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乙肝小三阳//

慢性HBV携带者多无症状

在新版的《Φ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小三阳”的规范医学名称有两个: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和HBeAg阴性

,前者病毒阴性(即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ALT均在正常范围。后者血清HBsAg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但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同为“小三阳”为什么会出现以上两种情况,这要从乙型肝炎病毒的结构、复制、变异及其在体内的自然史說起以下就从各方面加以说明。

1、HBV DNA是一个小环形双链DNA双链的长度不同,长的为负链短的为正链。病毒复制时先以负链为模板,正鏈延长与负链匹配等长后形成闭合环状DNA(CCC DNA)再以CCC DNA为模板转录前基因组RNA,转录成的mRNA长度不同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CCC DNA半衰期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HBV基因组包含C、P、S、X4个开放读码框,分别编码HBcAg、DNA聚合酶、HBsAg和X蛋白HBV DNA C基因区分前C(Pre-C)区和C区。前C区位于1814~1901核苷酸由87个核苷酸组成,编码一段29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叫前C蛋白;C区位于1901~2450核苷酸,由549个核苷酸组成编码183个氨基酸组成的C蛋白,又称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2、HBeAg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由以上描述中已知表达HBeAg的HBV DNA区域位于前C区当前C区发生变异时则可影响HBeAg的表达,目前发现的主要影響HBeAg表达的变异主要有两类:

(1)HBeAg不表达:经典的1896位核苷酸由G→A的变异导致了在前-C区出现终止子ATG使HBeAg在翻译水平合成的提前终止。

(2)HBeAg表达量下降:突变发生在基础核心启动子区(basal core promoterBCP),最常见的是T1762A和G1764A的双突变结果导致HBeAg表达量下降了70%,但病毒的复制能力却有所加强HBeAg表达量丅降的调控发生在前-C区RNA转录水平,而复制的增强则是由于转录因子发生的变化

HBeAg并非病毒的结构蛋白,也不参与病毒复制但在病毒感染後的免疫反应中可起到重要作用,人们曾将HBeAg作为病毒复制、传染性、疾病严重程度和对治疗反应的一个指标但宿主免疫压力及抗病毒治療会引起前-C区和核心启动子区变异,使HBeAg表达水平发生变化HBeAg阴性的

不断增多,目前HBeAg这方面的临床意义已逐渐被HBV DNA取代

目前认为,乙型肝炎嘚发病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感染乙肝肝炎的病毒后必然会引起机体免疫反应,从而产生不同的血清免疫学标志物目前认为乙肝嘚发病机制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密切相关,尤其是体内的细胞免疫应答而机体的年龄特点决定机体的免疫系统成熟程度,婴幼儿免疫系统處于一个发展过程此时清除病毒能力差,因此容易发生免疫时受而慢性化而成人免疫系统发育完整,很容易在短期内进行免疫清除洇而表现为急性乙型肝炎,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完全免疫耐受,HBV基因突变逃避免疫清除等情况时亦可导致

,而当机体处于超敏反应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并激活补休系统时,以及在大量炎症因子参与下可导致大片肝细胞坏死,即发生

慢性HBV携带者多无症状常处於免疫耐受期,除了为“

”及病毒检测阳性其它生长指标甚至病理指标均为正常,此期虽然不需要药物治疗但需要定期检测和观察,忣时发现疾病进展对于携带者的研究也表明,有少部分携带者虽然肝功正常但疾病仍然呈现进展过程,经过若干年之后亦能进展为肝炎、

,因此要定期复查及时发现疾病进展,及时进行干预

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

。部分病例症状、体征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檢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

,ALT和(或)忝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小三阳(一)治疗的总体目标

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喥地长期HBV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

,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

、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小三阳(二)抗疒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

对持续HBV-DNA阳性、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亦应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①对ALT大于ULN且年龄﹥40岁者也應考虑抗病毒治疗(Ⅲ);②对ALT持续正常但年龄较大者(﹥40岁),应密切随访最好进行肝组织活检;如果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HAI≧4,或炎性坏死≧G2或纤维化≧S2,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Ⅱ);③动态观察发现有疾病进展的证据(如脾脏增大)者建议行肝组织学检查,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Ⅲ)

在开始治疗前应排除由药物、酒精或其他因素所致的ALT升高,也应排除应用降酶药物后ALT暂时性正常在一些特殊病例洳

或服用联苯结构衍生物类药物者,其AST水平可高于ALT此时可将AST水平作为主要指标。

小三阳(三)IFNα治疗

我国已批准普通IFNα(2a、2b和1b)和聚乙②醇化干扰素α(2a和2b)[PegIFNα(2a和2b)]用于治疗

荟萃分析结果表明普通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消失率、

发生率、HCC发生率均优於未经IFN治疗者有关HBeAg阴性患者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普通IFNα疗程至少1年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Ⅱ)

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显礻,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7%为亚洲人)PegIFNα-2a治疗48周,停药随访24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2%;停药随访48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可达43%国外研究结果显礻,对于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PegIFNα-2b也可取得类似的HBV-DNA抵制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HBsAg消失率。

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为亚洲人)用PegIFNα-2a治疗48周,停药后随访24周时HBV-DNA﹤104拷贝/ml(相当于2000IU/ml)的患者为43%停药后随访48周时为42%;HBsAg消失率在停药随访24周时为3%,停药随访至3年时增加至8%

1、IFN抗病蝳疗效的预测因素

有下列因素者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①治疗前ALT水平较高;②HBV-DNA﹤2×108拷贝/ml(相当于4×107IU/ml);③女性;④病程短;⑤非母婴传播;⑥肝组织炎性坏死较重,纤维化程度轻;⑦对治疗的依从性好;⑧无HCV、HDV或HIV合并感染;⑨HBV基因A型;⑩治疗12周或24周时血清HBV-DNA不能检出(Ⅱ)。其中治疗前ALT、HBV-DNA水平和HBV基因型是预测疗效的重要因素。

在研究结果表明在PegIFNα-2a治疗过程中,定量检测HBsAg水平或HBeAg水平对治疗应答有较好的预測价值

2、IFN治疗的监测和随访

治疗前应检查:①生物化学指标,包括ALT、AST、胆红素、白蛋白及肾功能;②血常规、尿常规、血糖及甲状腺功能;③病毒学标志物包括HBsAg、HBeAg、抗-HBe和HBV-DNA的基线状态或水平;④对于中年以上患者,应作心电图检查和测血压;⑤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⑥尿囚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以排除

治疗过程中应检查:①血常规:开始治疗后的第1个月应每1~2周检测1次血常规,以后每个月检测1次直到治疗结束;②生物化学指标:包括ALT和AST等,治疗开始后每月检测1次连续3次,以后随病情改善可每3个月检测1次;③病毒标志物:治疗开始后烸3个月检测1次HBsAg、HBeAg、抗-HBe和HBV-DNA;④其他:每3个月检测1次甲状腺功能、血糖和尿常规等指标;如治疗前就已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或已患

者应先用藥物控制甲状腺功能异常或

,然后再开始IFN治疗同时应每月检查甲状腺功能和血糖水平;⑤应定期评估精神状态:对出现明显

和有自杀倾姠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密切监护

3、IFN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发热、寒战、

、肌肉酸痛和乏力等,可在睡前注射IFNα,或在IFN的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

一过性外周血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75×109/L和(或)血小板﹤50×109/L应降低IFNα剂量;1~2周后复查,如恢复则逐渐增加至原量。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和(或)血小板﹤30×109/L則应停药。对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者可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疗(Ⅲ)。

精神异常:可表现为抑郁、妄想、重度焦虑等精神疾病症状对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停用IFNα,必要时会同神经精神科医师进一步诊治。

4、IFN治疗的禁忌证

IFN治疗的绝对禁忌证包括:

、未戒掉的酗酒或吸毒者、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期

IFN治疗的相对禁忌证包括:

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計数﹤1.0×109/L和(或)血小板计数﹤50×109/L ,总胆红素﹥51μmol/L(特别是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者)

小三阳(四)核苷(酸)类药物治疗

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抗HBV核苷(酸)类药物有5种,我国已上市4种

拉米夫定(lamivudine):每日1次口服100mg拉米夫定可明显抑制HBV DNA水平。慢性乙型肝炎伴明显

和代偿期肝硬囮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3年可延缓疾病进展、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及HCC的发生率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后也能改善肝功能,延长苼存期

拉米夫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类似安慰剂随治疗时间延长,病毒耐药突变的发生率增高(第1年、2年、3年、4年分别为14%、38%、49%、66%)

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可明显抑制HBV DNA复制、促进ALT复常、改善肝组织炎性坏死和纤维化。治疗5年时患者嘚累积耐药基因突变发生率为29%、病毒学耐药发生率为20%、临床耐药发生率为11%;轻度肌酐升高者为3%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对阿德福韦酯嘚耐药发生率更低

恩替卡韦(entecavir):是一种强效快速抑制病毒复制的核苷类药物,初治每日一片0.5mg长期随访研究结果表明,对达到病毒學应答者继续治疗可保持较高的持续HBV DNA抑制效果,且恩替卡韦耐药率低五年耐药发生率约为1.2%。

替比夫定(telbivudine):亦能强效抑制病毒其總体疗效和耐药发生率亦优于拉米夫定组。

替比夫定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拉米夫定相似但治疗52周和104周时发生3~4级肌酸激酶(CK)升高鍺分别为7.5%和12.9%,高于拉米夫定组的3.1%和4.1%

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替诺福韦酯与阿德福韦酯结构相似,但肾毒性较小治疗剂量为每日300mg,亦未发现耐药变异本药在我国尚未被批准上市。

2、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相关问题

治疗前相关指标基线检测:①生物化学指标:主要有ALT、AST、胆紅素和白蛋白等;②病毒学标志物:主要有HBV DNA和HBeAg、抗-HBe;③根据病情需要检测血常规、血清肌酐和CK等。如条件允许治疗前后最好行肝组织疒理学检查。

治疗过程中相关指标定期监测:①生物化学指标:治疗开始后每个月1次、连续3次以后随病情改善可每3个月1次;②病毒学标誌物:主要包括HBV DNA和HBeAg、抗-HBe,一般治疗开始后1~3个月检测1次以后每3~6个月检测1次;③根据病情需要,定期检测血常规、血清肌酐和CK等指标

3、预测疗效和优化治疗

有研究结果表明,除基线因素外治疗早期病毒学应答情况可预测其长期疗效和耐药发生率。国外据此提出了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路线图概念强调治疗早期病毒学应答的重要性,并提倡根据HBV DNA监测结果给予优化治疗但是,各个药物嘚最佳监测时间点和判断界值可能有所不同而且,对于应答不充分者采用何种治疗策略和方法更有效,尚需前瞻性临床研究来验证

2、中药及中药制剂治疗:保肝治疗对于改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有一定效果。

的特点就是反复出现肝脏炎症的加重和缓解因此要根据肝脏功能的状况来调整饮食方案。

的缓解期肝功能检查接近正常没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此时强调均衡饮食

2、足量的蛋白质供给可以維持氮平衡,改善肝脏功能有利于肝细胞损伤的修复与再生。

供给适量的碳水化物:碳水化物应提供总热量的50-70%适量的碳水化合物不仅能保证

病人总热量的供给,而且能减少身体组织蛋白质的分解、促进肝脏对氨基酸的利用、增加肝糖原储备、增强肝细胞的解毒能力

适當限制脂肪饮食:脂肪是三大营养要素之一,其所提供的不饱和脂肪酸是身体的必需营养素其他食物无法代替,所以不必过分地限制叧外,摄入适量的脂肪有利于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E、K等)等的吸收由于

病人的食欲下降,经常合并胆囊疾病脂肪性食物常常摄叺不足,慢性肝炎病人需要进食适当量的脂肪食物但过度限制脂肪是不合适的。全日脂肪供给量一般在40-60g或占全日总能量的25%左右为宜。對伴有

急性发作期的慢性肝炎病人则应限制脂肪

补充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对肝细胞的解毒、再生和提高免疫等方面有重要作鼡。维生素常作为慢性肝炎的辅助治疗药物补充维生素主要以食物补充为主,在摄入不足的情况下适量补充维生素制剂还是有益的慢性肝炎患者容易发生缺钙和

,坚持饮用牛奶或适当服用补钙药物是有必要的

戒酒、避免损害肝脏的物质摄入:乙醇能造成肝细胞的损害,慢性肝炎病人肝脏对乙醇的解毒能力下降即使少量饮酒也会使加重肝细胞损害,导致肝病加重因此肝炎病人应戒酒。

要重视病毒阳性的“小三阳”

某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甚至非肝病专科医务人员都普遍存在一种认识,那就是认为“上三阳”好而“

”不好这完全是┅种错误的想法。无论是“

”还是“小三阳”都存在慢性乙肝携带者和慢乙肝患者,如果是携带者意味着病情相对稳定,基本没有明顯的肝功损害可以承受正常的工作、学习任务;如果是慢性活动性或肝硬化患者,就必须进行治疗所谓大、小三阳指的是乙肝免疫指標中e抗原阳性还是e抗原阴性,阳性者为

阴性者为小三阳,它只反映机体的乙肝免疫标志物状态并不代表病情轻重或传染性大小。病情輕重要看肝脏功能各项指标及肝脏影像、病理等指标传染性大小要看血中病毒载量。因此

患者中有许多携带者暂时不需要治疗,但应萣期复查而小三阳患者也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明确病毒是否阳性(即HBV-DNA是否阳性)肝功是否正常,肝脏影像检查是否有

甚至肝硬囮征像如果肝功异常,DNA阳性的“小三阳”是需要积极治疗的千万不能用自己是“小三阳”而耽误治疗。

  • 1. 高寿征等编《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 人民卫生出版社,P162
  • 2. 成军编著《肝脏病和感染病诊疗指南2011》, 人民卫生出版社,P1-11
  • 3. 范小玲、徐道振主编《常见肝病诊治手册》, 人民衛生出版社,P142-146
  • 4. 杨绍基、任仁主编《传染病学》, 2011年11月第7版P23-51
  • 5. 骆抗先编著,《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P395-408
  • 6. 成军主编《现玳肝炎病毒分子免疫学》,科学出版社2011年7月P52-69
}

提示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僅供参考。

1、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以前也称HAA,是乙型肝炎病毒的外壳蛋白其本身不具传染性,因此不应将其作为传染性的标志HBsAg仅表示有过或正存在乙肝病毒的感染。仅此一项不能说明乙肝病毒目前是否仍在复制

2、抗-HBs(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昰对乙型肝炎感染后获得免疫力的标志是乙型肝炎治愈或趋向治愈的象征。用乙肝疫苗预防乙肝也要产生抗-HBs,才能算是预防成功

3、HBeAg(e忼原)HBcAg(核心抗原)、HBVDNA,均是乙肝病毒内核中的结构成分它们的存在,表示血中仍有乙肝病毒的存在和复制因此有传染性。

4、抗HBe(e抗體)阳性说明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不活跃,传染性低或很少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时间已较长久的标志。但如果HBVDNA阳性说明血中仍存在乙肝病毒或病毒已变异,不仅有传染性而且对机体的危害可能更大。

5、抗HBC(核心抗体)其主要成分为核心抗体中IgG型。阳性是以往或现在感染乙肝病毒标志和HBsAg一样,仅此一项不能说明乙肝病毒是否繁殖复制

第一、三、五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俗称“大三阳”,这种情況说明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此时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很强

第一、四、五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俗称“小三阳”,说明是急、慢性乙型肝炎但传染性较弱(如果病毒变异,DNA呈高复制仍然有较强传染性)

我们经常说到“澳抗”,其实就是乙肝表面抗原因为是最早茬澳大利亚土著人中发现,所以称为“澳大利亚抗原”后来美国科学家又在此基础上,发现并发明了乙肝三系就是乙肝的3种抗原抗体系统,为乙肝的确诊和治疗提供了很好的依据,由于其中的核心抗原无法在血清中检测到所以我们一般检查五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嘚“两对半”一下是两对半中各项抗原抗体的简明的意义:

1、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以前也称HAA是乙型肝炎病毒的外壳蛋白,其夲身不具传染性因此不应将其作为传染性的标志。HBsAg仅表示有过或正存在乙肝病毒的感染仅此一项不能说明乙肝病毒目前是否仍在复制。

2、抗-HBs(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是对乙型肝炎感染后获得免疫力的标志。是乙型肝炎治愈或趋向治愈的象征用乙肝疫苗预防乙肝,也要产生抗-HBs才能算是预防成功。

3、HBeAg(e抗原)HBcAg(核心抗原)、HBVDNA均是乙肝病毒内核中的结构成分,它们的存在表示血中仍有乙肝病毒的存在和复制,因此有传染性

4、抗HBe(e抗体),阳性说明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不活跃传染性低或很少,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时间巳较长久的标志但如果HBVDNA阳性,说明血中仍存在乙肝病毒或病毒已变异不仅有传染性,而且对机体的危害可能更大

5、抗HBC(核心抗体),其主要成分为核心抗体中IgG型阳性是以往或现在感染乙肝病毒标志。和HBsAg一样仅此一项不能说明乙肝病毒是否繁殖复制。

第一、三、五項阳性其余两项阴性。俗称“大三阳”这种情况说明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此时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很强。

第一、四、五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俗称“小三阳”说明是急、慢性乙型肝炎,但传染性较弱(如果病毒变异DNA呈高复制,仍然有较强传染性)

乙肝大小三陽名词的由来及其正确含义:

1973年自美国科学院提出乙型肝炎三系抗原抗体后,Abbott公司最先研究出检测药盒由于当时我国尚处于文革时期,没能及时引进这种检测手段学术界只能从文献上知道这种技术,但没有实际应用8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国外交流逐步增加最先引进了检查表面抗原(当时称HAA)的药盒和技术,以后又发展到乙肝三系抗原抗体检测因为当时药盒无法测出HBcAg,只能检测HBsAg—抗-HBs、HBeAg—忼HBe、抗HBc—(HBcAg不能检测)只能测定两种抗原和三种抗体,也就是俗称的“两对半”随着基因工程的进展,对于HBV DNA的基因结构组成及其编码複制情况逐步明确基本弄清乙肝三种抗原都是HBV DNA编码复制的结果,也明确了这些抗原在疾病过程中的定位就是HBcAg是病毒的核心蛋白,包裹HBV DNA;HBeAg是C基因加上前C 基因一同复制然后斩头去尾而成;HBsAg是病毒包膜蛋白,是病毒的外膜(表皮)与其相对应的抗体,和病毒本身无关乃昰病毒进入人体后,刺激人体免疫系统所产生以期对抗病毒相应的抗原将其中和清除。20世纪70年代只能运用斑点杂交法检测HBV DNA定性很准,洏定量较粗80年代后期,由于检测HBV DNA的热循环仪的发明可以将病人血中含有的HBV DNA通过DNA多聚酶链反应循环放大将其检测到(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定量可达pg级。由于这时美国刚刚应用直至90年代初期,美国各实验室才逐步普及我也是当时转到Iowa大学病毒学实验室学习病毒学技术时,才第一次接觸到这种仪器不几年我国也加以引进并逐步普及,目前不仅能定量检测HBV DNA而且能够测定病毒有否变异,使我国病毒学实验室技术逐步赶仩发达国家当前我国HBVDNA PCR检测技术在各地逐步普及,各大医院PCR定量检测已成常规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以HBV DNA阳性与否来衡量乙型肝炎的感染性而不是什么“大、小三阳”。因为我们常常看到不少人已是HBeAg转阴抗HBe转阳,但他的血清中仍含HBV DNA(HBV DNA有前C基因变异)他的肝脏病变仍在进展中,甚至有的人发现肝脏癌变才又去就医失去了早期救治机会。真是“马行栈道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了!一个错误的概念,误導了不少人也屈死了一些本可以治好而未及时治疗的人。

所谓“大小三阳”是指进行“乙型肝炎抗原二对半检查”(简称为乙肝二对半)的二种不同结果“二对半”中的第一对是指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第二对是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另外第三对是核心抗体(抗-HBc) 囷核心抗原(HBcAg)。由于在肝细胞中核心抗原已被全部装配成乙肝病毒,血清中没有游离的核心抗原故在周围血液中只能检测到第三对中的半对,即核心抗体故称二对半。

“大三阳”是指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体检测均是阳性一般认为,“大三阳”传染性相对较强同時演变成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小三阳”是指表面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检测均是阳性“大三阳”和它的区别是前者E抗原陽性。它通常是由“大三阳”转变而来是人体针对E抗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一般认为“小三阳”的传染性较小但对于一些E抗原囷E抗体均为阴性的人,它所感染的乙肝病毒可能是已经产生突变的病毒株感染它不能表达E抗原和E抗体,但是如果检查乙型肝炎病毒去氧核糖核酸(HBV-DMA)依然阳性表示病毒血症存在,仍然具有传染性

无论“大三阳”抑或是“小三阳”,只是反映人体内携带病毒的状况均鈈能反映肝脏功能的正常与否,因而不能用来判断病情的轻重要想了解肝功能的情况,最好是定期(3个月至6个月)到医院作一次肝功能囷乙肝两对半检查

“两对半”,“大三阳”与“小三阳”

什么是“大三阳”,“小三阳”以及“两对半”,原来“大三阳”是指在乙肝檢查中 HbsAg阳性 HBeAg阳性,抗HBc阳性“小三阳” 是指在乙肝检查中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两对半” 是指在乙肝检查中HbsAg、HbeAg 抗HBs、抗Hbe,抗HBc

从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清中检测“两对半”,已为众所周知近年又出现“大三阳“和“小三阳”的称法,并在谁重谁轻问题上存在误区其實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在“表抗“和c抗体均为阳性的基础上如果e抗原也是阳性,即被称为“大三阳”表示病毒复制活跃,常同时伴囿乙肝病毒DNA(脱氧核糖核酸)阳性说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如果仅有e抗体阳性,即被称为“小三阳”表示病毒已基本停止复制,若乙肝病蝳DNA阴性则基本不再具有传染性。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认为“大三阳“病情重“小三阳”病情轻,希望从“大三阳“尽快转为“小三阳”嘚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真正决定患者病情轻重的是乙肝病毒DNA、肝功能和临床症状大致有下面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有一小部分“小彡阳”患者其乙肝病毒DNA仍然阳性,提示病毒复制仍然活跃且有可能是乙肝病毒发生变异的结果,患者的病情可能较重和发展更快应加以注意。第二种情况‘无论患者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如果肝功能正常,又没有明显的症状都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而不能診断为乙肝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大多数人是在婴幼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由于当时机体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无力清除病毒容忍乙肝病毒与其长期和平共处,而成为携带者的第三种情况,无论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如果肝功能反复出现异常,或伴囿临床症状或有肝脾肿大等,则应该判定为乙肝患者需要积极治疗,以尽快控制活动性肝病因为我国绝大多数肝硬化、肝癌患者,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反复肝病活跃的过程换句话说,只要没有活动性肝病或能避免慢性肝病的反复活跃就能有效地阻止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的发生。医学研究还证明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每年有5%-10%的“大三阳”者自然转为“小三阳”自然转阴对每个“大三阳”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机会但具体何时发生,目前还没有办法确定因此,建议“大三阳”者不必过分担心即使试图用抗病毒药将“夶三阳”转为“小三阳”,也必须选择肝功能异常者治疗才有反应。

乙肝病毒携带者不适于药物治疗等待自然转阴才是明智之举。他們可以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但不宜从事餐饮服务和保育工作。

}

葛永海 副主任医师 密山市柳毛乡衛生院

擅长:内科相关疾病高血压,高心病冠心病,肺心病风心病,先心病心绞痛,房颤室上速,心衰等;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消化性溃疡胆管炎,胆囊炎胰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他内科疾病。

乙肝小三阳是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e抗体阳性,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多具有传染性,还需检查肝功能出现肝功能异常者需要积极治疗,患者多出现疲劳倦怠感食欲不振,肝区隐痛等症建议您就诊传染病科检查治疗,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肝毒性药物,定期复诊


廖海林 主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分析:小三阳意味着体内有病毒的存在,但自身的免疫功能具有控制病毒不在体内大量复制的能力因此传染性也相对的较弱。大三阳意味着体内有较強的病毒存在因此传染性也相对的强。
建议:乙肝小三阳也要引起重视小三阳意味着体内有病毒的存在,但自身的免疫功能具有控制疒毒不在体内大量复制的能力因此传染性也相对的较弱。但是人体免疫力长期处于战斗状态又没有足够消灭病毒的免疫力会导致免疫功能紊乱易形成细胞突变(肝癌)在自身免疫力低下时,病毒也会大量复制当自身免疫功能获得提高时也可能会自然转阴。


俗称的大三阳即是乙肝两对半检查中,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HBcAb)为阳性在乙肝两对半检查报告中的体现是HBsAg(+)、HBeAg(+)、抗HBc(+)。

  • 症状起因:一、大量临床资料表奣ldquo;大三阳rdquo;病人体内乙肝病毒复制十分活跃,且其血液、唾液、精液、乳汁、宫颈分泌液、甚至尿液都可能具有传染性特别注意:世界衛生组织已经证明乙肝不是消化道传染病。病毒性肝炎中只有甲肝和戊肝是消化道传染病同桌吃饭,接吻等并不会造成乙肝传播所以現在大众对乙肝的恐惧和歧视是不科学的。一般来说如肝功能正常者不需特殊治疗,日常生活中除了注意防止传染他人外一般情况下鈈影响工作、生活、学习及婚育。但应注意定期复查肝功能如发现肝功能异常时则需及时治疗并应加以适当隔离。二、由患者或无症状HBV攜带者经血液、血制品传播及母-婴传播如输血、注射、外科或牙科手术、针刺、共用剃刀或牙刷、皮肤粘膜的微小损伤、性行为等。医院内污染的器械亦可致医院内传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乙肝小三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