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记忆力下降的原因了很多,心思也总是心不在焉的,该怎样调整自己呢?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提高人的记忆力
我的图书馆
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提高人的记忆力
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提高人的记忆力
人类记忆是大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一般来说可以在结构上分为三种,即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其中短时记忆所保持的是某些经过筛选的信息。口译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过程。其中,识记过程在口译工作中与译员的听辨、理解相对应;保持过程与译员对原语信息的贮存相对应;而回忆或再认则与译语输出的准备工作相对应。从的角度来说,记忆并不是对于储存信息的机械恢复,如果是的话,计算机岂不是可以比人类做得好得多。
1.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利用信息视觉化、逻辑化提高短时记忆能力研究表明,短时记忆保持时间为±1分钟,容量为7±2。7表示7个不相关的数字或语音等信息。显而易见,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十分有限的。由于信息量7±2的局限性,训练的重点就落在了“ 7”上,即怎样更加有效地开发利用“7”?怎样扩大“7”的负载量,使之承载更多的信息?这项任务就是把组块的信息量最大化,即把短时记忆的基本单元最大化。与此同时,把凌乱的信息进行有序调整,形成提纲,在解码输出的工作阶段,以点带面,输出原语的信息内容。译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利用归纳技巧,把所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我们知道,人们对于意义清晰、条理清楚、时间或空间有关联的信息更容易记忆长久,而不是那些点点滴滴的字、词、句子。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记住一个7位数的电话号码并不是十分困难,但是对一个8位数的或者1O位数的号码记忆起来就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实践证明,把不相关的信息进行有条理、有规律地组织,上述任务就会容易很多。不妨打个比方:里放了许多女孩子喜欢的、发夹、耳环、手镯、项链等等。对于一个不善做家务、做事没条理的女孩子来说,打开抽屉,里面乱七八糟堆满了这些饰品,想要找一个出来确实需要花点时间。如果我们帮她在抽屉里用上一个状的小盒子,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各种饰品分类地摆放在里面,挑选起来省时又省力。因此,短时记忆的信息的输入,如果被放进了蜂巢状的小盒子,即被组块、编码,译员就可以从容不迫地面对口译工作,即使再大的信息量也不怕。这也是记忆训练中,信息视觉化、逻辑化生动的例子。信息经过分析、加工处理,容易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视觉化及逻辑分析的技巧,译员可以分清楚逻辑层次,哪些是主干信息,哪些是辅助信息,再把主干信息进行串联,或是的,或是并列类比关系的,或是推理论证关系的。例如,口译教程上有篇文章是关于人的睡觉的姿势与人的性格的关系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听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们都把内容视觉化成了一个个睡着的人,把信息生动起来息的视觉化帮助他们缩小了信息所占用的记忆空间,把对零散的文字的记忆变成为对一个整体图像的记忆。
2.通过激活长时记忆来提高短时记忆认知心理学认为,长时记忆是指学习材料经过复习或精细复述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信息的记忆。它的特点是容量大,长期保持。相对于短时记忆,人的长时记忆能力,空间和容量是无限的。我们的长时记忆包括平时积累的词汇,语法,专业知识,双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等等。口译过程中,短时记忆记录听取到的信息,进行贮存处理,最后输出。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译员也不时地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相关的词汇、语言知识、背景知识。那么,成功地完成口译工作不仅需要过人的短时记忆能力,同样不可缺少日积月累的长时记忆的储备及时激活长时记忆这个巨大的信息库,使之成为主动记忆,参与当前的加活动,使之处于工作记忆中,接受更精细的加上,才是对知识最有效的利用。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不时从长日记忆中提取相关的语言和专题知识对信息进行辅助理解、编码,长时记忆中信息的贮存量及其状态活跃与否关系到提取过程的速度,关系到辅助短时记忆进行理解、加工的速度。可见,长时记忆是口译理解的基础。没有长时记忆这个坚定有力的后援团的支持,恐怕短时记忆的能力再强的译员也不能胜任口译工作。我们都有过相似的经历,那就是,要记住你早已经熟悉的东比要记住全新的东西容易得多。因此,增加知识积累,才是改善记忆的根本途径。长时记忆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其目标是增加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量,并优化信息的储存状态。
3.通过笔记辅助长时记忆.延长短时记忆认知心理学强调记忆训练中的策略,诸如复述策略、注意策略、联想策略、分类策略、想象策略、自我提问策略等等。在训练过程中,复述策略可以通过笔记技巧的训练得以实施。根据的原理,复杂的合成性质的、冗长复杂的语法结构信息有时会超出人脑的短时记忆句法负荷,使人脑语言中枢很难综合处理听辨到的词汇信息。译员需要借助于笔记形式对原语的内容信息进行整理,迅速地保留原语信息、要点和关键词语,尤其对人脑不易保持住的数字、专业名词等做出笔记。译员的大脑的负荷量总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公众场合,情绪紧张,干扰来自很多方面,精力不易集中,如果单纯依靠记忆是无法将信息完整、准确地记住并翻译出来的。因此,口译笔记是译员记忆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对原语思维线路的清晰整理。记录得当的、个性化的笔记,可以帮助译员减轻工作时的记忆压力,保汪口译工作的速度及质量。口译笔记应简明,尽量用最少的符号、文字、字母,尽量迅速地记录完整的意义,来弥补记忆的局限性,使手记与脑记形成互补,相互协调,使笔记成为记忆的指路标。认知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口译教学中记忆训练的理论基础,揭示了记忆的本质和特征。通过对信息的视觉化、逻辑化的处理,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记忆能力。教师同时配合以大量的、适当的训练材料,以及科学的,将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 1.(80%)(15%)(5%)
&&&& 1.90%
&&&& 3.: 1~3
&&&&& 1 (): ()
&&&&& 1234D
&&&&&&&&&&& ......
&&&&&& 299
&&&&&& 3:,,,
&&&&&&&&&&& 20
&&&&&& 1,,
&&&&&&&& ,,
&&&&&& 2&&&& ()......&&&
&&&&&&&&&&&
&&&&&&& (),
&&&&&&& 1010~20
information &in& for&& ma& tion (
&&&&&&& -)4 &
&&&&&& ,,,,,,,,,.
&&&&&& A.()B.()C.
&&&&&&&&&&&&&
&&&&&&&&&&&&& ()
&&&&&&&& 7
&&&&&&&& )
&& 1().01~100
&&&&&&& 1~913~171820
&&&&&&& ()
&&&&&&& :,,,,,,,,,.:A.( )B.()C.,&
&&&&&& :12,
&& (4 )()1~2
&&&&&& ()()&&
&&&&&& ,,,,,,,,
&&&&&& ,1-& 2-& 3-& 4-& 5-& 6-& 7- 8-
&&&&&& 2-() 3-()4-()& 5-(
&&&&&& ) 6-() 7-()8-(
&&&&&& 8)9-()10-()
&&&&&&&&&&
&&&&&&&&& :() - -
&&&&&&&&& :-
&&&&&&&&& : 3
&&&&&&&&&&&&&&&&&& a
&&&& &&&&&:--&&&&&&&&&&
&1.1 记忆信息贮存在神经网络突触结构中吗?
  2001 年科学家破译了遗传密码,解开了人类生命的天书,但是记忆信息贮存的部位始终还是未解之迷。由于在学习记忆的过程中伴随着神经突触功能和结构的变化,所以 当前主流的观点,认为记忆信息贮存于神经回路和突触结构中。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在学习记忆的过程中,伴随着相应神经元形态和突触联系的可塑性变化,并在相关的神经通路上形成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增强(LTP)现象。研究证明,突触结构的可塑性变化和LTP现象不是学习记忆过程的伴随现象,而是学习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任何影响突触结构可塑性变化和LTP形成的因素(如旦白质形成抑制剂、受体阻滞剂、递质抑制剂、相关基因的突变等),都能影响学习记忆的形成。人们根据神经冲动产生的“全或无定律”,以及神经系统串行和并行处理外界信息的原理,在40年代初提出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如Kohonen (1984《人工神经网络的自组织联想记忆》)用3000个阈器件组成的人工神经网络,存在着短程侧抑制功能和长程返回式兴奋性联系,从而实现了二维网络的联想式学习功能。利用这个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在500张人脸照片中认出指定的个别人照片。甚至仅仅给出此人面部的部分模式特征,人工神经网络就能很快识别出来。87年,在美国西部城市SanDiego召开了第一届世界神经网络会议,会集论文集共4卷计2690页,在理论模型、系统与网络结构及应用等领域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90年代以来人工神经网络研究更是渗透到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神经心理学、计算神经科学等许多相关领域,神经科学与相关学科的研究蓬勃发展。但是人脑智能毕竟不同于机器智能。人工神经网络一旦某个元器件损坏了,神经网络的功能模块就会出现故障。大脑的某些神经元坏死后,功能可以得到补偿,很少会影响大脑整体的功能。尤其大脑在学习记忆过程中,相关脑区神经元结构和功能会随着外界信息的整合而发生变化,细胞内蛋白质和RNA 分子的含量也发生较大的变化。所以大脑贮存信息的部位,不会是人工神经网络那样简单,大脑记忆的建模,也不应该只局限于神经回路和突触结构这样的范围。我们似乎更应该想到,控制神经元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因DNA分子,有没有可能与记忆信息的贮存有关。
1.2 脑内信息分为要素信息和普通信息
   要素信息由基因DNA分子感知,普通信息由“超柱”结构和整个神经回路整合,对于当前认知神经科学来说,先预设大脑认知的理论模型,对于指导实际工作很有意义。作为理论当然希望能被以后的科学实验所证实,但是提出理论应该能够合理地解释认知科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大脑来说,外界信息可以细分为两类:即 单纯的外界新异刺激和复杂的知觉映象及记忆信息。单纯的外界新异刺激(简称为要素信息)是形成人类知觉映象的基础,如三种基本色、不同频率的声音、单味觉、痛、温、触、压觉、肌梭本体觉等等。这类要素信息通过特定的神经传导路,到达皮层神经元后诱导复杂的胞内反应,并最终在皮层神经元基因DNA分子中,形成对该要素信息识别的能力。神经元细胞在识别这些要素信息的过程中,同时也会通过调节基因的作用,出现相应效应基因功能的表达,产生结构的可塑性变化和功能状态的改变,而形成整合复杂记忆信息和知觉映象(普通信息)的“超柱”和神经网络结构(如同人工神经网络)。这个设想不存在直观的证据,但也并不是完全凭空的想象,在理论和实验方面可以找到很多支持的依据。
1.2.1 单个神经元中也可产生记忆
  原苏联莫斯科大学的R. Sinz. T. N. Grechenko和Y. N.Sokolov在1982年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先从蜗牛的神经系统中分离出单个的神经元,在适当的培养基中这些神经元能保持兴奋性和自发的活动,并可用化学物质或电脉冲使这些单个的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然后他们用阈下剂量的乙酰胆碱刺激之后紧跟着给予一个胞内的阈限以上的电脉冲,一段时间以后,单用阈下剂量的乙酰胆碱也能诱发一个动作电位。这个结果具有经典条件反射的特性。实验中只有在电刺激紧跟在乙酰胆碱之后(120毫秒之内)使用时才能产生,如果两种刺激的先后颠倒,或分开来使用都不能得到这种结果,这说明在单个神经元中存在的这种现象并不是简单的习惯化现象,而是一种联想些的记忆过程(《生理心理学》.邵郊 编著.第489页)。
1.2.2 单细胞动物也存在学习记忆能力
  自然界的一些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能够比较容易地对重复出现的无关刺激习惯化(即不再去反应),也容易对强刺激表现敏感化的反应。说明不但是培养的单个神经元细胞有记忆能力,在自然界中的单细胞动物也有记忆能力。
1.2.3 科学研究还原论理论的支持
   根据脑科学研究的还原论分析,自然界复杂性的本原与在微观层次发生的相对简单的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单细胞动物还是大脑复杂的神经系统,其在信号的收发、传递和处理方面,应该存在若干基本的共同原理。作为贮存外界信息的载体并能对外界信息作出应答的结构,如果认为是蛋白质或者是RNA分子,都存在着很多难于解答的难题,唯有基因DNA分子,既拥有应答外界信息的能力,也可以很好地解释认知科学研究中发现的各类现象,最为合适。
1.2.4 学习记忆过程与基因密不可分
  学习记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在原癌基因家族中,有一类即刻早期基因(IEG), 可以被第二信使诱导而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快速应答。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能够很快地进入细胞核内作为转录因子参与对靶基因的转录调节,被认为是核内第三信使。但是即刻早期基因只有在受到新异刺激(也不排除在脑内信息加工及联合性学习时)才能够被激活,说明外界新异信息在脑内的表达与神经元细胞核内的基因结构密不可分.
1.2.5 基因DNA分子具备贮存外界信息的能力
  基因DNA分子是细胞内最为稳定的一个结构,完全能够承担从感觉印记到长期记忆这种完全不同的需求。我们知道,视紫红质弯曲形式的11 -顺式视黄醛在曝光(比如吸收了一个光子)时,视黄醛分子链伸直,变成全反式视黄醛,并与视旦白分离,而引起视锥细胞或视杆细胞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产生电位脉冲,传导色觉信息。也就是说,视细胞是通过内部视黄醛构形的改变来反映不同频率光线的光电脉冲的,那么作为构形复杂具有编码特性的DNA分子,我们完全可以不用担心它用来接纳频率脉冲的能力。现代生物物理学的研究发现,不但是DNA分子,就连旦白质分子,它们的功能也并不单是由氨基酸的序列决定,旦白质分子的空间构形对蛋白质分子的功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DNA,由于其碱基中存在的嘌呤和嘧啶、氨基和酮基、强氢键和弱氢键,DNA分子的空间结构呈现的是一个正六面体的构形(《理论物理与生命科学》郝柏林.刘寄星主编. 第155页)。正是这种复杂的空间构形,使DNA分子具备了感受频率脉冲的能力。
1.2.6对学习记忆中cAMP信使系统及神经脉冲电的研究表明,神经元细胞DNA分子的功能表达是形成长时记忆的基础。
   现代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外界信息都是以短暂的电脉冲群(动作电位)经神经纤维传入的,一个动作电位所传递的信息的意义完全由运载它的神经通路决定,而特定意义的感觉信息与冲动频率间存在一种简单的较为固定的关系(《脑科学的现代进展》. 杨雄里著.第18页)。这里所包含的意义是非常巨大而易于理解的,我们拥有的丰富感觉和复杂意识,在大脑内都是表现为一些不同频率和强度的脉冲电。神经突触结构和神经回路能够传递、处理这些脉冲电,但是并不会把这些脉冲电都贮存下来。它们只是通过形成特殊的神经网络结构,相似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功能模块,能够对这些信息脉冲电进行整合,这就已经是贮存了这些信息脉冲电。但是假如所有的信息都是由神经网络结构来贮存,我们又会再次遭遇前面人工神经网络所存在的困难。中枢神经系统在学习记忆过程中如何实现突触联系的可塑性变化和传递效能的巨大改变?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了学习记忆过程中神经元细胞内的一系列变化。信息脉冲电多次作用于感觉神经元→神经元cAMP浓度明显升高→促进蛋白激酶A(PKA)的调节亚单位和催化亚单位分离→PKA的催化亚单位转位至细胞核内→CRE(基因cAMP反应区)结合蛋白(CRER)的119位丝氨酸被PKA磷酸化→激活有关的调节基因(如IEG)、效应基因→递质释放持续 增多、突触结构的可塑性变化。这个过程现在为世人公认,但是有一个问题不知有没有人注意到:假如任何脉冲电多次的作用都可以引起上述的变化,则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联系和传递功能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不复存在,长时记忆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应该在神经元细胞里存在着一种基因结构,它只对新异的要素信息脉冲电刺激起反应,如即刻早期基因(或即刻早期基因后面的某种基因),在它被唤醒以后可通过效应基因引起突触形态和传递功能的变化。但是当新异刺激被熟悉以后,这个基因还应能认出这个刺激信息,不再产生诱导效因基因表达的物质(原癌基因的表达具有这个特性)。从这个角度,可以认为这个基因具有感觉基因的特性,它能感知并识别某种神经信息脉冲电,并在形成感知能力以后不再激发效应基因改变突触联系的形态与功能。在这里,我们不能确定这个感觉基因是单独存在的,还是与调节基因、效应基因是一体的,但是它的存在应该很快会被人们所认识。我们也不知道感觉基因在对信息脉冲电形成感觉能力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是形成了某种激活蛋白、阻抑蛋白,或者失去了它们的作用,甚至是基因自身的构形发生了变化。对于人类大脑来说,正是由于它自身的DNA结构 能够感受外界信息的脉冲电,并具有在感受的过程中表达效应基因,进而形成神经网络结构的能力,所以才能既具备人工神经网络的计算、判断、识别等能力,同时也具备人工神经网络所缺少的内在感觉体验能力,以及整个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自我塑造能力。
  2 人类大脑存取外界信息的过程
  2.1 大脑皮层感知外界信息的特点
  2.1.1 大脑皮层的“超柱”结构和功能分区特性
   前面已经说过,外界信息的物理或者化学特性是由特定的感觉传导路界定的。而外界刺激的强度频率,则与作为信息载体的电脉冲的频率成一种简单的关系。对外界刺激的持续时间、位置觉、形体觉和运动特性等信息的形成,可以通过神经元放电的时间模式产生的频率编码(时间模式编码),以及各级神经元尤其是大脑皮层功能性神经元的地图状分布产生的相应的频率编码(地址编码)的方式来表达(《生理心理学》第184-188页、第222页等)。与此相对应,大脑皮层也有独立的功能区与不同的感觉传导通路相对应,而且这些皮层功能区根据各自的感觉特性成相应的地图状分布。如中央沟前后的运动皮质和躯体感觉皮质区,呈倒人形分布,听觉皮质的分布按频率特性、视觉皮质按视网膜的地图域式分布等等。由于外界传入信息的复杂性,所以在感觉皮层和皮层下各级感觉区,都存在着对外界信息进行并行和串行处理的能力。如从对灵长类视系统的研究来看,从外侧膝状体不同层细胞投射至视皮层至少有3条通路,分别对运动、空间信息、形 状、图象信息以及颜色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这三条通路并非完全独立,在不同水平上存在着交叉性连接)。到了视觉皮层,具有相同感受野最佳朝向的细胞,更是倾向于聚集在与皮层表面相垂直的朝向柱中,具有相同眼优势的细胞也倾向于聚集在眼优势柱中。目前据此提出的“超柱”超柱”,它包含一组对各种朝向有最佳反应的朝向柱片和一组左、右眼的眼优势柱片,用来分析一小块视觉空间。这种超柱结构并不单限于初级视皮层,在身体感觉区、听区、和运动区也都存在,所以可以认为是大脑皮层处理外界信息的一种很普遍的特征。上述感觉传导路尽管能够对外界传入信息进行复杂的处理,并在一级感觉皮层区产生各类单一的感觉,如色觉、声觉、嗅觉、味觉、本体觉、痛、温、触、压觉等等(全麻后电刺激这些功能区神经元也可产生相应的感觉)。但是仅仅这些单一的感觉显然不能满足人类大脑的功能需求,所以人类通过后天的学习,又在大脑皮层的其它区域形成了很多独特的功能区(具体形成过程后面详述)。如颞上回后上方的韦尼克氏区(Wernicke's area),是分析语意的功能区,这个区损伤,病人听不懂别人的话,看不懂文字的意义,尽管说话没有困难,但言语杂乱无章,不能表达任何意义。还有额下回的布劳卡氏区(Broca'saphasia),是协调控制说话运动机制的皮质功能区,这个区域受损,病人能听懂别人的话,能写字、阅读,但是吐字非常困难。人类的额叶几乎占大脑皮质体积的一半,它在人的情绪、认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已经发现在额叶存在人类的情感中枢,额叶损伤的病人,情绪表现十分不稳定,有时很淡漠,有时很夸张,狂放,有时有不可控制的性欲和性行为。在认知方面,额叶切除的病人手术前后智力的变化不大,但在需要注意力集中的工作中,病人表现有易忘症状,对外界的认识比较机械、刻板,难于按照外界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日常生活杂乱无章,缺乏行动的计划目的性。后来进一步的范围更小的手术发现,额叶皮质背外侧的主沟部分在记忆空间暗号中起重要作用,损伤了这一部分,空间关系的记忆能力会受到破坏(《生理心理学》第566页)。在顶叶和颞叶,人们也发现了许多特别的功能区,如负责他物中心的空间定向能力的区域在顶叶,在视觉和触觉的交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的区域在顶叶接近枕叶处,而单侧顶叶的损伤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感知和注意困难,被称为对侧性忽视综合征。下颞叶皮质的损毁产生心理盲。两颞叶前区和中区的损伤将使患者丧失许多实体的名词概念,而对由形容词、动词、功能词(介词、连词等)所表示的属性、状态、活动和关系的概念,以及句法结构的概念,均不受影响。在灵长类的下颞叶中,存在着对特殊物体有选择性反应的细胞,其中能对脸的特征具有选择性反应的“脸细胞”占了很大的比例,它们的损伤可引起病人不能辨认熟人的脸和表情,但是却能按非面部特征(如嗓音、体型等)来认人。(《脑科学的现代进展》第104页、114页)。
  2.1.2 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形成过程
   不同的皮层神经元负责不同的感觉和认知,这一点已经是世所共知。现在我们再来分析这些皮层功能区形成的过程。以婴儿为例,他(她)们最先成熟的是一级皮层功能区(这个过程应该在胎儿期就开始了)。通过感觉传入信号的反复刺激,一级感觉区神经元的“感觉基因”不但形成了对外界传入信号的感受能力,并通过调节基因和效应基因的作用,最先形成了自己的“超柱”结构。然后,他(她)可能在早期接受最多的外界信息是父母亲的脸,一级视皮层把这个脸的信息进一步简化 后传送到颞叶,在反复多次的作用后最终形成了“脸细胞”。与此相仿,两颞叶前区和中区负责名词概念的神经元细胞也在同样的过程中产生了,比如说“爸爸”细胞、“妈妈”细胞。当只对父亲的脸型起反应的“脸细胞”,和只对爸爸二字发音起反应的“爸爸”细胞被反复地同时兴奋以后,通过“脸细胞”和“爸爸”细胞的 效应基因的作用,两者之间形成了神经纤维的联结,爸爸二字的发音和爸爸这张脸就被固化在一起,以后“脸细胞”兴奋,会引起“爸爸”细胞兴奋产生声音名词的联想,而“爸爸”细胞的兴奋会引起“脸细胞”兴奋产生父亲形体的联想。然后婴儿也会看到父母教他(她)叫爸爸妈妈时发音的口形运动,他(她)跟着学习,慢慢地也形成了额下回的布劳卡氏区(Broca'saphasia),并与前面的“脸细胞”和“爸爸”细胞形成神经突触联络。在这样反复的练习之后,婴儿就形成了关于爸爸的形体、声音和语言运动的大脑功能,产生了相应的记忆。长大以后,人们所获取的信息内涵更多,比如说不同生词组成的句子,从拼读、音节、词义和语意等,要动员很多的皮层中枢神经元参与,并在相互之间形成神经突触联系,不过无论怎样复杂,大脑皮层中各功能区域的形成过程及相互联系过程与上述的过程都是一样的。
   由以上的知识,实际上我们已经可以窥探感知觉研究中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们究竟是如何感知世界的?人们一直觉得困惑的是,当某些更高级的细胞对视觉图像作更高一级的抽象后(如只对特定的脸有反应的“脸细胞”),又是“谁”来“看”这一细胞呢?现在我们就可以知道,初级皮层感觉区和其它皮层功能区的神经元细胞,在信息脉冲电的反复作用下,通过调节基因的作用,“感觉基因”和效应基因的功能被表达,“感觉基因”能够对自己特异的脉冲信号产生感应(比如我们可以想象功能被释放的“感觉基因”分子的空间构形被脉冲电拨动了一下,电光一闪,产生了知觉映像)。而效应基因则使大脑内反复同步被兴奋的神经元细胞间产生神经纤维的突触联系。这样,外界复杂事物不同侧面的信息,就可以通过复杂神经网络不同层面的加工,最终在不同皮层功能区相应神经元细胞的感觉基因中,产生知觉的整合。如我们看到一件物品,除了视觉形象外,同时还会联想到它的质地、属性、来源等等相关的信息。这种信息电脉冲所形成的“感觉基因”功能表达和相关神经元间联系的形成,就成为长期记忆形成的神经结构基础。
   对于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它也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感觉,而且可以对外界刺激形成习惯化或敏感化,这足以使人们对造物的神奇叹为观止。而大脑所拥有的几十亿个神经元细胞,它们形成的受纳、处理和输出信息的神经元群结构,就更使得人们多少年来一直在大脑的迷宫前徘徊。除了大脑贮存记忆信息的部位和形成感知觉的机理让人难于猜透外,(1)感觉印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神经生理基础?(2)大脑形成记忆的过程?(3)睡眠的机理?这三个问题,同样也是令人心往而神迷。
  2.2 感觉印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神经机理
  感觉印记,也称瞬息记忆、瞬时记忆、掠影式记忆。如片刻即逝的景物印象、某种很平常过耳即逝的声音在耳中的余响等。短时记忆是指时间界定在几秒种至1分种之内的记忆。长时记忆应分为两类,一类是非长久的长时记忆,一般能保持几分种到几小时甚至几天;另一类是长久的长时记忆,能够保持几星期、几个月或几年以上。通过前面一章的叙述,结合认知神经生物学的有关知识,上述几种记忆的神经生理基础已易于被人们所认识。
  2.2.1 感觉印记的形成
   感觉印记最易于理解。如前所述,大脑皮层神经元“感觉基因”功能被表达后,信息脉冲电传送到该神经元,就会被神经元的“感觉基因”感受到。打一个比方, “感觉基因”的空间构形就像一张蜘蛛的网,信息脉冲电是触网的一只飞虫,虫触动了网,蜘蛛会马上感觉到。信息脉冲电作用于神经元的“感觉基因”,神经元也 会马上感觉到。两者的区别,蜘蛛自己能识别是什么飞虫,神经元却靠感觉基因只对相应的脉冲电起反应而识别信息。所以我在前面说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有感觉,和单个神经元细胞也有感觉是一样的。感觉印记就是外界信息脉冲电作用于初级皮层感觉区或稍高一级皮层感觉区后,在相应神经元细胞产生的一过性触觉。
  2.2.2 短时记忆的形成
   外界信息在脑内产生感觉印记后,绝大部分都很快消逝。只有小部分重要的,可能是新奇的,或者是大脑当前正拟摄入的信息,可以在大脑额叶注意系统的作用下,使信息的几个不同侧面能够在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同步保持相当强度的兴奋,时间在几秒种到1分种之间,从而成为短时记忆产生的神经生理基础。究其原 理,新异信息可以使相应皮层神经元细胞产生相当强度的兴奋,进而对其它神经元细胞产生侧抑制而保持短时记忆。而对于非新异的信息,大脑可以主动使外界信息从感觉印记进入短时记忆。当大脑在思考某个问题时,与该问题所包含信息相关的神经元细胞、以及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的策略性神经元细胞群,同步地或次序地产生兴奋,而其它神经元细胞相应地受抑制。当策略性神经元细胞感觉到还缺少某种信息时,它可以兴奋大脑的整合系统,包括多个皮层的策略神经元群、额叶的“注 意神经元群”、隔叶的神经元群以及海马边缘系统(人在注意力集中时上述几个部位代谢增强,而额叶损伤的病人难于完成需要注意力集中的工作,以及动物隔和海马区θ节律与朝向和注视环境中刺激的行为活动有关,也与信息的储存和再现有关)。由它们对大脑其它区域的信息信号进行检索,一旦发现需要的信息脉冲电,则立即使其相应的神经元细胞兴奋。这样,这个信息(也就是大脑需要的信息)就会从感觉印记进入短时记忆。
  2.2.3 长时记忆的形成
  长时记忆中的非持久性长时记忆,是由短时记忆转化而来,时间在几分钟至几天甚至几星期。当外界新异信息引起的神经元兴奋性很强,或者大脑整合系统中的策略神经元群强化了该信息的兴奋性, 这个记忆信息就可通过额叶注意神经元群发放高频脉冲到海马区,引起海马区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增强(LTP)。而形成了LTP的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可以通过抑 制性反馈和兴奋性前馈作用,诱导大脑皮层中与该信息相关的神经元群继续兴奋并形成LTP。这样,形成了LTP的某处神经元细胞一旦被兴奋,与某信息相关的有关神经元细胞也很容易被兴奋,这个信息也就很快地被再现出来。由于大脑中LTP可以持继保存几小时、几天甚至几星期,所以就形成了非持久长时记忆的神经生理基础,同时也是形成持久性长时记忆所必不可少的过程。持久性的长时记忆,时间在几星期、几个月、几年或者更长。其原理与非持久长时记忆基本上差不多。当非持久性长时记忆被反复兴奋,所有参与该信息兴奋的神经元间形成了较为固化的神经突触联系,以后当某一神经元感受到该信息的一个侧面而兴奋,其它神经元通过突触联系也很快兴奋,该信息的其它内容即被提取出来。这是持久性长时记忆在非持久性长时记忆的基础上形成的原理。
  2.3 大脑形成记忆的过程
   通过以上对感觉印记、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神经机理的分析,我们大脑形成记忆的过程也变得较为明显。每天,每一个时刻,大脑神经元细胞都会接收到大量的信息脉冲电。但是它们的绝大部分并没有形成记忆。其中一部分,是因为神经元细胞(包括感觉传导通路上神经元细胞)对这类信息脉冲电产生了习惯化,不再产生兴奋。另一部分是由于神经元产生的兴奋被附近神经元细胞强度更大的兴奋的抑制。只有数量很少的信息脉冲电,主要是新异刺激产生的信息脉冲电,以及兴奋性已被中枢自我增强的某种频率脉冲,它们产生了较强的细胞兴奋,并在额叶“注意”神经细胞群及海马、隔叶的共同作用下,细胞的兴奋得到持续的保持,信息脉冲电产生感觉印记后,又转入了短时记忆。
在 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平常人可以对7个左右的记忆模块材料同时形成短时记忆。认知心理学据此认为存在着保存短时记忆的记忆回路和槽道。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人们能同时形成多少个短时记忆的能力,取决于额叶“注意”神经元群及海马、隔叶能多大程度地同时兴奋不同部位的神经元细胞,也取决于单个皮层功能性神经元细胞群内部能同时有多少个神经元“超柱”结构产生兴奋而不产生相互抑制。两者之中可能后者更为重要,而它们能同时兴奋的神经元“超柱”结构可能就是7个或7组左右。
  如果形成短时记忆的信息脉冲电产生的兴奋很强,可以通过额叶“注意”神经元细胞群向海马发放高频电脉冲,诱导海马神经细胞突触传递的LTP 形成,并进而产生相应皮层功能区神经元突触传递的LTP形成。这时大脑皮层中形成了该信息的非持久长时记忆。从临床的资料看,一个海马、杏仁体、乳头体、颞柄、丘脑背内侧核或隔核损伤(不同文献的表述存在出入,这些部位应该是共同参与海马边缘系统诱导皮层神经元细胞的LTP形成)的病人,他们把短时记忆向长期记忆转化的能力也会严重受损或完全丧失,而原先所拥有的长期记忆以及感觉印记却并不会丢失。另一方面,如果在短时记忆向长期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因为电击、作用于海马等部位的受体阻滞剂、严重脑震荡以及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等因素(影响到海马边缘区及皮层的LTP形成)的影响,短时记忆也将不能转化为长时记忆。这也从临床和行为的角度,对本文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非持久长时记忆向持久性长时记忆转化前面已说得十分明白,主要是形成了相关皮层神经元间的神经突触联系。无论形成长时记忆的信息是感觉经验或者是学习经验,都可以明显地改变大脑的解剖结构、生化水平和旦白质水平。我们可以来看几个例子:一、新生猫视皮层神经元已经具备成年动物的神经元的基本反应特征,表明神经元连接的基本模式的确是由遗传决定的。但在幼猫出生后第一周内,缝合其一侧眼睑直至1-3个月后再打开,虽然它在许多方面都没有明显的异样——瞳孔 反应正常,视网膜电图正常,神经节细胞,甚至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反应特性也基本正常,但在其视皮层中只有很少细胞对该眼的刺激有反应,且这些神经元的感受野出现异常。在新生猴上进行类似的实验,结果也是十分相似。从平行的形态学研究进一步表明,在上述手术后,幼猫外侧膝状体细胞的反应虽然基本正常,但接收来自缝合眼的外侧膝状体层次细胞胞体只及正常的一半。在视皮层,由缝合眼提供优势输入的眼优势柱萎缩、变窄,而正常眼提供优势输入的眼优势柱则变宽(《脑科学的现代进展》第49页)。虽然上述现象只是在幼猫和幼猴的特定发育时期才会出现,但也已经足以说明感觉经验(实际上就是电脉冲)能够引起从神经元胞体、突触联系到功能性细胞群的形体解剖的改变。二、丰富环境和贫乏环境的养育实验:把同一窝的同性幼鼠在生后一段时间断乳以后,随机分做三组,分别放在标准生活群(简称SC)、丰富化的生活条件(简称EC)和贫乏化的生活条件(简称IC)三种环境中饲养一段时间,然后做脑组织检查,在排除了非学习的因素和社群经验的因素的影响以后,发现EC鼠的大脑皮质重量,主要是某些功能皮质区的重量明显比IC鼠的重;乙酰胆碱脂酶(AChE)活性水平比IC鼠的高;EC鼠在树突刺的数目、树突的分枝数、突触连接的大小和数目上都明显比IC鼠的大。这就足以证明,学习记忆的神经电脉冲能改变脑的结构特性(《生理心理学》第491页)。3、学习经验对脑的生化方面的影响:在大鼠走“钢丝”的训练、改变用爪习惯的训练、回避电击的训练、视觉辨别的训练和印记学习等实验中,训练鼠在某些相关的功能性神经元细胞群的RNA含量、旦白质合成数量、乙酰胆碱的数量等方面,都比对照鼠的要多。
  实际上,在皮层神经元,当形成突触联系的LTP时,神经元内部已经发生了生化和蛋白成份的变化。形成突触联系以后,由于突触结构的可塑性,如果长时间不兴奋,该突触联系也可以中断,所以长时记忆并不就是永久记忆。但是突触如能间断地被兴奋,则突触的保持时间就会很长,记忆保持的时间也很长。
  2.4 记忆形成与睡眠的关系
   揭开睡眠的迷底一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目标,尤其是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睡眠与记忆的巩固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已经发现脑干上行激活系统和上行抑制系统的兴奋性,决定着大脑皮层处于清醒或睡眠状态。但是动物睡眠的意义?睡眠的神经机制?睡眠过程中REM时相的机理?以及睡眠与记忆的关系等等问题,人们都并不清楚。本文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结合睡眠过程中脑电变化的特点,提出了睡眠机理的新观点。相信读者通过以下几方面的了解,可以对自己睡眠的过程产生全新的认识。
  2.4.1 从睡眠的生物学意义来看,睡眠显然是为了恢复疲劳
   虽然由于不同的动物以及不同的环境,睡眠的习惯会不同,比如有蹄类动物站着睡眠、鸟类在飞行时也能睡眠,时间也不一样,如马每天睡2小时,狒狒每天睡20个小时。但是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毫无例外地要睡眠,也几乎都是疲劳了才需要睡眠。有些学者认为恢复疲劳不是睡眠的目的,因为白天强烈的代谢消耗对夜间的影响甚微。其实这是偏面的。真正的疲劳不是代谢的强度,而应该是基因表达的失衡程度。肝、肾、心肌细胞代谢快,韧带、肌腱、骨骼细胞代谢慢,它们一样都能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神经元细胞在白天和晚上都在活动,但是基因的功能状态不一样。我们已知脑内的信息载体是神经脉冲电,而不同频率的神经脉冲电可以引起神经元不同基因功能的表达。神经元由于这些基因功能的表达,产生自身形态结构和突触传递功能的改变,形成学习记忆的神经结构基础。从记忆信息贮存的角度,这些基因功能的表达是必需的,但是从神经元生理代谢的角度,这些基因功能的表达,可能反而扰乱了神经元内部的代谢平衡。并可以引起神经元内部纤维的缠结和蛋白的堆积。这些变化可以引起神经元细胞的功能退化或老化,所以中医认为过虑伤神,是有科学依据的。人在剧烈活动时,神经元基因表达的平衡性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所以对睡眠并没有多大的影响。相反,大脑过度的思虑由于其脉冲电的频率特性,因为造成内部代谢的失衡,导致神经元的疲劳,而对睡眠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说睡眠是为了恢复脑细胞的疲劳,睡眠时大脑特殊的脑电活动有利于神经元调整其自身的生理平衡。
  2.4.2 进入睡眠是大脑皮层相对占主动的一个过程
   我们知道心中有急事等着去做的人不会进入睡眠,心中装着事的人睡着也不香,年龄大的人因为脑电活动的必然增长,睡眠也变得越来越差。这就明显的告诉我们:大脑活动的兴奋性是决定清醒还是睡眠的一个关键因素,脑干上行激活系统提供了大脑清醒时相电活动的基础,而大脑自身的脉冲电活动才是决定睡眠的一个关键因素。我相信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睡眠过程中,我们往往只关心脑干上行激活系统和上行抑制系统,以及脑脊液、血液中所谓“睡原”所起的作用,而对大脑皮层在睡眠过程中的主动性认识不够。
  2.4.3 睡眠是主动的过程,神经元脑电活动并未受到抑制
   我们比较觉醒和睡眠五个时相的脑电图,可以发现人类(动物也一样)在睡眠过程中,脑电活动并未减弱,相反有些神经细胞的脑电活动在睡眠中反而增强。在脑电图的记录显示,人清醒时记录的脑电活动频率快、波幅小,随着睡眠的深入,脑电频率减缓,波幅增大,到睡眠的阶段四时最为明显,然后到快速眼动睡眠(REM)时又产生与清醒时相似的脑电波。对于睡眠时脑电图的这种变化,人们觉得很难理解,尤其REM时相,更是令人捉摸不透,有人甚至认为睡眠是个消极的过程。但是仔细分析脑电图的这些变化,我们还是能够理出一个思路:首先,睡眠一至四时相是脑电活动同步化的结果。脑干上行抑制系统产生一种上行性的电脉冲频率,逐渐诱导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的电脉冲活动与其同步化,因而在脑电图上记录的脑电频率逐渐减缓、波幅逐渐增大(当然这时也不能排除皮层局部区域的强烈放电活动,产生纺锤状的阵发波)。大脑皮层神经元这种脑电活动的变化,可以诱导细胞某些基因功能的表达,达到其调整内部代谢平衡的目的。所以慢波脑电取代清醒时的脑电活动,是为了达到其消除疲劳的目的。
  2.4.4 睡眠的REM时相是神经元细胞恢复代谢平衡的特殊过程
   在睡眠过程中,皮层神经元受到脑干上行抑制系统同步化脉冲电的调制,到睡眠的三、四时相同步化作用最为明显。皮层神经元受慢波脉冲电作用一段时间后,它们调整细胞代谢平衡的基因功能得以表达。在这些基因功能表达以后,皮层神经元的内部环境发生变化,细胞的自身电活动活跃起来,抑制并替代脑干上行抑制系统同步化脉冲电作用,大脑进入REM时相,在脑电图上表现为类似于清醒时的脑电活动。由于此时皮层各功能区神经元细胞的活动相对独立,电活动触发的知觉映像(梦境)都是一些零碎的片段,缺乏时空上的联系和事件上的相关性。睡眠早期的梦境与白天的经历有一定联系,后期可能触发了一些较早先的记忆及经验,潜意识的内容占主导地位,一般只出现些怪异的带有知觉经验的梦境。也由于皮层神经元自身互不协调的电活动,在REM时相伴随着快速的眼动、零乱的肌肉运动、呼吸、脉搏加快而并不存在意识感觉等等现象。由于这时候存在神经元自身的电活动,外界脉冲电想要激活它们,需要有更强的电脉冲,所以REM期睡眠 脑电活动表现为清醒时相,而唤醒阈值却最大,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另外实验证明人为破坏REM睡眠影响记忆的形成,可以引起受试者易怒、精神难集中、偶而 的糊涂甚至出现精神症状,这也很正常,大脑神经元恢复内环境的过程被打断,细胞功能不能得到恢复,当然会出现这些现象。
  2.4.5 成人睡眠的周期性变化
   从成人睡眠一夜的脑电变化,我们可以看出皮层神经元细胞在脑干上行抑制系统同步化脉冲电的作用下,其自身脑电活动的过程。一开始,显然脑干抑制系统的脉冲电作用占优势,所以脑电活动慢慢地从快节律转向慢节律,这是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电活动被同步化的结果。到睡眠的三、四时相时慢节律最明显,由于脑电活动被同步的原因,脑电图上的波幅也逐渐增大。后来由于神经元调整代谢基因的功能表达,细胞内部生化组成发生变化,神经元细胞自身的电活动逐渐增强,并最终抑制替代了脑干上行抑制系统的同步化脉冲电,此时睡眠的REM时相脑电活动就出现了。一段时间以后,当神经元内环境相对平衡后,细胞电活动逐渐减弱,最后又是同步化脉冲电占了优势。由于两者相互作用的原因,REM睡眠并不是在第四时相之后立即出现的,而是每次都是先依次出现一小段的第三、二时相,才进入REM时相。之后又是从REM时相进入第二时相,再依次进入第三、四时相。睡眠过程的这种脑电图表现与睡眠的机理是完全相吻合的。
  2.4.6 从生命进程不同时段脑电图的变化,也可看出睡眠机理的一些端倪
  婴儿刚出生时,睡眠各个时相的特点不是很明显,以REM 时相为主。这是因为婴儿出生后接触的外界事物都是新异刺激(新异刺激可以引起基因功能的表达,产生相应的神经联络),皮层相关神经元的基因表达相当频繁,睡眠时为了恢复,其REM时相睡眠就较成人长了很多。不过婴儿刚出生时皮层神经元兴奋性不高,自身恢复内环境平衡的能力强,与脑干上行抑制系统的相互作用不明显,所以睡眠的各个时相并不很明显。之后随着睡眠时相的渐趋明显,REM时相所占时段逐渐减少,睡眠的慢波时相逐渐增长,并逐渐过渡到成人的睡眠时相。随着生命进程的继续延伸,老年人大脑皮层脑电活动逐渐增强,意识的张力逐渐增高,脑干上行抑制系统的同步化作用逐渐减弱,在脑电图上表现为睡眠一、二时相的增加,三、四时相以及与之相伴的REM时相的减少。脑电图在老年人的这种改变与现实情况是十分相符的。老年人由于大脑皮层兴奋性高,脑干上行抑制系统功能减弱,其睡眠变得较浅而易醒,在脑电图上主要表现为睡眠的一、二时相。而由于三、四时相同步化脉冲电作用的减弱,大脑神经元恢复细胞生理代谢平衡的基因功能得不到表达,睡眠的REM时相也相应减少,而老年人由于调节代谢基因的功能不能表达,导致了神经元细胞内的纤维缠结、蛋白堆积及脂质沉着等等变化。
上述对睡眠机理的几点分析,从行为、脑电变化和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对睡眠生理过程的诠释较为全面、透切,但是中间也会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成份,尚有待专家学者批评斧正。
记忆的原理
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形成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
  是通过感知得到信息并在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是整个记忆活动的开始,依据事先有无目的,可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保持是信息的编码与储存,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说,再现和回忆都可以归入信息检索里来,这样所有的记忆基本上要通过以下历程:
  1 .编码
  我们在学习文字时,按事物的形状、声音、意义,分别编成各种代码(文字),依类是形码、声码、意码。同样在储存信息之前把信息译成记忆码的过程,我们就叫做编码。
  从当前的脑科学研究成果中,我们得知脑是由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构成的,神经细胞分为树突、细胞体和轴突三部分。树突于树突之间的相接处叫突触。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突触就会生长、增加,使之与相邻的神经细胞联结、沟通。接受同样的刺激次数越多,其联结就越紧密而形成了定式,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记忆。
  到底神经元通过什么规律将外界接收的信息编码呢?这个问题只好留给聪明的科学家了,要提高记忆力,就需要掌握编码规律,然而在科学家们解开这个迷之前,只好通过专家们总结的规律来改进我们的方法了。
  我们知道感官系统对于刺激并非悉数接收,所以记忆时所获得的编码也并非是所有事件精确的被记录,而是由于知觉经验和感知经验去判断要选择哪些做为记忆码内容。所以,记忆码是被选出来的信息中建立起来的。
  为了提高编码的效率,我们在记忆信息之前,对信息进行系统的程序化处理,再进行识记会提高编码效率,提高记忆。
  前面我们说过神经元的联结越密越会形成定式。这个定式我们也叫神经回路。神经回路的形成一般认为有四个连续阶段,也可以认为是信息保存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通过感觉系统获得信息,储存在大脑的感觉区内,储存的时间很短,如果信息这时通过加工处理,分类就会形成新的印象转入下个阶段。这一阶段是由脑内海马神经细胞回路网络受到连续的刺激而形成的,也就是突触结合长时间持续增强,会延长信息停留的时间,这个阶段也叫第一级记忆,信息在第一级记忆停留长时间后就会进入第二级记忆,这个阶段信息的保留可能和蛋白质合成有关,我们的信息如果常被使用,它就不会被遗忘,而会再往下一级跳,在第三级记忆内就会形成神经回路网络,脑内新突触的联系越多,就被认为是记得越牢固,更准确的说就是被存储在大脑中了。
  3 .检索
  我们脑内的神经元反映的信息在需要用的时候可以被准确的再次呈现,也就是储存在DNA链上的信息基因,在适当条件下,指导合成信息蛋白并呈现的过程。在信息处理的角度,我们都关心怎么找到信息,而找到信息的结果,也正是再认、再现的目的。
  前面我们探讨了记忆的历程,下面按先后阶段顺序,将记忆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感官记忆
  感官记忆是指个体凭视、听、味、嗅等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瞬间记忆(一般按几分之一秒计算)。感官记忆只留在感官层面,如不加注意,马上就会消失。
  ①感官记忆的编码
  前面我们说过,记忆编码时并非全部编录,而是有选择性的,指的就是感官记忆的编码。感官所选择的信息不是刺激本身引起的,影响感官记忆编码的是个体的主观因素。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在专心工作的时候,听不到周围的声音。有人会说专心工作是注意力集中的原因,没错!个体的主观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注意力。所以集中注意力是提高记忆力的基础。
  ②感官记忆的存储
  感官记忆的时间非常的短,然而在试验中我们会发现,在视觉刺激后留有暂时的余像,比如卡通动画就是连续静止的画面在我们面前快速运动产生。除了余像,声音也会有短时间的余留,然而余音、余像现象只在一秒内,甚至半秒内完成,所以对于提高记忆力没有什么意义。
  (二)短时记忆
  当我们注意力集中于刺激感官记忆的信息的时候,这些信息立刻被我们意识到了,这时候就转入了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个体可以刺激发生同时能够意识到并保持在20秒左右的记忆。生活中我们从电话本里查找到一个电话,然后凭记忆按下电话号码,可是打完电话你却完全记不起电话号码了。这就是你运用了短时记忆。
  ①短时记忆的编码
  60年代以来,有大量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编码是声码。语言刺激在这个阶段更容易获得。
  ②短时记忆的储存
  一般的短时记忆只能保持二十秒左右,最长不超过一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们能储存多少信息呢?答案是7±2即5~9个项目,平均为7个项目。这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米勒在其论文《魔力之七》中被证实的。这个七是指什么呢?七个数字,还是七个人名,或是七件东西?其实都可以。最重要的是这个东西不要有关系,以免产生联想或推理而影响了短时记忆。
  ③短时记忆的检索
  是不是存入了7±2个项目后,我们提取的时候也可以得到这个数目呢?在心理学家们大量的实验后得到的结论是:短时记忆储存的信息,在检索的时候需要时间,检索的信息越多,需要的时间越长。
  (三)长期记忆
  短时记忆经过复习后就会进入长期记忆,但是如果不加复习就会遗忘。长期记忆的保持时间可以是1分钟以上,甚至终生不忘,所以也可以叫永久记忆。我们生活中所用的知识就来自长期记忆。
  比如,你要记information这个单词,如果运用整体记忆,你需要花很多时间记忆,但是运用短时记忆的7±2规律,拆成in、for、ma、tion就非常好记了。这是短时记忆的功效。如果你要保持更长的时间,就要进行多次重复才可以记忆更长时间即进入长期记忆阶段。
  ①长期记忆的编码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佩沃提出长期记忆中双重编码说。即主张语文信息的处理,以意码为主,非语文信息的处理,以形码为主。比如,一块手表,我们即可以在脑中形成一个图像,也可以表达为“一种计时工具”。前者是形象的形码,后者为语言的语义码。人们在记忆的时候,语义码和形码是双向并进的,它们既是平行又相联系并且可以互相转换。
  信息由短时记忆转为长期记忆,采用什么方式编码,更重要的是看材料本身性质来决定。比如,你看一篇文章,最终留下的应该是意义而不是图像,相反,看到一个帅气的人或漂亮的人,你绝不会记住大概的意思,而是会很长时间记住他(她)的长相。
  ②长期记忆的储存
  长期记忆的容量极大,这与有效编码是分不开的。长期记忆储存着两种不同的记忆:
  1 .程序性记忆
  所谓程序性记忆,即对做事方法的记忆,学习者将做事的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记忆。更简单的说就是做事的先后顺序的记忆。
  2 .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实和事件的回忆。陈述性记忆又分为经历性记忆和语意性记忆两种。经历性记忆与个人生活经验相关,是个人生活事实的写照,故又称为自传式经验。语意性经验则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抽象事物的理解。我们的知识基础大都是语言、文字等语意性经验的表现。
  虽然我们在研究长期记忆储存的时候将它分类为程序性和陈述性记忆,但在应用中它们是合一的。比如科学的理论和实践。
  ③长期记忆的检索
  长期记忆在保存的过程中会随时间变化而产生量和质上的变化。比如原来知识的内容,被扭曲或简单化,变得更合理或是变得更具体、更详细。这些变化会引起记忆检索的困难,因此长期记忆的提取需要一些线索,并且线索中所包含的信息与记忆的内容越匹配越易回忆。就像图书馆里找书需要索引一样。另外,适当的复习可以有效的防止信息随时间变化而被扭曲。
&&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所谓经历过的事物,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如见过的人或物、听过的声音、嗅过的气味、品尝过的味道、触摸过的东西、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等。这些经历过的事物都会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并在一定条件下呈现出来,这就是记忆。例如,我们读过的小说,看过的电视节目或电影,其中某些情景、人物和当时激动的情绪等都会在头脑中留下各种印象,当别人再提起时或在一定的情境下,这些情景、人物和体验过的情绪就被重新唤起,出现在头脑中。
记忆同感知一样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记忆是比感知更复杂的心理现象。感知过程是反映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对象,它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记忆反映的是过去的经验,它兼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
 l.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例如,我们参观所得的印象就是形象记忆。形象记忆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味觉的、触觉的。如我们见到过的人或物、看到过的画面、听过的音乐、嗅过的气味、尝过的滋味、触摸过的物体等的记忆都属于形象记忆。正常人的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通常发展得较好,在生活中起主要作用。触觉记忆、嗅觉记忆与味觉记忆,虽然一般正常人在这些方面也都有一定发展,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可称之为职业形式的记忆,因为只有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由于特殊职业的需要,这些记忆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对于缺乏视觉记忆、听觉记忆的人,如盲人或聋哑人等,其触觉记忆、嗅觉记忆、味觉记忆等会得到惊人的高度发展。
 2.运动记忆
运动记忆是以过去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对游泳的一个接一个的动作的记忆,对体操、舞蹈动作的记忆等都属于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运动、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形成及熟练的基础,对形成各种熟练技能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运动记忆一旦形成,保持的时间往往很长久。在运动记忆中,大肌肉的动作不易遗忘,而小肌肉的动作易遗忘。
 3.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例如,对过去的一些美好事情的记忆,对过去曾经受过的一次惊吓的记忆,或对过去曾做过的错事的记忆等都属于情绪记忆。情绪记忆的印象有时比其他记忆的印象表现得更为持久、深刻,甚至终身不忘。在某种条件下,它还可以引起习惯性恐惧等异常症状。
 4.逻辑记忆
逻辑记忆是以语词、概念、原理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所保持的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例如,我们对心理学概念的记忆,对数学、物理学中的公式、定理的记忆等都属于逻辑记忆。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具有高度理解性、逻辑性的记忆,对我们学习理性知识起着重要作用。
 (二)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它的印象在人脑中只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就是说,对于刺激停止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有一个极短的感觉信息保持过程,但如果不进一步加工的话,就会消失。感觉记忆的最明显的例子是视觉后像。
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模像记忆或感觉储存阶段。感觉记忆的特点是:在感觉记忆中,信息是未经任何加工的,按刺激原有的物理特征编码的。例如,视觉性刺激通过眼睛登记在图像记忆中;听觉性刺激通过耳朵被登记在音像记忆中。感觉记忆以感觉痕迹的形式保存下来,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感觉记忆的容量较大,它在瞬间能储存较多的信息。感觉记忆内容保存的时间很短,据研究,视觉的感觉记忆在1秒钟以下,听觉的感觉记忆在4~5秒钟之内。
在感觉记忆中呈现的材料如果受到注意,就转入记忆系统的第二阶段——短时记忆;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则很快消失。
短时记忆是指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保持的时间比感觉记忆长些,但一般不超过一分钟的记忆。例如,我们打电话通过114查询,查到需要的电话号码后,马上就能根据记忆拨出这个号码,但打完电话后,刚才拨打过的电话号码就忘了,这就是短时记忆。我们听课时边听边记下教师讲课的内容,也是靠的短时记忆。
实验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是7±2个组块。组块,就是记忆的单位。究竟多大的范围和数量为一个组块,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它可以是一个或几个数字、一个或几个汉字、一个或几个英文字母,也可以是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例如,呈现一系列的数字“96”给一个人,让他听一遍或读一遍之后立刻回忆,只能回忆起5~9个数字。但如果把上边的一系列数字分成2845、963、8585、196这样四个组块呈现给被试,就很容易使这14个数字保持在短时记忆中,使记忆内容的量扩大。由此可,短时记忆容量的决定因素往往不是取决于记忆的项目数,而是决于其组块数。若以一个字为一个组块,可以记住5~9个字;以短语为组块,可以记住16~20个字;若以一句律诗为组块,以记住20~28个字。组块化提供了一个超越短时记忆存贮空间度的一种手段。对短时记忆的材料适当加以组织,可在短时间内住更多的内容。例如,学习外语,以课文记忆效果最好。课文记正是把许多单词构成的无论是在时空结构还是在意义上都紧密联的句子作为一个组块,使每个组块增大,相应地减少了组块量,提高了词汇量和记忆效果。这比只以每个单词作为一个组块,而导每次学习不得超过7土2个单词的方法的效果要优越得多。
研究表明,短时记忆倾向于对言语材料进行听觉编码。随着研究的深入,又进一步发现短时记忆还采用视觉编码与语义编码,并短时记忆会受到声学上相似性的干扰。康拉德(Conrad)在实中选用两组容易混淆的字母BCPTV和FMNSX为材料,发现记混淆经常发生在声音特性有关方面,发生在声音相似的项目间(如S和X)。
实验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内容保持的时间在没有复述的情况,18秒后回忆的正确率就下降到10%左右。如不经复述,大约1分钟之内就会衰退或消失。
短时记忆的内容若加以复述、运用或进一步加工,就被输入长记忆中,否则,很快消失。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记忆中的贮存时间超过一分钟以上,直至数日、数周、数年乃至一生的记忆。
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没有限制的,它贮存的信息时间长,可随时提取使用,与短时记忆相比,受干扰小。
短时记忆的内容经过复述可转变为长时记忆,但也有些长时记忆是由印象深刻一次形成的。最近的研究表明,长时记忆的信息是以组织的状态被贮存起来的,主要以意义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的,通过整理、归类、贮存并提取。
记忆的三种类型若按信息加工的理论来划分,它们的关系是: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其痕迹就是感觉记忆;感觉记忆中呈现的信息如果受到注意就转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若得到及时加工或复述,就转入长时记忆,其关系如图4-1所示:
图4-1 记忆系统模式图
(三)按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划分,记忆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的记忆。它是有意识提取信息的记忆,强调的是信息提取过程的有意识性,而不在意信息识记过程的有意识性。外显记忆能随意地提取记忆信息,能对记忆的信息进行较准确的语言描述。例如,自由回忆、线索回忆以及再认等,都要求人们参照具体的情境将所记忆的内容有意识地、明确无误地提取出来,因而它们所涉及的只是被试明确地意识到的,并能够直接提取的信息,用这类方法所测得的记忆即为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它是未意识其存在又无意识提取的记忆。它强调的是信息提取过程的无意识性,而不管信息识记过程是否有意识。也就是说,个体在内隐记忆时,没有意识到信息提取这个环节,也没有意识到所提取的信息内容是什么,而只是通过完成某项任务才能证实他保持有某种信息。正因为如此,对这类记忆进行测量研究时,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去回忆所识记的内容,而是要求被试去完成某项操作任务,被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反映出他曾识记过的内容的保持状况。如果人们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受到了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或者说由于先前的学习而使完成这些任务更加容易了,就可以认为内隐记忆在起作用。
w&&&&&&& 1.
w&&&&&&& 2.
w&&&&&&& 3.
w&&&&&&& 4.
w&&&&&&& 5.
w&&&&&&& 1.
&&&&&&&&&&&&
“”“”(tipofthetongue)
w&&&&&&& &&&&&&&&&&?
w&&&&&&& &&&&1.
w&&&&&&& &&&&2.“”“?”“?
w&&&&&&& 3.
w&&&&&&& &&&&4.
w&&&&&&& &&&&5.
w&&&&&&& 6.
&&&&&& &&&
&&&&&&&&&&&
&&&&& &&&&&&
从抽象性来分,主要可分为:
  (1)直观行为思维
  直接与物质活动相联系的思维,又叫感知运动思维。孩子最初的思维往往是直观行动思维。运动员对技能和技巧的掌握也需要直观行动思维做基础。这种思维主要是协调感知和
动作,在直接接触外界事物时产生直观行动的初步概括,感知和动作中断,思维也就终止。
  (2)具体形象思维
  以具体表象为材料的思维,是一般形象思维的初级阶段。它借助于鲜明、生动的表象和语言。在文艺创作中经常运用。
  (3)抽象逻辑思维
  以抽象概念为形式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它主要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思维,是人类最基本也是运用最广泛的思维方式。一切正常的人都具备逻辑思维能力,但一定有高下之分。
  以目的性来看,可以分为:
  (1)上升性思维
  以实践所提供的个别性经验为起点,把个别经验上升为普遍性的认识。个别性思维大多来自日常的活体验,过于直接和个性化,因而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其真实性有待实践检验,最终上升为普遍性认识。
  (2)求解性思维
  围绕问题展开思维,依靠已有的知识去寻找与当前现状之间的中间环节,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如小孩子解答数学题,先分析已知条件,看看问题,最后再找由条件到问题之间的桥梁。
  (3)决断性思维
  以规范未来的实验过程或预测其效果为中心的思维。遵循具体性、发展转化、综合平衡三条原则。
  从智力品质上划分,可以分为:
  (1)再现思维
  是依靠过去的记忆而进行的思维。把已经学过的知识原封不动地照搬套用,就属于这一种。
  (2)创造思维
从思维技巧上看,还可分为:
  (1)归纳思维
  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推导出它们的一般规律和共通结论的思维。
  (2)演绎思维
  把一般规律应用于一个个具体事例的思维。在逻辑学上又叫演绎推理。它是从一般的原理、原则推及到个别具体事例的思维方法。
  (3)批判思维
  一面品评和批判自己的想法或假说,一面进行思维。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历来都强调批判思维。批判思维包括独立自主、自信、思考、不迷信权威、头脑开放、尊重他人等六大要素。
  (4)集中思维
  从许多资料中,找出合乎逻辑的联系,从而导出一定的结论;对几种解决方案加以比较研究,从而导出一种解决办法的,就属于这种思维。
  (5)侧向思维
  利用“局外”信息来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思维,如同眼睛的侧视。侧向思维就是从其它领域得到启示的思维方法。
  (6)求异思维
  也叫发散性思维。同一个问题探求多种答案,最常见的就是数学中的一题多解或语文中的一词多意。
  (7)求证思维
  就是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去验证某一个结论的思维。求证思维的结构包括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每个人每天都会用到求证思维。
  (8)逆向思维
  从反面想,看看结果是什么。
  (9)横向思维
  简单地说就是左思右想,思前想后。这种思维大都是从与之相关的事物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横向思维的思维方向大多是围绕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或是在对各个与之相关的事物的分析中寻找答案。
  (10)递进思维
  从目前的一步为起点,以更深的目标为方向,一步一步深入达到的思维。如同数学运算中的多步运算。
  (11)想像思维
  就是在联想中思维,这是在已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是由此及彼的过程。
  (12)分解思维
  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各个部分,从每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中去寻找答案。
  (13)推理思维
  通过判断、推理去解答问题。也是一种逻辑思维。先要对一个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再以此类推。
  (14)对比思维
  通过对两种相同或是不同事物的对比进行思维,寻找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与特性。
  (15)交叉思维
  从一头寻找答案,在一定的点暂时停顿,再从另一头找答案,也在这点上停顿,两头交叉汇合沟通思路,找出正确的答案。在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时经常要用到这种思维,如“围魏救赵”。
  (16)转化思维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把问题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更清晰。
  (17)跳跃思维
  跳过事物中的某些中间环节,省略某些次要的过程,直接达到终点。
  (18)直觉思维
  一次性猛然接触事物本质的思维,它是得出结论后再去论证。这种思维需要平时对事物本质认识的积累。直觉思维由显意识→潜意识→显意识构成一个动态整体结构,以整体性和跃迁性区别于其他思维形式。
  (19)渗透思维
  分析问题时,看到错综复杂的互相渗透的因素,通过对这些潜在因素关系的分析解决问题。
  (20)统摄思维
  凭借思维来把握事物的全貌,并统摄推论各个环节。它是用一个概念取代若干个概念,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思维。
  (21)幻想思维
  “脱离现实性”是它最主要的特点。幻想思维可以在人脑中纵横驰骋,也可在毫无现实干扰的理想状态下,进行任意方向的发散,从而构成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幻想的脱离实际,也就无法避免错误的产生,但只要幻想最终能回到现实中来并加以现实的检验,错误就会被发现和纠正。
  (22)灵感思维
  人们在创造过程中达到高潮阶段以后出现的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突破。它常常以“一闪念”的形式出现,是由人们潜意识思维与显意识思维多次迭加而形成的,也是人们进行长期创造性思维活动达到的一种境界。
  (23)平行思维
  是为了解决一个较为大型的问题,需要从不同的方向寻求互不干扰、互不冲突即平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它也是发散思维的一种形式。
  (24)组合思维
  在思维过程中,通过对若干要素的重新组合,产生新的事物或是创意。组合法是根据需要,将不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
  (25)辩证思维
  以变化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与逻辑思维相对立。运用辩证法的规律进行思维,主要是运用质与量互相转化、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三个规律。
  (26)综合思维
  就是多种思维方式结合起来运用。很多问题光靠一种思维方式是不能解决的,必须有多种思维方式综合运用才能解答。
  理论上说,分类越详尽越好。但有些思维方式在训练与应用的过程中并不需要严格区分,一是很多思维方式总是共同起作用,二是有些思维方式统一在某种思维方式之中。
一、识记的规律&&& 识记是人们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理论角度讲,识记是信息的输入(编码)过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将识记分为不同的种类。根据识记有无明确目的,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事先没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以及对材料是否理解,又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指识记的材料本身无内在的意义联系,或虽有意义但学习者不理解,仅依靠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是指在理解识记材料的基础上,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欲提高记忆的效率,必先研究识记的规律,提高识记的质量。研究发现,识记效果与下列因素存在内在、规律性的联系。&&& (一)识记的目的&&& 识记的目的性是影响识记效果的首要因素。大量实验表明,有明确目的的识记比无目的的识记效果好。这就是人们熟知的有意识记优于无意识记。&&& (二)对材料的理解&&& 在识记过程中,理解的识记比不理解的识记效果好,识记效果随理解的加深而提高。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 (三)识记材料的数量&&& 识记材料数量的多少对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材料数量越多,平均用的时间或诵读的次数就越多。&&& (四)识记材料的不同性质&&& 识记材料的性质对识记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直观形象材料的识记较好,视觉材料比听觉材料的识记好。此外,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有韵律的材料比无韵律的材料容易识记。&&& (五)主体的情绪状态&&& 识记时主体的情绪状态也是影响识记效果的一个因素。一般认为,积极情绪状态下识记效果优于消极情绪状态下识记的效果。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人的主观需要、知识经验、性格特点、能力类型等都对识记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二、保持与遗忘的规律&&& 保持是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视角看,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过程。保持是记忆系统的中间环节,是回忆和再认的前提,也是记忆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回忆和再认或是错误地回忆和再认的现象。遗忘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为记忆痕迹的消退造成的,也可能是受记忆中其它信息的干扰而产生了抑制。遗忘可以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暂时性遗忘是指一时不能回忆和再认识记过的材料,但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恢复;永久性遗忘是指必须经过重新学习才能恢复识记过的材料。&&& (一)遗忘曲线&&& 最早对遗忘现象进行研究并发现其规律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为了使学习和记忆尽量避免受旧经验的影响,他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识记材料学到恰能背诵&&& 的程度,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再重新学习,以重学时节省的诵读时间或次数作为记忆的指标。根据艾宾浩斯的实验结果绘成的曲线图,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缓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遗忘规律。如图4-2所示。
(二)影响遗忘的因素&&& 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 1.时间因素的制约。&&& 2. 识记材料的重要性。最先被遗忘的是那些对识记者来说没有重要意义的、不引起兴趣的、不符合需要的、在工作和学习中没有重要性的材料。&&& 3. 识记材料的性质。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遗忘得慢;熟练的动作技能遗忘的最慢。&&& 4.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一般来说,材料越多,要达到同样识记水平,平均的诵读次数和时间也越多,过度学习也有助于保持识记材料,所谓过度学习就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背诵后仍继续学习。&&& 5.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一般系列材料的开始和末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中间位置的内容则容易遗忘。这可能与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有关。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记忆所产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记忆所产生的干扰作用。系列材料的记忆过程中,开始部分的内容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末尾部分的内容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中间部分则受两种抑制的共同影响,故而系列材料的记忆出现了系列位置效应。三、再认或回忆的规律&&& (一)再认&&& 再认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重新辨认出来的过程。人在识别某一对象时,一方面要对照进行知觉分析,同时还要从长时记忆储存的的信息中提取有关的信息与之对照比较,经过多层次的连续检验,最后才能完成确认。当再认发生困难时,就要努力寻找各种有关的线索,力图恢复过去已经建立的联系。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主要取决于对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和精确程度。在日常生活中,错误地再认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种是由于识记得不巩固、不精确,原有的联系消失或受干扰,一旦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现,不能激活原有的记忆痕迹,仅有熟悉之感而无法从整体上加以正确地再认。另一种是由于联系的泛化,导致错误地再认。例如,错把一个陌生人当作一个熟人相认,这是因为他的许多特征与熟人相似,这些特征在头脑中产生了泛化,因此导致了“张冠李戴”。&&& (二)回忆&&& 回忆是指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从信息加工观点看就是信息的输出或提取过程。回忆既是识记、保持的目的,也是检验识记与保持效果的唯一指标,同时还是强化识记、保持的重要手段。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影响回忆效果的主要因素有:&&& 1.信息储存的组织水平&&& 一般来说,信息储存的组织状况越好,越是按一定的规则有序排列,也就越容易回忆,其效果也就越好。包尔等人在一个实验中要求被试记4张词表。给一些被试提供的词表按照树状层次组织,而给另一些被试提供的则是随机排列。识记后的回忆测验表明,被试对有层次组织的词回忆的正确率为65%,而对随机排列的词的正确回忆率仅为19%。&&& 2.联想线索&&& 凭借联想也有助于回忆。所谓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联想之所以有助于回忆,是因为当具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在大脑皮层建立较稳定的神经联系以后,只要一个事物出现,自然会联想到另一事物。主要的联想有以下几种: &&& (1)接近联想&&& 由某一事物想到在时空上与之接近的另一种事物。&&& (2)相似联想&&& 由某一事物想到形式或性质与之相似的另一事物。&&& (3)对比联想&&& 由某一事物想到在性质或特点上与之相反或排斥的另一种事物。&&& (4)因果联想&&& 由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因果关系的另一种事物,或者由原因想到结果,或者由结果想到原因。&&& 3.干扰的影响&&& 回忆过程常因干扰的影响而使信息提取出现困难。一般来说,干扰作用的大小与先后两种材料的相似程度、时间间隔以及所学材料的巩固程度有关。研究发现,中等相似程度的两种学习材料干扰最大;先后学习材料间隔时间越长,干扰越小;学习的材料巩固程度越高,产生的干扰也就越小。&&& 4.主体的情绪状态&&& 主体的情绪状态对回忆效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来说,良好的情绪状态如轻松、愉快、平静等有助于回忆,而不良的情绪状态,特别是过分紧张和焦虑则会降低回忆效果,例如学生考试失常多半是考前过分焦虑,考时过分紧张所致。
最全面的提高记忆力训练方法、原理介绍
15&& && 11447±2 33 &&& "? && "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3"3.14159……" 7"……" . 15
&& 1、平心静气。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都保持一种让自己平心静气的心态。更多的时候是让自己的大脑安静。
&& 2、调整自己大脑的工作和休息时间,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疲劳会降低大脑的工作效率。
&& 3、树立起自己记忆优良的信心,并时时提醒自己要记住必须记住的东西,必须坚信自己“一定能记住”!
&& 4、要学习和找到一套适合提高自己记忆力的方法,加之必要而又经常的训练再训练,提高再提高。
&& 5、要保持对世界充满强烈的爱好与兴趣,兴趣是记忆的第一推动力。对被记忆的对象要象对待自己的“情人”一样有足够的兴趣。
&& 6、强烈的愿望和刺激可以促进自己的记忆。
&& 7、要在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建立与愉快事情相联系的记忆。
&& 8、让自己的心态永远年轻,保持年青人的刺激可以促使自己脑细胞变得敏锐和年轻。
&& 9、学会一种或多种观察能力,敏锐的观察力能能帮助我们记忆。
&& 10、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在记忆中尤其如此。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象。
&& 11、开发自己的右脑,把记忆对象形象化有助于记忆。
&& 12、掌握歌诀或口诀记忆知识,把互不关联的记忆对象编成歌诀有利于记忆。
&& 13、学会特征记忆技巧,找到记忆对象的特点,辨别出其特征有助于记忆。
&& 14、学会整理和分类,适当的分散记忆(化整为零)有时比集中记忆效果好。
&& 15、充分运用人自身体的五官功能,调动身体各器官协同记忆。 提高你的记忆力---一些简单的但我们平时不注意的地方:
&&& 培根说:“一切知识,只不过是记忆。”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较好的记忆力,但善于利用它的人却不是很多。那么,怎样提高记忆力呢? &&&&& 一、兴趣——记忆力的加速器。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强化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活动,形成大脑的兴奋中心,将各种知识信息不断地传给大脑的神经中枢,从而留下较深的印象。反之对所学科目不感兴趣,长期处于被动吸收的状态,你的学习就不安心,记不住。因此,要提高记忆力,首先应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爱好。 &&&&& 二、理解和复习——记忆力的金钥匙。心理学家认为,记忆有两个条件:一是在大脑中建立联系或产生联想,达到理解。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固,因为理解的实质是建立起各知识点的广泛联系。这样,在记忆时就可“顺藤摸瓜”。二是这种联系要加强。加强联系靠复习,经常复习就能记得牢,“重复是记忆之母”。 &&&&& 三、适当休息——记忆力的润滑剂。人们的各种学习活动都是由大脑皮层相应的区域主管,进行这些活动时,在大脑皮层相应的区域就有相应的兴奋点。如果兴奋点长时间在“某一区域”出现,就会使该区域产生疲劳,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适当休息就会使大脑皮层原来兴奋、劳碌工作的相应部位得以平静,消除疲劳。心理学家实验证明:在记忆新的事物时,每记忆30分钟后,中间休息5分钟,其效果远远超过长时间的连续记忆。 &&&&& 四、科学的方法——记忆力的促进剂。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挡才能的发挥。”掌握了科学的记忆方法,能够帮助自己以最少的时间和最少的精力,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学习的目的。记忆的方法很多,如:联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尝试记忆法、轮换记忆法、表格记忆法、提问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等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同学们要选择好适合自己自身的方法,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定会增强记忆力。
怎样增强记忆力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其形式有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 记忆的大敌是遗忘。提高记忆力,实质就是尽量避免和克服遗忘。在学习活动中只要进行有意识的锻炼,掌握记忆规律和方法,就能改善和提高记忆力。
下面介绍增强记忆的10种方法: &&&&& 1. 注意集中 记忆时只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容易遗忘。如果精神涣散,一心二用,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 &&&&& 2. 兴趣浓厚 如果对学习材料、知识对象索然无味,即使花再多时间,也难以记住。 &&&&& 3. 理解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得住。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能做到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记忆效果会更好。 &&&&& 4. 过度学习 即对学习材料在记住的基础上,多记几遍,达到熟记、牢记的程度。 &&&&& 5. 及时复习 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对刚学过的知识,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 &&&&& 6. 经常回忆 学习时,不断进行尝试回忆,可使记忆有错误得到纠正,遗漏得到弥补,使学习内容难点记得更牢。闲暇时经常回忆过去识记的对象,也能避免遗忘。 &&&&& 7. 视听结合 可以同时利用语言功能和视、听觉器官的功能,来强化记忆,提高记忆效率。比单一默读效果好得多。 &&&&& 8. 多种手段 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分类记忆、图表记忆、缩短记忆及编提纲、作笔记、卡片等记忆方法,均能增强记忆力。 &&&&& 9. 最佳时间 一般来说,上午9~11时,下午3~4时,晚上7~10时,为最佳记忆时间。利用上述时间记忆难记的学习材料,效果较好。 &&&&& 10. 科学用脑 在保证营养、积极休息、进行体育锻炼等保养大脑的基础上,科学用脑,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能大大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这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1.)怎样提高记忆力的方法介绍:
&&& 记忆力不是生来就有的,主要是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只要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每个人的记忆都可以得到发展和提高。马克思的记忆力是相当惊人的,但他仍然采用背诵拉丁字母组成的无意义音节的方法,锻炼和发展自己的记忆力。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记忆力呢? (1) 使用和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将会使你的记忆效果显著。记忆的方法很多,但必须 根据不同的记忆内容采取适当的方法。 ① 使用记忆法。 这是一种通过使用来增强记忆的方法。使用既是一种学习过程,又是一种重复过程。例如,记英语单词,仅仅用心记还不能加深印象,关键的是要使用,如果你能用它经常与人对话或给国外的朋友写信,你的单词一定记得很牢。 ② 分类记忆法。 把记忆对象按照其性质、特征、内容联系,归并分类,使它们系统化、条理化,就便于记忆。比如,记忆外语单词,把职业(教师、学生、工人、农民、科学家、艺术家),学校(小学、中学、大学),亲属(祖父、祖母、父、母、兄弟、姐妹),方向(东西南北),季节(春夏秋冬)等等分门别类,这样就容易记住。学习功课时,在一个单元结束后,进行系统整理,使内容融会贯通,也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③ 列表记忆法。 列表便于把杂乱的记忆对象条理化,这样提取时方便,尤其是对复杂的数字、词语等。 ④ 循环记忆法。 把所要记忆的材料分成若干小组,依次排列,每次一组,不断返回去复习和巩固前面的材料。这样周而复始地记忆,使记忆信号反复再现,能使人的记忆持久。 ⑤ 阅读记忆法。 精读和泛读一些与自己关心的事物有关的文章或报刊以加强记忆。 ⑥ 合成记忆法。 把显得零散的材料组合起来记忆。例如,单独理解记忆“弼”这个字,就不如与孙悟空被封为“弼马温”联合起来理解记忆更便捷。 ⑦ 全体学习法、分段学习法和联合学习法。 学习一个材料,从头至尾反复阅读,直到熟练为止,称为全体学习法;把材料分成几个部分,记熟一部分,再去记另一部分,称为分段学习法;把材料通读一至数遍,再分段去熟记,最后再联合起来,称为联合学习法。 学习初期,学习内容的意义是连贯的,宜用全体学习法。学习后期或者材料较长,适宜用分段学习法。在学习材料的长度、难度比较适中的情况下联合学习法更为有效。 采用哪种方法,要具体分析。 ⑧ 集中学习方法和分散学习方法。 集中一段时间把学习材料记熟,不休息地反复练习,这是集中学习法。分散学习法指的是,在练习期间插进休息,分散成若干次记熟材料。一般来说,对解决问题的学习,对诗歌、散文等有意义的材料的学习,对难度小,分量少的知识内容的学习,适合用集中学习法。反之,对无意义材料、难度大、分量多的材料的学习,适用分散学习法。 ⑨ 过度学习法。 在某种学习内容达到刚刚和勉强能够背诵时,趁热打铁再继续学几遍,称之为过度学习法。 ⑩ 诵读法和背诵法。对记忆的材料,一遍一遍地念,直到熟读,这种方法叫诵读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诗歌、公式、定理等知识的记忆。在念的过程中,试图背诵,遇到不能记住的内容重新阅读,直到念熟,这叫做背诵法。背诵法的记忆效果较好,而且用于试图背诵的时间越多,记忆就越好。 (11)重点记忆法。 对有些内容,不用全部记住,只要抓住重点和实质,集中精力把要点记住就可以。例如听某些报告,可以根据问题的性质和学习者的需要抓住重点进行记忆就可以了。 (12)歌诀记忆法。 把记忆的对象,编成歌诀,读起来抑扬顿挫,唱起来合辙押韵,比较好记,例如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3)规律记忆法。 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以便于记忆。对自然科学的不少定理、公式的记忆,死记硬背效果极差,如果找到它们的规律性,记忆效果就较好。 (14)接近、类比、对立联想记忆法。 由某人或某事想到与其相关的他人或他事,由某概念而想到与其相关的其他概念,通过这种方法能加强记忆。原因在于联想能唤起人的大脑的感知,使原来的形象再现,从而促进记忆。教育家威廉·詹姆斯说:“一个事实,在心中越是与其他大量的事发生联想,就越是能很好地记住。” 接近联想,指的是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的事物,容易在人们的经验中形成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例如对某个熟人姓名的回忆,又想到同他相似的另外某人,或者联想到他的住处、事业、家境等等。 类比联想,指的是对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起了和他性质相似的事物的回忆,例如,利用类比联想学习外语单词,将同义词、近义词归在一起,进行记忆。 对立联想,指的是由于对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和它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的回忆。 (15)笔记记忆法。 读书记笔记,学习记笔记是提高记忆效果的一种好方法。根据学习的目的和记忆要求,记笔记可以分为抄录、摘记、提纲、札记、批注等形式。 (16)练习记忆方法。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通过书写练习,如解答数理化习题和实际操作、实验,帮助理解概念、原理、公理等。每次练习的结果都要知道对错,这样有利于记忆力的提高。 (17)自我测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记忆力下降的原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