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胆囊息肉样病变,自己觉得像胆固醇息肉,可...

胆囊息肉注意事项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页免费4页2下载券1页免费8页1下载券7页免费7页免费7页免费8页免费4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页免费8页1下载券2页免费2页免费2页免费
胆囊息肉注意事项|胆​囊​息​肉​注​意​事​项​!​!​!​!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也说说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的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7页免费7页免费4页免费8页免费1页免费2页免费7页免费7页免费13页免费8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页免费5页免费5页5下载券51页免费26页5下载券
也说说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的事|也​说​说​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的​事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修订版本间差异)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亲切非[[结石]]性病变总称。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其他与慢性儿子[[胆囊炎]]相似主要同意表现为右[[上腹]]轻度周四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不动并无症状置疑只是德技在做多说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亲人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该病应以手术治疗为主,非手术治疗为辅。 &
{{百科小图片|bk8ft.jpg|胆囊息肉[[B超]]}}   & {{百科小图片|bk8ft.jpg|胆囊息肉[[B超]]}}   &
&+'''胆囊息肉'''(gallbladder polyps)是形态学名称,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可以是球型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大部分患者是在体检的时候由B超检查发现,无症状。少部分患者有右上腹疼痛等,胆囊息肉是否需要治疗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 疾病概述 ==+== 胆囊息肉的病理类型 ==
&+胆囊息肉的表现形式包含很多病理类型,病理分类为非肿瘤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肿瘤性病变又分为良性和恶性。
-胆囊息肉:是指各种胆囊粘膜良性隆起的简称。常常造成患者延误.目前西医针对胆囊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一则会出现如[[血管损伤]]、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无论是哪一种并发症,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再则是治标而非治本,因为手术针对的只是病灶,而没有针对致病因素,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非肿瘤性病变===
&+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国外1995年报告,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65%,国内报告的288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62.5%。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
-'''胆囊息肉的治疗机理''' +(1)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曾有胆固醇息肉74例病例报告显示:直径小于10mm者占97%,50%为多发性,平均3.09±3.31个([[肿瘤性息肉]]多为单个病变,有临床鉴别意义)。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易与黏膜分离,不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一、矫正形成息肉[[胆汁]],阻止息肉的生长与再生成。 +(2)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二、改变病灶局部[[微环境]],切断息肉营养供给,使瘤体从根部干枯、[[萎缩]][[坏死]]“ 瘤亡蒂落 ”,通过体腔随[[大便]]排出体外。 +(3)腺瘤样增生: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阿窦明显增多,窦口上常有狭窄,致窦内常有[[胆汁淤积]]、炎症或胆石嵌入,有癌变可能。
-三、活性成份附着瘤体表面,浸入息肉组织体内直接杀灭[[细胞]],使其[[失活]],不得复生。[[化腐]]生肌,修复基底组织,恢复胃、肠功能。 +(4)腺肌瘤: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也可能癌变。
-四、全面调整[[人体免疫功能]],纠正机体失衡状态,通过激活和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使其增加体液免疫对致息因子的监控,促进[[淋巴细胞]]、单核吞噬和[[巨噬细胞]]对息肉组织的[[吞噬作用]],纠正胆囊致息内环境调节,调整致息与抑息[[基因]]至正常平衡状态,从而治愈胆囊息肉。该[[疗法]]以调整、逆转患者整体病态因素、平衡[[阴阳]]入手,可从根本上使胆囊息肉逐渐缩小、吸收,最终完全消失,从而达到彻底[[康复]]的目的。临床经数万例观察,疗效显著,一般1—3个月可痊愈。   +===肿瘤性病变===
&+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恶性主要为胆囊癌。
-== [[临床表现]] ==+(1)腺瘤: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恶变率约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1998年国外学者观察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时发现,其中94%直径&10mm,66%的患者年龄&60岁;而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88%直径&10mm,75%的患者年龄&60岁。研究认为,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在10年内施行的12153例胆囊切除中,仅81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只占0.7%,而其中是腺瘤的仅为9.6%;而同期人群中发现胆囊癌225例,占1.85%,可见本病有癌变的可能性。
-{{百科小图片|bk8fu.jpg|胆囊息肉}}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2)[[腺癌]]: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前两者为隆起性病变,直径约&20mm;而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绝大多数直径&20mm。因此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其中乳头型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肉]]内,预后良好。
-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可分三个时期即: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在治疗中,一般都要经过“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的过程,各个时期的特点如下: +==临床表现 ==
&+{{百科小图片|bk8fu.jpg|胆囊息肉}}
-活跃增长期 相对稳定期 吸收消散期 +大多数胆囊息肉是没有症状的,少部分患者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胆囊息肉体积 不断增大 不变化 逐渐减小 +
-胆囊息肉数量 不断增多 不变化 逐渐减少   +
== 胆囊息肉检查化验 == == 胆囊息肉检查化验 ==
&+1.B超检查 方法灵活、准确、无[[创伤]]、可重复、价廉、易为众多患者接受,能准确地显示息肉的大小、位置、数量、囊壁的情况。B超典型的表现为胆囊壁有点状、小块状、片状的强或稍[[强回声]]光团,其后多无声影,可见到球状、桑葚状、[[乳头]]状及[[结节]]状突出,甚至可显示出息肉的蒂。杨汉良等报道B超对PLG检出率为92.7%,特异性94.8%,[[假阳性]]5.2%,准确性明显高于[[CT]],认为BUS能清晰地显示PLG的部位、大小、数目及局部胆囊壁的变化,是一种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
-1.B超检查 方法灵活、准确、无[[创伤]]、可重复、价廉、易为众多患者接受,能准确地显示息肉的大小、位置、数量、囊壁的情况。B超典型的表现为胆囊壁有点状、小块状、片状的强或稍[[强回声]]光团,其后多无声影,可见到球状、桑葚状、[[乳头]]状及[[结节]]状突出,甚至可显示出息肉的蒂。杨汉良等报道B超对PLG检出率为92.7%,特异性94.8%,[[假阳性]]5.2%,准确性明显高于[[CT]],认为BUS能清晰地显示PLG的部位、大小、数目及局部胆囊壁的变化,是一种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百科小图片|bk8fv.jpg|胆囊息肉[[三维超声成像]]}}2.三维超声成像 可使胆囊具有空间方位的立体感,透声性好,有直视胆囊剖面的效果,可弥补二维显像某些不足。不仅可观察胆囊息肉的大小形态,更可分清息肉和胆囊壁的关系,尤其在胆囊后壁的息肉二维显像常不能清楚地分辨是否有蒂以及蒂与胆囊壁附着的范围和深度。三维重建能通过不同切面的旋转来观察病变的连续性及病变表面的情况等信息,有助于提高胆囊息肉与胆[[囊腺瘤]]或癌肿的鉴别。王连生等报道用三维超声成像检查18例胆囊内病变,最大直径为5.5cm,最小直径0.3cm,其中5例为多发性息肉,9例为单发性息肉,4例胆囊癌均为多发占位病变。三维超声成像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  +{{百科小图片|bk8fv.jpg|胆囊息肉[[三维超声成像]]}}
-3.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 即经内镜超声扫描,是将超声微小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探头为高频,将内镜插入[[消化道]],进入[[十二指肠]][[壶腹]]后此探头更接近胆囊,可排除肠气干扰或胆汁黏稠度等影响。EUS可将胆囊壁分为3层,内层为[[高回声]]的[[黏膜]]及黏膜下层,中层为低回声的[[肌纤维]]层,外层为高回声的[[浆膜]]下层及[[浆膜层]]。如为息肉样病变可见清晰的3层囊壁,而胆囊癌则囊壁的3层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浸润]]破坏。早期胆囊癌绝大多数是在结石和息肉等病变的掩盖下发展的,早期缺乏特征性声像图表现,鉴别困难。而EUS检查观察息肉样病变与胆囊壁之关系,有助于鉴别诊断。朱燕陵等回顾分析了103例非结石性[[胆囊病变]]EUS检查结果并与体表超声及手术后[[病理]]进行比较,EUS检查诊断正确率为75%,体表超声为41.4%,EUS对胆囊息肉、胆囊癌、胆囊[[腺肌瘤]]诊断符合率为100%,体表超声为55.6%。Sugiyama认为内镜超声(EUS)比BUS更准确,提供的图像也更清晰。因194例PLG中,EUS判断的136例非[[肿瘤]]性病变平均随访2.6年均未发现肿瘤;而BUS判断的非肿瘤性病变中则有13%为肿瘤。EUS内层的回声方式为细小声点(tiny echonic spot)、声点聚集(aggregation of echogenic spot)、微小[[囊肿]](microcyst)及彗星尾征(comet tailartifact)。如EUS证实既无细小声点与声点聚集,又无微小囊肿与彗星尾征时,应怀疑为[[腺瘤]]或癌肿。两者无法鉴别,除非已浸润至[[肝脏]],但若为无蒂病变,则强烈提示为癌肿。结合[[组织学]]研究,一个细小声点表示一群含有[[胆固醇]]泡沫的组织细胞,而无回声区则为[[腺上皮]][[增生]]。多个小囊肿和彗星尾征则分别为罗-[[阿窦]]增多和胆囊壁内结石所致。   +
-== 临床特点 ==+
-'''特点一:[[发病率]]逐渐增高''' +
-随着人类饮食结构多样化和饮食节律非常化及[[环境污染]]的加剧,胆囊息肉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如:[[高胆固醇]]饮食、长期酗酒、过多进食刺激性饮食、饮食规律紊乱如:早餐不吃好或不吃早餐、晚餐过盛、过多等不良饮食习惯、农药过多、[[食品添加剂]]泛滥、[[电离辐射]]充斥空间等都和胆囊息肉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从而孕育了胆囊息肉的第一个特点-发病率逐渐增高。 +
-'''特点二:隐蔽攻击性强 ''' +
-胆囊息肉多无症状,85%以上的患者都是在例行体检中发现。在检查上,3-4mm以下的息肉在CT和[[核磁共振]]中难以发现或常常漏诊。 +
-无症状型胆囊息肉给人们造成的假象是不痛不痒、身无百病。 +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胆囊[[息肉病]]的[[发现率]]逐渐增高,而非专科医院的医生对此病认识不清或不认识,或不重视,从而造成了胆囊息肉在诊断和认知上的[[盲点]]和诊断治疗的[[真空]]带,形成了胆囊息肉宽阔的隐藏空间。 +
-上述三点孕育了胆囊息肉的隐蔽攻击性特点。{{百科小图片|bk8fw.jpg|胆囊息肉癌变率高}}'''特点三:癌变率高''' +
-胆囊息肉的致命杀伤力在于突发癌变。从80-90年代,因形成的胆囊息肉的性质不同,癌变率逐渐增高。而在癌变中或癌变后,许多胆囊息肉患者没有不适的感觉,不知不觉发展,不知不觉癌变,这也是胆囊息肉最可怕的特点。   +
-== 诊断鉴别 ==+
-胆囊息肉样病变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该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大部分患者为查体时所发现。主要症状为中上[[腹部]][[隐痛]](46.9%)。发病年龄30~50岁者占57.8%,以中青年为主。主要依靠B超检查诊断胆囊息肉。但常难以定性,临床对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亦较困难。目前主要诊断手段是超声检查,对<5mm者的检出率可达90%以上,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较高。如发现多发高强回声,且有漂浮感和慧尾征者提示为胆固醇息肉,位于胆囊底部的小隆起,病变中有小圆形囊泡影和散在回声光点提示腺肌[[瘤病]],而根据病变回声性质、蒂的有无和粗细,病变处的粘膜改变,对区分良恶性疾病有一定价值。但B超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定性及鉴别诊断又有一定局限性和[[假阴性]]率。如当病变小且位于胆囊[[颈部]]时,或伴有[[胆囊结石]]时易造成漏诊,且对定性和鉴别亦有一定困难。   +
-== 肿瘤分类法 ==+2.三维超声成像 可使胆囊具有空间方位的立体感,透声性好,有直视胆囊剖面的效果,可弥补二维显像某些不足。不仅可观察胆囊息肉的大小形态,更可分清息肉和胆囊壁的关系,尤其在胆囊后壁的息肉二维显像常不能清楚地分辨是否有蒂以及蒂与胆囊壁附着的范围和深度。三维重建能通过不同切面的旋转来观察病变的连续性及病变表面的情况等信息,有助于提高胆囊息肉与胆[[囊腺瘤]]或癌肿的鉴别。王连生等报道用三维超声成像检查18例胆囊内病变,最大直径为5.5cm,最小直径0.3cm,其中5例为多发性息肉,9例为单发性息肉,4例胆囊癌均为多发占位病变。三维超声成像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从胆囊肿瘤的意义上分析胆囊息肉,又可分为真性肿瘤和[[假性肿瘤]]两种。所谓真性肿瘤,指胆囊本身的腺体、[[肌层]]增生引起的胆囊息肉,这是一种胆囊的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此类胆囊息肉特点见下表。所谓假性肿瘤,是指由于肝胆清理功能失调、紊乱引起胆固醇积聚、结晶,胆囊[[慢性炎症]]引起炎性增生,胆囊、胆汁异常改变引起的其它增生性病变。   +3.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 即经内镜超声扫描,是将超声微小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探头为高频,将内镜插入[[消化道]],进入[[十二指肠]][[壶腹]]后此探头更接近胆囊,可排除肠气干扰或胆汁黏稠度等影响。EUS可将胆囊壁分为3层,内层为[[高回声]]的[[黏膜]]及黏膜下层,中层为低回声的[[肌纤维]]层,外层为高回声的[[浆膜]]下层及[[浆膜层]]。如为息肉样病变可见清晰的3层囊壁,而胆囊癌则囊壁的3层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浸润]]破坏。早期胆囊癌绝大多数是在结石和息肉等病变的掩盖下发展的,早期缺乏特征性声像图表现,鉴别困难。而EUS检查观察息肉样病变与胆囊壁之关系,有助于鉴别诊断。
== 治疗预防 == == 治疗预防 ==
- +胆囊息肉病变临床并不少见,手术是根治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胆囊息都需手术治疗。因其病变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转归亦不尽相同,因此其手术[[适应症]]各家掌握也不一致。手术时机选择: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前有时难以定性。根据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可能性的高危因素我们提出下列手术指征:
-胆囊息肉病变临床并不少见,手术是根治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胆囊息都需手术治疗。因其病变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转归亦不尽相同,因此其手术[[适应症]]各家掌握也不一致。 +
-手术时机选择: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前有时难以定性。根据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可能性的高危因素我们提出下列手术指征: +
(1)单发病变,大于10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于胆囊颈部,年龄大于50岁。 & (1)单发病变,大于10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于胆囊颈部,年龄大于50岁。 &
近几年,非手术和[[中药]]治疗胆囊息肉病已引起医疗界的广泛重视,各种[[偏方]]、配方、验方等在[[消炎]]、[[利胆]],控制胆囊炎、胆囊息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针对胆囊息肉的专科用药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随着[[中医]]中药研究的深入,非手术治疗胆囊息肉的治愈率,也在迅速提高。   & 近几年,非手术和[[中药]]治疗胆囊息肉病已引起医疗界的广泛重视,各种[[偏方]]、配方、验方等在[[消炎]]、[[利胆]],控制胆囊炎、胆囊息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针对胆囊息肉的专科用药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随着[[中医]]中药研究的深入,非手术治疗胆囊息肉的治愈率,也在迅速提高。   &
-== 预防 ==+==参看==
- +*[[慢性胆囊炎]]
-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 +*[[急性胆囊炎]]
- +*[[胆囊]]
-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解、[[解毒]],所以,酒精可直接损伤[[肝功能]],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及/或使原来的息肉增长、变大,增加胆囊息肉的癌变系数。 +*[[腹痛]]
- +*[[黄疸]]
-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 +*[[胆绞痛]]
- +*[[高热]]
-规律饮食、吃好早餐对胆囊息肉患者极其重要。人体内肝脏主管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存储入胆囊内,而胆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如果不吃早餐,则晚上分泌的胆汁利用不上,存留于胆囊内,胆汁在胆囊内滞留时间过长,即可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 +*[[发热]]
- +*[[败血症]]
-低胆固醇饮食 +*[[息肉]]
- +==参考文献==
-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胆的[[代谢]]、清理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息肉,所以,胆囊息肉患者应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尤其是蛋黄)、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食品。   +*第8版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 胆囊息肉的饮食注意事项 ==+
-胆囊息肉患者应多吃一些有益的食物,宜多食的食品如下: +
-1、宜多食各种新鲜水果、[[蔬菜]],进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带]]、[[藕]]、鱼肉、[[兔肉]]、[[鸡肉]]、鲜豆类等。 +
-2、宜多食干豆类及其制品。 +
-3、宜选用植物油,不用动物油。 +
-4、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 +
-5、宜用煮、蒸、烩、炒、拌、氽、炖的烹调方法,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调方法。 +
-6、[[山楂]]10克,杭[[菊花]]10克,[[决明子]]15克,煎汤代茶饮或饮用绿茶。 +
-7、平时喝水时,捏少许山楂、[[沙棘]]、[[银杏]]、[[绞股蓝]]草放入水杯中当茶饮用。   +
-== [[胆囊切除术]]后的饮食原则 ==+
-切除胆囊后,机体便失去了胆囊的储存、浓缩、排泌胆汁和分泌等功能。表现在脂肪消化功能方面的问题是没有浓缩的胆汁进入[[小肠]],肠内[[胆汁酸]]浓度降低,[[胆盐]]的含量也比正常人减少一半。如果摄入的食物中脂肪含量较多,会引起脂肪的[[消化不良]]并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经过一段时间后机体会逐渐[[适应和代偿]],这一过程需要2~3个月。因此,在这一段适应的时间里,对脂肪的摄入量要加以限制,尤其是1次不能吃含太多的动物脂肪的食物。一般采用少吃多餐的办法,一餐食量不宜过饱。食物内容可以是低脂半流食或低脂软饭,如各种粥类、面条、面包、饼干、[[豆腐]]、蛋清、去脂牛奶、低脂瘦肉、少[[纤维]]蔬菜和水果等。烹调以炖、蒸、煮的方法为宜。根据对食物的耐受情况,脂肪控制可以从每日20克过渡到每日40克。手术后经一段适应时间后,再逐渐放开对脂肪食物的摄取。   +
-== 胆囊癌与胆囊息肉的诊断区分 ==+
-&div&'''两者相同之处''':两者都可有消化道的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脯食物等。也可有右上腹的不适、隐痛或[[腹痛]]。&/div& &div&&&/div& &div&'''两者不同之处:'''&/div& &div&一。中晚期的胆囊癌变有[[黄疸]]、右上腹包块及[[恶病质]];而胆囊息肉则多无黄疸、右上腹包块,不发生恶病质。&/div& &div&二。[[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检查、肿瘤标志物、[[DNA]]流式[[细胞学]]分析有助于胆囊痛的诊断。&/div& &div&三。电脑彩超观察息肉或癌肿内有无彩色血流,可与临床最常见的胆固醇性息肉相鉴别。&/div& &div&四。对于较大的瘤体,行CT增强、扫描瘤体强化,有助于胆囊癌的诊断。&/div& +
-== 胆囊息肉的治疗机理有哪些? ==+
-(一)抑制息肉新生[[血管]]增长.使息肉缩小、消失。 +
-(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逐步萎缩消除息肉细胞 +
-(三)使息肉细胞坏死,[[钙化]]或[[液化]]。 +
-(四)促使息肉细胞周围组织[[纤维化]],阻断生长。   +
-== 慢性胆囊炎饮食注意事项 ==+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在老年人中都很常见,两者常同时存在。饮食控制是发作期治疗措施之一,也是平时保持胆汁[[排泄]]通畅,减少急性发作的重要手段。 +
-(1)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肝、脑肠等。胆汁中胆固醇增高,易于形成[[胆固醇结石]]。植物油既可降低胆固醇,又可促使胆固醇转变成胆汁酸防止[[胆石]]形成,故宜以植物油为主。油炸、油煎食品最好不吃,以免诱发胆绞痛。烹调上尽量清淡、少油,家蒸、煮,忌煎、炸。 +
-(2)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如[[胡萝卜]]、番茄等黄红色的水果蔬菜。因维生素A能保持胆囊内壁[[上皮]]的健全,也可减少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萝卜]]、水果汁、[[荠菜]]、山楂等有利胆[[疏肝]]的作用,可常吃。 +
-(3)增加食品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以保证热量需要和利于[[肝糖原]]的生成。 +
-(4)减少纤维素含量,少渣饮食还可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
-(5)增加进餐次数,以刺激胆汁分泌,减少胆囊中[[胆汁淤滞]]浓缩。   +
-== 胆囊息肉的病因及病理 ==+
-通过近千例正常人与胆囊息肉患者[[体液]]分析观察及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取胆囊息肉病变组织[[活检]],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及[[遗传]]基因学,发现正常人体内和患者体内均存在着两种基因,K-RAS和G-RAS(被称为致息基因和抑息基因).他们还发现在正常人体内致息基因(K-RAS)处于失活状态(无活性),而抑息基因活性较强,它们之间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状态,而在胆囊息肉患者的体内致息基因(K-RAS)较为活跃,抑息基因活性较为低下,两种基因处于一种失衡状态。 +
-当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机体的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对致息基因(K-RAS)监控能力下降,再加上胆囊炎及胆固醇[[代谢异常]]等各种诱因条件下,改变了胆囊[[内环境稳定]],使无活性的致息基因(K-RAS),转变成具有较强活性的致息基因(K-RAS),而抑息基因(G-RAS)活性明显减弱,此时具有活性致息基因(K-RAS)与胆囊[[壁细胞]]中某些基因片断[[重组]]后,形成其因[[突变]],使胆囊壁细胞发生异常增生现象,并向胆囊腔生长,而这种突出于胆囊壁的异常[[赘生物]],称之为胆囊息肉.   +
-== 胆囊息肉手术的适应症: ==+
-胆囊息肉是因为胆汁分泌多,胆囊营养不足,所以当胆汁成分发生改变,胆囊过度浓缩胆汁的时候,胆囊就被腐蚀坏了,出现[[炎症]],也就是胆囊炎,久之胆囊壁不能愈合,就形成息肉。 +
-患了“胆囊息肉”,是否需要手术,取决于下列情况:年龄、病变大小、数量、部位、形状,有否临床症状或合并胆囊结石,能否排除[[胆囊恶性肿瘤]]可能。因此,当[[B型超声检查]]发现有息肉样病变时,治疗要在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上作出决择,手术适应症一般为:{{百科小图片|bk8fy.jpg|胆囊切除术}}1、合并胆囊疾病,如胆囊结石、急性或慢性胆囊炎,并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均应施行胆囊切除术。 +
-2、无明显症状的5mm左右的多发性息肉,不需手术,可继续观察。 +
-3、大小在10mm以下无临床症状的单发息肉,应定期观察(3个月),若病变有增大趋向,应行手术。 +
-4、大小在10mm以上的单发息肉或位于胆囊颈部,不论有否临床症状,均应手术。 +
-5、疑有早期胆囊癌可能,也应该考虑手术治疗。   +
-== [[辩证]] ==+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从胆囊肿瘤的意义上分析胆囊息肉,又可分为真性肿瘤和假性肿瘤两种。所谓真性肿瘤,指胆囊本身的腺体、肌层增生引起的胆囊息肉,这是一种胆囊的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此类胆囊息肉特点见下表。所谓假性肿瘤,是指由于肝胆清理功能失调、紊乱引起胆固醇积聚、结晶,胆囊慢性炎症引起炎性增生,胆囊、胆汁异常改变引起的其它增生性病变,此类胆囊息肉的特点如下: +
-胆囊息肉之真性肿瘤: +
-一般无慢性胆囊炎病史;发现过程:一般为体检发现; +
-B超检查特点:单发、中强回声光团、不移动、体积较大(一般超过1cm)、多发于胆囊颈部、外形圆或类圆光团、不移动;症状:一般无症状;并发症:一般无并发症,癌变率较高。 +
-胆囊息肉之假性肿瘤: +
-多有慢性胆囊炎病史;发现过程:体检发现或不舒服时检查发现; +
-B超检查特点,多发、强回声,体积较小 (一般小于1cm)、多发于胆囊底部、外形不规则;症状:部分有右肩后[[背痛]]、右上腹[[胀痛]]等胆囊炎症状;并发症:有时出现[[脂肪肝]]、[[胰腺炎]]等并发症 ,癌变率较低。 +
-专家忠告: +
-胆囊息肉首选B超检查: +
-由于胆囊息肉一般较小,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如果不是特别细致的检查,在CT和核磁共振中容易被遗漏 ,故胆囊息肉不主张做CT和核磁共振检查,这好比用大炮打蚊子,既花费资金又不能达到目的。 +
-胆囊息肉较小,在B超检查中无法分辨是属于哪种类型,这是最令医生和病人感到遗憾的地方。医生只能根据息肉的形态和发展情况判其是否恶变。恶变的胆囊息肉在B超的检查中可见直径超过1厘米,息肉的基底部较宽,或者息肉表面不光滑,病变侵及肌层。如果胆囊息肉逐渐增大或者短时间内增大较快,虽然不一定恶变,但起码表明胆囊息肉在不断发展。 +
-复查问题 +
-发现胆囊息肉后,多长时间复查以及采取什么方法复查,这也是病人非常关心的问题。胆囊息肉应在设备条件较好和医疗技术水平较高的医院确诊。一般采用B超复查,开始时可3-6个月复查一次,连续检查2-3次,如果息肉没有变化,则在每年体检或有症状时再进行检查。 +
-复查还应在一家医院,最好是同一台机器、同一个大夫复查。这是因为B超检查胆囊息肉有误差,正常误差在2mm以内,这种误差包括:人员误差、仪器误差,同一台机器、同一个大夫复查,可尽量减少这些误差,尤其是服药后复查,误差容易导致服药效果的失误判断。 +
-患者在复查时,最好不要先告诉医生自己的胆囊息肉多少、多大,以免影响医生的检查和诊断的细致性、准确性。因为医生在寻找病因时,往往比较细心,而在复查时往往走马观花,有些甚至是先入为主。这是陋习,但有时的确存在。 +
-'''治疗胆囊息肉的几种偏方:'''  +
-1、[[双花]]连胆汤 +
-一、[[方剂]]: +
-自拟双花连胆汤处方:[[金银花]]、[[野菊花]]各20g,[[柴胡]]、[[白芍]]、[[厚朴]]、[[青皮]]、[[制香附]]、[[元胡]]、[[茯苓]]、[[茵陈]]各15g,[[黄连]]、[[龙胆草]]、[[甘草]]各10g。每天1剂,分3次服(早八点左右,下午两点左右,晚十点左右,没时间的话,就一天分2次服吧),疗程为30天。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禁食肥[[猪肉]]及蛋类食品等。 +
-二、适应症状: +
-胆囊息肉,它是长在胆囊壁上的肿物,绝大多数是良性,仅极少数为恶性,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 +
-三、治疗原理: +
-中医认为,胆囊息肉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肝郁气滞]],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久郁成瘀而致;二是因[[肠胃]]积滞,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蕴而[[化热]],上蒸肝胆,使肝失疏泄,久郁成瘀而致。肝胆[[经络]]循行两胁,肝失疏泄,[[气滞]]不行故两胁胀痛;[[木郁]]克土使脾胃气滞故[[脘腹胀满]]或疼痛;[[湿热内蕴]],肝胆[[气逆]]故见[[口苦]][[咽干]]、[[烧心]]。[[舌苔黄腻]]乃肝[[脾湿热]]上蒸所致。本病的治疗原则应以疏肝利胆、[[清热泻火]]、[[健脾祛湿]]为主。双花连胆[[汤方]]中金银花、野菊花、黄连、龙胆草清热泻火;柴胡、制香附、青皮疏肝利胆;厚朴、[[前胡]]、白芍、甘草[[理气]][[行滞]]、[[解痉]]止痛;茯苓、茵陈[[清热利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疏肝利胆、健脾祛湿之功效。 +
-'''胆囊息肉的临床分期''' +
-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可分三个时期即: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在治疗中,一般都要经过“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的过程,各个时期的特点如下: +
-活跃增长期 相对稳定期 吸收消散期 +
-胆囊息肉数量 不断增多 不变化 逐渐减少 +
-'''胆囊息肉患者胆囊切除术后的饮食原则:''' +
-胆囊息肉患者切除胆囊后,机体便失去了胆囊的储存、浓缩、排泌胆汁和分泌等功能。表现在脂肪消化功能方面的问题是没有浓缩的胆汁进入小肠,肠内胆汁酸浓度降低,胆盐的含量也比正常人减少一半。如果摄入的食物中脂肪含量较多,会引起脂肪的消化不良并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经过一段时间后机体会逐渐适应和代偿,这一过程需要2~3个月。 +
-因此,在这一段适应的时间里,对脂肪的摄入量要加以限制,尤其是1次不能吃含太多的动物脂肪的食物。一般采用少吃多餐的办法,一餐食量不宜过饱。食物内容可以是低脂半流食或低脂软饭,如各种粥类、面条、面包、饼干、豆腐、蛋清、去脂牛奶、低脂瘦肉、少纤维蔬菜和水果等。烹调以炖、蒸、煮的方法为宜。根据对食物的耐受情况,脂肪控制可以从每日20克过渡到每日40克。手术后经一段适应时间后,再逐渐放开对脂肪食物的摄取。 +
-'''胆固醇性'''胆囊息肉主要为大量泡沫细胞、炎性细胞等吞噬胆固醇后的集聚,少量胆囊上皮突变细胞,用PCR和[[限制酶]]定向测序法,[[上皮细胞]]内发现K-RAS基因活性较低,而G-RAS基因活性高。 +
-本病常为多发性,位于胆囊的底部或体部少 数位于颈部,息肉直径均较小,表面不光滑,多无蒂,无血供,回声较强,胆囊壁正常或稍厚,疼痛等症状不明显 +
-'''胆囊息肉的手术方法有三种''' +
-目前的手术方法有传统手术、[[腹腔镜]]手术和保胆手术。传统手术的方[[法医学]]界普遍认为创伤大、恢复慢;目前使用得比较少。腹腔镜的方法是在病人的腹壁上做四个小切口,然后放入穿刺器械,通过从肚脐放入的腹腔镜可以观察得一目了然,可以进行很好的切除工作。 如果在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下,则创伤小、恢复快。胆囊有消化和储藏胆汁的作用,一部分患者觉得切了可惜,可以采用保胆囊取息肉的方法,保胆手术在[[皮肤]]上打个小口,用纤维胆道镜进入胆囊,找到病理的部位,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保住了整个胆囊,而且可以做[[病理检查]],看看息肉到底是恶性的还是良性的,如果是恶性的就同时处理,但这种方法开展的时间比较短,还有待临床的进一步观察。   +
-== 胆囊息肉的病理类型 ==+
-胆囊息肉的表现形式包含很多病理类型,病理分类为非肿瘤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肿瘤性病变又分为良性和恶性。 +
-非肿瘤性病变 +
-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国外1995年报告,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65%,国内报告的288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62.5%。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 +
-(1)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曾有胆固醇息肉74例病例报告显示:直径小于10mm者占97%,50%为多发性,平均3.09±3.31个([[肿瘤性息肉]]多为单个病变,有临床鉴别意义)。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易与黏膜分离,不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
-(2)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
-(3)腺瘤样增生: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阿窦明显增多,窦口上常有狭窄,致窦内常有[[胆汁淤积]]、炎症或胆石嵌入,有癌变可能。 +
-(4)腺肌瘤: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也可能癌变。 +
-肿瘤性病变 +
-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恶性主要为胆囊癌。 +
-(1)腺瘤: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恶变率约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1998年国外学者观察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时发现,其中94%直径&10mm,66%的患者年龄&60岁;而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88%直径&10mm,75%的患者年龄&60岁。研究认为,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在10年内施行的12153例胆囊切除中,仅81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只占0.7%,而其中是腺瘤的仅为9.6%;而同期人群中发现胆囊癌225例,占1.85%,可见本病有癌变的可能性。 +
-(2)[[腺癌]]: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前两者为隆起性病变,直径约&20mm;而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绝大多数直径&20mm。因此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其中乳头型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肉]]内,预后良好。 +
[[Category:医疗疾病]] [[Category:医疗疾病]]
在日 (四) 18:39所做的修订版本
   胆囊息肉(gallbladder polyps)是形态学名称,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可以是球型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大部分患者是在体检的时候由B超检查发现,无症状。少部分患者有右上腹疼痛等,胆囊息肉是否需要治疗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胆囊息肉的表现形式包含很多病理类型,病理分类为非肿瘤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肿瘤性病变又分为良性和恶性。
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国外1995年报告,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65%,国内报告的288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62.5%。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
(1)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曾有胆固醇息肉74例病例报告显示:直径小于10mm者占97%,50%为多发性,平均3.09±3.31个(多为单个病变,有临床鉴别意义)。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易与黏膜分离,不伴有肠及,也不含其他成分,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2)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及慢性炎症细胞,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3)腺瘤样增生: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中含平滑及杯状细胞,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阿窦明显增多,窦口上常有狭窄,致窦内常有、炎症或胆石嵌入,有癌变可能。
(4)腺肌瘤: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肌增生,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也可能癌变。
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恶性主要为胆囊癌。
(1)腺瘤: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恶变率约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1998年国外学者观察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时发现,其中94%直径&10mm,66%的患者年龄&60岁;而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88%直径&10mm,75%的患者年龄&60岁。研究认为,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在10年内施行的12153例胆囊切除中,仅81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只占0.7%,而其中是腺瘤的仅为9.6%;而同期人群中发现胆囊癌225例,占1.85%,可见本病有癌变的可能性。
(2):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前两者为隆起性病变,直径约&20mm;而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绝大多数直径&20mm。因此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其中乳头型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内,预后良好。
大多数胆囊息肉是没有症状的,少部分患者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机率会明显提高。
1.B超检查 方法灵活、准确、无、可重复、价廉、易为众多患者接受,能准确地显示息肉的大小、位置、数量、囊壁的情况。B超典型的表现为胆囊壁有点状、小块状、片状的强或稍光团,其后多无声影,可见到球状、桑葚状、状及状突出,甚至可显示出息肉的蒂。杨汉良等报道B超对PLG检出率为92.7%,特异性94.8%,5.2%,准确性明显高于,认为BUS能清晰地显示PLG的部位、大小、数目及局部胆囊壁的变化,是一种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
2.三维超声成像 可使胆囊具有空间方位的立体感,透声性好,有直视胆囊剖面的效果,可弥补二维显像某些不足。不仅可观察胆囊息肉的大小形态,更可分清息肉和胆囊壁的关系,尤其在胆囊后壁的息肉二维显像常不能清楚地分辨是否有蒂以及蒂与胆囊壁附着的范围和深度。三维重建能通过不同切面的旋转来观察病变的连续性及病变表面的情况等信息,有助于提高胆囊息肉与胆或癌肿的鉴别。王连生等报道用三维超声成像检查18例胆囊内病变,最大直径为5.5cm,最小直径0.3cm,其中5例为多发性息肉,9例为单发性息肉,4例胆囊癌均为多发占位病变。三维超声成像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 
3.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 即经内镜超声扫描,是将超声微小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探头为高频,将内镜插入,进入后此探头更接近胆囊,可排除肠气干扰或胆汁黏稠度等影响。EUS可将胆囊壁分为3层,内层为的及黏膜下层,中层为低回声的层,外层为高回声的下层及。如为息肉样病变可见清晰的3层囊壁,而胆囊癌则囊壁的3层结构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早期胆囊癌绝大多数是在结石和息肉等病变的掩盖下发展的,早期缺乏特征性声像图表现,鉴别困难。而EUS检查观察息肉样病变与胆囊壁之关系,有助于鉴别诊断。
胆囊息肉病变临床并不少见,手术是根治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胆囊息都需手术治疗。因其病变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转归亦不尽相同,因此其手术各家掌握也不一致。手术时机选择: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前有时难以定性。根据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可能性的高危因素我们提出下列手术指征:
(1)单发病变,大于10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于胆囊颈部,年龄大于50岁。
(2)多发病变,伴有胆囊结石,有症状,年龄大于50岁。
(3)单发病变,小于10mm,无症状,年龄小于50岁,允许观察、随访;病变增大或形态有变化则应手术治疗。
(4)检查病变有丰供提示为恶性。
(5)CEA(肿瘤),测值明显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者。
(6)胆囊息肉样病变,有明显症状且反复发作者。
(7)对直径小于5mm无症状病人应间隔3到5个月随访检查。一旦病变增大或症状明显亦须行手术治疗。
近几年,非手术和治疗胆囊息肉病已引起医疗界的广泛重视,各种、配方、验方等在、,控制胆囊炎、胆囊息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针对胆囊息肉的专科用药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随着中药研究的深入,非手术治疗胆囊息肉的治愈率,也在迅速提高。  
第8版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自A+医学百科 “胆囊息肉”条目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关于“胆囊息肉”的留言:
目前暂无留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胆囊息肉样病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