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灸对人体健康是很好的,修小艾三伏灸适合哪些人群?

中风病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没有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是对脑血管病的统称。各种原因引起的中风,经过及时治疗脱离危险后约70%-80%的患者将遗留程度不同的患肢功能障碍,即偏瘫。而针灸具有运行气血,疏通经脉,调整阴阳的作用,使患侧上下肢体功能逐渐恢复。 ST)等;二是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如体针、头针、拔罐、按摩等。由于针刺对中风的治疗历史悠久,技术成熟,经验丰富,在国内已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治疗中风的主要措施。可以说,几乎每个中风患者,都接受过,或者听说过针灸疗法,如体针、头针、耳针等,都或多或少取得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对中风的病因病机、针刺理论的理解、掌握程度不一,致使针灸治疗中风的疗效不能极大化。 通过对中风病因病机、病位认识,要突出中医整体观念,也即是目前临床上提出的上下肢一体化全新理念。中医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有机整体,即人是一个由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脏腑经络、四肢百颏及所有组织器官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 通过中医整体观念,对中风病因病机分析,其发病与手足三阳、三阴经,即十二经脉有关,并非仅涉及某一条或几条经脉。《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明确指出,“偏枯痿易”是由于三阴三阳经发病,故十二经脉有关腧穴均应针刺。《灵枢·刺节真邪篇》也指出“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根据“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虚邪偏客于身半之手足三阴三阳经,而发为偏枯的。既然为手足三阴三阳经,即十二经脉为病,治疗时当取十二经有关腧穴治疗。 针灸治疗中风病人应首先分缓急标本。在急性期,若是中脏腑的病人,当分清是闭证还是脱证。闭证者,当以开闭、豁痰、醒脑为主,可取人中、百会通调督脉经气,开窍醒神;手十二井穴与十宣穴点刺出血,以清泄上部之风热,平熄内风,涌泉导热下行,平肝并能降压。以上各穴位,对急性期的病人,有一定的急救作用,但为了疗效的显著和持久,必须同时针对其原因治疗,如肝阳夹痰上扰,蒙闭清窍所引起的闭证昏迷,症见面红,发热、鼾呼、喉间痰声、两手握固、牙关紧闭、苔黄、脉弦滑等。分析其原因,大多为精血衰耗,肝肾阴虚为其本,阴虚则水不涵木,故肝阳偏亢,夹痰上逆为其标,治疗应以平肝熄风治其标,补益肝肾治其本,故应补太溪(肾水)、泻太冲(肝木)。这二个穴位均为原穴,前者属足少阴肾经,后者属足厥阴肝经,二穴具有疏通三焦原气,调整内脏功能、达补肾泻肝,使气血得以生化的作用。如由于风痰流窜,瘀阻血脉、气血壅滞,营卫失调所引起的昏迷、症见头痛、头晕、肢体瘫痪、口歪、语言涩滞、脉滑、苔腻。分析其原因,大多由于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或素体肥胖、多湿多痰、日久痰郁化热,痰热与肝风上逆所致,治疗应以化痰开窍为主,取人中、丰隆、三阴交、行间均用泻法。丰隆为阳明胃经的络穴,脾胃为表里、脾健则湿痰自去;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治肝、脾、肾三经的病变,有平肝熄风、健脾益肾之功,行间为肝经的荣穴,肝属木,泻行间(火)穴,是实则泻其子也;人中有醒脑开窍的作用。对于闭证患者,重要的一点是腑气一定要通,大便一定要保持通畅。这对于病情的转归和预后关系很大,所以加用一些通腑的穴位,如天枢、水道、上下巨虚等,保持腑气通畅。这些都体现了整体观念,上下肢一体化的新观念,中风病人的发病与手足三阳、三阴经有关,并非仅涉及某一条或几条经脉;与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有关,并非仅涉及某一或某几个脏腑。 若中风病人已经是脱证,或者由于闭证持久,有转为脱证之趋势时,此时取穴治疗应慎重,一般不宜取十二井穴与十宣穴,可针刺人中、足三里、内关、印堂、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所谓元阳脱者当急救回阳,可灸气海、关元二穴以召元阳之来复,刺人中,素髎已振元神之靡弱,此为急则治标之法。 对于中经络的患者,病情相对较轻,针灸治疗应及早使用,这对后期的恢复有很大的好处。一般病情稳定后,患者进入恢复期,此时机体气血阴阳严重失调,除了偏瘫外,还伴有其他一系列的症状,总之正气虚弱,邪气留恋,需要及时治疗,帮助其恢复。对于不同的病症采取不同的针灸方案,使肢体功能会得到好转。 对于半身不遂者,当以通经活络为法。一般取瘫痪侧阳经穴位为主,每次上、下肢各取3~5穴,平补平泻手法,部分穴双针深刺透穴;如治疗一个月后,效果不著时,可以先针健侧,用泻法,后针患侧(瘫痪),用补法,目的是通过健侧的针刺,来激发瘫痪侧的功能恢复。可选择的穴位包括风池、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肾俞、环跳、风市、伏免、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悬中、解溪、昆仑等。除了上面所讲的阳经穴位外,还使用一些阴经的穴位,如极泉、曲泽、少海、内关、劳宫、阴陵泉、曲泉、三阴交、太溪等穴。特别对于肢节拘挛的病人,如上臂内收,握拳五指不易伸直,下肢内收,走路呈跛状弧形前进的病人,更有必要。因为中风进入恢复期时,极大多数病人表现为阳亢(实),阴不足(虚),针刺时泻阳经的穴位,补阴经穴位,使其阴阳得到平衡,上下肢气血通畅,营和卫调,如果单纯取阳经穴,效果有时比较缓慢。有些中风后遗症患者,由于病程日久,出现肌肉消瘦,关节废而不用,表现为较弱无力,或拘急强硬,可选用上下肢阳明经。如《素问·痿论》说:“治痿独取阳明”,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针刺该经的穴位,可以疏通气血、“血行风自灭”。从脏腑的功能来说:“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因为营养人体的精微来源于后天的脾胃,而肝肾的精血亦有赖于脾胃的生化,若脾胃功能不足,精微与精血生化之源亏乏,筋脉失去其濡养,于是肌肉的消瘦,肢体的不用、亦难以恢复,所以要加一些与脾胃有关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建里、脾俞、胃俞等穴,使其脾胃运化功能转健,饮食得增,精液气血充沛,脏腑功能传旺,筋脉得以濡养。对于那此偏瘫病人,病程日久,呈现气血不足,经脉失养的作用,可以促使气血运行旺盛,通常采用的有直接灸温针灸。但如果属于肝阳上亢,或风痰互阻的病人,一般不适宜采用灸法。 总之,中风偏瘫的产生,不论其病因及机制有什么不同,但究其根源,经络瘀而不通是最根本的病机所在。所以只要治疗及时,辩证正确,体现整体观念,取穴与手法恰当,极大多数病人通过治疗以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与恢复,其大部分病人还可重返日常生活。

}

艾灸虽好,但也不能盲目,今天孝医科普为你解析,助你冬病夏治不再走弯路。

温度决定一个人的生老病死!

有人说:十个老人九个寒。寒则瘀、瘀则凝、凝则堵、堵则造成酸麻胀痛,严重些易积成炎症,再严重些就会导致肌瘤、囊肿、癌症!

寒是万病之根,湿是万病之母,风是万病之首,火是万病之华。在阳气最旺的夏季艾灸,与艾火的纯阳,双重阳气作用于人体病灶,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

是根除一切疾病根源的时机。

芒种过后,各地进入梅雨季节,许多中老年人一会腰痛,一会腿疼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体内寒、湿气重的缘故。

在中医里祛寒除湿治疗之法就是艾灸。三伏天,正是天地阳气最盛之时。通过艾灸,双重阳气注入体内,温阳驱寒,从此病魔远去,岁月不老,健康与你同在。

[腰腿痛取穴]:肾俞、腰阳关、足三里、阿是穴 。

[颈椎痛取穴]:大椎、颈四椎旁、肩井、阿是穴。

[慢性支气管炎取穴]:大椎、肺俞、膻中、脾俞、丰隆。

[消化不良取穴]: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

艾灸灸法:用艾灸仪灸,取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上午10:00-11:00最为适宜。

元气阳气充足,夏不怕热,冬不怕冷,精力、耐力旺盛。总之,元气充足的表现是真正意义的健康特征。古时医家常用“神奇”来说明艾灸的功效和作用。

根据临床实践,命门和神阙穴组方,壮阳第一,三伏采用灸法,会感到有热感从穴位直透体内,灸命门可培补肾气,振奋肾经,使阳气充盛行;神阙属任脉,为生命之根蒂,灸之可扶阳固脱。二穴相配具有温肾壮阳,回阳固脱之效。

宋代名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 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抚阳保命,延寿之法,艾灼第一。”真元乃元气、阳气,所以,元气是生命之本,是健康之本,长寿之本,福德之本。

中老年人,如果在三伏天坚持灸关元穴,尿频尿急、前列腺问题不光自己解决了,还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修心养性,也是最佳时机。

从中医的角度讲,是风寒湿暑燥火等邪气所致,那么,夏季艾灸,人体正处于散发的时令, 天时的阳气与艾灸的纯阳之气,进入人体,那么,风、寒、湿、暑、燥、火等邪气被天地之双重阳气赶出体外,因此,血液越来越清净,身体得以轻松,宁静自然。

所以,三伏天艾灸即能祛病、又能强健身心,真正意义的修心养性。

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三伏天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根据《内经》所述,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尤其是“三伏天”,此时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吸收。

此时治疗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热治寒、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调整阴阳,从而达到减少冬季发病频率或彻底根治疾病的效果。

三伏天“灸疗”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它是依据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最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艾灸,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通过灸疗令阳气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的气血直达病处,标本兼治。

三伏灸可以调理的问题: 

妇科问题:痛经、月经不调、妇科炎症、子宫肌瘤、不孕不育、小叶增、产后腰痛等; 

骨关节问题:肩周炎、颈椎病、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滑膜炎等。

胃肠问题:胃寒、胃痛、胃炎、肠炎腹泻、结肠炎、腹部凉怕冷等; 

呼吸系统问题:咽炎、气管炎、哮喘、鼻炎、鼻息肉、鼻窦炎等; 

体质弱问题:面色晦暗、体弱眠多梦、怕冷、失体质弱挑食、经常感冒等。

乳腺增生,艾灸取穴:选取阿是(乳房肿块处)、肩井、天突、肝俞、三阴交。经前症重加太冲;经后症重加太溪。

肿瘤,用艾灸可以扶正,增强免疫功能,取穴中脘、关元、膏肓、足三里。

声带小结,可以在少商和商阳点刺放血,然后再在大椎穴点刺2-3下,拔罐放血后,在此艾灸15-20分钟。

便秘,可以艾灸天枢和足三里。这两个穴位都是胃经的穴位,对机体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如泄泻时艾灸天枢会止泻;便秘时艾灸天枢又能通便。

虚证,用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治疗一段时间也会有疗效的。

宫颈炎,艾灸关元、子宫、八髎穴和三阴交即可治疗。方法:用多眼艾灸盒在腹部大面积移动艾灸,主要在小腹部和后腰部,每天艾灸时间不低于(前、后)1个小时。

鼻炎,迎香、印堂、太阳、和肺俞。根据自己不同的症状,在这几个穴位的基础上加减。艾灸取穴:关元穴 、 足三里 、 迎香、 印堂、太阳 、合谷

腰椎间盘突出,在腰部取穴居多,主要是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和腰部的痛点治疗、 环跳,委中、 肾俞 、大肠俞 、腰阳关、 阿是穴用三眼艾灸盒或四眼艾灸盒,在腰部做移动艾灸,如果出现通窜的感觉,或通窜不到位,那么就在通窜不下去的位置接续艾灸,使通窜进行到底。也就是通络。

感冒头痛,以足少阳胆经为主出现偏头痛,还有稍微的咳嗽。我就用艾灸,先灸大椎近半小时,然后艾灸太阳10分钟,又艾灸头部的完骨、头窍阴、率谷、大约一天灸了三次。

妇科病,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和三阴交。方法:可以用直接灸的方法,也可以用温和灸的方法还可以用隔姜灸的方法。工具:关元,子宫,归来这几个穴位都在腹部与小腹部。可以用三眼艾灸盒做移动艾灸,每天40分钟左右,三阴交,可以用单眼艾灸盒双侧同时艾灸。子宫穴是奇穴,在中级和曲骨之间旁开三寸左右艾灸,就可以灸到子宫穴。

近视眼,艾灸治疗近视眼以眼周围穴位为主。眼部温灸器艾灸。患者取座位或卧位,用眼部温灸器里面放置专用艾条点燃,可以在眼周穴位来回艾灸,自己感觉微热或周围皮肤潮红,然后艾灸睛明、鱼腰、瞳子髎、四白、每穴艾灸3-5分钟。然后可以用单眼艾灸盒艾灸风驰和大椎穴。每天艾灸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 需要注意,在艾灸期间,不要过度用眼,免得疗效不佳。

前列腺炎,可以艾灸关元和曲骨还有八髎穴,膝盖疼痛可以局部艾灸。

痛经,灸关元、中级、子宫穴、三阴交。

坐骨神经痛,这样的疾病多由腰痛而引起。如果艾灸,就重灸肾阳虚、环跳、委中穴悬钟穴最好委中穴放血。按摩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 

支气管哮喘,用艾灸治疗应该说,效果还是 很好的。方法:在背部及腰骶部为高发区,这些多发在风门、肺俞、至阳、次髎、命门、肾俞、腰阳关、关元俞、神阙等区域。

痹症,艾灸治疗:取穴:大椎穴、身柱、肾俞、腰阳关、曲池、外关、昆仑、丘墟、太溪。配穴:行痹加肝俞、膈腧;痛痹加关元、肾俞;着痹加足三里、阴陵泉、脾俞;热痹加大椎、曲池。

小儿遗尿是指3岁以上的孩子在睡眠中不自觉的排尿的一种疾病。

【取穴】小儿遗尿如果用艾灸的方法也很好。可以艾灸关元穴、肾俞、外关、三阴交

【灸法】可以艾条悬灸、温和灸或艾灸盒艾灸,每天一次,每穴5分钟。

功能性子宫出血,艾灸取穴:隐白、 三阴交、 中极 、次髎、虚者加关元。灸法:隐白最好用小艾状灸7-10状,其他穴位用艾灸盒或艾条悬灸每穴10分钟。隐白为足太阴脾经穴位,为井木穴,可启闭开窍,收敛止血。《针灸大成》中记载隐白治疗“妇人月事过时不止”;《保命集》云:“崩漏症宜灸隐白”。虚者配合艾灸关元穴,以补虚状元,温中止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伏天过后还要继续艾灸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