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衰落超90%,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意味着什么?

Worldometers世界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23日6时50分,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超过263万例,达到2632532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18万例,达到183866例。

第一网4月22日讯 首先关注疫情,Worldometers世界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23日6时50分,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超过263万例,达到2632532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18万例,达到183866例。

美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全球最多,超过84万例,达到846294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4.7万例,达到47524例。

美国疫情最严重的纽约州至少有确诊病例263292例,包括死亡病例19413例。新泽西州至少有确诊病例95418例,包括死亡病例5129例。此外,马萨诸塞州、宾夕法尼亚州、加利福尼亚州、密歇根州、伊利诺伊州等地的确诊病例数也超过3万。

其它主要海外国家方面,西班牙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达208389例,意大利累计确诊187327例,法国累计确诊159877例,德国累计确诊150062例,英国累计确诊133495例,土耳其累计确诊98674例,伊朗累计确诊85996例,俄罗斯累计确诊57999例,巴西累计确诊45757例,比利时累计确诊41889例,加拿大累计确诊40119例,荷兰累计确诊34842例,瑞士累计确诊28268例。

当地时间22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目前世卫组织已收到近250万新冠肺炎病例报告,不同地区的疫情趋势也不同。大部分西欧国家疫情已稳定或有下降趋势,非洲、中南美洲、东欧等地区虽然确诊病例不多,但疫情处于上升趋势,大部分国家仍处于新冠肺炎流行初期。谭德塞指出,新冠肺炎病毒将与我们长期共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国家已成功抑制病毒传播,但新冠肺炎病毒极其危险,早期证据表明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仍然易感,疫情很容易出现复发。

4840亿美元援助计划应对新冠疫情

美国国会参议院21日通过一项总额为484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计划以应对新冠疫情冲击,其中包括为受疫情影响的小企业提供援助资金、向医院和新冠病毒检测机构拨款等。

当天,美国国会参议院以口头表决方式一致通过这一计划。根据内容,该计划将向小企业薪水保护计划增拨约3210亿美元资金,以帮助受疫情影响的小企业申请贷款支付员工薪资。

同时,该计划将为另一项小企业援助项目“经济损害灾难贷款计划”提供600亿美元紧急贷款。还将为医院拨款750亿美元,为新冠病毒检测机构拨款250亿美元,并为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等机构提供资金。

美国国会众议院预计最早于本周四23日对该计划进行投票。如获通过并经总统签署,该计划将成为美国政府两个月来出台的第四项与新冠疫情有关的法案。

美股周三震荡上行,因美国参议院通过4840亿美元援助计划应对新冠疫情,恐慌指数下跌5.6%,报42.87点。

周三美国三大股指集体收高,指数收盘上涨62.80点,涨幅2.29%,报2799.31点;纳斯达克指数收涨232.10点,涨幅2.81%,报8495.38点;上涨456.90点,涨幅1.99%,报23475.82点。英特尔大涨逾6%,道指领涨。

摩根士丹利首席美股策略师Michael Wilson表示,鉴于目前许多风险资产处于超买状态,“如果美股很快开始回调,我们也不会感到惊讶”。在Wilson看来,美股或将面临短期回调风险,其原因不仅在于美国两党可能针对更多的财政刺激措施展开激烈辩论,还在于美股企业有可能在业绩和前瞻指引方面表现不佳。

橡树资本创始人及联席董事长马克斯(Howard Marks)表示,当前市场正在新冠疫情下挣扎,随着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美国股市的涨幅达到了上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投资者情绪也从抑郁转变到狂欢的状态。但这种反应是过度的,因为通常情况下,市场不会下调后直线反弹。虽然过去不能保证未来,但历史规律指向当前的反弹是暂时性的,市场可能还会再次下探。

花旗银行个人金融财富管理部投资策略总监吴晶晶表示,美股近期反弹过快,要注意短期回撤风险。“由于股市近期大幅反弹,标普500指数估值已经突破16倍。历史数据显示估值处于该区间的时候,未来12个月平均收益仅为5.7%,如果估值略低于16倍,未来12个月平均回报高达13.3%。”她称,“市场短期的快速上涨还压缩了年内进一步上涨的空间。”

Seaport Global Holdings董事总经理Tom di Galoma表示,美国政府五年期的借贷成本从未如此便宜过。这种情况反映了一系列担忧,包括油价下跌,以及美国城市和州的大规模封锁对股价造成的打击。“这是一个持续追求避险的过程。投资者正在寻找一种安全资产,而美债恰好就是这样。”

斯巴达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Peter Cardillo警告称,美国经济衰退程度比预期严重,这很可能只是一系列危机的开始,消费者失去了以往的消费意愿。基于此,他认为,“美股在经历了此前的反弹后,市场短期内已经见顶了”。

此前白宫经济顾问拉里·库德洛对CNBC表示,特朗普已要求团队就油价的下跌考虑应对方案。WTI原油期货涨26.88%,报14.68美元/每桶,此前一度大涨近40%。布伦特原油期货涨9%,报21.06美元/桶。

美国总统特朗普发推文表示,已对美国海军下达指示,如果伊朗任何军舰在海上骚扰美国船舰,就予以击沉并摧毁。这个信息被市场视为是中东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化的一个信号,因此,油价期货之后迅速反弹。

然而,很多分析师持续悲观。高级市场分析师爱德华·莫亚就表示,虽然特朗普在积极尝试推高油价,但无论他说是否要装满战略原油储备,还是要为美国油企提供资助,还是要摧毁伊朗军舰,这些因素都不能阻挡油价下跌。因为原油市场依然会因为需求疲软而受到持续压力。

消息面来看,近期国际原油现货价格不断走低,围绕产油国减产协议的博弈也越来越紧张,美国原油期货5月合约出现每桶-40美元左右的价格的出现也是让人目瞪口呆。

原油期货合约交易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说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近一两个月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国际航空、陆路和海上运输几乎完全停摆,对原油的市场需求大幅减少,导致原油运输和储存成本急剧上升。原油期货市场出现的这种状况,突出反映了经销商对未来原油供求关系加剧失衡的悲观预期。

如今新冠疫情在海外多国持续发展,为控制疫情传播,多国开始限制不必要的生产经营活动,疫情导致了经济生活停摆,经营压力蔓延至多个行业。分析人士指出,此次疫情对全球经济冲击远超以往,或迎来最大破产潮。

尤其是航空、汽车、石油开采等高财务杠杆行业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目前破产潮已经蔓延至知名企业。这显示出,危机正在不断地加深。

航空业是目前受到疫情影响最大的几个行业之一。近日,澳大利亚第二大航空公司“维珍澳大利亚”宣布公司已进入自愿管理程序(澳大利亚破产程序的一种)。维珍澳大利亚成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因机场关闭陷入债务危机而申请破产的首批主要航空公司之一。

国际航协此前预计,在当前的危机下,包括旅游业在内的航空业及其相关价值产业链约有2500万个工作岗位面临风险。旅客收入预计将比2019年减少3140亿美元(同比下降55%),仅在第二季度,由于需求骤降超过80%,航空公司将损耗约610亿美元的现金流。一些杠杆较高的航空公司很可能无以为继。

美国航空协会(Airlines for America)警告称,如果得不到任何救助的话,美国大部分航空公司将在2020年6月30日到12月期间,出现资金枯竭,被迫进入倒闭潮。

本周,国际原油市场WTI原油5月合约史上首次收于负值水平。沙特、俄罗斯和美国原油“三国杀”之中,美国页岩油成本最高,因此业内普遍预计将出现破产潮。根据美国研究机构Rystad Energy的数据:在价格20美元/桶的前提下,533家美国石油勘探和生产公司将在2021年年底前申请破产。在价格10美元/桶的前提下,破产数量将超过1100起。4月初,北达科他州的顶级原油商怀廷已申请破产保护。

机构预计,若原油价格长期在20美元/桶下,2020年将有超过700亿美元的页岩油债务等待破产重组,2021年这一数字上升为1770亿美元。标普能源类股自2020年初以来市值已缩水逾一半,整个板块最新市值仅约为微软市值的一半。

终端消费领域同样不乐观。受疫情的打击,英国最大的家电租赁经营商Brighthouse宣布破产。梅西百货12.5万名员工中的大部分本周将面临失业。

另外实体经济的风险将不可避免地传导至金融机构。一些破产的大企业往往背负着巨额债务,在金融机构有着巨大的风险敞口。企业纷纷破产倒下,势必给金融机构带来不利影响。分析人士预计,由于中国复工复产快于欧美国家,且中国银行业整体拨备覆盖率处于全球最高水平,信用损失情况料好于欧美。

分析人士认为,金融危机虽未爆发,但金融机构应该密切关注以下诱发因素:一是石油价格下降,导致美国页岩油高收益债券违约,应分析金融机构持有率情况;二是高杠杆的对冲基金损失究竟多大及其潜在影响;三是航空、飞机制造、零售、汽车行业是否会出现大规模倒闭,是否对银行构成威胁,导致偿付能力危机。

}

  (抗击新冠肺炎)国际述评:全球疫情复杂演化  关键问题依然待解 

  北京3月17日电 题:国际述评:全球疫情复杂演化 关键问题依然待解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近期呈现几个显著性节点:世卫组织认定大流行、欧洲成为疫情“震中”、中国转向防范境外输入风险、非洲中东拉美不断被渗透……以中国以外确诊病例数超过中国为标志,全球战疫出现重心转移,耗时也进一步超出预期。

  面对新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更加严格的防控措施,调动全社会防疫积极性。但也有国家选择“顺其自然”,等待群体自然产生免疫能力。在这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斗争中,世界各国还未将战略战术协调一致,这也导致一些关键问题仍不明朗。

  “封城”会是欧洲的“底牌”吗?

  作为当前的疫情“震中”,欧洲大部分国家不断升级防控力度。意大利10日起实行全国“封城”。西班牙、捷克、法国、德国等也纷纷进入全国“封城”或“接近封城”状态。

  不过,这一“硬核”举动并未打消人们的顾虑。有人指出,欧洲国家的“封城”很难达到预想效果。由于社会、文化等原因,欧洲国家对于限制民众出行非常谨慎。即便在“封城”状态下,外出也未被完全禁止,居家隔离更多依靠民众自觉。

  更有担忧指出,如果“封城”被证实不能有效遏制疫情,那么欧洲各国手里还有其它“底牌”吗?如果疫情持续蔓延导致医疗资源挤兑,欧洲不排除失控的风险。

  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本月12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当前遏制病毒在欧洲蔓延已不再可行,当务之急是延缓蔓延的速度。

  防控能力薄弱的国家能顶住吗?

  与欧美相比,非洲、中东、拉美地区的防控能力普遍薄弱,防控形势更不乐观。

  以非洲为例,虽然目前未发生聚集性感染、社区传播等情况,但非洲地区整体面临医疗资源短缺的不利局面,各国的防疫、管控、检测等工作能否落实到位令人担忧。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上月就曾提醒,遏制病毒传播的“机会窗口”正在收窄,各国应尽快做好应对准备。为此,世卫组织向非洲多国提供了病毒检测试剂盒和防护设备,并对当地卫生防疫人员进行了培训。

  部分中东国家和拉美国家不仅面临同样的问题,还要面对国内局势动荡、社会生活失序、国家间地缘矛盾尖锐等复杂局面,这使得疫情防控更加困难。

  基于上述情况,国际社会有必要向防控能力薄弱的国家提供援助,并分享信息和经验,力所能及地帮助其渡过难关。

  全球经济距离衰退还有多远?

  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摆在各国面前的课题是,如何一边抗疫一边止损,以及疫情过后如何刺激增长。

  据测算,2003年非典疫情给全球造成约400亿美元损失。考虑到此次疫情的严重程度和不确定性因素,此次疫情给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失可能将数倍于非典疫情,破坏程度甚至可能大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

  好消息是,中国在艰难渡过至暗时刻后正在加紧复工复产;七国集团领导人也表态,将通过合作和协调,运用一切政策工具,积极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日前撰文指出,加强全球协调行动是提振信心和稳定全球经济的关键。按照IMF预测,如果中国经济能在二季度回到正常水平,今年的全球经济增长将较此前的预期下调0.1个百分点,至3.2%。

  病毒何时才会离场?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于新冠病毒将何时离场、以何种方式离场等话题关注度越来越高。由于对这种病毒的了解和研究还相对有限、全球防控形势还未根本性好转,目前很难对此作出预判。

  按照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说法,“按照当前全球的抗疫情况,本场疫情在今年夏天结束基本已经不可能。如果意大利和伊朗的疫情继续向纵深演化,那么新冠的跨年度疫情风险越来越大。”

  日本感染症学会理事长馆田一博本月表示,新冠病毒“不会像流感病毒那样随着天气变暖而消失,战斗或将持续数月、半年甚至跨年”。

  美国Live Science网站日前在一篇报道中指出,新冠疫情与以往的所有疫情一样,最终都会结束,但病毒却不一定会彻底离开人类。

  报道通过采访多名公共卫生学专家和病毒学专家,梳理出新冠病毒的四种终结方式:病毒传播被有效遏制直至疫情结束;病毒发生变异以致人类不易感;抗病毒疫苗研制成功;变成像流感病毒一样季节性流行。(完)

}

2020年初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给许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截至5月底,已经有超过500万人确诊,超过30万人死亡。此次疫情是冷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突发性全球危机,也是首个真正的“全球化疫情”。尽管疫情后的世界不大可能会有根本性、颠覆性的不同,但疫情对世界经济、安全和全球发展态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将加速国际秩序和人类社会面貌的演变。全球化这一历史大势不会因疫情而终结,但其结构和内涵可能出现新的变化。对此,本报告共有十点观察与思考。

一、新冠肺炎是百年来最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之一

这次疫情是世界上很多国家自 1918 年西班牙大流感以来最严重的疫情,也是冷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世纪时期的黑死病和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曾分别导致数千万人死亡,但那时人类对病毒的基本原理仍不了解。现代医疗技术和水平比百年前有了质的提高,但是包括最发达国家在内的疫情重灾国却出现前所未有的医疗系统崩溃局面,足见此次疫情的严重性。新冠肺炎疫情和21世纪前几场主要疫情在致死率和感染范围上各有异同,但其传播速度远超过其他疫情。

1.此次疫情在传播和应对上是首个真正的“全球化疫情”。

疫情在3个月的时间里波及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了将近70亿人口。疫情的迅速扩散是全球化时代人员跨境流动和病毒具有较长潜伏期、存在大量无症状感染者的结果。同时,全球化也是各国联合抗击疫情的基础,全球各地同步交流疫情信息,防疫物资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转运。人类历史上首次主动为传染病防控按下全球经济的暂停键,给此次疫情打上鲜明的“全球化”烙印。

2.面对疫情冲击,各国反应不一。

在2019年底首次报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中国对新冠病毒的特性、传播途径和传播规律经历了一段认识的过程。从3月中旬起,中国防疫重点逐渐从“内防扩散”向“外防输入”转变,境内疫情得到全面控制,进入全面复工复产、防止疫情反弹的阶段。

同中国类似,亚洲国家大多采取了较为严格的防疫措施,在疫情发生的较早阶段实施了广泛隔离、自我防护和集中救治等措施。由于亚洲国家多具有集体主义文化传统,民众在抗疫过程中相对更加信任和服从政府,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均在较短时间内成功控制住疫情,并将经济损失和社会混乱程度降到最低。

同一些亚洲国家追求零增长、零感染的防疫理念不同,部分欧美国家的防疫政策更多是为了“拉平增长曲线”,即通过减缓疫情扩散速度,避免出现医疗资源挤兑,为研发疫苗和药物赢得时间。

除美国、欧洲、亚洲三大地区外,南美、非洲、大洋洲等地区也相继出现输入病例和社区感染。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尤其严峻,新确诊病例总数在5月中旬首次超过发达国家总和。其中,巴西、俄罗斯、秘鲁等国的日均新增确诊病例数量仅次于美国。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均医疗资源较少且迫于经济压力,俄罗斯、印度、南非等国家已经陆续开始放宽防疫措施,疫情在有关国家仍呈蔓延之势。

二、疫情是冷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突发性全球危机

疫情的影响远远超过疫情本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疫情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一场典型的全球性挑战。冷战时期,人类一度面临核战争危险,但全球经济所受冲击尚不及此次疫情。此次疫情已经冲击到人类健康、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等方方面面,是一场全面的、综合性的挑战。

目前为疫情下定论为时尚早。一是本轮疫情将持续多久、今后会否卷土重来,目前形势并不明朗,而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疫情的最终影响。二是疫苗或特效药能否出现并得到普遍应用、“群体免疫”能否成功,关乎人类何时能够完全战胜病毒。目前,已有中美等国的几个疫苗项目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国际上的卫生专家普遍认为,距离疫苗实际应用仍有相当长的时间。三是对病毒起源的结论,不仅将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也关系到国际关系。国际科学界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均表示确信病毒源于自然界,但病毒究竟如何起源与传播仍不清楚,有关国家利用病毒溯源做文章的声音也并未停息。疫情后的世界将与之前不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称,疫情将永久改变世界秩序。《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认为,世界将分为“前新冠世界”和“后新冠世界”。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会长哈斯认为,疫情不会改变历史的基本方向,但会加速历史进程。

总的来看,疫情后的世界不大可能会有根本性、颠覆性的不同。疫情前,世界就已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这一大变局的基本动力,如国际力量的消长和科技革命的突破,仍将持续今后至少数十年。但疫情显然将给世界带来很多重大改变,它既加剧了一些消极趋势,也加速了一些积极趋势,其影响不能一概而论,总体上将加速世界变局,使国际形势更趋复杂。疫情前就已存在的大国竞争加剧、全球合作屡遇难题、民粹主义思潮蔓延等问题,疫情后将会变得更加显著。

三、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1.疫情导致全球经济衰退。

疫情急剧扭转了2020年初世界经济温和增长的预期。由于经济活动受抑制,冲击生产和消费端,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负增长3%。

疫情暴发以后,各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3月中旬以来,美国出现创纪录的2645万人申请失业救济,使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新增就业数全部蒸发。疫情使全球股市和国际原油市场遭受重创。如油价长期保持低位,将对石油产业和新能源产业造成巨大打击。

2.疫情给相关产业和国际贸易造成巨大损失。

疫情的暴发使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和众多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受到沉重打击。全球旅游业损失至少220亿美元。疫情导致全球96%的旅游目的地国(地区)采取限制措施,在现代史上,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情况都未发生过。各国的疫情防控措施使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大幅降温。伴随疫情的蔓延,全球航运业每周损失约3.5亿美元。2020年,全球海运贸易量可能减少逾6亿吨,为35年来的最大降幅。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2020 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可能下降多达32%。

3.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

为防控疫情而采取的停工停产、隔离检测、限制人员聚集等措施,对全球商品的生产和运输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生产分工高度全球化的时代,此次疫情使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循环受阻。汽车、电子等高端制造业尤其依赖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供应链,所以受到的冲击最大。在全球分工已十分细化的背景下,各国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更加独立、完整的供应链,建立区域化的供应链、分散供应链风险可能成为一个发展方向。

4. 疫情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多重挑战。

一是疫情本身的冲击。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公共卫生基础设施、防疫物资生产能力等方面相对薄弱。不少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疫情初期,如果疫情出现更大规模的暴发,将出现灾难性局面。

二是经济形势的恶化。发展中国家多数经济独立性弱、财政空间小,疫情不仅导致本国经济活动受抑制,也使其外部经济环境更加恶化,尤其对那些原料出口国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自疫情暴发以来,已有约900亿美元资本撤出新兴市场,南非、巴西、墨西哥等国的货币均出现大幅贬值。

三是债务负担。疫情使一些国家原有的债务负担更加沉重,甚至面临债务危机。比如,疫情暴发以来,阿根廷经济几乎崩溃,面对公共债务占比GDP近90%的2776亿美元债务,阿根廷面临巨额债务违约风险。疫情冲击下,已有超过90个国家向IMF提出援助要求。

5.疫情导致更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已接近恢复到疫情之前,但疫情仍未结束,国际金融市场屡现波动,潜在风险仍不容忽视。伴随经济停滞和失业率上升,疫情是否会引发新一轮金融危机值得密切关注。疫情下,全球经济衰退已成定局,至于是否堪比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还有待观察。

世界粮食计划署警告称,此次疫情还可能使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增加近一倍,今年将达到2.65亿。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维持全球农产品与食品的供应稳定,世界可能面临食品危机。

四、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态势

1.疫情促使各国更加重视公共卫生安全。

长期以来,公共卫生问题往往得不到和经济及政治问题同等的重视。各国在此次疫情初期的应对中,都或多或少暴露出这一问题。各国需重新审视并更加重视非传统安全挑战,构建更完善的国家安全体系。

2.疫情进一步揭示经济发展与安全的密切联系。

此次疫情再次表明,经济中有安全、安全中有经济,二者的联系日益紧密,有关决策必须统筹兼顾。中国在疫情得到初步控制之后,即强调复工复产和防控疫情两手抓。在疫情仍在蔓延的一些国家,何时以及如何重启经济,政府面临两难抉择。

3.疫情再次凸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此次疫情再次表明,人类生活在大自然当中,应当维护人与自然的平衡,注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非仅仅追求片面的经济增长。

五、疫情将加速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演变

1.疫情放大了国家间的分歧矛盾。

各国受疫情冲击的程度和应对效果不同,将加速各国软硬实力的消长变化。疫情还更多暴露出国家间的分歧、矛盾,助长了原本抬头的单边主义和民粹主义。历史上,没有哪一次传染病的应对被如此严重政治化。

同时,美欧国家之间也因有关防疫措施以及争夺防疫物资等龃龉不断,一片“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景象。跨大西洋传统伙伴关系在疫情期间“失效”,美欧关系裂痕加深。尽管不少国家之间也有相互支援与合作,但国际社会整体的“同舟共济”精神,同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不可同日而语。

2.欧盟面临英国脱欧之后的又一场重大危机。

近年来的难民潮以及英国脱欧,加剧了欧盟内部的矛盾和对欧盟未来的怀疑。在此次疫情中,特别是在意大利等重灾国要求援助时,欧盟在危机面前表现得毫无准备。在舆论的讨伐声浪中,欧盟委员会最终提出应对疫情的一揽子计划,但欧盟各国领导人迄今仍未就疫情防控模式或经济复苏计划达成一致。由于公共卫生只是欧盟的辅助性职能,这一职能设定限制了欧盟在应对疫情中的作用。但此次疫情深刻反映出,面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欧盟不可避免地需要更多的集体行动,团结一致将更加重要却也越发困难。

3.疫情促进了亚洲国家的团结合作。

在此次疫情的综合考验中,亚洲国家迄今的表现优于欧美。中日韩三国在疫情期间互相鼓励和支援,为世界其他地区树立了团结合作应对挑战的榜样。据《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年度报告》,尽管受疫情影响亚洲经济增速显著放缓,但亚洲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将在2020年首次超过50%。有观点称,疫情将加速亚洲世纪的到来。

六、疫情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出新要求

1.国际公共卫生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明显不足。

此次疫情的全球应对,离不开以WHO为核心的国际公共卫生体系。WHO先后宣布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紧急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大流行,提出政策建议和技术指南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做好应对准备。但疫情也凸显了WHO的脆弱和不足。由于缺乏强制性以及领导人级别的协调,WHO的专业建议无法在一些国家推广,甚至对病毒的命名都无法得到一些国家的认同。作为全球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WHO的年度总预算甚至比不上美国一家大型医院,使其容易受到主要资助国的牵制。

2.大国之间有沟通协调,但缺乏实质性合作。

疫情期间,主要大国的领导人和外交系统间进行着频繁的沟通。然而,同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相比,大国间的实质性合作明显不足。迄今未有一个大国引领、全球协调的联合抗疫行动。二十国集团(G20)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迅速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但卫生合作一直未成为 G20 机制的主要议题。3月举行的G20特别峰会和随后的G20卫生部长会议虽然在推动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方面达成共识并推出5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但无论在政策协调的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无法与金融危机期间的大国合作媲美。

3.疫情进一步凸显全球性问题的治理机制缺失。

当前,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贸易摩擦等问题上,许多多边机构包括联合国系统已经暴露出机制失灵、应对不力等问题,有的如WTO甚至直接丧失了应有的一些重要功能。此次疫情再次表明,尽管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但相关治理机制却严重跟不上需要。多边主义仍面临严峻挑战,全球性问题的应对前景堪忧。

七、疫情推动全球化进程深入调整

1.疫情引发对全球化的深入反思。

此次疫情之前,全球化已经遭遇巨大阻力。此次疫情为本就反对全球化的群体提供了新论据,助长了保护主义的思潮,也促使一些国家重新审视产业布局与开放政策,加速全球供应链的本地化和多元化进程。同时,疫情也以无比清晰的方式警醒世界,人类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不管承认不承认,人类事实上已经成为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全球性挑战面前独善其身。将公共危机政治化非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但这一理念要真正转化为各国的政策,仍需面对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战略考虑。

2.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化将深入调整。

全球化需要互联互通,但是应对疫情又需要隔断。这种内在的悖论给各国决策造成很大的困扰,导致应对疫情的不同模式,相应地也产生了不同的后果。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短期内仍难被取代,但国际分工体系和部分供应链将会缩短。亚洲、欧洲和美洲这几大经济板块的区域内合作可能得到加强。政府和企业在促进开放型经济的过程中将更多考虑安全因素。

长期来看,如何在效率与安全、区域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等方面把握平衡,是未来全球化调整的重要方向。全球化这一历史大势不会因疫情而终结,但其结构和内涵可能出现新的变化。以生产要素全球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可能被拓宽。涵盖经济、安全、社会要素的更为包容的全球化将具有更强的韧性和潜力。

八、疫情促使各国强化治理体系与能力

1.疫情将促使各国提升治理能力。

疫情是对各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

一是危机管理能力。疫情考验各国政府在信息匮乏、形势极不确定的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做出准确判断、迅速决策并果断执行的能力。

二是资源整合能力。疫情短期内迅速蔓延,导致大多数受影响的国家一度都出现医疗物资严重短缺、卖家哄抬物价、民众恐慌性购买等现象。政府如何统一部署、协调联动,高效调配资源,直接影响疫情的防控进程。

三是社会管理能力。有效阻断病毒的传播,需要民众、家庭和企业积极响应并配合政府的防控部署。疫情对各国政府的社会动员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2.疫情促使各国加强政府权力。

在西方国家“大市场、小政府”模式中,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职能仅限于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等。此次疫情使一些美欧国家传统上的“小政府”面对民生拷问,不得不采取更多“大政府”的做法。危机面前,如何在短时间内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确保战略物资的生产与供应,考验着政府的作用。疫情过后,西方国家政府是否会扩大政府职能范围仍是未知数,但至少均会加强应对危机时的政府权力。

九、疫情加速改变社会面貌

1. 疫情加速新技术的渗透和应用。

持续数月的疫情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从红外热成像无接触快速测温,到辅助诊断技术;从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疫情追踪,到机器人无接触配送;从健康码到远程办公,一系列高科技的应用为遏制疫情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疫情还促进了高科技驱动的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了社会数字化转型,将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与此同时,智能化手段的普及也带来对数据安全和公民隐私保护的担忧。

2.疫情催生工作与生活新生态。

疫情打乱了民众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节奏。疫情期间,多国曾出现民众反对政府防疫限制措施的抗议活动。疫情还催生或强化了远程办公、远程社交、远程购物、远程娱乐、远程教育等一系列工作与生活新生态,其中一部分已经在向常态化发展。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影响了很多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疫情后的世界不会“一切照旧”。

3.疫情可能加剧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平等。

在很多国家,低收入人群由于经济压力难以长期维持社交隔离,也普遍更缺乏医疗资源。此次疫情中的感染和死亡案例都较多集中在低收入人群。经济衰退导致更多人失业,部分社会阶层生活水平下降,社会贫富差距被进一步放大。难民、移民等弱势群体在疫情面前更不堪重负。据联合国难民署估计,全球167个国家为防控疫情采取了全部或部分关闭边境措施,至少57个国家没有为寻求庇护的难民开放边境。疫情加剧了一些国家原本存在的社会矛盾,如进一步发展,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和政治危机。

十、疫情凸显人类社会的脆弱性和发展韧性并存

1.全球化时代,疫情牵一发而动全身。

疫情及防控措施使社交活动和社会生产陷入停滞,增加了社会运行成本。在全球化的链条下,有关冲击由于产业之间、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微观和宏观之间以及各经济体之间的紧密联系而快速传导,造成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经济社会冲击。分工越细、联系越紧密的地方受冲击越大。经济停滞和社会问题突出进而又导致政府压力增大、舆论广泛争议、不同阶层和不同国家间矛盾上升。一个小小的新冠病毒,就把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搅成一团乱麻,促使人类再次反思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利与弊、得与失。

2.疫情之后的世界仍具有较大韧性。

此次疫情导致的死亡人口多数集中于65 岁以上群体,对中青年劳动人口的冲击较小,这与战争导致的经济衰退有明显的不同。疫情也毕竟不像一场热战那样摧毁了基础设施。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的救助措施缓解了市场主体的压力。一旦疫情得到控制,生产和消费活动有望迅速恢复,不排除在一些领域会出现大幅反弹。疫情也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线上经济加速发展,远程办公更趋普及,共享员工成功试水,为疫情后的经济复苏提供了新的增长点。IMF认为,如果疫情在 2020 年得到控制,各国都将在 2021 年出现高于平均年份的经济增长。人类曾经经历多次重大危机,但历史的车轮仍滚滚向前,人类对于危机的“免疫力”也在不断增强。

(6月2日,博鳌亚洲论坛在线上发布了《疫情与变化的世界》专题研究报告,本文为报告删节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东新冠疫情严重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