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ptsd综合征是什么啊?

是什么因素导致PTSD迟发_百度知道
是什么因素导致PTSD迟发
我来帮他解答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类PTSD是什么啊?
感谢医生为我快速解答——该
附件:点击查看大图
时间: 12:42:20
十大相似问答推荐
医生答案显示区
帮助网友:4906称赞:163用微信添加“快速问医生”,就加我为好友了,快速帮您家人远程诊断和指导用药。
你好,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是少数的、原因相对明确的心理障碍之一,且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反复的侵入性记忆)。
那类PTSDS是什么意思?
百度智能推荐
挂号科室神经内科
常见症状、、、、、
检查项目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
并发疾病暂无相关资料
常用药物、、、、、
其他信息治疗费用、是否传染、好发人群
浏览:144·
浏览:47·
浏览:96·
浏览:231·
参考价:15
参考价:29
参考价:26
参考价:10
治病成功案例/我的经验分享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本品主要用于抗焦虑﹑失眠。也用于紧张﹑恐惧及抗癫...
参考价格:¥15
镇静助眠类药品。镇静、安眠、镇痛。用于因焦虑、紧...
参考价格:¥29
亲:您现在哪里不舒服?
如何收藏问题?
方法一:同时按住Ctrl键和D键收藏问题。
方法二:点击浏览器上的收藏按钮收藏问题。记忆遗传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记忆遗传
记忆遗传(genetic memory)理论是为解释种群记忆而提出的。在中,种群记忆假说是指:通过“群体”,种群的祖先可将、感情和想法给后代[1]。后由英国人类和心理学家(Rober Ranvlph Marett,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古典进化论学派最基本的理论取向,即是以进化的观点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差异,首次提出“前万物有灵论”)[2]进一步发展。从那时起,人们就一直在激烈地辩论这个问题。用最简单的话说,这种理论认为,遗传机制控制着所有身体特征的遗传,但它又不限于控制身体特征的遗传。低等动物的行为也是由遗传决定的,它们的复杂行为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但是高等动物的行为可变性较大,需要学习和记忆。问题在于高等动物的心理机制,特别是人和猿猴的心理机制,是否有通过遗传因子先天生就的成分。现代已经证伪了传统上的“记忆遗传”理论,即:记忆、感情和想法可以进入遗传物质DNA而传递给下一代的理论是错误的[3]。另一方面,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小鼠中父代的某些经历会影响子代的基因表达调控(是基因表达调控的范畴,基因本身的遗传物质DNA编码未变)。这一结果提示了父代经历的表观遗传途径可作为遗传的一种有效补充,但对这一结果的解释必须在严谨的学术角度进行讨论,这种现象既不受主观意志控制,亦无法作为“记忆”、“感情”与”想法“可遗传的证据。外文名genetic memory所属领域心理学,遗传学
以现代观点来看,被认为仅仅是记忆遗传的部分产物。事实上,对于人类而言,语言可视为在出生时就具备的一种属性特征,是人类神经系统的本质属性。然而,人类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才逐步建立起对中特定的认知,也就是说,在不同人类种群的基因编码中并没有针对其种群特有的音素群落进行编码。对于某一个国家的儿童而言,他们的基因中并没有编码该国母语中的发音要素。这一事实进一步提示了记忆遗传并不是一个拉马克过程[3]。在小鼠中进行的神经科学研究提示,某些经历能够对下一代产生影响。在一个研究中[4-5],小鼠通过训练对特定的气味产生恐惧心理,这种对特定气味的厌恶能够被传给下一代。在这些小鼠的下一代中,即便它们未曾经历过相似的训练也从未遇到这种特定气味,仍对其极为敏感,且表现出同样的恐惧行为。
同时,小鼠的大脑结构中也发现产生了变化。研究者总结认为:父代的经历,即便发生在怀孕前,仍然能够显著的影响后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6]。
科学家推测,同样的遗传机制也可以用于解释、和创伤后压力综合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以及其他人类的神经病理过程(具体报道请参考本词条的”最新研究成果“节)。和现代观点不同,十九世纪时,生物学家认为记忆遗传是和的混合体,因此认为它应该符合拉马克机制。例如,Ribot在1881年提出:和上的记忆是基于共有的机制,前者和后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还与潜意识发生交互[7]。Hering和Semon发展了有关记忆的一整套理论,后者提出了记忆印迹的概念,以及伴随的一整套记忆的形成和兴奋印迹复现的思想。Semon将记忆分成遗传的记忆和中枢神经记忆两类[8]。
虽然上述这类源自十九世纪的观点和新学说完全冲突,但至今仍未完全消失。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记忆遗传理论是错误的,然而,直到21世纪初,一些心理学家,如Stuart A. Newman和Gerd B. Müller等,仍然在为这类观点添砖加瓦[9]。某些家提出了这样的假说——特定的记忆被编码在基因中,并用这样的假说来解释来自的记忆。然而,多数超心理学家并不支持这样的观点,这是因为:(1)在具有前世记忆的案例中,被试者和他们关联到的前世记忆的所述个体并不存在基因或遗传学上的关联。(2)这种观点在解释一类有孩子的前世记忆被试者时是不完备的。通常情况下,超心理学家认同现代生物学的观点:遗传性状具有倾向性,即:遗传性状仅以倾向性编码,从而能以特定方式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而并没有编码实际的记忆或具体的体验[10-11][12]。在中文互联网环境中,搜索“记忆遗传”,会发现一系列以讹传讹的词条:如搜搜百科、互动百科中的相应词条。词条中具有类似下面的段落:
“遗传记忆是马雷于1911年首先提出的。从那时起,人们就一直在激烈地辩论这个问题。用最简单的话说,这种理论认为,遗传机制控制着所有身体特征的遗传,但它又不限于控制身体特征的遗传。低等动物的行为也是由遗传决定的,它们的复杂行为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但是高等动物的行为可变性较大,需要学习和记忆。问题在于高等动物的心理机制,特别是人和猿猴的心理机制,是否有通过遗传因子先天生就的成分。”
记忆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后天积累的,个别的,巨大的,长时间的事件可能会成为一种遗传记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本能。比如当一种动物连续几百代受到某种动物的袭击其后代就有可能在对该种动物表现出本能一般的恐惧和躲避,这就是记忆的遗传。
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认为,人类的大脑资源的95%没有开发。但是按照达而文的进化论来说,生物中长期不会用到的部分会逐渐退化掉。那么为什么人类没有用到的95%的大脑资源没有退化掉呢?
其实,那没有用到但是也没有退化掉的95%的脑资源,并不是真的没有用到。而是它的实际作用没有被人类所发现而已。很多生物一生下来就拥有了生存的技能。例如蜘蛛一生下来就会织网,蚊子一生下来就会吸血。这是为什么?本能吗?不!这是生物意识产生的行为。这种行为是经过大脑的逻辑模糊计算与传输处理而实现的。那么为什么有些生物在出生之后,没有父母和同类的教导及传授技能便已经具备了这些生存技能了呢?
我认为,只有一个可能性,那就是他们父母或祖先的部分生存技能的记忆,有选择性的遗传到了他们后辈的大脑里。使他们与生俱来就具备了生存技能的记忆。所以他们能够一生下来就会织网,一生下来就会飞就会吸血。其实人类也是一生下来就拥有了生存的技能,简单举个例子,当婴儿接近母乳的时候,婴儿自己就知道了如何吸吮乳汁。那么人类的其他祖先的生存技能为什么没能遗传下来呢?其实也不是没有遗传下来,而是所有遗传下来的记忆都被自己的大脑封闭起来了。就封闭在那没有用到的95%的大脑资源里。
“那么人类的记忆是如何遗传的呢?首先人类自身的DNA会抛弃一些无用的记忆以尽量将你自身的精华和求生基本技能以及身体各部分细胞的排列顺序和运动规律通过某种编码压缩到一个小小的精子和卵子里。当精子遇到卵子后,这些记忆组件开始解压缩,并利用母体内的营养资源组建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体。”
“为什么人类不能开启自身的里记忆?因为人类自身的进化和几亿年的经历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体。如果这部分的记忆突然被激活,首先大脑就会对所有记忆进行一次自我检查,那么多的信息一下子涌入一个小小的信息处理器,导致的结果必定是大脑崩溃,甚至死亡。所以潜意识将深层记忆封闭起来,甚至断绝了通往深层记忆的通道。”
上述段落的出处为何马编写的《藏地密码》小说,随后在中文互联网语境中广泛传播,也在其他文学故事作品中被广泛借用,甚至整段整句原样地照搬抄袭:如《白色的爱》,《刚果惊魂》以及《杀人游戏之谋杀感应》等等。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类描述并不具有科学性,通过借用部分科学名词和少量概念,组织成与现代科学完全违背的整体思想(参考:),对于非心理学和生物学专业的读者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事实上,在上述描述中除“记忆是后天积累”的部分以外,多为主观的臆测和想象。例如:父母熟读“四书五经”,其儿女无法遗传获得上述记忆。在其他动物中,父母的高级捕猎技能也无法遗传给子代,因而需要重新接受教育,如:母猫会教育小猫、猩猩训练儿女学习吃白蚁等技能等等。该说法之所以在今天对公众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对于科学工作者而言,“记忆遗传”理论早已没有市场),关键在于其扩大了记忆的概念,譬如,将动物的捕猎本能也纳入了记忆的范畴,如:祖祖辈辈的狮子都“记得”饿了要吃肉,等等。显然,后者并非大脑的高级功能——“记忆”,而是属于的范畴。即便是只有几十个神经细胞的低等生物——,也具有“”的基础功能,这并非是记忆,而是生物的[11]。遗传学是研究的和的,是的一个重要分支。,人们就已经利用生物体的遗传特性通过来提高谷物和牲畜的产量。而现代遗传学,其目的是寻求了解遗传的整个过程的机制,则是开始于19世纪中期的研究工作。虽然,孟德尔并不知道遗传的物理基础,但他观察到了生物体的遗传特性,某些遗传单位遵守简单的规律,这些遗传单位现在被称为。[13]
基因位于上,而DNA是由四类不同的组成的链状分子,DNA上的核苷酸序列就是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天然DNA以双链形式存在,两条链上的核苷酸互补,而每一条链都能够作为模板来新的互补链。这就是生成可以被遗传的基因的复制方式。
基因上的核苷酸序列可以被翻译以合成,蛋白质上的序列就对应着基因上的核苷酸序列。这种对应性被称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决定了它如何成为一个三维,而蛋白质结构则与它所发挥的功能密不可分。蛋白质执行细胞中几乎所有的生物学进程来维持细胞的生存。DNA上的一个基因的改变可以改变其编码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并可能改变此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对细胞甚至整个生物体造成巨大的影响[14]。
虽然遗传学在决定生物体外形和行为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此过程是遗传学和生物体所经历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虽然基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体重,人在孩童时期的所经历的和状况也对他的体重有重大影响。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称,受训练后害怕某种特殊气味的实验鼠,能够通过精子中的一种机制将这种神经冲动传给它们未出生的子孙[15]。
据法新社日报道,这项研究声称,它为动物能够“遗传”对祖先所受创伤的记忆、作出似乎自己有过亲身经历的反应这种观点提供了证据。这是在渐成说研究方面的最新发现。渐成说认为,环境因素能够在不改变基本DNA编码的情况下,导致基因开始表现出不同行为。
研究人员之一、位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的埃默里大学医学院的布赖恩·迪亚斯说:“知道祖先的经历如何影响后代能使我们对具有跨代性的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情况有更多了解。”
在研究中,迪亚斯和另一名研究人员克里·雷斯勒使用足休克法训练老鼠害怕一种类似于樱桃花的味道。随后,他们试验了这些老鼠的后代在突然闻到这种味道后的震惊程度。在亲代老鼠受训练时,这些子代老鼠尚未在母体内受胎,而且在试验前从未闻过这种味道。
雷斯勒称,受训练老鼠的后代“能够辨别剂量小得多的味道并作出反应……表明它们对这种味道更为敏感”。他说,它们对其他味道的反应不同,而且与未受过训练的老鼠的后代相比,它们对樱桃花味道的反应大约强了200%。
科学家们然后研究了管理鼻内气味受体的运作、尤其对樱桃花味道作出反应的M71基因。结果发现,通过受过训练的老鼠的精子遗传下来的这个基因的DNA编码没有发生变化。迪亚斯说,但这一基因的确存在一些能够改变其行为并导致这种基因在后代体内被“表达更多”的所谓渐成标志。这反过来又导致受过训练的老鼠及其子孙的脑部发生物理性变化——即脑部嗅球中的嗅小体增大。迪亚斯说:“这是因为鼻中M71神经元增多,(通往脑部的)轴突也增多。”
雷斯勒说:“此种信息传递是亲代‘告知’子代某些它们在将来可能会遇到的特定环境因素之重要性的一种有效方式。”。英国遗传学家马库斯·彭布雷发表评论说,这些研究成果能在研究恐惧症、焦虑和创伤后压力综合征时发挥作用。他在科学媒介中心发布的一份声明中说:“应立即开始认真对待人类跨代反应现象,否则我们将无法理解神经精神疾病或肥胖症、糖尿病和代谢紊乱等疾病的增多。”
这个相关结果虽然在报道中运用了“记忆”等词汇[6],然而其研究成果并不能作为支持历史上“记忆遗传”理论的证据,反而是现代遗传学中如表观遗传等范围的研究路线[5]。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什么是创伤暴露率
现在看心理学文献见到这个名词,但不是特别了解其中的意思,想向高人请教一下,万分感谢!
09-06-17 &匿名提问 发布
在线咨询 免费电话 在线报名 在线留言 投诉建议在线投稿 收藏本页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会心理学危险因素育龙网校  WWW.CHINA- B.C0M   日  来源: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育龙网核心提示: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因素;社会因素;高危因素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是指遭受强烈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因素;社会因素;高危因素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是指遭受强烈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性的精神障碍,以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为特征性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特点。本文主要从PTSD的社会人口学、社会心理学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如下。1PTSD的研究现状PTSD的早期研究主要以退伍军人、被俘军人及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为主,1987年美国的研究发现,参加越南战争的退伍老兵中,终生患病率男性为31%,女性为27%。男性和女性的时点患病率分别为15。2%和8。5%。MadakasiaO’Brien率先开始对自然灾难后的PTSD进行研究,他们报道龙卷风受灾者中PTSD的患病率为59%。此后有几位作者报道几类不同灾难后PTSD的患病率均超过30%,如地震和飓风。中国张北地震受灾人群3mo和9mo后PTSD的发病率分别为18。8%和24。4%。火灾、爆炸、海难、空难等各类人为事故后PTSD也是最常见和突出的精神病理问题。有报道受伤的火灾幸存者PTSD的患病率高达100%。一次空难事故后,50%的生还者发生PTSD[1]。伍志刚等采用多级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995年~1999年遭受过严重洪涝灾难的洞庭湖灾区成人PTSD患病情况进行调查,显示发病率为33。89%。汪向东等对张北地震受灾人群的调查表明,急性应激障碍(ASD)的发病率为6。1%,3mo内PTSD的发生率为18。8%,震后3mo的患病率为7。2%。张本等对唐山大地震所致孤儿的PTSD的调查显示发病率为23%,提示大地震所致孤儿是发生PTSD的高危人群。而基于社区人群的流行学研究表明,PTSD的终生患病率为1%~14%,高危人群研究发现PTSD的患病率为3%~58%[2]。2社会人口学2。1年龄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在同一创伤事件中,年龄较大者更易患PTSD。对洪灾区PTSD的研究发现,无论成人和儿童都符合这一结论。刘爱忠等对洪灾区7a~15a儿童的研究结果显示,PTSD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7a组发病率为14。1%,15a组为23。5%。伍志刚等对洪区成人的研究也有类似规律,16a~20a组PTSD的发病率为26。7%,而>70a组高达40。3%。但也有学者的研究不支持上述观点[3],认为不同年龄间PTSD的发病率没有差异。这可能与应激源、研究对象、研究标准和诊断工具等的不同有关。2。2性别男性与女性的PTSD患病率是否有差异,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有研究发现女性的PTSD患病率为男性的2倍[4]。女性不仅对PTSD易感性高,病程也趋于慢性化,中位数约为男性的4倍(分别为48。1mo和12。0mo)[5]。对60名非性攻击受害者(其中男性38名,女性22名)进行了调查,从发生创伤性事件后1w~3mo,71%的女性和50%的男性符合PTSD诊断标准,3mo后仍有21%的女性符合PTSD诊断标准,男性受害者则已全部恢复。暴露于同一创伤性事件后,女性的PTSD患病率也明显高于男性。如有学者研究发现[6],地震受灾者3mo内PTSD发生率男性为13。5%,女性为24。7%。OlffM等研究发现,PTSD女性高发的原因在于其暴露于应激事件的类型,她们经历此类事件的年龄越小,则体验越深刻,自控能力越差,发生PTSD的可能性越大。2。3种族不同种族在文化、社会习俗、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这是否对PTSD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影响,也是一个争议的话题。Norris等人研究了十种潜在创伤性事件的频率对1000名成人的影响,发现在不同人群中,暴露于创伤性事件的白人多于黑人,但对创伤性事件的易感性黑人男性最高。Garrison等在Hugo飓风发生1a后调查了1264名11a~17a青少年,PTSD患病率在白人女生最高(6。2%),白人男生次之(4。7%),黑人男生和女生分别为3。8%和1。5%[1]。PTSD在不同种族间的发病率有一定差异,即使考虑了经历创伤性应激事件的数量和强度差异,白色人种的发病率仍相对较低[7]。2。4职业有不少的研究发现职业和PTSD有一定的关系。如我国学者王焕林等采用系统-整群抽样对我军21198名军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PTSD患病率为0。485%。其中,陆、海、空军和学员的PTSD患病率分别为0。484%、0。58%、0。84%和0。227%,但对非凡兵种或在执行抗灾任务后的军人来说,PTSD发病率显著高于和平时期我军PTSD横断面调查结果。吴兴曲等对312名高原汽车兵调查显示其发病率为8。65%。烟台“11.24”海难救援军人1mo后的发病率为17。95%。与PTSD发生相关的因素很多,除人口社会学因素外,心理、社会因素如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况等也与其相关。这些因素可能相互影响,协同作用于PTSD的发生,他们相互之间关系比较复杂,本文拟单独进行探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3社会心理学3。1个性特征许多研究发现个性特征与PTSD有一定的相关性。人格方面的缺陷如敏感、多疑、胆怯、偏执等,往往妨碍了个体良好的社会适应,甚至与四周环境格格不入,因而他们往往遭受到更多的社会心理有害刺激并难以有效地抵御这些刺激,更轻易罹患PTSD。美国对密西根州东南部21a~30a年龄的随机样本研究了PTSD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DSM-Ⅲ-R),PTSD的患病率与种族及婚姻状况无关,其危险因素为受教育程度低、儿童时期有行为问题、具有神经质倾向、内向性格等[8]。刘光雄等的研究表明,个性特征表现为情绪倾向不稳定、高掩饰性的个体更易罹患PTSD[9]。吴兴曲等对高原汽车兵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果[10]。另外,在对洪灾区儿童PTSD易感因素的研究发现[11],儿童行为问题与PTSD的发生有关(OR=1。80),严重不良的情感行为模式是PTSD病前重要易感因素之一。PTSD患者常同时患有其他一些精神疾病,如情感障碍、焦虑症、酒精依靠和药物依靠、行为障碍和人格障碍(非凡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等。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在不同人群中均发现,PTSD患者上述疾病的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在62%~99%[12]。3。2应对方式应对方式作为应激过程的中介因素之一,是人们用来应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的情绪困扰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它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和强度。不同的应对方式可降低或增加应激反应水平,从而调节着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国外学者研究表明[13],在受到精神创伤后,如受害者能应用合适的应对方式,则可避免PTSD的发生。与此相反,一定的人格特征制约着人对环境变化的认知,影响着人对环境变化所做的应对方式,有人格缺陷者遭受应激后常不能及时求助于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而是采取消极的应付方式[13]。例如可能贸然采取物质滥用的方式,导致PTSD患者出现SUD或者导致SUD患者复吸。Ouimette的调查也印证了上述观点,他随访了患PTSD的退伍军人,部分患者存在应付方式和认知方式缺陷,他们对戒酒戒毒带来的益处持怀疑态度并逐渐丧失信心,将更多期望寄托在成瘾物质上,到随访的第二年这部分患者的酒精和其它精神活性物质滥用问题更加突出,脱毒的可能性更小。在外伤性应激的文章中,积极或有帮助的应对策略,如正面的思考或积极地处理问题已经和适合应激联系在一起;而消极的应对策略,如逃避经常被认为是不适合的应对策略。3。3社会支持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社会支持能减少PTSD的发生。WangXD等人的研究指出,当受害者受到一定强度的创伤后,如受歧视、虐待、性创伤等,如能得到及时的支持,尤其是家庭的社会支持,则受害者罹患PTSD的发生率会降低。汪向东等对相隔10km、人口学资料可比性良好、震前各方面情况相当而受灾程度和得到救灾援助存在差异的两个村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受灾程度重,但灾后得到救援和支持较好的村PTSD发病率低。以DSM-IV为标准进行诊断,震后9mo时两村PTSD发病率分别为19。8%和30。3%[3]。究其原因,可能是受灾轻的村民尽管初始暴露程度低,但震后仍住在破损房屋中,经受余震的威胁,后继应激水平高,同时灾民们满怀希望的社会支持却不足以满足其需要,加重了无助感,由此引起的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缓解,加大了PTSD发生的可能性。这一研究直接而有力地证实了灾后变量的重要性,并提示足够的社会支持对阻止灾后PTSD的发生有着积极意义。本次调查还发现对支持的满足度越高,PTSD发生的危险性越小,是PTSD发生的保护因素,提示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可降低PTSD发生的危险[2]。目前普遍对这一现象熟悉不够,如我国有几项研究报道,车祸后的PTSD患者尽管有着极大的精神痛苦,却无一人主动向精神科医生求治,致使病情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因此,缺乏社会支持是PTSD的促发因素之一。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3。4创伤类型不同的创伤性事件可能导致不同的PTSD的发生率。从创伤性事件后发生PTSD的时间分布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生率逐渐下降,且相当比例的PTSD患者的症状将趋于缓解,但有学者认为PTSD患者的某些症状可持续终生。不同创伤性事件后PTSD的时间分布如下:(1)飓风:Andrew调查了飓风后3mo、7mo、10mo儿童PTSD的发病率分别为86%、76%和69%。(2)恐怖袭击:美国“9。11”事件后1mo和6mo的PTSD发生率分别为7。5%和0。6%。(3)洪灾:North等报告St。louis地区洪灾4mo和6mo后,洪灾受害者中PTSD的发病率分别为22%和16%。(4)癌症:癌症患者PTSD现患病率为3%~19%,终生患病率则为10%~22%[14]。有研究对不同时期女性PTSD患者应激源的分析发现,70年代女性应激源以被强奸、被羞辱为多,而90年代以家庭破裂、恶性婚外恋为多。而男性以严重斗殴与过度劳累显著较多(P<0。01)。下岗、赌博等应激原是90年代出现的新项目;而名誉受损等仅70年代女性中可见。不论年代如何,女性的应激事件中亲人死伤均较多见[15]。3。5其他因素不同地区的受灾类型、创伤经历、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痛苦水平等也是影响PTSD的重要因素。有学者对大爆炸事故的研究分析发现,PTSD的发生与暴露程度成正相关。还有研究报道,PTSD患者与非PTSD受害者的损伤程度存在差异。其他较为公认的危险因素还有:既往有创伤暴露史、创伤性事件前后有其他负性生活事件、家境不好、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等。总之,上述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在PTSD的发生中,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它们在PTSD的发生中起多大作用,以及它们之间又是如何起作用的问题是研究的难点,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假如我们能找到PTSD的高危因素,就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所以,深入了解PTSD的高危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干预措施进行的越早,PTSD的预防就会越有效。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PTSD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PTSD是什么意思?
PTSD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英文缩写,全称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是指一种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事件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如遭受酷刑、被强奸、目睹他人车祸或受迫害等)引起的延迟出现并长期存在的应激相关障碍。PTSD的主要症状,一是反复出现创伤性体验(闪回),创伤性情境不由自主地涌现;二是持续性的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三是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四是遇到与创伤事件相关、相似的情境时会出现明显的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和强烈的内心痛苦体验。此外,还多伴有焦虑和抑郁情绪。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b类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