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预防耳聋?

关于耳聋的问题已查明有60%的耳聋,是遗传引起的,还有打针吃药、噪声引起的耳聋,也因为有线粒体的基因缺陷,还是与基因有关。

然而,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聋儿中约有50%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没有被检查出来,这些多为迟发性耳聋和药物性耳聋。


挂了一个月红霉素,耳朵听不见了

之前有新闻报道,来自武汉的小王,已经在安静的世界度过20多年。五六岁的时候,小王因为肚子痛在医院接受抗生素治疗,一瓶瓶的红霉素一吊就是一个月,肚子是不痛了,但慢慢的,他发现耳朵听不清了。

同样的新闻数不胜数,多数人耳聋前都是正常的,可是在一次患病后,听力几乎完全丧失。经过检查发现是药物性耳聋,都曾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后引发的。

什么是药物性耳聋,为什么药物性耳聋比例如此之高?

药物性耳聋指的是使用某些药物治病或人体接触某些化学制剂所引起的耳聋,因为有些耳毒性药物不可避免会使用到。大量化学药物和抗菌素的广泛应用,己发现近百种耳毒性药物。

抗生素例如常见的:新霉素、庆大霉素等;虽能很好地控制感染,可它的副作用就是损害脑神经,引起耳聋。目前药物性耳聋暂时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提早检测进行预防。


这个问题其实运用于多种病症,就是早发现、早治疗!

1、在用到耳毒性药物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有头痛、头晕、耳鸣等症状,要及时停用这些药物,尽早去去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治疗。

2、不要滥用药物,出现病症的第一时间是去医院,听取专业化的建议和治疗,避免滥用药物出现不可挽回的情况。

3、很多人都以为西药副作用大,中药没有。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中药不是无毒药,有的中药也会对耳朵产生毒性。

注:其实耳毒性药物是有蓄积作用,有的会立即出现明显反应,有些需要一个过程

如果不幸已经出现了药物性耳聋的可多吃猪肝和海带,来有效帮助辅助治疗。

最后,除了积极的定期进行检查外,也要留意日常生活细节,注意听力的反应及早发现耳聋情况,谨记预防,杜绝伤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14岁女生长期戴耳机致噪音性耳聋】【长期戴耳机致耳聋?耳机党请注意这几点!】

近日,河北衡水一位14岁女孩因学习压力大,长期戴耳机听歌,致噪音性耳聋。因错过最佳治疗时期,目前已造成不可逆的情况。许尧生医生表示,耳鸣耳聋患者的平均年龄在逐年下降;佩戴低质量耳机、音量过大及熬夜听歌等都是导致噪音性耳聋的因素,年轻人出现听力下降更应该引起注意,及时就医。

【资料图】【图文无关】新华社记者陈飞摄

手机不离身、戴耳机听音乐似乎成为现在年轻人上下班路上的标配,殊不知我们的耳朵正在因为这些美妙的音乐声而发生着变化。WHO指出,全世界约有11亿年轻人(12至35岁)因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的习惯而面临听力衰减的隐患。在我国,有关机构曾对某高校38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发现耳机使用率高达99.8%,其中已出现噪声性听力损伤超过1000人。

【资料图】【图文无关】新华社记者曹力摄

噪声性耳聋(NIHL)是指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中所引起的缓慢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其主要损害部位是耳蜗,可引起耳蜗神经变性,主要症状为进行性听力减退、耳鸣及其他部位的感觉异常。

噪声导致的内耳损害是不可逆的,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以预防。噪声引起的噪声性耳聋是目前主要的职业病之一,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资料图】【图文无关】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噪声性耳聋的形成过程

长时间暴露于中低强度的连续噪声中,可致慢性听力损伤,即噪声性耳聋。噪声性耳聋是一种累积性听力损伤,一般经历下面几个阶段:

在开始暴露噪声的初期,由于强度较低和暴露时间较短,在离开噪声环境后,人耳出现短时间的耳鸣和听力下降,但数分钟后症状消失,听力恢复正常,这种持续时间极短的听阈升高的现象,为听觉适应。

较长时间的暴露噪声或噪声强度较大时,人耳离开噪声环境后,耳鸣和听阈提高的程度加重、时间延长,要数小时、一天或数天后才能恢复,此阶段为听觉疲劳。听觉疲劳是耳蜗毛细胞开始出现损伤的重要标志。

在听觉疲劳阶段,听阈暂时性提高,相对于暴露前的听阈己形成听阈偏移。听力学上将这种阈移称为暂时性阈移(TTS)。TTS在噪声停止刺激后即开始恢复,一般在1~3天内可完全恢复正常,TTS消失。如TTS在一周后仍不恢复,应考虑有其他阈移的可能。随着反复的暴露噪声,TTS值逐渐增大,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延长,也可能在阈移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再次暴露噪声,此时很可能发展为下一个阶段。

长期反复的暴露噪声,听觉疲劳的程度、症状加重,逐渐发展为某些频率的阈移不能恢复,即永久性阈移(PTS),病变进入早期噪声性聋阶段。

早期噪声性聋是耳蜗基底膜的某些局部毛细胞出现病变的重要阶段。此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4kHz频率的听力下降,其他频率的听力未受影响。患者在进行电测听检查时,125Hz(赫兹:频率单位)~2kHz(千赫兹)的听阈正常,6 kHz和8kHz听阈也接近正常,唯有4kHz的听力损失,可达40~50dB(分贝)。

噪声性耳聋的患者如不立即停止暴露噪声或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佩戴耳塞等),听力损失累及的范围将扩大,6kHz、8kHz的听阈提高,并逐渐向低频段发展,使2kHz、1kHz、500Hz的听力损失加重,此时患者有明显的语言失听现象,出现持续性高音调耳鸣,电测听发现500Hz~8kHz的听力普遍下降,但仍以高频段听力损失最为严重。

【资料图】【图文无关】新华社记者唐奕摄

由于噪声对听力的损伤多为渐进性,初有听力下降时多不被人们察觉,最终导致噪声性耳聋,想要保护耳朵还是以预防为主:

远离噪声:避免噪声对耳朵的进一步影响。研究表明,距离每增加1倍,噪声就能减少6dB;

降低音量:将耳机的音量控制在105dB以下;

防护装置:在喧闹的场所佩戴耳塞或其他听力保护装置。

来源:综合自环球网、澎湃新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专治耳鸣耳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