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vc和普通VC区别维生素C的优点是什么?


一种营养素好不好吸收,是我们都关心的问题。为了提高吸收率,研究者们更是操碎了心。即便是对于维生素C这样简单而普通的营养素,学界依然在努力提高其吸收率和生物利用率。而其中的一条重要策略,即是利用脂质体,来构建「脂质体维生素C」。*脂质体,是一种类似于细胞膜的脂质小空泡;它的外面由双层的磷脂层构成,其内部的空腔可用于运输物质。当脂质体携带了维生素C,便形成了脂质体维生素C。所以,脂质体维生素C,不过就是在维生素C的外面套了一层膜。那套上了这层膜有什么用呢?答案是:为了增加吸收率。*维生素C是通过小肠吸收的。普通形式的维生素C要被吸收,主要依靠肠道上皮细胞中的多种受体。但是,这些受体对维生素C的吸收存在限制——随着维生素C量的增加,吸收率往往会大幅下降。而脂质体维生素C,由于具有类似细胞膜的外膜,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其能够直接穿过细胞膜进入血液。因此,仅从理论上来说,脂质体维生素C的吸收率会优于普通的维生素C。但实际效果到底如何?我们还是得看临床研究。*2020年发表于《Journal of Liposome Research》的一项研究,专门对比了脂质体维生素C和非脂质体维生素C的差异。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试验用到的脂质体维生素C进行了检测分析,并招募受试者进行了随机对照试验。试验中用到的脂质体维生素C,其制备流程大致是这样的:1.混合:将抗坏血酸钠和磷脂以约2:1(重量比)的比例混合在一起,然后和乙醇混合;2.蒸发:使用旋转蒸发器蒸发悬浮液,以形成磷脂的溶剂(乙醇)蒸发后的干浆;3.搅拌:尽可能多地在水中溶解抗坏血酸钠,并在高剪切混合下与磷脂膜搅拌;4.高压均质化:将浓缩的悬浮液在高压下均质化,并稀释至每5毫升含1克维生素C的浓度;5.筛选:将物料通过0.2微米的滤网筛选,使用小于200纳米的颗粒,得到最终的脂质体维生素C。按照上面的制备方法,研究者得到了下图所示的脂质体维生素C。其脂质体的包裹率大约在65.85%,且绝大多数的颗粒大小都在100nm以下。图:电子显微镜下脂质体维生素C的模样 - 右上角为成品实物图(橙色)- 左侧蓝方框内为示意图图:脂质体维生素C溶液中的颗粒大小分布为了验证脂质体维生素C的效果,研究者招募了24名健康受试者来进行试验。这些受试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并在前后分别接受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维生素C的测试。所有的测试都在空腹条件下进行,每次测试使用的维生素C剂量为1g。在测试前后,研究者共进行了21次的采血,以确定血液中的维生素C含量。图:研究的流程实验结果显示,在相同的剂量下,脂质体维生素C能够达到的血药峰值是普通维生素C的2.4倍。在整体的生物利用率方面,脂质体维生素C的利用率约为普通维生素C的1.77倍。图:红色为脂质体维生素C,绿色为普通维生素C图:脂质体维生素C(LVC)和非脂质体维生素C(NLVC)药代动力学的差异所以结论是,脂质体维生素C的吸收率要比普通维生素C更高。在使用1g的剂量下,脂质体维生素C的生物利用率大约是普通维生素C的1.77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脂质体维C确有它的价值——要达到相同的效果,只需要更低的剂量,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剂量维生素C可能引起的腹泻问题。当然,凡事也都得考虑性价比。因为制备的复杂性,脂质体维生素C要比普通维生素C贵很多。尽管其生物利用率更高,但这是否能够抵消其更高的价格,则需要根据自身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状况进行衡量。比如说,如果只是进行日常的小剂量补充(例如≤500mg),那么可能并不需要用到脂质体维生素C。不管怎样,拥有更多的选择并不是坏事。但正如很多事情一样,要选对,首先得有足够的了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脂质体vc和普通VC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