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孩子吧?

导读:每位家长都在头疼自己的那个“熊孩子”,打过骂过却不见成效,难道孩子真的“没救”了?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救救孩子?还是先救救你自己吧

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你是树根,孩子是花朵。

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

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问题在孩子上身的“开花”。

孩子是你的投射影幕,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是你自己问题的内在投射。

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

家长意味着“头脑”,孩子代表着“心”,当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现问题时,那是“头脑”出了问题,“心”一直健康,心怎么可能有问题呢?

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那是你问题的投射。

如果没有你的角度、判定、认为,你眼中会有有问题的小孩吗?

如果你眼中有有问题的小孩,那是谁的问题?谁制造出了一个有问题的小孩?

是你,你创造了一些问题概念,然后你投射在孩子身上。

是你眼花把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看成了一块丑陋的石头。

如果你看到你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要寻找他的问题,先反过来,在你身上寻找问题。

如果你看到影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到投影仪的镜头上有没有问题。

你自己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

如果你是有一个恐惧的家长,你肯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

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的问题就越多。

如果你越恐惧,你越倾向于去把握住某种东西,以让你自己有安全感。

通常小孩都是自由的心,他们像水一样流动,他们很难被掌控,这使越想抓住、越想驾驭、越想掌控的你,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

每个小孩都像一条活生生的龙,一个恐惧的家长是无法骑得住他自由翱翔生命的天空。

当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的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

小孩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真是这样吗?

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小孩,这是真的吗?

当你是一个完全无惧的父母时,你的孩子才能天然成长。

人们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长大以后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

如何才能使一个小孩长大以后,呈现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

如果一个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样子成长,他长大以后的智慧和能力将会最大化。

但是如果不是那样,而是你特别有意识的去培训或训练他,成年以后,或许他在某方面的技能或能力不错,但是他的智慧心将发挥不足。

如何才能让一个小孩天性成长?

当你是一个完全无惧的家长时。放一小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成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马的主人可需要多大的无惧的心啊?

他会担心小马在他的道路上会不会遇到这危险,会不会出现那问题;

他会担心,这样的任着小马,它以后怎样,它长大会如何,等等问题。你怎么敢于撒手你的小孩?

在一个小孩的自由形态上,可以看出一个家长无惧的心到底有多大。

不是像老天一样大胆的人,他的小孩无法享受那纯然无边的天空大地。

人们往往把知识多当成有智慧,这是个错觉。

在这个错觉的影响下,人们都期待自己的知识多、都拼命的往自己的头脑里装知识,这也导致他们的教育模式是这样。

家长们在在自己身上的“希望”过期了以后,他们把曾经对自己的“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

他们希望自己的小孩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何做到?

往他脑子装更多的知识呗。

如果一个小孩在四岁时就能识别二千个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我们就以为他很聪明。

你只不过是在往一台电脑的硬盘上,多储存一些数据而已。

智慧是一种空盈的状态,而不是一种满实的状态。

过多的知识只能使一个副头脑变得狡猾,而狡猾并不是智慧。

电脑能够随时调度出千万知识信息,但电脑并不是一个智慧的人脑。

对于人来讲,智慧不取决于他里面的有,而取决他里面的空。

当他里面空的部分越多,他的越用知识的空间和能力就越大,犹如电脑的硬盘和内存里越有更多的空白,它的运行速度就越快一样。

教育你的小孩,给予他有,更保留他的空,不要把他填的太满。

如果你把他的头脑填的太满太实,犹如一个瓶子被塞的太硬太实一样,它那里面的空成为死空,这样一个小孩的智慧就发挥不出来了。

知识教育是一种有的教育,智慧教育是一种空的教育,记住保留给你的小孩更多的空而不是有——请重视智慧教育胜过知识教育。

宇宙里只有一个“心”的问题——而且是你自己的心。

原来的宇宙是没有问题的,那是一个无问题的宇宙。

如果你在宇宙中发现了问题,那问题一定是“心”的——而且只是你自己心的。

当心不向宇宙投射问题,宇宙怎会生出自己的问题?

如果在你宇宙中发现了问题,那问题一定是你的——因为宇宙没问题,而你又是透过你的心来看到宇宙和问题的,因此那问题只能是你的。

我处在一个没有问题的世界,如果你处在一个问题重重的世界,那么,反诸向内,去探究你的心。

问题一定出现在那里,是投影仪出问题了。

心就是一台投影仪,如果你在生命的画面上看见了问题存在,那么那看一看你的投影仪吧。

如果你发现在孩子教育上存在瑕疵,解决的方式一样:去先看看你自己的投影仪,然后再检查别人的投影仪吧。

这才是解决问题正确有效之道呢。

在我看来,教育是一种自醒,是一种人类的自醒,一种你的自醒。

在完成自身生命圆满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桥,踩着这座桥,你回到了你自己。

在实现孩子圆满的过程中,你圆满了你自己。

孩子是你的投射之物,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在实现孩子的圆满之中,你必圆满你自己。

同样的道理,你在圆满自身的过程中,你小孩也必圆满。

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结果,内在世界给予外在世界它美好的能量。

藉着你有一个小孩和教育他,在你自己身上下功夫吧,以此来实现整个存在的圆满。

教育是一种自醒的途径,向外劝导你的孩子,向内劝导你自己。

}

今天和大家说一个恐怖故事——洗!脑!广!告!又!来!了!这次是易车。

它以“价格全知道 买车不吃亏”为核心沟通点,让自家首位明星代言人沈腾在TVC中疯狂重复“易车全知道”的广告语:

没有一丝丝防备,易车还承包了分众传媒全国的电梯资源,在一天内循环播放TVC,算下来高达5000多次!

一天读10遍要连续读一年半才能读完!……疯了吗?!

洗脑广告令人神烦、一出现就被diss到体无完肤早就是不争事实,类似“洗脑广告滚出广告圈”的烦躁呐喊也一直不绝于耳。

尤其那种将特定内容在特定时间段、特定空间重复传播,堪称“超(级烦的)叠加”,简直让人抓狂又崩溃。

拿易车来说,就是“特定内容(洗脑TVC)+特定时间段(一天内)+特定空间(全国分众传媒电梯)”的投放策略,他们以为会产生“1+1+1>3”的“超叠加效应”,能迅速触达目标用户心智、从此牢牢抓住用户再也不分离。但我只能说,呵呵。

易车,你不知道有人把洗脑广告比作“核武器”吗?啊?(对受众)杀伤力巨大!破坏(营销)环境!!

(给品牌)留下各种后遗症!!!让人闻风丧胆、敬而远之!!!!

易车到底哪里自闭了要拍这么费力不讨好的洗脑广告?安安稳稳拍一支有想法、有情感的广告不好吗?

广告的真正魅力在于它是多元的,而不只是肩负着“生硬枯燥地传播信息”这一种单调的使命啊!

就像很多品牌都在尝试拍摄不洗脑的广告,又叫“创意广告”——这里的“创意”可以广义理解为“包罗万象”,

通过丰富的巧思内涵和表现手法,传达除品牌核心信息以外的更多思想和情绪。

它们像一面镜子,能折射出我们的生活,表达我们的情感和思想,引领我们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甚至可以带给我们审美层面的享受、心灵层面的慰藉、精神层面的启发。

而绝不是重复同一个动作、同一句话!

今天就简单和大家聊聊丰富生动的创意广告,它们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01让你拍案叫绝的广告想法好,点子妙

看到这类广告我们会忍不住说:这创意不错!这idea太牛了!

这便是狭义上的“创意广告”,能制造各种出其不意的惊喜。尽管这些创意并非“头一次”或“独一份”,但只要运用得当,就能为品牌赢得用户好感。比如支付宝专门为花呗拍摄的广告。

那个我们几乎天天见的Logo竟然活了,还上演了一出花呗Logo贫嘴说相声的好戏,十分魔性搞笑。

还有邮政储蓄银行信用卡推出的#周六见#系列广告。将熟悉的生活场景用戏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夸张又不乏真实,再加上密集的笑点加持,让人边笑边点头。

02擅长调动情绪的走心广告创作走心,也能走进你的心

一说走心,往往就连着催泪。事实上走心广告的优势不只煽情,它更厉害的地方在于能精准打到我们的各种痛点,从而形成一种“我懂你”的情感共振。

在这种氛围下,品牌和用户自然就合为共同体。如此,用户便卸下对广告的防备,对品牌敞开心怀。比如过年期间疯狂刷屏的《啥是佩奇》。

乡村爷爷和城里孙子之间的代沟,是当下不少家庭面临的相处困境;而爷爷用鼓风机亲手做的硬核佩奇,则拍出了“只要孙子想要,爷爷都尽力满足”的祖孙亲情。相信当时不少人看到最后眼睛都湿了。

方太这支讲述亲子情感的广告同样动人。以女儿从小到大的视角,配以文案叙述父母从不间断的爱和忧,戳中了家有女儿的父母,也勾起了女儿对爸妈的思念。

广告最后落脚到“只要健康、平安就好”,既说出了天下父母的心声,也关联到产品消毒柜——柜在安心。

03真实感强烈的半纪实类广告让我们从中发现自己、读懂社会

所谓“半纪实”,是指广告创意多取自真实人物或事件。经过加工渲染后,能引起大众对某一群体或某一社会现象的关注讨论,不少公益广告就是这个路数。

品牌能透过这类广告向用户传达思考、展现担当,使之直观感受到品牌的深厚,从而强化彼此联结。奔驰拍摄的《She's Mercedes - 听她说》,正契合当下关注女性力量的社会热潮。

印象中汽车广告主角多是家庭或男性,而奔驰将目光转向女性,运用自然风格的镜头和细腻笔触,呈现出新时代女性的多彩生活和内心世界,收获了大批女性用户的好评,也让我们看到奔驰柔软的另一面。

滴滴出行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最后一公里》则引得我们深思,在提高乘车防范意识的同时,是不是也渐渐失掉了相信他人的能力。

广告用解密的方式,将“司机师傅为何提前一公里结单”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这种“善意会传递”“好人有好报”的故事,也安抚了浮躁的社会和缺乏信任感的我们。

▼好广告是有生命力的。

创意广告正是一种有生命力的、自己会说话的广告,它能说到人心里去。

因而也更具有分享和传播价值,能为品牌注入更多精神内涵。然而易车、包括之前的马蜂窝、BOSS直聘、知乎等品牌发布的洗脑广告,可以说是一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烂招,它为品牌博回的关注和讨论中,不知道有多少人嗤之以鼻。

作为消费者,我们衷心希望品牌们少拍洗脑广告,能呵护下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考虑下我们的感受。作为营销人,我们更加衷心希望品牌们少拍洗脑广告,能给广告行业多积攒些好印象好口碑。多拍一些优秀的创意广告,能让很多年后看到的人依然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的广告拍得真好。#话题#易车这个洗脑广告你怎么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救救可怜的孩子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