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因为失眠而焦虑 又因为焦虑而失眠 这样恶性循环 很痛苦 我该怎么办?

在忙碌的生活中,人们都有基本的物质与精神上的要求,而这些需求常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压力,使有些人无法从紧张的工作、生活中松弛下来,以致使一些人彻夜难眠。浙江省台州医院医学心理科包祖晓

失眠症并不是单一的一夜睡不着觉,它还会影响第二天的精神,使人感到疲倦、精神不能集中,且因担心次晚难以成眠而紧张,如此反复进行而成恶性循环。如果失眠数日,个人则会感到所面对的任务繁重、困难无法克服,精神处在紧张状态之下。治疗并改善因紧张而造成的失眠症,可采用如下方法:

(1)首先要缓解情绪过度的紧张。睡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主动抑制过程,任何一皮层区域产生的抑制过程广泛扩散,并扩布到皮层下中枢时,才能引起睡眠。如果情绪过度紧张,焦虑不安,瞻前顾后,就会在皮层相应的区域形成一个很强的兴奋灶,干扰入睡抑制过程的扩布,所以难以入睡。无论多么重要的考试、比赛、或其他重大事情,在经过反复认真地准备之后,直至临战前夕,都应充分相信自己的工作及准备,坚定必胜的信念,做些轻松的运动或娱乐,使精神放松,消除对成败的种种顾虑及杂念,这是得以安眠的重要前提。

(2)要纠正对睡眠的种种误解,消除对失眠的畏惧心理。有人以为“要是少睡了多少时间,就得补多少时间,否则就会影响精力”,这是没有科学道理的。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在战争或其它非常紧要时期,即使少睡了一些时间,同样也会感到精力充沛,这说明人是有很大潜力的。人的精力和体力都具有一定的保险系数。所以即使一时难以入睡,你也千万不要着急;相反,越急就越难入眠。

(3)有些人对梦还有顾虑,以为作梦也是“失眠”,这是对梦的误解。经心理学家观察证实,人每夜睡眠中,总有5~6段时间是在作梦(称“有梦睡眠”),每段持续时间5~30分钟。有梦睡眠有别于其他睡眠时间的特殊表现是,眼球运动明显增快,脑电图呈低幅快波图形。在有这些特殊表现的几段时间醒来或被叫醒的人都说是在作梦,梦境清晰;而没醒的人至次晨起来时则对梦一无所知。有梦睡眠时间是客观存在的。心理学家认为,有梦睡眠是整理储存来自外界和机体信息的重要时刻,是大脑功能恢复所不可缺少的工作。因此,对作梦一定不要误解。

(4)认清病因,进行自我放松。要认识自己的失眠是由于白天精神紧张所致,以最短的时间放松身心。

(5)正确评价自己。很多的紧张是因为对自己的行为未能正确评价所产生的,所以,如果能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自己的行为,发现善美,看到优点、长处和成绩,就可使自己的心情好转而减少紧张。

(6)客观看待外界他人,学会疏导自己。应把世界看成是美好的,采取不同的观点来看我们所生存的周围环境,这样才能促进心情好转而消除紧张。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对自己也不可过分苛求,要学会自己疏导情绪,也要学会“屈服”于别人。能抛开不愉快的事情,保持心理平衡,对防治失眠有妙不可言的益处。

(7)可采用放松自己的睡前催眠疗法。前面介绍不少的放松催眠方法,可以试用,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8)在以上方法都无效的情况下,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些镇静催眠药或者是安慰剂,也可收到较好的疗效。——《学习睡觉:心理治疗师教你摆脱失眠的折磨》

}

二十多年前,那时我20多岁,由于从小性格内向自卑,在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由于无法适应从学生角色向职场人的转变,导致产生严重的社交恐惧。那段时间,每天一到晚上该休息的时候,我就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满脑子胡思乱想,一刻也停不下来:一会儿回忆白天社交恐惧的情景,一会儿又发愁自己的问题该如何解决,一会又担心第二天上班怎样面对同事和领导,一会又为自己的前途和未来而担忧。我时常半夜两三点才能入睡,而第二天一早还要上班,所以,一整天都没精打采的。就这样,我开始失眠了。

刚开始失眠的时候,我脑子里主要想的都是有关社交恐惧的事情。可渐渐地,除了社交恐惧方面的事,我又多了一个心事:只要一躺在床上准备睡觉,我就开始担心自己因失眠而睡不着觉。并且,越是担心睡不着,结果越是更睡不着了。有几次,我竟然一直熬到天亮,第二天脑瓜子都快炸了,头疼得厉害。我逐渐意识到,我可能患上了“失眠症”。

那段时间我非常的痛苦,白天要忍受着社交恐惧给我带来的种种压力,而到晚上休息时,我又被失眠折磨的痛苦不堪。

我曾经试过各种办法来解决失眠问题,最终,我还是靠自己摸索出来一套理论方法,它帮助我成功摆脱了失眠。

在我做心理咨询的时候,一些人也像我当年一样,由于心理的困惑或问题,也同样影响到了他们的睡眠。而有些人的失眠问题还比较严重,我就把自己的方法教给了他们,结果效果还不错。那么,今天在这里我就把如何解决失眠问题的理论方法,给大家分享一下。

其实,大多数人的失眠,都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

一般来说,白天的时候,由于我们要工作、学习与人交往以及处理生活中各种事情,因此,我们的大脑一直不停地在工作,这时大脑皮层是“兴奋”的,而大脑皮层的“兴奋”让我们处在清醒状态。到了晚上要休息的时候,我们不用再去面对工作、学习、生活等各种问题,所以,大脑也就不用再思考和处理各种信息了。这时,大脑皮层就会渐渐的由“兴奋状态”转变为“抑制状态”。再加上白天身体的劳累和脑力上的消耗,所以,我们开始出现疲倦和困意,于是,躺在床上,不一会儿我们就睡着了。

但是,假如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具体的现实问题,比如:找不到工作,失恋,与人发生矛盾,生病,等等。由于这类问题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影响比较大,所以,到了晚上,当我们躺在床上准备入睡时,它们会自动的“闯进”我们的脑海。于是,我们的大脑会不停的思前想后,而大脑皮层也在焦虑、担忧等情绪的刺激下,变得异常活跃和兴奋,于是,我们就失眠了。

当然,通常情况下,如果这些问题被解决了或事情已经过去了,我们的这种失眠状态也会自然而然地消失,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暂时性失眠”。

我们是怎样由“暂时性失眠”发展为“失眠症”的呢?

我当年是先出现了“社交恐惧让我不敢与人交往“这个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才导致我在睡前“胡思乱想”以及出现“担心、焦虑”等负面情绪,进而使我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随之也就出现了“暂时性失眠”。

可由于“社交恐惧”这个具体的现实问题,在较长时间里没有得到解决,所以,我的这种“暂时性失眠“也随之持续了有一段时间,这使得我对”失眠“这件事情本身,也开始越来越关注和担心了。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转折点,让我由当初的”暂时性失眠“,逐渐发展为后来所谓的“失眠症“。

也就是说,“暂时性失眠”的“原发性原因”,是由生活中的具体现实问题引起,而由于我们对这个“暂时性失眠”的过度关注和担心,又成了导致进一步发展为“失眠症”的继发性原因,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自锁机制。

前者是第一阶段,后者是由第一阶段发展而来的第二阶段,我们把其中的逻辑链条放在下面做一个分析,大家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暂时性失眠”产生的逻辑链条和因果关系如下:

1、先有来自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或问题 — 2、进而引发我们的思考和担忧焦虑等情绪 — 3、刺激大脑皮层变得兴奋 — 4、导致失眠。

实际上,“失眠症”是接着上面的逻辑链条发展而来,所以,它的逻辑链条如下:

4、失眠 — 5、引起我们的思考和担忧焦虑等情绪 — 6、刺激大脑皮层变得兴奋 — 7、导致进一步失眠 — 8、进一步引发思考和担忧焦虑 — 从此开始循环往复!

你会发现,在整个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逻辑链条中,第一阶段的(4) 成为了第二阶段的“原因”,而从第二阶段的(7)开始,就进入了一个首尾相接、因果循环、不断发展的怪圈!

因此,我更愿意把所谓的“失眠症”称作“怪圈式失眠”,因为这个名字更能反映所谓“失眠症”的本质。

除此之外,在整个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起到了关键性的推波助澜作用!

它就是“自我验证心理”,有关“自我验证心理”,在我的上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大家可以参看,在这我只简单说下。

所谓自我验证效应:一旦我们有了某种关于我们自身的信念和想法,我们就会有意无意的努力证明这些自我观念。

在失眠者的头脑中,往往有下面两种信念和想法:

第一种,我“总是无法入睡,我有失眠症”。

第二种,有关失眠的危害:失眠会影响身体健康;失眠还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失眠的时候,既没有休息好同时又什么事情都没做,所以,这纯属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

这两种信念和想法加在一起,就会让我们变得很焦虑,焦虑就会刺激大脑皮层变得兴奋,于是我们就真的睡不着了,而这个“睡不着”的客观事实,再被我们用来证明“我睡不着,我有失眠症“这样的自我信念和想法。

怎样摆脱“怪圈式失眠”呢?给你几点建议:

首先,不要给自己贴上所谓“失眠症”的标签,这个标签很害人!

实际上,不论是“暂时性失眠”还是“怪圈式失眠”,从失眠发生的作用机理上都是一样的,且都是正常的。只不过前者没有形成一个怪圈,而后者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而已。一旦我们给自己贴上所谓“失眠症”的标签儿,“自我验证心理”就会把我们带入这个怪圈儿。

其次,要想摆脱“怪圈式失眠”,睡前可以找一件能让自己专注的事情,这样既能把注意力吸引在这件事情上,让你不再去想“睡觉”这件事,同时这件事本身又不会让你大脑皮层过于兴奋。

许多人可能都有过类似经历,有时候躺在床上“硬要”自己睡觉,反倒睡不着。但有时候我们本没打算睡觉,反倒不知不觉的就睡着了。比如坐长途大巴车,我们靠在座椅上,根本没想睡觉,可由于颠簸和汽车发动机单调的声音,不自觉中就感觉困意袭来,没多久就睡着了。

这说明,我们如果弱化“我要睡觉”这种意识,反倒更容易入睡;相反,我们之前之所以失眠,就是太想睡着了,反倒变成了一种心理负担,结果焦虑使大脑皮层更加兴奋了,于是也就失眠了。

我的具体方法是看书,具体的分析和建议如下:

首先看书可以把我的注意力“抓住”,这样我就不会去思考“睡觉”这件事情了。

其次,我选择的都是学习方面的书。选择这类书的好处是,这类书一般来说会相对枯燥一些,不像小说那样,因为有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反倒让你越看兴奋,越看越想看。

看这类书第二个好处是,它可以让你利用失眠的时间,学到很多东西来提高自己。其实,我们之所以害怕失眠,除了担心休息不好影响身体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失眠会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所以,我的想法是,既然睡不着,那也不能就这样白白浪费时间,干脆就利用失眠的时间给自己充电,最起码虽然失眠了几个小时,但却增长了知识,这样,我们的心里也就不会那么自责和焦虑了。

自从用了这个方法,我发现我在临睡前,真的不怎么去想”睡觉“这件事了,而是专心致志的看书。并且,大多数时候没看几页书,就开始上眼皮和下眼皮打架,困意一阵阵袭来,结果到最后,竟然不知不觉得睡着了。

由于有了这个应对方法和经验,我渐渐的就不再担心失眠了。时间久了,失眠的意识不再被强化,也就慢慢弱化下来。最终,我的”怪圈式失眠“彻底消失了!

大家可以按照我的方法试试看,或许它能为你摆脱困扰已久的失眠问题。

我是实践派心理学—平易。我的心理学信条是:只有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才是好的心理学!

}

01、初步判断孩子的焦虑、失眠程度

02、必要时可用这个方式,让孩子快速入睡

03、寻找并解决孩子失眠背后的心理根源

初步判断孩子的焦虑、失眠程度

很多抑郁症、双相障碍青少年患者病情严重、无法学习时,父母只好让孩子休学,让他们休养一段时间。这个决定其实是正确而理性的,短暂的休息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康复,以更佳的状态回归校园。

休学后,在系统化的精神科治疗和父母努力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之后,很多孩子的病情逐渐好转,父母很高兴,对孩子复学那一天满怀期待。

可随着复学日期临近,很多孩子出现了明显的焦虑、紧张,还会失眠,甚至失眠加重。父母不免担忧,“以孩子这样的状态,能适应重新上学后的节奏吗?复学会不会失败?”

其实,如果孩子的紧张、焦虑比较轻微,晚上入睡虽然比之前困难一些,但睡眠质量还可以的话,父母不必过于担心。

就算是心身健康的青少年,在寒暑假即将结束、开学之际,都会出现轻微的焦虑、紧张及失眠。我们成年人也一样,长假即将结束时,我们心里也有一定的焦虑、烦躁,上班头几天也容易出现“节后综合征”,工作时走神、懈怠,作息还没调过来。

那对于抑郁症、双相障碍康复期的孩子来说,他们接近1年没上学了,病又还没完全好,心里有紧张、焦虑是完全正常的。如果应对得当,适当的紧张、焦虑还能促使我们预想复学后可能遇到的难题,提前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和现实准备。

所以,家长要意识到以上这一点,更要引导孩子意识到这一点,理性、正确地理解这种情绪和状态,并积极地将紧张、焦虑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动力,不要陷入“越焦虑,越把事情想得很糟糕,就更加焦虑”的恶性循环。

但如果孩子复学前的紧张、焦虑很严重,比如一想到上学就坐立难安,胸闷心慌,吃不下饭,还整宿整宿地睡不着,或者本来就有失眠,现在失眠明显加重了,那父母就要高度重视了。

首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有以下2个因素:

第一,孩子在校园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还没得到修复,所以一想到又要面对给自己造成过心理伤害的人物、事件和环境时,他们心里就发怵,烦躁不安,焦虑得晚上睡不着觉。

第二,孩子出现失眠后,父母未及时科学、正确地应对,孩子陷入了情绪症状和失眠症状的恶性循环。

失眠往往是孩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被激活,情绪明显波动,症状反复的重要信号,如果不及时科学、正确地应对,失眠又会反过来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复发。

孩子因为焦虑、紧张、恐惧,大脑皮层持续处于兴奋状态,难以放松,所以睡不着。越睡不着,孩子就越容易胡思乱想,比如担心自己复学可能会失败,担心求学之路就此中止,担心自己拿不到理想的学历,进而担心自己的未来一片黯淡。

孩子越想越绝望,甚至开始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完全陷入了灾难化思维中。

而且孩子处于焦虑和灾难化思维时,也更容易想起过去遭受的心理创伤事件,心里委屈、愤怒、痛苦,创伤反复被激活和强化,情绪波动加大,孩子就更加睡不着了。

因此,一旦孩子连续2天严重失眠或更久,就很可能会出现情绪崩溃,病情复发的风险非常高!

必要时可用这个方式,让孩子快速入睡

那么,当孩子复学前出现严重失眠和紧张焦虑,父母该怎么应对呢?

首先,父母要先评估孩子是否愿意与自己交流失眠和复学的事。如果孩子不愿意,这意味着父母还要继续努力,改善亲子关系。(关于如何改善亲子关系,上周“复学”专栏文章有提及:)

与此同时,父母要积极学习关于睡眠、叠加性心理创伤、精神心理障碍相关的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这都是后续跟孩子沟通时需要用到的,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觉察能力和理性认知,降低焦虑和失眠症状。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决定采取何种措施解决失眠的问题上,父母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包括:孩子失眠的程度、对于各种方法的接受度、对于药物作用的个体差异、解决失眠问题的时间迫切性、防止失眠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复发等等。尤其是最后两个因素,需要父母重点考虑。

当以上三点都做好准备后,父母再利用“良性沟通三步曲”——共情、倾听、积极引导,与孩子进行深入交流。

第一,要掌握关于睡眠的高效科学知识,尤其是要意识到,不是非得深度睡眠才叫睡眠。

本文余下内容为付费内容,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跳转阅读

家长怎么帮助抑郁、双相孩子加快康复?

扫码加入“晴日知识课堂”

购买高级会员,一年内免费畅享所有专栏内容



欢迎关注视频号“晴日心理

每周一至周五晚10时实时推送,敬请关注!

本机构只通过微信进行咨询预约,暂不提供电话咨询。

由于咨询人数较多,晴日心理咨询助理微信号的统一回复时间如下:

本文版权为【晴日心理】 公众号所有,如需转载需在文章开头注明转自晴日心理、作者何日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陷入了失眠的恶性循环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