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不愿与人接触,去哪家医院可以治?

讲述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护士 蔡锐彬
整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彭福祥 潘曼琪

4日晚上6点多,中山一院急诊科蔡锐彬、邹德志、王甲、谢庆明4名医护人员和简祥永、邹永祥2名司机紧急出发,带着急救装备和防疫物资支援荔湾区广钢新城医院,主要负责执行负压救护车120转运病人任务。

至8日,已出车15次,平均每天转运4、5名病人,多次深入到最严重的封闭区域救治患者。

一次长达5小时的转运经历

4日傍晚,从越秀到荔湾,路途不远,但沿途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条河、一座桥把两岸的人们分得清清楚楚,桥的那一边水静河飞,落叶可闻。越靠荔湾,行人越少,当我们的救护车开进荔湾封锁区时,路上只剩下民警、交警、环卫工人、社区工作者和医务人员,我们都在为这座城市努力。

由于封闭区域只能靠封闭区域内的医院出车,刚到目的地,尚未休整,任务马上就来了。按出车前报告情况,病人有发热症状。荔湾区很多道路都封了,导航也不靠谱,加上一些医院不具备接收条件,我们开遍荔湾南区,到了南海平洲,甚至转到番禺,几经周转,整整耗费5小时才完成任务,抵达具备接诊条件的医院时已经是深夜两点多。

穿着防护服,四个人在后车厢照顾病人几个小时,幸运的是,病人情况良好,我们不断地和他交流,互相打气,讲讲笑话,熬过艰难时刻。我们想,能够在他人困难之时给予慰藉,互相温暖,哪怕一丁点儿,也是我们到这的意义。

8日晚上凌晨零点,我们又接到120出车通知,到白鹤洞海荣花园接一名31岁的女性,她的发热考虑是乳腺炎引起的症状,但不排除新冠风险,而该小区已有两例新冠确诊病人。

出车前,我们跟患者进行了详细的电话沟通。患者只是希望有医务人员上门对病情进行评估,不打算到医疗机构去就诊。听了病情描述,我们判断该患者需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更为安全。

几经耐心劝导,她才同意外出就诊。海荣花园一片寂静,整个小区的人都在居家隔离,进入小区后只见到保安。我们几个人,在深夜,穿过这条长长的路,只传来窸窸窣窣的脚步声。

这名正处于哺乳期的妇女,家里总共有5口人,其中一个小baby才两个月大的。考虑到家人需留下照顾小baby,她决定独自一人跟随我们外出就诊。

出门时,她有点担忧地说:“我担心一到小区的花园,就有人对我进行拍照。”

听到患者的隐忧,我们决定四个人分开站在她的周围,尽可能保护她,遮挡住她的身体。

在疫情特别时期,我们深刻感受到,普通的患者比较担心被误认为是疑似病人或者密切接触者,这意味着,患者非常需要我们心理支持,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这一次,我们更加明白其中的深意。

我们早已有为病人冲锋陷阵的准备

这几天,我们几位队友同吃同住同行,谈起这次出征前的感受,大家都能感受到彼此内心深处的那一丝恐惧。

我们120出诊范围就是负责高风险区域;接诊的病人都存在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每接诊完一个病人,就需要更换一次防护服,值班12小时,我们就需要反复穿脱防护服十几次,无形中增加了暴露被感染的风险,同时院前环境的不断变化,院前抢救工作难度空前。

但是作为急诊医护人员,面对恐惧,我们早已有为病人冲锋陷阵的准备,现实的风险,更加提醒我们要做好防护,才能更好地救助病人。

}

王医生好,我父亲今年57岁,17年诊断出食管癌,接着做了病灶切除手术,并做了四个疗程化疗。半年后发现病灶部位淋巴结肿大,没有立即放疗,吃了半年中药,没见变化就做了放疗,结果不错,至今没有发现肿大。但是这个月复查的时候发现非常靠近心脏的上腔静脉血管中有血栓,医生怀疑是癌变血栓,但又不十分确定。后来也问了其他医院医生,大多更倾向于是癌栓。医生说离心脏太近没法手术,二次放疗危险也很大。后来我们又去之前放疗的医院问了一下,他们愿意做二次放疗,但是也说明放疗可能只能把癌栓缩小,开会增加脱落危险。可是如果不管不顾也不行,它现在长得很快,我爸已经出现脸部水肿现象,平时低头、弯腰后也感觉头晕脑胀。现在就比较尴尬了,放疗或放任结果都不好。我家在山东济宁农村,也担心医疗条件不好,所以昨天去了你们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想找专家再给看看是否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可惜门诊没人,手机预约都要26/7号以后了。所以想在这里向您咨询一下如果到贵院会不会有更好的治疗手段。我爸现在还没去放疗,吃了几天溶栓药,说是有些见轻,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后面附这次的ct片子和检查报告。

为保护用户隐私不显示图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愿和人接触的心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