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自查的方法_百度知道腰椎间盘突出症详解『图解』
腰椎间盘突出症详解『图解』
腰椎间盘突出症详解『图解』
椎间盘突出症详解『图解』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之一,约1/5的腰腿痛病人是腰椎间盘突出造成。从1934年Mixterher和Barr提出此病至今,七十余年。从国内外流行病分析来看,其发病率的人口比率和绝对数值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从几岁到几十岁都有,我们曾经看到9岁的腰椎间盘脱出患者。  这病的发病率上升,与我们生活的环境、生活和工作的习惯改变有关。长期不良的用腰习惯是主因。  在过去的七十年中,广大医务工作者一直在努力研究,无论在疾病的熟悉和治疗方法上都得到了长足进展。从民间的偏方秘方、中草药、到牵引按摩理疗、复位等到介入、微创、手术治疗,治疗方法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在众多的治疗方法中如何可以针对个人患者进行选择呢?患者是无头苍蝇,更有很多医生也不得而知,满头雾水。其实,治疗该病,适应症的选择才是要害。就是说,在茫茫治疗方法的海洋中,了解自己病情程度,选择最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完全可以很快治愈的。  特此以多年的临床专科经验开帖,指导各位患者进行对症治疗,以减少患者的迷茫,不再治疗上走弯路。由于我学识疏浅,非凡是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对一下咨询适合发表的言论只是提供参考,不作最后定论。   
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  椎间盘组织本身缺乏血供,修复能力极差,加之负重大活动多。一般在20岁以后,椎间盘就开始发生退行性改变,纤维环的韧性及弹性均逐渐减退。此时如遇外伤`尤其是积累性劳损伤,则成为纤维环破裂的诱因。也有不少病例并无外伤史,而是在着凉后,肌肉和韧带的紧张性增强,使椎间盘的内压增加,促进已萎缩的纤维环发生破裂。  椎间盘是一种非凡的由结缔组织所构成的结构,它负担着独特的功能。椎间盘的任何改变,均影响它正常的机械效能或干扰其正常的平衡功能、吸收和再分配其力量到脊柱去的正常功能。  椎间盘包括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椎间盘的髓核,除以粘多糖为主的柔软基质分外,其中还含少量的胶原纤维。髓核占椎间盘体积的一半以上,因为具有变形性的特点,所以,能恰当地传递负荷力量。椎间盘之所以能维持适当的功能,与它的含水量水量有密切关系,而水分又是靠多糖的含量来稳定的。纤维环与髓核的区别虽然还是很显著,但纤维环的胶原纤维呈致密的层页状,每层的纤维交错相互成直角,与脊椎成45°角,这种层页结构可适应压力和张力及脊柱所造成的屈曲和旋转应力。软骨板是玻璃软骨,它巾附在血管丰富的椎体海绵质骨和无血管的髓核之间。在玻璃软骨的表面,胶原纤维与表面相互平行,在深层靠近骨骼处,胶原纤维又是垂直的。  蛋白多糖地椎间盘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椎间盘机械功能和化学功能的重要结构。蛋白多糖分子大,极为粘滞,并有很旨的亲水性。在正常情况下,髓核具备较强的压缩性,由于蛋白多糖果的特性,其有较强大的负载能力。假如蛋白多糖果的糖链分解,则将丧失其保持细胞外水分的能力。椎间舯髓核生物化学的完整性是由其含水容积所决定的。正常情况下椎间盘承受压力并将其力再分布到脊柱去,是完成正常功能的重要部分。椎间盘突出的形成是正常的蛋白多糖过多,将引起髓核液体和增多,髓核内的压力上升,易发生椎间盘突出。但是,髓核内粘多糖通过还原和再综合可产生新的平衡。蛋白多糖果进行性还原,可促进胶原的纤维化,髓核因胶原沉积,纤维化增加而逐步丧失原有的可压缩性和负载能力,对随时需由椎间盘的髓核在负重情况下吸收和将其应力再分布到脊柱去的功能将不能胜任,因而造成椎间盘的损伤。如有外力创伤或过超的应力加到有损伤的椎间盘上,则更易造成椎间盘突出。  有的学说认为髓核基质里的糖蛋白和β-蛋白形成自动免疫时的抗原,是这种抗原释出的(指退行性变的椎间盘和突出的椎间盘中β-蛋白释出的,正常情况下它是被包在髓核中的),对机体持续性刺激,从而产生免疫反应,同时也引起神经的炎性反应,而造成疼痛。
     正常腰椎解剖结构   
  正常腰椎间盘解剖位置   
  正常腰椎锥体结构   
  正常腰椎锥体结构   
  腰椎间盘突出示意图     椎间盘突出示意图
  腰椎间盘突出的核磁共振图象     手术中取出的腰椎间盘髓核
  如何自查是否患有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锻练操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常会有腰部的侧弯,这种腰椎的一种保护性现象,当经过治疗以后,这种现象可以不治自愈。   腰椎侧弯的×光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椎管内,造成椎间盘中心位置的“真空现象”,并且突出物钙化和腰椎管狭窄   
  腰椎的神经分布和神经感觉区,当腰椎间盘突出以后,压迫相应的神经就会出现相应部位症状。   
  腰椎的神经分布和神经感觉区,当腰椎间盘突出以后,压迫相应的神经就会出现相应部位症状。   
  腰椎的神经分布和神经感觉区,当腰椎间盘突出以后,压迫相应的神经就会出现相应部位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最常见并发症“椎管狭窄”的示意图   
    腰椎康复做好10节操  目前由于人们运动量少,致使腰背部肌肉松弛,轻易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10节腰椎康复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后期和病程较长的患者都非常有效。  假如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急性期进行练习,采用适应性牵拉活动和放松活动来解除腰部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就可以促进炎症消除和防止神经根粘连;假如是在后期,则可以进行增加腰背肌力量和改善腰腿功能的锻炼,以矫正腰部不良姿态,增加腰椎的稳定性,预防复发。  对于病程较长,患侧下肢有肌肉萎缩或肌力下降,腰背肌力量有减弱或两侧不平衡的患者,也可通过这10节操来改善这些症状。  ——床上运动——  第一节:伸腿运动。仰卧位,双下肢交替屈膝上抬,尽量贴近下腹部,重复10~20次。  第二节:挺腰运动。仰卧位,屈双膝,两手握拳,屈双手置于体侧,腰臀部尽量上抬,挺胸,缓慢进行10~20次。  第三节:后伸运动。俯卧位,两臂及两腿自然伸直,双下肢交替向上尽力抬起,各重复10~20次。  第四节:船行运动。俯卧位,两肘屈曲,两手交叉置于腰后,双下肢有节奏地用力向后抬起、放下,同时挺胸抬头,重复10~20次。  第五节:俯卧撑。俯卧位,两肘屈曲,两手置于胸前按床,两腿自然伸直,两肘伸直撑起,同时全身向上抬起,挺胸抬头,重复10~20次。  ——竖立位运动——  第一节:颠脚运动。竖立位,双脚并拢,脚跟有节奏地抬离地面,然后放下,如此交替进行,持续1~2分钟。  第二节:踢腿运动。双手叉腰或一手扶物,双下肢有节奏地交替尽力向前踢,后伸。各持续10~20次。  第三节:伸展运动。双手扶物,双下肢交替后伸,脚尖着地,尽力向后伸展腰部。各持续10~20次。  第四节:转腰运动。自然站立位,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上肢肘关节屈曲平伸,借双上肢有节奏地左右运动,带动腰部转动。持续1~2分钟。  第五节:悬挂运动。两手抓住单杠或门框,两脚悬空,腰部放松或作收腹、挺腹运动,尽量坚持,但不要勉强。
     腰椎间盘突出常见的合并症之一:腰椎体滑脱  腰椎体滑脱×光表现
  腰椎体滑脱三维图象     几乎所有成年人都有过腰痛的经历,而五分之一的腰腿痛患者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但腰椎间盘突出症冶疗存在一些误区:  牵引术不一定都有效。牵引可减轻椎间盘压力,促使髓核不同程度还纳,促进炎症消退,解除肌肉痉挛,恢复后关节正常对合关系。但假如突出的椎间盘在神经根内侧,则会愈牵愈痛,而且对中心型、游离型突出及巨大髓核突出者不宜采用。  推拿按摩不适合所有患者。按摩可对神经系统产生抑制调节作用,起到镇痛效应、能解除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四周炎症消退,解除神经根挤压,可能使突出髓核部分还纳。但是,严重疼痛的中心型突出和伴有椎管狭窄,一般不宜按摩。病程较长,疼痛剧烈,神经受压症状明显或迅速恶化的复杂病情者,不可勉强使用。  微创手术和介入治疗适应症的选择有限。包括了髓核化学溶解法、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椎间盘内窥镜手术,臭氧注射,激光气化等。这类方法优点是损伤小,见效快,恢复时间短,手术后遗症少。但是其缺点是治疗的适应症选择非常严格,假如你的病情不是在该治疗范围,你做了都没效,而且会产生其他不良后果。  需做手术(指常规开放性手术)者不超过10%。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已有60年的历史,但我国闻名骨科专家杨克勤教授说:“手术主要是切除突出物以达到减压目的,但又可带来下腰椎的不稳定和骨质增生等问题,术后症状能减轻到什么程度也难以预料,故不要一心追求手术治疗。”他又说:“必须明确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需要手术治疗的不超过10%。”  哪些患者需要手术?
  1.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超过半年,经过非手术治疗无效,并且症状加重。  2.首次剧烈发作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因疼痛难以
行动及入眠,被迫屈髋屈膝侧卧位,甚至跪位。  3.出现单根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麻痹,表现为肌肉瘫痪或出现排便排尿障碍。  4.中年患者,患病时间很长,
影响工作和生活。  5.经可靠检查证实全椎间盘退变或较大突出。  6.经非手术治疗有
效,但症状反复发作且疼痛较重超过3次以上,建议手术治疗。  7.椎间盘突出并有其他
原因所致的腰椎管狭窄。  讲了半天,究竟该怎么选择呢?是不是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有效呢?是不是这病就治疗不好了呢?  不是的,这病轻易治疗。在我经过的患者中,不说100%一次治愈吧,但是一次就治愈的也可以在95%以上。这要害就在哪里呢?适应症的把握上!就是一句话:适合自己病情的治疗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视病情,你该怎么治疗就怎么治疗,不要逃避,不要有侥幸心理。假如你病情需要手术治疗方可,你就是逃都逃不掉。  在以上几类治疗方法中,都是治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各有优点缺点,各有自己的治疗范围。你们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你很迷茫,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国家目前没有这样的专科医院,可以把所有的治疗方法综合在一起,配购所有治疗设备和专业人才,形成一个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超市”,使每一个患者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可靠方法。但是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有网络。  
  补充:  椎间盘镜手术示意图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常会有腰部的侧弯,这种腰椎的一种保护性现象,当经过治疗以后,这种现象可以不治自愈。  腰椎侧弯的×光表现。    椎间盘突出从椎间盘和神经的关系上分,可以有肩上型和腋下型两种。不同的突出关系,会导致不同的体征。  若突出椎间盘在神经外侧(肩上型),患者脊柱向健侧弯时无疼痛,若向病侧弯则疼痛放射到小腿;  若突出椎间盘在神经根内侧(腋下型),患者向健侧侧弯则有放射性痛,若向病侧侧弯则无疼痛;  假如突出椎间盘顶起神经根,或两者之间已有粘连,则无论向病侧侧弯或向健侧侧弯都有疼痛。  这个体征在临床上可以指导保守治疗方案和术前评估。腋下型进行腰椎牵引可以减轻神经根刺激症状,但如对肩上型患者进行腰椎牵引却会导致症状的加重。同时肩上型手术时对神经根的牵拉较少,腋下型损伤神经根和硬膜的手术风险大一些。什么是腰椎间盘
椎间盘,顾名思义,是脊椎骨间像圆盘一样的结构,厚约8~10毫米。椎间盘由两部分组成,周边部分为纤维软骨,称为纤维环;中间部分为主要由胶冻样的粘蛋白成分组成,称为髓核。椎间盘的形状有点像北方人爱吃的馅饼,“馅饼”上下两面的“饼皮”是椎体的软骨面,周围的“饼皮”部分则是致密的纤维环,而中央的“馅”则是胶状的髓核组织。
正常情况下,椎间盘与椎体连接牢固,不可能有滑动现象出现。而且,在纤维环完整无损伤时,髓核不容易向周围脱出。
椎间盘是椎体间的主要连接及稳定结构,协助韧带保持椎体的互相紧密连接以及脊柱的稳定性。椎间盘富有弹性,因此相邻椎体之间可以有一定限度的活动;椎间盘能使相邻上下的椎体各部分所承受的压力均等,从而起到缓冲来自下部的冲击力量,使头颅免受振荡。
腰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均是导致腰痛或腰腿痛的常见病之一。它们在临床上是具有一定联系而又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它们的共同点是均有间盘退变突出或膨出。腰间盘突出的后果也是会导致腰椎管容积空间减少的。两者的不同点是,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不单纯是间盘改变,而且还有关节突、韧带等其他结构的退变、老化等病理变化,最终导致容纳马尾神经和神经根的腰椎管空间狭窄而致神经受压出现症状,腰椎管狭窄一般为多个阶段的狭窄,它的病程一般也较腰间盘突出症为长。  两者的临床表现也有着非常大的不同。腰间盘突出症好发于青壮年,而腰椎管狭窄症多发生于中老年。前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腰腿痛,腿疼以放射性疼痛为主。而后者很少有下肢放射痛,其典型表现是间歇性跛行,即当病人直立或行走一段时间后,下肢即发生逐渐加重的疼痛、麻木、沉重感、乏力等不同感觉,以至于不得不改变站立的姿势或停止行走,而蹲下或以其他姿势休息片刻,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这一类患者往往可骑自行车长途跋涉。由于对腰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及愈后均有明显不同,因此对两者的诊断必须分清。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尽量还是保守治疗,采用宋氏膏药、辨证施治。)
  症是骨科常见病之一,约1/5的腰腿痛病人是出造成。从1934年Mixterher和Barr提出此病至今,七十余年。从国内外流行病分析来看,其发病率的人口比率和绝对数值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从几岁到几十岁都有,我们曾经看到9岁的腰椎间盘脱出患者。  这病的发病率上升,与我们生活的环境、生活和工作的习惯改变有关。长期不良的用腰习惯是主因。  在过去的七十年中,广大医务工作者一直在努力研究,无论在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上都得到了长足进展。从民间的偏方秘方、中草药、到牵引按摩理疗、复位等到介入、微创、手术治疗,治疗方法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在众多的治疗方法中如何可以针对个人患者进行选择呢?患者是无头苍蝇,更有很多医生也不得而知,满头雾水。其实,治疗该病,适应症的选择才是关键。就是说,在茫茫治疗方法的海洋中,了解自己病情程度,选择最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是完全可以很快治愈的。  特此以多年的临床专科经验开帖,指导各位患者进行对症治疗,以减少患者的迷茫,不再治疗上走弯路。  由于我学识疏浅,特别是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对一下咨询适合发表的言论只是提供参考,不作最后定论。   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    椎间盘组织本身缺乏血供,修复能力极差,加之负重大活动多。一般在20岁以后,椎间盘就开始发生退行性改变,纤维环的韧性及弹性均逐渐减退。此时如遇外伤`尤其是积累性劳损伤,则成为纤维环破裂的诱因。也有不少病例并无外伤史,而是在着凉后,肌肉和韧带的紧张性增强,使椎间盘的内压增加,促进已萎缩的纤维环发生破裂。    椎间盘是一种特殊的由结缔组织所构成的结构,它负担着独特的功能。椎间盘的任何改变,均影响它正常的机械效能或干扰其正常的平衡功能、吸收和再分配其力量到脊柱去的正常功能。    椎间盘包括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椎间盘的髓核,除以粘多糖为主的柔软基质分外,其中还含少量的胶原纤维。髓核占椎间盘体积的一半以上,因为具有变形性的特点,所以,能恰当地传递负荷力量。椎间盘之所以能维持适当的功能,与它的含水量水量有密切关系,而水分又是靠多糖的含量来稳定的。纤维环与髓核的区别虽然还是很显著,但纤维环的胶原纤维呈致密的层页状,每层的纤维交错相互成直角,与脊椎成45°角,这种层页结构可适应压力和张力及脊柱所造成的屈曲和旋转应力。软骨板是玻璃软骨,它巾附在血管丰富的椎体海绵质骨和无血管的髓核之间。在玻璃软骨的表面,胶原纤维与表面相互平行,在深层靠近骨骼处,胶原纤维又是垂直的。    蛋白多糖地椎间盘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椎间盘机械功能和化学功能的重要结构。蛋白多糖分子大,极为粘滞,并有很旨的亲水性。在正常情况下,髓核具备较强的压缩性,由于蛋白多糖果的特性,其有较强大的负载能力。如果蛋白多糖果的糖链分解,则将丧失其保持细胞外水分的能力。椎间舯髓核生物化学的完整性是由其含水容积所决定的。正常情况下椎间盘承受压力并将其力再分布到脊柱去,是完成正常功能的重要部分。椎间盘突出的形成是正常的蛋白多糖过多,将引起髓核液体和增多,髓核内的压力上升,易发生椎间盘突出。但是,髓核内粘多糖通过还原和再综合可产生新的平衡。蛋白多糖果进行性还原,可促进胶原的纤维化,髓核因胶原沉积,纤维化增加而逐步丧失原有的可压缩性和负载能力,对随时需由椎间盘的髓核在负重情况下吸收和将其应力再分布到脊柱去的功能将不能胜任,因而造成椎间盘的损伤。如有外力创伤或过超的应力加到有损伤的椎间盘上,则更易造成椎间盘突出。    有的学说认为髓核基质里的糖蛋白和β-蛋白形成自动免疫时的抗原,是这种抗原释出的(指退行性变的椎间盘和突出的椎间盘中β-蛋白释出的,正常情况下它是被包在髓核中的),对机体持续性刺激,从而产生免疫反应,同时也引起神经的炎性反应,而造成疼痛。
正常腰椎解剖结构
正常腰椎间盘解剖位置
正常腰椎锥体结构
正常腰椎椎体结构
腰椎间盘突出示意图
椎间盘突出示意图
如何自查是否患有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锻练操
 目前由于人们运动量少,致使腰背部肌肉松弛,容易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10节腰椎康复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后期和病程较长的患者都非常有效。    如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急性期进行练习,采用适应性牵拉活动和放松活动来解除腰部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就可以促进炎症消除和防止神经根粘连;如果是在后期,则可以进行增加腰背肌力量和改善腰腿功能的锻炼,以矫正腰部不良姿态,增加腰椎的稳定性,预防复发。    对于病程较长,患侧下肢有肌肉萎缩或肌力下降,腰背肌力量有减弱或两侧不平衡的患者,也可通过这10节操来改善这些症状。      ——床上运动——    第一节:伸腿运动。仰卧位,双下肢交替屈膝上抬,尽量贴近下腹部,重复10~20次。    第二节:挺腰运动。仰卧位,屈双膝,两手握拳,屈双手置于体侧,腰臀部尽量上抬,挺胸,缓慢进行10~20次。    第三节:后伸运动。俯卧位,两臂及两腿自然伸直,双下肢交替向上尽力抬起,各重复10~20次。    第四节:船行运动。俯卧位,两肘屈曲,两手交叉置于腰后,双下肢有节奏地用力向后抬起、放下,同时挺胸抬头,重复10~20次。    第五节:俯卧撑。俯卧位,两肘屈曲,两手置于胸前按床,两腿自然伸直,两肘伸直撑起,同时全身向上抬起,挺胸抬头,重复10~20次。    ——直立位运动——      第一节:颠脚运动。直立位,双脚并拢,脚跟有节奏地抬离地面,然后放下,如此交替进行,持续1~2分钟。    第二节:踢腿运动。双手叉腰或一手扶物,双下肢有节奏地交替尽力向前踢,后伸。各持续10~20次。    第三节:伸展运动。双手扶物,双下肢交替后伸,脚尖着地,尽力向后伸展腰部。各持续10~20次。    第四节:转腰运动。自然站立位,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上肢肘关节屈曲平伸,借双上肢有节奏地左右运动,带动腰部转动。持续1~2分钟。    第五节:悬挂运动。两手抓住单杠或门框,两脚悬空,腰部放松或作收腹、挺腹运动,尽量坚持,但不要勉强。    几乎所有成年人都有过腰痛的经历,而五分之一的腰腿痛患者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但腰椎间盘突出症冶疗存在一些误区:    牵引术不一定都有效。牵引可减轻椎间盘压力,促使髓核不同程度还纳,促进炎症消退,解除肌肉痉挛,恢复后关节正常对合关系。但如果突出的椎间盘在神经根内侧,则会愈牵愈痛,而且对中央型、游离型突出及巨大髓核突出者不宜采用。    推拿按摩不适合所有患者。按摩可对神经系统产生抑制调节作用,起到镇痛效应、能解除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周围炎症消退,解除神经根挤压,可能使突出髓核部分还纳。但是,严重疼痛的中央型突出和伴有椎管狭窄,一般不宜按摩。病程较长,疼痛剧烈,神经受压症状明显或迅速恶化的复杂病情者,不可勉强使用。    微创手术和介入治疗适应症的选择有限。包括了髓核化学溶解法、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椎间盘内窥镜手术,臭氧注射,激光气化等。这类方法优点是损伤小,见效快,恢复时间短,手术后遗症少。但是其缺点是治疗的适应症选择非常严格,假如你的病情不是在该治疗范围,你做了都没效,而且会产生其他不良后果。    需做手术(指常规开放性手术)者不超过10%。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已有60年的历史,但我国著名骨科专家杨克勤教授说:“手术主要是切除突出物以达到减压目的,但又可带来下腰椎的不稳定和骨质增生等问题,术后症状能减轻到什么程度也难以预料,故不要一心追求手术治疗。”他又说:“必须明确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需要手术治疗的不超过10%。”    哪些患者需要手术?     1.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超过半年,经过非手术治疗无效,并且症状加重。    2.首次剧烈发作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因疼痛难以 行动及入眠,被迫屈髋屈膝侧卧位,甚至跪位。    3.出现单根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麻痹,表现为肌肉瘫痪或出现排便排尿障碍。    4.中年患者,患病时间很长, 影响工作和生活。    5.经可靠检查证实全椎间盘退变或较大突出。    6.经非手术治疗有 效,但症状反复发作且疼痛较重超过3次以上,建议手术治疗。  7.椎间盘突出并有其他 原因所致的腰椎管狭窄。  讲了半天,究竟该怎么选择呢?是不是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有效呢?是不是这病就治疗不好了呢?  不是的,这病容易治疗。在我经过的患者中,不说100%一次治愈吧,但是一次就治愈的也可以在95%以上。这关键就在哪里呢?适应症的把握上!就是一句话:适合自己病情的治疗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视病情,你该怎么治疗就怎么治疗,不要逃避,不要有侥幸心理。假如你病情需要手术治疗方可,你就是逃都逃不掉。  在以上几类治疗方法中,都是治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各有优点缺点,各有自己的治疗范围。你们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你很迷茫,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国家目前没有这样的专科医院,可以把所有的治疗方法综合在一起,配购所有治疗设备和专业人才,形成一个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超市”,使每一个患者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可靠方法。但是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有网络。
发表评论:
馆藏&18226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腰椎间盘突出可通话专家
东直门医院 骨科
广东省中医院 骨科
江苏省中医院 骨伤科
301医院 骨科
腰椎间盘突出在线专家
北京301医院骨科
近2周回复0问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
近2周回复0问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诊疗中心
近2周回复0问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
近2周回复0问
武汉协和医院骨科
近2周回复0问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
近2周回复0问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
近2周回复0问
提示: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所有门诊时间仅供参考,最终以医院当日公布为准。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备案编号:29
好大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_百度百科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骶核组织突出刺激和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腰痛、坐骨神经痛,同时可伴有腰部活动受限,受累神经根支配区的感觉、运动和反射的改变[1]
。临床常采用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方法:绝对卧床,骨盆牵引,推拿按摩,理疗,硬膜外封闭;手术治疗方法:开窗髓核摘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疾病简介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2]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主要是指,尤其是L4~5、L5~S1、L3~4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相应水平的一侧和双侧坐骨神经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L4~5、L5~S1突出占90%以上,年龄以20~50岁多发,随年龄增大,L3~4、L2~3发生突出的危险性增加。诱发因素有退行性变、职业、吸烟、心理因素、医原性损伤、体育活动以及寒冷、肥胖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病因病理
腰椎是脊柱运动的枢纽,腰椎间盘和后方的小关节组成三关节复合体,对腰椎骨性结构的稳定性起决定作用。一般认为,在三关节复合体中腰椎间盘的退变最早,在腰椎退行性变中起主导作用。的生理退变从20岁即开始,退变最早始于软骨终板,表现为软骨终板变薄且不完整,纤维环失去附着点而变薄,促进了和的变性和退变。纤维环虽坚固,但过度承载可引起邻层纤维环交叉处相互摩擦,导致纤维环变性和透明变性,纤维环由内向外发生环状和放射状裂隙,纤维环松弛,弹性降低,当椎体受外力冲击时,变性的纤维环可部分地呈环形或放射形断裂,髓核内容物可由裂缝突出。如表浅纤维仍保持完整,髓核由裂缝中突出,顶着未断裂的纤维板层而呈一丘状突起;如后侧纤维环板层完全断裂,髓核可突入椎管;如纤维环部分撕裂,脱落的碎片也进入,这都可挤压或刺激产生症状[3]
腰椎舒展器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分型
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位置、程度、方向、退变程度与神经根的关系及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有多种分型方法。
(1)根据突出物的位置分为单侧型、双侧型和中央型;
(2)根据突出的方向不同分为后中央突出、后外侧突出及侧方突出。
(3)病理分型:可分为6型:
①退变型:纤维环轻度向四周扩大,后部的凹陷消失;
②膨出型:髓核内压增高,内层破裂中层和外层纤维环膨隆,在CT图像上出现典型的“满月形”;
③突出型:纤维环的内侧和中层破裂,外层也有部分破裂,髓核从破裂口突出,顶起外层纤维环和后纵韧带,形成凸起形结节;
④脱出后纵韧带下型:全层纤维环破裂,从破裂口脱出,顶起,形成凸起形结节,CT图像上的块影比突出型要大。
⑤脱出后纵韧带后型:纤维环全层破裂,髓核从纤维环破裂口脱出,穿破后纵韧带至;
⑥游离型:大块髓核或软骨终板脱出,穿破后纵韧带,在硬膜外腔患椎间隙以下游离和脱垂。前三型为未破裂型,占73%,后三型为破裂型,约占27%。
根据以上分型法,前四型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后二型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掌握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对于选择治疗方法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非手术治疗中,正确应用分型,能提高治疗效果,防止发生意外损伤[4]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临床特点
1.病史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生于中青年,20~5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多有搬重物或扭伤史。
2.症状 临床表现为腰背痛、下肢放射性、下肢麻木感、活动受限。咳嗽、打喷嚏或腹部用力时症状加重, 卧床休息症状减轻,站立时症状较轻,坐位症状较重。腰椎间盘突出较重者,常伴有患下肢的肌萎缩,以拇趾背屈肌力减弱多见。中央型巨大椎间盘突出时可发生大小便异常或失禁、麻木、足下垂。部分患者有下肢发凉的症状。整个病程可反复发作,间歇期间可无任何症状。
3.体征 腰椎前凸减小,腰部平坦,可有侧凸畸形。腰椎活动度明显受限,且活动时症状明显加重,尤以前屈受限为多见。病变部位棘突、棘突间隙及棘旁压痛,慢性患者棘上韧带可有指下滚动感,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价值。压痛点也可出现在受累神经分支或神经干上,如臀部、坐骨切迹、腘窝正中、小腿后侧等。可出现肌肉萎缩和肌力下降。疼痛较重者步态为跛行,又称减痛步态,其特点是尽量缩短患肢支撑期,重心迅速从患下肢移向健下肢,并且患腿常以足尖着地,避免足跟着地震动疼痛,坐骨神经被拉紧。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多见。L3~4椎间盘突出时,牵拉试验可能阳性。根据受累神经支配范围可出现相应部位的感觉改变和腱反射的降低或消失(见图1)[5]
图1 腰椎间盘突出症定位诊断
骶臀区,大腿前外侧,小腿前内侧
小腿前内侧
膝反射减弱或消失
骶臀区,大腿和小腿后外侧
小腿外侧上部,趾基底部
骶臀区,大腿,小腿及足跟外侧
小腿外侧下部及足外侧
偶尔足跖屈和背屈无力
踝反射减弱
4.影像学检查
(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X片征象有:①脊柱腰段外形的改变,正位片上可见腰椎侧弯、椎体偏歪、旋转、小关节对合不良。侧位片腰椎生理前凸明显减小、消失,甚至反常后凸,腰骶角小。②椎体外形的改变,椎体下缘后半部浅弧形压迹。③椎间隙的改变,正位片可见椎间隙左右不等宽,侧位片椎间隙前后等宽甚至前窄后宽。
(2)腰椎间盘突出的CT征象:①突出物征象:突出的椎间盘超出椎体边缘,与椎间盘密度相同或稍低于椎间盘的密度,结节或不规则块,当碎块较小而外面有后缘韧带包裹时,软组织块影与椎间盘影相连续。当突出块较大时,在椎间盘平面以外的层面上也可显示软组织密度影,当碎块已穿破后纵韧带时,与椎间盘失去连续性,除了在一个层面移动外,还可上下迁移。②压迫征象: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变形、移位、消失。③伴发征象:黄韧带肥厚、椎体后缘骨赘、小关节突增生、中央椎管及侧隐窝狭窄。
(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RI征象:①椎间盘突出物与原髓核在几个相邻矢状层面上都能显示分离影像。②突出物超过椎体后缘重者呈游离状。③突出物的顶端缺乏纤维环形成的线条状信号区,与硬膜及其外方脂肪的界限不清。④突出物脱离原间盘移位到椎体后缘上或下方。如有钙化,其信号强度明显减低。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临床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绝大多数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达到临床症状减轻或消除;仅有10%-20%的患者需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
1.病史超过半年,经过严格保守治疗至少6周无效;或保守治疗虽有效,但症状经常复发且疼痛较重者;
2.首次发作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剧烈,尤以下肢症状者,患者因疼痛难以行动及睡眠,被迫处于屈髋屈膝侧卧位,甚至跪位;
3.出现单根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受压麻痹,表现为肌肉瘫痪或出现直肠、膀胱症状;
4.中年患者,病史较长,影响工作或生活;
5.病史虽不典型,经脊髓造影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显示硬脊膜明显充盈缺损或神经根压迫征象,或示巨大突出;
6.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康复评定
1.腰椎活动度评定
腰椎的运动范围较大,运动形式多样,表现为屈曲、伸展、侧弯、旋转等多方向的运动形式。L4-L5和L5-S1节段是腰椎动度最大的节段。评定主动运动时,患者取站立位,观察患者腰椎各向动度是否受限,并观察主动活动是否自如,是否伴有疼痛、痉挛或僵硬。若患者主动运动不受限,可在主动运动达最大动度时施加外力。如患者做某个动作时出现了症状,应该让患者在该诱发症状的体位停留10s-20s,观察症状是否加重。
(1)前屈:腰椎最大屈曲活动度为40°-60°。腰椎的前屈与人们俗称的弯腰动作有一定的区别。一般认为,弯腰的活动范围较大,但是弯腰并非为单独的腰椎前屈活动,而是腰椎和髋关节共同运动的结果。
(2)后伸:腰椎后伸的最大活动度为20°-35°。当完成这个动作的时候患者应该用双手支撑腰部以稳定腰背部。
(3)侧屈:腰椎侧屈的最大活动度为15°-20°。嘱患者以一侧手放于下肢的侧面尽力向下,测量双侧指尖距离地面的距离。脊柱侧屈常为伴随旋转的复合动作。
(4)旋转:腰椎旋转的最大活动度为20°。检查时患者取坐位以排除髋关节和骨盆运动的影响。如果站立位测量时需固定骨盆。
(5)复合动作检查:腰背部的损伤很少由单一的动作引起,因此检查时需要让患者进行复合动作,如前屈时侧屈、后伸时侧屈、前屈和旋转、后伸和旋转等。如小关节突综合征的患者,作后伸和旋转复合动作会引起症状的加重。
2.腰椎肌力和耐力评定
(1)躯干屈肌肌力评定:患者仰卧,屈髋屈膝位,双手抱头能坐起为5级肌力;双手平伸于体侧,能坐起为4级肌力;仅能抬起头和肩胛为3级肌力;仅能抬起头部为2级肌力;仅能扪及腹部肌肉收缩为1级肌力。
(2)躯干伸肌肌力评定:患者俯卧位,胸以上在床缘以外,固定下肢,能对抗较大的阻力抬起上身为5级肌力;对抗中等阻力抬起上身为4级肌力;仅能抬起上身不能对抗阻力为3级肌力;仅能抬起头为2级肌力;仅能扪及腰背部肌肉收缩为1级肌力。
(3)腹内和腹外斜肌肌力评定:用以测定一侧的腹内斜肌和对侧的腹外斜肌的共同肌力。患者仰卧位,嘱患者尽力抬起头和一侧的肩部,双手抱头能屈曲旋转腰椎为5级,双臂胸前交叉能屈曲旋转腰椎为4级,双臂前伸能旋转屈曲腰椎为3级,仅能抬起头部为2级,仅能扪及肌肉收缩为1级。
(4)躯干屈肌耐力评定:患者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并拢抬高45°,测量能维持该体位的时间,正常值为60秒。
(5)躯干伸肌耐力评定:患者俯卧位,双手抱头,脐以上在床缘以外,固定下肢,测量能保持躯干水平位的时间,正常值为60秒。
3.腰椎特殊检查
(1)直腿抬高试验:又称Lasegue试验(图1),检查时患者双下肢伸直仰卧,检查者一手扶住患者膝部使其膝关节伸直,另一手握住踝部并徐徐将之抬高,直至患者产生下肢放射痛为止,记录此时下肢与床面的角度,即为直腿抬高角度。正常人一般可达80度左右,且无放射痛。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图2),即检查者将患者下肢抬高到引起放射痛的高度后,慢慢放下腿至患者主诉症状消失,然后让患者尽量屈曲颈部或将足背屈,或二者同时进行,如能引起下肢放射痛即为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
在较为严重的患者中,不仅患侧的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连健侧的直腿抬高试验也可以为阳性,称为间接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图3)。这是由于健侧下肢抬高时可使神经根牵动硬膜囊,从而相应改变了对侧神经根与突出物的相对位置,而诱发了疼痛。
(2)牵拉试验:是腰腿痛检查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可在俯位、仰卧位或侧卧位进行。在保持髋关节适度的过伸时,将患侧膝关节最大限度屈曲,腹股沟或大腿前侧疼痛视为阳性,交叉股神经牵拉试验则为健侧屈膝时患侧出现症状。股神经牵拉试验有两种做法:一是病人俯卧位,患侧膝关节伸直,检查者将患侧的小腿上提,使髋关节处于过伸位,出现大腿前方痛者为阳性;二是患者俯卧位,两下肢伸直,检查者站于患者侧旁,以手握住患者检查侧踝部,屈曲膝关节,使足跟尽量贴近臀部,出现被检测大腿前方牵拉痛,大腿前方或后方放射痛,或骨盆抬离床面为阳性。此试验原理是牵拉了腰大肌及股四头肌中的股神经而使上位腰神经根紧张,产生疼痛。
(3)“弓弦”试验:患者行直腿抬高试验至产生疼痛,此时保持大腿位置不变,检查者轻度屈曲患者膝关节,症状减轻。然后用拇指在患者腘部加压,如再次出现放射性疼痛,则弓弦试验阳性,说明坐骨神经在其走行区受到压迫(图4)。
(4)屈颈试验(Linder test):患者仰卧位,四肢平放,检查者一手按其胸前,一手置其枕后,缓慢屈其颈部,若出现腰部及患肢后侧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提示坐骨神经受压。此试验原理是:患者屈颈时,可使脊髓上升25px~50px,同时向上牵拉神经根及硬膜,在腰骶神经有病变时,可因牵拉神经根而产生大腿后放射痛,严重者可引起患侧下肢屈起,此即为阳性。
(5)屈膝试验:如果患者主诉站立时有坐骨神经痛,让患者向前弯腰伸手去触摸自己的脚尖。如果患者弯腰时受影响,患侧的膝关节屈曲,则认为屈膝试验阳性,坐骨神经根受到压迫。
(6)腰部过伸试验:患者俯卧位,双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将患者双下肢向后上方抬高,离开床面,另一手用力向下按压患者腰部,出现疼痛者为阳性。多见于腰椎峡部裂。
(7)拾物试验:将一物品放在地上,令患者拾起。脊椎正常者可两膝伸直,腰部自然弯曲,俯身将物品拾起;如患者先以一手扶膝、蹲下、腰部挺直地用手接近物品,屈膝屈髋而不弯腰的将物拾起,此即为拾物试验阳性,表示患者脊柱有功能障碍,多见于脊椎病变如脊椎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脱出,腰肌外伤及炎症等。
(8)背伸试验:患者站立位,嘱患者腰部尽量背伸,如有后背疼痛为阳性。表明患者腰肌、关节突关节或棘上、棘间韧带等有病变,或有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康复治疗
1.治疗原则
(1)急性发作期:此期神经根水肿和无菌性炎症明显,应以卧床休息为主,卧床时间不应超过1周;活动时可借助腰围固定;理疗时禁用温热疗法;牵引距离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手法治疗以肌松类手法为主;应避免腰背部的等张运动训练。
(2)恢复期:可用温热物理治疗,改善血液循环;手法治疗以松动手法为主,如推拿的旋扳手法;进行腰背肌和腹肌的肌力训练,改善腰椎稳定性;鼓励适度活动;避免可能加重症状的体位和姿势;减少腰背受力,改善工作环境,预防疾病复发。
2.康复治疗措施
根据不同时期,可选择卧床、腰椎牵引、物理因子治疗、手法治疗、运动疗法等治疗方法。
(1)采取适宜的体位姿势 在椎间盘突出的急性期,患者应避免屈髋、屈膝或躯体前倾的坐姿。如必须坐起时,躯干应置于后倾位(约120°),并且有靠垫支撑腰椎。当屈髋、屈膝坐姿时,椎间盘内压增加50%,如果躯干再前倾的话则椎间盘内压是原先的两倍。椅背后倾120°,且以125px厚的衬垫支持腰椎的半卧位姿势,对椎间盘的压力是最小的。
(2)卧床休息和适度运动 急性期卧床休息可缓解疼痛,且有利于损伤组织的愈合,但是应该经常起床,做短暂的站立、行走和适度的运动。不宜采取绝对的完全卧床方法。
(3)腰椎牵引 腰椎牵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根据牵引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将牵引分为慢速牵引和快速牵引。
①慢速牵引 即小重量持续牵引,是沿用很久的方法,疗效肯定。慢速牵引是持续性牵引,对缓解腰背部肌肉痉挛有明显效果;持续牵引时腰椎间隙增宽,可使突出物部分还纳,减轻对神经根的机械刺激,松解神经根粘连。慢速牵引包括很多方法,如自体牵引(重力牵引)、骨盆牵引、双下肢皮牵引等。这些牵引的共同特点是作用时间长,而施加的重量小,大多数病人在牵引时比较舒适,在牵引中还可根据病人的感觉对牵引重量进行增加或减小。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30%-60%,牵引时间急性期不超过10分钟;慢性期一般20-30分钟,1-2次/天,10-15天为一疗程。
慢速牵引适应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行性变引起的腰腿痛;急性腰扭伤;腰椎小关节疾患。禁忌症:因牵引时间长,对呼吸运动有限制,老年人特别是有心肺疾病的患者应慎用。
②快速牵引 即三维多功能牵引,由计算机控制,在治疗时可完成三个基本动作:水平牵引、腰椎屈曲或伸展、腰椎旋转。快速牵引重量大,为患者体重的1.5~2倍,作用时间短,0.5~2s,多在牵引的同时加中医的正骨手法。多方位快速牵引包括三个基本参数:牵引距离45-60mm,倾角10度-15度,左右旋转10度-18度。每次治疗重复牵引2-4次,多数一次治疗即可,若需第二次牵引,需间隔5-7天,两次治疗无效者,改用其他治疗。不良反应:牵引后6小时-2天内有部分患者腰及患下肢疼痛加重,还有的表现腹胀、腹痛,另有操作不当造成肋骨骨折、下肢不完全瘫痪、马尾损伤的报道。
快速牵引适应症:轻中度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小关节功能紊乱;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退行性变引起的慢性下背痛。禁忌症:重度腰椎间盘突出;腰脊柱结核和肿瘤;骶髂关节结核;马尾肿瘤;急性化脓性脊柱炎;重度骨质疏松症;孕妇;腰脊柱畸形;较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另外,对于后纵韧带骨化和突出椎间盘的骨化以及髓核摘除术后的患者都应慎用。
(4)物理因子治疗 物理因子治疗有镇痛、消炎、缓解肌紧张和松解粘连等作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中是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临床应用证明,对减轻因神经根压迫而引起的疼痛、改善患部微循环,消除神经根水肿,减轻因神经刺激而引起的痉挛,促进腰部及患肢功能的恢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用超短波、电脑中频、红外线、石蜡、温水浴等疗法。
(5)运动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积极配合运动治疗,以提高腰背肌肉和腹肌张力,改变和纠正异常力线,增强韧带弹性,活动椎间关节,维持脊柱稳定性。急性期常用腰背肌和腹肌等长收缩练习;恢复期可应用等张运动,如采用Williams体操和脊柱伸展体操等,增强腰背肌和腹肌肌力,增强脊柱稳定性。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自我锻炼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积极配合运动疗法,以提高腰背肌肉张力,改变和纠正异常力线,增强韧带弹性,活动椎间关节,维持脊柱正常形态。
1、早期练习方法
腰背肌练习:五点支撑法,仰卧位,用头、双肘及双足跟着床,使臂部离床,腹部前凸如拱桥,稍倾放下,重复进行。三点支撑法,在前法锻炼的基础上,待腰背稍有力量后改为三点支撑法:仰卧位,双手抱头,用头和双足跟支撑身体抬起臀部。飞燕式,俯卧位,双手后伸置臀部,以腹部为支撑点,胸部和双下肢同时抬起离床,如飞燕,然后放松。
2、恢复期练习方法
(1)体前屈练习:身体直立双腿分开,两足同肩宽,以髋关节为轴,上体尽量前倾,双手可扶于腰两侧,也可自然下垂,使手向地面接近。做1~2分钟,还原。重复3~5次。
(2)体后伸练习:身体直立双腿分开,两足同肩宽。双手托扶于臂部或腰间,上体尽量伸展后倾,并可轻轻震颤,以加大伸展程度。维持1~2分钟后还原,重复3~5次。
(3)体侧弯练习:身体开立,两足同肩宽,两手叉腰。上体以腰为轴,先向左侧弯曲,还原中立,再向右侧弯曲,重复进行并可逐步增大练习幅度。重复6~8次。
(4)弓步行走:右脚向前迈一大步,膝关节弯曲,角度大于90°,左腿在后绷直,此动作近似武术中的右弓箭步。然后迈左腿成左弓步,左右腿交替向前行走,上体直立,挺胸抬头,自然摆臀。每次练习5~10分钟,每天2次。
(5)后伸腿练习:双手扶住床头或桌边,挺胸抬头,双腿伸直交替后伸摆动,要求摆动幅度逐渐增大,每次3~5分钟,每天1~2次。
(6)提髋练习:身体仰卧,放松。左髋及下肢尽量向身体下方送出,同时右髋右腿尽量向上牵引,使髋骶关节做大幅度的上下扭动,左右交替,重复1~8次。
(7)蹬足练习:仰卧位,右髋、右膝关节屈曲,膝关节尽量接近胸部,足背勾紧,然后足跟用力向斜上方蹬出,蹬出后将大小腿肌肉收缩紧张一下,约5秒种左右。最后放下还原,左右腿交替进行,每侧下肢做20~30次。
(8)伸腰练习:身体直立,两腿分开,两足同肩宽,双手上举或扶腰,同时身体做后伸动作,逐渐增加幅度,并使活动主要在腰部而不是髋骶部。还原休息再做,重复8~10次,动作要缓慢,自然呼吸不要闭气,适应后可逐渐增加练习次数。
(9)悬腰练习:两手悬扶在门框或横杠上,高度以足尖刚能触地为宜,使身体呈半悬垂状,然后身体用力,使臂部左右绕环交替进行。疲劳时可稍事休息重复进行3~5次。
.健客网[引用日期]
.无忧妈妈网[引用日期]
于长隆.骨科康复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陆廷仁.骨科康复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罗卓荆译.骨科检查评估.人民军医出版社,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