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生发中心心阳性率85%是什么意思

【待续】传染病学 其他病原微生物所致传染病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寄生虫和真菌所致的疾病
参考教材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第4版)》
参考教材二:人民卫生出版社《传染病学(五年制,第8版)》
寄生虫病蛔虫病蛔虫,学名似蚓蛔线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引起蛔虫病。
1、蛔虫形态:1)活体是呈淡红色,死后呈灰白色2)雌虫长约20-35厘米,雄虫长约15-25厘米3)体表有细横纹,虫体两侧有两条白色的侧线。4)口端有品字型排列的3个唇瓣(蛔虫的三个唇瓣呈品字形排列,借唇瓣咬附肠黏膜)5)雌虫尾部钝圆,雄虫尾部卷曲,有两根交合刺6)雌虫有两套对称的管状生殖系统,雄虫的生殖系统为单管型
2、蛔虫卵形态:
1)受精蛔虫卵:卵圆形,棕黄色,大小约(65&45)μm,卵壳厚,内含物为卵细胞,外被蛋白质膜。
2)未受精蛔虫卵狭椭圆形,大小约(90&41)微米,卵壳薄,内含屈光的卵黄颗粒,蛋白质膜较薄,没有蛔甙层,所以有一定的变形性
3)脱蛋白膜受精蛔虫卵虫卵无色透明,卵壳较厚,应与钩虫卵鉴别
3、蛔虫生活史:虫卵随粪便排出&感染性虫卵&经口进入人体&小肠&穿过小肠壁进入静脉&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血窦&通过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进入心脏&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毛细血管网&穿出血管进入肺泡(对肺产生机械性损伤)&蜕皮(产生抗原,导致免疫损伤)&上行到咽部,在咽部有两条路,一条是咳嗽将幼虫排出体外,另一条路则是通过吞咽进入消化管,最终以成虫计生在小肠。
生活史特点:
①人是唯一终宿主,成虫寄生部位:小肠②感染期:感染性虫卵,感染途径:经口③成虫寿命一年左右,在肠腔内孵出的幼虫必须经组织移行后才能发育为成虫,其移行途径为侵入小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入血-右心-肺/肺泡-支气管-咽喉部-胃-小肠。④幼虫在发育过程中进行四次蜕皮,第一次(卵内)、第二次和第三次(肺泡内)、第四次(小肠内)。
4、蛔虫的致病与危害蛔虫幼虫和成虫对人体的主要作用,表现为机械性损伤、变态反应和肠功能紊乱等。①幼虫时期主要是机械性损伤和引起免疫反应;幼虫在移行过程中,穿破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可造成肺局部出血、炎性渗出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量感染可导致蛔蚴性肺炎、哮喘。主要表现如体温升高、咳嗽、哮喘、吐粘液痰或血痰,甚至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多数病例在发病后4~14天自愈。&②成虫时期损伤主要是掠夺营养影响吸收,引起超敏反应,引起胆道蛔虫病等并发症,引起肠梗阻。成虫寄生于小肠直接掠夺宿主的营养,损伤肠黏膜。不仅影响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同时可导致肠黏膜的炎性病变,引起一系列消化道症状。患者常表现为腹部不适、阵发性脐周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等。重度感染儿童可出现营养不良,甚至发育障碍。③变态反应:虫体的分泌物、代谢物常使患者出现荨麻疹、管神经性水肿、皮肤搔痒等过敏反应及磨牙、惊厥等神经症状。④并发症成虫有窜扰、钻孔习性。当宿主体温升高或食人刺激性食物,或不适当的驱虫治疗时,常使虫体乱窜钻孔。成虫进入胆总管、胰管、阑尾等处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胰腺炎、蛔虫性阑尾炎等常见并发症,也可致蛔虫性肠穿孔。感染虫数较多时,虫体可扭结成团堵塞肠管而产生蛔虫性肠梗阻。蛔虫并发症还有:肝蛔虫病、气管和支气管蛔虫病、尿道和生殖器官蛔虫病、蛔虫性肉芽肿。5、蛔虫的主要的实验诊断方法:
蛔虫的产卵量大,用粪便直接涂片法查虫卵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一张涂片的检出率为80%,三片检出率达95%。还可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 在粪便中查虫卵。粪中查不到虫卵的疑似患者,可参考临床症状采用药物试验性驱虫进行诊断。&
6、驱虫药:
常用驱虫药有阿本哒唑,又名丙硫咪唑或肠虫清(成人,400mg/d,顿服)和甲苯咪唑(成人,100mg/d,顿服)。国产新药伊维素治疗蛔虫病治愈率高,剂量为6mg/d,顿服。由虫体引起的急腹症等并发症,应及时抢救治疗,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对人致病的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简称为十二指肠钩虫,寄生于人的小肠。美洲板口线虫:简称为美洲钩虫,寄生于人的小肠。
1、形态①成虫:体长约1cm,圆柱形,肉红色,死后乳白色,雄虫末端膨大成交合伞,雌虫尾部末端圆锥状。十二指肠钩虫头部和尾部均向背面弯曲呈&c&形,美洲钩虫头部向背面弯曲,尾部向腹部弯曲成&s&形。
&下表为两者成虫形态上的区别:
十二指肠钩虫
雌:(10~13)mm & 0.6mm
雄:(8~11)mm &(0.4~0.5)mm
雌:(9~11)mm & 0.4mm
雄:(7~9)mm & 0.3mm
腹侧前缘有两对钩齿
腹侧前缘有一对半月形板齿
撑开时略成圆形
撑开时略成扁形
远端分两只,每只分三小只
基部先分两只,每只远端再分两小只
两支成长鬓状,末端分开
一刺末端成钩状,常包被于另一刺凹槽内
②虫卵:长椭圆形,中等大小。卵壳极薄,无色透明,新鲜粪便中虫卵内含4~8个细胞,卵壳于细胞之间有明显的空隙,若患者便秘或粪便放置过久,卵内细胞可继续为多细胞期。
2、生活史①成虫寄生在小肠上段,以口囊内的钩齿或板齿咬附肠黏膜,以宿主血液、组织液、肠黏膜为食。②感染阶段:丝状蚴(感染期蚴)。感染方式: 主要经皮肤感染,还可经口和黏膜感染,另外还发现母体内的幼虫通过胎盘侵入胎儿现象,有报道经乳汁感染。④幼虫需经移行才能发育成成虫,移行途径:皮肤&小血管或淋巴管&右心&肺、肺微血管、肺泡&支气管&咽&小肠。⑤此外钩蚴有&迁延移行现象& 指十二指肠钩虫的钩蚴经皮肤感染人体后,部分在进入小肠之前,可滞留于某些组织中达很长时间,此时,虫体发育缓慢或&暂停发育&,在受到某些刺激后,才陆续到达小肠发育成熟。犬钩虫也存在上述情况,但未发现美洲钩虫迁延移行现象。⑥还有试验证明某些动物(猪、狮、犬、灵 猫、猴、猩猩、犀牛)可作为钩虫的转续宿主。
3、致病人体感染钩虫后是否出现临床症状与钩蚴侵入皮肤的数量、成虫在小肠寄生的数量有关,也与人体的健康状况、营养条件及免疫力有关。钩虫感染:在粪便中可检获虫卵,但无任何临床症状。钩虫病:既有钩虫感染,又有临床症状和体征。钩虫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三个时期,即由幼虫引起皮肤(或黏膜)侵袭期、肺部移行期和成虫在肠道寄生期(此期危害最严重)。&(1)幼虫①钩蚴性皮炎:感染期蚴钻入皮肤后,数十分钟内患者局部皮肤即可有针刺、烧灼和奇痒感, 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 ,1~2日内 出现红肿及水疱,搔破后可有浅黄色液体流出。若有继发细菌感染则形成脓疱,最后经结痂、脱皮而愈。俗称为&粪毒&或&地痒疹&.能自愈,病程2~3周。②呼吸道症状:急性钩蚴感染,钩蚴移行至肺,穿破微血管可引起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患者出现阵发性咳嗽、血痰及哮喘。&(2)成虫:为主要致病阶段①贫血:慢性失血,原因有:a. 吸血:以钩齿或板齿咬附肠黏膜吸血。b.渗血:钩虫吸血时,头腺分泌抗凝素,使伤口血液不易凝固。自咬附部位黏膜伤口渗出的血液量与吸血量大致相当。 & & &&c.虫体不断更换咬附部位:原伤口在凝血前仍可继续渗出少量血液。d.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的损伤,也可引起血液的流失。&铁和蛋白质不断耗损,再加上患者营养不良,血红蛋白合成速度比细胞新生速度慢,则使红细胞体积变小、着色变浅,引起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贫血症状:皮肤蜡黄、黏膜苍白、眩晕、乏力甚至心慌等。偶尔会出现消化道大出血。②腹泻:钩虫病早期可出现消化道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所出现的腹泻呈黏液样或水样便。易被误诊。③异嗜症:少数患者有&异嗜症&,喜食生米、茶叶、碎纸、木屑、破布、煤渣、泥土、瓦片、炉灰等,可能是一种神经精神变态反应,似与铁的耗损有关,若给患者服用铁剂后,症状可自行消失。④婴儿钩虫病:最常见的症状为解柏油样黑便,腹泻、食欲减退。导致婴儿严重感染的是十二指肠钩虫。
4、实验室诊断:粪便检查以检出钩虫卵和孵化出钩蚴是确诊的依据。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钩蚴培养法(可鉴定虫种)。免疫诊断多在钩虫产卵前进行,并结合病史进行早期诊断。
5、治疗:治疗病人和带虫者,控制传染源:阿苯达唑(400mg/次,连服3天)和甲苯咪唑(100mg/次,一天两次,连服3天)。两种药物并服可提高疗效,如赛特斯片剂。患者贫血严重时服用铁剂以纠正贫血,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等使其恢复劳动力。&蛲虫病
蛲虫,学名蠕形住肠线虫
1、形态:①成虫:虫体细小,两头尖细,似针,乳白色。雄虫较小,体后端向腹面弯曲。雌虫较大,虫体中部膨大,略成长纺锤形,尾端直而尖细。②虫卵:椭圆形,左右不对称,一侧扁平,一侧隆起,无色透明,卵壳由两层壳质组成,较厚,新产的卵已经含有一个发育至蝌蚪期的胚胎。虫体在外界与空气接触后,此胚胎很快发育为幼虫,在卵内经第一次脱皮后即成为感染期虫卵。
生活史简单,人是唯一宿主感染阶段:感染期卵。感染途径:主要经口感染,可通过肛门&&手&&口感染。成虫寄生于人的盲肠,阑尾,结肠,直肠以及回肠下端。雌雄交配后,雄虫立即死亡。雌虫有特殊的产卵习性:常在宿主睡眠后,移行至肛门周围产卵,产出的卵很快发育成感染期卵。4、&致病:
蛲虫雌虫在肛周的爬行、产卵刺激肛门及会阴部皮肤,引起皮肤搔痒,是蛲虫病的主要症 状。搔痒时抓破皮肤,常可引起继发感染。患者常有烦躁不安、失眠、食欲减退、消瘦、夜惊、夜间磨牙等症状。长期反复感染,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蛲虫异位寄生可形成以虫体或虫卵为中心的肉芽肿病变,造成严重损害。①蛲虫性阑尾炎:蛲虫可钻人阑尾,引起阑尾炎。②蛲虫性泌尿生殖系统和盆腔炎症 & &:雌虫经阴道、子宫颈逆行入子宫和输卵管,可引起阴道炎、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及输卵管脓肿,甚至并发输卵管穿孔。侵入尿道,可出现尿道炎、膀胱炎。另有腹腔、腹膜、盆腔、肠壁组织、肝、肺、前列腺等处异位寄生的报道。还有蛲虫感染引起蛲虫性哮喘和肺部损伤等异位损害的报道。
5、实验诊断肛门拭子法中的透明胶纸法:在肛周取材查虫卵,实验诊断应在清晨排便前进行。在粪便内检获成虫或在患儿睡后查看肛周附近有无爬出的雌虫也可确诊,一般在入睡1~3小时后进行。
常用的治疗药物有阿苯哒唑(100~200mg/次,隔周一次,连续3次)或甲苯咪唑(100mg/次,每天一1次,连服2天)。用蛲虫膏、2%白降汞软膏或龙胆紫涂于肛周有止痒与杀虫作用。&&
旋毛虫病旋毛虫,学名旋毛形线虫
1、体态①成虫:虫体细小,虫体后端稍粗。雄虫比雌虫小,雄虫尾端具一对交配附器。雌虫子宫内含未分裂的卵细胞,后段则含幼虫,愈近阴道处的幼虫发育愈成熟。自阴门产出新生幼虫。②囊包:幼虫囊包长轴与肌肉纤维平行,两端顿圆,囊包内可见一到两条卷曲成螺旋状的幼虫,囊包壁由内外两层构成,由成肌细胞蜕变和结缔组织增生形成。
3、生活史&(1)保虫宿主:猪,鼠,猫,犬等120多种动物&(2)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小肠,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幼虫寄生于横纹肌细胞内,(成虫和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不需要在外界发育,但完成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3)感染期:含幼虫的囊包。感染方式:经口,是由于食入未煮熟的含活虫幼虫囊包的动物肉及其制品。(4)人既是中间宿主又是终宿主。人感染旋毛虫后,一个月内形成新的囊包,多数在半年后钙化,幼虫逐渐死亡。(5)旋毛虫成虫和幼虫均有致病作用,但以幼虫为主。病程可分为浸入期,幼虫移行期和囊包期。
4、致病:旋毛虫的主要致病阶段是幼虫&①侵入期(肠道期):指幼虫在小肠内自囊包脱出并发育为成虫的阶段,由于幼虫及成虫对肠壁组织的侵犯,而引起十二指肠炎、空肠炎。②幼虫移行期(肌肉期):指幼虫侵入肌组织引起血管炎和肌炎的过程。发生在感染后2 ~6周,新生幼虫随淋巴、血循环移行至全身各器官及侵入横纹肌内发育的阶段。由于幼虫移行时机械性损害及分泌物的毒性作用,引起所经之处组织的炎症反应。患者突出而多发的症状为全身肌肉酸痛、压痛,尤以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疼痛明显。③囊包形成期:为受损肌细胞修复过程。随着虫体长大、卷曲,寄生部位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呈纺锤状,形成梭形的肌腔包绕虫体。 & & & &旋毛虫的寄生可以诱发宿主产生保护性免疫力,尤其对再感染有显著的抵抗力。可表现为幼虫发育障碍、抑制成虫的生殖能力及加速虫体的排除等。
5、实验诊断
①病原诊断:采用活检,检测方法&&腓肠肌或肱二头肌或组织检查。②免疫诊断: 皮内试验、环蚴沉淀试验(CPT)、皂土絮状试验(B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阿苯达唑和甲苯咪唑,目前均以前者为首选药物。&
华支睾吸虫病华支睾吸虫俗称肝吸虫
1、形态①成虫:雌雄同体,背腹扁平,稍前端稍窄,后端钝圆,似葵花籽,口吸盘位于体前端略大于腹吸盘,腹吸盘位于体前1/5处,雄性生殖器官有高度分支的睾丸一对,位于前后排列与虫体的虫体的后1/3处,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一个,呈分叶状位于睾丸前面,受精囊位于睾丸和卵巢之间,呈椭圆形,与输卵管相通。虫体两侧为卵黄腺。
②虫卵:形似芝麻,黄褐色,一端窄且有卵盖,盖周围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疣状突起,卵内含成熟的毛蚴。
3、生活史终宿主:人,猫,犬等寄生部位:肝胆管感染期:囊蚴感染途径:经口感染(食入含囊蚴的淡水鱼、虾),从感染到粪中查到虫卵,犬与猫需25~30天;鼠平均21天;人约1月。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保虫宿主:哺乳动物匀可以,以犬、猫为最多。成虫寿命 20~30年。在犬与猫体内,成虫产卵个/条/日。
4、致病病变主要发生在肝次级胆管,引起一系列肝胆管的病理变化,寄生时间长,感染重时,胆管可出现局限性扩张,管壁增厚,大量虫体阻塞胆管,使胆汁淤滞,形成阻塞性黄疸,容易合并细菌感染,胆囊炎,胆管炎,胆结石等疾病。①临床症状(1) 带虫者(轻度感染者):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症状较轻微。(2) 消化系统的症状(中度感染者):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疲劳乏力、肝隐痛、肝肿大、腹痛腹泻、消瘦等。(3) 继发性细菌感染胆管炎、胆囊炎。(4) 胆结石。(5) 晚期症状(严重感染者)肝硬变,腹水。(6) 过敏反应(重感染的早期症状):寒战、高热、肝肿大、黄胆、嗜酸性粒细胞数升高等。(7) 侏儒症。②致病原因与机制:病变主要发生在肝胆管(1)致病原因:由虫体机械性刺激作用;虫体阻塞作用;虫体代谢产物和分泌物作用。(2)致病机制: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变厚,管腔变窄,大量虫体寄生引起胆管阻塞,胆汁淤滞和胆管扩张,引起阻塞性黄疸。其周围组织纤维增生,引起肝肿,甚至胆道炎症。虫卵、死亡虫体及脱落组织碎片易引起胆石症。
5、实验室诊断
①病原检查(1)粪便直接涂片法。(2)各种集卵法(水洗离心沉淀法,硫酸锌漂浮法)。(3)十二指肠引流法。②免疫诊断:皮内试验、ELISA、间接血凝、对流免疫电泳、补体结合试验③其他:超声检查
6、治疗吡喹酮,六氯对二甲苯&
并殖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俗称肺吸虫
1、形态①成虫:虫体卵圆形,较肥厚,腹面扁平,背面隆起,活虫成红褐色,半透明。口吸盘与腹吸盘大小相似,雌雄同体。睾丸两个,分支,左右并列;卵巢一个,叶状,与子宫并列位于腹吸盘后。两侧有一对卵黄腺。②&虫卵:金黄色椭圆形,两侧多不对称,前端较宽,后端较窄,卵盖明显且稍倾斜,卵内有一个卵细胞和十余个卵黄细胞。
2、&生活史保虫宿主:犬、狼等;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蝲蛄;转续宿主:野猪;感染期:囊蚴;感染途径:经口(食入含囊蚴的溪蟹、蝲蛄);终宿主:人,从感染到粪中查到虫卵需2~3个月。移行途径(消化道、腹腔、横隔、胸腔、肺):童虫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穿过膈肌后侵入肺部。成虫寿命:5~6年或更长。
4、&致病①机制:机械性损伤和免疫病理反应,出现出血和渗出性炎症,纤维性粘连,脓肿和囊肿,多发生在肺部,肝,脑部。②病理变化:一般可分成急性期和慢性期(1)急性期:主要由童虫移行所致,可引起粘膜出血性或脓性窦道,腹腔血性积液,出血性或化脓性炎症等。移行部位不同,病变也不同。急性期表现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食欲不振、乏力、腹痛、腹泻、低烧等非特异性症状。重者可有全身过敏反应、高热、腹痛、胸痛、咳嗽、气促、肝大并伴有荨麻疹。白细胞数增多,嗜酸细胞升高。(2)慢性期:虫体进入肺后引起的病变,其过程分为3期。脓肿期:主要因虫体移行引起组织破坏和出血,以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囊肿期:脓肿壁因肉芽组织增生而肥厚,纤维包膜出现,囊肿形成。囊内细胞死亡,崩解液化,成赤褐色粘稠性液体。纤维疤痕期:囊肿内容物吸收或排出,肉芽组织填充,最后纤维化形成瘢痕组织。③肺内型(原位寄生):成虫寄生在肺部称为卫氏并殖吸虫病、临床表现:咳血痰等肺部症状、肺部X光有典型的改变、痰(粪)中查到虫卵。④肺外型(异位寄生):童虫在移行过程中可停留在各种组织器官内发育为成虫,形成脓肿。临床表现:以寄生部位病变为主,腹型、皮下包块型、脑脊型、亚临床型、其它型。&多数临床表现不典型,如乏力、腹胀、腹痛、消瘦、低热、肝肿、Eso升高、荨麻疹等。脑型肺吸虫病患者可出现头疼、癫痫、肢体变形、半身不遂和瘫痪等症状。
5、&实验室诊断
①病原诊断:痰或粪中查到虫卵即可确诊。或是活体组织检查,皮下包块或结节手术摘除,检出童虫或成虫 。②免疫诊断:皮内试验、ELISA、循环抗原检测、单克隆抗体技术、免疫印迹技术、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等技术皮内试验常用于普查,阳性率可达95%以上,但假阳性和假阴性均很高。ELISA敏感性高,阳性符合率可达90%-100%,是目前较普遍使用的检测方法。循环抗原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抗原斑点试验检测血清中的抗原,阳性率在98%以上,且可作为疗效考核方法。单克隆抗体技术、免疫印渍技术、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等技术是最近发展起来的新方法。
6、治疗硫双二氯酚、吡喹酮。&
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部位:肝脏、结肠主要病变:虫卵引起的肉芽肿一、临床特点:&急性:发热、肝脾大、腹泻、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肝脾肿大、慢性腹泻晚期:门静脉周围纤维化,可发展为肝硬化、巨脾等异位损害:脑型、肺型等二、日本血吸虫
1、成虫形态:似线虫,雌雄异体。消化系有口、食道、肠管。肠管在腹吸盘前背侧分为两支,向后延伸到虫体后端汇合成盲管。雄虫:雄虫乳白色,虫体扁平,前端有口、腹吸盘,吸盘发达,腹吸盘以下,虫体向两侧延展,并略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雌沟。雌虫:前细后粗,形似线虫,由于肠管充满消化或半消化的血液,故雌虫呈黑褐色,常居留于抱雌沟内,与雄虫合抱。&&
2、虫卵形态:椭圆形;淡黄色;卵壳厚薄均匀,无盖,壳一侧有一侧刺,表面常附有宿主组织残留物;含一毛蚴,毛蚴与壳间常有圆形或长圆形油滴状的头腺分泌物。
3、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肠系膜下静脉&♀产卵&血流&肠壁组织(入肝)&虫卵随坏死组织向肠腔溃破&粪排入水&毛蚴&钉螺(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皮肤&童虫&小静脉或淋巴管&右心&肺 &肺泡小血管&左心&全身&肠系膜动脉&毛细血管网 &肠系膜静脉&门静脉 &成虫&逆行&肠系膜下静脉
特点:终宿主:人,水牛等,唯一中间宿主:钉螺感染期:主要是尾蚴;感染途径:皮肤接触疫水主要寄生部位: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系统。可异位寄生主要致病期:虫卵保虫宿主 各种哺乳动物从感染到粪中查到虫卵需49~63天成虫寿命 平均4.5年,长的可达因20~46年【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与保虫宿主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人是终末宿主;保虫宿主 牛、羊、猪、狗、鼠等30多种哺乳动物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可分为湖沼、水网和山丘三种类型,疫情以湖沼区最为严重。(2)传染途径:粪便入水、钉螺滋生、接触疫水(3)人群易感性:人对血吸虫普遍易感。感染率随年龄增高而升高(青壮年多见),感染季节在夏秋季,感染后有部分免疫力
致病的原因:机械性损伤(如尾蚴侵入皮肤、童虫移行)、变态反应(是血吸虫病理病变的重要机制)(1)尾蚴性皮炎:是由血吸虫尾蚴侵入皮肤引起的,是一种速发型(Ⅰ型)和迟发型(Ⅳ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过性瘙痒丘疹、荨麻疹。(2)童虫所致损害:移行时,损伤器官,特别是肺、引起血管炎、产生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虫体代谢产物或崩解产物引起的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临床表现:大量虫体移行时,可出现咳嗽、咯血、发热、ESO增多、肺等脏器炎症。(3)成虫所致损害:静脉内膜炎及周围炎(4)虫卵所致损害:虫卵肉芽肿:虫卵沉着在宿主的肝脏和肠壁组织,成熟虫卵中的毛蚴可释放出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引起周围出现细胞浸润,形成虫卵肉芽肿(Ⅳ型变态反应)。沉积在宿主肝、肠组织中的虫卵肉芽肿不断破坏肝、肠组织结构引起慢性血吸虫病。虫卵是血吸虫病的主要致病因子。虫卵肉芽肿形成的机制:SEA可溶性抗原。早期是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在虫卵周围,引起组织坏死,随后毛蚴死亡和组织修复,脓肿吸收,纤维组织增生,最后纤维化。重度感染时门静脉周围出现广泛的纤维化,使得窦前静脉的阻塞,导致门静脉高压,出现肝、脾肿大,侧支循环形成。出现腹水、肝硬化与肠壁纤维化等症状。此为肝脾型血吸虫病。何博礼现象:虫卵周围出现许多浆细胞伴以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着(5)免疫复合物所致损害:急性血吸虫病、血吸虫病肾炎(6)异位寄生:日本血吸虫成虫在门静脉系以外的静脉内寄生称为异位寄生。门静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的血吸虫卵肉芽肿。常见的异位损害:肺、脑、罕见的异位损害:皮肤、甲状腺、心包、肾、肾上腺皮质等。(7)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肠道并发症
5、临床表现与分期根据感染度、宿主免疫状态和营养状况、治疗及时与否以及是否重复感染等具体情况,可将日本血吸虫病分为急、慢性期和晚期等3个不同的病期。&(1)急性血吸虫病:无免疫力的初次严重感染者,夏秋季发病,潜伏期30~60天。临床上表现为过敏反应(荨麻疹)、肝脾肿大(肝左叶为甚)、肝区痛及压痛,并有发热(间歇热/弛张热为主)、腹痛、腹泻或黏液血便等症状 。(2)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因经少量、多次反复感染而获得部分免疫力,病程可长达10~20年甚至更长,临床表现以隐匿型间质性肝炎或慢性血吸虫性结肠炎为主,患者可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病例有腹痛、腹泻、黏液血便、消瘦、乏力及劳动力减退等。&(3)晚期血吸虫病:巨脾、侏儒症、腹水、结肠增殖型。肝、肠组织纤维化,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巨脾、腹水或上消化道出血等。儿童生长发育受抑制,表现为侏儒症。可出现结肠壁增厚,甚至发生癌变。①巨脾型:最为常见,脾进行性增大,肝因硬化逐渐缩小,因门脉高压,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易诱发腹水②腹水型:是严重肝硬化的重要标志,约占25%③结肠肉芽肿型:以结肠病变为突出表现。患者经常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左下腹可触及肿块,有压痛,有癌变可能④侏儒型:极少见,患者身材矮小,面容苍老,生长发育低于同龄人,性器官与第二性征发育不良,但智力多正常。(4)异位血吸虫病:人体常见的异位损害在肺和脑。①肺型血吸虫病:为虫卵沉积引起的肺间质性病变。呼吸道症状大多轻微,且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有弥漫云雾状、点片状、粟粒样浸润阴影,边缘模糊,以位于中、下肺尤为多。②脑型血吸虫病:临床可分急性与慢性两型,均以青壮年患者多见,临床表现酷似脑膜脑炎,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或有蛋白与白细胞轻度增多。慢性型主要症状为癫痫发作,尤以局限性癫痫多见。6、免疫
①伴随免疫:人类被血吸虫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其对再次入侵的童虫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而对原发的感染的成虫无杀伤作用。②免疫机制:效应机制主要是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ADCC)。③免疫逃避:其可能机制:封闭抗体/&抗原伪装&和&抗原模拟&/&表面受体&/更新表膜,改变抗原性④免疫调节:抗体的反馈调节、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调节系统、CD4+ T细胞的调节作用
7、实验室检查(1)血象:急性期外周血象以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为其主要特点,白细胞总数在10&10^9/L以上。嗜酸性粒细胞一般占20%~40%,最多者可高达90%以上。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一般轻度增多,在20%以内。晚期患者常因脾功能亢进引起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2)病原学检查粪检:水洗沉淀法、毛蚴孵化法、加腾法透明法粪便内检查虫卵和孵出毛蚴是确诊血吸虫病的直接依据。一般急性期检出率较高,而慢性和晚期患者的阳性率不高。常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或虫卵透明法检查虫卵。(3)免疫学检查①皮内试验:简便、快速,通常用于现场筛查可疑病例,阳性者需作进一步检查。②环卵沉淀试验:在虫卵周围形成特异性沉淀物,当环卵沉淀率大于3%~5%时,即为阳性反应。③间接血凝试验:在流行区,该法可作为过筛或综合查病的方法之一。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此法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⑤循环抗原酶免疫法:本法敏感、特异、简便、快速,对血吸虫病的诊断、疗效考核都有参考价值。(4)肠黏膜活检:通过直肠或乙状结肠镜,自病变处取米粒大小黏膜,置光镜下压片检查有无虫卵。以距肛门8~10cm背侧黏膜处取材阳性率最高。此法一般能检获的虫卵大部分是远期变性虫卵。(5)影像学检查:①B型超声波检查:可判断肝纤维化的程度。可见肝、脾体积大小改变,门脉血管增粗呈网织改变。并可定位行肝穿刺活检。②CT扫描: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包膜与肝内门静脉区常有钙化现象,CT扫描可显示肝包膜增厚钙化等特异图像。
8、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流行病史: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是诊断的必要条件临床表现:具有急性或慢性、晚期血吸虫病的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结合寄生虫学与免疫学检查指标进行诊断。一般粪便检查的诊断方法有一定局限性;免疫学方法特异性、敏感性较高,但应注意假阳性与假阴性。
(2)鉴别诊断
急性血吸虫病可误诊为伤寒、阿米巴肝脓肿、粟粒性结核等,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有重要鉴别价值。慢性血吸虫病肝脾大型应与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鉴别;有腹泻、便血症状者应注意与阿米巴痢疾、慢性菌痢鉴别。晚期血吸虫病与门脉性及坏死后肝硬化的鉴别。在流行区的癫痫患者均应除外脑血吸虫病的可能。9、治疗(1)病原学治疗:吡喹酮为首选药。急性血吸虫病:总量按120mg/kg,6天分次服完,其中50%必须在前两天服完,体重超过60kg者仍按60kg计。慢性血吸虫病:成人总量按60mg/kg,2天内分4次服完,儿童体重在30kg以内者总量可按70mg/kg,30kg以上者与成人相同剂量。晚期血吸虫病:如患者一般情况较好,肝功能代偿尚佳,总量可按40~60mg/kg,2天分次服完,每天量分2~3次服。预防性服药:在重疫区特定人群,如防洪、抢险人员进行预防性服药,能有效预防血吸虫感染。10、预防(1)控制传染源:在流行区每年对病人、病畜进行普查普治(2)切断传播途径:消灭钉螺是预防本病的关键,保护水源,改善用水(3)保护易感人群:严禁在疫水中游泳,戏水。接触疫水时应穿着防护衣裤和使用防尾蚴剂等(4)疫苗:WHO/TDR选择的6种血吸虫病侯选疫苗抗原:谷光甘肽S转移酶 (GST),副肌球蛋白 (Sm97),照射减毒抗原5 (IrV-5),磷酸丙糖异构酶 (TPI),完整表膜蛋白 (Sm23),脂肪酸结合蛋白 (Sm14)&姜片虫病
姜片虫,学名布氏姜片吸虫,是寄生人体最大的吸虫,其成虫寄生人体的小肠
①成虫:虫体肥厚,长椭圆形,前窄后宽,背服扁平,形似姜片。口吸盘小腹吸盘大。
②虫卵:长椭圆形,最大,淡黄色,卵壳薄,卵盖不明显,内有一个卵细胞和十多个卵黄细胞。是人体寄生虫 虫卵中最大的。
3、生活史:
寄生部位(成虫):小肠;中间宿主:扁卷螺;保虫宿主:猪。植物媒介:荸荠,菱角,茭白等水生植物;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入水孵化为毛蚴;毛蚴在水中游动,遇水生植物水红菱、茭白、荸荠等,或其他物体,在其表面形成囊蚴。感染阶段:囊蚴;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人或猪因生食含活囊蚴的水生植物而感染;从感染到粪中查到虫卵需1~3月。成虫寿命 在人体内1年左右,长的可达4年半。在猪体内,不超过2年。
4、致病:夺取营养;机械性损伤,①带虫者:轻度感染可无症状。②消化道功能紊乱:中度感染。原因:虫体硕大,吸盘发达,吸附强。被吸附的黏膜可发生炎症、点状出血、水肿,甚至形成溃疡、脓肿。症状:腹痛、腹泻、消化不良、排便量多,粪稀而臭,交替便泻及便秘。③合并症:重度感染、肝硬变,腹水。(1)肠梗阻(2)大量虫体寄生引起:消瘦、贫血、下痢、水肿、腹水。(3)严重感染儿童可有消瘦、贫血、浮肿、腹水、智力减退、发育障碍。
5、检测方法:
主要依靠病原检查(1)粪便直接涂片法。三片可查见91.3%的感染者。(2)虫卵浓集法检查(水洗沉淀法等,检出率高。)(3)粪便中有成虫,即可确诊。(4)加藤法(定量透明厚涂片法),可行虫卵计数,以了解感染度。
6、治疗药物首选吡喹酮,阿苯达唑和槟榔煎剂,其他还有硫双二氯酚、六氯对二甲苯。&肠绦虫病肠绦虫病(intestinal cestodiasis)是由寄生于人体小肠中的各种绦虫(cestode,tapeworm)所引起的一类肠道寄生虫病。其中以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和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最为常见。【流行病学】1、传染源:感染猪或牛带绦虫病的患者是该病的传染源。从粪便中排出的虫卵分别使猪或牛感染而患囊尾蚴病,鼠是短膜壳绦虫的保虫宿主,也是短膜绦虫病的传染源。2、传播途径:进食生的或未熟的含活囊尾蚴的猪肉或牛肉;因生尝肉馅、生肉,吃火锅肉片、未熟透烤;肉,生、熟食炊具不分也可致熟食被污染活囊尾蚴而使人感染;短膜壳绦虫可因手或饮食污染而传播。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猪或牛带绦虫病以青壮年居多,男多于女,短膜壳绦虫病多见于儿童。4、流行情况:世界性分布,我国分布广,猪带绦虫病散发于华北、东北、西北地方性流行仅见于云南;牛带绦虫病于西南各省及西藏、内蒙、新疆等地均有流行。短膜壳绦虫病主要见于华北和东北地区,有家庭聚集现象。潜伏期:猪或牛带绦虫潜伏期8~12周;短膜壳绦虫病2~4周【病原学】
一、猪带绦虫&&学名链状带绦虫
①成虫特点:虫体长2-4米,乳白色略透明,由头节,颈部,幼节,成节孕节组成。孕节长方形,仅有充满虫卵的子宫,子宫自主干向两侧分支,每侧7&13支。支端再分成树杈状。
②虫卵特点:圆形,中等偏小,棕黄色,卵壳薄,易脱落,胚膜较厚,棕黄色具有放射状条纹,内含六钩蚴。
3、生活史:
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引起猪带绦虫病,人是唯一的终宿主。幼虫称为猪囊尾蚴,寄生于猪或人体内各器官(囊虫病)。中间宿主是猪或人。&感染期:绦虫病的感染期是猪囊尾蚴;猪囊尾蚴病的感染期是猪带绦虫虫卵 。猪带绦虫病的感染方式: 食入生的或末煮熟的含有猪囊尾蚴的猪肉,经口感染。猪囊尾蚴病的感染方式:异体或自体的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经口感染。自体体内逆行感染成虫寿命: 长达25年。&囊虫病的感染方式:1、自体内感染:即患者体内已经有成虫感染,当遇到反胃、呕吐时,肠道的逆蠕动可将孕节反推入胃中引起自身感染。2、自体外感染:患者误食自己排出的虫卵而引起再感染。3、异体感染:误食他人排出的虫卵而引起。
①成虫致病:机械性损伤肠粘膜、夺取营养、代谢产物的化学刺激临床症状:消化系统的一些症状、15%~25%的链状带绦虫病患者伴有囊尾蚴病。&②幼虫致病:患者可因虫体寄生部位和寄生数量不同其危害和症状也不同。肌肉囊虫病、脑囊虫病、眼囊虫病、皮下结节
二、牛带绦虫&&学名肥胖带绦虫
成虫:长4&8米,体壁肥厚微黄不透明,背腹扁平带状分节,分头节、颈部、幼节、成节、孕节。孕节长方形,仅有充满虫卵的子宫,子宫自主干向两侧分支,分支整齐,每侧有15&30支。
虫卵:同猪带绦虫
3、生活史:
终宿主:人(唯一的终宿主);中间宿主:牛等食草动物,人不能作为其中间宿主;感染期:牛囊尾蚴;感染方式:经口,食入含有活囊尾蚴的牛肉;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小肠,囊尾蚴寄生于肌肉等组织,致病阶段:成虫
4、致病:幼虫不致病,成虫与猪带绦虫相似多为机械性损伤和掠夺营养,有时有消化道症状。孕节会主动逸出肛门,会引起肛周瘙痒。总的来说,其致病性比链状带绦虫要小得多,患者一般无显著症状。
PS:牛带绦虫与猪带绦虫的形态区别:
700到1000节、较薄、略透明
节、较厚、不透明
球形,直径约1mm,具有顶突和2圈小钩,小钩约25到50个
略呈方形,直径1.5到2mm,无顶突及小钩
卵巢分为三叶,即左右两叶和中央小叶
卵巢只分2叶,子宫前端常可见短小的分支
子宫分支不整齐,每侧约为7到13支
子宫分支较整齐,每侧约15到30支,支端多有分支
头节具顶突和小钩,可寄生人体引起囊尾蚴病
头节无顶突及小钩,不寄生人体
&【实验室检查】(一)血象:白细胞正常,血嗜酸性粒细胞可轻度增高。(二)虫卵检查:粪便或肛门拭纸监测阳性率较低,不能鉴别虫种。(三)妊娠节片(孕节)检查压片法:检查绦虫妊娠节片内子宫的分支数目及形状可鉴别虫种,猪带绦虫为7~13个,呈树枝状,牛带绦虫为15~30个,呈对分支状。(四)头节检查:驱虫后24小时,留取全部粪便检查头节可帮助考核疗效和鉴别虫种,头节被驱出表明治疗彻底,据头节形状及小钩有无可区分虫种。(五)免疫学检查:用虫体匀浆或虫体蛋白质作抗原进行皮内试验、环状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或乳胶凝集试验可检测出体内抗体,阳性率73.7%~99.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检测宿主粪便中特异性抗原,敏感性达100%,且具有高度特异性,与蛔虫、钩虫和鞭虫无交叉反应。(六)分子生物学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1、流行病学史:有生食或半生食猪肉或牛肉史,尤其是来自流行地区者应注意2、临床表现:呕吐或粪便排出白色带状节片者3、实验室检查:粪便或肛拭涂片检查发现绦虫卵时可确诊,检查妊娠节片内子宫分支数目及形状有助于鉴别虫种。鉴别诊断主要为各型绦虫病间的鉴别,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查亦可协助诊断。【治疗】1、吡喹酮(praziquantel):猪或牛带绦虫病剂量为15~20mg/kg,短膜壳绦虫按25mg/kg,清晨空腹顿服。杀虫机制:损坏虫体皮层表面细胞,使其体表膜钙离子通透性增高,致虫体肌肉麻痹与痉挛,破溃死亡。2、苯咪唑类:抑制绦虫摄取葡萄糖,使虫体内源性糖原耗竭,导致能量不足,虫体死亡而随肠蠕动从粪便排出。甲苯达唑(mebendazole) 300mg/次,每天2次。阿苯达唑(albendazole)疗效优于甲苯达唑,每日8mg/kg,疗程3天,不良反应轻。【预防】1、控制传染源:在流行区开展普查普治,对患者进行早期和彻底驱虫治疗,加强人粪管理,防止猪牛感染。2、切断传播途径:严格进行肉类检疫。改变生食肉类习惯,生熟砧板、厨具分开。流行区对猪和牛采用氯硝柳胺进行预防性治疗。&棘球蚴病
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
1、形态:①成虫:虫体较小,体长2~7mm,除头颈部外,整个虫体有幼节、成节和孕节各1节,头节上有4个吸盘,顶突上有两圈小钩,成节与带绦虫相似,孕节中子宫具不规则的分支和侧囊。②虫卵:与其他绦虫卵相似,光镜下难以区分③幼虫(棘球蚴):圆形囊状物,切面可见多层乳白色半透明的角质层和生发层,由生发层内侧生出许多小球状生发囊。生发层、子囊:子囊可由母囊的生发层直接长出,也可由原头蚴或生发囊进一步发育而成,子囊结构与母囊相似。囊内可有与子囊结构相似的小囊,称为孙囊。原头蚴:无色透明,椭圆形或圆形,为向内翻卷收缩的头节,可见内陷的顶突、吸盘以及小钩。图中向内翻卷的头节已翻出。
2、生活史:成虫(小肠)&犬、狼等&孕节(虫卵,粪)&经口感染&六钩蚴(小肠)&人、草食动物&棘球蚴(组织)&经口&成虫生活史特点: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犬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内。棘球蚴寄生于人组织内,在人体内常发部位是肝、肺,其次为肾、骨、脑、其他组织。感染阶段:虫卵;感染途径:经口感染;棘球蚴在人体内最常见寄生部位:肝脏。终宿主:狗、狼等;中间宿主:人;诊断虫期:棘球蚴。
致病机制:致病虫期为棘球蚴(包虫),临床引起棘球蚴病(包虫病)。①棘球蚴对人体危害主要是机械损害。棘球蚴不断发育生长,对组织、器官压迫,引起周围组织、细胞萎缩、坏死。临床症状:主要视棘球蚴寄生部位、体积大小、数量多少而定。寄生人体的部位以肝脏最多,也可寄生在肺、脑、眼、腹腔和骨等部位。②继发性棘球蚴感染: 棘球蚴内囊液可达数千毫升。 每毫升棘球蚴液内含有多达40万 个原头蚴,每个原头蚴都可以发 育成为一个棘球蚴。如果棘球蚴 囊破裂,可造成严重的棘球蚴继 发性感染。③毒性和过敏反应:可引起荨麻疹等过敏反应。如棘球蚴液进入血液,其棘球蚴中的异体蛋白可造成患者过敏性休克,甚至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阿米巴病溶组织内阿米巴可引起肠内和肠外病变
一、病原学
①滋养体:比白细胞略大,活体时靠伪足作进行性和定向阿米巴运动,有折光性。经铁苏木素染色后其内部结构清晰:内外质分明,外质透明,内质颗粒状,可见吞噬的红细胞。②包囊:粪便内可见1核、2核和4核包囊,偶可见8核包囊。圆形,核结构与滋养体一致,特征结构为拟染色体,苏木素染色为黑色棒状,未成熟的包囊内可见糖原泡(空泡状)。
2、生活史:①寄生部位:滋养体寄生于人结肠内,以二分 裂法繁殖。②感染期:四核包囊。③感染方式:人是由于食入被成熟 包囊污染的食物和水,经口感染。④生活史简单,不需中间宿主。
二、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于结肠引起的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近端结肠和盲肠。典型临床表现有果酱样大便等症状。【流行病学】1、传染源:慢性患者、恢复期患者及无症状包囊携带者2、传播途径:经口传播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可重复感染4、流行特征:以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发病较多发病机制:
【病理特点】病变部位:主要在结肠,依次多见于盲肠、升结肠、直肠、乙状结肠、阑尾和回肠末端。病变特点:局限性坏死病变,形成烧瓶样溃疡,溃疡之间黏膜正常。【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3周。(1)无症状型(包囊携带者):临床不出现症状,多次粪检时发现阿米巴包囊。当被感染者的免疫力低下时可转变为急性阿米巴痢疾。(2)急性阿米巴痢疾1.轻型:症状较轻,粪便中有包囊和滋养体,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出现痢疾症状;本型是重要传染源。2.普通型:起病缓慢,全身症状轻,果酱样大便,有腥臭,伴有腹胀、腹痛。大便镜检可发现滋养体。3.重型:多发生在感染严重、体弱、营养不良、孕妇或接受激素治疗者。高热、剧烈肠绞痛、黏液血性或血水样大便,伴里急后重;易并发肠出血、肠穿孔。(3)慢性阿米巴痢疾:临床表现持续存在达2月以上;常表现食欲不振、贫血、乏力、腹胀、腹泻、右下腹压痛较常见。症状可持续或间歇存在。【并发症】1、肠道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阑尾炎、结肠病变、直肠-肛周脓肿2、肠外并发症:可导致多脏器脓肿与溃疡(肝脓肿、肺脓肿、脑脓肿等)【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普通型与重型患者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轻型与慢性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正常。2. 粪便检查:粪便呈暗红色果酱样,腥臭,粪质多,含血及黏液; 粪便中可检测到滋养体及包囊、红细胞、少量白细胞、夏科-莱登结晶。3. 血清学检查4. 分子生物学5. 结肠镜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资料:有无不洁饮食史或与慢性腹泻病人接触史。2、临床表现:腹痛、腹泻,暗红色果酱样大便,腥臭味浓;伴腹胀、右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3、实验室检查:粪便中检测到包囊及滋养体。血清中检测出滋养体抗体。粪便中检测出滋养体抗原及特异性DNA。鉴别诊断:细菌性痢疾(可参见该章节有关图表)、细菌性食物中毒、血吸虫病、肠结核、直肠癌与结肠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一般治疗:隔离、休息、饮食、支持病原治疗1. 硝基咪唑类(肠内外各型阿米巴病首选药物):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2. 二氯尼特(又名:糠酯酰胺,有效的杀包囊药物)3. 巴龙霉素或喹诺酮类药物【预防】1、管理传染源:检查和治疗从事饮食业的排包囊者及慢性患者。2、切断传播途径:&防止食物被污染,注意个人卫生,做好卫生宣教工作。
三、阿米巴肝脓肿:由溶组织内阿米巴通过门静脉到达肝脏,引起细胞溶化坏死,形成脓肿。肝脓肿也可在没有阿米巴痢疾的患者中出现。发病机制:
病理解剖:通常为单个大脓肿,位于肝右叶顶部,脓肿中央为大量巧克力酱样坏死物质,脓肿有明显的薄壁。【临床表现】起病多缓慢,体温逐渐升高,热型以弛张热型居多,黄昏时体温最高,夜间热退而盗汗。肝区疼痛,深呼吸及体位变化时疼痛加重。体检时肝大,有明显叩痛。可出现中、左上腹部包块,反应性胸膜炎,并可出现黄疸。【并发症】脓胸、急性腹膜炎、心包压塞和休克、膈下脓肿/肾周脓肿、肝-肺-支气管瘘【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2、临床表现:发热、右上腹疼痛、肝大伴压痛,局部叩痛。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时更应考虑。3、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2)粪便镜检可见阿米巴滋养体与包囊。(3)在脓液中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检测出其抗原。(4)血清学检查(5)分子生物学检查(6)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1、细菌性肝脓肿:急骤发病伴显著毒血症状(寒战、高热或黄疸、休克),肝大不显著, 脓肿小且呈多发性,血与脓液培养阳性,抗菌药物治疗有效。附图表:
2、原发性肝癌:一般不发热,多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并进行性消瘦,肝大质硬有结节;AFP及影像学有变化。3、胆囊炎、胆石症:起病急骤,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并伴有寒战、发热、恶心、呕吐、黄疸,右上腹局部肌紧张,Murpy征阳性,B超可发现胆道结石或胆囊肿大,抗菌药物治疗有效。&【治疗】1、病原治疗:选用组织内杀阿米巴药物,辅以肠腔内抗阿米巴药,以达根治。(1)硝基咪唑类: 甲硝唑、替硝唑(2)氯喹2、肝穿刺引流:靠近体表,肝脓肿直径3cm以上,可行肝穿刺引流, 应于抗阿米巴药物治疗2~4天进行。较大脓肿在抽脓后注入甲硝唑,有助于脓腔愈合。3、对症与支持治疗4、外科治疗
黑热病黑热病是由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经由白蛉传播。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清球蛋白增多为特征。【病原学】
杜氏利什曼原虫
各种利什曼原虫的形态和结构无明显差别,有无鞭毛体和前鞭毛体二个阶段。①无鞭毛体:又称利杜体,寄生于哺乳动物(包括人)的巨噬细胞内,如肝、脾、骨髓和淋巴结等处的巨噬细胞。虫体小,卵圆形,瑞氏染色后,其胞质呈蓝色或淡紫色,内含一大而明显的呈红色的圆形核。动基体位于核旁,呈深红色,细小、杆状。此外还有基体根丝体。②前鞭毛体 又称鞭毛体或细滴体,寄生于白蛉的消化道内 。成熟的虫体呈梭形或长梭形,前端有一伸出体外的鞭毛,是虫体运动细胞器。其他结构同无鞭毛体。在NNN培养基中的前鞭毛体常呈菊花状排列。&
2、生活史:
需要两个宿主即白蛉(♀)和人或其他哺乳动物。①在白蛉体内发育: 利杜体 &早期前鞭毛体 &成熟前鞭 毛体。②在人体内的发育 成熟前鞭毛体&利杜体。
致病期: 利杜体(无鞭毛体)寄生于宿主的巨噬细胞内 。感染期: 前鞭毛体(在媒介昆虫白蛉的喙部) 。感染方式: 自然情况下为 经媒介昆虫传播;输血也能感染 其感染期为利杜体。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的二分裂。无鞭毛体在白蛉体内或培养基中,前鞭毛体在人或哺乳动物的巨噬细胞内的繁殖均为无性生殖的二分裂。致病期 无鞭毛体(寄生于宿主的巨噬细胞内)。这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保虫宿主:主要是犬。【流行病学】1、传染病三要素
免疫缺陷者,如骨髓、器官移植及接受其他免疫抑制治疗人群,成为新的需要关注的易感人群。2、流行特征:本病虽为地方性传染病,但分布较广。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男性较女性多见。农村较城市多发。黑热病发病年龄:
【致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①致病特点:巨噬细胞大量的被破坏和大量增生。人体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后,由于利杜体在巨噬细胞内不断繁殖,其结果导致巨噬细胞大量的被破坏,导致巨噬细胞和浆细胞出现代偿性的增生。从而引起脾、肝、骨髓、淋巴结增生和肿大。因为这些器官富有巨噬细胞,细胞增生是脾、肝、淋巴结肿大的根本原因。&②临床特征:脾、肝、淋巴结肿大。(1)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血细胞在脾内被大量破坏&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血细胞减少&全血性贫血(此外还有,免疫性溶血作用:抗体抗原结合后在补体的参于下导至溶血)。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白细胞减少&抵抗力下降。&(2)肝肿大&肝功能损害&白蛋白合成减少。(3)肾功能损害(Ⅲ型变态反应所致)&使部分白蛋白从尿中排出。(4)浆细胞增生&球蛋白增加,结果导至血浆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临床表现】潜伏期长短不一,10天至9年,平均3~5月。(一)典型临床表现1、发热:典型病例呈双峰热型,现大多为长期不规则发热。可...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生发中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