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义 的讲稿及录音,胡希恕 伤寒论 的讲稿及录音,要“胡希恕”的刘渡舟的已经有了。

清胃经气分之热则愈;治验:;门头沟一女青年患额头痛,兼见口噤难开,吃饭不能张;服三剂则痛止,六剂则口能张开如常人,九剂则诸证皆;(二)目赤;少阳之脉,起于目眦,其支者,下胸中贯膈;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半夏、生姜各三两,;方义:;柴、芩清胆经之郁热,则目痛赤可蠲;人参、炙草、大;(三)牙痛;阳明经脉行于牙齿,邪热客于经脉,则见牙齿疼痛、口;
清胃经气分之热则愈。
门头沟一女青年患额头痛,兼见口噤难开,吃饭不能张口,如果强张,则两侧颊车酸痛如绝。服药甚多弗效。切其脉则浮大而长。余曰:此证火邪客于阳明经络所致。为疏:葛根15克、生石膏30克、玉竹15克、麦冬15克、丹皮10克、白芍l0克、钩藤12克。
服三剂则痛止,六剂则口能张开如常人,九剂则诸证皆愈。
少阳之脉,起于目眦,其支者,下胸中贯膈。少阳经中风,气壅而热,可见耳聋、目赤痛、胸满而烦等证。邪在少阳,为年表半里之邪,当以小柴胡汤治疗,禁用汗下之药。
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半夏、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服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柴、芩清胆经之郁热,则目痛赤可蠲;人参、炙草、大枣健脾杜微;半夏、生姜和胃调中。
阳明经脉行于牙齿,邪热客于经脉,则见牙齿疼痛、口渴、心烦、脉大、舌苔薄黄等证。治用白虎汤加生地以清气血之热则愈。
多为肺胃之火循经上炎所致。脉数而舌苔薄黄者,治用黄连解毒汤;如脉变数细主阴分已伤,则用玄参20克、生地30克、青果10克、板兰根15克、生甘草10克、竹叶10克治之,慎用苦寒之药。
二、火淫脏腑
【病理】:胃肠结热,大便秘结不通,火邪上逆作吐。
【症状】:食已即吐,吐势急迫难耐,大便秘结,小溲黄赤,心烦不寐,脉来滑数有力,舌红绛而苔黄。
【治疗】:大黄甘草汤
【方药】:大黄四两,甘草一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方义】:大黄走而不守,泻热破结,荡涤肠胃,可使胃火下降;甘草和胃安中,载大黄以毕其功,则呕吐自上。如果火吐不见大便秘结的,可用黄连10克、黄芩10克、生姜10克、党参6克,清火和胃,降逆止呕,效果非凡。
【病理】:火热邪气,下灼肠阴,阴气不坚,为火所迫,发生下利。
【症状】:肌肤发热,下利脓血,或者黄白粘液,腹痛下坠,脉来滑数,舌红苔黄。
【治法】:两解表里火热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上四味,以水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方义】:葛根气味辛凉,既能解肌退热,又能清宣肠胃,重用至八两以清表里之邪热;黄芩、黄连苦寒坚阴,清热止利;加甘草扶中护正,以调诸药。
(中医药之“三黄”,被现代医学奉为珍宝屡用而不疑:一,麻黄治喘;二、黄连治利;三、大黄治疸。此三药已划为西药领地之中。)
如果胆热下迫于肠,发生腹痛下利,红白粘液,下重难通,脉来弦数,舌苔薄黄。
【治法】:清胆腑邪热
【方药】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l2枚、擘。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方义】:黄芩苦寒,善清肝胆之火热;芍药酸苦能养肝胆之阴。两药相合,酸苦为阴,清火坚阴,更能于土中伐
木;甘草、大枣味甘补土,此乃“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义。
如果厥阴肝脏火热挟湿下利,其辨证特点有二:一是“热利下重”而有里急后重;二是 “下利欲饮水”,津为热伤之候。
【治法】:清热燥湿,凉血疏肝
【方药】: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方义】:白头翁味苦性寒,擅清肠热而治毒利,且能疏达厥阴肝木之气;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厚肠胃以止利;秦皮苦寒,能清肝胆及肠道湿热,凉血以坚阴。
此方亦治“产后下利虚极,于白头翁汤中加甘草、阿胶各二两”。阿胶救阴,甘草补中,且以缓连、柏之苦寒也。 姜xx,男,17岁。入夏以来腹痛下利,日六七行,后重努责,下利急而排便不出,再三努力,仅少许红液而已。口渴思饮,六脉弦滑而数,舌苔黄腻。此为厥阴下利、湿热内蕴,肝不疏泄,如唐容川所云:“金木相渗透、湿热相煎”之证。为疏:白头翁12克,黄连、黄柏各9克、秦皮9克、滑石15克、白芍12克、枳壳6克、桔梗6克。服二剂,大便次数减少,又服二剂,红色粘液不见,从此而愈。
【病理】:厥阴病,有正邪交争,阴阳消长的特点。如果阳热内盛而格阴于外,以致阴阳气不相顺接,便可形成手足厥冷的“热厥”。热厥的特点是发热在前,手足厥冷在后。张仲景所谓的“热深者,厥亦深;热微者,厥亦微。”
【症状】:周身发热,手足厥冷,脉来滑大,口渴,指甲色红,而大便不秘。舌苔薄黄的,可用清热和阳的白虎汤;如果大便秘结不通,腹满或痛,脉来沉迟有力,其舌苔黄厚而干的,可用通腑泄实之法,如大柴胡汤,或小承气汤。大便畅通之后,则手足转温,其病可愈。
吕xx,男,48岁。初秋患感,体温高达39.8C,村中赤脚医注射“安乃净”退热药,旋退旋升。四五日后,身热至40°C,口渴能饮,手足却反厥冷,切其脉滑而大,舌绛苔黄,辨为“热厥”,书白虎汤原方,两剂而瘥。
小儿高烧,可续发抽风与手足厥冷之证,治法以清热疏邪为主,热退则诸证自解。反之则愈治愈甚。
【病理】:外感风寒之邪藏于内脏,至春夏阳气向外宣泄而始发。为伏气外出,寒蓄久而变热。
【症状】:“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
【治法】:甘寒除热,因势利导
【方药】:白虎汤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炙,梗米二合,桂枝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义】:本方为白虎汤加桂枝。白虎汤清热生津止呕,加桂枝以治表邪之骨节疼烦。
以上所论犹末尽火证之治,举一反三余有厚望焉。
《金匮要略诠解》刘渡舟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本篇为全书的总论,内容相当广泛,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以及季节气候对人体脏腑的影响等,都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论述,篇中共有条文十七条,其中第一、二、七、八、十条以整体观念论述了疾病发生的原因,传变规律、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强调预防疾病重于治疗疾病的思想。第三条至第六条阐述了望诊与闻诊在诊断疾病上的各种方法。第九、十一、十二条阐述了脉诊对对判断各种疾病的性质、部位、转归的方法。第十三条叙述了疾病的分类方法。第十四至十七条阐明了对各种疾病总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本篇着重说明脏腑经络病理变化,所产生的不同证候,并提示辩证应根据脏腑经络的病机反映进行分析,然后确定治疗法则。又根据疾病传变的整个过程,确定全面的治略思想,还根据疾病的部位、性质而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法,以上
这些内容,是全书的主要精神。
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诠解]本条是以整体观念论述疾病的治疗原则。人体五脏六腑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关系,在正常时有相互资生的一面,在病时又有相互克制的一面。如一脏有病,并不局限本脏,还可以影响其它脏腑发病,而且有一定的传变规律。为此,我们治病时,就不能只看已病的脏腑,还应注意未病之脏腑。那么,怎样去辨知未病的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张仲景提出了脏腑经络疾病传变的规律,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如见肝之病,便知肝病最易传之于脾。所以,在治病时,当先实脾,而先治未病之脾,以防止疾病传脾,这样考虑问题是上工的水平。但是,如果在四季脾旺的时候,而脾不受肝邪,即勿用补脾之法。另一说,凡是一年四季而脾脏正气充实而不受邪侵的,则不可不必拘泥治肝实脾之说,至于一般的中工。他们不解治肝实脾之理,而见到肝病,只知一味去治肝,不了解实脾的意义,就不能做到杜绝疾病传变的途径,只有知道疾病相传的规律,才能胸司治未病的要略,才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以上为肝伤脾后肝实证的治疗规律,而肝虚证又分三种治法,即肝虚病有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夫酸味入入肝,可补肝之体,此其一。焦苦入心,使心气旺,而有助于肝,此其二,益用甘味之药,则有实脾以制肾的思想,而使肾水弱则心火旺;心火旺则肺气亦衰,而肝木不受其制,则肝旺而自愈,此其三,这种治肝补脾的方法,而具有微妙的哲理在内。归纳起来讲:肝虚用酸补之,此为正治法;助用焦苦,补心气,“子能令母实”。此为隔一治法;甘药入脾,益脾所以胜肾,而使火旺以刑金,则使肺金不伤肝木,此为隔二的治法,凡临床治病,以此为例,必须明确上述的三治方法,才能提高医疗水平。
最后作者引用了《内经》之文,指出对虚实之证如果不是这样的治法,那就难免虚证而反用泻法,实证而反用补法。成为治疗之逆。而应当是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才是虚实两证的正确治疗方法,肝病如此,心、肺、脾、肾等脏,以此类推,所以说“余脏准此”
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M难,不越三: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贞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诠解]本条论述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禀五常”是说人禀五行之常,而其生长存活,则胥赖于风气。所以,“因风气而生长”这句话,指出了生命的条件离不开空气,空气,也就是风气。四时风气流行,适宜于自然界气候的要求,便能生长万物;若是不正常的自然气候,则能毒害万物,对人来说,就将变为一种致病因素。虽然如此,致病因素能否导致疾病 的发生,还决定于人体的正气抗邪能力。只要五脏的元真之气充实,营卫通畅,抗病能力强,就能适应反常气候,而不受邪气影响,反之,邪气病毒才能乘虚而入,侵害人的机体,甚至造成死亡。致病原因有三:一是正气已虚,经络受邪传入脏腑;二是正气未虚,客气邪风中于皮肤,传于血脉,使四肢九窍脉络,壅塞不通;三是由于房室过度,内损其精,另外金刃虫兽外伤其形,这是另一种致病因素,与上述的原因不同。
若人能内养正气,使得正气充实,风寒邪气不致侵犯经络,若有不慎,外邪中于经络,在其尚未内传脏腑之时,就及早治疗。比如邪中经络,四肢才觉重滞,即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方法治疗,邪气不能内传,不使九窍闭塞不通,平时更要遵守国法,要避免禽兽灾伤,不要房室过度,耗损精液。f要寒热适中,不伤脾胃,五味不偏,营
养得宜,使身体强壮,则使致病因素,不能侵入奏理。什么是腠理?“腠”,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腠理有防御疾病的机能而为人体之外O。
3、问曰:病从有气色见于面部,原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若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难色 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诠解]本条是论述上工望诊之法,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气色,可以判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因为精血藏于五脏,通过经络血脉而外荣于面。如果面部相应部位的光泽与颜色发生变化,则可反映五脏六腑的疾病,如鼻部内应于脾,鼻部出现青色,又见腹中痛的,则为肝邪乘脾,如再见腹中拘急疼痛而又苦冷的,则属脾阳衰败,寒凝水聚的重证。若鼻部色现微黑,水色为黑,此属肾阳衰弱,寒水凝聚不化不象,所以主水气之病。黄为土色,内应于脾,若面色黄略,主脾气衰弱,谷精不能四布,水饮停于胸膈之间,所以主胸上有寒。若面色白者主亡血;如亡血之人,面色反见微赤,而时在冬令,则叫“非其时而有其色”,为阴阳两伤,虚阳外浮之色,故预后不良。还有失血更多,阴绝血亡,不能滋润眼睛和肌肉,先见两眼正圆直视不瞑,如鱼眼不闭,同时又发“痉”的,为肝阴内竭,证属不治。“色青为痛”。因青为血脉凝涩不通,所以青色主痛;“色黑为劳”,黑为水色,内应于肾,若肾精不足,阳衰不温,阴寒重布,所以黑色主肾劳之病。“色赤为风”,风为阳邪,多从火化,阳热上浮,故面赤主风;“色黄者便难”,面黄为脾虚不运,津液滋润大肠,故主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面色鲜明为水饮内停,溢于皮表,面部水肿,故见面部明亮光泽之色。
[选注]《金匮要略心典》:“此气色之辨,所谓望而知之者也。鼻头,脾之部;青,肝之色;腹中痛者,土受木贼也;冷则阳亡而寒水助邪,故死。肾者主水,黑,水之色,脾负而肾气胜之,故有水气,色黄者,面黄也,其病在脾,脾病则生饮,故胸上有寒。寒,寒饮也。色白,亦面白也,亡血者,不华于色,故曰:血亡则阳不可更越,设微赤有非火令之时,其为虚阳上泛无疑,故死。目正圆者,阴之绝也;痉,为风强病,阴绝阳强,故不治。痛则血凝泣而不流,故色青。劳则伤肾,故色黑。经云:肾虚者,而漆柴也。风为阳邪,故色赤。脾病则不运,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经云: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也”。
4、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吸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诠解]
本条论述闻诊在临床上的应用,病人寒凝血滞在骨节,关节不利,安静不动则病轻,故语声寂然,若动而疼痛则喜惊呼;若痰湿浊邪室塞心膈而气机不畅,故患者发声则喑喑然而不彻;若病人语声啾啾然小而悠长,为头中有病,因高声则震动头部,痛必愈甚,所以声不敢扬也。
《金匮要略发微》:“无病之人,语声如平时,虽高下疾徐不同,决无特异之处。寒湿在骨节间,发为i痛,故怠于语言而声寂寂,转则剧痛,故喜惊呼。心膈则为肺,湿痰阻于肺窍,故语声喑喑然不彻。头痛者,出方大则脑痛欲裂,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不敢高声也。”
5、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诠解]本 条是论述从呼吸形态的变化来诊察疾病的方法。总指呼吸。呼吸而摇肩,是呼吸发生困难,故有抬肩举胁的状态。“心中坚”,指心胸有邪气壅满而坚实,故使人喘也,若呼吸引胸中之气上逆而作咳,而为咳病,乃邪气阻肺之病;若呼吸张口短气的,乃上焦有热,肺叶枯萎,肺气不足。肺痿则津液不行,所以常吐涎沫。
6、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诠解]本条是从呼吸形态的不同,辨别病位之上下以判断病势之轻重。吸而微数,是吸气短促,多由于中焦阻滞,气不得降,故吸而微数。若下其中实,则脾胃气利,呼吸自可恢复正常。若吸而微数,由于宗气衰竭,肾不纳气,为游息无根,则属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指心肺宗气衰竭,气不得入则还,吸气浅而短。“在下焦者,其吸远”。
指肝肾元气衰微,肾不纳气,气欲归而不骤及,则吸气长而远。在上焦和下焦的吸而微数乃正气不支之象,属于难治的证候。在呼吸时,全身动摇振振,为极端衰弱,形衰气弱,不能擎身之象,故曰不治。
[选注]《金匮要略心典》:“息兼呼吸而言,吸则专言入气也。中焦实,则气之入者不得下行,故吸微数。数,犹促也。下之则实去气通而愈。若不系实而系虚,则为无根失守之气,顷将自散,故曰不治。或云:中焦实而元气虚者,既不任受攻下,而又不能自和,故不治,亦通。其实在上焦者,气不得入而辄还,则吸促,促犹短也;实在下焦者,气欲归而骤及,则吸远,远,犹长也,上下二病,并关脏气,非若中焦之实,可从下而去者,故曰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气盛而形衰,不能居矣,故亦不治。”
7、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诠解]本条是论述色、脉合于四时,而有当时和非时的不同。四时气候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五脏的生理变化,从而面部的气色和寸口的脉象也有变化。如在春季,气候温和,一阳之气上升,为木气当令之时,故脉弦而面色青;盛夏气候炎热,火气当令之时,故脉来洪而面色赤;秋季气候凉燥,金气当令之时,故脉浮而面色白;冬季气候寒冷,水气当令之时,故脉沉而面色黑,此为应时五脏之正常色脉。假如春令而面色反白,脉反浮涩而短,是春以见秋之色脉,而为异常表现,这是属于异常的病理反映,故曰:“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选注]《医宗金鉴》:“寸口者,统言左右三部脉也。脉动法乎四时,命乎五藏,然必因其王时而动,则为平脉也,假令肝旺于春,随其时,色当青,脉当弦,此不病之色脉也。若色反白,脉反浮,此非其时,乃病之色脉也,四时准此。”
8、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诠解]本条指出气候与节气相适应,气候的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人体而发生疾病。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的气候各不相同。冬至之后的雨水节(即第一个甲子日的夜半)正是少阳当令的时候,阳气开始生长,气候转为温和,这是正常的气候规律。如未到雨水节,而气候转温和,此为未至而至,时令未到。如已至雨水节,气候仍然很冷,此为至而不去,是蚨已至雨水节,而寒冬之气犹然不去;如已到雨水节,气候变得太热如盛夏之时,此为至而太过,是时令已超过雨水节,则为至而太过。总之,凡是气候未至,不至,不去,太过皆属异常之气候,都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而发生疾病。
[选注]《金匮要略心典》:“云少阳起者,阳方起而出地;阳妈生者,阳始盛而生物,非冬至一阳初生之谓也,窃尝论之矣。夏至一阴生,而后有小暑、大暑;冬至一阳生,而后有小寒、大寒,非阴生而反热,阳生而反寒也。天地之道,否不极则不泰;阴阳之气,剥不极则不复。夏至实阴尽于地上,而后一阴生于地下,是阴生之时,正阳极而大热,阴极而大寒,自然之道也,则所谓阳始生天得温和者,其不得与冬至阳生同论也,审矣。至未得甲子而天已温,或已得甲子而天反未渐,及已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或如盛夏五、六月时,则气之有盈有缩,为候之或后或先,而人在气交之中者,往往因之而病,惟至人为能与时消息而无忤耳!”
9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诠解]本条举例说明一脉象,出现的部位不同,主病也就不同。“病人脉浮者在前”,指浮在寸口,这是正气向外,抗病于表的现象。如外感表证,寸口脉浮而有力,又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表证。“浮者在后”,指浮在尺部,这是肾阴不足,虚阳外浮的现象。阴虚而阳张,脉浮而必无力,又伴有肾亏骨弱引起的腰痛背强,骨痿行走无力,以及肾不纳气引起的呼吸气短而甚等证候。总之,脉浮为气血向上向外之势,有外感表证和内伤虚证的不同,必须认清浮脉的部位、强弱以及其他证状,才能认识疾病的本质。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前,谓关前,后,谓关后,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关前脉浮者,以 阳居阳,故病在表,关后脉浮者,以阳居阴,故病在里,然唱碟里而系阳脉,则为表之里,而里之里,故其病不肠肾,而腰背膝胫,而及其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外语学习资料、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文学作品欣赏、000郝万山刘渡舟胡希恕伤寒论讲义汇总78等内容。 
 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胡老对仲景学说,研讨较深,著有《伤寒论解说》、 ...刘渡舟一九八七年三月写于北京中医学院 谢序胡希恕老...  胡希恕在伤寒学术史上的地位来源: 徐风瑞的日志 考...《伤寒论通俗讲义》 、 (待出 版,初拟名。 为...但有些内行人对其则有极高 评价,如刘渡舟前辈就...  郝万山经典讲座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郝万山...陈慎吾老师每天背《伤寒论》一遍。 刘渡舟教授治病,...(66) 。(66 胡希恕老师注意经方剂量比例, 胡希恕...  故事之刘渡舟经络辩证篇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伤寒论》的研究,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 六经...接下来知霖顺便给大家补充郝万山师承刘渡舟的 纪实...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刘渡舟,治产后身痛。生 姜加至 15g(三两)方效,...伤寒论讲义郝万山(佳品) 33页 4下载券 郝万山讲《...  从书友会里,我知道了什么是经方,知道了胡希恕、刘渡舟、 邓铁涛、李可、岳美中、郝万山、黄煌等一...《内 经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讲义》、...  学好《伤寒》 救治疑难 学好《伤寒》郝万山(北京...陈慎吾老师每天背《伤寒论》一遍。刘渡舟教授治病,...胡希恕老师注意经方剂量比例,体现了洞悉经方药量比例的...  刘渡舟《伤寒掣要》 《伤寒临证指要》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 《金匮要略讲义》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成无几《注解伤寒论》 尤在泾...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一、...刘渡舟常服之。 《神农本草经》云: “芍药利小便,...胡希恕老师口诀: “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也须分...以上所说的,风暑湿寒,为六气;比如春伤于风,夏必飧泄;比如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这里面讲的不是一个季节的病,而是跨两个季节;23“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这条是诊治伤寒以日期的浅深来施方治,是讲时间的,;伤寒之病,什么叫逐日浅深;过去中医有些外科病,都是要考虑时间因素的,而且有;所以我们在临床看急性热病,外感热病,要看时间;24“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
以上所说的,风暑湿寒,为六气。六气为病有即病者,有不即病者,不即病者就有了上面的规律。这是必然的规律,当医生的对这一点不能不明白,要审查而明之。你明了,了解了,认识到了,就不是治即病一个病了,就要治伏气之邪。
比如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天受了湿了,发生了飧泄了。当医生的就不能只看到夏伤于暑湿的问题,还要看是不是春木来克脾土了?医生不能只看即时的发病,还要看到其他的问题。
比如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我在临床上我看到过。温病是伤阴的,伤寒是伤阳的。温病伤阴能伤到什么程度呢?从即病之温病来说,那个病轻,吃点药就好。要是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那个伤阴,就厉害了。我在大连我治一个病人,生地麦冬玄参,论斤来计算,这个病我给治好了。大剂的生地、麦冬、玄参。所以伏邪伤阴伤的厉害,而外感的很浅,吃一点药就好。
这里面讲的不是一个季节的病,而是跨两个季节。当医生的要有这个眼光,在用药的时候才能兼而有之。比如冬天咳嗽,就可能寒加饮加湿,光去寒,不去饮、湿就不行。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健脾运湿的同时,还得疏木气,用点李东桓的升阳益胃汤,加点防风羌活把风气鼓动起来。所以这个就是中医的一个理论,不要轻视,要重视,要很捉摸他。四时的发病有一个联系。这是必然之规律。
23“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
这条是诊治伤寒以日期的浅深来施方治,是讲时间的,辨证治疗要考虑到时间的因素。不计较时间是不对的。
伤寒之病,什么叫逐日浅深。就是说,你当医生的,你要排列一个日期,患者得病了,两天的、五天的、七天的、十二天的能一样吗?应该要依次排列日期,看看哪个深哪个浅。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伤寒七八日,就可能邪入于里了。但是这个东西不是死的,不能拿病对号,但是要考虑时间,要有时间观念,同时要辩证。
过去中医有些外科病,都是要考虑时间因素的,而且有些病跟时间因素也是很有关系的,过了这个时间,病就不好治。 看出了时间,看出了病的浅深,再根据辨证,对证治疗。
所以我们在临床看急性热病,外感热病,要看时间。在这里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个是与时间对号入座,一个是不考虑时间因素。正常的要考虑时间的因素,新旧、深浅,这样才是对的。
24“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取证候、依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这一条论伤寒失治、误治,从而引申至张仲景医学的重要。
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这是论失治,有病不早看,病家负责。或治不对病,这是误治。或日数久淹,时间长了这个病就有点缠绵不治了。困乃告医,困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病重了,一个是没办法了。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次第是讲法的,是有次序的,先汗后下,先表后里,治病是有规律的。医人又不能依照客观的先后,这样就治不好病。那该怎么办呢?
实际上,是应该这样的,皆宜临时消息制方,就是说应该在临病的时候,根据病情的具体的情况、临时的信息来治病。这个信息是什么呢?比如说是邪正的消长、疾病的赢虚消长。所以治病要根据临时的信息,了解到正邪的消长的关系,来制方,就会见效了。这在强调,治病要有观察、有辨证,然后再制方,这样治病才能有效。
以下是王叔和的语气说的。
今收采仲景旧论,望闻问切四诊之法,对病真正的方子,有神验者,言其功效卓著,很管用,以防范世急。
从这个来看,王叔和是实事求是的。现在伤寒论的学术里有争鸣的问题,争鸣是好事,但容易把人搞的迷糊。第二个,有大家说,伤寒例不是张仲景的书,是王叔和打着张仲景的旗号加进来的,这个你信还是不信啊?这个我就不信,这个24条说的很好,“今收采仲景旧论”啊。古人那么大个学问家,太医令王叔和人有自己的作品,有脉经,会这么样没有人格吗?但伤寒为兵水残余,王叔和调整一点加一点减一点也是正常的,这是大家都认可的。
所以成无已说,。。。。。。。。。。。这个书已经没有了,丢了,这全靠王叔和的力量,我们应该感谢他,现在可倒好,都是攻击他的话。所以读书也好,学医也好,要明,明理,不能人云亦云。
上次课讲的是冬夏二至阴阳和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成无已的注说的很简练,意思说的也很清楚,阳生于子,阴生于午,是阴阳相接故日和,阳退于酉是八月,阴退于卯是二月,是阴阳相背,故日离,内经日气。。。。。。。。。。。所以四时之阴阳,有离合的运动。到了冬至夏至,阴阳就和了,春秋二分,阴阳就离了,这是阴阳离合的规律。
25“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家须两审也。”
古文都得学啊,光学医啊,那不行。你看人这个文,又简洁又明了。这一条是讲医生要两审,一个是要审四时之阴阳,一个是审地,然后再审病。
这个有来路,来于素问医法方异论,医之治病一病而治不同而皆愈,地势使然也。治病要结合地势,有地方性。不但四时有温凉不同,地势亦有温凉高下不同,特性刚柔,饮食、居所都有区别。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
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
东方以。。西方以。。。南方。。。北方以。。。。。
所以张仲景这块把这个意思举出来了,他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提醒医生临病的时候要审时审地,居处、饮食。当医生的不能审地就不能审时,刚才的记载大致是黄河流域的,是中州之地,还有四方呢。
有一年我去昆明,下了飞机还挺好,一住下就来了病了,觉得短气。我个人有经验,我有心脉病,我就叫我的学生给我买红人参,喝了,就好一点,过一会气又不够用,后来一了解昆明海拔高,缺氧。我在北京就好,到了昆明就不行了,地势不同。还有地方热,今年暑假我去了一次杭州,热的我害怕了,太热了。
所以四时的阴阳要结合四方,北方寒冷,气候都跟着寒冷。所以光有审时,不审地,就片面了。麻黄汤,在北京也用,不过比较少,但在甘肃、东北,那个用的就多,那个病也多,吃别的不行,只能吃麻黄汤。所以要因时、因地,才有整体的观念,否则就片面了。
我们总结一下,现在讲了25条,论四时的正气和预防伤寒之法,以及即病伤寒、伏气伤寒与温热病的因果关系。又论了时行之气,非时行之气,以及气候占验之法。寒邪伤人,因寒之轻重有微甚之变,四时之病与四方之病的关系。前25条主要讲这些方面的内容。
这25条是带有主要的意义,带有指导意义。作为伤寒例内容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也是起个指导作用的。所以他有指导下文之意义。所以这25条是以下的内容的一个总论。因此,可以管它叫做伤寒例的总论。下面就具体讲病了,讲各经了。
26“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这两条是辨伤寒的生死。它是有根由的,根由在热论。
发热为发于阳,阳主生而阴主死,虽然阳证发热发的很重,但不会死人的,因为它病于阳。伤寒寒气作伤于阳,阳气起而抗之,热虽然甚但不至于死。阳是浅,而阴深。阳证里很少有死证。
成无已引针经,多热者亦已,多寒者难已,是热虽甚不死。所以伤寒病热发热虽然很高,不能死人。阳主外主表,有气血抵抗。
什么能死人?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伤寒是在一经,两感于寒就是表里为病,阴阳为病,脏腑皆病。太阳、少阴同感寒邪而发病,这个病就危险了。详细内容见36条。
这两条是说,病发于阳而在一经者,虽热不死。但是两感于寒,病就危险了。这是临床判断预后的一种知识。
以下就是讲六经为病生理、病理、证候的特点。
28“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强痛,腰脊强。”
尺寸俱浮,寸关尺三脉都浮,一二天就出现病证了。太阳经经脉受邪,经脉所以行血气而行阴阳,气血不利了,头项痛,腰脊强,都是太阳受邪的反应。
这一条要分析这样几个问题。
张仲景在六经辨证前有个伤寒例,例有准则、规范的意思,以此为法。六经之为病就应该按照伤寒例为法。现在有些有在这个地方纠缠不清,不知道有伤寒例,有伤寒例又认为其为伪书。现在不重视它了,就没有准则了。所以这一条就是指导太阳之为病的准则。这是第一层意思。
根据这样的意思来看,太阳就不用说太阳经之为病了,因为已经说了,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强痛,腰脊强。现在有些同志们,六经非经论,因为张仲景根本就没有说太阳经,只说太阳病。但是人家伤寒例有了。所以我们读伤寒例就带来了好处了,能澄清是非。所以太阳病是讲六经的,要有经脉脏腑荣卫气血内容的。
正是因为有了经脉脏腑荣卫气血的内容,所以才决定了它的生理病理的特点,才决定了六经辨证的生理病理特点。 何以见之?我们说太阳病是表病,太阳主表总六经而统荣卫为一身之外范,所以太阳病就是表受邪,风寒之邪克表,表受邪了就是太阳病。太阳为什么主表啊?和太阳经、太阳腑、太阳表里、经脉的络属都有关系。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强痛,腰脊强。这就是说太阳病头项强痛、腰脊强,是因为其经脉上连风府。经脉不利了,就会出现这个病证。这是第一点,用经脉的不利来解释证候。这句话是张仲景引热论的。热论是这么说的巨阳者,连风府。。。。。。。。,
热论是这么说的,巨阳者,诸阳之属也,以其脉连连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太阳叫大阳,也叫巨阳,是三阳里最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呢?是诸阳之主气,所以阳气盛大,所以才能主表。阳不大,就不能主表,人身上的体表的面积有多大啊,体表的阳气,只有太阳当之而无愧,因为他是诸阳主气,小了就不行了。所以太阳主表。
太阳主表,为什么说以其脉连风府呢?因为太阳脉连风府,风府属督脉、阳维,督脉为一身之总督。人体上的阴阳二气主要有两个脉,任、督脉管,督为阳气之总督。但是督脉的作用在医学里很少,没说的很完全。说的完全的是十二经脉,奇经说的很少,为什么?因为中医学跟中国的道教,很有渊源,很有关系。黄老之学里有一些延年益寿,所谓
的神仙这样一些术数之法,所以内经上可以见其端睨,上古天真论里谈到了很多,但是超越了医学的范围,很少有“游行于天地之间,四听于八达之外”这谁能做到啊?所以内经里,有些道家思想在里面,所以内经不好讲。恬淡虚无,这四个怎么讲啊?这是内功的境界。这个样子,凡是属于道教的,超越生死的,仲景就不讲了,把医学方面,调理阴阳、脏腑等治病之法讲出来了。所以内经里包括黄老之术。
奇经八脉里要把任督二脉接起来,所以现在炼周天搬运功,得把两脉接起来,任督二脉接起来了人就健康了。这个在医学里不太讲,但却事实存在。
太阳经,上连风府,就和督脉接合了,风府为督脉之穴。后人练周天要透三关,尾闾、夹脊、泥丸,这很不容易呢,这个。所以太阳之脉所以为巨阳者,因其与督脉相合,能借助于督脉的力量,所以才能为诸阳主气。
咱们说督脉为全身阳所总督,现在又讲太阳为诸阳之主气,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实际上,太阳与督脉的关系,就象心包络与心似的,包络带心而用事,人身上太阳之经脉用事,实际上,就是督脉的活动,否则为什么刺风池风府,反给予桂枝汤则愈呢?
所以太阳经脉主表,不是一条脉的问题。连柯云伯在这个地方都糊涂了。太阳一条脉怎么能讲一身之表呢?所以他就用内经的皮部论,所以他划块,太阳经就是一块,是板块学说,不是讲经了,非得那么一条线。他就不知道,太阳之经与督脉联系,而能吸收督阳之气,作为太阳的后盾、源泉。所以就这么一句话,“巨阳者诸阳之属也,以其脉连风府,故为诸阳之主气也。”就是因为连风府,所以就是诸阳主气。他不说连风府不行吗?“以其脉连于脑,为诸阳主气也。”这就不行了。以其脉连风府,就是眼,是点睛之笔,就点到风府了。有经有穴,才有气之出入。井荣俞经合,人的穴道是有生理作用的,不是净为针灸才设的,有病了,刺这个地方就是作用啊。
所以从“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强痛,腰脊强。”,从内经上理解这个意思,就为太阳主表,伸张了理论的基础,因为太阳之脉联于督脉,督脉为周身阳气之总督,所以太阳才是大阳、巨阳。这是上面一支。
下面还有一支呢。足经太阳络脑下项抵腰络肾,还到于肾脏,所以肾与膀胱相表里。肾者,肾为阳阴之根,肾里的阳气是根阳,所以少阴的阳气,与足太阳膀胱的阳气是相合而不可分的。所以足太阳膀胱要借助足少阴肾阳的气化,它才能够抵抵抗风寒总统荣卫。如果少阴的阳气不足了,虚了,膀胱之气凉了,荣卫之气随之衰。所以太阳病,在于表恶“发热恶寒体痛呕逆”,也有“脉沉、欲寐、下利”等少阴的证候。为什么?因为太阳少阴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联系,实在太阳虚在少阴,看他的阳气的盛衰而为前提而为决定。所以少阴之阳气衰了,在表之邪气就飞度少阴。
那么从这里来看,太阳之经借助少阴、督脉作为自己的后台、支持者,所以它才得天独厚,所以才能总六经统荣卫,为一身之外范。太阳一个腑气怎么这么大的本事这么大的力量?因为有督脉之阳肾中之阳支持太阳的阳气,所以才有这个作用。当然太阳、少阴的关系还要看柯云伯的注。
所以“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强痛,腰脊强”,要结合热论这一篇来看,不但解决了经脉为病的问题,也解决了太阳主表的问题。膀胱者,州督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主焉。气化的作用要借助于肾阳。
比如在临床上,我经常看到这种病,这个人小肚子胀,尿少、下肢沉甚至有点肿,舌头大,这个时候你开点五苓散,五苓散有桂枝能通阳气,吃着吃着就好了,胀也消了,尿也多了。肿也消了。如果小便不利,下肢沉甚至有点肿,舌头大,但是周身恶寒的,再吃五苓散就不行了,就得用真武汤,非加附子不可。因为膀胱的气用桂枝这么点力就能拨过来的,但是真正到了少阴阳虚,就不行了,加了附子,就成了真武汤,非加附子不可。一恶寒,少阴病就出现了。 第三种意思,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经络学说。因为经络能辨证,没有经络怎么辨证啊。因为经络有络属,发病就有反应。为什么要提个一二日发呢?是因为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因为一二日发,这个病浅啊,时间并不长。所以这叫开始为病,开始受邪,是表病。脉浮,是浮主表,因为阳气抗邪于外,荣卫向外,而脉浮起,举之有余,按之不足。知道邪气在表。所以一个是凭脉一个是辨证,就知道是太阳受病了。所以要讲经,不讲经是不行的。
伤寒论,太阳病篇也是讲经,不过现在有些研究的学者,就不承认这个。所以我们要承认经,有好处,不丢失中医的特色。
这是太阳受邪,这个要和太阳病、热论发生联系。从中看出张仲景的继承发展情况。
28“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
这个说的阳明病,跟伤寒论的就不太一样了。这条的意思在伤寒论的第48条,那条里还能看出伤寒例的阳明经病。 阳明经行于前,所以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所以阳明经受邪的特点是,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医宗金鉴为了让大家记住阳明经证,阳明有经证有腑证,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腑证。这条讲的是阳明经证,阳明经是二阳合明,阳气隆盛,热气比较大,虽然是经证,但是也有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不得卧,就是有烦燥的意思。
医宗金鉴认为阳明经证要用草根汤治疗,“葛根浮长表阳明,源源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这个就是阳明经证,是葛根汤证。这个有没有用呢?是有用的。我们知道阳明经行于面鼻,和眼睛有关系。在临床上,如果出现阳明经不利的经证了,用草根汤治疗,就会取得很好的疗效。在这里我举两种病。
第一个就是燎面。面红、热,总发烧。怎么治?这就是阳明胃腑有热,影响经脉,经脉之热不除,所以出现燎面。开
了一个调胃承气,大黄芒硝灸甘草加黄连犀角,吃着吃着就好了。为什么燎面病用调胃承气?因为阳明胃腑有热啊,影响到经脉,由经脉到脸上,就象阳明火郁之牙痛,吃点大黄就好了,道理是一样的。这个医生就知道脏腑经络,就把这个病治好了。
第二个,是我个人的。我在京西矿区看病,有个女人口紧不能开,不能吃饭。因为这个医院有个上级积水潭医院诊断是下颌关节炎,治了半天没治好。我认为是阳明经病,张不开口在夹车,是阳明经病,脉弦而长。弦主风风邪郁于阳明,我重用葛根、石膏,葛根清经中之热,石膏清腑气分之热,丹皮、白芍再加上玉竹,吃了,吃了就好了。这个为什么夹车紧急用葛根这么多呢?因为葛根入阳明,疏通经络,缓解经脉拘紧。
以上治燎面、口紧不开,都是根据六经辩证,所以经络学说不能废。所以伤寒例的六经为病都有经络。除了太阳是寒,下面的阳明、少阳都是热邪。所以伤寒例为我们六经辩证给了我们一个规范。
&PIXTEL_MMI_EBOOK_2005&7
&/PIXTEL_MMI_EBOOK_2005&
刘渡舟谈伤寒论与经络
伤寒论, 刘渡舟, 经络
关于《伤寒论》的经络大家有些问题。到底经络是有还是没有啊?现在学术界有争论,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也有的公然写文章叫《六经非经论》,认为六经是有的,但不是经络。所以我今天主要讲经络这个问题。
经络的问题,不是《伤寒论》单有的问题,那是中医的基础理论,学内科的要学经络,学外科的要学经络,学妇科的要学经络,学儿科的也要学经络。我十几岁作学徒,跟着老师学医,老师开头就给我们讲经络,他说这就是基础。所以说经络并不是《伤寒论》所独有的,凡是学中医的,为了给以后的学术打下很好的基础,首先得先学好经络。&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中行……&就得背这个,念这个。如果有人提出来经络学说在中医上没有实用意义,可以叫它退出了,那就不只《伤寒论》的经络方面给废除了,所有的中医学基础都给废除了,这个关系是很大的。《内经》中有脏腑经络,讲脏腑就得讲经络,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观,都得用经络学说加以说明。如果把经络给废了,&六经非经&了,那中医的理论-中医的整体观,一分为二、分阴分阳的辨证法,六经为体、八纲为用,体用的关系,不就都废了吗?
我曾经写过一篇有关经络的文章,在中医学院发表了,无形之中就出现了对立面,有一些议论,说我凭老资格。经络是有的!不光因为我是搞伤寒的,那是中国医药学的基础理论,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伤寒论》也是中医学,当然就得取法于经络学说了,怎么能说是&六经非经&呢?好,一句话把所有中医的基础理论、脏腑经络都给废掉了,那将来脏腑还能建立关系吗?脏腑得有经络,没有经络,脏腑就是死东西了,有经络才能活呀!要懂得这个道理,就得要求对中医有所体会,得有点入木三分的功夫,才能知道它的利害关系。否则的话,思想简单,图省事,认为经络就这么一条线,解剖学也看不出来,从哪儿到哪儿谁知道,他也不往细里去研究,就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这是不行的!&医之始,本岐黄&,脏腑经络是基础,你不是要学中医吗,就得学这个,不学这个怎么叫中医?同学们可能要问我了,刘老您这话说得太武断了,那还非学不可?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临床上来了病人叫你看,要辨证,辨证里头就有经络辨证,要是没有经络了,怎么去辨?
有一年我去大同,正值暑假,住在宾馆里,他那儿管后勤的部长姓张,听说是北京中医学院来了老教授,就找我来看病了。我一见他就觉得纳闷:这位张部长穿着老式的凉鞋,可前边一大条都被剪掉了,露出个大趾在外面,通红锃亮,又不敢碰,很疼。他说:&您看我连凉鞋都不敢穿了,疼得厉害。西医叫它丹毒,越到晚上疼得越厉害。&我一看,大脚趾,正是大敦穴。号号脉吧,脉弦而滑,弦为肝脉,滑是热象。大、浮、数、滑主阳,阳主热。大趾上有三根毛,是大敦穴的位置,&厥阴足脉肝所终,大趾之端毛际丛&。那地方有毛,古人就看出来了,还看清了有三根,你说古人的眼睛是不是比咱们看得都清楚,咱们还天天戴着眼镜,看东西都看不清。我就给他开了个方,&龙胆泻肝汤&加上十四克地丁、十四克公英。&湿热毒火,首遇肝经&。张部长问我:&刘老,这到底是什么病,是丹毒吗?&我说:&这叫'大趾发'。大趾,就是大脚趾,发呢,你看你这个又红又肿,发了。&七副&龙胆泻肝汤&,他晚上就能睡觉了,不疼了。你说这经络在临床是不是管用啊。&龙胆泻肝汤&加公英、地丁,清热解毒,肝经的火毒一清,不就见好了吗?
再说一个例子,是后背疼、脖子疼的。在临床,现在这种病很多,尤其是妇女,脖子疼,来医院一看就是颈椎病,治又治不好。这个病,我们用《伤寒论》太阳经病来辨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指出了&头项强痛&了。那么足太阳膀胱经它走在什么地方呢?脖子。所以古人注解《伤寒论》说:&项,为太阳之专位;头,为三阳之通位。&头痛有少阳病因、阳明病因、太阳病因,所以头是&通位&。脖子痛,这个就是太阳经的病,所以是&专位&。该怎么办呢?我想大家都知道,有汗的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的用桂枝加麻黄加葛根汤。
葛根是治脖子疼的神药,很有效,一吃就好。记住,这是指中央一带,脖子甚至到后背都管用。但是,如果你说后背、脖子疼,两边到肩胛也疼,这样再用以前的方子就不管用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侧属少阳。太阳行于后,阳明行于前,少阳行于侧,要用小柴胡汤。跟我实习的学生知道,我治后背和肩胛痛,好用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加上桂枝、白芍,吃了就好。你看怪不怪,加上柴胡就管两肩,不加就不行,这就是经络,经络辨证嘛,没有这个怎么行呢?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妇女来看病,一来就见她满脸的怨气:&我都吃了那么多药了,怎么就不见好呢?我不怕花钱,您给我弄点好药。&她得的就是西医说的三叉神经痛,也不是多么重,可怎么也治不好。病人来找我,我说:&你说一说到底怎么个疼法?&她就说后头痛、偏头痛,到肩膀头儿再往下一点,就是耳角的上面一点往下来,这里痛。我一看,就用基础医学和经络学说辨证,这叫三阳经结气。脉象浮弦,稍微有点滑,我就给这个病人开了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还有点羌活、防风,三经风邪一起治,&柴葛解肌三阳病,头痛发热还不眠&。吃了药,病就减轻了,女同志也破涕为笑:&老大夫,我就吃您的药见效,不疼了。&所以说学经络这个事儿,不是一个一般的问题,可以说是中医学的一个伟大的组成部分。我带研究生的时候,有人腿疼来看病,我给他辨证,首先要辨经络,不辨经络怎么能下药开方呢?一条腿有左侧、右侧、前方、后方,有阴经、阳经,就要用经络给划一划。这人腿疼,晚上疼得都哭,我就问他:&你把腿搁在凳子上,给我指一指哪个地方疼啊?&他说就是大腿外侧。外侧都属阳,内侧都属阴。外侧少阳经痛,我说:&你这里面经脉不通。&&足脉少阳胆之经,始从两目锐眦生,抵头循角下耳后,脑空风池次第行。&正好行于大腿外侧。疼是因为少阳经的气火、相火被风寒凝滞了。然后我就给他开了张药方,有双花、陈皮、赤芍、穿山甲,吃了就好了。
这些例子多了,不可胜数,所以我跟同学们说这个道理,经络学说是中医伟大的组成部分,有了经络学说,脏腑学说就活了,要不,脏腑怎么结合呢?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里,它是一个表一个里,一阴一阳,它们是怎么结合的呢?我们说是有机的结合,不是生搬硬套的结合,也不是强加的结合,是内在的、有机的结合,这个有机结合就是经络。足太阳膀胱经到肾,肾的经络到膀胱,所以它们才能结合。气是相通的,肾与膀胱相表里,要没有经络学说了,把它一脚踢到门外,那肾与膀胱怎么办呢?怎么结合呢?为什么膀胱病变成少阴病了呢?为什么肾病可以出现膀胱病呢?没有经络了,就没有了一个传导的、联系的、互为影响的、物质的东西,那就不是中医的理论了。你看太阳病变有很多,用栀子豉汤、四逆汤来治,用热药来治,因为他已经发现了太阳与少阴的理论,实在太阳,虚在少阴,肾阳不足出现了少阴证。在临床上,给老年人、体虚的人看病,头疼、发热,体温三十九摄氏度,这时病在太阳,浑身疼,得按阳经来治,肯定好。感冒头疼,脉不浮了,变迟了,总想睡觉,打不起精神来,一摸,手脚发凉,这是病由太阳转入少阴了,叫少阴伤寒。怎么办?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就是一方面用麻黄来发散寒邪,一方面用附子温理少阴阳气,驱邪培本,两方面来治,才能取得效果。所以说经络学说是脏腑学说的一个必然的辅助理论。
再说说《伤寒论》这部书,它分外科、内科、妇科、儿科,着重于讲理,理法方药嘛,它的理论性很高。所以张仲景书中有几个重点要掌握的,一个是辨证论治。学《伤寒论》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伤寒论》?除了辨证论治,还有没有了呢?到这儿就停止了吗?不知道的话,就困难了。这第二个就是辨证知机。辨证论治是讲处百病的,很多疾病,我凭辨证论治就能治好。辨证知机,通过辨证知道病机。机者,事物之先兆也,是事物刚发生,表露在外有那么一点痕迹,这一点情况抓住了,我就知道它如何如何。辨证知机者,决死生也。当大夫看病,不能忙活了半天的辨证论治,刚一出门病人就死了,那是你这大夫没医术。为什么张仲景《伤寒论》序开头就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张仲景就是告诉你《伤寒论》不完全是讲辨证论治的,那辨证知机也是奥妙的,现在不研究这个行吗?好,辨证论治是讲六经的,辨证知机是讲五脏的,记住了,这是口传。见什么证,见什么脉,然后按五行生克之理,琢磨这病有没有危险,什么时候会出现危险。一次有一个姓郑的人,儿子出麻疹转成肺炎了,叫我去看。我到那一看,这孩子喘得厉害,见绝证了,所以我拿了包就走。姓郑的出来问我用什么药治,我说不用用药了,危险就在眼前。什么样子呢?这孩子喘如鱼口不能闭,肺气绝也,五脏里的肺,所以决死生。治伤寒杂病,辨证知机在于五脏,辨证论治在于六经,这要分开了。所以在《伤寒论》里要学辨证知机,就得看他的平脉篇、辨脉篇。春脉弦,如果不弦了,没有胃气了,就危险了。
《伤寒论》是一部上知天、下知地,无所不包的伟大著作,能小中见大,所以我写文章,对张仲景的《伤寒论》有那么一句话:&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宝王刹就是佛庙,出现在毛端上,小中有大。他这种境界怎么达到的呢?他用的是经络学说。经络的功用是能产生联系,经络之间互相联系,你连着我,我连着你,连成一片,连成一体。手太阴下络大肠,就联系到大肠。总而言之,五脏六腑由经络来联系,这样,看来孤立的事物就成了有机的客观实体,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上临床,就看见有这样的情况,西医没有办法治的病都来看中医,中医就有办法。现代医学、X光、验血,找不出原因,最后找老中医,就能给他治好,因为老中医的联系性广泛,能找出原因。一个人咳嗽,什么法子也治不好,查结核,没有,什么也查不出来,为什么还咳?找中医大夫看,木火刑金,你老爱生气,以后不生气了,病就好了。用海蛤壳20克,青黛10克,泡水喝了就好了。怎么现代医学没研究到海蛤壳能治木火刑金呢?这些道理就是中医的特长。现在,我也带博士生,整天在实验室里研究小耗子,打一针然后得出结论,当然这也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但怎么不能好好把木火刑金研究研究,看它是什么道理。 同学们,张仲景他必然得用经络学说,不用经络学说有些问题就不好解释了。什么叫整体观,什么叫辩证法,张仲景他的药本来治阳证的,一下子变成阴证了,尤其是《伤寒论》的三十条:&伤寒脉浮缓,小便利,桂枝汤发汗,得之便觉咽中干,烦躁,吐逆,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重与芍药甘草汤。&那病机变化之快,治疗方法之多,不用经络学说的广泛归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外语学习资料、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文学作品欣赏、000郝万山刘渡舟胡希恕伤寒论讲义汇总78等内容。 
 郝万山讲《伤寒论》病案精点录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刘渡舟治验) 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胡希恕老师口诀: “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也须分...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郝万山讲伤寒论神奇...以及郝老师与刘渡舟、宋孝志、胡希恕等老一辈伤寒研究者,实践者 的学习与交流经验...  伤寒论讲义郝万山(佳品)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伤寒论 必读目录...(刘渡舟老中医,体胖,每于冬 日咳喘清稀痰,如法维持二十余年。 )小青龙汤-...  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胡老对仲景学说,研讨较深,著有《伤寒论解说》、 ...刘渡舟一九八七年三月写于北京中医学院 谢序胡希恕老...  学习中医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学习中医 入门之法 学习经络就是最好的...伤寒论讲座,通俗 郝万山、刘渡舟、胡希恕 黄帝内经(大型六十集电视纪录片)verycd...  故事之刘渡舟经络辩证篇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伤寒论》的研究,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 六经...接下来知霖顺便给大家补充郝万山师承刘渡舟的 纪实...  胡希恕在伤寒学术史上的地位来源: 徐风瑞的日志 考...《伤寒论通俗讲义》 、 (待出 版,初拟名。 为...但有些内行人对其则有极高 评价,如刘渡舟前辈就...  郝万山经典讲座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郝万山...陈慎吾老师每天背《伤寒论》一遍。 刘渡舟教授治病,...(66) 。(66 胡希恕老师注意经方剂量比例, 胡希恕...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刘渡舟,治产后身痛。生 姜加至 15g(三两)方效,...伤寒论讲义郝万山(佳品) 33页 4下载券 郝万山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胡希恕金匮要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