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在医院晕倒了,医生在给别的病人看病,会先救晕倒的人吗?

  随州市中心医院作为该市唯一的三甲医院,承担着救治全市所有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重任。1个多月来,该院重症医学科携手江西援随医疗队,每天和疫魔进行生死鏖战,从死神手中抢夺生命。

  救一个人,就是救了一个家庭

  2月2日20时,重症医学科龙门病区收治了第一位重症患者。该患者转入时,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双肺几乎全白。

  主治医师汪群博立即展开抢救,进行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插管过程中患者会有呛咳反射,甚至呕吐,飞沫中存在病毒,十分凶险。插管时,医生与患者之间只有10厘米到15厘米的距离,整个过程要在30秒内完成,需要快、准、稳。这些在平时看似行云流水的操作,在三级防护下却显得格外艰难,护目镜下凝结的雾气、笨重且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都增加了操作的难度。

  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该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呼吸状态明显改善。此时,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因为精神高度集中、体力严重透支,已是大汗淋漓。“这位患者经过3周治疗,成功脱掉呼吸机,转入普通隔离病房。”汪群博说。

  随后的日子,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更是不言放弃,坚守希望。“当病人发展到重症后,除了肺,还会出现其他器官受损,我们就会根据病人的情况个体量化,制定更复杂的器官支持治疗。例如,血压下降就深静脉穿刺置管,肝、肾功能损害就需要血液净化治疗。”科主任徐化强说,“救一个人,就是救了一个家庭,我们不会放弃。”

  在重症监护室病房里,大部分患者都处于昏迷状态,即便是意识清醒的也全身插满管子。“患者嘴里的导管不能受压、不能折断,这是他的生命通道,身上的管道非常多,任何一个脱落都会造成致命的后果。”护士长廖娟娟说,护理人员需要付出双倍的护理关照,每1个小时至2个小时改变体位,但又不能改变太大。目前,科室已开展多起俯卧位通气治疗,患者呼吸得到明显改善。

  联手应战“炎症风暴”,血浆置换救回生命

  “叮铃铃……”2月13日11时28分,龙门病区的电话骤然响起。“ICU吗?我是感染科六病区,有个患者突然发生了病情变化,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请你们紧急会诊!”

  病情就是军情。徐化强立即赶到感染科六病区。患者刘某某,59岁,既往有糖尿病、支气管炎病史,2月10日入院治疗。三天来,患者病情持续恶化,呼吸衰竭,肾功能和心功能指标都在下降。

  病情变化太快,难道发生了“炎症风暴”?徐化强迅速安排患者转入ICU病房,一场与死神的较量紧张有序地展开:汪群博医师娴熟地插管、接呼吸机,汪家朋医师麻利地进行中心静脉穿刺,护士长余珊快速接上监护设备,护士王婕抽取血液标本送去化验,江西援助医师高明龙迅速开好医嘱……

  转眼间,1个小时过去,各种抢救、治疗手段都上了,却不见效果。1天、2天、3天……患者病情始终没有改善,大部分时间处于昏迷状态,心肺功能、肝肾功能各项指标仍在不断下降,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直线飙升。2月20日,徐化强紧急召集全科医护人员,同时邀请江西医疗专家许建宁教授团队进行会诊。经过病例分析,许建宁教授提出对患者尝试性进行血浆置换。

  次日上午,医护人员默契配合,精心操作,通过血浆分离器,先将患者血液中的血浆与血细胞成分进行分离,分离后的血浆弃用,再使用新鲜血浆、白蛋白等胶体置换液进行置换。2个小时后,血浆置换顺利结束,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各项检查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好转。

  2月26日,医疗团队再次进行联合会诊后,进行了第二次血浆置换治疗,使患者病情得到进一步缓解。3月7日,传来好消息,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

  “只要有一分生的希望,就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3月4日9时,江西吉安市人民医院医生刘娟准时走进龙门病区ICU,迎接新的一天挑战。

  “现在还有12位危重患者,病情都比较复杂。”江西医疗队重症医疗组组长邹颋介绍,这里集中收治了随州市病情最重的患者,但是医护人员从未放弃过努力,从未放弃过坚持。

  12时50分,邹颋和刘娟听到护士呼叫:“8床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低……”

  两人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病人病情突然出现恶化,可能导致呼吸衰竭。

  一场生死竞速随即展开:气管插管,用呼吸机帮助病人恢复呼吸功能;深静脉置管,维持血压稳定……与疫魔交手已久,两人都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一条条医嘱脱口而出,手上的操作迅速而精准。

  邹颋说,其实这些操作都是ICU医生最为常见、也是最熟练的技能,几分钟就能完成,只是如今处在一个高风险的环境中进行。进行气管插管时,医生和病人几乎是口鼻相对,这时病人体内的病毒、气溶胶从口腔、气道大量释放,是医生面临感染风险最高的时候。

  “这是家常便饭了。顾不上害怕,救命要紧呀!”邹颋说,当病人生命危急的时候,医生、护士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抢救,这是一种职业本能。大家都知道,ICU的抢救有一个极为短暂的“时间窗”,直接决定着能否把患者从死神手里拽回来,错过了,可能就是最大的遗憾。

  1个多小时过去了,抢救结束, “病人还处在危险期,但生命体征稳定了。”

  14时30分,邹颋和刘娟两人完成交接班走出病房时,前胸后背已全部湿透,立马感到一阵“透心凉”。

  这时,防护期为4小时的身上防护服已经“超期服役”。(赵良英 刘诗诗 熊仕伟 郑荣林)

}

  门诊挂不上号,去急诊看;不知道看哪个科,去急诊;白天没时间看病,晚上去急诊看……今后,这些非紧急情况去急诊,可能不那么“划算”了。为了将有限的急救资源更好地用于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北京将提高急诊的“准入门槛”。5月1日起,北京20家设有急诊的市属医院将启动“急诊分级”就诊工作。就诊前先分级,改变以往“先来后到”的就诊顺序,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分级候诊。

  年均超200万人次

  “急诊不急”问题普遍

  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场所,承担着24小时不间断的紧急医疗救治任务。近几年,大医院急诊量逐年增长。北京市医管局统计的一组数据显示,在市属20家开设急诊的医院中,年急诊量为年均200万人次,年为年均210万人次,年达到了年均235万人次。增长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的非急诊患者占用了急诊资源,造成急诊就医人数攀升、环境拥挤。

  “每一个前往急诊的患者,都希望自己第一时间得到救治,也因此导致出现很多‘急诊不急’的状况。”对于急诊资源被占用,有急诊科医生这样向北青报记者描述:急诊就像高速路上的应急车道,被抢时间的私家车占用,当真的出现紧急状况时,这条生命之路可能已经被堵死。

  为了能让有限的急诊资源更好地用于抢救危重患者,本市将提高急诊的“准入门槛”。日前,北京市医管局印发了《市属医院开展急诊预检分诊分级就诊工作的通知》,5月1日起,本市20家提供急诊服务的市属医院,将统一实施“急诊分级”。

  非急症患者等候时间长

  如何“分级就诊”呢?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在急诊入口的显著位置,将设有分诊台,由专业的医护人员按照“预检分诊、急重优先”的原则,借助信息化等手段,对就诊患者的病情进行科学评估,将患者分为“濒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1-4级分级管理,合理安排患者就诊顺序,优先处理较重病人。

  其中,1级患者病情濒危、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即刻进入复苏室或抢救室进行抢救,如心跳呼吸骤停、休克、明确的心肌梗死等。2级患者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存在生命危险,10分钟内进入抢救室进行救治,如严重呼吸困难、昏睡、急性脑卒中等。1级和2级患者属于较重级别,一直以来在各医院都是优先救治。

  这次全面分级后,变化较大的是3级和4级患者。3级患者病情急,存在潜在的生命威胁,先于4级非急症患者优先诊治,如急性哮喘、吸入异物、持续呕吐、胸腹痛、轻中度外伤等。4级患者属于非急症,病情程度一般,如无危险特征的轻微疼痛、不需要缝合的小擦伤、稳定恢复期患者复诊、仅开具医疗证明等。4级患者根据指引顺序就诊。这也意味着,非急症患者到急诊就诊的话,等候时间会较长。

  动态评估保证患者安全

  分级后,患者将到不同的就诊区域候诊。急诊的分诊系统将与排队候诊叫号系统联动,同时医护人员也会对候诊患者定期巡视,保证患者及时就诊。对此,3级和4级的患者也许会担心,会不会自己明明属于1级或者2级,但被分错了?

  根据《通知》,将由“人”+“仪器”双重合作保证分级的科学公正性。首先,医院急诊科均安排经验丰富的人员从事急诊预检分诊工作,并组织急诊相关的所有医务人员,进行了全员专项培训。此外,分级最重要的依据是专业仪器对患者生命体征的采集,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医务人员再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做出最终科学的分级及隶属专科。

  3级和4级患者等候就诊期间如果出现突发的病情恶化怎么办?在前两重保障的基础上,还会增加专业人员定期进行巡视,对候诊患者的病情及潜在的危险动态评估,根据最新的评估情况再次分级,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患者如有突发不适,也请及时告知医务人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医疗护理措施。

  实施“急诊分级”20家医院名单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4。北京积水潭医院

  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7。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8。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9。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1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12。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1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1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1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17。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1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19。北京回龙观医院

  20。北京老年医院

  “分级”可保障危急病人第一时间获得救治

  对话人:北京市属医院急诊工作专家组成员 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 郭树彬

  早在2017年,朝阳医院急诊医学科新的“急诊分级叫号”系统就上线了。当国内多数医院急诊还面临着“急与不急一锅粥”的时候,朝阳医院就在努力建立起一个“理想”的急诊医学科:改变急诊“先来后到”模式,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级,把涌向急诊的患者梳理清楚,1-4级有序就诊。经过两年的试点,目前朝阳医院急诊科已经实现了“理想急诊医学科”的雏形,而这样的急诊分级也将在全市推广。

  北青报:现在北京大医院急诊的情况怎么样?实行“急诊分级就诊”对患者来说最大的变化在哪里?

  郭树彬:北京大医院的急诊科病人特别多,也有很多非急诊病人到急诊看病。急诊在专业范围内有很多分级标准,这次主要是从政府的角度,要求所有的市属医院推进这种分级诊疗标准。这样一来,很多没有进行这种分级诊疗的医院能够快速实施。最重要的是保证了各家医院急诊诊疗的均质化,最大可能保证危急病人到了医院第一时间获得救治。

  北青报:朝阳医院在北京医管局系统率先实施的“急诊分级就诊”,分级前后有哪些不同?

  郭树彬:最大的变化有两个。一个是医疗秩序好转了,患者们不用都围在医生面前等着。第二个是危重病人能够更快地被发现和得到救治,医疗安全和医疗秩序都得到了提升。这两年,朝阳医院急诊科的患者人数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危重病人的比例明显增加了。

  北青报:您之前在采访中介绍过,朝阳医院急诊医学科以前有30%左右的非急症患者,很多大医院都如此,非急症患者在急诊科的占比甚至高达半数以上。这里面哪些情况最集中和典型?

  郭树彬:比如普通患者在门诊看不上的,一些慢性病患者只是想开药的,还有就是做透析的,专科疾病挂不上号等等……这些情况是的确不需要来急诊的。

  北青报:对于多数患者而言,掌握的医学知识有限,所以排在3-4级的患者,可能会担心自己的病情没有得到重视或者病情会突然恶化。这种情况多吗?医院如何应对?

  郭树彬:事实上,我们的分级就诊体系做的是比较完善的,既有专业的人,也有专业的分级标准,能保证患者安全,患者不需要担心。此外,在分级之后还有再次观察巡诊,有病情变化会及时调整分级。

  北青报:急诊和门诊是一个医院最重要的两个窗口,也是面对患者最多、最忙碌的地方,您认为急诊和门诊如何配合联动?如何能够真正实现“急诊分级就诊”?

  郭树彬:急诊主要处理的是急危重症、突发创伤等急症病人,如果大量的非急诊患者到急诊科,会影响真正需要“急诊”的患者。急诊分级与门诊应当是整个体系的联动,实际来讲,门诊也需要同步优化,不能让患者养成“门诊看不上就来急诊”的习惯。

  这次全市范围的“急诊分级就诊”,是首次从政府层面推动行业标准的实施。在实现急诊分级就诊中,一是信息化标准建设,这直接关系到标准方案的执行。另一方面就是患者对分级诊疗的理解。把急诊资源留给真正有需要的急症患者,这不仅是一种就医秩序,其实也是一种文明和素质的表现。

  本组文/本报记者 张小妹

  原标题:五一起20家医院急诊“分级”就诊

}
这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送命题!
最近几天,上海哮喘老人抢救无效去世,急救医生曾拒绝借出除颤仪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舆论一发不可收拾,上海官方经调查后,给出了答案:对当事医生作出停职处理!

文章开头,不想去评论这件事孰是孰非,先分享两个曾经发生过的类似事件吧。
第一件:及时出诊,集体被罚
2021年1月2日,江西上饶市信州区发生一起车祸,肇事的驾驶员叫了救护车。
但在上饶市派出的120还未抵达时,有一位好心的路人路过,他认识上饶和康医院的一名骨科护士,便急忙打电话给护士,让医院派车过来救人。
接到路人的电话后,医院几分钟就迅速赶到了车祸现场,将伤者抬上救护车,送到医院。而上饶市指派的市人民医院的救护车到了现场,没接到伤者,空诊返回。
事情本应该到此结束,但却不曾想事情的走向却不受控制。
被送往和康医院的伤者住院治疗12天后,还是觉得疼痛不适,办理了出院,转到上饶市人民医院检查,发现有多处骨折,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给康复增加了难度。
得到这样的结果后,伤者儿子打电话把和康医院投诉了:当时拨打的是120急救,和康医院违规。
接到投诉后,上饶市卫健委展开了调查。
调查认为:和康医院的做法不符合相关程序规定,造成了不良影响。给予该院急诊科通报批评,急诊科主任被约谈,同时责令医院扣发急诊科科室负责人奖金500元,当班出诊的医护人员每人罚款300元。并要求两家医院进一步加强对关键岗位的监督,一经发现违法违规问题,给予开除处理,并追究相关责任。

第二件:被拦停的救护车,接错患者,惹上大麻烦
2021年8月13日,浙江舟山市定海岑港街道调委会成功调解了一例救护车接错人的案例。
事发同年5月,家住定海区岑港街道的王老伯突发疾病摔倒在地,家人紧急拨打120求救。
家属和救护车约定碰头的地点是:岑港马目西方明珠。很凑巧的是,当时同个路段也发生了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也呼叫了救护车。
第一辆应该接走王老伯的救护车到达车祸路段后被拦停,接上现场受伤的患者回了医院。而车祸叫的救护车十分钟后才到达,到场的急救医生立即对王老伯进行了急救,但当时患者已经没了生命体征。
事发后,家属向第一辆救护车所在的医院提出了赔偿,要求医院为患者的死付全责。
后来,调查处理后的结果是:第一辆救护车未到达指定的地点履行救护义务,导致死者的抢救延迟了10分钟,救护车所属医院负有保证“及时”发车的义务,故医方的迟延救护行为存在过错。
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延迟救护,是导致患者去世的直接原因,医院需承担一定的责任,但不是全责。
延误抢救客观上的确是降低了抢救成功的几率,每个人的生命都应当受到第一时间的保护,结合医方过错程度,基于公平合理原则及人道主义精神,医方给予应该给予家属适当的赔偿。

上述两个真实发生的例子,感性上来看,救护车并没有做错什么。第一个案例,接到路人的电话后,及时派出了救护车,但最终等待他们的结果是什么呢?上到科室主任,下到当班医生,集体被罚。
第二个案例,第一辆救护车被拦停,当时车祸现场有严重的伤员,若是他们置之不理,先去接了王老伯,没有耽搁患者的抢救,医院不用赔钱,但舆论会放过他们吗?会不会又有人说,第一辆救护车的医护人员“不配为医”“太冷血”“没有人道主义精神”?
举这两个例子不是想为谁开脱,只是想说,谁都不想遇到这样的事,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做与不做都是送命题!
拒绝借除颤仪,医生做错了什么
拒绝借除颤仪后,哮喘老人去世,当时随120出车的急诊的医生陷入舆论中心,经过舆情发酵,他最终被停职处理,冤吗?
有网友指责他,不会灵活处理事情,人家202室的家属都同意了804的请求,急救医生却坚持不依,接到患者之后扬长而去,太冷血!
但我想问一句,若是急救医生“好人好事”借出了除颤仪或是先送804室去了医院,202室的患者在等待急救途中突发危险或去医院的路上发生室颤,有生命受到威胁怎么办?
202室家属会理解医生吗?众网友会理解吗?120急救的相关规则,能够理解吗?
就像文章开头的两个例子一样,做了好人好事的急救医生,也逃不过规则圈出的这个圆。
要说这个被停职的急救医生错在哪里,我找了很多理由,可能他错在太冷静吧?
在当时的情况下,804的患者急需救治,而急救医生却很冷静地拒绝了804家属的请求。804家属的着急,202室的理解都和急救医生的冷静、“不近人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刺痛了大众的眼睛。
只是他真的错了吗?若你是局中人,你将怎么去解这个局?你就一定能做到两全其美,处理得让人找不到诟病吗?鞭子不是抽在自己身上,不会有痛觉,后果不是自己承担,谁都能保证一身正气!
家属回应:医患双方不是站在对立面
3月31日和4月1日晚上,死者家属对急救医生被停职这件事进行了回应:
自己父亲的离世已经不能挽回,关于浦东卫健委发出调查情况通报,家属并未接到任何相关单位的沟通;
回顾这整件事,并非要把老百姓和医生放在对立面,因为在这件事中,有很多热心负责的医护人员帮了忙,医生都是经过高等教育怀抱理想穿上白大褂治病救人的,家属一直很相信医生。
家属想要知道的是:面对这种突发情况,面对轻重缓急的病情时,医疗资源如何分配,相关人员如何判断?
120急救医生被停职,家属很难过,这不是家属的初衷。因为在当前医疗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医生不应该因为这些事而不能在一线去救治帮助更多的人。
亲人的离世的悲剧已经不可逆转,家属希望他的离世能够让整个体系得到优化,更加完善,让每个病人都能够得到妥善的救助。

下午一点左右,公安系统的警官打了电话,解答了家属的一些疑问。
但他们想要知道:上海120有没有相应的指导文件,可以告知医生怎么面对?如果没有,是否可以加以完善呢?医生不仅仅是救死扶伤,他们也需要收到流程的指导。同时在必要情况下,指导并告知百姓流程。
正如家属所说,悲剧已经不能挽回,事情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促进制度的完善,流程的优化。
这样的悲剧不是某个地方特有,医护人员面对这些情况时,该怎样处理,这些都需要一个指导。
有时候医生“冷血无情”“不敢”“不愿”,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他们会这样?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医生也是肉体凡胎的普通人,需要工作、需要养家糊口,需要生活下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晕倒被送到医院会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