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三伏灸要连续做三年,为什么要连续做三年?

隔着玻璃晒背和坐在空旷的地方让太阳直射背部相比,自然是后者效果更好,但是隔着玻璃晒背也是有补阳气的作用,只是效果会差一些,冬天晴天较少,温度又比较的低,建议可以在出太阳的时候经常去晒晒背,为身体补充阳气,在饮食上也可以常食一些性质温和的食物,例如:羊肉、牛肉等,在补充营养的同时,也可以起到改善体质的作用,有助于健康。

夏天可以在早上或者傍晚晒背,此时的紫外线没有那么强烈,稍微晒晒背可以补阳气,也不容易晒伤;冬天温度比较低,太阳照在身上也不会有强烈的晒感,可以在中午时段晒晒背,冬天在中午时段晒背效果最好,一般晒30分钟即可,晒背有补阳气的作用,连续晒一段时间就会觉得身体松乏一些,没有那么畏寒了。

湿气是中医概念,中医认为气候潮湿、食肉过多是湿气的主要来源,湿邪过重则易伤阳气,晒背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加速体内新陈代谢,有一定的排湿作用,也可以辅助缓解手脚冰凉等症状,不过,若体内湿气重的话,仅仅靠晒背效果不是太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勤喝红豆薏米水、冬瓜荷叶茶;另外,建议养成运动的习惯,运动可以加速代谢,提高体质;也可以适当的进行中医理疗,做汗蒸、拔罐、艾灸等,也可以起到祛湿的作用。

晒背的主要作用是暖身、补阳气、补钙等,减肥可以通过控制热量的摄取、运动等达到目的,也就是常说的管住嘴和迈开腿,长期坚持下来就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减肥效果,不过,虽然晒背不能减肥,但两项行为并不冲突,减肥期间也可以晒背,晒背是一项养生行为,减肥期间晒背的话,可以起到补钙、补阳气的作用,还可以带给人愉悦的心情感受,有利于健康。

}

夏秋季节转换,正是内气转换的重要时机,

可谓冬病夏治的收官时期,做错了,之前的努力白费!

三伏的末伏,立秋、处暑的节气,也就意味着炎热的三伏天的最后阶段“末伏”已经来临。

喜好传统养生的朋友都热衷“冬病夏治”,尤其是利用夏季三伏天进行身体的调养,施行“三伏灸、三伏贴”等方案。

比如:这样的场景(如图)

很多国人经常听说节气养生,可不了解其中的秘密。

初伏、中伏、末伏的节气和人的内在脏腑气机有何变化关联呢?

节气也意味着时间、气候、地气等多个因素的变化,

所以,节气养生也就需要随机应变的做出相应调整呢?

可惜市面上那些号称“中医”的专业人士或者深度粉丝,拿得出来的方案从初伏、中伏、末伏,一成不变。

这就不得不怀疑这些人真的懂中医理论,懂三伏冬病夏治的原理、方法了。

从中医的基础原理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明确一点,三伏灸三伏贴作为传统医疗技术,做对了还是有效益的。

前几天我一个学生给我打电话,他说今年的三伏天好多人在做这种灸法,感觉不错,效果挺好的。

(特别说明,免得被无脑拍砖,有不同的见解先看完全文,再来留言讨论)

“马上就进入末伏了,”我说:“你准备怎么灸?”

他说:重点还是灸在大椎、风门、肺腧,能够把寒气引出来。

我直接就指出:这样的做法不适合当下的立秋处暑的末伏节气了!

原因是明显违背了中医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辩证论治的基本要求。

今年的三伏天前后有40天的跨度,中间好几次的节气转换,

按照传统中医天人合一的原理,也对应身体内在脏腑气机的运化转化。

一种膏药、一套穴位灸法用在所有人身上,本身就违反了中医的原则。

初伏,刚刚春末入夏,身体宣发、心阳振奋,正是把肌肤腠理的寒气水湿外发的重要时机,灸在“大椎、风门、肺腧”这些部位是符合病机原理的。

可是,时间推移,身体必然也有内在的脏腑气机调整。

中伏阶段,气温更高,出汗多,闷热中暑,就不该过度的宣通肺气了,免得因为过度宣发出汗而伤到阴血、脾胃

末伏的变化更大,后边详细说!

节气的变化也就意味着整个脏腑气机变化,如同船也走了、水也流了,还能够刻舟求剑吗?

何况,参加三伏养生的人群,很大一部分是年老、体弱、多慢病的老年人,这类人群的病因病机复杂,几乎每个人有不同的生理病理,

老中医非常强调辨证论治,要千人千方,对症下药。

市面上的这些三伏灸就一把刷子打天下,这就不符合传统之道了。

如何把握重点,做好三伏冬病夏治的“收官阶段”呢?聊一聊我的观点

立秋、处暑阶段,大地天气肃杀、收敛,《黄帝内经》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立秋之后,天气内敛,立秋之后是处暑,处暑,也是“出暑”,是脱离夏季闷热潮湿的交接过程这个夏末初秋的交接,相当于整个身体的一个收官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养生重点在于,既要祛邪气,又要收正气。

同时重点做到两件事情:

第一,把病气、邪气、毒气释放出去,不在体内留淤。

因为夏天的时候,外界水气大,湿气重,而且又吹空调又喝冷饮,容易造成寒湿停留在体内,所以末伏阶段赶紧让身体的湿气邪气释放出去。

第二:这是身体内气由外发,转为内收阶段的一个转换时机,

初秋的时候,身体也将经常进行自我的调整,自主的排浊气,这段时间,市面上会出现肠胃病拉肚子,妇科白带多,炎症反应,尿道感染等症状,这是身体的下焦部位“分清别浊”的功能体现,下焦既是分清排浊的出口,同时也是元气封藏的一个重要的区域,

所以,扶正和去邪,内收和释放,这两方面都在三伏天的末伏阶段同时需要进行,

做对了扶正祛邪,做错了邪气停留,元气不稳。

而这样的任务,仅仅是用贴在上半身的膏药和灸法从病机理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以下谈到本篇文章的核心重点了!

末伏养生的重点在哪里?

第一:可控式的释放症状:遇到腹泻、腹胀、下焦病症时候,千万别抑制这种身体的释放症状,不急于使用立即使用止泻药,清热解毒药等来压制症状,让子弹飞一会,多喝水,清淡饮食,忌口辛辣,保证自己不脱水,看看自己的精神状态如何,能缓和就可能是一种身体的自洁反应,会逐渐自愈的。

病情有严重倾向当然是去正规医疗机构治疗

第二,末伏不可贪凉,免得寒湿入。

尤其是那些年老体弱、曾经有慢病,如咳喘病、腰腿疼,糖尿病之类的体质虚弱的朋友,晚上睡觉的时候记得穿上长裤子,免得你这下半身受凉受寒了

第三,灸法重点引气归元,神阙(肚脐)、关元、后背的肾腧、八髎,下肢的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等

各种灸法对于排出下半身的寒气湿气毒气,同时温阳固本会有更好的作用。

总之,我在这里就抛砖引玉,

告诉大家这三伏灸也是需要符合中医原理辨证论治的,

真的是中医,就该随机应变。

}

6669次浏览)为你公布三伏艾灸的作用和禁忌,三伏灸有哪些好处。

  • 三伏天进行艾灸还能够帮助护肤美容。通过进行艾灸可以加快皮肤的血液循环,使肌肤白嫩红润,还能够帮助改善眼袋、黑眼圈、眼睑下垂、皱纹松弛等等肌肤问题。

  • 艾灸美容穴位主要有合谷、背部腧穴、太溪、水分、三阴交、血海、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 做美容灸时,用无烟艾灸条温和灸以上穴位,每次艾灸10-15分钟,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每天艾灸一次,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

  • 三伏天艾灸能够帮助缓解身体炎症。三伏天天气炎热,身上有创口的容易感染炎症。

  • 通过进行艾灸能够帮助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共鞥以及胸腺细胞的活力,增强人体细胞、体液的免疫力,防止炎症的发生同时也能缓解炎症。

  • 三伏天艾灸能够帮助行气活血,气血运行能够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

  • 艾灸通过温热刺激帮助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帮助排出体内的寒湿邪毒。

  • 三伏天艾灸能够帮助促进消化。三伏天天气炎热,消化系统作用受限,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

  • 通过艾灸身体穴位刺激能够强盛消化系统的功能,增强身体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 元气阳气充足,夏不怕热,冬不怕冷,精力、耐力旺盛。总之,元气充足的表现是真正意义的健康特征。古时医家常用“神奇”来说明艾灸的功效和作用。

  • 根据临床实践,命门和神阙穴组方,壮阳第一,三伏采用灸法,会感到有热感从穴位直透体内。

  • 灸命门可培补肾气,振奋肾经,使阳气充盛行,神阙属任脉,为生命之根蒂,灸之可扶阳固脱。

  • 二穴相配具有温肾壮阳,回阳固脱之效。本文出自排行榜123网()。

  • 点击下一页查看三伏艾灸的作用和禁忌

  • 1、因为艾灸时不能吹到风,艾灸前请关小门窗,房间内不可以通风。夏天也是,不可通风不可开空调。

  • 2、饭后不可以马上艾灸,饭后1小时后才可以灸,因为过饱不可以艾灸。

  • 1、艾灸时不可以过饱或过饥,心情大悲大喜大怒也不可以艾灸,要保持心情平静舒缓。

  • 2、艾灸中必须多喝温开水,便于排毒,水温可以稍微高点。不可以喝冷开水,夏天也是。

  • 3、艾灸中如果穴位表面出现湿气,是体内寒气通过穴位排出,体内寒气较重,艾灸起了作用。

  • 1、艾灸完半小时内,不可以用冷水洗手洗脸。艾灸完毕,全身毛细孔打开,易受寒凉。

  • 2、艾灸后不可马上洗澡。道理同上。一般情况下,我都是洗好澡后再艾灸。或者艾灸完,隔开几小时后再洗澡。

  • 3、艾灸完,如果出现疲劳乏力精神不济,属正常现象。此时身体在进行休整,可稍事休息,不必劳累。

  • 三伏天艾灸还要注意这几件事

本页搜狗指南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若因此产生任何纠纷由作者本人负责,概与搜狗公司无关。本页搜狗指南内容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谨慎操作。尤其涉及您或第三方利益等事项,请咨询专业人士处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艾灸一天2-3次可以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