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黄帝内经的来历?


《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医学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也是一部养生宝典和重要的国学典籍。虽然书名叫《黄帝内经》,但是书可不是“黄帝”写的!那为什么还叫这个名字呢?首先来说“经”指的是必须遵循的规范,而且是不可更改的。“内”是与“外”相对而言,在内容、价值等方面有所区别。比如道家经典《庄子》就有内外篇之分,内篇为庄子所著,外篇加入门人及后来一些道家的作品。加“黄帝”二字是为了显示书籍的重要性,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也就是“取重”之意。
《内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特点:
(一)天人合一,五脏一体。所谓“天人合一、五脏一体”,就是整体地把握生命规律。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整体首先体现在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自然界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变化,同样人的行为活动也会对自然界产生影响。其次,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在机能上互相协同、生理上互相影响、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二)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所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就是运用中国古典传统哲学,辩证的看待和解释生命现象。就是用阴阳对立、互根的特性来阐释生命现象。比如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气血,而“血”属于阴,“气”属于阳。二者之间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相反相成。更重要的是《内经》认为阴阳是生命的起源。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出了”生命之气通于天”的说法。而这个根本,就是天地阴阳二气。由于天地气机的变动,形成了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特点,为生命的形成提供了气候条件。正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三)侯之所至,道之所生。所谓“侯之所始、道之所生”就是用生命外在的现象来概括生命的本质。《内经》认为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元素是神、精、血、津液、气。对于这些的认识就是通过外在现象来体现。比如对“神”的认识,就体现了这样的观点。中医学所说的“神”包括了广义的和狭义的概念。广义的神指的是人体的所有的生命活动现象。包括思维、意识、情绪、感知、运动等等。而“神”为心所主。因为这些活动的进行需要以血为基本物质。而血之所主在心。因此,心与神相关。
《黄帝内经》的这些理论框架形成了许多中医学重要学说。比如“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等等。这些都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不仅如此,其中还有许多的养生思想和方法。比如说“治未病”的思想。比如说“四季养生”的思想,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日之内,几时睡觉、几时吃饭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理论思想的形成与中国古典哲学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周易》中的阴阳,《尚书》中的“五行”学说,道家“清静无为”,“聚气养气”等等养生思想。所以,《内经》不仅仅是一部医学典籍、养生典籍,更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是一部国学典籍。学习《内经》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生命,懂得内求诸己、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所在。使得我们更加从容地调控自身、控制人的私欲。更加深刻地认识自我、关爱自我。发布于 2022-06-12 20:34}
');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push({
id: '2068877',
container: s,
size: '680,250',
display: 'inlay-fix'
});
})();
}
}
}

其作者简介
祝至一,有西医背景的道医。自幼拜师习武,问道青城武当。后求学于川北医学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现退休隐居蜀北乡野修道。
中医家推荐:
前文祝至一老师通过对 “黄帝”的训诂,让我们明白《黄帝内经》 是以“帝星”为基准而编著的古代天文医学 。本文在文字训诂和 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为 《黄帝内经》应为《黄帝三经》——通过 《玄门》讲医理,开门见山说玄妙; 《灵枢》讲经络,承前启后似枢纽; 《明堂》讲腧穴,豁然开朗坐明堂。其 严谨考证和独立思考的精诚态度令人敬佩。
■ 温馨提示:本文约7069字,阅读大概需15分钟。宜泡一壶清茶,慢品。
▽ 传讲拾录 ▽
那么《黄帝内经》是“黄帝”写的吗?如果不是“黄帝”本人所写的,哪又是谁写的《黄帝内经》呢?
在今天,研究“黄帝”思想以及系列传说和古籍的学问,已经被命名为“黄学”。 如今在黄学领域中,一些文化传承达成公认,学者们认为“黄学起源于战国,盛行于西汉初期,曾是百家学术之林。 ”但也对“黄帝”和“内经”保持着严肃而谨慎的推测。 黄学界认为黄帝是“远古中华民族的共有始祖”,其个人简历全是历代后世传说,目前尚无考古依据证明黄帝本人遗物的存在。 考古证据只能证明各个历史时期提及“黄帝”的存在。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黄帝四经》。 不过,它不是医书,它是一套治国政论,它由《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四篇文章组成。 通过考证《黄帝四经》,可知它们的初步成书时间当在战国前中期。 这是可追溯“黄帝”一词出现最早年代的考古证据。
《黄帝内经》的身影
而《内经》的历代考证和分析,成了黄学中一个分支学科“内经学”。内经学当前一直公认“《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各种不同质疑与修正论调也一直层出不穷。这些声音来源于考古证据的缺位,也就是说还没有发掘出春秋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实物。
那我们今天学习和使用的《黄帝内经》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刻本。这些刻本自称是从宋代刻本为模范的重刻。那么,宋代刻本的《黄帝内经》还有吗?还有的,宋刻本《黄帝内经》少量存世,算得上国宝级古籍了,国家图书馆就藏了一些。国家图书馆能查到的最早古籍善本是公元1115年,署名为王冰著的《黃帝內經素問亡篇》翻刻本。也就是北宋政和五年有人出资整理重刻了唐代道医启玄子(王冰道号)的书。后世文献记载王冰在唐代天宝九年(750)至宝应元年(762),历时十二年之久,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八十一篇。但没有唐代原本。宋后还传说他著有《玄珠密语》十卷,《昭明隐旨》三卷、《天元玉册》三十卷,《元和纪用经》一卷等,后来一考证发现皆是后人托名之作。所以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就是道医王冰在改编中窜入的。
那据可靠文献记载,《黄帝内经》的最早身影又在哪本古籍里浮现了呢?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明确指出是《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方技略》。里面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被收录于“医经”中。
那么《汉书》可靠吗?或者学者用于考证的《汉书》版本可靠吗?众所周知《汉书》又简称《汉志》,是汉代时期班固撰写的史志书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也就是说《汉书》里没有《黄帝内经》的原文,只有《黄帝内经》四个字作为书目。
我们如果把考古证据为汉代的《汉书》拿来看看,就能确定这个事情的可靠性。不过不好意思,我们目前还找不到。《汉书》被后世归纳到《二十四史》中,目前最可靠的古籍版本也只到得了明代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南监本)。独立的《汉书》的版本很多,唐朝以前的版本多已佚失。目前实物可靠的是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刊印的“百衲本”,系影印北宋时期的“景佑本”而成,其中很少错误,是《汉书》的善本。
鄙人实查的版本是中华书局点校本(简体版),1962年6月出版,1999年2月再版。此版点校依据是四个版本,最早依据是北宋景佑本。鄙人把这个版本的《汉书》凡是提到“黄帝”的书目都集纳一下。
祝至一整理《汉书》中记载“黄帝”相关书目如下:
●1369页
《黄帝四经》 四篇
《黄帝铭》 六篇
《黄帝君臣》 十篇 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
《杂黄帝》 五十八篇 六国时贤者所作。
●1370页
《黄帝泰素》 二十篇 六国时韩诸公子所作。
●1377页
《黄帝说》 四十篇 迂诞依托。
●1386页
《黄帝十六篇》图三卷
●1389页
《黄帝五家历》 三十三卷
●1393页
《黄帝长柳占梦》 十一卷
●1395页
《黄帝内经》 十八卷
《外经》 三十九或七卷
《扁鹊内经》《扁鹊外经》
●1396页
《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 二十三卷
《神农黄帝食禁》 七卷
●1397页
《黄帝三王养阳方》 二十卷
《黄帝杂子步引》 十二卷
《黄帝杂子芝菌》 十八卷
《黄帝杂子十九家方》 二十一卷
以上文献考据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事实,把这个事实演绎成情景对话如下:
大家说:《黄帝内经》是黄帝写的。
祝至一:黄帝是谁?证据拿来。
大家说:没有证据,但是有古籍记载。
祝至一:是哪本古籍?证据拿来。
大家说:《黄帝内经》原本没有,但至少宋代有一本唐代王冰写的。
祝至一:请王冰出来作证。
王冰说:我好像在唐代整理了《黄帝内经》,宋代那本说是我写的,我不可能证明。而且全国唯一声称宋版的,断代是金代《素问》残本。
大家说:唐代王冰无法证明,但是汉代班固可以证明。
祝至一:请班固出来作证。
班固说:《黄帝内经》内容并没有记载我的书里,我好像把《黄帝内经》作为书目记录了。但是证据没有。
大家说:班固你把《黄帝内经》记载在你的《汉书》里,你忘了吗?
班固说:我睡太久了,记不清了。你们把我写的书给我看看。
大家说:你本人写的书没有找到,这本宋代《汉书》的你看看,是不是你写的。
班固说:这书我不熟,汉代的我不能证明宋代的书是我本人写的。
大家说:那你怎么记录《黄帝内经》在汉书里呢?你看过吗?
班固说:我不记得我看过《黄帝内经》原文,但是在汉代它是我们的皇家畅销书,所以我记录了它的名字。不过,在汉末晋初有人专门整理过,那人好像叫黄埔一期。
大家说:对,对,你老人家说的东汉末年的皇甫谧。
祝至一:请皇甫谧出来作证。
皇甫谧:班固说的假话,他是公元92年仙去的,我在公元215年才出生。他不认识我的。
祝至一:皇甫谧你可以整理过《黄帝内经》?
皇甫谧:我不记得了,不过我整理过秦代以前的古医书。
大家说:皇甫先生,你整理过《黄帝内经》,不过那时不叫《黄帝内经》,应该是《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至要》三本经典。你后来合三为一,成了一本《黄帝甲乙经》。你忘了吗?
皇甫谧:是吗?你们把我写的书给我看看。
大家说:不好意思,你老的原著找不到,我们只能找到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的初刻本。
皇甫谧:不好意思,按说我是西晋的人,不能证明北宋的书是我本人写。
祝至一:皇甫谧先生,你当时整理的秦代以前的古籍,有哪些呢?我很感兴趣。
皇甫谧:我不记得了。秦代以前,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统一文字,我也是好费劲才把这些六国文字的古籍破译整理了。古籍我都看过,也藏好了。就是不记得埋在何处了。
大家说:还是说明《黄帝内经》是有的嘛,只待有朝一日,破土而出重见天日。
祝至一:大家注意,皇甫谧只是说他整理过先秦古籍,并没有说整理过《黄帝内经》。
皇甫谧:嗯嗯,依稀有这么回事儿。我不记得了。
祝至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
众侍卫:在!
祝至一:速查皇甫谧!
众侍卫:是!
资料显示:“在中国历史上既是著名的文学家,又是医学家,皇甫谧堪称第一人,他的著作《针灸甲乙经》将《灵枢》、《素问》、《黄帝明堂经》类编为一书,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对针灸学的发展至今仍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有趣的是,《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相传是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这里看得出《针灸甲乙经》挂名“黄帝”之后“名人效应”显然大增。那么皇甫谧是否看过《黄帝内经》?没有证据的。我们只能推理他至少看过和引用过《素问》、《灵枢》。《灵枢》最早称《针经》。后来又称为《九卷》,皇甫谧复又称之为《针经》,再后又有《九虚》、《九灵》、《黄帝针经》等名。
而史料显示,《素问》、《灵枢》最早皆是独立的经典。由于都有黄帝的假托,加之语言结构相似,在后世合二为一。《素问》、《灵枢》的合并为什么叫《黄帝内经》?有了内经就有外经?世说纷纭。
从文字本型寻找《黄帝内经》
我们撇开虚假证据和相互牵强附会的后世学说,直接深入到文字本型去寻找《内经》的蛛丝马迹。
“经”字,鄙人在《中医训诂之骨法三部》中对字源“巠”做过简单分析,我们可以基本认定《黄帝内经》四字中的“经”,还是经典的本义。之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的流派学说主干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六经”,道家的“道德经”以及佛家“金刚经”等。
所以,我们集中精力看看“内”字。传统学界对“内经”的“内”做了非常多的论述,鄙人就不一一罗列出来。我们也承认“内”字的内涵与外延。只是如果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可以参考,不妨和鄙人一起探究文字的乐趣。
假设皇甫谧在西晋获得了汉室文献的遗留,假设他的确看到了先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的系列医经,假设先秦时期有一本书的确叫《黄帝内经》。那么,通过文字学去判断,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根据六国文字(大篆)或者商代甲骨文、或者周代金文的考据显示,我们可能还有几本书可以存疑,那就是《黄帝三经》、《黄帝丙经》、《黄帝呐经》。
这三本书都是《黄帝内经》的古文字通假而成的假设。在古文字中,“三”、“丙”、“呐”三个字和“内”是同型字源。
古文字·三
古文字·丙
古文字·呐
古文字·内
在古文字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内”与“三、丙、呐”是通用的。如果假设这三本书是存在的,那么从字义上我们用逻辑推理是否可行呢?结果是奇妙的。
《黄帝三经》:黄帝写了三部医经。“三”又混同“叁”和“参”,意指星斗。
《黄帝丙经》:黄帝写了甲乙丙三部经,历史上有《黄帝甲乙经》,那么《丙经》可以是合理的。“丙”又有“病”的借代,莫非说病理。
《黄帝呐经》:呐字又通假“讷”和“纳”。黄帝写了关于呼吸吐纳的运气秘籍。“丙”古文字有肺部形状,“呐”有吸纳内敛的意向,也有向内的指示。
《黄帝三经》书名成立的合理性
鄙人对《黄帝三经》有偏爱,“三”字内涵比较丰富。 另外在中医历史上也有《黄帝三经》的说法。 中医学界的《黄帝三经》其实还是指皇甫谧撰写的《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至要》。 其中《针经》别称《九卷》也就是《灵枢》,《明堂孔穴针灸至要》简称《明堂》。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自序云: “《素问》论病精微; 《九卷》原本经脉,其义深奥,不易览也; 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歧伯选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复”; 又云: “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
根据传统学界的定义,那么我们说《黄帝三经》是指《素问》、《灵枢》、《明堂》。只是鄙人认为这中间仍然有缺陷之处。《素问》、《灵枢》、《明堂》三者之间一定有逻辑关系才能称为《黄帝三经》,而如今的释名资料让三者关系莫名其妙。
《灵枢》与《明堂》在组词上结构相同,枢与堂都是建筑有关的名词,灵是修饰枢的,明是修饰堂的。在传统建筑营造学上,枢本义是户枢,指的是旧式门的转轴或承轴臼。后来延申到重要皇家重要建筑以及其中官职的涵义,比如:
枢府(国政机要之所。宋多指枢密院。宋朝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文武,号为二府)
枢垣(朝廷中重要的、接近皇帝的官署)
枢辖(指中央政权的机要部门)
枢幄(枢密院)
枢衡(指中央行政机关。也指行政中枢的主要职权)
枢秘(指中央机要部门,犹枢要)
枢柄(主要的权柄)
枢奥(中枢堂奥的所在)
枢廷(政权中枢)
枢近(在天子近侧或中央机要的职位)
枢辅(旧时指中央掌军权的大臣)
枢秘(指中央机要部门,犹枢要)
等等…………
堂的本义是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后泛指房屋的正厅。或者是旧时官府议论政事、审理案件的建筑场所。而“明堂”更是特指古代天子举行大典的建筑。有人考证明堂是早期观察日月的天文楼台。
巧合的是,枢和堂也是中国古代天文中星座的名称。枢星是北斗七星第一星,天枢星。这里还要提及一个纽星,即是北极星。斗极即是枢纽。明堂星在《晋书·天文志上》记载:“房四星为明堂。”后世又把狮子座τ、υ、e三星也叫明堂。古天文学认为明堂星位于太微垣西南角的外边,是天子颁布政令的宫殿。如果星光明亮,预示就吉利,如果星光昏暗,预示就凶险。五大行星、客星以及彗星的运行侵入明堂星的所在天区,君主就无法安住在皇宫里。
我们知道星象学的太微垣,是三垣之一,是三垣的上垣,位居于紫微垣之下的东北方,北斗之南。太微垣星官系统中,二十个官职中里有一个名叫“灵台”。故而有学者认为《灵枢》的“灵”也是星名。所以,《灵枢》和《明堂》是一个系列的,而《素问》却不是。后世对《素问》解释多为牵强附会。那么,《素问》要怎样的命名才能通过逻辑判断呢?
祝至一认为:
一、《素问》命名一定有建筑相关的语义。
二、《素问》命名一定有天文相关的语义。
可是《素问》的命名已经沿袭千年,不可能更改的。唯一推理出路,就是假设“素问”两字有误。可能吗?通过古文字训诂,我们发现居然有可能。
首先,“问”字与“门”字在金文中混用互通。今天的粤语地区仍然把“问”读做“门”。
其次,“素”字中“糸”字与甲骨文“玄”字混用。
也就是说《素问》有可能是《玄门》的误写。有人说,“素”字上面还有一个“主”呢,在古文字系统里,那不是“主”而是“生”。在爻文体系,同时是“震”卦。“素问”两个现代汉字放在古文字里是三个字:生、玄、门。而这里“生”是修饰“玄”的用法。用“震”位表明玄门方位的做法。当然,这里的“生”与后世的“八门”中的“生门”有关,只是后世有后世的调整与解释。
如果把《素问》解读为《玄门》,和《灵枢》、《明堂》放在一起,我们会发现字义与词义还有内涵外延在逻辑上是通顺的。玄灵明,门枢堂,巧妙得很。
营造学:
门,房屋垣墙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处所设可开关转动的装置。两扇为门。
枢,旧式门的转轴或承轴臼。一扇为户。灵,灵台指学宫、祭台、观星台、墓室。
堂,厅堂高的房屋。
天文学:
门,天门星。玄门即是天门。
东方七宿角宿中之两星。在左角南,主天门侍宴应对之所。即室女座53、69。英文Celestial Gate,传说为黄道上的门。《晋书·天文志上》:“天门二星,在平星北。”《步天歌》:“角下天门左平星,双双横于库楼上。”
枢,天枢星。灵,灵台星。
堂,明堂星。
堪舆术:
门,天门即是天关、上砂,指穴场水流的入口处。
枢,中宫,为全宅气流之关枢。
堂,明堂,穴前平坦广敝的空地。
针灸学:
门,天门穴。
枢,天枢穴。灵,灵台穴。
堂,明堂穴,上星穴。
中医生理学:
门:玄门指鼻。明·虞搏《医学正传》:“鼻通天气曰玄门。”
另指阴户。见于汉·马王堆医书《合阴阳方》,即女性外阴。
枢:寰枢。灵,灵台一指头部或者额头,另指心。
堂:明堂,指鼻子。 《黄帝内经灵枢·五色》:“明堂者,鼻也。”
另指全身所有穴位点。《医说》:“今医家记针灸之穴,为偶人点志其处,名明堂。”
当我们把“门”、“枢”、“堂”的内在逻辑理顺时,我们会发现《黄帝三经》的书名是成立的。基于文章前面对“黄帝”的训诂,我们会发觉《黄帝三经》是以“帝星”为基准而编著的古代天文医学。而且,从今天遗存改编的《黄帝内经》内容上看,其核心“天人合一”思想以及生理病理、经络、腧穴皆有古代天文的对应。《玄门》讲医理,开门见山说玄妙。《灵枢》讲经络,承前启后似枢纽。《明堂》讲腧穴,豁然开朗坐明堂。
后记:
2019年初应邀参加某机构“我爱《黄帝内经》征文比赛”,提笔写来发现自己的文章有点唱“反调”的意思,于是推辞而退赛。后来把“反调”经过考证后,基于为大家提供新的角度学习《黄帝内经》的初心,用了近十个月时间写成此文。此文不是要否定《黄帝内经》以及动摇中医理论之基础,而是通过推理与训诂发现《黄帝内经》更多深意。严谨地说,目前传世的《黄帝内经》只能叫做“宋版《黄帝内经》”。但我本人认为原版的《黄帝内经》也许深藏在某个帝王的墓穴中,或许有一天就像在1973年才出土《黄帝四经》,可以证明传说的真实。
在这一年考证过程中,随着考古、文献等证据不断浮现,《黄帝内经》应为《黄帝三经》的观点日益坚定。曾犹豫此文是否公开,后来一想“中医的良性发展不是靠盲目的祖先崇拜,而是靠严谨考证和独立思考的精诚态度。”故而公开此文观点。
《黄帝三经》的天文内涵中,其实也是《黄帝内经》的机要,帝的暗示是要我们中医人认真对待古代北斗历法的应用。《黄帝内经》中有一章专门讲“九宫八风”,这就是建立在北斗历法基础上看待生理病理的学说。关注北斗历法而解读《黄帝三经》,也就是鄙人撰写此文的用意,谢谢大家一年来的敦促与期许。错漏之处,多多担待。
祝至一改稿于2019年11月11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帝内经的来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