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问题的等等问题

查看: 2375|回复: 8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 儿童的概念是什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都是儿童。中国儿童中心最近针对五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中国儿童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呈逐年走高趋势!专家介绍,存在于中国儿童中的心理问题主要发生在中小学生身上。许多人开始不解:本该天真烂漫的小学生和朝气蓬勃的中学生为什么会存在诸多心理问题?他们的压力来自哪里?怎样帮助他们重塑快乐人生?
  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呈现三大特点  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这份《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报告显示:中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5.2%的儿童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一篇文章称:国内有77.9%的中小学生心理存在轻度不良反应。  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丛中笑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城乡差异明显、性别比例突出和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是中国儿童心理问题的三大特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年对9015名中小学生\(主要年龄为10—14岁\)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17.4%的孩子“认真想过自杀”,8.2%的孩子甚至“做过自杀计划”。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在对2383名学生进行的心理症状自评中,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浙江省一项研究同时发现,70%的中小学生存在焦虑等问题,生活在农村或有兄弟姐妹的焦虑症状更加突出。哈尔滨医科大学今年对城乡中小学生的调查则发现,城市儿童抑郁检出率为19.23%,而农村的则高达32.5%。  此外,在发生心理问题的儿童中,女性比例要明显高于男性。湖南省一项研究表明,女生由于自身心理特点与生理发育较早等因素,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焦虑及恐怖症状等问题。  面对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许多人抱有一个错误观点: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  而《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中的调查数字表明,高中生的心理障碍倾向明显要高于初中生,高三学生心理问题最严重,高二学生次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发现了类似趋势:随着年龄增加,儿童自杀倾向明显上升。  五方面原因造成孩子心理失衡  造成我国未成年人心理问题频发的原因到底在哪里?被中国家长和孩子誉为“知心姐姐”的卢勤认为:五个方面的原因造成孩子心理问题增加。  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现如今,社会对于孩子的期望是最高的,过去人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学,而现在许多家长把标杆定到了硕士、博士。于是不少家庭形成逆向推理:读研究生必须先要成为名牌大学本科生,要成为名牌大学的本科生必须要先考上重点高中,考上重点高中的前提是上一流的初中。  但由于现在小学升初中往往采取电脑派位方式就近入学。家长们为了对抗这一方式,千方百计让孩子学习各种本领,好以特长生的身份进入重点中学。如此一来,孩子成了最忙的人,平时上学早出晚归,双休日还要参加各种“兴趣班”。外语测试、钢琴考级,孩子永远达不到大人的希望,开始变得无望。专家指出,这种无望往往是自暴自弃心理产生的温床。  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河北某县一所小学曾举行了一次“迎接未来”的象征性长跑活动,可跟着跑的以及在路边围观的家长比学生还多。他们不时冲自己的孩子大喊大叫:“吃不消趁早退出来!”“别逞强了,走不动爸爸开车捎你!”与此同时,在小学生奔跑的队伍里,也传出这样的回答:“谁让你送,快回去!”“烦不烦!都被人家笑死了!”下来之后,孩子们抱怨道:“这样的爱我们真受不了!”  卢勤认为,过度保护下的孩子,更易受到伤害。孩子在一个唯我独尊的环境中长大,一旦融入集体,容易因搞不好人际关系而焦虑、厌学。真正关心孩子的父母,应放手让孩子出去经风雨。  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度。最近,北京出现一起女中学生自杀的悲剧。一名高一女生与另一位女同学发生肢体冲突,在回家等候学校处理期间服毒自杀。  从小时候就开始的溺爱,已经让一些中学生渐渐失去了承受挫折与困难的能力。不少家长都反映,现在的孩子开起玩笑没度,闹起来没边。专家指出,从小娇生惯养,包办代替让孩子感受不到做事过分应付出的代价,更不知要怎样弥补错误。  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家长过多的干涉,在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最令孩子们不能容忍的就是家长老师干涉他们的正常人际交往。在许多农村中学,学生信件必须由老师拆看。江西高一女生小琴收到原初中一名男生的来信,希望继续做要好的朋友。老师拆看此信后,马上如临大敌,叫来双方家长“解决问题”,4名家长在学校大打出手后才发现两个孩子早已不知去向。  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日前,《知心姐姐》杂志在一次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孩子犯错误时,您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接受调查问卷的53%的父母回答是:“你看某某多好,你有他\(她\)一半,我就知足了。”“你怎么搞的,又闯祸了?”从中可以看出,有些父母不能正确评价孩子,关键是评价标准有问题。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永远不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肯定他、鼓励他。  社会学校家庭需要联合行动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仍处于空白状态。一位乡村中学校长无奈地表示,相对于一些硬件设施的改善,有关部门对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的投入和重视远远不够,必须在思想观念和政策上重视青少年的人格完善。  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在许多中小学生心中,最怕的三个字就是“请家长”。专家指出,必须改变家长、老师联合起来与孩子“作对”的局面。家长和老师沟通绝不是为了更严厉地训斥孩子,而是一起帮助孩子成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教育工作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营造家庭心理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虽然孩子们发生心理问题后求助需求很大,但社会上解决问题的途径却很少且不够专业。  专家建议:全社会都要关注和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要培养孩子们学会积极的认知,尽量避免消极情绪产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并指导学生使用升华、补偿等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防止采用攻击机制和避免使用逃避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开展情绪辅导活动,让学生保持乐观情绪,摆脱孤独的缠绕、控制情绪波动、克服不良情绪,快乐成长。&&&&&&&&&&&&&&&&&&& 来源:光明日报
实习水手, 积分 2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269 积分
看晕了.能不能简单点啊?其实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而现在他们需要的是足够的挫折与恢复的空间.他们有自己调节的能力.而我们主要任务是在他们真正捱不下去的时候扶一把.
&&& 什么时候又是真正捱不下去的时候呢?真到那时就完哪!&&& 我想让大家重视这个问题,提前预防而已!
关注和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保持乐观情绪,克服不良情绪,快乐健康成长!
大管轮, 积分 14177, 距离下一级还需 5823 积分
[em06]&有点害怕
没有适合的版块,我觉得情感频道适合点,请斑竹体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1:52:36编辑过]
中学生的“心病”谁来诊治来源:青海日报&&& 近年,有关中学生自杀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花季少年为何要选择与死神同行?在产生自杀倾向的背后,中学生心理教育话题已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 据悉,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开展了历经两年时间的调查,这项调查在全国18个省、区、市同步展开,其中包括青海省。  &&& 哪些中学生想自杀?  &&& 上月,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一名初一女学生服毒自杀引发的官司一审结束,自杀女孩的父亲状告学校及老师,被法院驳回诉讼请求。  &&& 无独有偶。西宁市因某中学生自杀引发的一场官司尘埃落定,家长状告某中学同样败诉,自杀的这名中学生叫刘小(化名),死前是西宁市某中学高二学生。同学们记忆中的刘小多才多艺,幽默大方,在亲友和邻居看来,刘小非常懂事,活泼开朗,乐于助人,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小小的挫折面前,刘小为什么选择了自杀?还有哪些中学生有严重的自杀倾向?  &&& 记者近日从相关方面了解到,学习压力大成为中学生自杀的第一大原因,早恋是造成中学生自杀的第二大原因。此外,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家长过度溺爱的孩子,总被家长挑毛病的孩子,许多人都有严重的自杀倾向。  &&& “爸爸妈妈:我走了,去一个美丽而没有烦恼的地方。你们不要为我伤心。”刘小临走前留下的话,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的自杀,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学生心理教育已迫在眉睫。  &&& 青海师大教育学院院长李美华教授认为,刘小事件不仅反映出了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同时也揭示出学校教育存在的“重教轻育”的问题。她说,青少年在身体发育的同时,心理发展却很滞后,很容易做出情绪大于理性的事情。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比如专设心理健康指导老师,接受学生在心理问题上的咨询等。  &&& 有关专家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往往会在需要与可能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冲突;在需要与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压力;在压力与承受力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对抗。这些矛盾激化的结果,都会引发青少年的心理障碍。但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究其根源还是素质教育问题。  &&& 西宁市一名中学老师坦言,学校在权衡中学生心理教育和学业教育时,对后者的倾向是明显的,“毕竟学生的考分是能否进大学的主要标准,中学的牌子及家长的期望都压在孩子的学习上。  &&& 部分中学生心理亚健康  &&& 在西宁市各中学,记者近日采访了百余名中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记者惊奇地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 “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要背炸药包?我要炸学校……”各种童谣被中学生们改编,对于学业及生活,他们在以怎样的心态面对?高二学生小龙(化名)告诉记者,每天从家里到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枯燥乏味,在学校,老师们挂在嘴上的是学习;在家里,大人们更看中成绩单,听到的诸如“加紧呀”之类的话比吃的饭都多,“耳朵都被磨出老茧了”。  &&& “我们班的部分同学也会偶尔小聚,但这种机会非常少,聚在一起本来是想放松,但谈到的话题却轻松不起来”,一初三学生畅畅(化名)向记者谈到了自杀的话题。畅畅说,自己也曾有过死的念头,当时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挨了家长的骂,就偷偷跑到湟水河边呆了很久,“当时要不是因为在河边散步的人多,恐怕自己早跳进去了。”  &&& 一高一学生黄颖(化名)谈到中学生的自杀行为时非常平静:“今年初,某中学的一名学生自杀,这件事当时在各中学里都是热门谈资,我们班一些同学私下里还对那名学生该不该自杀进行了‘举手表决’,有一半参与表决的同学认为,该。”  &&&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接受采访的中学生中,有自杀倾向的不在少数(但中间一些学生也不过是说说而已),感到学习、生活非常压抑的占据80%以上。  &&& 上千张心情发泄纸条贴满冷饮店  &&& 12月的一天,记者在一中学采访时,在学校大门外一家冷饮店内看到,该店的一面墙壁上,密密麻麻地贴满了中学生们的“留言”。  &&& “水儿:我爱你!”“你个小女人,去死吧!”“我苦闷,我孤独”……这里的“留言”五花八门,其中不乏对学校、对老师和同学的“攻击”,还有一些“肉麻”的话儿。该店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自开店起,就推出了这项“业务”,每天都有很多中学生光顾,将自己的心里话贴到墙上,店里每隔一段时间就清理一次,两年来,店里已被中学生张贴了上千张心情发泄纸条。  &&& 据一高三学生刘宾(化名)介绍,中学生们都有很多悄悄话儿要说,但有些话说给同学听不合适,说给老师和家长听更不可能,只有用贴纸条等方式发泄。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不少中学生开始学会在网上交流,高二学生小晴(化名)已是一名老网迷了,她告诉记者,家长不在时她就偷偷在家里上网聊天,在网上对任何人都可以无所顾忌地说,聊天内容甚至有与性爱相关的话题。小晴向记者透露,她的一位女同学趁父母不在时,曾将男网友带回了家里,结果就发生了不可想像的事情,但她的这位同学没有给父母说。  &&& 西宁市民王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前两天他正在上高一的儿子放学后被老师留下,并被请了家长,原来,他儿子和同学间有一个“QQ群”,同学们没事的时候就上网聊天,不少同学说了老师的“坏话”,结果被老师发现了。  &&& 中学生心理教育严重“贫血”  &&&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西宁市各中学都开设了生理卫生课程,但简单的说教并没有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多数女孩在月经第一次到来时都会惊惶失措,没人敢和家长及老师、同学提起这些事,憋在心里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引发了一定的心理问题,而面对这些心理问题,各中学的心理教育几乎是一个空白。  &&& 一名中学老师告诉记者,他们学校里开设中学生心理课已有几年时间了,每班每年都会上两三次心理课,可担任心理教育的老师都是临时从各科室抽调的,有的是政治老师临时当一回心理医生,有时是学校医务室的大夫来“把脉”,因为没有专业的心理医生,所讲授的知识都比较肤浅,根本达不到医治中学生心理疾患的目的。  &&& 记者从西宁市各中学了解到,目前所有中学都没有开设专门、正规的中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有些学校名义上在进行中学生心理教育,实际上都是在走过场。某中学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学校也想开设正规的心理课程,但“心理医生不在学校的编制之列”,没有专业的心理医生,开设心理课就无从谈起。  &&& 心理诊疗:机器和患者“对对碰”  &&& 市民龙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上中学的女儿常常一个人坐在家里发呆,并且比以前更加沉默寡言,怀疑是患了幽闭症,能否帮我推荐一家专业的心理诊疗医院?”  &&&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西宁市各大医院均未开设专门的心理诊疗科室,心理医生在这些医院是个“空缺”。据省人民医院精神科一名医师介绍,他们医院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科室,医院精神科同时担当着心理诊疗工作,因没有持证的心理咨询师,目前和心理障碍患者“对话”的是一台新进的先进仪器,诊疗医师将患者回答的问题答案输入该仪器,仪器就会给出结论。  &&& 也许是多数家长出于多方面考虑,虽发现孩子有一些心理问题,主动带孩子去进行心理咨询的也很少见。青海省精神卫生防治医院心理咨询中心的阿医师向记者介绍,他们是我市从事心理咨询较早的医疗机构,并有专业的心理医生就诊,但目前接诊的心理患者中,中学生等青少年患者还不到三分之一,“这不能说明中学生心理患者少,只能说家长的意识还不够。当然,西宁市心理咨询师力量严重不足也是事实。  &&& 有专业人士告诉记者,在西宁市心理咨询行业中,取得国家资格的心理咨询师凤毛麟角,在目前的从业者中,有不少是没有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人员,首批受训的心理咨询师上岗后,为西宁市心理咨询行业补充了新鲜“血液”,但靠二十几名心理咨询师诊治西宁市中学生们的“心病”,肯定是杯水车薪。 &
近两成咨询者有自杀倾向或行为来源:深圳晚报 &&& 从日至今,深圳市首家从事心理救援和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机构――深圳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的心理干预热线已免费向市民开通了两年,平均每天要接到60个电话。抽样调查发现,平均每5个电话中就有1个与自杀有关,而青少年是我市目前最需要心理辅导的高危群体。这是记者30日从康宁医院获悉的信息。&&& 目前,深圳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开通了4条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热线,有16名心理咨询师免费为经受严重心理危机或创伤的来电者,尤其是有抑郁情绪或有自杀倾向的人群提供每天24小时的专业服务,包括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特别是对有自杀危险但尚未立即采取自杀行为的来电者提供干预和转介服务。&&& 该中心随机抽取的1282个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电话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来电者平均年龄在27岁左右,65%为中等学历,75%为临时户口,未婚者占60%,职员占41.6%。统计表明,来电者中有自杀观念的占17.2%,属于自杀高危人群(打算或者已经实施自杀行为)的占4.8%,平均每5个电话就有1个与自杀有关。&&& 深圳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执行主任林雄标表示,深圳目前自杀预防主要有四类人群:首先是“处在独立而不怎么独立,成熟而不怎么成熟”阶段的青少年;其次是职员,尤其是高学历者,心理需求强烈,不容易满足;再次是劳务工等弱势群体,容易产生不平衡感;最后是成年的单身人士,未婚的职业女性是接受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服务的主要群体。&&& 如何预防自杀行为的产生?康宁医院院长胡纪泽表示,自杀是一个科学现象,不仅和压力有关,更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一种精神问题。有数据显示,国外90%的自杀行为与精神障碍有关,但在国内这一比例只有60%。也就是说,有30%左右自杀行为的实施者都是正常人。对自杀倾向而言,林雄标表示,心理干预并不能带来终身的免疫系统,最重要的是进行终身的生活技能训练,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快乐的能力、抗压能力、康复能力等,但最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健全而有弹性”的性格。
给孩子加一点挫折“作料”&许昌学院马剑侠教授认为,在素质教育中,挫折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它包含了生存磨难教育以及赏识快乐教育的内容。但目前,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的机会却非常少,于是,一些孩子被老师批评几句或考试成绩不理想等,情绪往入低落,极少部分孩子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 许昌市毓秀路小学五(2)班班长孙欣,是同学们眼中一颗闪耀的“明星”。她品学兼优,学习成绩从没出过班级前三名;她多才多艺,一手毛笔字受到众多老师交口称赞;她常常代表班级参加各种竞赛,并屡屡夺得荣誉。 &&& 但是,在2005年秋刚开学不久的一次故事大赛上,孙欣出人意料地被淘汰。这个一路顺风顺水的10岁小女孩,由此情绪陷入了低落。这时,班主任老师找到她,一边直言不讳地指出她失败的原因是骄傲轻敌、没有认真准备,一边鼓励她要勇敢面对挫折,从中吸取教训。 &&& 此后不久,在全校少先队总队委竞选大会上,孙欣漂亮地击败4名对手,当上了大会主持人。从未在这方面展露过才华的孙欣,又一次让全校师生赞叹不已。 &&& 日,孙欣用稚嫩的声音说:“经历过这件事后,我就记住了老师的一句话:机会对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成功只属于有准备的人。” &&& 让孩子经受得起挫折
&&& 随着国人对青少年素质教育关注的不断升温,挫折教育就像赏识教育、快乐教育和吃苦教育一样,越来越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 &&& “人们希望下一代通过有目的的挫折教育,学会克服失败和挫折带来的不良情绪,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坎坷,能够在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后迅速而持久地获得幸福”,毓秀路小学负责学生活动工作的副校长周志刚说,“但这并不容易。” &&&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青少年大多是在一帆风顺的环境和家庭的宠爱中成长起来的,是“蜜水中泡大的一代”。然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中小学生因几句批评或一次考试不及格就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极端事件不断见诸媒体,这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担忧。 &&&& “或许应该在青少年教育的‘盘子’里,添加一点挫折的‘作料’,以提高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便是人们提出挫折教育概念的真实想法。 &&& 周志刚说,挫折教育作为整个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但在实践上,挫折教育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只有少数学校有部分成功的经验。 &&& 渗透于日常教学的挫折教育 &&& 许昌市实验小学和毓秀路小学都以良好的素质教育而闻名。在挫折教育的探索上,他们也走在了前头。 &&& “关于挫折教育,我们没有开专门的课程或活动。”这两所学校的老师说,他们的做法是将挫折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们用收集来的有关素材,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应对挫折、困难和失败,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 &&& 实验小学五(7)班班主任王小红说,她常常利用上课前的10分钟时间,讲一些历经磨难终获成功的经典故事,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勇敢面对挫折,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 而五(2)班班主任田晓莉则善于利用身边突发的挫折性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五(2)班一直是学校的体育强班,女子接力更是连年获得第一,但在去年的比赛中却意外失败了,小运动员们坐在地上放声痛哭。田晓莉一边安慰她们,一边派人在黑板上写上“胜固光荣、败亦可喜”,并马上召开了如何面对失败的主题中队会。田晓莉说,从此以后,该班的同学在运动场上既能积极争取第一,也能坦然面对失败了。 &&& 还有一些老师认为,偶尔需要人为创设一些挫折情境,帮助那些成绩一直很好、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的学生,让他们认识到“人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实验小学少先队总队辅导员杜颖娟说:“开展挫折教育,立足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理性地认知挫折,掌握突然碰壁时的科学应对技巧,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 关注每一个学生 &&& 今年刚20多岁、声音沙哑的赵海霞,是毓秀路小学五(2)班班主任。她至今仍记得自己上小学时受到心理挫伤的每一个场景。那时候她声音甜美、活泼开朗,每次上音乐课都积极举手唱歌。直到有一次老师叫她唱《济公》,唱错了一个字,全班同学和老师哄堂大笑。她愣愣地站在那儿,脑子里一片空白。此后她再也没有在音乐课上举过手,老师也没有再注意过她。于是,十几年过去了,到现在她仍然不敢在人前唱歌。 &&& 如今当了教师的赵海霞,特别注意班上每一个同学的心理情绪变化。遇到情绪异常的学生,她就一对一地帮助解决。在她班上没有优等生、差生的概念,在调座位、搞活动时,也不特意照顾、安排差生或者学习好的学生。她说:“老师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我不能让自己的经历再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发生。” &&& 2004年下学期期末考试,毓秀路小学五(3)班班长胡耀沛的成绩突然大幅下滑,这个10岁小女孩心中的优越感一下子消失了。她说:“寒假里,我不敢出门,怕别人问我的成绩;开学后,班里的事儿我也不敢管了,觉得没脸……” &&& 新来的老师知道后,多次找胡耀沛谈心,并在中段考试前挑选她帮助学习落后的同学。“就在那一刻,我下定决心,期中考试一定要考好。后来果然就考了一个100分,一个98分。”胡耀沛说。她觉得如果不是老师给予的巨大信心,也许自己到现在还翻不过那道坎儿。 &&& “挫折教育的唯一目的,是达成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包括批评、鼓励、引导等各种教育手段。但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一个好老师要善于关注每一个学生,因人因情施教。”& 实验小学校长杜伟强说。&&& &&& 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 &&& 然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它往往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否则它的作用就极为有限、甚至被抵消。而且,许多学生心理挫伤的根源就在家庭。 &&& 实验小学有一位四年级的男生,因为被父母动辄打骂而形成了顽固的逆反心理,出现交往困难。还有一位女生因为总是被母亲数落而害羞内向,胆小怕事。五(7)班的一个学生仅仅因为没带课本被老师批评一句,就整整哭了一节课,并给母亲写下了“遗书”:妈妈,我给你丢人了。 &&& 一些开明的父母则能引导孩子从挫折的阴影中走出。胡耀沛因成绩下降躲在家中苦恼不已的时候,父亲只给她留了一张纸条: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实验小学五(5)班的何& 超,因为参加数学竞赛成绩不理想而愁眉苦脸,父亲走上前亲昵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笑着说:“脸皮厚点。”一句话便使儿子放松下来。 &&&& “其实,人从一出生就是在挫折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就是一个经受挫折的过程。”女儿刚刚3岁多的杜伟强说。“因此,该孩子经受的挫折一个都不能少,但也不刻意人为制造挫折。我想,这样我们就能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 &&& 全社会都应重视挫折教育 &&& 许昌学院有20多年教育科学研究经验的马剑侠教授,十分认同在青少年中开展挫折教育的必要性。他说,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大概念,它包含了生存磨难教育以及赏识快乐教育的内容。从心理学上讲,挫折由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三部分组成。其中挫折情境是无法改变的,甚至有些挫折(如自然灾害、灾难等)不可能克服;但挫折认知则可以控制,从而引导出正面的挫折反应和结果。 &&&& “因此,开展挫折教育关键要抓住正确认知这个环节,教育青少年科学、理性、正确认识挫折、失败和困难。”马剑侠说。由于挫折教育具有心理体验和行为体验的双重性,开展过程中既要有足够的认知训练、模拟体验,还要有适度的实际锻炼。 &&& 马剑侠说,在这方面,我国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很多年。台湾的生命教育、日本的灾难逃生模拟教育等,使青少年养成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有效控制了因心理崩溃而引发的极端事件。 &&& 而反观我们的教育,绝大多数中小学还没有挫折教育的概念,绝大多数教师没有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不知道怎么去做;即便一些学校开始了挫折教育的尝试,也大多局限于语文课和语文老师的窄小范围。 &&&&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挫折教育还仅仅是起了个头,对挫折教育的重视还远远不够,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进。”马剑侠说。
在线管理员
在线管理员
如果在访问论坛时有疑问可联系管理员处理,服务电话: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健康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