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糖尿病多年,近两年感觉他越来越听不到我们讲话,是什么原因呢?

鼠疫的危害性大家都答得差不多了,我偏个题,来说说关于鼠疫的一个人

鼠疫在历史上有着三次大爆发

第一次,起源于公元542年

爆发于查士丁尼大帝统治下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对,就是搞了《国法大全》的那位。

在瘟疫传播的高峰期,每天有5000人到10000人染病死亡,总死亡人数在20万人以上,几乎摧毁了君士坦丁堡,并从那里传播到西欧,此后又在地中海地区飘掠肆虐两个世纪之久。人们把这次起源于公元542年的鼠疫称为“查士丁尼鼠疫”(Plague of Justinian),它的流行使欧洲南部1/5的人口丧命,它以后五、六十年间里又有几起流行,估计总死亡人数达1亿人。

(引用部分来自百度,下同)

第二次,起源于中世纪,延绵数百年。也正是这一次的恐怖,奠定了鼠疫“黑死病”的恐怖名头。

1348~1351年在欧洲迅速蔓延,患者3~5天内即死,3年内丧生人数达6200万(有的说是3000万),欧洲人口减少近1/4,其中威尼斯减70%,英国减58%,法国减3/4。从1350~1400年间的欧洲人寿命从30岁缩短到仅仅20岁。直到16世纪末,欧洲每10年就发生一次鼠疫流行高峰。整个16、17世纪,鼠疫仍是威胁欧洲人生命的头号元凶,至少有2500万人死亡。

1664年到1665年,伦敦再次发生鼠疫大流行,鼠疫就是在这次流行中被命名为“黑死病”(Black death)

第三次,则来到了我们中国。

1894年,香港地区爆发鼠疫,20世纪30年代达到最高峰,波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逾千万人。其中,印度最严重,20年内死亡102万多人。此次疫情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

1910年,末代大清,

鼠疫从西伯利亚肆虐而至,很快蔓延到女真龙兴之地,日俄争霸之锋,中国东北。

10月26日,第一例病例报告出现在满洲里

10月27日,哈尔滨被鼠疫攻克

10月30日,长春告急

11月02日,沈阳沦陷

11月15日,疫情最严重的哈尔滨,数万中国人聚居的傅家甸因感染死亡人数过多被隔离

日俄均以防疫为由,准备抢夺东北控制权,各国外交使团频频施加压力。

时任外务部右丞,年仅33岁,因为冷静果断处理1908年伊藤博文案而声名鹊起的政治新星施肇基挺身而出,请求担任防疫大臣。

施肇基先生是中国的外交先驱,中国历史上首位美国康奈尔大学学生,先后获得本科、文学硕士以及PHD。作为一位外交家,防治鼠疫只是他的一次友情客串而已。除了之前提到的伊藤博文案,之后他三度担任中国驻美公使(大清一次,民国二次,其中1935年升级为大使后成为中国首位驻美大使),一次担任驻英公使(民国),二战后担任中国联合国代表团高级顾问。

而对于中国教育洗礼的同学们来说,他代表参加的最出名的一次会议,是1919年的巴黎和会。参加者除了时任驻英公使的他之外,还有外交总长陆征祥、南方政府代表王正廷、驻比公使魏宸组,以及,另一位广为人知的杰出外交官,巴黎和会中国全权代表,时任驻美公使,顾维钧。

但是很遗憾,今天,我们的主角不是年少得志的施肇基。

施肇基在当上了防疫大臣后,遍邀名医去东北主持防疫工作。

行医而已,谁也不希望把自己搭进去。

直到他找到了那个比他还年轻2岁的医生。

时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年仅31岁的他带着自己的助手兼学生林家瑞以及简单的医学仪器,

两个人迎着汹涌的逃难人潮,向东北出发。

1910年12月24日,平安夜,到达哈尔滨,一座已经被鼠疫统治的死城。

而这一次在哈尔滨,这位医生到来之后,仅用67天,就将鼠疫扼杀。

挽狂澜于既倒 扶大厦之将倾。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史记·淮阴侯列传》

施肇基作为中国近代史首批学霸,手握康奈尔三个学位外加首位康奈尔中国毕业生的名头,自然可以藐视众生的。

但是正所谓人间自有妖孽在,学霸之外有学神。

第一个进入剑桥的华人,24岁就拿到剑桥大学5个学位(医学学士、文学学士、外科学硕士、文学硕士、医学博士)的伍连德呵呵一笑。

很遗憾,严格来说,他不是中国人,只是华人。

伍连德,字星联 ,187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当时为英属),祖籍广东新宁。

1896年,17岁的伍连德获得维多利亚女皇奖学金,赴剑桥大学学习。

1905年,伍连德与施肇基相识。谁都没想到,5年后他们会再一次站在一起。

1907年,28岁的伍连德受袁世凯邀请,归国担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他将和大多数首批留学生一样,

在此后数十年的历史巨变中,如无根之萍,随波沉浮,

最终化成一声悲叹,飘散在图书馆厚厚的典籍杂文中。

但是,1910年底,在离1911年10月10日,20世纪中国历史剧变的开始仅仅不到一年,

这一刻,命运选择了他,

或者说,他选择了命运。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公孙丑上》

2003年,非典爆发。

历时四个月,内地13亿人口中,共确诊5327例,死亡349人。

帝都全城恐慌,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口罩、白醋、板蓝根飙至天价,千金难求。

军队出动,仅仅数日,小汤山医院拔地而起,京城各大医院专家入驻。

全国各地组织顶尖医疗团队赴京增援。

全球实验室马力全开,以求找出病源。

1910年,东北鼠疫。

东北1400万人口,最终死亡6万余人,感染者不计其数,仅傅家甸死亡就超过总人数1/4。

东北地区甚至没有像样的西医医院,医生数量将将达到两位数。

口罩手套很少人使用,对于文盲率接近100%的中国人来说,“传染”“隔离”实在是很难理解。

千里之外,英国一个叫弗莱明的年轻医生刚刚取得了自己的外科资格证书,并决定留在母校跟随老师,从事痤疮和梅毒的免疫研究。

直到19年后,他才在因缘际会之下,发现了抗生素。

当时的东北,药品储备基本是个笑话。

而伍连德手上,只有自己的学生,和之前在东北的两位连“接触患者时自我保护”都不知道的医生。

时值年末,除夕很快到来,大批闯关东的汉子们要带着他们一年的收成,带着他们的老婆孩子,以及带着他们身上的鼠疫杆菌和因为鼠疫死亡的亲人的尸体,回到关内。

伍连德到达后立刻用英文电报向施肇基报告了现状:

(1)医无素养之困难;

(2)药品无储备之困难;

(3)财政应付不及之困难;

(4)病院隔离筹备不及之困难;

(5)断绝交通之困难;

(6)焚毁尸体、物品隔离之困难。

无人、无药、无钱、无地、无权、无力。

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对面是肆虐人间上千年的妖魔,

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深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就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北里柴三郎,日本细菌学家。

履历无比炫目:师从发现了结核杆菌的德国科赫教授,世界首位分离出破伤风杆菌(1889),将免血清免疫的方法应用于白喉和破伤风的治疗,开启了血清学领域。回国后自建细菌研究所,指导志贺发现了志贺杆菌(1898),后在如今日本的首相摇篮,庆应义塾,创办了医学部。自己也加授男爵。

而在他履历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来自于1894年,第三次鼠疫爆发之后,分离出了鼠疫的致病原——鼠疫杆菌。

在当时的医学界,在对鼠疫杆菌进行了初步研究后,以北里柴三郎为首的科学家们普遍认知是鼠疫是由鼠传染给人的,而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染。

因此,对抗鼠疫的方法也非常简单:灭鼠!

伍连德到了哈尔滨,很快发现了问题。

哈尔滨的冬天动辄零下数十度,老鼠怎么会大规模活动?

就算天地有异变老鼠乱跑,跑一次也应消停了,怎么疫情还在不断加重?

他仔细调查了爆发最严重的傅家甸,发现发生在这一区域瘟疫之疫源,来自满洲里的一个俄国人和当地人捉土拨鼠的窝棚。

土拨鼠,亦称旱獭,属啮齿类,主要生存在蒙古、俄国贝加尔湖和中国东北地区,是一种穴居于干燥寒冷地带的小动物。要注意的是,学名是旱獭,和老鼠并不是同一个物种。

当时的东北,尽管俄军新败于日本,仍有大量俄国人在此。俄国人钟爱紫貂皮毛制作的各类服饰用于御寒。可人多貂少,一皮难求。而中国自古以来悠久的山寨传统,自然有许多精明之士想到了皮毛肤色相近的土拨鼠来代替紫貂。到了1910年,市场上的假紫貂皮已经到达了令人瞠目结舌的250万件。

伍连德立刻让助手想办法找来土拨鼠进行研究。

12月27日,一位旅店的店主患鼠疫而死。

伍连德赶到后,立刻问小厮:之前是否有皮毛商人入住?

小厮说:有,一周前刚走。

传染链渐渐浮出了水面,接下来只需要在死者和土拨鼠体内找到鼠疫杆菌,就能明确病魔所在!

但是当时清政府禁止尸体解剖,同行的两位医生极力劝阻,伍连德不为所动,毅然不顾风险,和助手二人就地解剖尸体,获取了重要的脏器和血液标本。

回到实验室,在显微镜下很快在器官,尤其是心、肺和血液中发现了大量的鼠疫杆菌!

经过培养,三天后出现了大量鼠疫菌团。

而与此同时,在土拨鼠体内,也发现了大量鼠疫杆菌团!

伍连德确定这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呼吸和唾液的传染,而并非鼠传染给人。

立刻给施肇基发电报,要求想办法让政府予以配合进行隔离。

在他的心中,征服鼠疫,指日可待。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在施肇基的支持下,伍连德开始对哈尔滨进行全面布控,尤其是傅家甸所有的公共设施,旅馆、饭店、商店,均全面消毒,对病人和家属实行严格的隔离,对有可能接触病人者,必须呆在家里自行隔离。

然而很遗憾,当时在东北的话事人,并不是中国人。

而是把东北当成了殖民地的各国友人们,尤其是日本及俄国。

想要控制疫情,必须争取到他们的支持。

伍连德首先拜访了俄国时任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霍尔瓦特将军。俄国当时已经派了医学专家依沙恩斯基过来。所以拜访时,二人并不相信一个来自中国的医生会有什么样正确的看法。

但是伍连德张口就是流利的英语,让二人震惊不已,收起了藐视之心。伍连德告诉他们,他已经通过尸体解剖、样品观察以及细菌培养,得出了此地流行鼠疫的结论,并阐述了该病菌是通过呼吸和唾液传播方式。霍尔瓦特出于保护俄侨的考虑,很快就将1300节火车车皮(内置取暖火炉)批给了伍连德医生,使医生有了一个较宽裕的临时疫病隔离所。伍连德说服那密切接触患者的人,并陆续将他们安置到这里。病人则送到防疫医院。相关家属和一般接触则在家里自行监测。

接下来是日本。哈尔滨瘟疫刚刚爆发之际,日本同样也派了一名医生来调查。这位医生,恰好就是北里柴三郎教授的学生。同样,出身名门大派的他看不起来自中国的赤脚医生们。

直到伍连德的助手林瑞生告诉他,伍连德医生是剑桥大学毕业的博士。

但是,他仍然坚持着师门的“鼠疫源于鼠传染人”的思想,在之前已经解剖了数百只老鼠,并请伍连德观看他解剖老鼠的样本,坚持认为自己没有从一只老鼠身上发现鼠疫杆菌。因此,哈尔滨流行的并不是鼠疫。

对方毕竟是鼠疫杆菌鼻祖的得意门生,伍连德深感难以说服对方,只得做罢。

1911年1月2日,政府第一批增援赶到。

北洋医学堂首席教授,法国人梅斯尼。时年45岁,比伍连德大13岁。

与日本人一样,傲慢的法国人并不相信伍连德的“人人传染”的说法,坚定地认为灭鼠才是唯一可行的防疫方法。在谈话中,他控制不住自己,面对伍连德挥舞双手,瞪大眼睛喊叫:“你这个中国佬竟敢蔑视我,目无你的尊长。”甚至还要与伍连德抢夺防疫控制权。

无人信,无人服,隔离工作举步维艰,鼠疫发病和死亡人数每日飙涨,人人自危,户户惊恐。

伍连德陷入了绝境,向施肇基求救。

施肇基上报清廷。然而,在那个西方医学远盛于东方的年代,无数西方专家的反对下,一个仅仅初出茅庐的伍连德的说法,又如何能够让清廷大人们相信呢?

历史在此时展现出了它黑色幽默的一面。

当时已经有很多人逃回了关内,鼠疫的恐慌开始在全国弥漫。

东三省与北京近在咫尺,清廷也开始了恐慌,担心有朝一日,这个恶魔狞笑着扑向紫禁城。

而伍连德所提出的隔离患者,全城戒严的方法让清廷大喜过望,

对施肇基的奏章,毫不犹豫地批准,直接任命任伍连德为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并且免去梅斯尼职务。

但是仅仅有朝廷的支持是不够的。

想要真正掌握话语权,还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而历史再一次垂青了伍连德,用另一个人的生命,为他扫清了所有障碍。

这个悲剧人物,就是梅斯尼。

被清廷停止职务后,不甘束手的梅斯尼去了俄方医院,现场查看病人。为防止感染鼠疫,他戴上了白袍、白帽、胶皮手套来隔绝一切可能的与老鼠接触的部位。

但是很遗憾,他仍然没有相信,那个比他小13岁的年轻中国医官所说的,鼠疫会通过呼吸和唾液传染。

1月5日,梅斯尼被停职后立刻去看病人,之后从医院回到住处,一切正常。

1月8日,梅斯尼开始出现低热,头痛,发烧。夜里烦躁不安。

1月9日,凌晨开始出现咳嗽伴有咳痰。立刻被送至俄方医院抢救。

1月10日,注射免疫血清,连续治疗24小时后病情仍在加重,开始大量咯血,很快失去意识。血中检测出鼠疫杆菌。

1月11日,梅斯尼死于鼠疫。距离他来到哈尔滨,仅仅9天。

梅斯尼之死震惊了所有在哈尔滨的各国使馆,以及当地政府。

如果连中国医学最高学府北洋医学堂首席教授都不能幸免,那么没有人是安全的。

在死亡的恐慌下,关内来的医生们得到了无比的优待,政府高官们甚至腾出自己的官邸,请他们和自己同吃同住。

而伍连德,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信任。

尽管在大人们的眼中,这些关外匪民的生死远不及自己身家性命紧要。

但无论如何,在清廷、当地政府和霍尔瓦特的强力支持下,防疫控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为了控制疫情,伍连德将傅家甸划分为四个区域,隔离监控。

开始训练大量医务人员取代警察进行疫情监测。

同时,调动了数百名军队及警察封锁隔离区,尤其严禁毛皮商人进入。

最重要的是,有了人事大权之后,果断撤职了一些无能的医官和隔离区官员。

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杀伐决断之下,渐渐稳住了人心。

但是面对鼠疫,仅仅有雷霆手段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千金妙方。

尽管已经隔离,但是城中死尸无数,卫生状况极差,处处危险,步步惊心。

伍连德在梅斯尼的死上汲取了足够的教训,开始设计了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

这种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他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确保口罩源源不断地供应给市民。

这种口罩,后世被称作“伍氏口罩”

(图片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史学教研室副研究员马学博)

学过生物的同学都知道,

传染的三大要素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没什么好说的,只要不是外星人,都是鼠疫的易感人群。

口罩解决了传播途径问题,那么最后,就到了解决传染源的时候了。

其时土拨鼠已不多,真正威胁最大的传染源,是那些死尸。

由于死亡人数过多,且冬天木材紧缺,大量死者无法下葬,随意抛在街道中。

伍连德当机立断,上书请求准许火葬。

1985年2月8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中国土葬改革拉开大幕。

其时中国刚刚经过建国后近三十年动乱,尤其是十年浩劫已将旧社会的礼义廉耻冲击地七零八落。

就在这种情况下,火葬推进的过程中,仍然产生了无数阻力,在基层,火葬和计生成为了官民对抗的焦点,全国各地每天都爆发着流血事件,延绵十余年。

而在1911年的清朝,死者为大,入土为安,更是最根本的伦常道德。

伍连德的提议掀起了轩然大波。

幸运的是,他的身后,始终站着那位比他大两岁的友人,施肇基。

靠着自己精纯的政治手段和圆滑的外交技巧,加上鼠疫巨大的恐慌,施肇基成功说服了清廷,同意将弃尸予以火葬。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

1911年1月31日,大年初一。破旧岁,迎禧福。

傅家甸却全无过节氛围。

24000名中国人里,已经有超过1/4死于鼠疫。

两千多具疫尸曝于荒野。

防疫人员将尸体堆成22堆,每堆100具。

伍连德要求文武官员全数到场,同时还有大量百姓围观。

倒上煤油,开始了中国历史上首次集体火化。

同时,大量发放传单,鼓励百姓在新年里多放鞭炮。

不仅仅在心理上让百姓们有了消灾辟邪的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利用鞭炮散发出的硫磺味道灭菌,有良好的消毒效果。尤其是在全城燃放鞭炮,对弥漫在空中的病菌是一次极好的驱赶和灭杀。

2月6日,俄医务总监马里诺夫斯基医生扺哈,经过认真考察,他立即在俄侨聚居地效仿伍连德的做法,开始焚烧病尸。俄国人共焚烧了1416具疫尸,其中1002具是从坟墓中挖掘出来后,再进行焚烧。

同时,也对疫情严重地区患者接触过的家具、生活用品等一并焚烧。

(图片来自《中国医史》,王吉民,伍连德著,1932年出版于上海)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焚烧过后,全城死亡人数急速下降,感染者也越来越少。

1911年3月1日,距离伍连德到达哈尔滨67天。

深夜,所有防疫人员聚集在总部内,就像《环太平洋》的基地一样,仰头观看时钟。

随着零点钟声的敲响,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24小时内,哈尔滨无一例死亡,无一例感染。

之后数日,均无感染及死亡。

伍连德宣布,解除对傅家甸的隔离。

并亲率防疫人员走进居民区看望市民。

百姓走上街头欢庆,喜极而泣。

此次东北的鼠疫流行,共吞噬6万余条生命,其中傅家甸为7200余人。

在此次防疫行动中,参与工作人员2943名,297人殉职,其中包括梅斯尼医生。

是他们用血肉之躯抵挡住了鼠疫,用自己的生命为后来者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和研究资料。

让我们对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图片来自《中国医史》,王吉民,伍连德著,1932年出版于上海)

鼠疫结束了,但是伍连德的工作还没有结束。

根据在这次鼠疫中得出的成果,他提出了一项改变了鼠疫研究史的学说:肺鼠疫。

从这项理论开始,鼠疫在后世的研究中逐渐分成了腺鼠疫(鼠传染人),肺鼠疫(人人之间可传染),败血症鼠疫等等。

1911年4月3日,他邀请11国专家,于沈阳召开了“万国鼠疫大会”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召开国际学术会议。

年仅32岁的伍连德被推选为大会主席,而担任副主席的,正是鼠疫鼻祖,北里柴三郎。

会议上,伍连德主持,与各国专家共同完成了500页的《1911年国际鼠疫研究会会议报告书》

(图片来自《中国医史》,王吉民,伍连德著,1932年出版于上海)

(大会会议录,图片来自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程光胜)

1913年,他整理的相关文章发布在了医学顶级杂志柳叶刀《Lancet》上,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位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的人。

“威德遐被,四方宾服” “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1918年,乱世开端。

刚刚当上山西王不久的阎锡山,之前在段祺瑞和孙中山护法军的战争中站在了段祺瑞一方,最终导致手下精锐第一混成旅全军覆没。只得老老实实在山西休养生息。

然而,命运却没有给他修养的机会。

1918年1月1日,北洋政府接到急电,山西鼠疫爆发。

但是好在,命运给他关上了门的同时,还给他开了一扇窗。

这扇窗的名字,叫做伍连德。

北洋政府委派伍连德全权负责。

1月5日,山西军政当局下令“遮断交通,严密检查,则南下行旅不可复返”。

之后,阎锡山调动所有部队,围绕疫情最严重的临县组织起三条防线。

时近年末,无数商旅企盼归家。

但是在军队的强力弹压下,疫情没有过度蔓延。

虽然蔓延28县,导致2667人死亡(多为疫情中心的临县及兴县),

但是,疫情在蔓延74天后,即被扑灭。

1920年10月,东北鼠疫再起,仍然是从满洲里传至哈尔滨。

驻守东北多年的伍连德早有准备,尽管在乱世,手中无权无钱无人,仍然成功将死亡人数控制在5000人以内。

1911年万国大会后,他被皇帝亲自加封医学进士。

国际医学联盟授予“鼠疫斗士”称号。

晚年梁启超评:“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但是仍然有许多战场等着他去开拓。

他先后两次杜绝了哈尔滨霍乱的大流行,杜绝了上海爆发的中国最大的霍乱的流行。

他负责成立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陆续接收了各沿海、沿江口岸的检疫机构。

他一生致力于禁毒事业,无奈在那个鸦片泛滥,甚至民间流传着鸦片能预防鼠疫的年代,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

他专注于中国医学的发展,担任中华医学会会长,

亲手创建了北京中央医院,即今日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作为中方代表,陪同并说服洛克菲勒基金会考察人员,建立了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在上海主持防疫工作的伍连德,被日军飞机炸毁了他在上海的寓所,妻子黄淑琼去世。

他被迫离开了中国,回到了故乡,马来西亚的槟城。成为了一位普通的医生。

终其一生,再也没有回到过他为之付出了青春与热血的东北。

尽管今日,很多人认为他只是华侨,

但是在他心中,自己就是一位中国人。

而写作这部传记的提议,来自一个更加为我们所熟知的名字,伍连德的剑桥师弟,李约瑟。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一个问题,

后来,这个问题在当代的中国大学考场上折磨过无数大学生: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但是,曾经有一个人,用他伟大的努力,证明了中国人,也可以在科学领域做到世界顶尖。

只是当时,这个人已经无法再回答了。

1960年1月21日,槟榔屿邹新庆律卅九号,一位伟大而平凡的医生因心脏病逝世。

1月27日,《泰晤士报》写道:伍连德是“流行病的英勇斗士”,“伍连德的逝世使医学界失去了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的毕生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无以回报,我们将永远感激他。”



我曾经将我的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那一切在许多人的脑海里记忆犹新,中国是个有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文明古国,历经世世代代的兴衰荣辱,才取得了今天的地位,我衷心的希望她能更加繁荣昌盛。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首万里,故人长绝。

诺贝尔奖规定,获得提名但未获奖的科学家只有在颁奖50年后才能解密。

在2007年,诺贝尔官方公布了年的所有获得提名的科学家。

在生理和医学奖中,50年来,只有一位中国人的名字出现在这份名单中。

1935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提名:伍连德。

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

后经多次修订,覆盖了所有常见传染病。

无数让人闻之色变的疾病,如艾滋、甲流、非典、梅毒、血吸虫病、炭疽、结核、伤寒、猩红热、狂犬病、乙肝、疟疾等等,都排在了乙类传染病。

危害最大的甲类,始终只有两种,

在21世纪初的一个无所事事的日子里,

我坐在图书馆民国史书架旁,看着军阀们在纸卷油墨中纵横驰骋。

直到,翻到了一本《国士无双伍连德》。

“这货是谁?国士无双?打仗像韩信一样厉害?我怎么没听说过?”

我自言自语,打开了这本书,走进了百年前一位前辈的世界。

民国,不仅仅有北洋军阀,文学大师

也有着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然而今日,我们熟知鲁迅巴胡适的轶事,了解中正百川的趣闻,

却没有人曾经记住那位拯救了无数人民的医生。

杀戮者长享纪念,作文者永垂不朽。

救人者,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临江仙-渔樵问答》

1、《国士无双伍连德》王哲著,2007年出版

2、《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伍连德著,程光胜等译,2011年出版

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本土发表最高国际顶级期刊的人是谁?》科学网秦逸人博客

4、《铭记我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科学网秦逸人博客

5、《伍连德医生——纪念伍连德医生扑灭东北鼠疫100周年》阿成,光明日报,2010年12月17日12版

6、《国家与地方的公共卫生——以1918年山西肺鼠疫流行为中心》曹树基,《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7、《伍连德博士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礼露,中新网2007年10月14日

谨以此文致敬伍连德先生

}

近几年来,柯尔鸭、羊驼、仓鼠、小浣熊、守宫等可爱的小众宠物在社交平台上活跃起来。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养异宠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根据《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中国的养宠人数已经达到6844万人,其中,除了猫狗, 有13.9%的人选择饲养“异宠”。形态独特的它们带给都市年轻人另类的陪伴。

异宠的饲养条件不同猫狗,稍有不慎更容易生病,而且还需要找专门异宠医生帮忙解决。而因不同城市的宠物医疗条件不同,异宠也存在“看病难”的问题。

@兽医三三 接诊的宠物猫和鹦鹉

异宠医生是怎样一个的职业?异宠生病时该如何求医?城画君邀请了宠物医生@兽医三三,她和我们聊聊在她从医过程中遇到的可爱人间精灵们。

以下是她自述的“异宠医生”日常。

我叫三三,是一名兽医,现在经营着自己的动物医院。

我每天接诊的病患,除了常见的猫猫狗狗外,还有小仓鼠、变色龙、兔子、鹦鹉、乌龟、松鼠、蜥蜴、蜜袋鼯等等时下受欢迎的异宠们。

我还会给乌龟拍x光,对兔子进行震动治疗改善它的便秘问题,给豚鼠输液,给壁虎切除脓肿,给松鼠进行骨折手术,给蜜袋鼯进行绝育手术。

作为兽医,有时我也会到动物园出诊,给袋鼠扫描牙科CT,蜥蜴做超声波检查。

各式各样的动物都上过我们的手术台,不管是3g重的小蛇还是被人遗弃的兔兔,我们都会一视同仁,尽全力去救治。

2014年我在野生动物保护站实习工作,2015年后,我开始在动物医院从事珍异兽动物的诊疗工作,后来还去了台湾进修异宠。

因为我从小是在爷爷奶奶的农场长大的,接触很多小动物,当时就立志做个宠物医生。动物不能帮助自己,所以我一定要去帮助它们,看到生病的动物康复,那种喜悦真是难以言喻的,是发自内心的开心。

很多人都会对异宠医生的工作充满好奇,对医生和养异宠的人也有一些误解。必要时,我们也会需要做出一些解释,减少饲主的疑虑。

“为科学饲养点赞。”这是我朋友圈里时常出现的一句话。

异宠的范围很大,品种很多,有人买来自己喜欢的宠物后,并不清楚正确的饲养方式,而是用不合适的、甚至完全违背动物习性地饲养,反而会使小动物们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比如, 乌龟需要上岸用肺呼吸,深池可能会造成它们溺水

很多人听了小时候“小兔子拔萝卜”和“小白兔白又白”的童谣,觉得兔子只要吃胡萝卜和蔬菜就好,但 它们的主食其实是干草(提摩西),吃太多胡萝卜反而可能会维生素A中毒,吃过多蔬菜可能会拉软便黑便,造成肠道负担;

仓鼠是独居动物,很多人在贩卖或展示时把它们强行挤在一个小盒子里,就会出现互相攻击而死亡的现象。

异宠的治愈率比犬猫更低,还因为它们生病的时候都很会伪装自己,把自己脆弱的一面隐藏起来。因为在野外只要表现出虚弱,就会被敌人攻击。

有些异宠只是观赏性较强,像蜥蜴、蛇,它们和主人之间的互动性、陪伴感没有兔子、鼠、鸟类那么强,产生的情感联系也就相对弱一些。因此,当它们生病时,主人可能就会放弃付出一定的精力和金钱来对他们进行治疗。

纪录片《小主安康》中的评论

互动性强的动物,像兔子、花枝鼠、鸟、貂类,主人会更愿意为宠物付出。

仓鼠平均寿命两年左右,单价也不高,但我也见过愿意为已经一岁半仓鼠 花两千块做手术的主人。

也有养异宠的主人,面对生病的宠物,心里计算的都是买进这只动物的价格。以前我接诊过一只30多岁的龟,肝肾损伤,主人很爱他, 但是不会花钱为它治疗

异宠用自己的一生来陪伴和治愈主人,而主人对它们最好的爱就是负责任的科学饲养。

如果宠物生病,主人在就诊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动物的饲养情况,有不理解的地方及时和医生沟通——包括 为什么只开这个检查、开的是什么药,以及检查后的电子版显微镜涂片、x光片影像等都要自己留存,以便后续有条件发给其他医生咨询。

如果所在的地方确实没有异宠医生,或者就医条件极度困难,我们更推荐 “防大于治”——除了及时送医治疗外,需要主人在日常中主动学习专业的护理知识,为动物提供健康合适的饲养环境。

至于怎么判断一个异宠医生靠不靠谱,第一个判断依据是看他 有没有学习证书,第二可以看他 治疗异宠的时间有多长,我觉得这两个是很重要的。

第三,就是看这个 医生对动物的治疗态度。一进医院门,一个靠谱的异宠医生,第一件事是会先考虑安抚动物来减少它们的应激反应,而不是一开始做检查。

很多异宠本身可能很小,稍微受到惊吓或者感受到环境、温度的变化,就可能会产生压力,形成应激。应激反应会导致它们的内分泌紊乱,胃肠功能异常,可能会有一些急性的高血压、心脏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它的暴毙。

异宠的就医难和贵是普遍存在现象,要想改善这一局面,需要的不光是法律政策推动,更是各位宠主的观念改变——从“上网搜症状随便买点药喂喂”到“愿意找医院做个化验”再到“配合医生的建议正确治疗及时沟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城画君温馨提示:“小众宠物”经济的火热背后,法律和生态等方面的风险不容忽视。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没有交易就没有捕猎。饲养宠物,千万不能触碰法律法规的底线。

你在养宠物时遇到过怎样的难题?

}

他用纸笔描绘出一生的爱情,将相思绘入 18 本画册,纪念着爱情也纪念着那个时代。


版权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非设计癖的文章,目的在于传播,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站无关;凡本站所发布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与研究,如果侵权,请提供版权证明,以便尽快删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糖尿病会导致不能说话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