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针灸什么技术原理谁知道?

 (由北京《黄帝内经》研究院邹昊宸董事长授权,由研究院院长金日光教授签发)

  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指出人体有“精”,并分为阳精和阴精。人体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经络里流动着精气。但是这个精气究竟是什么?人们一直都在探索。

  上世纪60年代,朝鲜科学家金风汉教授称,他从人体一个穴位上发现了一些可导电的离子,Zn2+、Mg2+等,这引起了全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后因实验无法重复而不能证实。此后,复旦大学费伦教授的团队观察到体内较深层骨筋膜区域有锌,镁,铜等金属离子,为揭开人体经络实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同全盘了解《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十二正经经络的实质还有相当的距离。

  直到金日光教授从《黄帝内经》发现“汗为精气”的经言出发,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支持资深发明家钟伟东先生发明了人体十二正经原穴精气抽取技术,进而在国内外首次揭开了十二正经经络实体的秘密。

  从经言中发现“精气”的奥秘

  上世纪80-90年代,金日光教授由于在国际上首创第四统计力学的突出贡献,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随后,他又连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兼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等。在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学森同志的指引下,他积极参与驳斥当时政协内外反中医思潮的活动,努力学习《黄帝内经》,后来他用他本人在国际上创建的第四统计力学群子理论,及当代量子化学理论,写出了《当代中医药生命动力学》的一本专著,论证了《黄帝内经》五行学说的科学论断。特别有意义的是,他从《黄帝内经》的二十万字的字里行间里发现了不易被人们关注的一些经文,即黄帝和岐伯有关人体的汗与精气之间关系的论述:

  如在《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篇中岐伯所说:......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

  又如在《黄帝内经·灵枢》的描述:……营卫者,精气也。……

  对上述经文,由本院经典医学文献研究所所长陈兆学教授再次证实。

  金日光教授指出,所有这些给我们暗示了研究经络精气的实体,可以通过汗来研究。“因此,如何从十二正经的每一个原穴中,提取这些穴位里所含有的特征汗液,成了一个必须要加以研究的,特别有重要意义的课题。”金日光教授表示。

  为此,金日光教授查了很多文献,的确查出了很多有关汗液的元素成分分析的文献,从中看到了汗液里确实存在着如同朝鲜金风汉教授所说的各种金属离子群,但都不是特定穴位上的,是个全身上的平均值。不过在这里的确有金日光教授在《当代中医药生命动力学》所指的生命动力阴阳源的所有元素群。如K、Na、Ca、Mg、Sr、Sc、Ti、V、Mn、Mo、Zn、Cr、Fe、Co、Ni、Cu等。其中,K、Na、Ca、Mg等元素为生命体中常量元素,而从量子化学理论可知,Sr、Sc、Ti、VMn、Mo、Zn的氧化电位比较高,它们的离子属阳性阳离子,简称阳精源离子;Cr、Fe、Co、Ni、Cu的氧化电位比较低,它们的离子属阴性阳离子,称阴精源离子。金日光教授看到上述文献所列数据很详细,又有足够的测试精度,于是把上述文献数据列于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剧烈的训练使汗中铜铁锌等含量大有增加的趋势。现按《当代中医药生命动力学》中群子参数的计算原理做出下列表格。(见表 2)

  表 2.依据群子统计力学计算原理得出的计算数据表

  通过计算机程序可得群子统计参数图(见图 1)

  图 1. 汗液的群子统计参数图

  金日光教授通过计算机程序,计算出下列有关汗液的群子统计参数(见表 3)

  表(3) 军人训练汗液的群子参数

  由上述元素分析值及群子参考数可以来看出,在人体汗液中确实存在着生命动力相关的阴阳源离子群。但是,这些汗液不是某一经络或某一经穴上的,而是全身的平均值,所以单从这些数据,根本看不出十二正经的实体差别,这样提出了如何从单一经穴上能够获得可测量的汗液,是一个极待要解决的课题。

  从此,金日光教授到处寻找这方面的技术专家,这一找就是十多年。2016 年初,他终于找到了一位叫钟伟东的资深发明家,邀请他来发明从从穴位上吸出汗液的特殊技术,并任他为本院经络实体研究所所长。

  资深发明家钟伟东发明取精气液技术

  在金日光教授的鼓励和支持下,钟伟东先生经过7个多月的刻苦钻研,终于拿出一套可行的从穴位汗液中提取精气的技术,可以定性定量地测定人体十二正经经络实体的结论。并且他还发表声明如下:

  我本人几十年来长期从事新产品的研发,我对中医药学的奥秘非常感兴趣,我也看过金日光教授的《当代中医药生命动力学》、《第四统计力学》等著作,我非常相信他通过人体各个脏腑等器官中所存在的上述生命动力源离子群及其统计方法所得到的群子统计参数对理解中医药学理论的当代科学内涵有重要意义,如果我们真的能从每一经络的原穴中得到上述生命动力源离子群及其群子统计参数,那么这对《黄帝内经》十二正经经络实体的了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金日光教授是一位特别看重他人研究成果的学者,他多次跟我说中国中医药科学院经络首席科学家张维波教授在国内外首先提出了经络由人体组织液来构成的学者。他说我们应当学习张维波教授一生致力于研究经络组织液的学术理论的精神,我们要通过汗液的研究,给他提供更深入的内涵,我接受了金日光教授的真诚的建议。我开始考虑了如何从一个一个穴位单独收集其汗液的技术问题,我深知这是古今中外尚无人研究的课题,在此本人郑重声明下面具体实施的发明技术是完全可以重复的。

  在研究过程中,志愿者的选择非常重要。钟先生根据金日光教授对脏腑里阴阳源精“库存比”K 值的大小,选择了三种类型的人员:一是 K 值较大的“阴性人”,二是 K 值中等的“阴阳中人”,三是 K 值比较小的“阳性人”。为此作了一些预实验,从而选择了下列三位志愿参与研究对象

  第一类人员:孙素馨(女;65 岁,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见照片)

  第二类人员: 钟伟东(男;57 岁,身体健康,有长年肾虚史)(见照片)

  第三类人员:王祝平(女;53 岁,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见照片)

  穴位取液技术的具体实施过程

  钟伟东发明的穴位取液技术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由8个步骤构成。现进行一一详细的讲解。

  (一)实验环境器具

  1.单人远红外汗蒸房(见图 3-1)

  辐射:大于 0.88

  温度调整:40-50 度

  图 3-1 汗蒸房结构

  采用医用聚氯乙烯材料制成,外型尺寸:内径 ~8mm,高 12mm,孔直径 2.5mm,壁厚 0.7mm。工艺要求:皿内外壁必须光滑,不得挂水,有良好的透光性,皿口必须倒角光滑,不得有毛刺,(见图 3-2)。

  4.医用透明胶布(见图 3-4)。

  6.无离子水(见图 3-6)。

  7.光学清洗剂(水基型)(见图 3-7)


  1.器具清洗:将穴位取汗皿放在玻璃容器中,用 5:100 浓度光学清洗剂 60 分钟以上,(见图 3-8)

  2.用清水反复清洗,后用离子水反复清洗,保证皿内不得有洗涤剂残留,大口朝上风干,不得与其他物品接触。(见图 3-9)

  3.清洗穴位:用 5:100 光学清洗剂将述 12 原穴位周围清污垢彻底清除,清水反复冲洗,最后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要求不得有洗涤剂残留。风干,不得使待测穴位表皮与其他物体接触。不得用生物类织物擦拭。

  标定注射器,为防止互为干扰每人配备专用注射器(见图 3-10,3-11,3-12)将 12 只一次注射器按原穴的序号的分别做好穴位标注。(见图)

  (四)取穴位置的研究

  按着文献汇载取十二正经原穴位置(见下图)


  (五)穴位定皿,位置的固定方法

  1.将穴位取汗皿大口接触皮肤,用医用透明胶布分别固定在 12原穴上。(见下列照片)

  2.固定后的取汗皿中心与穴位中心偏差不得大于 2mm.确定位置正确。(见下列照片)

  (六)用超微膜包敷

  1.取汗皿固定准确无误后,用超微保鲜膜正向包裹一层,再反向包裹一层,以消除由于保鲜膜拉伸造成的取汗皿的位移。然后再调整汗皿的位置,清除包裹时产生的位移。(见下列照片)

  2.调整好后,再稍微用力将保鲜膜正向包裹一层,反向包裹一层,确保皿口与穴位表皮有效接触并具有水密特征。但又不得过紧,以保证血液畅通。(见下列照片)

  3.为了有效的吸收汗液,注入无离子水。用一次性注射器从穴位取汗皿小孔刺透保鲜膜,将注射针头刺进汗皿腔内,向皿内注射去离子水 1ml。(见下列照片)。

  4 注入后,再将被所有包裹出正反向包裹 2 层,将注入针孔封闭,手足 12 原穴依次注入。(见下列照片)

  5.将标注 1--12 号的一次性注射器分别吸入 2ml 去离子水备用。(见下列照片)

  1.将汗蒸房温度调至 30 度,预热 20 分钟。

  2.预热后,将汗蒸房温度调至 45 度。

  3.由于 12 原穴位置都位于手足腕部关节处,所以被测部位关节不得做过大弯曲,尽量保持固定形态。以这种形态坐入汗蒸房内,以足腕部有明显汗出为准。

  生成汗液的注意事项:

  1.发汗时间的确定:根据营卫一天 50 次循环的特点,发汗时间应在 4 小时以上,至少有 10 多次光顾每一个穴位机会。

  2.取汗时间的确定:为了搜集极微量的汗液,历经无数次的失败,最后总结一个有效的方法;汗蒸前将一毫升的无离子水注入取汗皿内,使分泌的汗液及时溶解在无离子水中,避免蒸发和吸收。一小时后,用针管吸入到已有的 2 毫升无离子针管内,加以稀释,然后再把其中的一毫升重新注入到取汗皿中,如此在四小时内反复循环四次。

  3.最后汗稀释液总体积的确定:根据十五—十六元素离子的检测要求,要确定等离子分析仪所需要的一个穴位汗液量,经反复实验确定将上述 3 毫升准确稀释到 5 毫升,以备检测用。

  1.在汗蒸房内取汗,被实验者需配合实验人员调整不同的身体姿态,确保 12 原穴取汗合适的位置。

  2.然后用注射器分别从与之对应的原穴皿内,将取汗皿内先期注入的 1ml 无离子水和蒸出的汗混合液吸出。刺入时需穿透包裹在上面的保鲜膜。(见下列照片)

  3.吸出后,一次性注射器内应有 3ml 的混合液.(见下列照片)。

  4.吸出后留针不要抽出,再将注射器内的液体重新推入汗皿内 1ml。

  5.拔出针头后;将最外 2 层保鲜膜揭掉(因为有针孔)。然后再包裹 2 层保鲜膜,封住针孔。

  上述操作结束后,第一次取汗的操作结束。在汗蒸房内稍作休息,身体尽量不要做大的动作,以免使取汗皿泄露。蒸汗、取汗 2 个步骤控制在 1 小时之内。

  最后,重复上述 3-7——3-8 操作 4 次。保证每一次时间在 1 小时。最后一次将穴液提取皿中穴液彻底吸尽。如果密封步骤做到,将得到每一穴位 5ml 的穴位汗的稀释液。至此,整个实验全部操作完毕。

  生命动力阴阳源元素的检测

  1.仪器设备:北京化工大学生命动力研究室 IPP

  2.检测人员:杨洋,杨桂明

  3.计算群子统计参数的人员:杨洋,吴剑,齐僖,赵静存。

  为了真正了解每一个穴位中生命动力源离子的含量,在数据计算前先把无离子水里的背景元素含量全部扣出,用净含量来进行计算所得到的测试数据结果见表(4、5、6)

  表4 被测人员(孙女士)十二正经原穴汗液元素分析数据

  表5 被测人员(王女士)十二正经原穴汗液元素分析数据

  表6 被测人员(钟先生)十二正经原穴汗液元素分析数据

  第四统计力学群子论考察十二正经原穴群子统计参数的考察

  1.参照的“先天”型十二正经群子参数(指用世界各国人之脏腑元素分析计算的通用参数)。

  为了比较十二个原穴里后天(指实验对象)型群子统计参数与人类通用的“先天”型六阴六阳经的群子统计参数之间关系,先列出由原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余靖同志写了很长序言的,将要准备出版的《传统中医药学理论科学内涵的揭秘》一书中最终确定下列的计算结果,如下(见表 7、8)

  表 7 参照的“先天”型脏腑表里关系群子参数

  表8 参照的“先天”型手足同经群子参数

  那么上述表 7 及表 8 具有什么样的意思呢?因本公告的重点在于如何从每一个原穴取得生命动力阴阳源精的技术发明,再加上篇幅关系,仅概括地指出:

  1.可以用定量方式证明《黄帝内经》里为什么腑生脏,腑为阳,脏为阴的根本原因。

  2.可以定量地验证《黄帝内经》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关系,特别定量地验证,天人地合一的认识论:

  心:为阳中之阳/火星/火

  肺:为阳中之阴/金星/金

  肝:为阴中之阳/木星/木

  肾:为阴中之阴/水星/水

  脾:为阴中之至阴(中性)/土星/土

  3.完全定量地验证《黄帝内经》中有关十二正经大气循环的顺序,定量地说明为什么从肺经起至肝经为终止的全部顺序。

  4.完全定量地验证子午流注中,子时对应的胆经,午时对应心经的根本原因。

  还有其他的定量验证,暂不再论述了。因此通过十二个原穴的汗里的生命动力阴阳源精的存在,弄清上述脏腑和经络之间关系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后天”(现时)型十二正经原穴群子统计参数


  表 11  王女士十二原穴群子参数与通用(先天)群子参数之比较

  3.脏腑十二经群子参数与十二正经原穴群子参数之比较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到汗液作为经络穴位中重要的实体。但是在发汗过程中,不可能把穴位中的所有元素离子发泄出来,所以从脏腑元素分析所得到群子统计各器官连带的原穴的群子统计参数之间有差别是肯定的,但是我们也看到有的数据相当接近。比如从 3 人的数据来看,在十二穴位数据中有一半左右的数据是相当一致的。这些情况再一次说明了人体身上的经络与脏腑之间有强烈的连带关系,这就是为什么《黄帝内经》一再强调经络对人类健康长寿起有巨大作用的根本原因,更深刻的理解到“痛则不痛,通则不痛”的道理。

  定性定量地测定人体十二正经经络实体

  通过上述研究,金日光教授总结认为:通过 8 个月近百次的失败和改进,终于得到了可以定性定量的结果。

  通过这个结果向大家展现实验组发现的几个真实情况:1.十二经络原穴中有生命动力元素。2.十二经络原穴中各种生命动力元素含量比例不等。3.十二经络原穴中各种生命动力元素含量比例与脏腑的生命动力元素比例有对应性。4.病态测试者原穴中的生命动力元素比例和金日光教授的理论值相差很大,可以看出病态的严重程度。5.对进一步揭开 2000 多年前《黄帝内经》里提出的十二正经经络阴阳源实体内秘,有很大的意义。6.这是医学史上数据量化中医经络实体理论的第一次。7.对穴位的内秘开拓了新的研究路线。8.为中医诊断开了广阔的普及和商业空间。金日光教授相信,这项研究对了解人体内脏腑生命正常与否也有很大意义。

  对于研究能够取得上述成果,金日光教授最感谢的就是钟伟东先生发明的穴位取汗技术。与此同时,还要感谢特邀顾问李明生医师及夏冰医师通过微信群里活动大力支持生命动力阴阳源精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感谢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经络首席科学家张维波教授提供十二正经原穴上二氧化碳发出量的一整套数据;感谢罗广英教授提供了子午流注过程中人体温热数据变化规律。

  “他们为验证十二正经气大循环的动力能量及起主导作用的实体存在,作出了不可抹灭的巨大贡献。”金日光教授感激地说。

}

肝脏再生没水针灸减肥的消脂技术是通过传统的技术转化为的。
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达到刺潋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种称作针法,后一种称作灸法,统称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

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

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原因。

针灸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以及361个腧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知识,发现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

针灸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和361个腧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知识,并发现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

由于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性,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副作用,远在唐代,中国针灸就如今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并在他国开花结果,繁衍出具有异域特色的针灸医学。到如今为止,针灸已经传播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针灸在中国历代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维和文化精华,涵纳着大量的实践观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艺,凝聚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应该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

针灸能治疗很多病情,用于美容,最多的就是治疗成人痘和减肥。

针灸去痘原理:根据每个人的长痘具体原因,比如肺火、胃火或者脾胃不调等,有针对性地制订针灸调理的方案,通过治疗病症,实现经络通畅,实现去痘美容的目的。

针灸减肥是通过刺激经络腧穴来调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肾上腺髓质两大系统功能,加快基础代谢率,从而促进脂肪代谢,产热增加,使积存的脂肪消耗;进而调整、完善、修复人体自身平衡

}

      《素问·异法方宜》说:“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山海经》记载:“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光芒四耀,能治百病”。对于砭石,《说文解字》释曰:“砭”,以石治病也。隋金元起注云:“泛石者,是古代外治之法,有三者:一针石,二砭石,三馋石,其实一也。古人未能铸铁,故,以石为针。”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在努力把针灸纳入现代科学体系。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向,一个是用化学手段分析中药,从传统中草药里提取单一的有效成分并开发成药物。其中包括青蒿素、麻黄碱等成功案例。另一个就是对针灸的研究,特别是搞清楚在什么部位、什么时间、用多大强度的针刺,能起到什么效果,这种效果又是如何实现的。

        2014年,一项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的研究,首次发现了针灸对于败血症的治疗作用。

败血症是一种人类世界里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往往由全身性的细菌感染引起。人体免疫系统没有能力及时清除细菌,导致全身各个器官严重的免疫反应,引发持续的高烧、肝脾肿大、神智涣散乃至死亡。研究者们在小鼠身上模拟了人类败血症后发现,在小鼠的足三里穴,也就是小鼠后腿膝关节下面4毫米处的一个特定位置,插入很细的电极并通电刺激,模拟针灸的效果,可以有效缓解小鼠的败血症症状,降低死亡率 。

美国的急诊室(西医院)的中医针灸

       到了2016年,研究者们在人体当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用电针刺激人体迷走神经,能够有效降低身体的免疫反应,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 。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研究已经部分证明,针灸这门古老的技艺可能确实有一些临床价值。但是从根本上说,我们还不太清楚针灸到底是通过什么生物学过程发挥作用的。

       在中医理论里,经络是运行气血、贯通人体五脏六腑的通道,而穴位则是经络上重要的节点。只有在特定的穴位下针,影响特定经络的运行规律,才能起到预想的作用。但是,现代生物学并没有找到所谓的经络、穴位这种东西到底有没有可靠的物质基础。既然不知道穴位到底是什么,在不同地方针灸到底有什么区别,也就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2020年8月12日,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在《神经元》杂志发表论文,部分的解释了针灸的作用基础,特别是通过两个不同穴位的比较,解释了为什么针灸不同穴位能起到不同的作用 。

美国阿博特医院首创急诊运用中医针灸!

       这项研究的设计非常复杂,这里我为你提炼一下精髓。简单来说,哈佛大学的马秋富实验室重点关注了两个穴位——位于小鼠后腿上的足三里和位于小鼠腹部的天枢穴。他们发现,用电针刺激天枢穴或者足三里,都能很好地减轻小鼠的败血症病情,把患病小鼠的死亡率降低2/3。

      但是两个穴位对针灸的反应,却存在很微妙的区别。具体来说,刺激足三里只需要0.5mA的微弱电流,而且不管是小鼠得败血症之前预先刺激,还是得病之后再刺激,治疗疾病的效果都不错。相反,如果刺激天枢穴的话,就一定要3mA的高强度电流才管用,而且一定要发病前预先刺激,发病以后再刺激反而会让病情恶化。

        换句话说,下针的部位、下针的强度和下针的时机,三者共同性决定了针灸的效果。而这些指标,本来就是针灸技艺里特别重要的。从这个角度说,这项研究虽然不能说是给传统针灸技艺背书,但至少说明传统针灸经验里的很多关注点可能还真是有现实意义的。

 马秋富教授的团队对此做出了一些解释。他们证明,在不同的部位下针,激活的是不同的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低强度刺激足三里,能够通过迷走神经系统刺激肾上腺分泌多巴胺等神经信号分子,起到降低炎症反应的作用;而高强度刺激天枢穴,则是通过刺激脾脏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来调节炎症反应。如果分别杀死这些神经细胞,针灸这两个穴位的作用就会消失。

       换句话说,所谓的不同穴位,其实就是能够和不同的神经系统产生联系的身体位置。这样看来,传统医学里那么多的穴位、复杂的针灸手法,可能就是为了保证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位置,对人体的神经系统进行合适强度的刺激。这应该是生物学家能对针灸做出的比较合理的解释了。

当然,传统医学主要是对经验的总结。既然是对经验的总结,里面一定是鱼龙混杂,因为古代医生很难判断什么经验是真正有效的、什么经验仅仅是偶然的巧合甚至是完全错误的。打个比方,一包草药煮好喝下去,或者一针扎下去,患者觉得舒服多了,很多时候医生们并不知道到底是草药或者针灸的作用,还是安慰剂效应,又或者患者的疾病本来就会慢慢好转。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研究者一直努力用现代科学和医学的逻辑重新梳理和检验传统医学的经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传统医学的实践里,很多穴位的具体位置是挺模糊甚至存在争议的。比如足三里,大致位置在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的地方。不同的患者、不同的医生,可能找到的足三里位置都有细微的差别。还有些穴位,甚至不同医书的记载都无法统一。既然是这样,我们有没有办法给穴位做出一套客观的定义标准呢?

拿足三里和天枢穴做例子吧。现在我们知道,这两个穴位能够激活不同的神经系统组分、降低炎症反应。可它们到底是怎么和不同的神经系统组分联系起来的?是不是因为这两个穴位的皮肤下面分布着很多特殊的神经末梢,能够传递特殊的神经信号?如果确实如此,穴位的位置是不是可以干脆根据这些神经末梢的分布来定义?做个CT扫描就能定位,不需要用类似几根手指宽这样的模糊描述了。

       类似的,我们是不是还能发现一些新的穴位,也就是那些和特定神经系统有紧密联系的身体表面部位?还有,除了减少炎症反应,刺激穴位还有没有别的功效?这些功效背后的原理是什么?除了刺激神经系统,穴位还有没有别的作用机制……

2013年至今阿博特医院急诊用针灸共治疗850名患者。
目前该医院**类药物减少20%,为医院节省了大量费用。

       就像屠呦呦根据传统医书的记载,从青蒿里提取出了疟疾特效药青蒿素一样,也许从这项研究开始,我们也将慢慢把传统的针灸技艺里的精华纳入现代化的系统中来。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中医人要尽快从过去对“理想世界”的渴求中解脱出来,高度关注“真实世界”,从而不断提高中医疗效,把中医针灸这张“中国名片”擦得更亮。

通经络,化淤堵,降血脂,真减肥 

        理论基础: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随着年龄增大,基础代谢减慢变弱,出现“气血淤阻,经络不通”,表现为人体局部肥胖,脂肪堆积(如:蝴蝶袖,富贵包,背部人形赘肉,等。)

        利用传统“中医药”:1.丹参注射液;2.黄芪注射液;3.当归注射液。配合专利【水针灸】专利针法,定位消除全身“51处”多余脂肪。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水针疗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