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测量血糖最高为9.3,该怎么治疗

原标题:“医生,我餐后血糖高怎么办?”

糖尿病患者到医院看病时,大都会主动要求化验一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发现其实餐后血糖的重要性丝毫不逊于空腹血糖。

作者丨医学界会议报道组 李小慢

来源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餐后高血糖,有哪些危害?

餐后高血糖是指摄食后1-2h血糖>7.8mmol/L。许多患者只测空腹血糖,而不太注重查餐后血糖,总认为空腹血糖控制好了就可以了,这是不对的。

一天当中,人的血糖是在不停波动和变化的,而人体餐后状态占了全天2/3的时间。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中国新诊断糖尿病患者特点鲜明,近一半表现为“单纯餐后血糖升高”。

餐后血糖的升高和波动对人体会产生多种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餐后高血糖与大血管疾病有关。研究表明,餐后血糖与心梗和全因死亡风险显著独立相关,糖耐量受损(IGT)比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患者的心血管生存率更低。

2、餐后高血糖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相关。汇总了11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餐后高血糖可增加冠状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两者间存在相关性。

3、餐后高血糖与氧化应激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平均血糖波幅和餐后血糖升幅与氧化应激线性相关,随着餐后血糖升幅增高,氧化应激反应发生升高(机制见图1)。

(图1:研究显示,餐后高血糖会导致氧化应激、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增加以及内皮功能障碍)

4、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增加有关(见图2)。

(图2: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增加有关)

5、餐后高血糖与老年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相关。研究显示,餐后血糖水平的显著升高(>200 mg/dL即11.1 mmol/L)与整体功能、执行功能和思维集中功能负相关。

餐后高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关系密切

研究显示,HbA1C增加时,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小时血糖(2hPPG)相对增加,而餐后血糖达标有助于提高总体达标率。

另外,回顾既往询证医学证据后发现,与西方人相比,餐后血糖对HbA1C达标的贡献度更为突出。

HbA1C与餐前、餐后血糖之间的关系——

(表1:不同HbA1C对应的餐前、餐后血糖水平

(图片来源:《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共识》2016版

需要进行餐后血糖检测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种:

HbA1C不达标的患者,尤其是空腹血糖达标而HbA1C不达标;

②低血糖风险较高的患者;

③评估使用降糖药物尤其是降低餐后血糖药物疗效和指导剂量调整时。

可通过自我血糖监测、动态血糖监测、1,5-脱水葡萄糖醇等方法进行。

3、餐后血糖与血糖波动

血糖波动包括日间血糖波动和日内血糖波动,餐后血糖升高和低血糖构成日内血糖波动,但餐后高血糖是日内血糖波动的最主要原因。

(表2:评估血糖波动的指标

(图片来源:《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共识》2016版)

4、血糖控制新指标:1,5-脱水葡萄糖醇(1,5-AG)

1,5-AG水平降低能够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升高,且1,5-AG是反映短期(1-2天到1周)餐后高血糖及血糖波动的一个非常灵敏可靠的临床指标(见图3)。

(图3:血糖、1,5-AG、果糖胺、HbA1C反映的临床血糖控制

所以,1,5-AG可作为HbA1C的综合补充诊断指标——

(图4:1,5-AG可作HbA1C的综合补充诊断指标

1、指南共识强调餐后血糖管理

早在2007年,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就指出了餐后血糖的重要性,2011年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再次更新,强调餐后血糖管理的重要性——

①指南中回顾数据支持PPG对整体血糖的贡献更为显著,尤其当HbA1C<8.0%;

HbA1C达标时尤其应关注PPG达标情况;

HbA1C在7.0-8.0%之间的患者,因临床需要改善血糖控制,控制餐后血糖是必须的;

④若餐后血糖升高,药物治疗应考虑选择针对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

2016《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共识》也提出了餐后血糖管理的意义、目标和方法:

①意义:控制餐后血糖是促使HbA1C达标和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策略。

②目标:常规目标<10mmol/L(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严格目标≤7.8mmol/L(新诊断,病程较短,年龄较轻且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T2DM)。

(表3:T2DM患者PPG控制目标)

(图片来源:《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共识》2016版)

③控制餐后血糖的方法:

生活方式干预,降低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

2、餐后高血糖的治疗策略:糖四角原则

餐后高血糖的治疗策略应将以下4项作为目标——

HbA1C、FPG、PPG和血糖波幅为“糖四角”

最理想的血糖控制不仅要与HbA1C达标,更要注意减轻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真正做到“优质达标”,将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降到最低。

3、常用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特点

2016《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共识》对降低餐后血糖药物的特点进行了概括——

(表4:常用降低PPG药物特点)

(图片来源:《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共识》2016版)

2014年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推荐预混胰岛素可有效控制餐后血糖:预混胰岛素同时包括速效和中效成分,可兼顾餐后血糖和整体血糖控制;与预混人胰岛素相比,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控制餐后血糖更有效。

5、老年T2DM餐后高血糖管理

对于HbA1C>7%的老年患者,建议口服单药或降糖药物联合治疗,二甲双胍是基础用药,但以降低空腹血糖为主;α-糖苷酶抑制剂或DPP-4抑制剂主要降低餐后血糖,都不增加低血糖发生,且耐受性良好;在使用胰岛素促泌剂或胰岛素之前应认真考虑低血糖风险。

6、T2DM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

这类患者餐后血糖较高时,可选用α-糖苷酶抑制剂、格列奈类或短效促泌剂;HbA1C>9.0%时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联合用药的方案;两种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3月以上血糖不达标,可考虑其实胰岛素治疗或GLP-1受体激动剂或3种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

7、餐后血糖的控制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由于每位患者的病情和血糖特点都不同,所以餐后血糖控制应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餐后血糖控制,但疗效有限且长期坚持困难;另外,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的药物特点各异,不同人群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降糖药物,加强对餐后高血糖的密切监测。

中国糖尿病发病率高,诊治达标率第,近一半表现为“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而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死亡等多种并发症相关。餐后血糖对HbA1C达标的贡献度大,其监测有多种手段,如自我血糖监测、动态血糖监测、1,5-AG等。

控制餐后血糖的方法有生活方式干预和使用降糖药物,有效控制餐后血糖非常重要,它是促使HbA1C达标和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策略。

}

身体周刊: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处于前期,如何进行检测和干预?

庆:一方面,糖尿病前期没有明显症状,一旦有症状,比如出现“三多一少”,如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就已是糖尿病了。另一方面,中国糖尿病知识普及教育还没有非常完善。所以,很多病人被确诊时,往往已患病一段时间甚至数年。这是糖尿病前期高发的另一个原因,没有到位的检查。一般都是测,研究报道中国2型糖尿病约2/3是以餐后血糖增高为主的,这样单纯测定空腹可能漏诊,应该是测空腹加餐后血糖。

除了空腹及餐后血糖,还要测定糖化血红蛋白,这是美国ADA最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但这个项目不属于常规体检项目,所以很多人都忽略了。

最好是每个人都要定期做这些检查,尤其是如果你属于高危人群,就一定要每3-6个月进行检查,时刻预防,不要进入糖尿病“黄灯”期。

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第一,有家族病史,指家庭一级亲属,如父母、亲兄弟姐妹,有糖尿病史。医学界一般认为,如果父母一方有糖尿病,子女患糖尿病风险增加约30%。

第二,肥胖。根据身体质量指数BMI亚太标准,分值在28以上的。BMI=体重(kg) 身高的平方(m)。肥胖者约50%患糖尿病,肥胖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都存在胰岛素抵抗。

第三,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是指多种代谢异常在同一个体集结出现的现象,包括高血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紊乱、全身或腹部肥胖、高胰岛素血症伴胰岛素抵抗、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及高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等。调查发现,50%~60%的高血压患者会继而成为糖尿病患者。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怀孕妇女容易营养过剩,因为怀孕也是身体代谢的一种改变。此外,如果你生出来的宝宝是超过4公斤的巨大婴儿,那么请注意,妈妈很可能已经有了糖尿病的风险。不仅母亲,宝宝也有糖尿病的风险。

身体周刊:糖尿病患者如何通过生活方式进行干预?

王卫庆:饮食因素是糖尿病重要的发病因素。现在人生活好了,吃得油腻了,这是最大的问题。

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瑙鲁是南的一个岛国。瑙鲁人世代以捕鱼和简单的农耕为生,因为土地贫瘠,饥荒是经常发生的事。二战结束后,瑙鲁人重新获得了磷酸盐矿的所有权,一下成了世界上最富人群中的一员,他们放弃了捕鱼和农耕,也不用工作,所有食品都依赖进口,那个时候西方等快餐正兴起,瑙鲁也进口许多垃圾食品,一时间这种高热量食品泛滥。到了上世纪50年代,岛上不到1万人里,有大约60%的人患了糖尿病。经过了几十年,科学家又去调查,瑙鲁的人口还是1万人左右,但糖尿病的患病率却下降到了30%到40%,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糖尿病伴并发症的患者死亡了。

糖尿病人在饮食上非常纠结,这不敢吃,那不敢吃,认为米饭、面条等主食的糖分高,提倡“以菜带饭”。其实,在饮食方面应注意,糖尿病人不要什么都不敢吃,必须保证人体正常生活所需要的热卡,吃了血糖高了,但是必须有降低血糖的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及时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很多人认为水果糖分高,不敢吃,其实也不尽然,要选择糖指数低的水果。糖尿病对水果的选择如下:

每100克中含糖量高于20克,能量超过100千卡:山楂、柿子、冬枣、哈密瓜。

每100克中含糖量为11-20克,能量50-90千卡:香蕉、石榴、荔枝、芒果。

每100克中含糖量少于10克,能量20-40千卡:菠萝、西瓜、草莓、樱桃。

在运动方面,糖尿病患者清晨不宜运动,最佳时间以上午10-11点、下午4-5点、餐后1小时为宜,不能空腹。每次半小时-1小时,脉搏(次/分钟)=170-年龄。运动需要掌握四个微微原则:微微出汗、微微疲劳、微微心跳加速、微微脚酸。

身体周刊:为什么会长甲状腺结节?要不要开刀?

王卫庆:甲状腺结节的病因复杂,目前认为与放射性接触、自身免疫、遗传、碘摄入等因素有关。辐射接触史可能是甲状腺癌的一个致病因子,儿童期接受照射剂量10-1000rad的个体,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较高。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易发甲状腺结节。

除家族性髓样癌以外,尚无证据表明其他甲状腺癌有遗传性,仅有约7%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可能有家族遗传倾向。严重碘缺乏可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但碘摄入过多同样会引起多种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和甲状腺结节。

恶性甲状腺结节会危害我们的健康,而良性至多会引起某些不适症状。炎症性的结节,如亚急性甲状腺炎会有发热和颈部疼痛的症状;如果结节过大或者呈侵袭性生长,则可能会压迫食管、气管、神经,导致吞咽困难、呛咳、呼吸困难和声音嘶哑等相应的症状;如果结节能够自主分泌甲状腺激素,那就会出现心慌、怕热、多汗、善饥、消瘦等甲亢的相应症状;如果合并了甲状腺机能减退,那就可能出现畏寒、浮肿、记忆力减退等表现;如果甲状腺结节发生坏死出血,颈部肿块会突然增大并可引起疼痛。当然,绝大多数的良性结节不引起任何主观不适症状,可以与您和平共处。

对于良性的结节,没有内分泌医生的建议就不要手术。即使是部分切除甲状腺,大部分患者仍要终身服用甲状腺素。很多良性结节的患者,终身都不会恶变。

建议手术的情况如下:对于增长迅速、高度怀疑恶性、穿刺证实恶性者;结节较大、有压迫症状、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者; 合并甲亢的结节。

身体周刊:甲状腺结节患者在饮食方面要注意什么?

王卫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明确甲状腺结节的原因和分类,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饮食方案。

甲亢伴发甲状腺结节,饮食严格忌碘,食用无碘盐,禁食海带、紫菜、海鱼等海产品;如果是桥本甲状腺炎伴发结节,甲状腺功能正常者,无需严格忌碘,但大量食入高碘食物会增加甲状腺滤泡细胞的损伤及抗体产生,加重甲状腺细胞的破坏,因此不主张过度食入大量含碘量高的海产品;如果结节是能分泌甲状腺激素的高功能腺瘤,也需要严格忌碘,因为碘是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原料之一,碘的摄入也会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使甲亢的症状加重。

如果是无功能结节,也就是说对甲状腺功能没有影响,饮食上无需忌碘。建议少食用萝卜、卷心菜等食物,因为目前研究发现这两种食物会促进甲状腺结节的长大。

本文来源:东方早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

张先生空腹血糖6.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9.3mmol/L,表明处于糖尿病前期,如不加干预治疗将很快发展为糖尿病,那么张先生需要服用降糖药吗?象张先生一样的人有很多,到底该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呢?

首先来了解一下正常血糖与异常血糖的数值:

当血糖检测处于糖尿病前期时往往又出现三种情况:

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处于6.1-7.0mmol/L之间而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表明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

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处于7.8-11.1mmol/L之间,表明进餐时胰岛素分泌不足。

空腹血糖与糖耐量异常同时存在。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表明自身胰岛功能出现障碍,需要积极进行干预。实践表明:有相当一部分糖尿病前期者的胰岛功能处于可逆状态,只要积极干预治疗是有机会恢复正常而避免真正的糖尿病发生。干预治疗的措施包括:

每天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500千卡,换算成主食至少减少2.5两(指生重而非熟食)

每天油脂摄入量不超过25克,通俗地讲每日炒菜油不能超过半两,且不能吃肥肉等油腻性食物。

每周有氧运动不低于300分钟。

3-6个月内体重至少下降10%。

对于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来说,这是最安全有效的干预治疗措施,是必须做到的。但实际生活中,能真正做到的并不多,能坚持长久做到会更少,因此有必要给予一定的外力帮助,比如暂时性的服用降糖药,特别是存在下列情况时,应当及时给予降糖药治疗:

对于糖尿病前期选用降糖药,不使用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药物,一般原则是:

空腹血糖受损者:可服用增加外周组织对血糖利用的药物如二甲双胍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如吡格列酮。

糖耐量异常者:可服用抑制胃肠道吸收葡萄的药物如阿卡波糖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如吡格列酮。

空腹血糖受损及糖耐量异常者:可先用上述一种单药控制,若控制不达标可两种药物联合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处于糖尿病前期者服用上述降糖药的目的,一是有助于快速降低血糖,减轻对胰岛功能的损害并有利于恢复正常,二是有利于帮助建立良好生活方式的信心和取得良好效果,部分患者经3-6个月降糖药干预治疗,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后完全可以停用降糖药,从而避免发展为糖尿病而受益终生。

因此,当发现自己处于糖尿病期时,最明智的做法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客观分析自己的身体及生活状况,及时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干预治疗方案,该用药时就用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空腹血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