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药方主治什么症状?

  中医治疗癫痫病的药方?癫痫病是对人的大脑伤害极大的一种疾病,此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对于癫痫病患者来说,及时治疗很关键,目前,治疗癫痫病的方法有很多,中医就是其中一种方法,那么,中医治疗癫痫病的药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下吧。

  一、温胆汤治疗癫痫病:配方及用法是半夏、茯苓、陈皮、远志、石菖蒲、枳实、竹茹、甘草。用水煎成200毫升,每次100毫升,癫痫病患者每日2次,早晚分服。也可简化改用二陈丸,每次4.5克,每日2次,和白金丸(每次4.5克)共服。如体质虚弱,可采用白金丸与河车大造丸同服,每次各4.5克,每日2次。温胆汤对治疗癫痫病精神症状有一定疗效。

  二、痫症镇心丸治疗癫痫病:其配方包括犀角、犀黄、川连、麦冬、茯苓、珠粉、枣仁、炙甘草、胆星、朱砂。将前几种药共研细末,胆星氧化,加蜂蜜为丸,朱砂为衣,每粒湿重1.2克。每次1丸,姜汤送服,癫痫病患者每日2~3次。痫症镇心丸对精神性发作有效,用于大发作伴有精神症状者。

  三、地龙全蝎治疗癫痫:泻火坠痰,平肝止痉。主治癫痫病。地龙、全蝎、钩藤、天麻各6克,青礞石10克,胆南星7.2克,二丑15克,清半夏、桃仁、红花各5克,沉香、生大黄各3克,人工牛黄0.3克,白矾8克。癫痫病患者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3月后改为散剂以巩固疗效。脾胃虚弱,正气不足者慎用。虚实夹杂者药量减半。

  四、柴胡当归治疗癫痫:舒肝解郁,理顶肝气。主治癫痫病。柴胡、当归各9克,白芍、白术各12克,茯苓15克,甘草6克,生姜5克,薄荷(后下)3克。发作期用水煎服,每天1剂,分4次服(临睡前必须服1次)。病情缓解后改丸剂,坚持服半年至1年。痰涎壅盛,喉中痰鸣者,加石菖蒲、胆南星、远志。气阴不足者,加红参、天冬。

  以上就是关于中医治疗癫痫病的药方的一些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温馨提示:癫痫疾病对患者的伤害不用我多说大家也是知道,所以患上癫痫疾病的患者要尽快的到医院接受治疗。对于癫痫疾病来说只有早治疗,患者的癫痫病才能很快的得到控制。癫痫患者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也要慎重的选择治疗方法,同时癫痫患者要积极认真的配合医生的工作,这样患者的癫痫疾病才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疗。祝愿患者早日康复。

}

  白带异常是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常由于道炎、宫颈炎等导致,那么,白带异常怎么治疗?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带来6个治疗白带异常的中药药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6个治疗白带异常的中药药方

  【组成】30克,红藤30克,20克,12克,12克,金铃子9克,12克,梢6克,生30克,制6克,制6克,9克,黑山栀9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清热泻火、化湿祛淤。

  【主治】急性盆腔炎。

  【来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蔡小荪主任医师验方。

  【组成】金、败酱草、生、、草河车各30克,、连翘、薏苡仁、各15克,赤芍12克,丹皮、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淤。

  【主治】急性盆腔炎,属热毒炽盛,急性炎症型。

  【来源】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主任医师张丽蓉验方。

  【组成】连翘15克,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15克,12克,12克,冬瓜子30克,9克,9克(另包),丹皮9克,赤芍6克,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急、慢性盆腔炎,属于湿毒热盛者。

  【来源】全国著名妇科专家刘奉五验方。

  【组成】、、银花、、土各100克,氯霉素150克,强的松5克。

  【用法】以生理盐水棉球蘸药粉涂子宫颈处,24小时后自行取出。每月上药1~2次。

  【来源】天津河西医院名医李慎燕验方。

  【组成】焦术24克,12克,30克,30克,益智12克,30克,15克,枣皮15克。

  【用法】浓煎,每日2剂,口服。

  【功效】理气升阳,化湿止带。

  【主治】白带日久,延月不治。继而如崩状,绵绵不断,色清无臭,伴形体消瘦,精神萎靡,便溏,舌淡白,脉细微。

  【来源】湖南名老中医易聘海验方。

  【组成】鹿角片10克,大30克,白6克,川10克,10克,生30克,5克,15克,15克,刺6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温阳散结。

  【主治】慢性盆腔炎,症属阳虚寒凝者。

  【来源】名老中医姚寓晨主任医师验方。

  以上就是“6个治疗白带异常的中药药方”的介绍了,仅供大家参考!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白带异常的偏方请继续关注中华秘方网

}

百病皆生于痰。气虚气滞则身体水液运化出现问题。所有病症要多从水液运化角度考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中焦有痰饮,常导致头晕或呕吐。中焦之痰饮,几乎必用半夏。呕吐又有眩晕可能是半夏证加茯苓证。

小半夏汤 组成:半夏20,生姜10。《金匮要略 ·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小半夏汤不仅可以治疗胃炎呕吐、还可以治疗心包积液、脉压差减小的脑部缺血的恶心呕吐。一般胃病、呕吐多见口渴。若能饮水,说明疾病就要缓解。而呕吐,口不渴。它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一个是低血压性呕吐,它并不是血容量减少引起的,它就是一个低血压引起的,我们在临床上经常见到有的时候血压低的人一起来恶心,然后就吐,对吧?这就是低血压性呕吐,脉压差小,脑部供血不足最常见的就是恶心呕吐,再一个就是晕厥。 大半夏汤:半夏15人参9蜜9。朝食暮吐,神疲乏力,肢体羸弱,大便燥结如羊球,舌淡苔少。 黄煌治胃反:Z老,某部队歌舞团老团长。虽已经八十开外,身体尚健。今年三月他突发胰腺炎,五月复发,住院后发现有胆管结石,内窥镜下手术取石失败,只得装支架而作罢。几次大病并禁食,再加连续使用抗生素,老人体重大减,食欲全无,而且不能进食,食入即吐,每天靠输液度日,日渐枯槁。我一周前去会诊。其人神情默默,气馁声低,其腹扁平而无弹性,其舌光无苔如猪肝,其脉弱无力。我认定是胃反病,肠内液枯,胃虚失降,是大半夏汤方证无疑。处方:生晒参10克、党参30克、姜半夏15克,蜂蜜250克,嘱咐药房技师煎药前将蜂蜜与水充分混合均匀后入煎。并嘱咐病家服药时少量缓缓咽下。下午开方,晚上药送到。初服60毫升,觉汤液可口,并无不适,继而服完150毫升。一夜好睡。翌日按时服药,竟然一天不吐,后逐日开胃进米粥、烂面条等,因缺钾,吃苹果香蕉泥等也十分香甜可口。持续近月的食入即吐现象由此消失。 大半夏汤是古代治疗胃反病的专方。首见于《金匮要略》,药仅三味, “半夏二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金匮要略》谓治“胃反呕吐者”。《千金方》说本方主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者” 。“胃反”是古代病名,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金匮要略》十七)为特征。张仲景时代恐是一日两餐,分在朝暮两个时段。朝暮到两餐之间隔大约为6-10小时,而暮食到朝食之间隔则要更长。“宿谷不化”提示胃的腐熟机能下降和排空障碍。总而言之,胃反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消化功能障碍,现代临床上幽门梗阻、神经性呕吐、贲门失弛缓症、放化疗后胃肠道反应、妊娠呕吐等可以见到。 不过,这种胃反,多见于体质虚弱消耗明显的病人。或反复呕吐,或长期禁食,或屡用苦寒攻下药物,体内津液丢失殆尽。病人大多消瘦枯槁,或舌光无苔,或大便干结难出,或气短乏力。也就是说,虚人久吐,才用大半夏汤。为什么呢?我们可以看看大半夏汤的组成。方中的半夏是止呕要药,张仲景方中凡用半夏者,大多都有呕吐。人参补气液,张仲景多用于大汗大吐大下之后体液不足者,尤其适用于“心下痞硬”“不受食”者。所谓的心下痞,是上腹部不舒服;而硬,是腹肌无弹性,消瘦者多见。《外台秘要》关于大半夏汤方证的表述很清晰:“治呕而心下痞硬者”。白蜜,即蜂蜜,能“缓药势,益脾气”(《经方例释》)。张仲景是用蜂蜜的高手。《伤寒论》蜜煎导一方,单用蜂蜜熬制成饴状,外用治大便干结;还有猪肤汤一方,用白蜜与猪皮米粉熬制成羹,治阴虚咽痛。另外,陶弘景说蜂蜜能主“食饮不下”(《本草经集注》,民间也有用蜂蜜冲服治老年便结的生活常识。这些经验,都为大半夏汤用蜂蜜注解,对于瘦弱之人的胃肠道功能减退,特别是便秘干结不食者,蜂蜜不可或缺。程门雪先生说得好:“近人以半夏性燥,每多忌用,殊不知半夏得参蜜,则不燥而专行降逆之功”。可见,大半夏汤是一张具有润燥养胃的止呕方。 与大半夏汤相近的是小半夏汤,药用半夏、生姜两味药,也是止呕方。张仲景用于“诸呕吐,谷不得入”(《金匮要略》)。两方的区别在哪里?其一,小半夏汤以呕为主证,恶心感突出,而大半夏汤以吐为主证,通常吐之前没有恶心表现。其二,小半夏汤证是“谷不得下”,大半夏汤证是能进食,但消化障碍,被迫吐出。其三,小半夏汤证不食亦吐,甚者食不得下,而大半夏汤证食后则吐,不食则不吐。其四,大半夏汤腹证有心下痞硬,小半夏汤证至多心下痞,但不硬。 大半夏汤的煎服法特别。第一,需要久煎。一斗二升水加上一升白蜜,仅仅煎取一升半药液,可见煎煮的时间较长。第二,蜂蜜与水要充分混匀后煎药,“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其理何在?另据莫枚士先生考证,煎大半夏汤的水应该是泉水(《经方例释》)。其理又何在?我一时无法臆测。 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 刘渡舟:刘某,女,42岁。1995年1月23日初诊:1年来不明原因而见恶心、嗳气、心下痞闷、纳食不馨,曾服用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药后稍缓。其后病情如故,伴口苦咽干,胸闷心悸头晕,月经2~3月一行,月水量少色暗,呈酱油色,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属水饮停于胃脘之证。治当行水散痞,引水下行: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7剂。二诊:述服药后第2天,恶心、嗳气、心下痞闷均明显好转,胸隔间有豁然开朗之感,头晕心悸若失,值月经来潮,月水颜色转红,量亦增多,苔腻已减,治疗有效继宗上法: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泽泻15g,白术6g,7剂。三诊:脘痞、嗳气、恶心、心悸头晕均好转若失,要求巩固疗效。茯苓30g,半夏14g,天麻10g,猪苓20g,泽泻16g,白术10g,桂枝10g,7剂。按:针对这一病例,刘老分析到,根据病人的症状,最先想到的是肝气不舒,肝气犯胃之证,因为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主证,又有心下痞闷,纳食不馨、嗳气等肝气犯胃。有水饮停于心下胃脘为本,肝气不畅为标,治病先治本,饮去则胃脘部诸证好转,气畅则嗳气痞闷口苦咽干若失。 袁某,男,37岁。患高血压病,头目眩晕,呕吐时发,心悸,脘部作痞,脉弦滑,舌苔白滑。辨证:呕吐悸眩痞俱见,此乃膈间水饮也。处方:半夏15g,茯苓30g,生姜15g。服6剂痊愈。按:见头晕、高血压便多以肝阳上亢辨证,取用平肝潜阳为常法,对胃脘之呕吐频频泛恶,或忽略不见,或将头晕和胃脘不适分割开来分而治之,错了。不用天麻、钩藤等所谓降压之品,血压也能下降。刘老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一般半夏、生姜剂量均应在15g以上,茯苓用30g,量少则难以取效。刘老在治疗过程中非常强调生姜的作用,总是反复叮嘱病人一定要加足量,每片以5分钱币大小厚薄为宜。 茯苓饮加半夏汤(接近香砂六君丸) 茯苓饮由茯苓、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组成,用于中寒停饮所致心下痞满(或胸满、腹胀)、嗳气、纳差者。《金匮要略》中茯苓饮的经典原文: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心胸间虚指的是中虚、胃肠道虚、胃气虚、胃气不足或脾虚。停痰宿水指有水饮,有水湿。还有气,所以不能食。它的基本病机:中虚,有水饮,有气。冯世纶老师传承其老师胡希恕经验,常以茯苓饮加清半夏治疗心下痞满属中寒停饮者。《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本方加半夏则效尤捷,不问其吐水与否,若以心胸满不能食为目的活用于胃炎、胃下垂以及溃疡诸病,均有良验。”本方与旋覆代赭汤同属治疗太阴病方,书中指出二方的鉴别:“此与旋覆代赭汤均属常用的治胃良方。本方证亦常有噫气,但患者以噫气为快,且大便多溏,与旋覆代赭汤证苦于噫气不除、大便虚秘者显异。”一般来说,嗝逆应选旋覆代赭汤,冯老往往首选茯苓饮,因为茯苓饮治疗嗝逆的效果是比较好的。冯教授适当调整了原方药味与药量配比。以苍术、党参易方中白术、人参,重用陈皮,减少生姜,增入清半夏。常用剂量为:茯苓12~15g,苍术10~15g,党参10g,枳实10g,陈皮30g,清半夏15g,生姜15g。湿饮者,多予茯苓、苍术;反之则少用。生姜减量,减轻了汤药的辛辣之味,改善了口感。又因与清半夏同用,有小半夏汤之意,故而降逆止呕功效依旧如故。冯教授临证十分重视本方与他方的合用,经常合用的经方有:兼太阳中风,合桂枝汤;少阳郁热,合小柴胡汤;阳明里热,合用黄连阿胶汤;外邪里饮,合五苓散;里虚寒饮上逆,合吴茱萸汤;血虚水盛,合当归芍药散;阳虚水停,合真武汤;里虚寒偏重,合理中汤;外邪里热轻证,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胸痹见痰阻气逆,合枳实薤白桂枝汤等。本方固然药简效宏,然为使药物契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多需依据药证原则,适当增损药味。若兼便秘,加大剂生白术温中生津通便;无脘腹胀满,去行气除满之枳实;脘腹痛剧,加延胡索活血止痛;泛酸或吞酸,加海螵蛸、煅瓦楞子制酸以治标;水饮化热,加生薏苡仁清热利饮;经行或病久血虚,加当归养血等。太阴病,水饮病,其人面色往往黄暗。《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篇中有湿家的描述: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原文是说湿家的皮肤颜色如烟熏一样黄,或面色又黄又暗者较为常见。所以湿家病一般有面色黄暗的特点。当归芍药散、五积散方证也有面黄,还有麻黄类方,寒湿在表,也是面黄。茯苓饮证的面色黄,是由于中虚有水饮,寒湿在消化道引起的。使用茯苓饮要注意大便的性状。大便溏稀的可以用此方,便秘的也可用。习惯性便秘,病人没有上热的情况下,冯老常用此方,若出现腹胀、胃胀,更适合使用。茯苓饮加半夏汤用于便秘时,一般不加减,术用生白术,冯老用药较保守,白术常用18g,也有效。我们用白术往往在30g以上。半夏泻心汤有上热,用了黄芩、黄连,有口干、口苦,舌质偏红,舌苔偏浊腻。茯苓饮纯粹是中虚、虚寒,没有上热。茯苓饮还可治疗嗝逆。生姜泻心汤也可治疗嗝逆,但它是有上热的。食欲方面,半夏泻心汤证也有食欲降低,但没有茯苓饮那么显著。茯苓饮的经典原文中,“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食欲降低较为突出,不想吃饭更加明显。如果在临床上遇到这样一个病人,不想吃饭,没有胃口,若没有上热,就可考虑用茯苓饮了。或者一个有腹胀或嗝逆的病人,面色偏黄,没有口干口苦,再看看咽部、舌头,就可用茯苓饮了。大柴胡汤证也可用于治疗心下痞。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大柴胡汤的病机是胃家实,茯苓饮则是中虚,这是病机上的区别。大柴胡汤是少阳和阳明合方,有上热,有口干口苦、咽干,有咽红,舌红,有舌苔干、厚、浊,面色偏红的较多。大柴胡汤方中用大黄就是因为面红。茯苓饮证不是实证,是中虚、虚寒证。病人面色偏黄,腹部是软的。茯苓饮的腹证与胃家实是不一样的。大柴胡汤证是心下痞、胀,硬、腹部充实,按不下去。“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茯苓饮的这个腹胀、气满是虚证,是中虚、有水饮,不是实证(象大黄、大柴胡、承气汤的那种胀)。大柴胡的胀是胃胀,承气汤的胀是腹胀。实证的胀是胃家实,又硬又鼓。 陶某,女,48岁。主诉:胃胀1年。患者近1年来胃胀,多在进食后出现,有时呕吐、嗳气、口苦或口甜,诊断为慢性胃炎,经治疗未获好转。刻诊:胃胀,嗳气,纳差,口干不欲饮,颈部活动不适,背部针扎感,腰部凉,大便二三日一行,时干时稀,小便少,夜尿二三次。舌淡苔白,脉沉弦细数无力。体征:上腹无压痛。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诊断:痞满,证属胃虚饮停、气郁气逆、饮郁化热兼太阳表证。方选《外台》茯苓饮合五苓散加半夏。 处方:茯苓12g,苍术18g,泽泻18g,猪苓10g,党参10g,枳实10g,陈皮30g,清半夏15g,桂枝10g,生姜15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 二诊:患者胃胀、口干、颈背部不适明显减轻,纳食增加,嗳气减少。继服7剂,基本痊愈。 赵某,男,57岁。2010年3月17日初诊。 心下痞满、吞酸、嗳气、纳差1年余,纤维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反流性食道炎”。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诊见:心下痞满,吞酸,嗳气,纳差,口干喜饮,口苦,大便不成形,每日2~3次。无四逆。舌苔白,脉细弦。辨六经属少阳、太阴合病。辨方证属小柴胡汤合《外台》茯苓饮加乌贼骨、浙贝母方证。 【处方】 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陈皮30克,枳实10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乌贼骨10克,浙贝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大枣4枚。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24日二诊:药后心下痞满、吞酸、嗳气减轻。上方去浙贝母,加砂仁6克,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31日三诊:诸症进一步减轻,纳食仍然欠佳。舌苔白,脉细弦。上方去乌贼骨,7剂,水煎服。 上方服14剂,纳食好,诸症俱已,无不适,停药。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心下痞满,吞酸,嗳气,纳差,结合舌苔白,大便不成形,可辨为太阴病之《外台》茯苓饮加半夏方证。方中白术改用苍术,意在祛湿化饮。陈皮用30克,清半夏用15克,为冯世纶老师在本方中的常用剂量。除上述诸症之外,尚有口干、口苦,结合嗳气,脉中见弦,考虑有半表半里之少阳郁热,故合用小柴胡汤和解清热。吞酸明显,加用时方“乌贝散”(乌贼骨、浙贝母)意在制酸以治标。随着症状缓减,渐减治标之药,加用温运太阴之砂仁。方证相合,服药28剂而收全功。 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 重用半夏定眩晕田玉欣:笔者多年来治疗眩晕百余例,主要包括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意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内耳性眩晕等所致眩晕、呕吐,均重用半夏30~40g,治疗眩晕症收效显著。 案1:患者,女,48岁,1月前晨起后突感天旋地转,双目紧闭,头动、睁眼即眩晕呕吐,语言不清,急送医院,经检查诊断为小脑梗塞,并住院治疗,两周后诸症好转出院,但头部活动时仍有头晕,甚则呕吐,强迫卧床,头部不能随意活动,脘腹痞满不适,进食困难,多方医治,均以重镇之品,进行治疗,疗效不佳,方来就诊。舌苔厚腻(关键信息!),脉弦滑。 眩晕+舌苔厚腻(痰湿眩晕,选方半夏白术天麻汤,重用半夏定眩!) 处方:姜半夏30g天麻10白术20陈皮10天南星10g炒枳实15g竹茹10g钩藤20g菊花15g,牛膝12g,化痰降浊。服用5剂,眩晕大减,卧床时头部能随意运动,呕吐随之减轻,脘腹痞满已消除,进食尚可。继续服用十剂,能下床活动,呕吐止,饮食如常。 泽泻汤:中焦有饮 组成:泽泻,白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眩晕是本方的主治目标。常用于耳源性眩晕。天麻“缓眩”疗效远不如泽泻。 黄煌:该证的舌体往往特别的肥大而异乎寻常,占满口腔使人望之骇然。泽泻汤临床治疗还不止眩晕一证,还可治疗饮邪上冒所致的头痛,头沉,耳鸣,鼻塞等(《经方临证指南》)。要注意和苓桂术甘汤的鉴别。苓桂术甘汤恰恰是针对痰饮病不易速去的特点,化合泽泻汤,加味减量而成。很多剧烈的水饮上泛证,在用泽泻汤大剂控制后,如果再用则很容易出现副作用,如体虚、汗出、口干、焦虑、腰膝酸软、夜间不眠等,同时疗效并不与服药剂量呈正比。此时如用苓桂术甘汤或《外台》茯苓饮等小制其剂,缓缓收功,反而疗效更巩固,也很少见到副作用。于此说明泽泻汤药专力宏,在病急证重的情况下,更容易见功。 现代临床应用 1.梅尼埃综合征、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中耳积液、化脓性中耳炎、脑积水、脑外伤后遗症、高血压病、低血压等以头眩为主证者。 2.其他如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脂血症、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术后脑积水、泪囊炎、青光眼、飞蚊症、夜盲症、鼻炎、急性胃炎、肝硬化腹水、脂肪肝、急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糖尿病、习惯性便秘等疾病也可用到本方。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自小青龙汤至泽泻汤凡五证,皆治痰饮。小青龙汤以心下有水气为主,射干麻黄汤以喉中水鸡声为主,苓桂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以吐涎沫为主,皂荚丸以胶痰为主,泽泻汤以眩冒为主,此其大较也。

刘渡舟:上某,男,35岁。患慢性肝炎数年,右肋经常性疼痛。伴有头晕目眩而下肢浮肿,舌体肥胖,脉弦大无力。此为肝失疏泄,脾湿内盛,清阳不升所致。处方:泽泻15g,白术12g,川楝子10g,玄胡10g。三剂后小便畅利,肿消晕止,肋痛亦安。并治董某,女,32岁,头痛沉重,如带铁盔,舌体肥大,脉沉缓。处方:泽泻18g,白术9g,天麻9g。服四剂而头痛即止(《经方临证指南》)。 余国俊:徐某,女,28岁,干部,1986年2月17日初诊。患者8岁时因不慎落水,着凉受惊,卧病月余,体质渐差。11岁即患眩晕,发时头昏目眩,耳鸣,呕恶,每年发作五六次。迁延至20岁时,一游医令服铅粉18g(1日吞服6g)治疗眩晕,导致急性铅中毒。经华西医大附院排铅治疗4个月,铅中毒的主要症状消失,但眩晕明显加重。患者经常头昏目眩,甚至感觉天旋地转,不敢睁眼,眼球胀痛,视物有飘动感,耳鸣耳闭塞,手足振颤,干呕心烦。西医诊断:内耳眩晕病。曾经省市多家医院中、西医治疗。中药曾用过平肝潜阳,熄风止痉,滋养肝肾,健脾化痰,虫类药搜剔通络等法,服药达数百剂,均无显效,经常无法坚持工作。刻诊:症如上述,舌红苔薄白,脉沉细。借鉴江尔逊老中医论治眩晕的独到经验,拟诊为脾肾亏虚,风火痰上扰,试投“柴陈泽泻汤”加味:柴胡10g,黄芩6g,法夏10g,党参15g,茯苓12g,陈皮10g,甘草3g,白术10g,泽泻30g,钩藤12g(后下),菊花10g,天麻10g(轧细吞服),生姜10g,白芍12g,生牡蛎30g。 效果:服3剂,头昏目眩、眼球胀痛、干呕、心烦明显减轻;守方服25剂,诸症基本消失。曾随访2年,惟诉情怀不畅时感觉头昏,或轻微眩晕,而照服本方二三剂,便可息止。据临床观察,少阳火升,痰饮上逆的真性眩晕,其舌脉均无定体。舌苔腻,固为痰饮之征,而不腻或竟无苔者,未必不是痰饮。江老曾治不少眩晕患者,舌淡红苔薄白或无苔,补气血无效,滋阴潜阳亦不效,改用涤痰逐饮,驱风清火反收捷效。 头疼:沙某女19岁,因多次汗出后用冷水洗头,以致头疼绵绵不休。主诉--自幼体弱,食欲欠佳,面黄肌瘦,肢困乏力,舌淡苔白,脉弱无力,头疼如裹。证属脾虚湿遏之头疼。泽泻15 白术15 羌活9 甘草3。3剂病愈,再服3剂善后。 耳脓 蒋某男17岁,双耳流脓3年,时轻时重,感冒后加重。泽泻25 白术50 柴胡10。1剂病减,5剂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

茯苓18桂枝6白术9生姜12泽泻12。饮阻气逆。《金匮》“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奥田谦藏治一老人。平素健壮,嗜酒,每口饮2—3次。某年夏,腹胀大,手足瘦,腹水蓄积。大便秘结,小便少而赤浊,脉滑数,舌苔黄而干燥,渴而喜饮开水,心下痛,厌酒味。先以实证下之,与小承气汤,引起下利,里急后重,频入厕不爽,腹部逐渐增大,饮食不进。乃与茯苓泽泻汤,经4~5日诸症好转,仅30日腹膨满完全消除而愈。因气力衰,食欲不佳,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而愈,(《温知堂杂著》)。王廷富先生治一农民,男,42岁。因呕吐而丧失劳动能力。自诉:呕吐已两年多,经某医院诊为慢性胃炎。呕吐时间不定,多每天吐一次,或两天吐一次,吐出物水饮与食物混杂,有时水多食物少,有时食物多而水少,不酸臭不苦,口不干不渴不思水,精神不振,全身浮肿,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口淡无味,舌质淡苔薄白而润,脉象缓滑,此脾虚水饮之胃反证,拟以健脾利水化气散饮。处方:茯苓15g,泽泻12g,白术12g,生姜12g,桂枝9g,甘草3g。嘱服两剂,严禁生冷食物。二诊,呕吐消失,饮食倍增。又服四剂,诸症基本消失,呕吐再未发。调养一月左右已参加生产劳动(《金匮要略指难》)。 苓桂术甘汤载于《伤寒论》,第67条原文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作为治疗脾虚兼水饮的主治方剂。《金匮要略》中云:“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本方可作为治疗痰饮“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心脏病而由水气上冲所致者,刘渡舟教授谓之“水心病”,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刘渡舟将仲景含茯苓桂枝方剂称为苓桂剂群方,指出:“苓桂术甘汤为苓桂剂群方的代表,并治水气上冲。” 五苓散:千古治水第一方 五苓散证可以认为是水液代谢失衡的标志。其中的渴欲饮水非常重要。有渴感,但不喜多饮,或水入即吐。 口渴是五苓散证的主要特征。口渴而小便不利,口渴这种口渴,是口渴而不喜欢饮水,或喜热饮,或喝水以后胃内不适或有振水声。口渴,但无舌焦干燥。其次是小便不利,多指小便量少,或次数少,甚至完全没有。这种情况多见于急性吐泻的疾病中。在慢性病症中则为小便次数偏少,并多见浮肿倾向,如下肢浮肿、面部浮肿或浮肿貌等。 除口渴而小便不利外,五苓散证常常有一些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比如头晕、头痛、心悸或腹部的上冲感、肌肉跳动或痉挛、自汗等。而入水即吐,口渴而腹泻,口渴而汗出,口渴而头痛眩晕,口渴而烦躁,口渴而动悸,这都是五苓散证的指征。 这种口渴,是口渴而不喜欢饮水,或喜热饮,或喝水以后胃内不适或有振水声。口渴,但无舌焦干燥。其次是小便不利,多指小便量少,或次数少,甚至完全没有。这种情况多见于急性吐泻的疾病中。在慢性病症中则为小便次数偏少,并多见浮肿倾向,如下肢浮肿、面部浮肿或浮肿貌等。 五苓散治疗腹泻最有效。五苓散原方对婴幼儿腹泻、抗生素腹泻及呕吐有效。化疗后腹泻,常配小柴胡汤。 日本医家多用五苓散治疗扁平疣、黄色瘤、脂溢性皮炎脱发、多形性红斑、水痘、带状疱疹、顽固性湿疹、手足的水疱性湿疹等皮肤病。其着眼点是皮肤渗出明显或有水疱。 很多眼病出现畏光、视力模糊、头痛头晕、走路不稳等症状,这就是五苓散证的“眩”。现代有用五苓散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的报道。 是治疗水逆证专方。水逆证多见于急性胃肠炎、妊娠呕吐、醉酒呕吐等。幽门狭窄出现吐水口渴,脱水面容也有使用本方的报道。有些新生儿呕吐、溺水后呕吐等也可见到此证。 现在我们用这个方子治疗以口渴、吐水、汗出、腹泻同时小便不利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治疗面非常之宽,已不仅仅局限于古人治疗“水逆病”这一点。所以后世把这张方扩大也可以用来治疗其他病,如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肝硬化腹水,以及胃肠炎水泻、胃动力不足、眩晕、盗汗自汗、妊娠呕吐及减肥降脂等。 脂肪肝、高脂血症多表现为大便不成形,次数增加或腹泻,而且很多人多汗、口渴,与五苓散证相符。一般用粉剂,也可以用汤剂。大多脂肪肝患者嗜酒,所以,酒后必服五苓散。 只要是体腔内积液,不仅是肝硬化腹水,另外如心包积液、脑积水、关节腔积液、胸腔积液、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胃潴留、睾丸鞘膜积液(水疝)、肾积水、羊水过多等,都有用五苓散的机会。 它能调节细胞及血液之水分,缓解因渗透压降低所致之抗利尿作用。尤其对于本方证血液中之水份;血管外之水分,即体腔及组织内水分平衡被破坏时,组织及体腔内有多余之水分,血液浓稠不能滋润时,本方有调节作用。五苓散能将胃内及其他体腔腔管外之水分送入血中;滋润血液而止口渴;血液滋润则自能利尿,也能除烦安眠。"(《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1983)。 五苓散的配比应为猪苓9,泽泻15,白术9,茯苓9,桂枝6。黄煌经验用量:猪苓20克、泽泻30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桂枝15克。 五苓散与猪苓汤的区别在哪里? 两方均有茯苓、猪苓、泽泻,都可以用于小便不利。但两者方证有别。猪苓汤主治淋证,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尿路结石等。陈宝田认为慢性肾盂肾炎患者,长期应用抗生素,尿中仍有红细胞、腰痛、口渴、小便不利者,应投五苓散。急性肾盂肾炎和急性膀胱炎患者,具有明显的口渴、少尿、或发热时,为五苓散的投药指征,尤以膀胱剌激症状改善最快(陈宝田《经方的临床应用》,广东科技出版社,1985)。一些长期使用抗生素而无效的患者,可以服用五苓散,并加上猪苓汤。 真武汤:芍药9茯苓9白术6生姜9附子9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舌淡胖苔白。 附子汤:芍药9茯苓9白术12人参6附子15。治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 苓桂朮甘汤 病机:痰饮,痰饮停蓄中焦 病位:中焦 药味:四味药,苓桂朮+甘草 水逆情况:反映在中焦向上,心悸,头晕目眩 用药:偏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基础,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所以用甘草,甘草桂枝,温补结合;没有强调小便不利,没影响道下焦气化。 五苓散 病机:外邪入里,循经传腑,导致水饮停蓄下焦(蓄水证),影响膀胱气化,小便不利。 病位:下焦 药味:五味药,苓桂朮+泽泻、猪苓 水逆情况:脐下动悸,水逆,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偶而咳嗽,吐涎沫,头眩都可发生。 用药:下焦,所以不用甘草。(甘草使药性缓流中焦)用泽泻、猪苓渗湿利水,因为小便不利 ◆甘草容易使得药性缓流中焦,五苓散病在下焦,所以不用甘草用泽泻、猪苓,苓桂术甘汤病在中焦,所以不用泽泻、猪苓用甘草。这里随着证候的不同,用药变化很巧妙。 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都有利水功效,但真武汤属于祛寒剂,温阳利水;苓桂术甘汤属于祛湿剂,温化水湿。真武汤重在温阳,用于肾阳虚,苓桂术甘汤重在通阳,用于脾阳虚。 ——————————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治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阳虚水肿,腰痛酸重,四肢厥冷。 马家驹:在《伤寒论》中,仲景常用的温阳药物有附子、干姜。附子不仅可以用于里证,亦可以用于表证。里证虚寒的,仲景多用干姜温阳,而用于解表方剂的温阳之品却是附子。因附子辛温,能通达上下,可升可降,可表可里。从《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可见,附子既可以配伍里药温壮里阳,亦可配伍表药以温助表阳。所以,麻黄附子甘草汤的病位,不一定是里证。……只要外邪尚未影响到胃肠功能的改变,没有出现便溏、腹痛等里阳虚证,即可以认为无里证而是单纯表证。因有表阳虚弱,所以用附子甘草温阳解表,而非用来温助里阳。 张XX,女,23岁,铁路工人,1975年6月16日初诊。全身浮肿、尿少已五日。半月前感冒,咽喉痛,发热恶寒,近五日来尿少,腰痛,眼睑及两腿浮肿,日渐加重,纳呆。尿常规:蛋白(++++),白细胞(++),红细饱(++),管型(+)。查体:两脚极度浮肿,内外踝看不见,皮肤发亮,皮肤皱纹消失,不能穿鞋,眼睑浮肿。舌淡,边有齿印,苔白滑,脉关滑,尺沉紧。印象:正水。辨证:少阴太阳两感。治则:解表温里,化气行水。处方:麻黄9克,炮附子3克,炙甘草6克,服头剂后,夜间小便一痰盂,小腿和足部浮肿消去大半。服三剂后,浮肿全部消退,纳增,尿常规化验正常。追访一年无复发。 贾x,男,35岁,干部,1982年11月3日初诊。腰痛,眼睑浮肿、发热恶寒、怕冷、小便时尿道疼痛已三天。三年前曾患浮肿,尿常规:蛋白(+++),有红白血球,当时诊断为“急性肾孟肾炎”,经治疗症状消失。三天前曾患感冒,咽喉痛,眼睑及小腿有轻度凹陷性浮肿,小便时尿道痛。尿常规: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舌苔薄白,脉关滑、尺沉紧;印象:水肿。辨证:素体阳虚,气化不利。治则:助阳解表,温经利水。处方:麻黄9克,炮附子3克,甘草6克,服三剂后,浮肿、尿痛,腰痛消失;尿常规化验正常。 骨外伤 关XX。男,22岁,工人,1984年8月29日初诊。十天前自马上摔下,二日后全身浮肿、腰痛,尿常规:蛋白(+++),红、白血球各(+)。舌薄白,脉关滑、尺沉。印象:水肿。辨证:肾阳受损,不能制水,治则:温肾助阳。处方:麻黄9克,炮附子3克,甘草6克,竹叶12克,白茅根 30克,三剂。4月2日复诊,浮肿减退,腰痛缓解,有轻度恶心,尺脉沉。继服初诊方去竹叶、白茅根加枳实9克,竹茹12克,三剂。4月5日三诊:全身浮肿基本消失,纳增,腰痛减,全身较前有力,又继服二诊方三剂后,浮肿退,腰痛止,尿常规化验正常。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细辛各二两,附子一枚(炮) 桂枝生姜通阳行气,甘草大枣补中健脾,麻辛附子温经散寒,以逐水饮。合之可通阳散寒,补中逐饮。 肺心病 外邪犯肺,则肺失宣降,发为咳嗽。肺病日久,必传脾肾。因水湿内停,久而成痰成饮。痰饮上泛,咳喘加重;水湿泛滥,则全身浮肿,肾虚不纳气,则气短。肾虚则龙火亏虚,客邪乘虚凝结于胃,则为心下坚,大如盘。病久正虚,外邪易侵,引动伏饮,则反复发作,缠绵不已。 杜XX,男,53岁,干部,1980年11月13日初诊。咳嗽、气短、心悸、多痰、浮肿、不能平卧已一年。“慢性气管炎史”已十年,每年秋季发病,至夏季好转,反复不已。自去冬加剧,咳喘、心悸、纳呆、脘憋,活动后更甚,经常服氨茶碱、双氢克尿噻、西地兰等。X线检查发现右心房心室扩大,肺气肿。心电图:不完全性右束枝传导阻滞。查体发现上腹部波动明显,肝界锁骨中线肋下缘三横指,有压痛。全身浮肿,以下肢较重,两肺均有干湿性罗音。舌胖色淡,苔薄白,脉两尺沉紧。印象:痰饮。辨证:肺肾阳虚,痰浊壅盛。治则:温阳补中,散寒逐饮。处方:桂枝9克,生姜9克,甘草6克,大枣3个,麻黄6克,炮附子 3克,细辛6克。服三剂,咳喘减,尿量增加,浮肿减轻,食量稍增(日量可达三两)。继服九剂,病情显著好转。浮肿基本消失,喘咳大减。已停服西药,能平卧,纳增。肝脏下界,在肋下缘二横指,压痛消失。继服前方十五剂,能作轻微劳动,活动后不再喘咳,纳增(每日六两)。肝界锁中线肋下缘一横指,全身浮肿消失,上腹部波动消失,追访二年无复发。 ————————

越脾汤:以宣肺利水的麻黄、清热降火的石膏、健脾和中调营卫的生姜、大枣和甘草组成。主要作用是宣肺祛风利水,清降郁热,适用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郁热内蕴、水道不利所致的水肿。证见发热、汗出、恶风、肢体头面浮肿、小便不利、脉浮等。 现代医学将其用于治疗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紫癜性肾炎、特发性水肿等症。 防己黄芪汤:以祛风利湿通痹的防己、益气固表的黄芪为主,配伍健脾燥湿的白术及调和营卫的生姜、大枣及甘草组成。主要有益气健脾、利水消肿作用,兼有祛风通痹止痛之功,主治风水表虚证,即表虚不固,风湿之邪侵袭肌表而致的风水、风湿证。证见面肢浮肿、小便不利、汗出恶风、身重、舌淡苔白、脉浮等。 现代医学将其用于治疗特发性水肿、急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风湿性心脏病、痛风、肺心病等症。 防己茯苓汤:侧重于通阳利水。由益气行水的黄芪、防己、茯苓、甘草与温通阳气的桂枝组成,其益气健脾之力较弱,通阳利水作用较强。主治皮水兼阳虚证。证见四肢浮肿,不恶风寒,其肿势较防己黄芪汤为重。现代医学将其用于治疗妊娠水肿、肾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肝硬化腹水、慢性肾功能不全、肺心病等症。

———————— 《临证实验录》闫云科治水肿: 小青龙汤证: 邢某,男,58岁。体素康健,近因肾炎住院,治疗半月。水肿不退,血压170/110mmHg ,尿检蛋白+++。1980年3月14日要求会诊。初外感于寒,继而头目水肿,渐及全身,至今肿势仍盛。胸满咳嗽,痰涎清稀,短气不得卧,腹中胀闷,饮食不思,大便不畅,小便不利,下肢不温。舌质淡红,苔白而腻,因臂掌皆肿,脉象难名浮沉,仅知缓而有力。 观其脉症,此为风水。由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致水气泛滥,为肿为喘。治当宣肺利水,求治水之上源。拟:麻黄10g 杏仁10g 紫苏10g 大腹皮15g 白术15茯苓15g 泽泻15g 二剂。忌盐及高蛋白食品。 二诊:肿势不退,仍胸满咳喘,痰多清稀,倚息难卧。 询知不汗出,恶寒发热,虽不甚剧,然自病以来始终未停。苔仍白腻,脉象有力。 综观脉症,本案言风水不若言支饮为妥,虽风水支饮,有如兄弟连襟,病因相近,皆由肺气郁闭,转输失权所致,然其病位、症状则相异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其治疗,仲圣列有葶苈大枣泻肺汤、十枣汤、小青龙汤等,本案外有表邪,内有水饮,显属小青龙汤证。拟: 麻黄10g 桂枝6g 白芍6g 半夏15g 干姜6g 细辛6g 五味子6g 炙草4.5g 一剂 三诊:翌晨查房,患者喜形于色。谓药后汗出甚多,小便通利,水肿大减,顿觉呼吸畅快,咳喘减轻,可安卧床枕,知饥思食,查尿蛋白±。因微有寒热,原方再进一剂。 按:水肿一证,多由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三焦气化失调所致。临床以脾不制水,肾失开阖为多见,肺失通调次之。本案之水饮即源于肺也。然第一次立法,既宣肺表散,复利水化饮,本不为错,何以不效?曰:本病起于外感风寒,因有水饮宿疾,致寒饮相激,发而为患。宣肺化饮,本属恰当,然处方化饮重、宣肺轻,帅弱将强,喧宾夺主,是以不效。且饮为阴邪,得阳则运,故仲圣有温药和之之训。而方中化饮之品,性皆甘淡,缺少辛温,亦为不效之因。 刘某,女,24岁。水肿一年余,以面睑、,足跗较显,按之凹陷,晨起尤甚,胸腹憋胀,化验尿液正常。自诉健脾补肾、渗湿利水之剂多服无效。今面色有神,腰不酸痛,纳便正常,知病不在脾肾。窃思,水湿代谢,多责肺、脾、肾三脏,脾肾无过,当寻水之上源。遂顺藤摸瓜,果有经常感冒,鼻塞,眼痒,咳嗽,多嚏等肺气不宣之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云:“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肘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诊脉不浮反沉,乃肤肿脉陷故也,治当舍脉从症,宣肺利水。考开鬼门方,以越婢汤及越婢加术汤为首选,乃外有风邪,内有郁热之治方。本案不恶寒,不发热,口苦,舌苔黄腻,可知表邪不著而湿热较盛,如是则不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更为恰当。拟: 麻黄10g 连翘10g 赤小豆30g 茵陈30g 桔梗10g 桑皮15g 杏仁10g 茯苓15g 三剂 二诊:尿量增多,水肿、腹胀减轻,仍咳嗽,鼻塞。效不更方,原方三剂。 三诊:水肿消失,鼻时通时塞,肺气壅遏之症尚存,嘱守方续进三剂。 小柴胡汤证 李某,男,26岁,工人。长期饮食无规律,脾胃暗伤而不自知。某日夜班归来,眼泡浮肿,自视纤芥之疾,未予介意,继而水肿遍及全身,始就诊。诊断为急性肾炎。住内科治疗,经抗感染、利尿等治疗,蛋白尿+++持续不降,要求会诊。水肿不盛,然压之凹陷。询知倦怠乏力,胸胁胀满,胃纳不馨,恶心欲吐,小便不利,大便二三日一行,口干。口苦,不欲饮。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沉弦。 观其脉症,证属湿热蕴结,三焦决渎失职。而调三焦,司气化,莫过于小柴胡汤。拟: 柴胡12g 黄芩10g 半夏15g 党参10g 甘草6g 枳壳10g 桔梗10g 生姜10片二剂。忌盐、蛋肉等高蛋白食品。 二诊:水肿消退,胀满减轻,恶心不再。发热心悸,动则汗出,此正虚候也。原方加茯苓15g ,黄芪15g ,三剂。 三诊:胃纳增进,胀满消失,二便正常,尿检蛋白阴性,时仍自汗。拟四君子汤加黄芪善后。并嘱饮食规律,勿饥勿饱。 按:《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难经,三十一难》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诸凡呕吐不食,下利便秘,二便不调者,皆系三焦失调。仲圣《伤寒论》230条云:“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是方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和顺。本案仅服五剂即愈,足见其调和气机、通利三焦之功不同凡响。 五苓散证 张某,女,7岁。素日饮食不节,加之玩耍坐卧于湿地,时已仲秋,闷热不减盛夏,其脾阳受困,由斯可见。晨起,睑下肿如卧蚕,全身亦肿,小便减少,大便稀溏,纳谷不思,神疲嗜睡,舌淡嫩,苔薄白,脉缓无力。化验小便:尿蛋白++,红细胞++。 观其脉症,知系脾虚湿盛。《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则土不制水,致其泛滥成灾。 治当补中健脾,温阳化湿,即喻昌崇土填臼之谓也。拟五苓散加减: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 桂枝3g 泽泻10g 茅根10g 三剂。忌盐及高蛋白食品。 二诊:小便增多,水肿已散,胃纳增加。化验小便:蛋白一,红细胞+。原方三剂。 三诊:诸症悉已。尿常规检查已正常。因服药艰难,嘱其饮食起居予以调理。 按:《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肺、脾、肾三脏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本案为脾不运化,水湿泛滥,故予培土制水,砥柱中流,则水自可归川。且饮为阴邪,得阳始运,故用温药治之。然亦有阴虚水肿,如猪苓汤、济阴汤证者。不可不知也。 真武汤证 郝某,女,11岁。晨起头面浮肿,未予介意,继续上学读书。逾五日,肿势益盛,其父陪同就诊。望其头面肿盛,肤色不红,二目炯炯,精神尚佳,舌淡红,苔薄白。询知小便不利,四末逆冷,身不热,反恶寒。脉象沉缓。化验小便:蛋白++,红细胞+。 小儿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极易遭受邪气,侵袭。病前迁居新房,居室潮冷,寒湿之气乘虚而人,损伤脾肾,土不制水则水势泛滥,肾阳被淹而聚水为患。治当温肾阳,启胃关,崇土制水。真武汤可水中取火,鼓动肾阳以消阴翳,倘火旺土健,则水自可归川。拟: 附子6g 白术15g 茯苓10g 白芍6g 生姜6片二剂。并嘱忌盐、肉蛋等高蛋白食品。 二诊:水肿减轻,仍四末发冷,身恶寒。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弱。尿蛋白+。药已中病,法不可更。 附子6g 白芍6g 白术15g 茯苓10g 生姜6片党参10g 三剂 三诊:尿蛋白一,水肿完全消退,身体一如往昔,患儿急欲上学,嘱原方再服三剂。 六味地黄丸证 张锡纯云:“水肿之证,当详辨其阴虚、阳虚,或阴阳两虚。阳虚者气分亏损,可单用重用黄芪;阴虚者,其血分枯耗,宜重用滋阴之药。”徐某,28岁,东曲农民,1980年8月12日初诊。两年前患急性肾炎,住本院治疗痊愈。近因农忙挥汗赶日,疲劳过度,致水脏不能制水而泛滥肌肤,初以面目为甚,后渐蔓延全身。尿检:蛋白++++,白细胞+红细胞++,管型++。诊断为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患者不愿住院,求服中药治疗。 患者全身水肿,尤以头面为甚,腰困无力,头晕目眩,午后较甚,胃纳尚可,惟食后腹胀,大便一日一行,小便不利,口苦。舌尖红赤,苔薄黄,脉细弱。虽《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有“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之说。然本案不恶寒发热,无鼻塞咳嗽,显非发汗所宜。头晕目眩,腰酸脉细,知系肾阴虚损,水饮泛滥。治宜滋阴补肾,清热利水。拟六味地黄汤加味: 生地24g 山药12g 山萸12g 丹皮10g 茯苓10g 泽泻10g 车前子15g 牛膝10g 茅根30g 三剂。忌盐及肉蛋食品。 二诊:小便增,腹胀减,水肿呈消退之势,口干渴。时欲饮,舌脉同前,守方续服。 原方三剂。 三诊:头晕,腰困减轻,大便溏泻,日五六行,其腹不痛,为水饮外出,正复邪退之象;仍口渴思饮,动则气短,乃气阴并亏之候。拟: 生地24g 山药12g 山萸12g 茯苓10g 泽泻10g 黄芪30g 苍术15g 茅根15g 车前子15g 三剂 四诊:尿检: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面瘦纹显,水肿完全消退,腰已不痛,口苦口渴亦轻,惟仍眩晕短气。阴津回复一分,病邪退却一分。滋阴清热,继续进之,并佐平肝潜降之品以除眩晕。拟: 生地24g 山药12g 山萸12g 丹皮10g 白芍15g 石决明15g 龙牡各30g 石膏30g 龙胆草10g 五剂 五诊:眩晕、动则短气基本消失,精力充沛。尿检各项均正常。嘱服六昧地黄丸善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霉素片主治什么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