪多含有对宝宝健康不利的物质。故为宝宝的安全起见,须待断奶以后再减肥不迟。
* 喂奶期食谱不当危害宝宝健康
这是因为宝宝发育所必需的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以及A、D、E、K等脂溶性维生素,皆以荤食为多,如果吃素势必导致乳汁的营养质量降低。
不宜大量吃味精
味精对成人是安全的,但其主要成分谷氨酸钠可渗入乳汁而进入宝宝体内,导致宝宝锌元素缺乏,妨碍体格与智能发育
不宜食物韭菜、麦芽、人参等食物
因为这些食物有掏乳汁分泌的作用,可能造成宝宝缺“粮”。
不宜食用、刺激性的东西
产后饮食宜清淡,不要吃那些刺激性的物品,包括:辛辣的调味料、辣椒、酒、咖啡及香烟等。
不宜食用过多油炸食物、脂肪高的食物
这类食物不易消化,且热量偏高,应酌量摄取。
如果哺乳妈妈在喂奶期间仍吸烟的话,尼古丁会很快出现在乳汁当中被宝宝吸收。研究显示,尼古丁对宝宝的呼吸道有不良影响,因此,哺乳妈妈最好能戒烟,并避免吸入二手烟。
不能自行服用药物
对哺乳妈妈来说,虽然大部分药物在一般剂量下,都不会让宝宝受到影响,但仍建议哺乳妈妈在自行服药前,要主动告诉医生自己正在哺乳的情况,以便医生开出适合服用的药物,并选择持续时间较短的药物,达到通过乳汁的药量最少。
另外,妈妈如果在喂了宝宝母乳后服药,应在乳汁内药的浓度达到最低时再喂宝宝,这样宝宝才会更加安全。
作者:志秋 丁点
网易独家专稿,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文来源:网易亲子
跟贴读取中...
网易通行证: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网易通行证: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女人48小时评论排行
热门搜索: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出回来马上喂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