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溴二氯异氰尿酸钠与咪鲜胺复配对小麦赤霉病效果?

我国小麦赤霉病用药稀缺 跨国公司产品同样储备不足-中国农药网
还不是会员?请注册!!!
我国小麦赤霉病用药稀缺 跨国公司产品同样储备不足
发布时间: 14:16:36
来源:世界农化网
作者:郑敏
近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了2016年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预报,报告中用“田间带菌率高”、“品种抗性差”以及“降雨天气多”三个关键词预测2016年我国小麦赤霉病将偏重发生。作为小麦作物上危害程度严重的病害,小麦赤霉病在我国现阶段又有哪些防治药剂呢?跨国公司在该病害方面又有怎样的产品布局呢?下面就由小编带领大家扒一扒我国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及防治药剂的登记形势。&“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四月,是人间最美的时节,到处孕育着生命和希望。然而对于国内小麦种植户来说,四月,又是一年中最具挑战的时刻。进入四月以来,气温日渐回升,我国各省区的小麦也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这一时期是小麦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防治小麦赤霉病最为关键的时机。病害发生日趋严重 &有效防治刻不容缓&小麦赤霉病又叫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穗期&三病三虫&中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该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发生,也一直是我国淮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它能够造成小麦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更重要的是它危害小麦后,可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尤其是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影响人畜健康,恶化籽粒品质,降低种用价值。DON属于剧毒或中等毒物,被欧盟认定为三级致癌物。世界各国对小麦DON毒素的污染程度均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如我国规定小麦赤霉病病粒不得超过4%,麦粒中DON含量超过1mg/kg不能食用。小麦赤霉病虽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但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而言,品种抗病性、菌源量和抽穗扬花期的天气条件是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生轻重的关键因素。近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了2016年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预报。预报称,由于田间菌源充足、小麦主栽品种抗病性较差,常发区4月中下旬至5月份将出现连续降雨过程,预计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麦区大流行,黄淮北部麦区偏重流行,发生面积和防治面积在1亿亩和2亿亩次以上。由此可预见,今年的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形势依旧不容乐观,而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对于小麦的保产保质非常必要。目前,我国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上积极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抗病品种,关键时期进行药剂保护的综合防治策略。近些年,随着国内耕作制度的变更,稻麦、玉麦连年连作,以及免耕、空白田和秸秆还田面积的逐步扩大,这些均为田间菌源的生存和积累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得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几率逐年增加。当前,防治小麦赤霉病最经济有效及最根本的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近几十年来,国内育种工作者在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选育出了一批较为抗病的品种,如扬麦、宁麦、镇麦系列品种,但总体而言其抗病性和丰产性还不够理想。登记品种相对单一 多菌灵仍占主导虽说小麦赤霉病号称小麦的“癌症”,可防可控而不可治。但在当前品种抗病性普遍较差的情况下,药剂防治依然是减轻赤霉病发生程度的关键。据ICAMA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登记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制剂产品共计211个,涉及活性成分21种,分别是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三唑酮、福美双、戊唑醇、咪鲜胺、井冈霉素、氰烯菌酯、低聚糖素、硫磺、百菌清、己唑醇、烯肟菌酯、烯唑醇、蜡芽菌、氟环唑、丙环唑、氨基寡糖素、噻霉酮、四霉素和多抗霉素B等。其中,又以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三唑酮和福美双这四种成分的单剂及复配制剂最多,占全部登记数量的86.26%。从登记产品结构来看,产品依然集中在苯并咪唑类及三唑类,尤以多菌灵的登记数量最多。诚言,作为我国防治小麦赤霉病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化学药剂,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的控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始,多菌灵在小麦赤霉病防治应用上已有40多年的历史,长时间单一或重复使用多菌灵,已导致赤霉病菌对其产生了抗药性。更有研究声称,多菌灵能够刺激病菌产生DON毒素,尤其是使得抗药性菌株产毒能力更强。抗性产生的现实,让本就稀缺的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变得更加捉襟见肘。登记主体较为集中 跨国公司产品凤毛麟角因此,寻求和开发新型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迫在眉睫。目前,市面上较为流行和通用的选择是戊唑醇与咪鲜胺的混剂以及氰烯菌酯的相关混剂产品。与防治其它病害的药剂相比,专门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农药依旧显得不足。此时,我们也许会将视野转移到跨国公司身上,依托强大的研发实力,也许这些公司会有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救病良方。然而,事实是让人意外的!&在我国已登记的211个农药产品中,只有安道麦一家跨国公司登记了咪鲜胺与戊唑醇的混剂,而以先正达为首的Top 6公司却集体隐身,未登记任何一款专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品种。这里我们不禁产生疑问,小麦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小麦赤霉病又是小麦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为何跨国公司对这块巨大的市场视而不见?而在最近几年,跨国公司热衷于提供作物综合解决方案,涉及小麦的作物解决方案难道可以对这一关键病害置之不理?是他们并无专门针对小麦赤霉病的相关产品,还是另有隐情?小麦赤霉病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发生的病害,而西方国家又以小麦为主食,所以跨国公司肯定不会对该病害熟视无睹。事实也的确如此,各大跨国公司在国外均有相关产品的投放,如拜耳的Folicur(戊唑醇)、Proline(丙硫菌唑)以及Propulse(丙硫菌唑+氟吡菌酰胺),巴斯夫的种菌唑等,且这些药剂的防效均非常不错。&对于跨国公司奈何不将这些药剂引入中国,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据业内人士解释,这有可能在于这些跨国公司之前对中国小麦赤霉病的现状认识不足,或者是基于公司的一种战略考虑,也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如巴斯夫的种菌唑只属于巴斯夫加拿大公司,已引进的杀菌剂扩登时,防效标准不够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处于田试阶段的282个产品中,我们发现了跨国公司的身影,主要有拜耳的430g/L 戊唑醇悬浮剂和18.2%戊唑醇+9.1%肟菌酯悬浮剂,巴斯夫的12.5%吡唑醚菌酯+4.7%氟环唑悬浮剂(商品名欧帕(R),已完成两年登记试验,据说效果非常不错),以及先正达的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另外,先正达也准备提交FUSHA的登记资料,作为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的强有力补充。&因此,从整体来看,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农药开始逐渐增多,但品种相对较少,效果仍需检验。在现阶段,通过不同活性成分的复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最常用也是最直接的手段,但在选择复配partner时,要注意复配的相关活性成分是否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能否确保复配产品同时具备内吸治疗和保护铲除的多重功效,这样才能全面防止病害的蔓延。
编辑人员:顾倩倩,刘琴
相关文章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符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防治小麦赤霉病见花就打药-中国农药网
还不是会员?请注册!!!
防治小麦赤霉病见花就打药
发布时间: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
作者:谭立云
& & 有读者来电了解小麦赤霉病在什么时间用药防治效果好?去年有一块田在小麦刚开始抽穗时第一次用药防治赤霉病,初花期再用药防治一次,小麦没有发生赤霉病;另一块田在小麦扬花株率达三分之二时用药,赤霉病发生较重。& & 也有读者问小麦赤霉病防治适期在什么时候,是不是只能主动用药预防,发病后有没有药可以控制病害发展?& & 据江苏省植保站有关专家介绍,生产上首次用药防治小麦赤霉病,掌握“见花就打”的原则,田间有小麦开始开花了就可以用药防治,用药时间便于掌握,而且防治效果好。用药时间推迟,防效下降。今年江苏省各地田间菌源量充足,如果小麦抽穗扬花期遇到连续阴雨天气,病害易流行。根据最近的天气预报等信息,江苏省已经调整了今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趋势预报结果,预计今年小麦赤霉病将偏重发生,发生程度4级,这比1月份发布的预测结果要严重1级;苏南、沿江及里下河与沿淮局部发生程度5级,有大发生的趋势。生产上要重视用药防治赤霉病。& & 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发病后用药防治效果很差。小麦赤霉病最佳防治时期为初花期(扬花株率5%~10%),抽穗扬花期阴雨天多或品种易感病宜间隔5~7天用第二次药。施药后3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抽穗扬花期遇连续阴雨天气,赤霉病有流行可能时,喷药宁早勿晚,不能等到天晴或扬花时再喷药,应抢雨隙多次喷药防治,使用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药剂首次防治时期可提前到小麦抽穗初期。& & 适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有氰烯菌酯、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咪鲜胺、福美双、戊唑醇、烯肟菌酯等。在赤霉病病菌对多菌灵产生抗性的地区,宜换用氰烯菌酯、戊唑醇、烯肟菌酯等药及其混配剂。多次用药时将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与咪鲜胺、氰烯菌酯、戊唑醇、烯肟菌酯等其他类型的杀菌剂混用或交替使用,有利于保证防效。注意用足药量,多菌灵每亩纯药用量不低于50克,氰烯菌酯每亩纯药用量不低于25克。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
编辑人员:岳帅
相关文章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符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申嗪霉素和咪鲜胺混配对小麦赤霉病的协同杀菌作用--《农药》2014年01期
申嗪霉素和咪鲜胺混配对小麦赤霉病的协同杀菌作用
【摘要】:[目的]评估1%申嗪霉素悬浮剂与40%咪鲜胺水乳剂混配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增效作用,并进行田间防治试验。[方法]以1%申嗪霉素悬浮剂和40%咪鲜胺水乳剂的单剂对小麦赤霉病菌EC50为基础剂量,分别按照7∶1、5∶1、3∶1、1∶1、1∶3、1∶5、1∶7比例进行混配,采用共毒系数法验证其增效作用,并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其增效作用。[结果]申嗪霉素与咪鲜胺在7∶1~1∶5范围内混配,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当混配比例为5∶1时,共毒系数CTC最大为262.28。将2种制剂进行桶混,按照每hm2使用1%申嗪霉素悬浮剂820 g与40%咪鲜胺水乳剂55 g桶混,对水675 L喷雾处理14 d后,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为84.65%,显著高于单剂防效。[结论]申嗪霉素与咪鲜胺2种制剂混配应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S435.121.45【正文快照】:
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和华南冬麦区以及东北春麦区的主要病害之一[1-2],在我国淮河以北的黄河流域及华北地区也有发生。抽穗扬花期喷施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勇,程顺和,张伯桥;[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袁淑杰;梁平;任红敏;曹克强;张文宗;;[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陈平;柳训才;;[J];湖北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许煜泉;[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4年20期
柴广懋;陈耀锋;李得孝;张小红;李春莲;;[J];麦类作物学报;2006年03期
王建新,周明国,陆悦健,叶钟音;[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周明国,叶钟音,刘经芬;[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陆长婴,季明东,李沛元,徐润成,陈茂林;[J];上海农业学报;2000年01期
陈长军;周立邦;毕朝位;李红霞;王建新;周明国;;[J];微生物学报;2008年10期
纪莉景;王树桐;胡同乐;曹克强;;[J];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春松;;[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3期
罗敏;杨顺国;;[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3期
张毅;徐进;张涛;曹瑛;冯渊博;;[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5期
张超,吴恭谦,伍越寰,王中夏,王林,李贤忠,管传棉;[J];安徽农业科学;1999年04期
陈娟,马国胜,高智谋;[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2期
张勇,马严明,徐劲锋,王梅,孙明娜,高同春;[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李善奇,岳永德,花日茂,司友斌,汤锋;[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李瑛,李学德,花日茂,唐俊;[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张长青,马跃峰,马国良;[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石毅,姚晓惠;[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红霞;陆悦健;王建新;周明国;;[A];第十九届全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论文集[C];2003年
王红刚;王文桥;韩秀英;马志强;李红霞;张小风;;[A];植物保护与现代农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杨洋;马志强;张小风;王文桥;韩秀英;;[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毕秋艳;马志强;张小风;王文桥;韩秀英;;[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王剑;王文桥;韩秀英;王丽;;[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杨洋;马志强;张小风;王文桥;韩秀英;;[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袁善奎;周明国;;[A];2003’华东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袁善奎;周明国;;[A];2003’华东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陈长军;周明国;王建新;;[A];2003’华东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张宇君;周明国;;[A];2003’华东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顾春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张昊;[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侯军;[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张蕾;[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尚毅;[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刘圣明;[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侯毅平;[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樊平声;[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陈雨;[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吴志华;[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海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马志荣;[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冯丹;[D];浙江大学;2011年
陈治芳;[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任学祥;[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宋文勇;[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赵津津;[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唐太飞;[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徐冬;[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苏平;[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向阳,黄咏沧,刘升,姜磊;[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张勇,程顺和,张伯桥;[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张旭晖;高苹;居为民;王筛祥;王建林;武金岗;;[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曹克强,唐铁朝,石文川,李冬梅,姜京宇,张书敏;[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郭志梅,缪启龙,李雄;[J];地理科学;2005年04期
陈宜修;[J];福建果树;2000年03期
陈平,陈智东,尤玉珍,程运斌;[J];湖北农业科学;2003年05期
郭筠,莫汉宏,安凤春,李建中,郑明辉,邓文红;[J];环境化学;2004年06期
梅广林,张世斌,姜传华,朱英敏;[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3年05期
史建荣,王裕中,陈怀谷,沈素文;[J];江苏农业学报;1995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岗;[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束兆林;潘以楼;吉沐祥;赵来成;缪康;庄义庆;;[J];江苏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耿忠义;赵京岚;任勇攀;周国;孙国波;;[J];农学学报;2011年06期
熊飞;;[J];农村百事通;2010年10期
杨俊柱;[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5年07期
陈萍;张红喜;肖大正;;[J];广西植保;2009年02期
李波;邹细万;王凤芝;王亚廷;邹向东;;[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6年02期
陈平;柳训才;;[J];湖北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韦相贤;成儒萍;;[J];广西植保;2010年04期
王立柱;赵文清;史磊;孙志远;;[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刘春祥;;[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伟;王彦辉;李欣;周小毛;廖晓兰;柏连阳;;[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张锡明;赵志华;袁善奎;李健强;刘西莉;;[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任莉;方小平;陈坤荣;罗莉霞;;[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段爱菊;张自启;刘洛明;;[A];华中昆虫研究(第一卷)[C];2002年
蔡志英;李加智;贺丽琼;曾雁;;[A];中国植病、菌物学会杭州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吴声敢;陈丽萍;王彦华;吴长兴;苍涛;俞瑞鲜;赵学平;;[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杨秀娟;阮宏椿;杜宜新;陈福如;;[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张震;柴荣耀;杜新法;孙国昌;;[A];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集[C];2008年
苏志坚;陈其津;李广宏;庞义;;[A];全国生物防治暨第八届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黄中乔;高飞;刘西莉;;[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农业大学
赵建芹;[N];农资导报;2009年
水清;[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水清 于丹;[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水清;[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方圆;[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0年
杨荣明;[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于丹;[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本报记者 孙炜;[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0年
海安县角斜镇农技推广站 徐修龙 曹国美 王国田 海安县农牧渔业局 冯成玉 吉用铨;[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9年
本报记者 方秀;[N];安徽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龚道新;[D];浙江大学;2005年
陈明丽;[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熊远福;[D];湖南农业大学;2001年
程敬丽;[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世瑞;[D];海南大学;2010年
伍长春;[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柳训才;[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刘彩峰;[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熊威;[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卢国新;[D];扬州大学;2005年
王一杰;[D];吉林农业大学;2006年
何荣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张红艳;[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古玉;[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 往期回顾 & && &&&
小麦赤霉病用药稀缺新药开发迫在眉睫
&&&&郑敏&&&&随着气温日渐回升,我国各省区的小麦也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这一时期是小麦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防治小麦赤霉病最为关键的时机。近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了2016年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预报,报告中用“田间带菌率高”“品种抗性差”以及“降雨天气多”三个关键词预测2016年我国小麦赤霉病将偏重发生。&&&&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穗期“三病三虫”中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该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发生,也一直是我国淮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它能够造成小麦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更重要的是它危害小麦后,可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尤其是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影响人畜健康,恶化籽粒品质,降低种用价值。我国规定小麦赤霉病病粒不得超过4%,麦粒中DON含量超过1mg/kg不能食用。&&&&目前,我国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上积极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抗病品种,关键时期进行药剂保护的综合防治策略。近些年,随着国内耕作制度的变更,稻麦、玉麦连年连作,以及免耕、空白田和秸秆还田面积的逐步扩大,这些均为田间菌源的生存和积累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得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几率逐年增加。当前,防治小麦赤霉病最经济有效及最根本的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近几十年来,国内育种工作者在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选育出了扬麦、宁麦、镇麦等一批较为抗病的品种,但总体而言其抗病性和丰产性还不够理想。&&&&虽说小麦赤霉病号称小麦的“癌症”,可防可控而不可治。但在当前品种抗病性普遍较差的情况下,药剂防治依然是减轻赤霉病发生程度的关键。据了解,目前我国登记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制剂产品共计211个,涉及活性成分21种,其中,又以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三唑酮和福美双这四种成分的单剂及复配制剂最多,占全部登记数量的&&&&86.26%。&&&&产品依然集中在苯并咪唑类及三唑类,尤以多菌灵的登记数量最多。作为我国防治小麦赤霉病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化学药剂,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的控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始,多菌灵在小麦赤霉病防治应用上已有40多年的历史,长时间单一或重复使用多菌灵,已导致赤霉病菌对其产生了抗药性。抗性产生的现实,让本就稀缺的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变得更加捉襟见肘。&&&&因此,寻求和开发新型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迫在眉睫。目前,市面上较为流行和通用的选择是戊唑醇与咪鲜胺的混剂以及氰烯菌酯的相关混剂产品。与防治其他病害的药剂相比,专门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农药依旧显得不足。&&&&跨国公司有没有好的产品呢?在我国已登记的211个农药产品中,只有安道麦一家跨国公司登记了咪鲜胺与戊唑醇的混剂,而以先正达为首的Top6公司却集体隐身,未登记任何一款专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品种。&&&&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处于田试阶段的282个产品中,我们发现了跨国公司的身影,主要有拜耳的430g/L戊唑醇悬浮剂和18.2%戊唑醇+9.1%肟菌酯悬浮剂,巴斯夫的12.5%吡唑醚菌酯+4.7%氟环唑悬浮剂,以及先正达的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因此,从整体来看,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农药开始逐渐增多,但品种相对较少,效果仍需检验。农药企业应加快开发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新型药剂,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小麦赤霉病特效药_百度知道
小麦赤霉病特效药
小麦赤霉病用什么药效果好?
德民欣的50%氯溴异氰尿酸、条锈病,还能兼防治白粉病。而且不会产生抗性、纹枯病等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小麦赤霉病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多菌灵,咪鲜胺。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异氰尿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