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vc和普通VC区别维生素C是什么高科技?

这年头,维C作为一种集美白、抗氧化、抗衰老、抗炎为一体的活性物,已经被讨论得很多了。这个经典的成分,大概从四五十年前就有人研究,但最近几年才随着成分党的崛起,才被广泛应用,然后就变成了经典的护肤流程之一——早C晚A,效果好,而且还特别省钱。维C之所以对人体如此重要,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人体本身不能合成维C,只能通过从外界补充;维C是人体抗氧化系统的“打头兵”(含量最高),和维E、谷胱甘肽等一起,组成了对抗自由基的全面防护罩外用维C的临床证据实在是太多,历史特别悠久,我也就不一一列举,反正连祛痘这种犄角旮旯的功能,也有人研究过了,而且——也有效,那我也无话可说。因此各种纯维C(原型维C)的产品,以修丽可为代表,就纷纷冒出来,反正最低从10%起跳,到了The Ordinary这边,原型维C甚至可以添加到30%,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原型维C虽然效果好,但以原型维C为代表的各种产品,仍然有一些弊端,比如:原型维C的透皮性能很弱,所以只有超高浓度才能起作用;原型维C产品的pH值必须很低(pH=3~4),会造成皮肤的刺激性;大部分产品都用多元醇来稳定维C,肤感比较油润不吸收。因此,这么多年来,大家一方面在研究原型维C,另一方面也在看其他出路,比如用各种维C衍生物来代替纯维C,之前我写过一篇维C“兄弟姐妹”的文章,列举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维C衍生物,而它们的性质,在不少论文中也有具体说明。其中,VC-IP(抗坏血酸四异棕榈酸酯),是里面比较另类的一分子,作为这么多年来被遗漏的宝藏分子,抗氧化和美白同样都很棒,而且温和度也挺高,烟酰胺之类不耐受的,用它都没问题。它的特殊之处有两点。一来,大部分维C衍生物都是水溶性,而它则是一种油溶性的成分;二来,大部分维C衍生物尽量会把自己的个头做得很小,更接近原型维C,而VC-IP的个头,则不是一般的大,从分子量来说,是原型维C的6.4倍,非常惊人。但不要以为大块头无法在皮肤细胞内发挥作用,这VC-IP是当今最贵的维C衍生物之一,要是没两下子,怎么好意思卖这么贵呢?一、比传统维C更稳定VC-IP之所以要把结构做得那么庞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稳定脾气火爆的维C。原型维C之所以抗氧化性能很不错,是因为它有个【二烯醇】的结构,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这个结构让它非常不稳定,也容易变色。VC-IP呢,直接用两个超长的异棕榈酸结构和上面的羟基发生酯化反应,而且更夸张的是,其他两个“无辜”的羟基,也一起反应了,成为了“八爪鱼”的结构。正因为如此,VC-IP在体外是完全没有抗氧化性能的(进入皮肤才有作用),稳得一批,常温下放6个月,活性能够保存85%以上。即使放在配方中,只要pH小于6,高温也没什么影响,随便你做成什么产品,是乳液、精华还是面霜,适应性都非常好,比娇气的原型维C要好很多。二、个头再大也能透皮和转化为维C维C衍生物的很多问题,往往并不来自于稳定性,而是其透皮性,以及是否能够在皮肤中转化为真正起作用的维C,否则就算再稳定,也只能是装饰。就透皮性来说,原型维C的表现也不咋地,因为它是水溶性的物质,而细胞膜一般都亲油。当年Obagi拿自己的维C和修丽可的维C精华做对比,发现Obagi自己的透皮吸收度达到11%,已经比修丽可的2%好很多,但大部分维C都浪费掉了。作为油溶性的VC-IP,虽然个头大,但由于接上了棕榈酸的基团,亲油性能更出色,这一点不是什么大问题。像市面上的多肽,很多都是叫棕榈酰XX肽,就是通过棕榈酸的基团来增加透皮性能。2016年的一篇论文,用了复杂的模型(我也看不懂)去研究VC-IP的透皮性,发现它VC-IP可以和角质层有比较高的亲和力,并且能够快速穿过细胞膜,透皮性能是比较不错的再来说说VC-IP转化为维C的能力吧。刚刚说了,VC-IP在体外是完全没有抗氧化性的,就和普通油脂一样,只有到了细胞里面才能发挥功能。日光化学在2009年的时候,研究了VC-IP在细胞内的转化能力。惊人的是,当细胞同时和VC-IP或者原型维C培养,最后发现VC-IP组的细胞中,维C的含量反而更高。这说明VC-IP的转化能力很强,反而是原型维C,普通的细胞根本就“柴米不进”。另外,如果和非常经典的维C糖苷相比,VC-IP的透皮性能也是更加出色的,到了皮肤的深处(胶带实验法),VC-IP的含量还是比较高,总体来说要优于维C糖苷的透皮性。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VC-IP在体外细胞实验中,促进胶原蛋白的能力,反而要强过原型维C了——因为细胞“移情别恋”,对VC-IP这个大块头更有好感啊!三、VC-IP的功效性终于要说到VC-IP的功效。关于VC-IP,之前我还是会有些疑虑,因为在日本、韩国和台湾,VC-IP的添加量都不会很高,限量3%左右(韩国是2%),这么低的含量,和现在市面上的原型维C比起来,差距很大,靠它达到很好的美白、抗氧化的功能,不少人也会打起小九九。但实验数据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一方面,体外的细胞实验,比如促进胶原蛋白再生实验、DNA保护实验等等,VC-IP的表现都很优秀,不亚于维C,某些指标上,甚至超过维C,这和它的透皮性有着很大的关系。普通的维C容易被氧化,真正起作用的量就很少了。另一方面,在临床实验上,1%、2%和3%的VC-IP,都能够起效。比如3%的VC-IP在减少UVB引起的肤色暗沉和色斑方面就有很强的作用,第一周就有明显的变化,也就是说如果要防止自己不被晒黑,在防晒的基础上,搭配VC-IP的使用肯定是个好主意。就算是1%的浓度下,使用含VC-IP的产品两周,皮肤的光滑度也会比不添加VC-IP的要好一些,足以说明VC-IP的效率还是相当高的,尽管个子大,但好在吸收度好,转化率高,一样能够发挥不错的功能。总的来说,关于VC-IP这个最贵的维C衍生物,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它的大块头和它的高效率,也是让它这几年应用广泛的原因。虽然最早关于它的文献是2006年,远不如原型维C有那么长的研究历史和数据积累,不过现有的资料都表明,它确实可以在温和度以及有效性之间达到很好的平衡,尤其适合敏感肌的提亮美白,基本上没有刺激性。以后大家在找维C产品的时候,除了经典的纯维C产品,也可以稍微注意一下这个大块头啊!至于产品介绍,下一期再说吧。参考文献:Machado, N. C. F., et al. "Assessment of penetration of Ascorbyl Tetraisopalmitate into biological membranes by molecular dynamics." 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75 (2016): 151-159.Caritá, Amanda Costa, et al. "Vitamin C: One compound, several uses. Advances for delivery, efficiency and stability." Nanomedicine: Nanotechnology, Biology and Medicine 24 (2020): 102117.Ochiai, Yasunobu, et al. "A new lipophilic pro-vitamin C, tetra-isopalmitoyl ascorbic acid (VC-IP), prevents UV-induced skin pigmentation through its anti-oxidative properties."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 44.1 (2006): 37-44.Campos, Patrícia MBG Maia, et al. "Application of tetra-isopalmitoyl ascorbic acid in cosmetic formulations: Stability studies and in vivo efficacy."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and biopharmaceutics 82.3 (2012): 580-586.Xiao, Li, et al. "Cytoprotective effects of the lipoidic‐liquiform pro‐vitamin C tetra‐isopalmitoyl‐ascorbate (VC‐IP) against ultraviolet‐A ray‐induced injuries in human skin cells together with collagen retention, MMP inhibition and p53 gene repression." 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 106.4 (2009): 589-598.Stamford, Nicholas PJ. "Stability, transdermal penetration, and cutaneous effects of ascorbic acid and its derivatives."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11.4 (2012): 310-31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脂质体vc和普通VC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