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不顺畅怎么调理运行不畅会造成什么问题?

  有的人觉得,瘀是体内的垃圾,人人都会有,时刻会产生,就算这次把瘀祛除了,没多久身体还是会自己产生瘀,没什么大不了的,最多引起个小毛小病,造不成什么大破坏,不用太在意。殊不知,水滴石穿,聚沙成塔,再小的瘀堵,如果不引起注意,也会酿成大的悲剧。而瘀最大的危害是什么?引发癌症!
  在这个谈癌色变的年代,所有的人都对癌战战兢兢,因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和一个个触目惊心的调查数据不得不让我们对癌症心存恐惧。
  气在人体内是按照经络的线路运行的,所以经络是否畅通和癌症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就像一个城市,经络就是这个城市四通八达的道路,气就是运行在各条道路上的汽车等交通工具。如果道路畅通无阻,那么汽车就能正常行驶,城市秩序也就十分正常。可是如果道路出现拥堵甚至车祸,那么汽车就不能正常运行,如果不加治理,这条路就会成为一条“死路”,如果多个地方出现这种情况那么整个城市的交通就可能陷入瘫痪的状态。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人体中,人体的某个部位就会出现肿块,如果较为严重的话,就可能是肿瘤。说到底,那么导致癌症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呢?没错,就是“瘀”。前人云:“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
  体内存在着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等一系列瘀堵,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浊邪积聚,进而所变生的一种强烈致病物质,渐渐积累就会变成癌。
  肝癌、肺癌、胃癌、子宫癌等癌症就是这样产生的。而无论是何种癌症,都是由于我们体内产生了瘀堵。比如说肝受到了瘀堵,肝气运行不畅,瘀血积聚,时间一久,就变成了肝癌。肺部有瘀堵肺气损伤,肃降失常,百脉失朝,代谢失司或致肺气上逆而咳嗽咯痰,或肺阴虚损而致干咳,或肝火犯肺而致气逆作咳,最后就会产生癌瘤。如果瘀堵停留在肾部,肾气运行不畅,肾脉受阻就会产生肾脏肿瘤,甚至引发癌症。
  而癌症产生后,反过来又会危害脏腑功能,影响气血运行,水津布散,使脉络进一步瘀阻,水湿凝聚,从而产生新的瘀滞痰湿,这样癌毒和瘀滞痰湿等病因互为孳生,形成癌肿特有的复杂性和危害性,癌症严重到了晚期的人,就再也无力回天了。
  1、气血第一种“淤”——黏滞重浊的痰湿
  一说到痰,人们可能立刻会想到咳嗽堵嗓子眼里的那种黏黏的物质,或者是我们平时吐出的口水。而中医上把痰分为两种——“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主要存在于肺部,即肺部和支气管分泌出来的黏液,也就是我们平常咳嗽吐出的痰涎,也称为“外痰”。一般来说,健康的人痰很少,只是我们的身体为了保持呼吸道湿润而分泌的少量黏液,但是当我们生病时,呼吸道发生炎症或者是主呼吸的肺出了问题,呼吸道就会分泌更多的痰量,而痰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可以由黏痰变成黄脓痰。
  我们这里说的痰湿,实际上指的是“无形之痰”。它在人体各个组织、脏器、血液之内,是我们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痰湿是由于身体里的水液停滞不化了而导致痰和湿凝聚在一起,它有黏滞、重浊等特点。当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调,就容易形成痰湿。
  痰湿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有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气郁生痰”、“脾虚生痰”,若肺失宣降,津失输布,就会液聚生痰;若脾不健运,湿聚成痰;若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
  这三脏中,又以脾的功能最重要。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我们身体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我们吃东西的时候,食物会经过口,然后运送到胃,还必须经过脾的运化,营养物质才能被运送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如果脾运健旺,则脏腑气血充和;若脾运失健,我们胃里积累的食物就不能变成营养物质运送到周身体内没用的产物排不出去,就会与体内的水混合,腐烂发酵,就成了痰湿。体内痰湿过盛,就容易患冠心病、中风、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痰湿会造成瘀血,那么痰湿和瘀血一结合,就会产生如肿块乳核、炎性包块等,让人苦不堪言,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演变成肿瘤,危害我们的生命安全。
  胖人容易痰湿
  体内痰湿太多的人,基本上都会发胖。元代朱丹溪曾提出“肥白人多痰湿”的观点。我们平时说的脂肪,实际上就是痰湿的一种脂肪是聚积在体内的水湿中的污秽部分凝聚而成的,具有“痰”的污秽、黏滞、稠厚的特征。我们的身体本来很苗条健康,如果腰腹部出现了痰湿,你会觉得腰部像绑上了一个垃圾袋,身体沉甸甸的总是很重,很难受,干什么都觉得费劲。
  痰湿导致的疾病
  痰湿沉积瘀堵在身体的哪个部位,就会引起哪个部位的疼痛或不适,成为新的致病因子。比如说,痰湿在血管里,就导致血液运行瘀滞,附着在血管壁上的痰湿,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血脂、胆固醇等;痰湿在心部,就会蒙蔽心窍引起神志不清;脾胃中有痰湿可以阻滞中焦引起恶心厌食;关节中有痰湿,就会引起痛风。体内痰湿过盛的人,很容易患上糖尿病。痰湿还容易引起中风。体内有痰湿的人,总是容易犯困。
  痰湿的饮食注意
  祛除痰湿,平时在饮食方面,少吃猪肉、肥鸡、牛奶、甜食、茶饮、酒类等助湿生痰之物,要注意多吃一些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薏苡仁、红小豆、蚕豆、包菜等。饮食应以清淡为主,最好少吃甜食、肥肉及黏、油腻的食物,而且千万不能暴饮暴食和进食速度过快,每次吃七分饱为宜,酒类也不宜多饮。还要注意忌口,比如大枣,虽然性温味甘能补气养血,但易助痰湿,敛外邪,所以痰湿之人应该尽量少吃;枇杷,虽然性凉味甘酸,但多食会助湿生痰,痰湿体质者也不宜吃其他还有李子、柿子、甲鱼等,最好少食或不食。
  2、气血第二种“淤”——凝黑失氧的瘀血
  在《说文》中对“瘀”字的解释是“积血也”。《急就篇》中为“瘀积血之病也”。中医认为“瘀”就是瘀血,我们在这里把瘀的范围扩大化了,只要瘀堵在体内的物质,我们都称之为瘀。而所有无论是痰湿、湿热,或者是浊气,瘀堵的最后结果一定是产生瘀血。
  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靠气血的运行来维持,人体就是一个大国家,各个器官就是国家中的城市,而经络就是连接城市与城市的高速公路,气血运送着营养物质通过这些高速公路滋养着全身,让这个国家正常运行。如果某段高速公路产生了堵塞,不管是车祸也好泥石流也好,最后的结局都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被阻断,血液不能顺利循环了,营养不能输送,这个国家肯定某个地方就会出问题。
  《灵枢-脉度篇》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如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灌脏腑,外濡腠理。”
  血液则起着滋濡脏腑组织的作用。血液循行在我们身体的脉络之中,在气的推动下,循环无端地滋润着五脏六腑、皮肉筋骨,给我们的身体提供营养。
  血瘀导致哪些病
  血液循行于血脉之中,由气推动,周流全身,血脉为血液循行的管道,就好像是水沿着水管循流,然后通往各家各户。血液也是如此,气推动着血在血脉中的循环作用永不停留,流淌到身体的各处。血液的正常运行需要气的推动。如果气机出现异常,血液就不能正常循行。
  比如说,在管道中间堵上了一堆痰湿,气推着血运行到那里就停滞下来了,过不去了,结果血液运行不畅,受到阻滞,或溢出脉外,郁于体内,称之为“瘀血”,或排出体外,则称之为“出血”。
  不管是瘀血还是出血,都是“离经之血”。瘀血是死的、不流动的血,就是一堆只会腐烂的垃圾。健康的血液是红色的,而瘀血颜色发黑,它是凝固的,遇水不化,停留在身体中,只能给血液循环带来障碍,产生病症。瘀血是产生各种疾病的根本原因,不排泄出来,疾病就好不了。
  人体进入老年,都有明显的瘀血存在,例如色素沉着、皮肤粗糙、老年斑的出现、巩膜混浊等等,都是典型的瘀血表现。而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中风、老年性痴呆、前列腺肥大、颈椎病等都是瘀血深化的体现,也是最常见的导致衰老和致死原因。
  淤血从体内排出,疾病好起来就非常的快,所以临床上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肥胖、牛皮癣、各种颈肩腰腿疼、糖尿病等等,均能取得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很大一部分疾病是可以根治。
  3、气血第三种“淤”——浓浊厚重的浊气
  浊气,顾名思义,就是体内浓浊、厚重的废气。人以五谷杂粮为食,而肚子内浊气是五谷生化所产生的,所以每个人体内都有浊气。特别是现在物质生活改善了,人们的食物种类非常丰富,我们的肠胃无力运化掉这么多的食物,多余的营养被当作残渣腐化酵解就会产生浊气。浊气中饱含各种毒素,这种浊气如果不能排出体外就会溶入血液,进入肝、肾脏,产生疾病,或者是停留在身体各处给气血循环造成瘀堵。
  除了食物中的浊气,我们的不良情绪也会转化为有形的浊气,比如说恐惧、悲伤、忧愁、愤怒等等。一生气的时候,我们常说“生了一肚子气”,特别是生闷气的时候,就会发现头晕头疼,肚子胀,老觉得有一股气堵在那里,当你发泄出来了,这种情况就会改善很多。浊气从根源上来讲是由情志诱发而起的,不良的情绪虽然看似无形,但最后都会变成有形的浊气来伤害你。
  浊气在身体里就像一个大坑,它堵在了经络某处,血液循环到那里时,过不去了,停滞在那个大坑里不动了,结果成为了瘀血,产生了细菌病毒。有的人说通就是通瘀血,把瘀血祛除了就通了,实际上,瘀血祛除了,浊气不除,等于那个大坑还在原处没动,这批瘀血清除了,新的血液流过来,还会瘀积成新的瘀血。当气滞血瘀越来越严重,在体内郁结成块,就变成了肿瘤。所以说,唯一的治疗办法,就是把大坑给填平了,也就是说把体内的浊气给排出来没有了瘀堵血液的东西,身体的血液循环自然也就顺畅了。
  哪些人浊气重?
  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女性要比男性更容易长斑。很多女同志化妆品没少用,面膜没少买,可脸上的斑还是此起彼伏,永远消不掉。而很多男同志从来就是一块香皂从头洗到脚,什么化妆品也不抹,脸上反而很干净。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脸上的斑,大多是因为体内浊气造成的,这些污浊的气体在体内停留或者乱窜,没有排出来的通道,造成体内多处瘀血,表现在外表,自然就是一点点像“苍蝇屎”一样的斑点了。排掉这些浊气有一个很有效的办法,那就是打嗝和放屁。女同志都好面子,觉得打嗝和放屁是一种非常不体面的行为,女同志一听到有人放屁,一般都会皱着眉头,小嘴一瘪,抱怨一声:“没道德,污染空气。”这放屁很自然的生理现象都被女同志们上升到道德人格层面了,可这浊气在体内不排出来,污染的可就是自己的身体了。女同志们打嗝了就用手捂住嘴,本来可以出来的浊气又从嘴回到了体内,想放屁了也使劲忍着,硬生生把那些又湿又臭的污浊气体又憋回体内了。这样一来断了浊气排出的通道,浊气只能在体内积攒,脸上又怎么能干净清爽呢?而男同志对打嗝放屁倒是看得很开,该放的时候就放,将浊气排出,顿时觉得十分痛快,身体也轻松许多。结果,看看身边的男同志,有几个脸上有斑的?所以,女同志们,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为了自己的美丽容颜,千万不要为了所谓的面子而去违逆身体自然的需要,打嗝和放屁就是一种排毒的好方法。
  一说排毒,人们立刻想到宿便,实际上浊气也是毒的一种。浊气不除,你体内的垃圾也得不到清除。浊气堵在肠道里了,你会发现排便也不容易了,这是因为浊气阻碍了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慢下来了,肠道就没有力气把垃圾排出体外,就容易形成便秘。正所谓“气不畅则血不流,血不流则水不通,水不通则毒不排”,便秘的人吃一些通便的药,排便时先放几个屁,把浊气去掉了,然后再排出一些污水,自然就能通便了。
  4、气血第四种“淤”——潮腻的湿热
  “湿”我们知道肯定是指水湿,湿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指空气潮湿、环境潮湿,如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气会侵犯人体而致病。内湿是指消化系统运作失宜,对水在体内的流动失控以致津液停聚而形成内湿。
  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东西,我们喝的水,经过脾胃的运化,肺的肃降,上下循环,水的精华便滋润了整个身体。多余的水分会下输到膀胱,经过膀胱排泄出体外。如果水上下循环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人体内有多余的水分排不出去,就会停留在身体的某处,产生湿。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热是因为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者是因为体内的湿无法祛除而化成热,因此,湿与热经常是相生相伴的。
  湿热是一个什么现象呢?
  我们举个通俗点的例子。农民们在收获的季节会把收回来的稻谷晒干,加工后就成为我们日常食用的大米。在晒稻谷的时候,最怕的就是突然降雨,来不及收回的稻谷先是被暴晒,再被雨一打湿,我们用手往谷堆里一摸,稻谷又潮湿又热,而这种湿热的稻谷如果不能及时再晾干,很快就会发霉,或者长芽,不能食用了。我们体内的湿热也是一个大的隐患,湿热停留在哪个部位哪个部位就会出现相应的麻烦:如果湿热停留在关节筋脉,就会出现局部肿痛;如果停留在脾胃,就会觉得腹胀、恶心;如果停留在肝胆部位,就会出现肝区胀痛,或者是皮肤暗沉,眼白发黄,而且人的脾气还会变得很暴躁;如果停留在大肠,就会出现腹痛腹泻。湿热体质的人往往有患糖尿病、高血压的危险,所以说湿热不除,身体就不会健康。
  祛除湿热的好方法
  对于体内的湿热,只要平时注意调理,其实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
  拔火罐是一个祛除湿热的好方法,也是最安全、最简便的一种方法。火罐的温热效应能使人体内的湿和热很快地由皮肤透发出来在背上脊柱两边的穴位叫做背腧穴,背腧穴每一个穴位和我们体内的五脏六腑都是相对应的,因此作用于背腧穴可以治疗相应的脏腑疾病。在这些背腧穴拔罐可以把体内的湿热给吸出来,达到祛风除湿,清热泻火,行气通络的功效。
  还有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小方法可以作为日常调理来使用,那就是对手肘部的曲池穴每天做做按摩,用拇指或者是中指指端来按揉每次1~3分钟,每日按摩1~2次。这样做可以起到疏风解表、清热利湿的作用。平常饮食要注意少食油腻的食物或者甜食,控制胃纳入过多不好消化的食物,减轻胃的负担,帮助脾运化,这样湿热就可以祛除了。}
  现今,养生保健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了,人们进行养生,是为了强身健体,让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活得更长寿一点。在中医养生中,有这样一个说法,叫做补元气。那么,元气究竟是什么呢?它究竟有什么用?我们为什么要补元气呢?相信很多人在听到元气这个词的时候头脑中都会冒出这些疑问。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聊聊元气这个东西,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所谓元气,指的是人在生活活动中的本能,也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所在,它与人盯人健康与否、长寿与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般来说,如果元气充足,人的很多小毛病都会不治而愈,重病的话只要配合药物治疗可以很快康复。反之,如果元气不足,有些小疾病会变得严重甚至死亡。由此可见我们的元气的强与弱关乎着我们生命的健康。元气来源于先天父母,靠着后天的水谷精微滋养而生,如果想要保养元气,避免受到疾病的侵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保养。  天人合一,调于四时  中医认为,人要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否则就会生病,甚至死亡。中医学叫“天人合一”,也叫“天人相应”。人的健康长寿,是不能违背自然气候变化规律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要注意适应四季寒、热、温、凉外,还要注意避其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更要注意防范反常之气,这种季节气候大气反常所致之病叫做时令病。  如何避免反常之气致病,首先应“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等,同时更要心理舒畅,无杂念妄想,勿劳心神,保持机体元气抗病功能。这些预防措施对于老年或体弱多病之人,更为重要。这也叫调于四时,和于人体。适应季节气候之突变,是中医学养生之道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情志安宁,气血通畅  中医这样认为,人的生命活动,贵在于气血顺畅,因此“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便是中医治病的重点。导致气血不畅的主要原因就是情绪不好。如果情绪安定,可以使得我们的气血运行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反之会使得气血运行逆乱。有数据统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健康长寿者都具有温和、开朗乐观的性格。  中医学将人的情志区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个方面,也叫“七情”。七情太过就要情志不宁,损伤人体元气和功能。七情又分别与人体五脏各有所关,如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如过怒伤肝,可导致肝脏疏泄条达和动升的生理功能失调,肝气郁而化火上逆,出现头晕、头痛、心烦、急躁、口苦等病症。肝气郁滞日久,又可导致机体有关脏器的关系失衡。首先会影响脾胃,出现胃病。临床常见的高血压病、眩晕病、胆囊炎、各种胃炎、神经衰弱等多种病,大都是由情志不宁而引起的。可见情志和人体生命健康关系多么密切。所以情志的安宁,是中医养生之道又一非常重要的方面。  动静结合,形神合一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锻炼,可强筋壮骨,增强机体功能,使人健壮。但活动锻炼,必须动静结合,形神合一。如锻炼活动时,心神不静,胡思乱想,反而促使气血紊乱。只有形神合一,相互为用,互相依存,才能使人元气充足,健康长寿。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等,无一不是既要形体活动,又要思想入静,达到形神合一的。可见运动锻炼,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是中医学养生之道的重要环节。  饮食有节,保护脾胃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但饮食的消化吸收排泄,又必须依赖脾胃的功能健全才能完成。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无不靠脾胃的消化、吸收、输布水谷之精微,才能保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故养生十分强调重视保护脾胃。实践证明,长寿又健康的老人,都是饮食好、脾胃健的人。同时脾胃功能健全,又可增加人体元气的抗病能力,即免疫功能。汉末名医张仲景亦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所以历代医家在治疗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方面,都十分重视调理脾胃。  如果脾胃的功能受到损失,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气候巨变或者是精神受到刺激。但主要的原因还是饮食。主要是暴饮暴食或者是吃了过多的生冷肥腻食物,再要么就是饮酒过度。金元时代一个叫做李东垣的名医指出:“脾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因此我们在饮食方面最好能做到定时、定量、定性,记得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保护好我们的脾胃。  中医对食品种类亦非常重视。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说明人以米、麦、谷、豆等类为主食,再辅助吃一些水果,肉类少吃为益,多吃些蔬菜以补充饮食。现代科学对人体营养方面研究提出:主食宜粗细粮搭配,吃饭宜七八分饱,不甜腻,多食蔬菜,适当吃些水果、瘦肉、蛋类、鱼虾等品,保证人体需要的蛋白质、各种微量元素等营养,才能维持身体健康。中医养生还有食疗、药膳等,可适当选择。  益肾固精,全真养形  肾脏为人体重要脏器之一,中医学称肾为“先天之本”,肾气旺盛,可使人精气充盛,生殖力强,思维敏捷,筋骨强健,耳聪目明,年老而精力不衰。故历代中医学家都主张将益肾固精作为保健强神益寿延年的养生重点。有人虽年逾古稀,但仍耳不聋、眼不花、发不落、齿不脱、精力充沛,都与肾固精足有关。相反也有人年不过花甲,却未老先衰。造成肾精亏虚的原因很多,最常见且易造成肾亏的是青中年时期纵欲过度,妄想劳甚,不知养生所致。所以中青年时期不知固肾养生,病已造成,想补救已悔之晚矣。因此,要想健康长寿,年老不衰,青中年时期就要房事有节,清心寡欲,注意益精固肾。  中医学养生之道,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想达到精、气、神充沛,既长寿又健康,难度虽有,但如能做好以上五个方面,是完全能实现的。  养元气是养生根基  很多人不懂养生,也没有养生的意识,总认为平时熬个夜没什么关系,补补就回来了嘛,却不知道熬夜耗掉的这口气,是吃什么也补不回来的。因为元气是父母先天赋予你的,是极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所以说我们体内的元气是一节不能充电的电池,你唯有节省使用,做到不浪费,才能延长它的使用寿命。也只有元气这节电池使用得足够久,你才能健康长寿。  什么情况会消耗元气呢?五脏皆有元气,你的五脏一失于保养,或者过度使用就会伤元气。比如说,脾开窍于口,如果你吃点寒凉的东西,胃就要调动元气去温化这些性寒的食物,所以就要消耗很多元气了。  同理,人的胃需要温暖的元阳之气来促进蠕动,保持健康状态,如果你总吃寒凉之物,胃的元阳之气就要用来传递给冰凉的食物,等这些食物在胃里被暖起来,你的元阳就被消耗掉了。所以胃会越来越寒,胃阳虚到一定程度,你的胃就没有足够的热量,就会出问题了,再吃稍带寒凉的食物都消化不了,而那时再想起来保养就晚了。  肝开窍于目  如果你对着电脑屏幕一看一整天,就消耗了肝的元气;肾开窍于耳,如果你带着耳机,放超大的音量,受虐的不只是你的耳朵,更消耗了内在元气。这些还都是看得见的方面,而看不见的情绪对我们的伤害就更大了。比如,怒则气上,人一发脾气,肝气就向上冲,导致血压升高,从而消耗了肝的元气,而肝木克脾土,发脾气又会牵连到你脾胃的功能。很多人一生气就吃不下东西,或吃了不消化,就是这个原理。  哀则气消  人总是哀伤忧愁,也会耗散元气,身体会因此难免越来越虚,林黛玉就是这类典型的例子。所以身体虚弱的人如果哀伤过度,就容易反应迟钝,思绪混乱,甚至出现眩晕症状。  乐则气乱  咱们说这乐应该是个好情绪呀,其实此乐非彼乐。人开心快乐是应该的,但是一定要适度,常见的例子是老头儿老太太们打麻将,半天不胡,冷不丁胡了一把大的,高兴得不行,捂着心口拍几下才喘过气来。因为过喜伤心,高兴得太过就会使气血乱行,增加心脏的负担。古代范进中举这个典故也是这个道理,考了大半辈子,突然听说自己中举了,乐过头了,气机错乱,喜迷心窍,结果癫狂了。  欲则气丧  老话讲,欲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各种欲望都吞噬着我们的元气,尤其是色欲。古话也说,色字头上一把刀,很多人不节制色欲,也会消元伤肾。如果人每天有各种各样的念头,并不加以控制,元气就会在无形中消耗,这在中医上叫暗耗肾精。话说得好,但我们未必能做到。有些人对这句话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理解,却没有真正在行动上约束自己,因此导致肾虚的人也不少。  我们生活中消耗元气的行为其实还有很多,这只是冰山一角。这里我再提几点,就是含咖啡因的饮料,刺激性强的食物,像什么麻辣香锅、水煮鱼、麻辣小龙虾等,这些口感刺激的食物,也会消耗我们的元气。《黄帝内经》讲:“辛走气,咸走血。”也就是说辛辣的味道入肺,主发散,吃太多会耗散元气。我们都知道吃点辣的东西就会出汗,这就是发散的表现。咸的味道走血,吃太多会导致血液凝涩不行,耗伤气血。  如果你的元阳之气被过度调动,一个劲地往上烧,阳气升发当然人会有精神,但是你有事没事总是调用内在储存的阳气,这就是一种消耗呀!  所以,为什么很多寺院的僧侣一般都比较长寿?从饮食的角度看,就因为葱、姜、蒜、辣椒等这类刺激性的食物是不吃的,而很多人一日三餐离不了这些重口味的东西,他们在无形之中就耗散了元气。元气消耗起来容易,想补回来就难了,如果一个人元气虚衰,就会表现出肾虚、脱发、长白发、皮肤松弛、四肢没劲等早衰的症状。  总之,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制,情绪不平和,元气就会在我们的吃喝拉撒、喜怒哀乐中被消耗,一旦脏腑的元气不够用了,就只能到肾这个仓库里去讨要。我们的元气是有限的,如果调动元气的次数太频繁,等到你真的有了病,着急要用的时候,却发现仓库里空空如也,那时再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冬季补元气 6大中草药养生进补  正式冬季寒冷的季节,很多人都开始减少运动,天气凉身体的新陈代谢也减慢了,这个时节正是补元气的季节,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中医健康养生,六大中药进补养生不可少,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    一、黄芪  补气升阳、益精固表、利水退肿,适用于自汗、盗汗、浮肿、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及一切气衰血虚之症。但有高热、大渴、便秘等实热症者忌用。  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泡水当茶喝,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茶能补中盖气,而且补而不腻,可改善气虚和贫血,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若熊再加上枸杞、党参、茯芩等药材一起冲泡,效果更好。  二、西洋参  补气养阴、清火生津,适用于肺虚劳嗽、久咳、喘咳、咯血、失音等症。激烈活动后疲劳乏力、大汗虚脱者服用不错。  西洋参补气,性凉,所以服用后不会上火,气阴两虚之人尤宜。气虚之人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呼吸短促、动则汗出、声音低微等;而阴虚则会表现出一派虚热之象,如舌质红、口干舌燥、眼干、手心发热等。这类人服用西洋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西洋参切成片,或者去药店买些现成的西洋参片,每天拿两片放在嘴里含着,直至参片软化,吐掉或吞服都可以。  三、太子参  补肺健脾、益气生津,可用于脾气虚弱的食少、倦怠、小儿清瘦;肺虚咳嗽、自汗心悸、津液不足的口渴及病后气阴两亏等病症。  一般素有口干、烦躁、心悸、失眠、乏力、食少、手足心热等气阴两虚症状的病人均可使用,它既可与其他药物配伍,又能单味煎水温服,常用剂量为10~30克, 可根据病情适量加减。那些久病、体弱之人脾胃被伤,出现饮食减少、乏力、自汗等症状时,可用其配伍山药、扁豆、谷芽等有健脾、消食作用的药物,或取太子参15克、莲子20克,加水上锅煮至莲肉烂熟为度,食莲肉,喝汤。  四、白术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可用于脾气虚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气、自汗;水湿停滞的痰饮、水肿;妊娠脾虚气弱、胎气不安、足肿等症。  利水消肿、固表止汗、除湿治痹宜生用;健脾和胃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脾气不足,形瘦面黄,不思饮食,脘腹胀满,大便溏薄者,可与人参、茯苓、炙甘草等配伍,以增健脾益气之功。痰饮内停,症见胸胁支满,头眩心悸,咳而短气者,可与桂枝、茯苓、甘草配伍,健脾温阳化饮。表虚自汗,症见汗出恶风,易于感冒, 稍劳则汗出尤甚者,可单味煎服或研末服;也可与黄芪、防风配伍,以固表止汗。  五、党参  能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常用于气虚不足的乏力、气短、心悸、食少、便溏、气津两伤的口渴;气血两虚的面色萎黄、头晕等症,以及病后体虚、营养不良。  党参、黄芪伍用,出自《脾胃论》补中益气汤。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所引起的身热有汗、口干口渴、喜用热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饮食无味、四肢乏力、舌嫩色淡、脉虚大,或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所引起的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等症。  六、人参  大补元气,有补益强身作用,可抗衰老,适用于久病体虚、心悸心慌、肢冷、气短、虚脱、心衰、神经衰弱等症,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关于人参的食用方法,《清宫档案》里记载了很多,如“把它切成片,含在嘴里,直到它软化了,再咀嚼咽下去……”这是人参的一个服用方法,即“含服”。另外,就是泡酒。拿一两根人参,配一点滋阴的药物,如枸杞子,泡在酒里,每日小剂量饮用一点,既补气又养阴。  结语:以上就是关于中医养生中的元气一说的相关内容介绍,大家看完了整篇文章之后对于元气是否都有了自己的了解了呢?其实,总而言之呢,只有养成一个良好的科学的生活习惯,这样才是对我们的身体最好,这样我们的元气最足,疾病自然远离。还有,如果长期习惯不规律,元气不足,不妨试试上面所提及的补元气的中草药!它们对身体也是很有好处的。延伸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血不顺畅怎么调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