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平贝和川贝的区别尖贝的作用

川贝的功效与作用
10:30:00 中国食品科技网
&&& 川贝又叫川贝母、尖贝、贝母、贝父等,属百合科植物川贝母的干燥鳞茎,传统的功效是润肺、止咳、化痰,而且自古至今用药只取其地下鳞茎。所谓的川贝则是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为“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
&& 川贝母的功效与作用――功效:
&&&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街、肺痿、肺痈、喉痹、乳痈。用量3~9g;研末冲服一次1~2g。 来源有几种,分别为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及梭砂贝母。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 川贝母的功效与作用――作用:
&&& 一.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 1.咳嗽,风寒暴咳喘急。
&&& 2.中风窍闭,惊痫等。&&&& 二.解郁散结
&&& 1.郁症,忧思郁结,胸闷脘胀。
&&& 2.瘿瘤。
&&& 3.乳痈,痈疽肿毒。
&&& 4.乳汁不下。
&&&& 常用食疗方:川贝炖雪梨
&&& 做法一
&&& 雪梨1个,冰糖25克,川贝少许。&  详细做法&  1、雪梨洗净削皮切开去核掏空,成一个梨盅。&  2、梨盅里放入几粒川贝和冰糖,盖上梨盖,用牙签固定。&  3、将雪梨放入碗中,加冰糖、水,隔水蒸30分钟即可。&  做法二
  原料&  主料:梨400克&  辅料:川贝母5克&  调料:冰糖5克&  详细做法&  1.雪梨切去蒂部,挖出雪梨心。&  2.把川贝粉、冰糖嵌入雪梨内部,盖回蒂部,用牙签穿连,放入炖器皿内,炖45分钟。
相关搜索:
来源:食品科技网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评论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夏季排毒正当时 养生食谱推荐
夏天喝什么茶去火 推荐12款适合夏季降火茶
夏至养生食谱 饮食上宜清淡养生
五月初五端午到 15个传统习俗要知晓
冷饮伤胃 夏季如何正确吃冷饮
&更多关于本文的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栏目
食品行业相关
中国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 &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TEL.):63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仓山万达广场B6-1302 邮编:350028悬赏20爱心点
分享到微博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川贝有哪些种类,哪种最好?
本品为常用中药。商品为百合科贝母属多种植物的鳞茎。
[历史]贝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陶弘景曰:"形如聚贝子,故名贝母"。苏恭曰:"其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之良,......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浙贝名确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虚寒咳嗽以川贝为宜。
1. 暗紫贝母 别名: 松贝母、乌花贝母。
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百合科 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高15~25cm。鳞茎球形或圆锥形。茎直立,无毛,绿色或暗紫色。 叶除最下部为对生外,均为互生或近于对生,无柄;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6~6.5cm,宽3~7mm,先端急尖。花单生于茎顶;深紫色,略有黄褐色小方格,有叶状苞片1,花被片6,长2.5~2.7cm,外轮3片近长圆形,宽6~9mm,内轮3片倒卵状长圆形,宽10~13mm,蜜腺窝不很明显;雄蕊6,花药近基着,花丝有时密被小乳突;柱头3裂,裂片外展,长0.5~1(~1.5)mm。蒴果长圆形,具6棱,棱上有宽约1mm的窄翅。花期6
本品为常用中药。商品为百合科贝母属多种植物的鳞茎。
[历史]贝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陶弘景曰:"形如聚贝子,故名贝母"。苏恭曰:"其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之良,......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浙贝名确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虚寒咳嗽以川贝为宜。
1. 暗紫贝母 别名: 松贝母、乌花贝母。
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百合科 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高15~25cm。鳞茎球形或圆锥形。茎直立,无毛,绿色或暗紫色。 叶除最下部为对生外,均为互生或近于对生,无柄;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6~6.5cm,宽3~7mm,先端急尖。花单生于茎顶;深紫色,略有黄褐色小方格,有叶状苞片1,花被片6,长2.5~2.7cm,外轮3片近长圆形,宽6~9mm,内轮3片倒卵状长圆形,宽10~13mm,蜜腺窝不很明显;雄蕊6,花药近基着,花丝有时密被小乳突;柱头3裂,裂片外展,长0.5~1(~1.5)mm。蒴果长圆形,具6棱,棱上有宽约1mm的窄翅。花期6月,果期8月。
生于海拔m的草地上。
分布于四川、青海。四川若尔盖、小金、南川等县有少量栽培。
2. 川贝母 别名: 卷叶贝母
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百合科 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态变化较大。鳞茎卵圆形。叶通常对生, 少数在中部兼有互生或轮生,先端不卷曲或稍卷曲。花单生茎顶,紫红色,有浅绿色的小方格斑纹,方格斑纹的多少,也有很大变化,有的花的色泽可以从紫色逐渐过渡到淡黄绿色,具紫色斑纹;叶状苞片3,先端稍卷曲;花被片6,长3~4cm,外轮3片宽1~1.4cm,内轮3片宽可达1.8cm, 蜜腺窝在背面明显凸出;柱头裂片长3~5mm。蒴果棱上具宽1~1.5mm的窄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于林中、灌丛下、草地、河滩、山谷等湿地或岩缝中。
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等省区。
3. 甘肃贝母 别名: 岷贝
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百合花 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高20~30(~45)cm。鳞茎圆锥形。茎最下部的2片叶通常对生,向上渐为互生;叶线形,长3.5~7.5cm,宽3~4mm,先端通常不卷曲。单花顶生,稀为2花,浅黄色, 有黑紫色斑点;叶状苞片1,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花被片6,长2~3cm,蜜腺窝不明显;雄蕊6,花丝除顶端外密被乳头状突起;柱头裂片通常很短,长不到1mm,极少达2mm。 蒴果棱上具宽约1mm的窄翅。花期6~7月,果期8月。
生于海拔m的灌木丛中或草地上。
分布于甘肃、四川和青海等省。
4. 棱砂贝母 别名:炉贝、德氏贝母、阿皮卡(西藏)、雪山贝(云南)。
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百合科 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高20~30(~40)cm。鳞茎长卵形。叶互生,较紧密地生于植株中部或上部1/3处,叶片窄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2~7cm,宽1~3cm,先端不卷曲。单花顶生,浅黄色, 具红褐色斑点;外轮花被片长3.2~4.5cm,宽1.2~1.5cm,内轮花被片比外轮的稍长而宽;雄蕊6; 柱头裂片长约1mm。蒴果棱上的翅宽约1mm,缩存花被常多少包住蒴果。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海拔m的流砂滩上的岩石缝隙中。
分布于四川、云南、青海和西藏等省区。
[采制]采挖季节因地而异,西北地区多在雪融后上山采挖; 青海一带一般在7月采挖;四川、云南及甘肃地区约在5月间采挖。挖出后,洗净,用矾水擦去外皮; 亦有用盐水浸泡后晒干或用木炭烘焙至干,然后用硫黄熏后再晒干。
[药材及产销]暗紫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unibracteatae 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 本品是商品川贝母的主要来源。主销华东、华南地区并出口。川贝母 ulbus Fritillariae cirrhosae 主产于西藏南部至东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本品是商品川贝母的主要来源之一。主销华东、华南地区和部分出口。甘肃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przewalskii 主产于甘肃南部、 青海东部和南部以及四川西部。梭砂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delavayi 产于青海玉树,四川甘孜、德格等地者,色白、质实、粒匀,称白炉贝;产于昌都、四川巴塘和云南西部者,多黄色,粒大,质松, 称黄炉贝,因具虎皮黄色,亦称虎皮贝,过去集散于打箭炉(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县), 故名炉贝。主销华北。
中药材。主要用于外感风热咳嗽、肺虚久咳、痰少、咽燥等症的治疗。由于其疗效卓著,药用需求量大,就有人用伪品来冒充川贝,因此必须认真加以识别其真伪。
川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品种较多,可分为松贝(又名尖贝,产于四川松潘一带)、青贝、炉贝三种。其药材性状各有所区别。
松贝呈卵圆形,颗粒大小均匀,直径一般不超过1厘米。顶端稍尖,闭口。底部平,能直立放稳。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小鳞片被包在心脏形的大鳞片内,留一新月形部分在外,俗称&怀中抱月&。外表纯白色,有光泽。质地硬脆,粉性足。
青贝:呈扁球形,外层两鳞片大小相近。顶端开口,内有小鳞片数枚,颗粒多歪斜,不能直立放稳。外表呈浅黄白色,质地较松贝疏松,粉性。
炉贝:多呈棱形圆锥形,颗粒大,形似马牙状,故俗称&马牙嘴&。外表白色或浅黄色,并有黄棕色斑点,俗称:&虎皮斑&。质脆、粉性。
这三种贝母均气微,味微苦。
伪品川贝有以下几种。
山慈姑:又名土贝母、草贝母,外形与川贝母相似,但基部呈脐状凹入,有须根茎。表面呈黄白色或黄棕色。光滑,不分瓣。有纵皱纹,一侧有一浅纵沟延伸顶端。质坚硬难折
川贝母是一味中药材。主要用于外感风热咳嗽、肺虚久咳、痰少、咽燥等症的治疗。由于其疗效卓著,药用需求量大,就有人用伪品来冒充川贝,因此必须认真加以识别其真伪。
川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品种较多,可分为松贝(又名尖贝,产于四川松潘一带)、青贝、炉贝三种。其药材性状各有所区别。
松贝呈卵圆形,颗粒大小均匀,直径一般不超过1厘米。顶端稍尖,闭口。底部平,能直立放稳。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小鳞片被包在心脏形的大鳞片内,留一新月形部分在外,俗称&怀中抱月&。外表纯白色,有光泽。质地硬脆,粉性足。
青贝:呈扁球形,外层两鳞片大小相近。顶端开口,内有小鳞片数枚,颗粒多歪斜,不能直立放稳。外表呈浅黄白色,质地较松贝疏松,粉性。
炉贝:多呈棱形圆锥形,颗粒大,形似马牙状,故俗称&马牙嘴&。外表白色或浅黄色,并有黄棕色斑点,俗称:&虎皮斑&。质脆、粉性。
这三种贝母均气微,味微苦。
伪品川贝有以下几种。
山慈姑:又名土贝母、草贝母,外形与川贝母相似,但基部呈脐状凹入,有须根茎。表面呈黄白色或黄棕色。光滑,不分瓣。有纵皱纹,一侧有一浅纵沟延伸顶端。质坚硬难折,断面角质。气微弱,味极苦而辛。本品含秋水仙碱,系有毒草药,内服过量可使中枢神经麻痹而死亡。
光慈姑:亦名光姑子,药材呈圆锥形。顶端渐尖,基部圆平,中央凹陷,不分瓣。颗粒较松贝稍大。表面呈黄白色或浅棕色,光滑。一侧有条纵沟到顶端。质硬而脆。断面白色,粉性,内有一圆锥形心。气微、味淡。
总之,伪品川贝与川贝的外形相似,但它们的药材性状均呈整块状,不分瓣。这是识别川贝真伪之重要特征。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答: 病情分析:
您好,腿部酸痛是由于腿部过度疲劳或者湿凉引起的肌肉痉挛,中医认为此症多和气虚有关.
指导意见:
建议您每天多食一些补气养血的食物,如肉,蛋,奶等.其...
大家还关注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中药学讲座 张廷模
第五十八讲 化痰药: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等(转载)
下面大家翻在287页,继续介绍化痰的药。后面这些都是属于清热化痰的药,先开始介绍川贝母。川贝母的植物来源它也是多机元的,我们书上收载了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和这个梭砂贝母四个不同的种。那么这些不同的种呢,它商品药材里面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说什么炉青贝,或者松贝、青贝这样的一些名称,但是它都用于商业上。但是在处方的时候,一般都称为川贝母。那么川贝母呢,它用的就是这个百合科这几种植物的鳞茎,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外面的一个大的鳞片,里面一个小的鳞片,紧紧的把它包裹在里面,就是所谓的这种怀中抱月,一个典型的性状特征。那么这个贝母呢,个头比较小,有的可能整个这个高度还不到一公分,很小的,上面是尖的,所以有的又把它称为尖贝。在本草学当中,传统从《神农本草经》开始用的贝母,主要就是指的川贝母这几个品种,等同的入药使用。那么这个川贝母呢,是一个清化热痰的药,它对于肺来说,它主要就表现为清肺祛痰,也称为清热祛痰,它主要就用于肺热咳嗽中的热痰的咳嗽。但是川贝母又是一个甘润的(药),药性偏于甘润,所以又有润肺止咳的作用。所以相对来说,它更适合治疗阴虚的肺热燥咳,这是它最佳的主治,对一般的肺热咳嗽痰热壅滞在肺,也是可以用。我们后面讲浙贝母,那相对而言呢,这个就是浙贝母的优势,那川贝母相对浙贝母而言,主要就是它的甘润的性质,它主要用于阴虚的燥咳,虚证,偏于虚的。另外,也能消痰散结,用于瘰疬、瘿瘤或者乳痈这一类,广义的痰,有消痰的作用,它能清热消痰。但是,临床上一般不会用川贝母,因为这个功效和相应的主治浙贝母也有,浙贝母因为药源比较丰富,价格也比较低廉,而且作用还强一些,所以一般不会考虑使用川贝母。这个川贝母因为它主要产在四川的西部,或者西北部,就相当于现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自治州就是九寨沟,这样的地区为主。另外,比如说甘肃、云南,也是在部分地区。另外,还有西藏、青海的少数地区也有少量的出产,但是主产地在四川,所以统称为川贝母。它一般都是产在海拔比较高的这种高原的草地上,一般都可能在三千多公尺以上,采挖很困难,分布的范围也比较小,而且也是野生的,所以价格比较昂贵,在临床上主要就用它的比较有特殊的地方,就是它的润肺止咳,当然也能够祛痰,所以用于这种阴虚燥咳,痰比较粘稠,不容易咯出的这种情况。这是关于川贝母的简单情况。
  下面我们和浙贝母对照,来加以一定的说明。这个浙贝母呢,因为它主要产在浙江,浙江又以象山地区为主要的集散地,所以有的书上把它叫做象贝,就是浙江的象山。另外,浙贝母的鳞茎比川贝母明显的大得多,一般大的鳞片可以有三四公分,所以有时候又把这个浙贝母叫做大贝,因为它的个头比川贝母明显的大,称为大贝。这个浙贝母和川贝母都能够清热化痰,对肺来说,都能够清肺祛痰,也有明显的止咳作用,这是相同的。川贝母、浙贝母都能够清肺祛痰止咳,都能够治疗肺热咳嗽痰多,或者热痰咳嗽。但是川贝母呢,偏于甘润,浙贝母偏于苦泻,它的苦寒性质要强一些。所以在相同当中,川贝母就长于润肺止咳,就是刚才讲的;而浙贝母呢,就偏于清泻肺热,就是痰热壅肺,偏于实证的。所以在内伤咳嗽当中,如果出现了阴虚燥咳,以川贝母为主。如果是外感咳嗽,兼有痰热壅滞的,那么应该主要选浙贝母。这是在相同之中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另外这两个药都能消痰散结,用于广义的痰,尤其是痰核凝结,形成的瘰疬、瘿瘤,以及疮疡肿痛,因为浙贝母的苦泻的作用比较强,所以消散痰结的力量也优于川贝母。刚才讲这个川贝母很少用,相对川贝母来讲,浙贝母长期是人工栽培,产量比较大,价格比较低。到目前可能浙贝母的价格也就是川贝母的十分之一左右,在用于第二个功效和相应的主治上的时候,当然用这个价廉物美的,肯定是选浙贝母。所以这个川贝母呢,只有这个理论上的意义,但是我们在学的时候,要知道它有这个功效,它是可以用的,只是因为药材的原因,它不常用而已。这样子就把这个川贝母和浙贝母区别开来了,它们关键就是一个甘润和苦泻的问题。这个从性能方面来说,这个是区别这两个药主要的要点。另外,这两个药现在的文献上都属于十八反的内容,都认为不能和乌头配伍在一起使用的。但是最早十八反出现是在《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的时候,用的是川贝母。现在经过多方面的考证,浙贝母是在明代才开始使用,现在浙贝母的出处在目前的教科书上不太一致,我们现在这个书上浙贝母的出处是《本草正》,这是明确的在本草学里面提到了浙贝母这个名称的,最早的是在这个《本草正》,张景岳的。有的教科书上它写的是另外的书,但是另外的书它不是本草书,它比这个《本草正》略早一点。但是我们这个书一开始的时候体例里面就有一个规定,药的出处是以本草专著为准,如果不是本草专著,很多药在其他的著作里面,尤其是在中医学的著作里面,可能还会更早的有记载。比如说我们后面马上在止咳平喘药当中的洋金花,它最早的记载是《本草纲目》,本草专著,在元代的《世医得效方》,那天我讲过,已经开始使用,中间相差也有很长的时间。另外,比如说明代的一个本草书叫做《质问本草》,当时是日本的一些学者到中国来,对本草方面提出一些问题,中国的一些本草学家或者医学家回答问题的一个记录叫做《质问本草》。那么《质问本草》里面呢,那个描述有一种大的贝母使用,其实指的就应该是浙贝母,但是它里面没有明确的提出,那个个头大的贝母就叫浙贝母,但是也不能就以这个《质问本草》为准,所以我们仍然选的是这个《本草正》。这个就是目前通行的中药教材它有不同的版本,所以有的书上它不是《本草正》,我把这个作一个说明,今后大家查阅资料的时候知道这么一回事。另外的那个教科书上它不是本草专著,而且还不是医学著作。这个浙贝母是明代才开始使用,提出十八反的时候没有这个药,但是现在一般都公认了它也属于十八反,所以我们也要要求。但是这个要求有没有道理?那现在讲不清楚,因为还没有充分的证据,就是川贝母为什么不能和乌头用都还有待于研究,后来才用的浙贝母,不和乌头同用,那就更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它应不应该是十八反的内容?现在都应该提出怀疑。但是因为现在的《药典》、每一版教材的中药教材因为都提到了十八反,所以今后在考试当中也是要求浙贝母是反乌头的。这是关于两种贝母。
  下面一味药,瓜蒌。它来源于葫芦科的多年生的草本藤本的植物,这个瓜蒌就是它结的成熟的果实,这种植物就叫栝楼。那么这个葫芦科的植物大家非常熟悉,我们蔬菜里面的瓜类,比如说南瓜、丝瓜、冬瓜、苦瓜这一类,这个瓜蒌就象那个丝瓜,很类似的,很长的藤,上面结的果实成熟了以后,整个统称叫瓜蒌。那么瓜蒌呢,它的组成部分通过我们生活常识,是不是应该有三个组成部分?比如说我们吃西瓜、苦瓜、南瓜,我们见得很多了,这个葫芦科的果实,三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它的果壳,果皮,就是外表,这是一个部分。另外里面呢,有那种扁圆的种子。还有果壳和种子之间,有果肉,或者果瓤、瓜瓤。比如我们吃西瓜,吃掉的那一部分,红的,或者这种黄的一部分;南瓜,南瓜的种子长在里面那一部分,瓜瓤的,所以应该有这三个部分。整个瓜蒌把它采摘下来,在药材里面就叫做全瓜蒌,它保留了这三个完整的部分:果皮、果瓤和种子。但是里面那种果瓤呢,有的时候不容易保藏,不容易干燥,它含糖分也比较高,所以经常在贮藏的过程当中霉变,影响药材的质量。所以现在的商品药材当中,全瓜蒌不多,很少有。但是在一些古方上,开处方的时候药名里面强调要用全瓜蒌,全瓜蒌就是多了一个果瓤。这个果瓤是不是有特殊的作用呢?现在也不清楚,不是很明确。但一般这个药材就分两个部分来入药,一个是用它的果壳,称为瓜蒌壳,或者有的称为瓜蒌皮。里面的种子呢,称为瓜蒌仁,或者瓜蒌子,比较规范的名称是瓜蒌壳和瓜蒌仁用得更多。这两个部分它都是清热化痰的药,清热化痰的药它也是(能)化痰,包括了祛痰和消痰两层意思。对于肺来说,瓜蒌壳和瓜蒌仁都能够清肺祛痰,都有明显的清泻肺热和祛除肺窍的热痰。所以在临床上,都可以用于肺热咳嗽痰多,常常和同类的药,或者清肺热的药物配伍在一起。比如配伍前面的浙贝母,还有我们前面清热泻火药当中学过的天花粉。天花粉就是瓜蒌长在下面的根,块根,它(是)同类的,都有一点清肺祛痰的作用,它也可以配伍在一起使用。或者知母、芦根,这些都能配伍。这是对于肺,这是相同的。那么不同的呢,就是瓜蒌仁它也有一点偏润的,也有一点甘润的性质。所以说它不但能够用于肺热咳嗽,对于肺燥咳嗽瓜蒌仁也比瓜蒌壳更加适合一些,这种燥热咳嗽,痰比较干燥的,瓜蒌仁可以使用,但是它的甘润的性质不如川贝母,是偏于有这方面的倾向性。就是这两个部分相对而言,在同中有一点细微的区别,这是对于肺来说,用它的祛痰的作用。另外,它也能够消痰,瓜蒌的消痰呢,主要是消的胸中的凝痰,凝结在胸中。这个痰浊凝结在胸中,那就会出现闭阻胸阳,胸阳就不通,很容易就出现心脉闭阻,出现胸痹,胸闷胸痛。所以这个瓜蒌治疗胸痹的疼痛,能够收到宽胸散结的这样一个效果都与它的消痰作用有关。痰浊凝结,阳气闭阻,所以它常常和薤白配伍在一起。那么薤白呢,宣通阳气,调畅气机。这个瓜蒌呢,主要就是消散痰凝。所以痰凝气滞,胸阳闭阻而引起的胸痹,胸闷,胸痛,那么就用瓜蒌、薤白为主的一类方剂来治疗,它们有一个协同的作用。所以这个宽胸是(与)消痰相关的,因为瓜蒌是一个化痰的药,所以来解释它的机理的时候,往往把它化痰作用和宽胸联系在一起,这样解释。实际上现代研究很清楚,就是它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所以对冠心病心绞痛这一类的胸痹有治疗效果。实际上它和真正的痰是不是完全是相关呢?那是前人的一种解释方法,是按照中药的理论。因为它是一个化痰药,认定了它有化痰的作用,那么它就也应该消痰。所以它既是一个祛痰的药,也是一个消痰的药。消痰主要是解释它对胸痹的治疗,它疗效凑效的机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这也是可以的。那么对于宽胸散结这个功效呢,认为瓜蒌壳的作用就优于瓜蒌仁,所以用瓜蒌壳的比较多一些。当然瓜蒌仁也有,作用要微弱一些。但是瓜蒌仁呢,因为它是种子类的药材,含有比较多的脂肪油,对于肠的刺激(还是)比较明显的,增强肠的蠕动,所以它也是一个比较常用的一个润肠通便的药,那么用的是瓜蒌仁。学了以后呢,一个重点就是要把瓜蒌壳和瓜蒌仁的异同要作一个简单的比较。相同的呢,瓜蒌壳和瓜蒌仁都能清肺祛痰,都可以用于肺热咳嗽,但是瓜蒌仁微微有一点甘润的性质。如果是燥热咳嗽,那比瓜蒌壳更为适宜一些。另外两个药都能够宽胸散结,它通过消痰的作用,治疗痰浊闭阻胸中,胸阳不通而引起的胸痹疼痛,在这方面瓜蒌壳的作用优于瓜蒌仁。另外,瓜蒌仁能够润肠通便,对于肠燥便秘常常和其他的润肠通便的药配伍在一起使用。另外瓜蒌仁和瓜蒌壳在使用注意当中,都是十八反的,这个需要注意一下。这是关于瓜蒌。贝母,不管浙贝母、川贝母,和瓜蒌都是这一章当中比较重点的,要求掌握的药。
  下面三个药,与竹类有关的,第一个是竹茹。这个竹茹在民间或者在一些中药书上又叫做竹二青,就是禾本科的乔木或者灌木竹类,南方地区很多,当中(有)很多竹,比如说青杆竹、大头典竹,或者其他的,比如说甘竹、淡竹,很多种竹。轻轻的把它茎的外面翠绿色的这层表皮把它刮掉不用,因为它裸露在空气当中,很多灰尘或者一些虫附着在上面,所以轻轻的把它刮掉,也是为了保证这个药材比较干净。当然刮的不多,微微的一点。然后把里面的仍然是青色的用刀把它刮成很柔的这样很薄很柔软的(纤维),这样把它卷成团状,在中药里面使用,这个就叫做竹茹,所以也叫竹二青,本身要这个青绿的。象这种完全是里面白的了,就不能够作为竹茹用了。所以用的应该是有绿色这个部分,还是比较浅表的,它的茎上,这是竹茹的药材。
  第二个药的药材,竹沥。竹沥是竹类当中的一些品种,但具体品种我们不要求,比如说淡竹,或者青杆竹。当然青杆竹和淡竹它都可以作竹茹用,这是相同的。那么这样的一些竹呢,把它的茎砍下来以后,在火上去烤,这样去烤,烤的时候尤其它新鲜的时候,比较幼嫩,比较新鲜的时候,那个刀砍断的地方它就有液体从那里流出来。当然这个流是非常缓慢的,有的时候点点滴滴的这样滴出来,所以这个沥就有这种点滴的流出来的意思。它是从竹的杆,或者就是茎里面(把)它的液体收集起来,这是一个液体的药,称为竹沥。
  下面的一个药,竹黄,也称为天竹黄。有的书上的竹是一个竹头下面两横,都是一样,现在一般写这个竹了。另外一个,竹头两横那个呢,过去的书上比较多。天竹黄呢,它也是用这个青皮竹,或者劳竹这一类的竹,收集到的一种产物。那么这种产物呢,这是竹的茎,这个竹的茎它中间有节,当然象竹茹比较清楚一点,这个竹子有节,我们都很清楚。在嫩的时候,有的尤其是在竹笋的阶段,有的昆虫,一种特殊的昆虫就在竹的茎上钻上孔,那钻了孔以后,整个竹的茎的纤维就断掉了。我们在中学里面学生物学学植物的时候,谈茎,除了它(有)一个支撑功能,另外就是一个传导功能,从地下吸收的水分、养分就通过它的茎往上面的叶(传导),供花叶的需要,它有传送、传导这种水分和养分的这样一个功能。那么中间断掉了有一个孔,水分、养分到这个地方它就从这个孔流到了竹的节里面,停留起来,停积在里面,最后慢慢的干了,形成不规则的块状的结块。把竹剖开了以后,从它节间收集到的这个就是竹黄。所以竹黄它虽然是固体,但它最初是来源于液体,所以它和竹沥应该有很多相似。实际上相当于竹沥干了以后形成的一个块状物。那么这个竹茹呢,用的是它的茎,把它刮下来,它里面也有,应该说新鲜的时候也有汁液的。那汁液干了以后,这个汁液的很多成分也保留在了竹茹里面。所以这三个药它们的功效、主治也是非常相似的,只是说它们的作用强度不一样。所以这三个药它都是清热化痰的药,或者叫清化热痰的药,主要都是治疗热痰证。那么这个热痰证呢,我们前面通过贝母、瓜蒌学习,它可以在肺,就是狭义的热痰。也可以在肺以外,广义的热痰。那么这三个药,竹茹、竹沥、天竹黄,它们都表现可以作用在肺,对狭义的热痰它有祛痰作用,它能清肺祛痰,所以都可以治疗肺热咳嗽。这个主治就和前面的瓜蒌和浙贝母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同样的证候。那么用于热痰咳嗽来清肺祛痰的时候,竹茹的作用最为缓和。竹黄呢,更强一些。最强的是竹沥,因为它是新鲜的,是液体,很多成分原汁原味,没有什么损耗。所以这个强度是按照竹茹、竹黄、竹沥这样的顺序,这个清肺祛痰的作用是增强的。由于后面的两种药材比较稀少,比如说要把整个的竹砍下来以后烤,收集的液体,竹沥并不多的,比较难的。那么这个竹黄呢,也不是所有的竹,它与品种有关,而且这个还要嫩的时候有这种昆虫把它钻了孔。孔里面要停积了汁液,最后干了,这个收集起来天然的竹黄也是很难的,所以它的药源并不多。这个肺热咳嗽痰多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般就用原料很丰富,价廉,容易得到的竹茹。所以一般的肺热咳嗽痰多普遍的可以使用竹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竹沥可以使用。竹黄也是可以使用,但是在我们书上这个竹沥谈到了用于肺热,热痰的咳喘,它可以使用,但是这个天竹黄就没有谈它用于热痰的咳喘,同样可以用,主要是从药的资源这个角度出发,不强调它,就用的机会比较少。这是狭义的,作用在肺,作为一个清肺祛痰的药。另外,作为一个广义的化痰药,它们能够消痰,主要能够治心肝二经的热痰证。这三味药都能够治疗心肝二经的热痰证,那么心经的热痰证最轻微的就表现为心烦不眠,重的可能神志失常,比如说出现了癫痫、颠狂,甚至于昏厥,热痰闭阻心窍,出现了昏厥,所以它可轻可重。轻的就是心烦不眠,稍微重一点呢,神志失常,再严重的,完全神志失用,昏厥了,痰热闭阻心窍。在肝,往往就是风痰,肝风夹痰,主要(见于)小儿惊风,中风,或者刚才谈的癫痫,它也有痉挛抽搐,它也属于肝风夹痰。所以痰在肝,主要就是兼有一些抽搐的症状,小儿急惊风,中风,突然昏厥了,喉中痰鸣,或者癫痫,昏仆倒地,也是(有)喉中痰鸣。那么心肝二经的热痰,这三个药都可以使用,但是强度也是从刚才那个顺序由弱递增,最弱的是竹茹。那么这个竹茹呢,对心肝二经的广义的痰有消痰作用,能够清热消痰,由于它的力量太单薄,所以只用于很轻的(证)。很轻的呢,就表现在比如说温胆汤,我们今后要学方剂,十味温胆汤,或者温胆汤,里面有一个主治证,就有热痰扰心的表现,就有那个心烦不眠。其实它也是用于广义的心肝的热痰证,只不过在很轻的时候,它可以配伍。其实它在配伍橘皮、半夏这样的一些药物,也是在增强它的消痰或者说化痰的效果。其他的心肝的热痰证,比如说颠狂、癫痫,或者惊风、中风,都比较急重,竹茹可能就显得力量不够,药不及病,达不到应有的治疗的强度,所以往往就选用竹沥或者天竹黄,作用强一些。所以在竹茹的应用里面,就是在应用一用于热痰咳嗽,后边附带谈了一个心烦不眠,在后面也谈了配伍酸枣仁、茯苓、远志,这个实际上就是十味温胆汤的一个组成。当然一般这个《千金方》的温胆汤(的主治)它也有心烦不眠,十味温胆汤是现代的一个经验方,它治疗心烦不眠,痰热内扰作用更好一些,所以我们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没有单独把它强调出来。而对竹沥和天竹黄呢,重点的就是强调了心肝的热痰证,比如说竹沥的应用二,中风、小儿惊风,天竹黄就完全没有谈这个肺的热痰咳嗽,完全是在心肝的热痰证上,中风、惊风这一类。它分别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比如说以心神不宁为主的,配伍清心安神的药。如果是以肝风内动为主的,那主要配伍息风止痉的。如果说这个痰热闭阻心窍为主的,神昏谵语,或者昏厥,那么配伍清心开窍的,这个根据不同的情况(配伍)。所以对于后面两味药,它更多的是用于心肝的热痰证。心肝的热痰证呢,它有心神不安,有心神失常,也有肝风内动,或者心窍闭阻这样的一些症状。这两个药都比较常用,所以在功效里面,除了它化痰以外,常常有的书上就说它能够清心定惊,有的就是定惊开窍,有的还说它能够豁痰开窍,或者有的说能够滑痰开窍。豁痰、滑痰,只不过强调它的这个祛痰作用,或者说化痰,或者消痰的作用比较强,动词上用了一个特殊的动词。另外,认为它能够定惊,能够开窍,实际上它主治的病证当中因为有心神不宁,或者心窍闭阻,或者肝风内动,它是一个不典型的开窍药,或者不典型的息风止痉药,但它也可以用于心窍闭阻,或者肝风内动的一些病证。在这个地方,我只能把它理解为不典型,有这方面的作用,它和典型的息风止痉药相比,它对于惊风这一类,息风止痉的效果不那么强,不那么明显,但它可以用。那么对于心窍闭阻,心神不宁,它不如开窍药那么强,不如安神药那么明显,所以就用了一个特殊的术语,叫做定惊。这个定惊我们前面曾经提过,不是很规范,所以我们在书上对于竹茹和天竹黄的清心后面就没有保留定惊两个字。但是在一般通行的中药书上都有,这个就是因为这个术语不是很规范,我们把它暂时不保留。如果它确实能够息风止痉,那么它就应该加上止痉的功效。确实能够开窍醒神,它就应该加上开窍的功效。确实能够开窍醒神,它就应该加上开窍的功效。它确实能够宁心安神,它就应该加上安神,就把它叫做清心安神。所以它应该分别叫做清心安神,息风,或者止痉,或者清心开窍。定惊在这里面反而增加了同学们学习和理解上的一些困难,所以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把它简化了。如果说今后见到的书上这两个药能够清心定惊,或者定惊开窍,或者豁痰定惊之类的,那么主要就是指的它们对心肝热痰证的一种清热消痰的作用,主要是指的这个功效。现在还没有发现这两个药能够称得上是息风止痉药,或者宁心安神药,或者开窍药,所以如果要把它们作为一种功效,显得比较勉强,所以我们回避了。这是关于与竹有关的这三种药,我们把它对照在一起,它主要的就是清热化痰。一个表现在肺,一个表现在心肝,作用强度不一样,最弱的是竹茹,最强的是竹沥,竹黄是比竹沥稍微次一点,但比竹茹就强得多。此外,竹茹还有一个特殊的功效,就是清胃止呕,能够清泻胃热,又能够降胃气,所以在一些胃热呕吐的方当中竹茹是比较常用的。因为我们学的止呕的药很多是偏温的,比如说生姜、半夏,或者砂仁、白寇、丁香等等,就包括前面学的旋覆花这一类的,一般都偏温的,既能清胃热,又能止呕的药在我们要学的药当中不多。前面学过一个类似的药就是芦根,在清胃热的同时略有止呕的作用。所以就只有这么一味,这里学了一个竹茹,后面还有一个枇杷叶,可能我们要学的既清胃又止呕的就有这三个(药)。这三个呢,止呕的作用都一般,因为它比较特殊,所以常常和其他的那种虽然是温性的止呕药,象生姜、半夏这些也常常同用。用其他的清热药,使整个方剂变为清胃止呕的复方。这是关于这三个竹类的药。
  下面的两个药,昆布、海藻。这两个药是这一章里面比较次要的,大家作为一般的了解。这两个药都是海产的植物,都可以作为食品,都是药食两用的。这个昆布它的主流品种就是我们现在作食品当中的海带,在一些浅海,近海生长,采收起来,比如说可以经常炖肉,大家都知道这样一种,称为昆布。那么海藻呢,也是一种小的海生植物,要细小一些,晒干了,两个药它的来源是相近的。那么在名称当中,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昆布,前面的昆布。我们书上来源于两个品种,一个来源于海带,另外来源于昆布,都作为昆布使用。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今后同学们要学习一个方,叫做海藻玉壶汤,在《方剂学》或者《中医内科学》、《外科学》里面都会碰到。海藻玉壶汤里面有三味药,昆布、海藻、海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在海藻玉壶汤里面用的海带,不是我们这个地方(的)昆布这个海带。现在那种海带已经叫做海带草,和我们现在这个作食品的海带不一样,它也是一种海产的植物。因为昆布和海带这个名称古今发生了变化,这个是与我们见到的布发生了变化有关的。过去的人工手工织的布一般这个宽度就是这么二三十公分,二三十公分宽,我们见到的海带,现在作为食品的这个海带最少也有二三十公分宽,如果说让它生长的年龄长,还会宽。我在一个小报上见到了说中国的远洋捕渔队有一次因为蔬菜比较少,就在海上捞了一片海带,一株海带。这个海带呢,那个介绍是很多年了,好象是在百灵海峡附近,有一米多宽,三尺多宽,那个厚度有两个多公分厚那样的。那个海带不但是在古代,就是在现代它都象一个又大又宽的布,这个昆的意思就是有老大的意思,这个昆仲、伯仲,一个意思,昆就是老大,这个昆就是比较宽大的意思。这个食用的海带呢,在古人的眼目当中,它就是好象很宽大的布一样,因为古代的布比较窄,这个海带就(可以完全)称为布。现在的机械织的布越来越宽,现在所谓的宽幅的布,两米宽的都随处可见。那么相对来说,我们一般见到的这个古代称为昆布的最多就是一个带子,它不能够和现在的布相比,所以昆布也就变成了海带。所以古代的昆布和现在的海带是一个东西,都是中药当中的昆布。古方里面用的海带,就是《证类本草》上所说的海带,下面那个作者有一个解释:登州人干之以束物。就是山东地区沿海的一些老百姓,把这个海带拿来作什么呢?晒干了拿来束物,就是拿来拴东西,好象现在那种稻草,或者一些塑料薄膜带,把它作为绳索使用。这种海带草呢,它只有那么两三尺长,不到一米。宽呢,就是一公分左右到两公分,干了以后那变得更窄,就象一个细的绳,所以用来束物,登州人干之以束物。这种海带草呢,现在在商品药材里面基本上没有用了,是古方里面把它作为一个类似于昆布和海藻一样的药物使用。所以这个一定要把它分清楚,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的话,这个海藻玉壶汤这类方当中既有海带,又有昆布。那么现在的海带是作昆布用,怎么解释?就解释不了,因为那里面用的海带是我们现在没有收载的另外一种(叫)海带草的植物,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是关于药材。这两个药都是治疗广义的痰的,主要治疗瘿瘤,或者瘰疬,对肺窍之痰没有明显的作用,所以我们没有总结这方面的功效。它的基本的功效对于痰来说,就是消痰散结。用得最多的就是治疗瘿病,瘿,我们上次讲了这个瘿,就是项下的瘤,长在颈下面,项下面的瘤,就相当于现在的甲状腺肿大的一类病证,用得比较多的就是单纯性的地方性的甲状腺肿大。因为有的地方食物、食品当中缺碘,碘的摄入量不够,甲状腺它就要让它长得更大,增强它对碘的吸收的能力,这样子就形成了这种大脖子病,这是缺碘引起的。现在一般认为昆布和海藻含有比较高的碘,所以对缺碘引起的单纯性地方性的甲状腺肿大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是有人作过对照,就是说补充碘是它的机理主要的方面,但不是唯一的,不是全部。因为如果用含碘量很高的,比如说在西医治疗,过去有一种叫卢戈氏液,含碘量明显的比昆布、海藻的含碘量高出很多倍,但是对于单纯性地方性的甲状腺肿大它的治疗效果并不比昆布、海藻这一类的疗效好。那就说明它除了补充碘以外,还有其他的药效学的一些基础,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另外,不是单纯性地方性的甲状腺肿大,比如说有的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这两个药能够抑制甲状腺功能的亢进,这也是可以用的,它不一定完全是通过补充碘来治疗瘿病,所以这个是用之有效的,而且它作为食品也是很安全的。所以它的主要的功效就是在瘿瘤、瘰疬这样一些与痰核凝结有关的,尤其是治疗瘿病,就是甲状腺有关的这一类肿大的一些病证,这是用得最多的。另外,一般的书上,都谈到了这两个药能够利水消肿,但这个利水消肿作用不强,一般用得比较少,所以大家知道有这么一个功效就行了。这两个药就作这么一个常识性的了解。另外,在使用注意当中,海藻不宜和甘草配伍,属于十八反的内容。这个曾经取消过,后来又把它强调了。所以我们还是按照《药典》现在还是认为属于十八反。但是通过初步的研究,现在没有发现这两个药配伍在一起会怎么样。所以很多古方也在配伍使用,但是我们原则上要要求。另外还有一个药,黄药子。这个黄药子呢,和昆布、海藻一样,主要也在消痰散结,用于瘿瘤、瘰疬、痰核,而且对于瘿瘤的这个消散的作用强于昆布、海藻。但是,这个黄药子有毒,服用了以后,对消化道,比如说马上会引起腹痛、恶心呕吐,这个是普遍的。如果服用的量稍微大一点,时间长一点,那么它对于肝功、肾功的损害也是比较明显。所以它对于瘿瘤虽然效果好一些,但是它的毒副反应这个要充分的注意。虽然这个昆布、海藻作用缓和一些,但是它非常安全,而且是一个保健食品,可以长期的服用。所以这个黄药子(现在)在临床上真正的瘿瘤使用并不是很多。因为瘿瘤本身是个慢性病,要让它消散,服药的时间肯定要很长,肯定很长那它的不良反应或者毒性反应自然就表现出来了。另外,它作为一个清热解毒药,更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因为清热解毒作用强的,对于疮疡疗效好的品种在中药里面为数最多,一般也不会选择这个黄药子。所以对于黄药子呢,也是作为这么一个常识性的了解。黄药子以后的药,都不属于大纲要求的药物,同学们自己看一看。这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发表于: 07:34
暂无评论,我来发表第一篇评论!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为您提供颈椎病、肩周炎、落枕、急性腰扭伤、腰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网球肘、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跟痛症、关节炎、滑膜炎、骨错缝;胃炎、失眠、月经不调、乳腺增生、性功能障碍、功血、带下异常、痛经、外阴瘙痒、便秘、结肠炎、胆囊炎、痤疮、小儿多动症、小儿厌食症、抑郁症、胆结石、肾结石、荨麻疹、湿疹、银屑病、带状疱疹、前列腺炎、头痛、肥胖病、更年期综合症、中风后遗症及慢性疲劳综合症等相关疾病的康复咨询建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川贝的功效与作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