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茶市好玩吗?

大唐风华茂 得与茶事亲

(唐)鎏金鸿雁纹银茶槽子

(唐)鎏金镂空飞鸿球路纹银笼子

  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有道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现代人可能难以理解古人为何将粗茶与淡饭并列,视茶为生活必需品。若能沿着历史的脉络溯流而上,来到风华正茂的大唐,与彼时的人们一道比屋皆饮,或许就会发出理当如此的感慨。

  如今就有一个亲近大唐宫廷茶具的机会,只需登录国家博物馆云展览之“大唐风华”,便能一窥盛唐最有特色的两件事儿――诗与茶。

  唐人卢全这样描述饮茶后的感觉:“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一碗“浊茶”不仅润喉破孤,还饮出了两腋生风、飘飘欲仙的浪漫主义情怀。

  与吃茶紧密相关的自然是茶具。唐人的茶具种类繁多,各专其途。贮茶的有盒、罐;碾茶的有碾、拂末、罗合;焙茶和煮茶的有炉、笼、

}

当我们被唐代为知识分子创造的全新的茶道文化形式深深打动时,我们不禁要问他们为什么选择茶道。还是茶道先选择了他们?

唐代文献和茶文化历史都表明,开元至大理(712-780年)是茶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可以说,茶道的兴起和初步发展与大唐的繁荣直接相关,大唐的繁荣与唐文化的宏观风格密切相关。一方面,开放文化政策促进了地区和各类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另一方面,科举制度打破了魏晋以来的强势统治,唐代文人生活在前所未有的自由清新的氛围中。中国封建社会在唐代充分展示了它的文明和优越性。郑关的统治、武周的新政府和开元的鼎盛时期使其达到了顶峰,充分显示了其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个人生命价值的高度赞扬和肯定,对主观精神世界的极端张扬,对日常生活的诗意超越,对世界的宏大吸纳,繁荣时期的危言耸听精神,成为唐代知识分子的特征。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和精神状态下,陆羽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茶道文化形式。它已经成为一种表达情感、阐述思想、认识生活意义、宣传个人特征的活动方式。吸收儒、释、道的异同,显示出高度的智慧。它以极其优雅简单的方式展示了他们的精神境界,以相当的形式反映了抽象的思想,以简单的细节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形象化和形象化了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文人对宇宙旋律和和谐精神的深刻把握。茶道使中国文化人真正理解诗意的生活。茶道使他们能够诗意地生活。

茶道反映了文化文人丰富的精神生活和高雅的艺术情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显示了当时中国文化生活的高度和当时中国人在精神文明方面的杰出成就。因此,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文人茶道的黄金时代。

茶奥网精选文章《茶道因何 兴于大唐》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奥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aaowang.com/5840.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恢弘壮丽的盛唐景象,让古今中外无数人心驰神往。民康物阜,赋予大唐客迎四方的底气;幅员辽阔,造就大唐开放包容的胸怀。诗辞万篇,道不尽大唐风华;壁画浮光,绘不尽大唐华彩。

时间远去,淹没在历史烟尘中的大唐盛景遥不可及。上世纪一次偶然的考古发掘,法门寺地宫珍宝现世,为人们展现了一幅雍容华贵、意境深邃的大唐宫廷画卷。多少人迢迢千里,远赴扶风,只为一睹真容。现在,法门寺的瑰宝首次亲临东莞,即将在东莞市博物馆与大家见面。

这批瑰宝由4件珍品领衔,共60件/套展品来到东莞。珍品之一,是作为唐代宫廷用品代表的茶具,爱茶的你必不能错过!

说起东莞与茶的缘分有多深?你或许不知道,东莞素有“藏茶之都”(详见 东莞凭什么是“藏茶之都”?理由竟然是… 的美誉。这其中渊源最早追溯到公元6世纪,梁武帝时莞邑乡人创建雁塔寺,有僧人沿山种茶,故有因茶得名的“茶山镇”,距今已逾千年。鼎盛之时,种茶规模之大,史称“富室所营嘉木动以千计”。

明清时期,雅俗共赏的饮茶之风在莞邑兴盛。饮茶是文人喻物明志、往来交游、寄情山水的意趣表达。此时饮茶也走进平民百姓的生活,堂席之间茶香萦绕、劳作间隙举碗畅饮,带着浓浓的烟火气息。

到了现代,多年的茶文化积淀以及人们对茶的热情,大大地推动着茶叶收藏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东莞凭着优越的的地理位置、完善的产业链条以及精准的产业定位,成为全国重要茶叶贸易集散地,逐步奠定“藏茶之都”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东莞经常品茶、饮茶的茶爱好者超过100万人,民间藏茶多达40多万吨,市场价值最少1500亿元,东莞因而又具有“世界茶仓”等美称。

与东莞在明清时才流行起来的雅俗共赏茶文化不同,这次展览呈现给观众的是独特的大唐茶文化。而讲到大唐茶文化,就不得不提到茶文化的集大成者——陆羽和他所著的《茶经》。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唐代著名的茶学家,因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被后世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原为弃儿,三岁时被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西湖边拾得,抱回寺里收养,并取名陆羽。智积禅师学识渊博,嗜茶也精于茶事,陆羽自幼受其熏陶。他虽颇有天才,却一生不慕做官,不求显贵。他与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孟郊、张志和等大唐有名的才子都有过交往,他在诗中曾写道: “不羡黄金疊,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后来他收集各地资料,考察茶事,评茶品水,并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三卷,共10章7211字。《茶经》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并对茶叶的产地、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等知识作了阐述,是对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他的著作成为日后世人研究茶艺的经典,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做出了卓越贡献。陆羽的煎茶法和宋代的点茶法传入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的两大主流煎茶道与抹茶道。

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煎茶,可分以下六个过程:一是“炙茶”, 将茶饼烤干。二是“末之”,将茶饼碾碎成末。三是“取火”,煮茶以炭为上,柴次之。四是“选水”,山水为佳,次江水,次井水。五是“煮茶”,一沸时,调以适当的食盐。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策环绕在沸水中心搅动,用“则”量取茶末从中心倒下。三沸时,水大开,这时将刚舀出的水倒下去,此时,茶已基本煮好。六是斟茶,将煮好的茶分到茶碗中。法门寺出土的茶具,基本反映了陆羽《茶经》的煎茶流程及唐代的饮茶文化。

《茶经》问世之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特别是在士大夫和文人雅士之间反应更为剧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说: “盖为茶著书,自其始也。”陆羽和他的《茶经》也因此为后人所推崇。

原本人们只能依靠文字来想象唐代茶道之博大、茶具之精美。而法门寺地宫的发掘使唐代宫廷茶具重新现世,组合成套的茶具,为人们演绎煎茶的鲜活场景:

将茶饼放于银笼之中,用火著生火加炭,用火烘烤使茶叶保持干燥。

唐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

银笼子是用来盛放茶饼的器具,一般挂在凉爽通风处,以保持干燥。当茶饼潮湿时,银笼子也可用于焙炙。

煎煮茶汤时生火加炭的工具。

待茶叶冷却后从银笼中取出,用茶碾碾成粉末状。

茶碾由茶碾槽和碾轮组成,为碾研茶末的工具。该套茶碾保存完好,为唐僖宗日常所用之物,后供奉于法门寺,是这套茶具中品质最好、档次最高的器物。

将碾碎的茶末放入茶罗中,用罗筛茶。

唐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

由盖、罗、罗架、屉、器座组成,为罗筛茶末的工具。

据《茶经》记载:煮水时“微有声”为一沸,此时需要调盐,除去浮在表面的水膜,“缘边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需要舀出一瓢水。

唐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

盐台由盖、台盘、三足架组成,煎煮茶汤时需要调盐,此物为盛放盐的容器。

唐盘丝座葵口素面小银盐台

盐台座以银丝盘曲三圈,与台底相焊接。

用竹策在水心搅动,用茶则量茶末放入水心。“腾波鼓浪”时为三沸,水沫飞溅,用二沸时舀出的水止沸,即“育华”。此步骤完成,茶便煮好了。

银则为烹茶时投放茶末的工具。唐代煎茶,一升水配一则茶末,可分五碗茶。

放置茶碗,分均沫饽(茶水煮沸时产生的浮沫),可以准备饮茶了。

唐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及茶托

茶盏及茶托为西方原料,中国制作。造型精巧美观,是大唐引进先进文化、虚心向外国学习的典范,是唐代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最好证明,显示了大唐的开放性与兼容性。

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精美茶具中,有一件唐代始创,在烹茶过程中极为重要的角色——茶碾。茶碾为碾碎茶叶之用,它的出现表明唐代饮茶的精细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银茶碾,本是唐代皇室日常所用之物,后供奉于法门寺,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重见天日。

1991年《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了《法门寺文物有10项“世界之最”》的报道。报道对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茶具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世界之最”。

1991年《人民日报》刊登有关法门寺“世界之最”的报道

地宫出土的唐鎏金鸿雁纹银茶碾由茶碾槽和碾轮组成,在法门寺《衣物账》碑中称之为“茶槽子”“碾子”。反映了唐代晚期的宫廷饮茶文化和高超的金银器制作水平。

法门寺地宫出土记载有茶碾的《衣物账》碑

唐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图解

碾轮又叫“碢(tuó)轴”,形似铁饼,中心插有轮轴,轮边有平行沟槽,便于在茶碾中粉碎饼茶。碾轮上錾刻宝相莲花、流云纹。轮面铭文曰:“碢轴重一十三两”;轮面和轮轴皆刻有“十七字号”和“五哥”两处铭文。

碾轮上装饰的宝相莲花、流云纹采用了“银金花”工艺,即先在银器上錾刻花纹,再于花纹上鎏金,使其醒目,这种工艺做成的银器,被称为“金花银器”。

碾轮上的“银金花”工艺

碾槽由盖板、槽身、槽座三部分组成,盖板用以遮挡灰尘,中间焊一宝珠形小捉手,其上錾刻鸿雁祥云纹。内槽呈半月弧形,槽身侧面镂空壸(kǔn)门(一种镂空的装饰样式),其上錾刻天马祥云纹,槽座周边饰二十朵团花。

碾槽上的天马源于希腊神话中的翼马形象,北魏时传入中国,到唐代流行。李白《天马歌》写到: “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

槽座和盖板錾刻了几处铭文,记录了与茶碾的相关信息。

“藏茶之都”东莞即将迎来珍品茶碾,珍贵茶具与丰富茶品的相遇,是新旧时代茶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矜贵茶具引领的大唐恢弘大气的文化风尚中,享受一场大唐文化的盛宴!

郭丹英、王建荣:《中国茶具流变图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

法门寺博物馆韩生编著:《法门寺文物图饰》,文物出版社,2009年。

法门寺博物馆姜捷主编:《法门寺珍宝》,陕西出版传媒集团·三秦出版社,2014年。

曾祥辉:《明清莞邑文人茶文化史事杂谈》,中国茶叶,2018年第10期。

湖南省博物馆编:《根·魂——中华文明物语》,岳麓书社,2019年。

东莞发布公众号:《东莞凭什么是“藏茶之都”?理由竟然是…》,2020年。

许泽梅:《从<茶经>之“隽永”探唐代饮茶》,农业考古,2020年第5期。

长沙博物馆:《地宫宝藏——法门寺宫廷文物精粹特展》。

东莞市博物馆 地址:东莞市莞城区新芬路36号

公交:一、搭乘1、8 、15、 16、 18、21、 28、 29、 c3、lg1路公交车到人民公园站下,向北步行50米便可抵达。二、搭乘9、18、29、 30、c3路公交车到东莞宾馆站下,向南(新华书店方向)步行200米便可抵达。

自驾:自驾车可停靠科书博广场停车场、人民公园地下停车场、东莞宾馆停车场、人工球场停车场。

温馨提示: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观众进入场馆时须佩戴口罩、测量体温、扫莞博打卡码,参观期间请全程佩戴口罩。若出现健康码黄码或身体发热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观展,并报告场馆管理部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唐西市小吃一条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