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和生活哪个更重要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我说幸福其实很简单。人们一向认为幸福是件很奢侈的事,必须通过丰厚的物质来体现。其实这是追求幸福的方式方法错了。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你对外界的依附程度。比如那些嫁入豪门的靓女有几个幸福?七十年代的王钏如嫁给富商蔡辰洋,遭遇蔡移情别恋成为怨妇。所以,你以为幸福像鱼,你买把钓竿可以钓到吗?你以为幸福像鸟,你编个鸟笼就可以罩住它吗?为了拥有幸福你拼命努力。为了住上大房子,舍弃休假舍弃回家拼命加班,直到晕倒。待到醒来,妈妈的一碗鸡汤,才意识到幸福其实很简单。图片发自简书App幸福真的很简单。对落难海岛的人来讲,是一艘从远方驶来的船。对失业的人来讲,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对沦落他乡的人讲,是他乡遇故知的惊喜。图片发自简书App幸福真的很简单。最幸福的生活其实就是最平常的生活。小小蜗居可以栖身,有二三知己可以小聚。家中有花可以怡情,枕边有书可以养性。白天可以去工作,晚上可以进梦乡。雪中送炭,雨中有伞。饿时有充饥,冷时有御寒。心理欲求小,幸福指数高。图片发自简书App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以两种方式“失去自我”。第一种是“生活给别人看”。“他穿时尚衣服是为了让别人看,他开的车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买别墅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从事的工作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的孩子送名校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给别人看,所思所想都是以他人眼光作为唯一标准。”为了刷出“比别人能干”的存在感,我们终于活成了“别人眼中牛逼的人”。图片发自简书App第二种是“看别人如何生活”。别人有了豪车,我也想要豪车;别人有了别墅,我也想要别墅;别人孩子读名校,我家孩子也要读名校。为了过上“别人家的幸福生活”,我们终于活成了“跟别人一样牛逼的人”。图片发自简书App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有一个美丽的食人岛。这岛上不仅景色绝美,还有丰富的淡水和食物。躺在沙滩上晒着阳光,人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可到了夜晚,岛上湖水就会变成强酸,把人与动物全部消融掉。食人岛是一个隐喻,指的是那些看似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东西,其实恰恰是“吃掉我们”之所在。图片发自简书App有人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钱,有了钱就幸福了。”有人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权,有了权就幸福了。”有人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名,有了名就幸福了。”但最终的结果是——得到钱之后,我们期待更多的钱.得到权之后,我们期待更大的权。得到名之后,我们期待更大的名。得陇望蜀,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通往幸福最大的障碍,正是我们对外物苛求太多。图片发自简书App《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本书,是梁漱溟先生的晚年口述。梁漱溟认为:人要幸福,需解决三大问题。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然后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要解决人和内心之间的问题。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就是解决人的温饱问题。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父母、为人上下级的问题。但前两者的解决,并不能让人获得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来自于第三层面——解决人和内心之间的问题。“真正的幸福从不依赖于外在的事物,而是内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爱因斯坦说:“同一层面的问题,不可能在同一个层面解决,只有在高于它的层面才能解决。”在物质层面,永远无法解决幸福的问题。幸福的问题只有在内心的层面才能解决他叫约书亚·贝克尔,一个高富帅。掌管150家店铺,拿着7位数薪水,有一个美丽妻子。20多岁就买了豪宅名车。听着是不是很牛?其实他是生活的大输家。读大学时,约书亚觉得,“富裕就是每年挣5万。”毕业后,他很快拿到了5万。“但我并没有觉得富有。”这时,他觉得富裕就是每年挣8万。年后,他年薪达到了9万。“但我还是没有觉得富有。”这时,他觉得富裕就是拥有豪车。于是约书亚成了工作狂。一周工作80小时,一年工作362天。28岁时,约书亚就成了公司高管。拿着7位数薪水,掌管150家店铺,在别人眼里,他是那么地成功:一身名牌,住着豪宅,开着名车,随手一挥就能拥有想要的一切。他以为拥有这些后,生活会更幸福。“但幸福感好像一点都没增加。”实际上,他的生活非常糟糕。身体不好,每天需要服药入睡。妻子在抱怨:你还像个丈夫吗?儿子在抱怨:为什么总不带我出去玩?母亲不抱怨,因为已经生病进了医院。除了赚钱,他完全成了家庭的局外人。那一年,一个月里,约书亚家发生了两件大事。首先是,他母亲去世了。接着,妻子向他提出离婚。约书亚感到无比伤心和挫败。失去,让约书亚开始反思:“过于追求物质,我不但没有得到幸福,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幸福。”反思后,约书亚决定实施“断舍离”,他把家中所有物品打包放在盒子里。每一天,只拿出这天所需要的东西。第一天,他解开了床单及洗漱用具,之后是一些衣物。就这样生活三个月后,他发现:“竟然90%的盒子都没打开。”于是,约书亚把这些东西统统捐赠。美国家庭平均拥有约30万件物品。但约书亚的生活里只有288件。“留下来的每一样都不可或缺。”这样的极简生活,约书亚不但没感到空虚,反而觉得内心越来越充实。他辞去了7位数的工作,但从此拥有了大把时间。精心做一顿美食,约朋友喝下午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当作家,现在,我终于拾起了那支笔。”两年后,约书亚成了畅销书作家。“我丢掉了90%的东西,生活却幸福起来。”1845年,著名学者梭罗,只带了一把斧头,到瓦尔登湖边建了一间小木屋,独居了2年零2个月零2天,以验证自己所悟出的人生真谛:“一个人,只要满足了基本生活所需,不再戚戚于声名,不再汲汲于富贵,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体验结果,正如他所说:一个人,放下得越多,越富有。幸福与否,并不取决于外在东西的多少,而是取决于一个人内心的生活态度。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自足,幸福的自足就是无求于外物,而自满自足。”所以,人想要获得幸福,首先就要步出熙熙攘攘的人群,跳出物质束缚的窠臼,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观念里。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真正的自己。“成功有两要素:外在成功与内在成功。物质成功是可测量的外在的成功,是低层次的自由,而思想上的成熟与自由,是高层次的内在成功。幸福往往来源于后者。”罗素说。我们通讯有了手机,但忘带手机我们就六神无主,吃饭的地方没有wifi,我们就会如坐针毡、食之无味。我们爬楼有了电梯。但从三楼下到一楼,如果电梯迟迟不来,我们就会焦躁不安。我们的夏天有了空调,但如果某一天停电了,我们就觉得简直没法活下去。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的幸福已经不受控于自己,而是受控于外物。古时候没空调、没电梯、没手机,但古人照样活得“不亦乐乎”。可见,外物的充实并不可靠,人生的幸福最终来自于自己的心灵。普希金说:“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以内心的宁静作为基本特征。”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于你多大程度上可以摆脱对外部世界的依附。人生的幸福最终还是来自于心灵的丰盈。图片发自简书App编辑搜索老梁说幸福感什么是幸福感幸福感心得体会提高幸福感提高幸福感的小事提高幸福感的}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人们虽然生活变得富裕了,比起几十年前生活质量大有改观,大家逐渐都要进入小康水平了,可是人民的幸福感还没有达到最高,为什么呢?其实因为我们过去错误的认为人的幸福感的增加其实是与物质的增加息息相关的。我们认为,当我们感觉不幸福的时候,那一定是我们的财富,物质还没有达到满足,这是整个社会都是这样一个思想,所以说很多人都把追求物质上的胜利作为自己唯一的目标,因为人类自从有文明以来,追求每个人的自由,追求幸福感就是一个持之以恒永不断存的一个追求,所以说中国人把追求经济当成了改善自己生活改变自己生活状况的唯一办法,当成了改变自己现在不幸福状态的唯一办法。但是呢?事实上在我们追逐的过程当中,我们与小时候所熟悉的节日越来越远,与亲朋好友的关系越来越疏散,虽然自己的物质生活上去了,自己能够吃得饱穿得暖了,可是精神的落后,文化上的落后依旧是面对的现实,所以说我们发现了什么幸福感并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所以说生活富裕了,它与幸福感的提高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幸福感来源于人的快乐,而怎样去追逐快乐,有些人可能已经习惯于是去追求钱,有更多的钱他可能就更快了,但是你回过头来想一想,真正的从你小时候到你长大这段时间里,使你感到快乐的是什么?是他人的笑容吗?还是钱?
为什么现在人们虽富裕了,幸福感却越来越少?这个原因就有好多好多了,现在的人的确是富裕了,但是,这个富裕也就仅仅是从物质上面来说的,其实人们心里的幸福是在减少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之前我曾经看到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觉得穷人比富人更加幸福呢?同样的道理,为什么现在的人有钱了,富裕了,反倒不幸福了呢?那就是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每个人对于幸不幸福的定义不一样。对于穷人来说你给他十万就是一年的开支,可以很幸福的过一年。但是对于富人来说十万也许还不够一天的花费。同样的到了,对待同样的东西,有些人生活水平高了就感觉不幸福了。第二,现在的生活生活节奏变快了,人们没有心情花费好多时间来真正的做一件事情了。他们开始追求效率和速度,追求功名和金钱,淡忘了幸福和陪伴。内心没法安静,浮躁着想要找事情做,但是又不会静下心去做。之前的我在乡下生活,每天都是轻轻松松的,有时候花一天时间去钓龙虾,有时候花一天时间去种东西,有时候花一天时间去捕鱼,有时候就这样发呆发一天。但是那个时候的我很幸福。现在搬进了城市,有了自己的工作,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开始生活所迫了,没法和以前一样简简单单的生活了,找不到以前的幸福的感觉了。富裕和幸福不是等价的,你要幸福就去过心里想要的生活,如果你做得到的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作者:水木然1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一天突然对着电脑大笑,然后走出了宿舍,然后就这样疯掉了。从此再也无法和人正常交流。父母对这件事感到很不解,他们的孩子从小到成绩名列前茅,也从未有过出格举动。为何会忽然变成这样?后来,父母在他的日记中发现了一句话:“我很害怕……我不知道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是的,在这个每天疲于奔命的时代,我们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不停的赚钱,然后不断的更换豪车豪宅、奢侈品?为什么我们一刻也停不下来?一场疫情好不容易让人停下来,但是这一停多少人又焦虑无比。我究竟是谁?我的价值是什么?我为什么要活着?早一天把这三个问题想通的人,早一天就会获得幸福,否则就会陷入无尽的精神漩涡。我们总认为世间绝大多数烦恼是没钱而带来的,所以我们一直拼命赚钱。却不明白很多问题根本不是钱的问题,比如癌症、抑郁、自闭、焦虑,情绪低落、没有存在感和价值感,找不到人活着的意义等等。再给大家看几组可怕的数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世界上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人在某个阶段出现精神障碍,全世界有近10亿人患有精神障碍,每40秒就有1人死于自杀。40年前,中国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是1%,到2005年这个数据提升了17.5倍。40年前,中国的焦虑症发病率大概为1%,现在这个数据提升了13倍。20年前,中国人抑郁症发病率是万分之五,现在这个数据增长了120倍。人类未来的最大的挑战,根本就不是疫情,不是战争,不是经济危机,而是人类自己的精神问题。十九世纪威胁人类的是肺病;二十世纪威胁人类的是癌症;二十一世纪一定会是精神病!2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当今社会如此发达,人们物质上的痛苦已经越来越少了,然而精神上的痛苦才刚刚开始。从现在开始,人类驶向科技的快车道: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科技创新的迭代不断加快,数不胜数的新功能产品让人目瞪口呆,各种传统观念被挑战……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的精神世界将越来越迷茫,绝大多数人都找不到人生的坐标和意义,只能机械式的竞争和奔波,焦躁/偏激/厌世/消极等各种负面情绪充满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我们最担心的是生存的问题,比如吃不饱/穿不暖/没地方住等等,而当社会物质繁荣到一定阶段,人们解决了生存问题只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精神上的归属感和存在感。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活着就像一具行尸走肉一样?灵魂无处安放,像幽灵一样游荡。因为他们在时代的断层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感。现在的出生率越来越低。之前物质匮乏的时候,上一代人经常都要挨饿,但却在拼命生小孩,而现在富裕了,为什么却都不想要孩子了呢?这背后代表着年轻人对人生的态度:人生苦短,人间不值得。如果没有必要,何苦非要来这人世间走一遭?而这背后的背后,更代表着普通人的迷茫:虽然世界在不断进步,科技越来越发达,世间越来越繁华,但是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孤独感也越来越强烈。这个时代太缺乏人文关怀,人们活着感受不到温暖和温情,只有冰冷冷的利益关系。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越来越现实。3人们从未像现在这样,对虚拟世界如此热情,却又对身边人如此冷漠。现在的年轻人即便是在一起吃饭聚会,也基本都是各自玩着自己的手机。科技让我们离的如此近,又让我们离的如此远。这是进步,还是退步?一个社会的商业越繁荣,人们就会越焦虑,因为商业商业的本质,就是制造和贩卖焦虑,比如:教育机构在制造升学焦虑;整形医院在制造容貌焦虑;房产中介在制造买房焦虑;保健商家在制造健康焦虑;培训机构在制造知识焦虑……等等。整个社会充斥的全是焦虑情绪,我们怎么才能独善其身?人人都在昼夜不停奔波和奋斗,但绝大部分人找不到定位和价值感,甚至搞不懂为什么要这样活着。遍地钢筋混凝土又如何?森林般的高楼大厦又如何?日新月异的新发明又如何?它们始终是冰冷的。人们需要的是温情,是关怀,是温柔以待。很多人正在异化成一种奇怪的生物,没有理想,没有自我,如同一只只行尸走肉,成为只会赚钱的机器,孤独寂寞又空虚。他们整日忙忙碌碌,其实内心早已死去,生活在绝望的平静里。未来的社会,各种事物的迭代速度还会在不断加快,各种变化的周期还会不断缩短,更多的科技进步都在等着取代我们的大脑,我们的精神问题只能加剧,而不可能得到缓释。很多人早已心如死灰,却只是想争口气,就这么苟活着。它们整日忙忙碌碌,其实内心早已死去,生活在绝望的平静里。小时候,觉得自己可以拯救世界,长大后发现整个世界都拯救不了自己。4看一下现在的日本的现状吧:已经高度发达的日本,早已进入一个“无缘社会“。“无缘社会”是指:没有朋友、与社会失联了;没有亲人、与家庭疏离了;没有乡愁、与故乡隔绝了;现在的日本每年大量人走上“无缘死”,即无血缘、无地缘、无社缘,人情淡薄、每个人都像一座孤岛,漂泊在漫无边际的大海上……这种“无缘”已蔓延至日本的各个人群:老年、中年、青壮年,甚至是少年儿童。他们有20年没有迟到请假,可是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离自己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大量年轻人依然需要离家去大城市谋求出路。年轻人除了工作时间之外,就是在虚拟空间寻找感官刺激,另一方面又为自己孤独而可悲的生活而苦恼。未来社会,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漫无目的地在大海上漂泊……5现在人聚在一起,基本不谈精神追求,不论理想,只聊谁又赚了多少钱,谁又换了大房子。很多男人在一起就谈哪个模式才能搞到更多钱,然后就是搞定更多的女人,很多女人在一起就谈怎么变得更好看,更瘦,然后就是怎么对付男人。至于对高贵人格的追求,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于梦想的追求,很少再有人去谈及。如果有人谈,反而会被认为很迂腐,一股穷酸味,然后对他嗤之以鼻。很少有人关注你为社会创造了什么价值,很少有人愿意从灵魂深处感受你,她们只想打探你有没有实力,然后在看看怎么跟你交往。大家普遍不再关注公共道德秩序,都只想伺机捞一把就走,至于社会被污染成什么样子,都漠不关心。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年轻人在游戏和娱乐中沉迷,成年人在直播和短视频中放纵,大家都在沉溺于短平快的快乐。这是一个戾气和污浊遍地的社会,网上最容易流传的是各种丑态的表演,各种极端的情绪,越三观不正的人越容易迅速走红。越是搞立场、阴谋论、情绪化的内容越容易被传播;冷静和理智总是被嘲笑,宣泄与谄媚却成了主流。人们正在抛弃一切深刻的东西,包括文学/哲学/思想等等,因为这些东西太深刻太沉重了,人们转而寻找可以麻醉自己的东西,让自己快乐……人们越来越崇尚讽刺和挖苦,而非逻辑和道理。大家越来越沉溺于短平快的刺激,不再追求价值塑造;6未来我们该怎么办?首先,“劳动”将成为一种基本需求,而不再是谋生的手段。因为未来如果一个人不去生产劳动,他将找不到任何生存的意义,从而引发精神上的极度空虚。这种精神上的空虚才是每个人最需要提防的问题,它将使人陷入极度的焦虑和无助。唯有不断劳动和创造,才能使一个人精神和灵魂上充实起来,才能让一个人找到活着的意义。其次,未来一个人必须学会修心,否则很容易神经错乱。有句话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为”念作wéi,是“修为”的“为”,读第二声。而不是“为了”的“为”,不是第四声。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如果做人不修为自己,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未来一个人的结构怎么设计最厉害?最核心的是:心力。往外一层是:认知力。再往外面一层叫:能力。最外面一层叫:经验。请记住:心力比认知、能力更重要!“心力”包括三方面:1:“内心”是否强大;2:“情绪”是否稳定;3:“心理”是否健康。拥有一颗强大且健康的内心,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远比拥有任何技能/知识/资源都重要!这已经不是那个靠蛮力去拼搏的时代了,未来如果一个人不懂得修心,只靠蛮力拼搏,精神痛苦会越来越多,甚至会遇到心魔,从而走火入魔!715世纪,改变人类的是天文学,人类终于把宇宙运转结构给搞清楚了;16世纪,改变人类的是地理学,人类开启了大航海时代,殖民主义产生了;18世纪,改变人类的是物理学,工业革命开始了,生产力划时代进步;19世纪,改变人类的是生物学,各种医药和医疗技术的诞生,延长了人类的寿命;20世纪,改变人类的是计算机,信息革命打破了传统社会运转的规律;21世纪,改变人类的是哲学和心理学,人类精神陷入一片空虚,心理问题爆发,唯有心理学和哲学才能拯救人类。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的幸福是由物质多少决定的,但是当社会的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的幸福就是由精神决定的。从现在开始,一个人精神健康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幸福感。谁能帮助人们找到物质之外的价值和意义,让大家回归精神主义,燃起对真善美的向往,甚至能改写“成功”的定义,谁就是救世主一般的存在,并将成为世界下一轮文明的引领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质和生活哪个更重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