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京方是怎么治疗治痛风最好的中药的?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中医方剂学》、《中医病因病机学》、《实用中医风湿病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我常常说,学习中医最好的方法,就是认真阅读前人的医案,精心体会前人的验方。   因为中医是经验医学。你不去继承经验,怎么能站在巨人的肩上,从而看得更高、更远呢?   现在,我给你讲一讲,中医老前辈治疗痛风的案例、验方和经验。我敢说,从这里面,我们会长一些见识的。   故事的主人公,是杏林前辈段富津教授。     段师生于1930年,卒于2019年,他生前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终身教授,也是我国第二届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段师在中医方剂学的研究、教学方面,在全国范围有重要影响,被誉为“一代方宗”。他从19岁开始悬壶济世,历时70载,积累了丰厚的临床经验。   有一次,段师遇到一个患者。这个患者很有意思。   此人为男性,年52岁,形体肥胖。这一天,他应朋友之邀,来到某饭店吃火锅。大家吃喝尽兴以后,来到户外。当时正值5月,风挺大。这人刚刚因为吃饭出了一身汗,现在又被风一吹,感觉到十分凉爽舒适。   但是,回到家以后,问题就出现了。他多个关节走窜性疼痛,尤其是自己的右侧腕关节,疼痛非常剧烈。同时,感觉到身体发热。   “坏了,是不是痛风犯了”?此人琢磨着。因为他早些年,就曾经被诊断为痛风,但是经过治疗后有所好转。   后来,此人求治于段师。刻诊,见舌红,苔黄,脉滑数。   段师斟酌再三,写了一张配伍。方见——   茵陈20克,茯苓20克,羌活15克,秦艽15克,苦参15克,薏苡仁30克,葛根15克,川芎15克,防风15克,汉防己15克,威灵仙15克,海桐皮15克,炙甘草15克,姜黄15克,5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用药以后,浑身走窜性疼痛大大减轻,而且右侧手腕关节肿痛消失。   后来,段师根据上方,稍作加减,前后经过2个月的调治,诸证悉平,而且未曾复发。   这个验案,老实讲,我写得还算是简单了。我们就从这个简单的叙述中,找一找宝贵的经验。   其实,我最初拿到这个经验的时候,脑海中第一个反应,就是它太符合当下痛风患者的真实情况。   临床观察,有大量的痛风患者,其发病,就是在一顿吃喝以后,来到室外,被风这么一吹,受环境影响而发病。   什么意思呢?首先,这类人体内是有湿热之邪的。这个湿热,在平时可能还没有兴风作浪。但是当人体为外部的风湿之邪所侵袭的时候,就会引动内部的湿邪,两者相呼应,湿热之邪就不老实了,充斥到筋骨经络,形成关节剧痛。同时,外受的风邪又会导致肢体的走窜性疼痛。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类似上文患者的状态。   此类人,因为体内有热,所以舌红苔黄,脉数。因为有湿,故而脉滑,苔可能会发腻。湿热蕴于肌体,所以可能会感受到身体发热。   总之,就是外头的风湿之邪,引动了体内的湿热之邪,两者里应外合,让患者发病。   我之所以把这番道理强调出来,原因是当下正值冬季,吃火锅这个事儿,挺普遍。这里头,就有大量的痛风患者。吃完了,一身汗,出来再被风一吹,就容易出问题。有很多人就是这么发病的。我们一定得注意这个事儿,警惕这个事儿。   那么,面对这个情况,段师是如何应对的呢?我再把段师用到的配伍复述一下:茵陈20克,茯苓20克,羌活15克,秦艽15克,苦参15克,薏苡仁30克,葛根15克,川芎15克,防风15克,汉防己15克,威灵仙15克,海桐皮15克,炙甘草15克,姜黄15克。   这个配伍,其实是当归拈痛汤的加减化裁。当归拈痛汤是中医的老方子了,源于《医学启源》。它的特点,就是外散风邪,内消湿热。就段师的组方来看,就是防己、茵陈、苦参、薏苡仁、茯苓来清内部的湿热,羌活、秦艽、葛根、防风来驱散外部的风湿。这就是内外分消。    在这个基础上,姜黄、川芎活血化瘀、海桐皮和威灵仙祛风止痛。这就是基本意图。   当然了,我说这个,还是比较简单的。这里有一些更细致的学问,我来不及说了。比如说这里头威灵仙和羌活两味药,就有学问。这两味药,都是对上肢比较敏感的,所以用于治疗患者手腕疼。你看说《金匮钩玄》里就说:“在上者,加羌活、灵仙”。   这个配伍, 我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借鉴。这是一个临床的经验,通过内外兼顾之法,对体内蕴有湿热,同时又外感风邪的痛风患者较为有效。它比单纯地清热利湿之剂,更符合患者的病因病机。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最后,我再啰嗦一句——冬天吃点热乎的,高热量的,这很正常。但是对痛风患者,以及尿酸较高的人来说,就一定得悠着点。除了要控制饮食外,更需要在饭后避风、避寒、避湿。上文医案里的患者,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反面教材。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

图*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赵进喜教授据2017年数据显示,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人数已达1.7亿,其中痛风患者超过8000万人,而且正以每年9.7% 的年增长率迅速增加。预计2020年,痛风人数将达到1亿。赵进喜教授根据痛风的发病特点与原因,结合“三位一体”辨证法,对痛风的治疗有深入的思考与独特的治疗手段,并在临床取得显著的疗效。今天,小师妹将赵进喜教授临床诊治痛风的方法方药与医案一则整理如下,供临床中医师参考学习。痛风发病特点痛风病,今之医者多将其归在痹证之类,不知痛风发病,实不同于一般“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痹证。元代名医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痛风论》中指出:“彼痛风也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丹溪翁在此一语道破痛风病的发病特点,即“夜则痛甚”,常在夜间突然发作,而且疼痛特别严重,常常令患者难以忍受。这种发病特点,显然与普通痹证之肢节疼痛、沉重、伸屈不利不同。至于痛风病何以具备此发病特点,朱丹溪认为是因为病属阴分,存在血热。痛风的发病原因“病属阴分,存在血热。”血分本自有沸腾之热,所以一旦遇到涉水寒冷刺激,居处潮湿,或劳倦当风,寒湿导致污浊凝滞,自然就会猝然发作。临床观察发现:痛风病急性发作,确实常有湿热蕴郁血分的基础,而遭遇各种应激因素,诱发急性发作。痛风之病,岂可以寻常痹证视之耶?明代医家龚廷贤的《万病回春·痛风》更指出:“治痛风症,羌活、苍术(米泔浸)、黄芩(酒炒)、当归、芍药(炒)、茯苓(去皮)、半夏(姜汁炒)、香附各一钱半,木香(另研)、陈皮各七分,甘草三分,上锉一剂,姜三片,水煎服。风痛加防风,湿痛加苍术,热痰痛倍酒芩、瓜蒌、枳实、竹沥,血虚痛加生地黄,上痛加白芷、威灵仙,下痛加黄柏、牛膝,痛甚加乳香,发热加柴胡,小水短涩加木通,手臂痛加薄、桂。凡骨节疼痛,如寒热发肿块者,是湿痰流注经络,与痛风同治法。若医迟不散,则成脓矣,外用敷药。一切痛风,肢节痛者,痛属火,肿属湿,不可食肉。肉属阳火,能助火,食则下有遗尿,内有痞块,虽油炒热物鱼面,切以戒之。所以膏梁之人,多食煎炒、炙爆、酒肉热物蒸脏腑,所以,患痛风、恶毒、痈疽者最多。肥人多是湿痰,瘦人多是痰火。”明确指出痛风病多发生于膏梁之人,乃因过嗜醇酒、肥肉,导致了湿热内生,阻痹经络气血而成。此即痛风病饮食所伤,内伤发病之说。结合西医学认识,痛风即高尿酸血症,乃因嘌呤代谢紊乱或(和) 尿酸排泄障碍(异常)导致的疾病,发病与体质因素及过食肥甘厚味、煎炸醇酒,脾胃受伤,运化失常,痰湿、湿热内生,久则阻滞经络气血之运行,或加之外受风寒,寒性凝涩,或居处潮湿,湿性黏滞,或外伤损伤气血,内外合邪,导致气血经络运行受阻所致。因湿性下注,故以脚部关节多发。湿性粘滞,故本病留恋不去,易于复发,病久伤及肝肾,致筋骨失养,关节废用。湿热日久,煎熬尿液,砂石内生成石淋。病久损伤肾元,致肾元虚损之肾劳,以致关格之变。所以,痛风的治疗与寻常痹证重视祛风散寒除湿不同,或应重视清热利湿,或应重视泄浊解毒,关键在前后分消湿热浊邪。临床上赵进喜教授常用四妙丸、芍药甘草汤加虎杖、金钱草、土茯苓、萆薢、秦艽、秦皮、威灵仙、白芷、忍冬藤、鸡血藤、川牛膝、怀牛膝、木瓜等治疗痛风急性发作,就是基于痛风病内伤湿热致病说,配合大黄粉、黄连粉、黄柏粉、冰片等,用醋、蜂蜜,或水调和,局部湿敷,常有佳效。痛风的三位一体辨证治法临床证候学研究发现:痛风病多于太阴、阳明、少阳者。太阴体质者,素体脾虚,容易内生湿热;阳明体质者,多体质壮实,肌肉丰满,食欲亢进,消化功能好,能吃能睡,工作效率高,过嗜甘肥,或煎炸炙博之物,为湿热蕴结实证;少阳体质者,多性情忧郁,发病表现为胸胁苦满、抑郁心烦、口苦咽干等。痛风病一般可分为急性发作期、缓解期与并发症三部分进行辨证论治。急性发作期,湿热痹阻者,当治以祛风通痹、清热利湿,方用宣痹汤、四妙丸加减夹有风寒,湿热痹阻者,当治以祛风散寒、清热除湿,方用当归拈痛汤、上中下统治通风汤加减。缓解期,湿浊痰瘀,肝肾亏虚者,当治以化湿祛瘀、滋补肝肾,方用身痛逐瘀汤、独活寄生汤加减。湿热留恋,脾肾不足者,当治以清热利湿、健脾补肾,方用四妙丸、五子衍宗丸加减。并发症期,表现为湿热下注,尿石阻结者,当治以清热利湿、化石散结,方用四逆散、三金二石汤加减。湿热内伤,肾元虚损者,治以清热化湿、化浊和胃、补肾培元,方用四妙丸、升降散、五子衍宗丸加减。临床具体辨证用药:首先要结合体质辨证用药。太阴体质者应注意健脾和胃,阳明体质者则应通便泄热,少阳体质者应治以疏肝理气。其次,高尿酸血症总以湿为基础,多因过食肥甘,于阴冷湿热天气诱发,多症见局部关节红肿疼痛,口中黏腻,胸脘痞闷,头昏困重,肢体沉重,大便黏腻不爽,选用薏苡仁、虎杖、金钱草、茯苓等利湿之品。再次,考虑到本病各期的病机不同,治疗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治法侧重于祛风通痹、清热利湿、化痰除湿、活血除湿等祛邪之法为主;缓解期虚实夹杂,祛瘀化湿的同时注重补益肝脾肾;并发症期在浊毒内停的同时多伴有元气亏虚,在化浊和胃、化石散结的同时注重培补肾元。另外,根据临床症状,随证选用相应方药,也很重要。如大便不爽者,可加熟大黄消滞通便;嗜酒诱发者,可加葛花、枳棋子、焦山楂醒酒化滞;风寒湿痹,关节冷痛者,可加威灵仙、白芷、独活,甚至制川乌、制草乌、细辛、桂枝祛风散寒、温经止痛;腰膝酸痛、腿脚抽筋者,加杜仲、川续断、桑寄生、狗脊、木瓜、白芍、赤芍、甘草等,以补肾壮骨,缓急解痉;久病瘀血,肌肤甲错者,可加炮山甲、莪术、三七粉、土鳖虫活血化瘀。痛风性肾病,肾元虚衰,浊毒内蕴者,常可用当归补血汤、升降散合方,益气养血、泄浊排毒。验案一则提要:本病例为痛风急性发作伴高尿酸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四妙丸加味方治疗,体现着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思路与前后分消湿热浊邪的思想。王某,男,45岁,住北京市怀柔区。2012年2月22日初诊:主诉及病史:右足踝及右拇趾疼痛2周。患者曾就诊于当地医院,口服碳酸氢钠片、别嘌醇、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症状无缓解。刻下症:右足踝及右拇趾红肿热痛,体型肥胖,大便偏干,质黏。舌脉:舌红,舌胖大,苔腻,脉沉检查:Cr 189.6μmol/L,BUN 8.63mmol/L,UA 623.6umol/L。中医诊断:痛风(湿热阻痹)西医诊断:高尿酸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治法:清热利湿,开痹止痛,前后分消湿热之邪。方药:四妙丸加减。处方:白术15g,苍术15g,黄柏12g生薏苡仁30g,怀牛膝15g川牛膝15g,虎杖30g金钱草15g,秦皮15g土茯苓30g,萆薢30g,秦艽15g白芷6g,威灵仙12g,白芍30g赤芍30g,忍冬藤30g鸡血藤30g,姜黄12g熟大黄9g,穿山龙30g14剂, 水煎服。外治法:大黄粉9g,黄连粉9g,水调湿敷患处。医嘱:低嘌呤饮食,避免劳累、负重。2012年3月14日二诊:右足踝及右拇趾疼痛较前减轻,咽痒咳嗽,舌红,舌体胖大,苔黄腻,脉沉。Cr 240umol/L,UA607μmol/L。处方:生黄芪15g,当归12g,川芎12g丹参25g,白芷6g,白术15g苍术15g,黄柏12g,川牛膝15g怀牛膝15g,虎杖15g金钱草15g,秦艽15g威灵仙12g,秦皮15g土茯苓30g,萆薢30g白芍25g,赤芍25g穿山龙30g,蝉蜕12g僵蚕12g,姜黄12g,熟大黄9g薄荷9g,钩藤15g14剂,水煎服。并给予海昆肾喜2粒,每日2次;配合苯溴马隆50mg,每日1次。2012年3月28日三诊:右足踝及右拇趾疼痛较前明显减轻,咳嗽,舌红,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Cr 148umo/L,UA 47umVI方药:上方加鸡血藤25g,忍冬藤25g。14剂水煎服。配合海昆肾喜2粒,每天3次;金水宝5粒,每天3次。2012年4月11日四诊:右拇趾疼痛、咳嗽已愈,右足踝仍述轻微疼痛,舌红,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方药:上方去薄荷、钩藤,14剂,水煎服。2012年4月26日五诊:足部疼痛已愈,大便日行3~4次,质稀,舌淡红,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处方:生黄芪30g,当归12g,川芎12g虎杖15g,金钱草15g,白术15g苍术15g,黄柏12g,生薏苡仁25g川牛膝15g,怀牛膝15g木瓜15g,萆薢30g,炒白芍30g土茯苓30g,秦艽15g威灵仙12g,白芷6g,甘草6g鸡血藤25g,忍冬藤25g秦皮15g,熟大黄9g其后,患者坚持门诊随诊,肌酐、尿酸逐渐下降,脚痛未再复发,病情长期稳定。赵进喜教授勤于临床,更勤于思考、勤于笔耕,临床不忘刻苦读书,读书不忘思考临床。为理论联系实际之典范,对中医学者与临床工作者,必有裨益。看完文章,大家是否对痛风的治疗,及“三位一体”辨证法在临床的应用有更深的理解呢?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与全国各地的中医人一起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本文方药仅供中医经方学习参考,不能自己试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治痛风最好的中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