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和车前草煎水喝的功效能不能一起煎服?

效霞谈医 | 因形态而得名,由生态定功效的车前效霞谈医 | 因形态而得名,由生态定功效的车前鸿哲作百家号效霞谈医 | 因形态而得名,由生态定功效的车前原创
张效霞 匣课堂车·前 Thursday车前为车前科车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为中药材使用,主要有两种:车前与大车前。在抽穗至开花前,把全草连根拔起,洗净泥沙,干燥,切断入药,即为车前草;待种子成熟时,割取果穗,晒干后搓出种子,簸净杂质,生用或盐水炙用,则为车前子。具有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凉血止血等功效,可用于治疗痈肿疮毒、水肿、小便不利、暑湿泄泻、肝热目赤肿痛、痰热咳嗽、吐血衄血等病症。车前草与车前子作为中药材使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最初以种子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自《名医别录》始,才将车前叶及根入药。1、车前因“好生道边”或“喜在牛迹中生”而得名的说法与客观实际不符在讨论车前草与车前子之前,首先应该知道其得名缘由。但前人关于“车前”命名理据的训释,却颇让人费解。《尔雅·释草》说:“马舄,车前。”东晋郭璞注释说:“今车前草,大叶长穗,好生道边,江东呼为蝦蟆衣。”“好生道边”这句话,好像是对“车前”名称的解诂,言其生于道路之旁,故可以说是“当车之前”也。三国陆机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采芣苢》中说:“喜在牛迹中生,故曰车前、当道也。今药中车前子是也。”这里直接为“车前”之名作出了解释,说是车前草喜欢在牛所行过的足迹中生长,所以有“车前”及“当道”之名。这是至今为止流行最广的两种解释,并且均出自学术大家之口,所以清代张志聪在《本草崇原》中说:“车前草,《本经》名当道,《诗》名芣苢。好生道旁及牛马足迹中,故有车前、当道及牛遗、马舄之名。”[1]关于车前得名之由的两种说法,虽然不尽相同,却都以车前是好生于路边的草而有其名的。表面看去,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与客观实际是不相符合的。车前草的生长环境,李时珍说:“蛤蟆喜藏伏于下,故江东称为蛤蟆衣。”蛤蟆就是青蛙,生活在水中或水边,皮肤通常为绿色,是很好的伪装,几乎和青草的颜色一样,它躲在草丛中可以保护自己不被敌人发现。青蛙“喜藏伏于下”的车前草,多生于比较湿润的地方,尤以水陆交界的地方最为多见,故而才有“蛤蟆衣”“虾蟆草”“蟾蜍草”“黄蟆叶”等俗称。可见,车前草并不是“好生道边”,或“喜在牛迹中生”。因此,郭璞、陆机的解释,都是出于主观推测,不足为凭。2、“车前”不是以生长环境命名,是由植物形态而得名明代朱橚所著的《救荒本草》以“车轮菜”作为车前草的正名,有的地方至今仍然称呼车前草为“车轱轳菜”“车轱辘菜”。这启示我们,车前草这一名称的由来,必然与“车轮”“车轱辘”有关。因为对药物命名十分讲究的古人,“命名立言,虽极微一物,亦有至理存焉”[2]。车前草的根状茎短缩肥厚,具有多数细长的须根;密集着生于茎基部的叶子,厚实平滑,或直立,或平铺,或外展,从中央根部层层向四周发散,状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植物学上称为“莲座状”,犹如车轮车毂上的辐条一样分布生长;至于车前之“前”字,当取义于“小”,就像前胡与柴胡形态相似但较细而称之为“前胡”一样[3]。其实,“前”,本身就有“小”的意思。如《太平御览》引《字统》说:“箭者,竹之别形。大身小叶曰竹,小身大叶曰箭。”[4]从由“?”与“前”组成的“箭”字,是指细小而劲实的竹子来看,“前”这个字是有“细”与“小”的意义的。车前,茎短而叶大,如同“小身大叶”的“矢竹”一样,故特加上“前”字以突出表明这一特征。总之,“车前”这一名称,当是由植物形态而得名的,言其是茎短而叶大、叶子像车毂上的辐条一样分布生长的小草。3、生长环境造就了车前草的功效车前草是饱人口福的野菜,四五月间采幼嫩苗,去根洗净,用开水轻焯后,再用凉水浸泡一下,把水沥干,凉拌、蘸酱、炒食、做馅、做汤或和面蒸食均可;加之其喜欢温暖、阳光充足、湿润的环境,故古人认为其味甘,其性寒。车前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无论是山野、路旁,还是田间、水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但其最喜欢的生长环境是温暖而湿润的地方,夏季旺盛生长于阳生环境,既然能够在炎热的环境中生存,自然应该具有“抗炎热”的作用,用中医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具有“清热”的功效,故《药性论》谓其能“去心胸烦热”;《本草求真》说其能“清肝肺风热”。《名医别录》记载车前草能“除小虫”,为什么呢?大家知道,潮湿的环境,是微生物容易繁殖的地方,生长在这种环境中,如果自身没有很好的抗菌功能,可能就会夭折。因此,必然具备抗感染的能力;人若用之,可称为“解毒”之功[5]。车前草鲜品捣烂外敷,对痈肿疮毒有着很好的疗效。车前草植株挺拔,极为耐水,可以在岸边浅水中良好生长,如果自身没有排利水湿的功能,自然就会被水淹死了。因此,车前草有利水渗湿的功能是很容易感知与体察出来的。对应于人体,自然就是“利水道(通)小便”(《神农本草经》)了。车前草是需要借助于人类活动传播和扩大分布区的伴人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练就了一种独特的本领,就是具有很强的耐践踏性,任凭行人踩踏、车子碾压,依然还能复原,是能够经受住蹂躏的顽强的生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全草入药,性属寒凉,自然就能凉血止血了。故《名医别录》谓其“主治金疮,止血,衄鼻,瘀血,血瘕,下血”,甚至在今天的一些偏僻地带,还经常把车前草的新鲜叶子捣碎,用来治疗割伤、擦伤和刀伤。4、车前子的功效强于车前草车前主要靠种子进行繁殖。一棵生长良好的植株可产种子数千粒。当蒴果成熟后即行环裂,种子随风散播,经过一段休眠期,遇到适宜条件即可发芽出苗。对于车前子“利水通淋”的作用原理,古人通常以其“甘滑”的特性来解释。如《本草衍义》说“此药甘滑,利小便。”《本草正义》说:“车前之子,光滑流利,而气味寒凉,淡而能渗,故专清热而通利水道。湿热郁滞,在上者泄之使下,在下者导之使行,滑利有余,苟非小便黄赤,涩而不利,不宜多服。”[6]其实,种子是植物新生命之本,植物最好的物质精华一定珍藏在种子里。既然车前草能够利水渗湿,那么车前子肯定也能“通尿管淋沥涩痛”(《本草蒙筌》),并且其效能更强大。车前子能清利湿热,利水通淋,是治疗热淋涩痛、水肿尿少的要药。治疗热结膀胱所致小便淋沥涩痛,可与木通、滑石、通草等配伍,以增强泻火通淋作用;治疗下焦湿热、小便赤涩或窿闭不通,可配伍黄柏、白芍、甘草等;治虚劳小便淋涩,茎中痛,配生地黄、石韦、王不留行、冬葵子、滑石等;对水湿停滞水肿,小便不利者,可与猪苓、茯苓、泽泻等利水消肿药配伍使用;若属脾肾亏虚之水肿,宜与熟地黄、山茱萸、肉桂等补益脾肾之品配伍,治疗病久肾虚,腰重脚肿或全身水肿等。由车前子能“利小便”而推导出了“渗湿止泻”的功能。这是因为,中医学认为水液是自小肠下口——阑门,沿着位于小肠之外的“下焦”渗入膀胱而成为尿液的。车前子能“利小便”,自小肠排入大肠的水液自然就少了,所以中医学有“利小便以实大便”的说法。如《本草纲目》说:“此药利水道而不动气,水道利则清浊分,而谷脏自止矣。”《得配本草》也说:“欲大便不见粪,而清水倾流;欲小便不见尿,而稀粪前出,此名易肠。乃暑热气横于阑门也。用车前子三两煎服,一口顿饮二三碗,二便自正。”[7]现代研究证实:车前子多糖在肠内不被吸收,但其本身可吸收大量水分而膨胀,使肠容积增加,对肠黏膜产生刺激,引起肠蠕动增强而达到缓泻的功能[8]。车前子能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李时珍言其能“导小肠热,止暑湿泻痢”,尤宜于小便不利之水泻,可单用本品研末,米饮送服;若脾虚湿盛泄泻,可配白术、白扁豆等同用;若暑湿泄泻,可与香薷、茯苓、猪苓等同用。“子能明目”,肝开窍于目,而性属寒凉,故车前子能“清肝明目”。这一作用,与车前子具有“利水”的功能,似有矛盾之处。如《本草备要》说:“凡利水之剂,多损于目,惟此能解肝与小肠之热,湿热退而目清矣。”[9]车前子入肝经,清热降火,善清肝热而明目。凡肝火上炎或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可配伍菊花、决明子、青葙子、夏枯草等同用;若肝肾阴亏,两目昏花,可配伍熟地黄、菟丝子、枸杞子、桑葚子等同用。“子能补益”,“以籽生子”,故《名医别录》谓其能“强阴,益精,令人有子”。对此,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说:“大误矣!”《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说:“凡多子之药皆属肾,故古方用入补肾药中。盖肾者,人之子宫也。车前多子,亦肾经之药。然以其质滑而气薄,不能全补,则为肾腑膀胱之药。”[10]《本草新编》也说:“近人称其力能种子,则误极矣。夫五子衍宗丸用车前子者,因枸杞、覆盆过于动阳,菟丝、五味子过于涩精,故用车前以小利之。”[11]5、车前草与车前子的区别车前草与车前子既利水清热而通淋,治下焦湿热及水肿兼热;又利小便、分清浊而止泻,治暑湿水泻;还清肝明日、清肺化痰,治肝热目赤及痰热咳嗽。二者功效基本相同,但也有某些区别。概括地说,车前草兼有清热解毒之功,鲜品解毒效果更佳;车前子兼有疏肝明目之效,清热解毒之力较差。车前是一种很常见不起眼的植物,因形态而得名,由生态定功效,并从不同用药部位上筛选出车前草、车前子两味常用中药,对古人选取药物的智慧与方法,我们今天也不得不感到由衷的赞佩。参考文献:[1]张志聪.本草祟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41.[2]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夏纬瑛.植物名释札记[M].北京:农业出版社,.[4]李昉.太平御览·第三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5]王德群,谈献和主编.药用植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6]张山雷.本草正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7]严洁,施雯,洪炜.得配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8]张春凤主编.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9]汪昂.本草备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92.[10]刘洋主编.徐灵胎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9.[11]陈士铎.本草新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药匣子周刊》专栏之《效霞谈医》特约专家:山东中医药大学张效霞教授、知名中医学者。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小编获取授权名单。未经本平台授权不得转载使用。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鸿哲作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本人有丰富的综合领域作经验。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第六章 祛风湿药凡功能祛除风湿,解除痹痛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风寒湿邪侵犯人体,留着于经络、筋骨之间,可以出现肢体筋骨酸楚疼痛、关节伸展不利,日久不治往往损及肝肾而腰膝酸痛、下肢痿弱。凡患风湿痹痛者,必须选用祛风湿药进行治疗。
祛风湿药主要适用于风湿痹痛,肢节不利,酸楚麻木以及腰膝痿弱等症,有的偏于祛除风湿,有的偏于通利经络,有的具有补肝肾强筋骨作用,可跟据病情适当选用。
祛风湿药味多辛苦,性寒温不一,主要归于肝肾二经。
祛风湿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祛风湿药有偏于祛风,有偏于散寒,有偏于胜湿,有偏于补肝肾强筋骨,需根据病情选用。
二、对于风寒湿邪偏胜之症,应适当配合其它药物,如风胜者,可选解表药中具祛风作用者;寒胜者可选配祛寒药;湿胜者可选配利水胜湿药。
三、由于风湿痹痛,每多夹有热邪、痰湿、瘀滞以及肝肾不足、气血亏损,故往往又需分别与清热药、活血祛瘀药、化痰药以及补益药配伍同用。
四、风湿痹痛有偏于甚身半以上者,有偏于身半以下者,可选用相适应的药物。
五、祛风湿药易于伤耗阴血,故阴血不足者需慎用。
【药用】伞形科草本植物重齿毛当归AngelicapubescenaMaxim.f.biserrataShanetYuan的根。
【性味与归经】辛、温,微苦。归肝、肾、膀胱经。
【功效】祛除风湿,散寒解表。
【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
独活辛散苦燥,微温能通,功能祛风胜湿,通痹止痛,凡风寒湿痹,关节疼痛,无论新久,均可应用,尤以下部之痹痛、腰膝酸痛、两足痿痹、屈伸不利等症为适宜,常与桑寄生、秦艽、牛膝等同用。
2.用于风寒表症,兼有湿邪者。
独活能发散风寒湿邪而解表,但辛散之力较缓,用于风寒表证,兼有湿邪者,常与羌活同用。
【处方用名】独活、川独活(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独活辛散苦燥而温,功能祛风散寒而除湿,入肝肾二经,善治腰膝以下之痹痛,又能祛风寒而解表,可用于兼有湿邪之表证。
2.羌活与独活均能祛风、解表、除湿,两者往往配合应用,但羌活解表力佳,善治上半身痹痛,为止头痛要药;独活则解表力缓,善治下半身痹痛,是其区别之处。
【方剂举例】独活寄生汤(《千金方》):独活、桑寄生、秦艽、细辛、防风、当归、生地、白芍、川芎、肉桂、茯苓、人参、甘草、杜仲、牛膝。治风寒湿痹,腿足有冷感,腰膝作痛,缓弱无力,屈伸不利,畏寒喜热,脉迟苔白者。
【文献摘录】《名医别录》:「治诸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
《汤液本草》:「两则寒湿,泽不能动止,非此不能治。」
《本草汇言》:「善行血分,袪风行湿散寒之药也。凡病风之证,如头项不能俯仰,腰膝不能屈伸,或痹痛难行,麻木不用,皆风与寒之所致,暑与湿之所伤也;必用独活之苦辛而温,活动气血,袪散寒邪。」
《本草求真》:「羌有发表之功,独有助表之力。羌行上焦而上理,则游风头痛,风湿骨节疼痛可治,独行下焦而下理,则伏风头痛,两足湿痹可治。二活虽属治风,而用各有别,不可不细审耳。」
《本草正义》:「气味雄烈,芳香四溢,故能宣通百脉,调和经络,通筋骨而利机关,凡寒湿之痹于肌肉,着于关节者,非利用此气雄味烈之味,不能直达于经脉骨节之间,故为风痹痿软诸大证必不可少之药。」
【药用】毛茛科植物威灵仙ClematischinensisOsbeck.棉团铁线莲C.hexapetalaPall或东北铁线莲C.manshuricaRupr.的根及根茎。
【性味与归经】辛、咸,温。归膀胱经。
【功效】祛除风湿,治骨鲠。
【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
威灵仙辛散善走,性温通利,功能祛除风湿,有较好的通络止痛作用,是治疗风湿痹痛的常用药物。用于风湿所致的肢体疼痛及脚气疼痛等症,常与羌活、独活、牛膝、秦艽等配伍同用。
2.用于诸骨鲠喉。
本品又能治诸骨鲠喉,可单用威灵仙15g,水煎,或加米醋煎汁,分数次含口中,缓缓吞咽。
【处方用名】威灵仙(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灵仙除痛饮(《沉氏尊生》):威灵仙、独活、白芷、苍朮、荆芥、防风、赤芍、当归、川芎、麻黄、葛根、枳实、桔梗、甘草。治风湿痹痛。
【文献摘录】《本草经疏》:「主诸风,而为风药之宣导善走者也。」
《药品化义》:「性猛急,盖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主治风、湿、痰、壅滞经络中,致成痛风走注,骨节疼痛,或肿,或麻木。」
《本草正义》:「以走窜消渴为能事,积湿停痰,血凝气滞,诸实宜之。味有微辛,故亦谓袪风,然惟风寒湿三气之留凝隧络,关节不利诸病,尚为合宜,而性颇锐利,命名之义,可想而知。」
【药用】龙胆科草本植物秦艽GentianamacrophyllaPall.麻黄秦艽G.straminea Maxim.粗茎秦艽G.CrassicaulisDuthieexBurk.或小秦艽G.dahurica Fish.的根。
【性味与归经】苦、辛,平。归胃、肝、胆经。
【功效】祛除风湿,退黄胆,除虚热。
【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
秦艽功能祛风湿、舒筋络,常用于风湿痹痛、关节拘挛、手足不遂等症。本品药性润而不燥,无论寒湿、湿热、痹证新久,皆可应用。在配伍方面常与防风、羌活、独活、桑枝等同用。此外,本品还常与祛风解表药同用,治疗表证枝体酸痛之症。
2.用于湿热黄疸。
秦艽功能化湿退黄,故可治疗湿热黄疸,常与茵陈、茯苓、泽泻等配伍。
3.用于骨蒸潮热。
本品又能退除虚热,治疗骨蒸潮热,常与鳖甲、知母、地骨皮等配伍.
【处方用名】秦艽、西秦艽、左秦艽(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秦艽味辛能散,祛风止痛,能治风湿痹痛,及外邪肢体酸痛,味苦能泄,清除虚热,能治骨蒸潮热以及小儿疳热诸症。虽为辛散之药,而性平质润,乃风中润剂也。
2.秦艽诸家本草有谓其有清湿热、退黄疸之能,现临床应用之并不多见,似可存之以供研究者。
【方剂举例】大秦艽汤(《活法机要》):秦艽、生地、石膏、羌活、防风、白芷、细辛、黄芩、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白朮、茯苓、甘草、独活。治风湿痹痛,手足不仁。
秦艽鳖甲汤(《卫生宝鉴》):秦艽、鳖甲、柴胡、地骨皮、当归、知母、青蒿、乌梅。治骨蒸壮热、肌肉消瘦、舌红颊赤、气粗、盗汗。
【文献摘录】《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小便利。」
《名医别录》:「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
《药性论》:「利大小便,瘥五种黄病,解酒毒,去头风。」
《日华子本草》:「主骨蒸,治疳及时气。」
《本草纲目》:「秦艽,手足不遂,黄疸,烦渴之病须之,取其去阳明之湿热也。阳明有湿,则身体酸痛烦热,有热则日晡潮热骨蒸。」
《本草征要》:「治风先治血,血行则风自灭,故疗风无论新久。入胃袪湿热,故小便利而黄疸愈也。」
【药用】防己科藤本植物粉防己StephaniatetrandraMoore或马兜铃科草本植物广防己AristolochiafangchiY.C.WuexL.D.ChouetS.M.Hwang的根。
【性味与归经】苦、辛,寒。归膀胱、肺经。
【功效】祛除风湿,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
防己能祛风湿而止痛,因其性寒,以致湿热痹痛为宜,多配伍薏苡仁、滑石、蜇砂等清热除湿之品。对寒湿痹痛,须用温经止痛的肉桂、附子等药同用。
2.用于水肿、脚气等症
防己苦寒泄降,又能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可与椒目、葶苈子、大枣等配伍同用,若属虚证,常与黄耆、茯苓、白朮等配伍。
【处方用名】汉防己、粉防己(长于利水,亦能祛风。洗净,晒干,切碎用)、木防己、广防己(长于祛风,亦能利水。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防己为辛能散,功能祛风湿而通络,主治风湿痹痛之症;苦寒降泄,利水湿而消肿,能除水肿脚气之患。
2.防己有汉、木二种,木防己性偏宣通经络,力善祛风止痛;汉防己性偏疏通水道,力善利水消肿,临床应用,当于区分。
【文献摘录】《本草拾遗》:「汉防己主水气,木防己主风气,宣通。」
《本草求真》:「防己,辛苦大寒,性险而健,善走下行,长于除湿、通窍、利道,能泻下焦血分湿热,及疗风水要药,故凡水湿喘嗽,热气诸痫、湿疟、脚气、水肿、风肿、痈肿、恶疮及湿热流入十二经以致二阴不通者,皆可用此调治。」
【药用】马鞭草科灌木或小乔木海州常山clerodendrumtrichotomumThumb的叶。
【性味与归经】辛、苦,寒。归肝经。
【功效】祛除风湿,降压。
【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
臭梧桐有祛除风湿、止痛之功,用治风湿痹痛之症,常与豨签草同用,或单味煎服。
2.用于高血压症
本品又有降低血压作用,可用于治疗高血压正,一般认为为开花以前的臭梧桐疗效叫好;为不宜高温煮,否则降压功效可能减弱。
此外,用本品煎汤洗浴,可至湿疹搔痒等症。
【处方用名】臭梧桐(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如研粉吞服,每服三克,日服三次。外用适量。
【文献摘录】《本草纲目拾遗》:「能宽筋活血,治一切风湿,止痣肿,风气头风,半边头痛,半支风,两足酸软疼痛,不能步履,两手牵绊,不能仰举。」
【药用】??牛儿苗科草本植物??牛儿苗ErodiumstephanianumWilld或老鹤草GeraniumwilfordiiMaxim的干燥带果地上部份。
【性味与归经】苦、为辛,平。归肝、肾、大肠经。
【功效】祛除风湿。
【临床应用】用于风湿痹痛。
老鹤草辛散苦燥,祛除风湿、舒筋活络,适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关节不利等症,单用有效,水煎服或熬膏用;如配伍桂枝、当归、红花、芍药等药,能增强活血通络止痛等作用。
此外,本品又有止泻作用,可用于慢性腹泻。
【处方用名】老鹤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文献摘录】《本草纲目拾遗》:「去风,疏经活血,健筋骨,通经络。」
《滇南本草》:「治筋骨疼痛,痰火痿软。」
【药用】蓼科草本植物虎杖PolygonumCuspidatumSieb.etZucc.的根茎和根。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肝、胆、肺经。
【功效】祛除风湿,利湿退黄,活血通经,祛痰止咳,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
虎杖功能祛除风湿,且能活血通络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可单位浸酒服或配伍鸡血藤、西河柳等药。
2.用于黄疸,胆结石及淋浊带下等症
虎杖有利湿退黄作用,用治黄疸、胆结石等症,可配合茵陈、连钱草等同用。本品亦能清利下焦湿热,治淋浊带下,可与萆薢、薏苡仁同用。
3.用于经闭、跌仆伤痛等症
虎杖有活血通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瘀阻经闭症候,可配合茜草根、益母草等同用。跌打损伤、瘀阻疼痛可与当归、红花同用。
4.用于肺热咳嗽、痰多喘咳
虎杖苦降泄热,又能化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嗽、痰多喘咳可单味服用,也可配合黄芩、琵琶叶等药。
5.用于疮疡肿痛、毒蛇咬伤,烫伤等症
本品又能清热解毒,对疮疡肿毒、毒蛇咬伤可内服,或鲜品捣烂外敷。
此外,本品还有缓泻通便的作用。
【处方用名】虎杖根、阴阳莲、花斑筑、大叶蛇总管(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排石汤(《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虎杖、木香、枳壳、黄芩。治干管胆结石症。
【文献摘录】《名医别录》:「主通利月水,破流血症结。」
《本草拾遗》:「主风在骨节间及血瘀。煮汁做酒服之。」
《滇南本草》:「攻诸肿毒,治咽喉疼痛,利小便,走经络。治五淋白浊,痣漏,疮痈,妇人赤白带下。」
《岭南采药录》:「治蛇伤,脓包疮止损伤痛。」
透骨草(附:急性子)
【药用】凤仙花科草本植物凤仙花ImpatiensbalsaminaL.的干燥茎。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小毒。归肝、肾经。
【功效】祛除风湿,活血止痛。
【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
本品有祛除风湿作用,并能活血止痛,用治风湿痹痛无论新久,均可应用。可配合五加皮、忍冬藤、油松节、威灵仙要同用。
2.用于跌打损伤,经闭等症
本品善于活血止痛,对于跌打损伤、瘀滞疼痛,或妇女经闭,不行可配合当归、桃仁、泽兰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还可治疗疮疖痈肿、蛇虫咬伤,可用鲜草适量,打烂外敷。
【处方用名】透骨草风鲜花梗(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外用适量。
【附药】急性子:及凤仙花的干燥成熟种子。性味微苦,温;有小毒。功能软坚,消积。用于噎膈,骨鲠咽喉,腹部肿块,经闭等症。一般用量一钱至钱半,煎服。孕妇忌服。
【文献摘录】《本草纲目》:「治筋骨一切风湿疼痛挛缩,寒湿脚气。」
【药用】桑寄生科小灌木斛寄生Taxilluschinesis(DC.)Danser的带叶茎枝。
【性味与归经】苦,平。归肝、肾经。
【功效】祛除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养血安胎。
【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症
本品既能祛除风湿,又能补肝肾、强筋骨,对风湿痹痛、肝肾不足、腰膝酸痛最为适宜,常与独活、牛膝等配伍应用。
2.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脚膝痿弱无力等症
本品药性平和,专入肝肾,为补益肝肾要药,故对老人体虚、妇女经多带下而肝肾不足、腰膝疼痛、筋骨无力者亦每与杜仲、续断等配伍应用。
3.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等症
本品有补肝肾而兼养血安胎的功效,用于肝肾虚亏、冲任不固所致胎漏下血、胎动不安,常与续断、菟丝子、阿胶等配伍。
此外,本品又有降压作用,近年来临床上常用于高血压。
【处方用名】桑寄生寄生杜寄生北寄生(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桑寄生苦甘而平,入肝肾经,功能祛风除湿,兼能补益肝肾,故用于痹痛日久腰膝酸软之症为主;而且补肝肾作用亦甚显著,是以肝肾不足而非因风湿者亦为常用要药,药性平和,效佳弊少,诚为佳品。此外,本品又能治胎动不安,胎漏下血之要药。还有降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症。
【文献摘录】《本经逢原》:「性专祛风除湿,通调血脉,故『本经』取治妇人腰痛,小儿背强等病,血脉通调而肌肤眉须接受其荫,即有痈肿亦得消散矣。」
《本草求真》:「桑寄生,号为补肾补血要剂。缘肾主骨,发主血,苦入肾肾得补,则筋骨有力。甘补血,血得补则发受其灌荫而不枯脱落矣。故凡内而腰痛、筋骨笃疾、胎堕,外而金疮、肌肤风湿,何一不借此以为主治乎。」
【药用】五加科小灌木系住五加AcabthopanaxgracillistylusW.W.Smith的根皮。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肝,肾经。
【功效】祛除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痛
本品功能祛风湿,又能补肝肾,强筋骨,可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拘挛、腰膝酸痛等症,对肝肾不足有风湿者最为适用,可单用浸酒服,也可与羌活、秦艽、威灵仙等配伍应用。
2.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脚膝痿弱无力、小儿行迟等症
本品又能温补肝肾、强筋健骨,可用治肝肾不足所致腰膝酸疼、下肢痿弱以及小儿行迟等症,在临床应用上常与牛膝、木瓜、续断等药同用。
3.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本品又能利水消肿,治水肿、小便不利,常配合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地骨等药同用。
【处方用名】五加皮、南五加皮(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五加皮辛苦而温,能入肝肾,既能祛风除湿,风湿除则痹痛自止,又能补益肝肾,肝肾壮则筋骨自健,故风湿痹痛、肝肾不足者,咸持为要药。且能利水消肿,以治小便不利,然必须与利水消肿药配用,方能奏效焉。
2.五加皮有南北两种,南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一般认为其补肝肾作用为佳;北五加又称香五加,为梦摩科??柳的根皮,止痛能力较佳,且有强心之效,可治心脏病水肿,然具毒性,不宜过量久服。现上海地区市售者,为香五加应于重视。
3.桑寄生与五加皮均能祛风湿、补肝肾,然桑寄生主要用于痹痛日久、肝肾不足之症,且可治年老体弱,经带之腰膝酸痛者,还有安胎作用。五加皮则祛除风湿作用较佳,用于痹痛日久,肝肾不足者,需配合应用,且有利水消肿之功。
【方剂举例】五加皮酒(《圣惠方》):五加皮、熟地黄、丹参、杜仲、蛇床子、干姜、地骨皮、天门冬、钟乳石。治小便余沥,妇人阴冷,腰膝时痛及瘫痪拘挛等症。
【文献摘要】《本草纲目》:「治风湿痿痹,壮筋骨。」
《本草求真》:「脚气之病......服此辛苦而温,辛则气顺而化痰,苦则坚骨而益精,温则祛风而胜湿,凡肌肤之瘀血,筋骨之风邪,靡不因此而治。」
【药用】鹿蹄草科草本植物鹿蹄草ParolaCallianthaH.Andres.或软业鹿蹄草P.decorataH.Andres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苦,平。归肝、肾经。
【功效】祛除风湿,补肝肾,强筋骨,止血。
【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
本品有祛风湿作用,适用于风湿痹痛,可配独活、桑寄生、牛膝等同用。
2.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脚膝痿弱无力
本品功能补肝肾、强筋骨,用治肾虚腰痛、肝肾亏损、脚膝无力,可配合金雀根跟菟丝子等药。
3.用于咯血、吐血、衄血、月经过多等症
本品有止血作用,对于咯血、吐血、衄血以及月经过多等症,都可配合止血药物同用。如外伤出血,可用鲜草捣烂外敷。
此外本品配芡实等,还可用于肾炎、蛋白尿。
【处方用名】鹿蹄草鹿含草鹿嫌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外用适量。
【文献摘录】《植物明十图考》:「治吐血,通经,强筋健骨,补腰肾,生津液。」
【药用】菊科草本植物豨签SiegesbeckiaprientalisL.现耿豨签S.pubescens Makino或毛耿豨签S.glabrescensMakine的地上部份。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肝、肾经。
【功效】祛除风湿,强健筋骨,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
豨签草为祛除风湿常用要药,用于风湿痹痛、筋骨不利等症,常与臭梧桐同用。本品性味苦寒,又有化湿热作用,故痹痛偏于湿热的病症尤为适宜。
2.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腰膝无力等症
本品酒治蒸熟又能强筋骨,适用于四肢麻痹、腰膝无力、中风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等症。
3.用于疮疡肿痛、风疹湿疹瘙痒等症
本品生用还能清热解毒,可用于疮疡肿毒,以及风疹湿疮、皮肤搔痒等症。内服外用均可。
此外,本品现在又用于高血压症,有降压作用。
【处方用名】豨签草(洗净,晒干,切碎用)、致豨签草(黄酒拌匀后蒸制)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豨签草生用性味苦寒,祛风除湿是其本功,作用甚显,为人所赞,又能清热化湿以致皮肤湿痒。蒸制则转而为温,能强健筋骨,宜于瘫痪痿痹诸症。
【方剂举例】豨桐丸(《养生经验全集》)豨签草、臭梧桐。治感受风湿,两脚酸软疼痛,不能步履或中风手足不遂等症。
【文献摘录】《本草正》:「气味颇酸,善逐风湿诸毒,用蜜酒层层和洒,九蒸九曝....
善治中风口眼歪斜,除湿痹,腰脚酸软麻木。」
《本草述》:「凡患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由于外因风湿者,生用,不宜熟;若内因属肝肾两虚,阴血不足者,九制用,不宜生。」
《本草正义》:「凡风寒湿热诸痹,多服均获其效,洵是微贱药中之良品也。」
【药用】天南星科草本植物千年健Homalomenaocculta(lour.)Schott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苦、辛,温。归肝、肾经。
【功效】祛除风湿,强健筋骨。
【临床应用】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症。
本品既能祛风湿,又能强筋骨,用于风湿痹痛、腰酸脚软、手足拘挛麻痹等症,常与桑寄生、虎骨、牛膝等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千年健(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文献摘录】《本草正义》:「千年健,今恒用以宣通经络,祛风逐痹颇有应验。」
【药用】猫科动物虎PantheratigrisLinnaeus的骨骼。
【性味与归经】甘、辛,温。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通络,强筋健骨。
【临床应用】用于风湿痹痛,脚膝酸软
虎骨善于祛风通络,强健筋骨,适用于风湿痹痛、风邪偏胜关节疼痛击肝肾亏损,腰膝痿软之症,可与木瓜、牛膝、五加皮等浸酒服或与熟地、龟板、锁阳等制成丸剂服。
【处方用名】虎骨制虎骨虎胫骨(铁沙炙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入丸剂或浸酒服。
【按语】1.虎骨辛甘性温,能入肝肾,能祛风通络,强健筋骨,是其功能,痹痛日久筋骨痿弱乃其主治。因其强健筋骨为诸药之冠,故高年肝肾亏损、腰膝痿弱之症,每持为要药。
2.古代文献多以本品为搜风定痛之品,用治节痛风之药,为临床应用止痛效果并不显著。强健筋骨则信有可征,并不诬也。
3.虎骨现在药源较少,价亦昂贵,故非肝肾不足、腰膝痿弱者,可不必选用,或以豹骨代之,虽功效略同,而力则不逮也。又古人以为胫骨效果最佳,为是目前已不再分用矣。
【文献摘录】《药性论》:「治筋骨毒风挛急,屈伸不得,走疰疼痛温疟。」
《本草纲目》:「定风追痛,健骨,止久泻脱肛,兽骨鲠咽。」
白花蛇(附:乌梢蛇)
【药用】?科动物五步蛇Agkistrodonacutus(Gunther)的干燥尸体。
【性味与归经】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功效】祛风通络,定惊止痛。
【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急,以及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等症。
本品有较强的祛风通络,透骨搜风作用,故对风湿痹痛、筋脉拘急等症,可配伍豨签草、独活、威灵仙等药同用;治口眼喎斜、语言蹇涩,或筋脉挛急、肌肉麻痹等症,可与全蝎、当归、羌活、白芷等配伍应用,或浸酒服。
2.用于破伤风,惊风抽搐。
本品又能定惊止痉,可治破伤风,痉挛抽搐及小儿惊风痉厥,配伍乌梢蛇、蜈蚣等药同用。
此外,白花蛇又可用于痲疯,疥癣,具有祛风攻毒之效,可与乌梢蛇、雄黄等药同用。
【处方用名】白花蛇?肉蛇(为五步蛇,去内脏,烘干用)、金钱白花蛇(为银环蛇的幼体,烘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研末吞服1--2g。
【附药】乌梢蛇:即游蛇科动物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性味甘,平。归肝经。功效与白花蛇相近而药力较弱。用量一钱至三钱,煎服研末每次2--3g。
【按语】1.白花蛇甘咸而温,专入肝经,祛风通络止痹痛,定惊止痉宁抽搐,且外达皮肤,又为痛风疥癣之要药,迨为祛风攻毒之功耳。
2.金钱白花蛇功同白花蛇而力更胜之,乌梢蛇之性能亦同于白花蛇,而效则弱之。
【文献摘录】《开宝本草》:「主中风湿痹不仁,筋脉拘急,口面窝斜,半身不遂,骨节疼痛,大风疥癞及暴风搔痒,脚弱不能久立。」
《本草经疏》:「风者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蛇性走窜,亦善行而无处不到,故能引诸风药至病所,自脏腑而达皮毛也。」
【药用】梦藦科苍本植物徐长卿Cynanchumpaniculatum(Bge.)Kitag的根及根茎。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肝、胃经。
【功效】祛风通络,止痛,止痒,解毒消肿。
【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
本品善于祛风,功能通络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疼痛,可配合虎杖等同用。
2.用于脘腹痛,牙痛,跌仆伤痛等症。
徐长卿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临床上多用于多种疼痛,能取显着的止痛效果,适用于脘腹痛、牙痛及跌打损伤疼痛诸症,可单味应用或随症配伍有关药物。
3.用于湿疹,风疹瘙痒,顽癣等症。
本品又长于祛风止痒,善治湿疹、风疹、顽癣等皮肤瘙痒之症,可单味煎汤内服,或煎汤外洗,亦可配合苦参、地肤子、白鲜皮等药同用。
4.用于毒蛇咬伤。
本品又能解毒消肿,对于毒蛇咬伤,可配合半边莲、野菊花等药同用。
此外,古代医家认为本品具有通利小便作用;现代又常用于登山呕吐、晕车晕船等症。
【处方用名】徐长卿、寮刁竹(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徐长卿汤(《圣惠方》):徐长卿、茅根、木通、冬葵子、滑石、槟榔、瞿麦、朴硝。治气壅关格不通,小便淋结,脐下妨闷。
【药用】桑科乔木桑MorusalbaL.的嫩枝。
【性味与归经】苦,平。归肝经。
【功效】祛风通络。
【临床应用】用于风湿痹痛
桑枝善于祛风,通利关节,用于风湿痹痛,常与防己、威灵仙、羌活、独活等配合应用;本品善走上肢,尤以治肩背酸痛,经络不利为常用,可单位熬膏服或与祛风湿药配伍使用。
【处方用名】桑枝嫩桑枝童桑枝炒桑枝(清炒微焦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方剂举例】桑枝膏(《上海市中要成药治剂规范》):桑枝浓煎取汁,加砂糖40%制成膏剂。治风湿疼痛,四肢麻木,筋骨酸痛者。
【文献摘录】《本草图经》:「疗遍体风痒干燥,脚气风气,四肢拘挛。」
《本草汇言》:「去风气挛痛。」
《本草备要》:「利关节,养津液,行水去风。」
络石藤(附:海风藤)
【药用】夹竹桃科潘援藤本植物络石Trachelospermumjasminodes(Lindl.)Lem.的干燥带叶藤茎。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归心、干、肾经。
【功效】祛风通络,凉血消痈。
【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
络石藤功能祛风而舒经活络,性寒清热,风湿痹痛偏热者较为适宜,可单味浸酒服,也可与木瓜、海风藤、桑寄生、生苡仁等同用。
2.用于疮疡肿痛
本品行微寒,能凉血清热而消痈,用治疮疡肿痛之症,常与乳香、没药、瓜萎、甘草、皂角刺等配伍。
【处方用名】络石藤(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海风藤:及胡椒科植物海风藤的藤茎。功能祛风通络,适用于风湿痹痛、关节酸痛、屈伸不利等症一般用量三钱至五钱,煎服。
【文献摘录】《神农本草经》:「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种水浆不下。」
《本草纲目》:「气味平和,其功主筋骨关节风热痈肿。」
《要药分剂》:「络石之功,专于舒筋活络。凡病人筋脉拘挛,不易屈伸者,服之无不获效,不可忽之也。」
寻骨风(附:丝瓜络)
【药用】马兜铃科草本植物棉毛马兜铃AristolochiamollissimaHance的地上部份。
【性味与归经】辛、苦,平。归肝经。
【功效】祛风通络,止痛。
【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
寻骨风功能祛风通络,适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可单味浸酒服或与桑枝、络石藤配伍应用。
2.用于胃痛,睪丸肿痛,跌打伤痛等症。
本品又具有止痛作用,用治胃痛可配海螵蛸、陈皮同用;用治睪丸肿痛可与鸡蛋同煮,饮汤食蛋;用治跌打伤痛可配透骨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内服还可用治癌肿,外用可治外伤出血等。
【处方用名】寻骨风巡骨风(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丝瓜络:及葫芦科草本植物丝瓜老熟果实的网状纤维(维管束)。性味甘,平。归肺、胃、肝经。功能通利经络,适用于筋骨酸痛,胸胁疼痛,乳痈肿痛等症。一般用量一钱至三钱,煎服。
【药用】忍冬科灌木或乔木接骨木SambucusWilliamsiiHance的带叶茎枝。
【性味与归经】甘、苦,平。归肝经。
【功效】祛风通络,活血止痛,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
本品功能祛风湿、通经络,对风湿痹痛、关节不利之症,可配合老鹤草、防风、桑枝、红花等,亦可单位煎汤乘热熏洗患处。
2.用于跌仆伤痛
本品又能活血止痛,用治跌打损伤、瘀阻疼痛等症,可配合透骨草、当归、川芎、赤芍等药同用。
3.用治水肿,小便不利。
本品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具有利水消肿之功,可配合玉米须、车前子等同用。
【处方用名】接骨木、扦扦活(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外用适量。
【文献摘录】《本草新编》:「入骨节,专续筋接骨,折伤酒吞,风痒汤浴。」
【药用】蔷薇科灌木贴梗海棠Chaenomelesspeciosa(Sweet)Nakai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酸,温。归肝、脾经。
【功效】除湿利痹,缓急舒筋,消食,治脚气。
【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
木瓜酸温入肝,具有除湿通络之功,为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常用药,临床上治风湿痹痛时一般用于腰膝酸痛者居多,常与虎骨等配用。
2.用于吐泻转筋
肝主筋,吐泻失水,筋失所养,则转筋痉挛。木瓜入肝,功能缓急舒筋,故为治吐泻转筋之要药。用于暑湿霍乱,吐泻转筋之症,可配伍薏苡仁、蜇砂、黄连、吴茱萸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又为治脚气肿痛要药,可配伍吴茱萸、紫苏、槟榔同用。尚有消食作用,可用于消化不良症。
【处方用名】木瓜宣木瓜(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木瓜性味酸温,能入肝脾,舒筋活络之要药。多用于腰膝酸痛,筋挛足痿;化湿和中之良品,又能治霍乱吐泻,转筋腿痛;且为脚气要药,盖亦化湿舒筋之效,还有消食之功,助脾之能。
【药用】蜇蛾科昆虫家蜇BombyxmoriLinnaeus的粪便。
【性味与归经】甘、辛,温。归肝、脾、胃经。
【功效】除湿利痹,缓急舒筋。
【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
本品善于化湿,功能通络利痹,可用于风湿痹痛之症,如为湿热郁阻者,可配防己、薏苡仁、滑石等同用;肢体不遂、麻木,可与防风、当归、白茄根等配伍。炒热外敷,还有温通血脉利痹止痛之效。
2.用于吐泻转筋。
本品能化湿,缓急舒筋,用于霍乱吐泻转筋,腹痛等症,配伍黄芩、木瓜、吴茱萸同用。
此外,本品还可治皮肤湿疹瘙痒,可煎汤外洗。
【处方用名】蜇砂、晚蜇砂、夏蜇砂、二蜇砂、蜇矢(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须包煎。
【方剂举例】蜇矢汤(《霍乱论》):蜇砂、木瓜、生苡仁、大豆卷、黄连、栀子、半夏、通草、黄芩、吴茱萸。治霍乱吐泻,转筋腹痛,口渴乱躁危急。
【文献摘录】《本草纲目》:「蜇性燥,燥能祛风胜湿,故蜇砂主疗风湿之病,有人病风痹用此熨法得效。」
松节(附:松香、松花粉)
【药用】松科乔木油松PinustabulaeformisBarr.或马尾松P.massoniana lamb的瘤状节或分枝节。
【性味与归经】苦,温。入肝、肾经。
【功效】除湿利痹
【临床应用】用于风湿痹痛。
本品苦燥温通,具有燥湿通络利痹之功,善去筋骨间风湿,对于风湿痹痛、关节酸痛等症,可单味浸酒服或与羌活、独活、防风、桑枝、海风藤、川芎、当归等药同用。
【处方用名】松节油松节(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附药】1.松香:及松树的树脂。性味苦、甘、温。功能祛风燥湿,生肌止痛,适用于风湿痹痛,疮疡肿痛等症。一般用量一钱至三钱,入丸散或浸酒服。
2.松花粉:即松树的花粉。性味甘温。功能润肺,燥湿,止血。内服可以治咳嗽;外敷可治皮肤湿疹,婴儿尿布湿疹,创伤出血。一般用量一钱至二钱,包煎。外用适量。
【文献摘录】《本草纲目》:「筋骨间风湿诸病宜之。」
《本草汇言》:「气温性燥,如足膝筋骨,有风有湿,作痛作痿,痿软无力者,用此立痊。倘阴虚髓乏,血燥有火者,宜斟酌用之。」
【药用】豆科乔木刺桐ErythrinaVariegataL.var.orientalis(L.)Merr或云香科乔木?叶花椒ZanthoxylumailanthoidesSiebetZucc.朵椒ZanthoxylummolleRehd的干燥树皮。
【性味与归经】辛、苦,平。归肝、肾经。
【功效】除湿利痹,清热化湿。
【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
本品功能祛风湿,通经络,主要适用于下肢关节痹痛以及腰膝疼痛等症,临床常配合牛膝、薏苡仁、五加皮等药同用。
2.用于湿热下注,脚膝疼痛。
本品又能清热化湿,用治湿热下注、脚膝疼痛的病症,可配合萆薢、木通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外用治疥癣,可配合川槿皮、蛇床子、大黄,浸酒外搽。
【处方用名】海桐皮、赤桐皮、浙桐皮(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海桐皮散(《证治准绳》):海桐皮、熟地黄、牡丹皮、牛膝、山茱萸、补骨脂。治手足拘挛。
【文献摘录】《本草求真》:「海桐皮,能入肝经血分,祛风除湿,及行经络,以达病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车前草和金钱草煎水喝有什么好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