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38°-39.9°成都一个月天气了,在成都省医院什么检查都做了骨髓穿刺也做了胃肠镜也做了就是没有找到病因

我怀孕三十九周了,这个时期会不会出现早产的啊,我要做些什么准备啊?-亲子问答-大众点评网
我怀孕三十九周了,这个时期会不会出现早产的啊,我要做些什么准备啊?怀孕三十九周生产不算是早产,一般宝宝提前两周出生或者是推迟两周出生都是很正常的。热门问答
(C) dianp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 。15天前起了成人水痘,前4天高烧38~39.9度,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15天前起了成人水痘,前4天高烧38~39.9度,后来水痘发出后慢慢减退了,可是还是持续低烧,昨天(就是第14天拔牙了,没有任何不适现象发生),今天(第15天又低烧了,这是什么情况呀?:
医生回复(1)
指导意见:多种疾病会引起低烧。发烧是一种症状,风湿、结核、慢性炎症、免疫力低下等疾病都会引起持续低烧;长期心理紧张、情绪不稳定也会引起体温中枢紊乱,造成不明原因的持续低烧。身体的任何系统出现问题都可能引起持续低烧。低烧的原因通过血、尿、便等常规检查很难查出,有些因细菌感染的疾病引起的低烧,要通过细菌培养才能发现。乱用退烧药,还有导致白细胞下降、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危险.体温38℃以上时,才应考虑使用退烧药.持续低烧应尽早就医,应及早进行全面检查。
一些恶性肿瘤早期或细菌感染早期的症状也是低烧。建议你到医院做相关检查,以避免引起发烧的病因恶化。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段明辉大夫本人发表
持续发烧 意识模糊,已做骨髓穿刺 不明原因持续发烧
状态:就诊前
使用付费咨询服务
患者1***购买了大夫网络咨询(60元/3条回复)
状态:就诊前
希望提供的帮助:
请段医生查看骨髓细胞形态检查报告并提供意见,希望能到协和医院得到您的救治。
所就诊医院科室: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内科
用药情况:
药物名称:布洛芬混悬液
服用说明:持续发烧近三个月,住院三次,原因未查明,已做一次骨髓穿刺,医院要求再次做骨穿,请段医生帮忙诊断救治病人。现病人已出院10天,每隔一两天发烧至38-39度,发烧时病人意识模糊
检查资料:
病人71岁女性?
单凭这个骨髓结果无法得出任何结论。
段明辉大夫通知出停诊:因出差,于日(周三)至日(周四)、日(周一)至日(周二)停诊,请周知。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疾病名称:持续发烧&&意识模糊,已做骨髓穿刺&&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段医生查看骨髓细胞形态检查报告并提供意见,希望能到协和医院得到您的救治。
病情描述:从2016年12月中旬开始持续发烧,体温38°-39°发烧时意识模糊,已经住院三次,各项检查都已做过,匀未查出发烧原因,先病人已经出院10天,每隔1-2天发烧一次,发烧时吃布洛芬混悬液2-4个小时退烧...
疾病名称:头疼持续发烧不退医院检查检查不出原因。&&
希望得到的帮助: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烧。如果明天骨髓穿刺检查不出原因,那还怎么办?
病情描述:头疼,持续发烧不退。医院里检查不出什么原因。今天做骨髓穿刺没有抽出脊液,明天继续做。年轻的时候得过肺结核,这次做检查,说原来的老地方有点起毛了。但是用了结核的药还是没降下来,就是头...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宝宝持续发烧27天,骨髓穿刺检查增生性贫血,这是什么病?好治疗吗,宝宝现在7个月,谢谢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宝宝持续发烧27天,骨髓穿刺检查增生性贫血,这是什么病?好治疗吗,宝宝现在7个月,谢谢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疾病名称:白细胞低持续发烧骨髓穿刺失败&&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医生帮忙诊断下该怎样治疗,现在全家人都很急,因为两次骨髓穿刺都失败了,入院的医...
病情描述:老人82岁,近期间歇性持续高烧,浑身无力,入院打针10天一直没有效果,骨髓穿刺做了两次,均失败,年初曾经得过肺水肿
疾病名称:肺间质化&&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医生给我一些治疗上的建议
病情描述:持续发烧,已经住院20多天,各项肺部检测均测,无明显异常。现在扔找不到发烧病因。
疾病名称:不能说话,意识模糊,看不懂文字&&
希望得到的帮助:医院做了骨髓和核磁共振各项检查都说正常,无法确诊
病情描述:感冒,头晕,全身无力,说话不灵活,忘记东西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段明辉大夫的信息
急性白血病,慢粒,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贫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瘤,Castleman病,POEMS综合征,再障,木...
段明辉,男,主任医师,擅长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贫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瘤,骨髓增殖性肿瘤(骨髓纤维化、真...
段明辉大夫的电话咨询
90%当天通话,沟通充分!
血液科可通话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副主任医师
武汉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肿瘤医院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武汉同济医院【分享】有些发烧是重病的信号 - 全科医疗专业讨论版 - 爱爱医医学论坛
查看: 20154|回复: 2
【分享】有些发烧是重病的信号
阅读权限13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有些发烧是重病的信号
发烧是疾病的常见症状,有时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有时病人发烧预示疾病趋于严重,甚至已达病危程度,应引起高度重视。
&&持续不退的高烧 持续数天的高烧(39℃以上)使人体内抵抗力大大削弱,病情可变重。
&&高烧突然骤降 如果病人高烧突然降至正常温度以下,同时出现浑身发凉、疲惫不堪等时,说明病情已发展到新的严重阶段。
&&卧床不起的高烧 如果病人发烧不久就感异常疲劳、精神极差、滴水不进、卧床不起,说明患者抵抗力极差,病情十分危重。
&&发烧伴异常消瘦 发烧后消瘦明显,甚至连走路也走不动,短时间内异常消瘦,提示体内有较重的病变。
&&发烧伴尿量显著减少 如果发烧病人尿量很少,一天一夜仅有500ml左右或更少,且有恶心呕吐症状,提示肾脏已受到损害,病情相当严重。
&&发烧伴有身上长疮 发烧病人遍身长疮,可能是严重的细菌,细菌在血液中到处扩散的迹象,应谨防发生败血症。
&&发烧伴神志不清 发烧病人如神情淡漠,说话不清,或说胡话,烦躁不安等,说明病情已影响到脑部功能,再发展下去可能导致昏迷。如发烧伴有惊厥,也属脑子受损的表现,应及时送医院救治。
&&发烧伴呼吸困难 若发烧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紫)、心动过速等缺氧现象,表明病人心肺功能受损,是生命垂危的征象。
&&出现上述任何一种情况,病人都应及时送医院救治,否则造成严重的后果。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1感谢支持!感谢分享!
你当前没有登录,分享无奖励哦!
阅读权限150
感谢支持!期待原创
  【概述】
  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人的体温超过其正常范围,通常认为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出1.2℃时,称之为发热。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病理生理反应。
  【病理说明】
  (一)体温的调节 正常健康人的体温比较恒定,一般保持在37℃上下的狭窄范围内(36.2~37.2℃),不因地理区域或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有所变异。个体间的体温虽可有一定的差异,但就每一个人体而言,其体温的生理节奏性变化基本相同,这种体温的生理节奏是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方式与习惯所形成的内部节律性。
  正常健康人所以有比较恒定的体温,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与散热两个过程,使其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产热的主要来源是身体的代谢活动。人体的能量来源于食物,因从食物中摄取的糖、脂肪和蛋白质分子的碳氢键中都蕴藏着能量,在其分解过程中,C与H分别被氧化为CO2和H2O,碳氢链断裂,同时释放能量,据估计约50%的能量变为体热,以维持体温,另约半数的能量转移到ATP等物质的高能键中,供给人体各种生命活动对于能量的需求,这部分化学能被机体组织利用时,基本上并不转化为机械功,但利用的最终结果都转化为热能。安静时产热的主要场所是肝脏和骨骼肌,在运动或疾病伴有发热时,骨骼肌更是产热的重要场所。机体的散热主要以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等方式进行,据估计约90%的热量通过上述方式散失,人体主要的散热部位为皮肤。
  机体具有两种控制体温的系统,一是所谓行为调节,一是自身调节(即反馈调节系统)。前者是有意识的活动;后者是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而实现,其调节机构包括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温度感受器即温度感受神经元,按其功能可分为:①温觉感受器,当其兴奋时,外周血管舒张,寒战受抑制,散热增加;②冷觉感受器,在其兴奋时,外周血管收缩、寒战、产热增加。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以前认为下丘脑前部为散热中枢,当兴奋时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强,并引起下丘脑后部的抑制。下丘脑后部为产热中枢,在其兴奋时,引起骨骼肌紧张度增强而增加产热。但近年来电生理实验证明,在下丘脑前部和视前区一带存在着密集的温觉感受器和少数冷觉感受器,并证明产热和散热的反应均可由刺激下丘脑前部所引起,而刺激下丘脑后部则效果不很显著。目前倾向认为下丘脑前部并不是散热中枢,而是中枢性温度感受器存在的部位,下丘脑后部可能是对体温&情报&加以整合处理的部位。就是说,下丘脑后部能将由中枢性温度感受器发放的冲动和从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的神经冲动统一起来,并根据机体当时体温的具体情况,对体温进行整合调节。
  目前生理学上多采用调定点(set point)的学说来解释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调节的功能活动。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存在着与恒温箱温度调节器相类似的调定点,此调定点的高低决定体温的水平。人体的发热就是由于调定点受到致热原作用后,对温热敏感性降低的结果,也就是说,这些温觉感受器对温热感受的阈值升高了,假定调定点由正常的37℃升高到38℃,当体温在38℃以下时,不出现散热反应,而出现产热增加的反应,直至体温达到38℃以上时,才出现散热反应。有人从动物实验研究中指出,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两种单胺物质浓度比例的不同决定体温调定点的高低,5-羟色胺灌流动物脑室或下丘脑前部微量注入,可见体温上升,而去甲肾上腺素则使动物体温降低,但不同种属动物对单胺递质的反应并不相同,兔、羊对5-羟色胺的反应与猪、狗、猴的结果刚好相反。还有认为Na+/Ca2+在下丘脑后部的比例决定着体温的调定点,0.9%氯化钠灌流脑室和下丘脑后部引起体温升高,而灌流液中加Ca2+,则氯化钠的升体温作用被抑制,唯以上两种说法还处于假说阶段。
  (二)致热原与发热的机理 据现有的资料表明,除由甲状腺机能亢进(包括甲状腺危象)、剧烈运动、惊厥或癫痫持续状态等情况导致的产热过多,或因广泛皮肤病变、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所致的散热障碍造成的发热以及功能性低热外,其余原因所致的发热皆可能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致热原(pyrogenens)是一类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微量物质即可引起发热。目前已知的致热原可概括为两类:
  1.外源性致热原 如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热类固醇(如原胆脘醇酮,又名尿睾酮),炎症的某些内源性因子、尿酸结晶、博莱霉素等,这一类致热原的分子结构复杂,不能透过血脑屏障,故不能直接进入下丘脑作用于体温中枢,而是通过宿主的细胞产生所谓内源性致热原再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然而,极少数外源性致热原例外,例如内毒素既能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又能促使各种宿主细胞合成内源性致热原。
  2.内源性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s,EP)是从宿主细胞内衍生的致热物质,体外细胞培养显示其主要来自大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目前认为有下列一些因子:
  (1)白细胞介素:内源性致热原为对热不稳定的蛋白质,注入周围血循环后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可引起发热。体外细胞培养显示,内源性致热原在细胞液(cytosol)内产生,大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接触激活剂后2h,即可产生致热原,5~6h在培养基中可测出大量致热原,至18~24h后达高峰。在体内致热原的产生较体外为快,一般与激活剂接触后1/2h内即可产生致热原。合成内源性致热原时需要微量钙、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蛋白质;因此mRNA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皆可阻断内源性致热原的产生。自兔细胞获得的致热原分子量为1,自人单核细胞获得的两种致热原PI分别为5.1和6.8~7.0,此外尚有人致热原为38000的报告。纯化的人和兔内源性致热原有几乎相同特异活性:25~50ng/kg可使兔体温升高1℃。
  根据基因编码IL-1可分为两型:IL-1α和IL-1β,两种IL-1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仅有短段相同。人细胞产生的IL-1量远较IL-1β为低,但其生物活性较后者为强。
  由人内皮细胞产生的IL-1与大单核细胞PI7(β)型相同或为密切相关的分子。IL-1也可自中枢神经系统内星形细胞(astrocyte)和小胶质细胞(microglia)产生,但远较周围巨噬细胞产生者为慢。IL-1来源于人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者可致热,但自腹膜细胞则具有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的活性。最近有证据说明IL-1所致的发热和淋巴细胞激活是相关的宿主效能。IL1的活性对温度特别敏感,在39℃时IL-1对T细胞和B细胞的激活增强显然高于37℃时。体温的升高可增强淋巴细胞功能、细胞毒T细胞和T细胞介导的肿瘤靶位杀伤的诱导作用;体温升高时B细胞也产生更多抗体。
  白细胞介素-2(IL-2)、白介素-6也可引起发热,并不是直接作用于下视丘,而可能是诱导IL-1、TNF和干扰素的结果。
  (2)肿瘤坏死因子:由于TNF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所以列为内源性致热原。在体外TNF与下丘脑前部碎片共同孵育时,可于30分钟内增加PGE2的产生。TNF与IL-1有许多共同生物学特性,如重组的IL1和TNF刺激滑囊细胞PGE和胶原酶(collage-nase)的产生、内皮细胞前凝血活性和血小板激活因子的释放;两者对某些肿瘤细胞均具有细胞毒作用和诱导肝急性时相蛋白(hepatic acute phase proteins)的作用。淋巴细胞激活、对产胰岛素β细胞的细胞毒性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仅为IL-1所特有,TNF则不具备。两者的受体明显不同。
  TNF在家兔、小鼠可产生典型的内源性致热源发热。内毒素在体内可刺激TNF的大量产生。TNF在体内外均可诱导IL-1,且不受多粘菌素B的影响,但TNF加热至70℃、30分钟或以胰蛋白酶处理后,则诱导IL-1的能力消失。TNF的某些效能可能为IL-1的作用。
  IL-1和TNF对内皮细胞功能有强烈作用,在体外能激活人内皮细胞,合成并释放PGI2和PGE2。
  (3)干扰素(interferons,IFN):干扰素的生物作用为:①抗病毒作用;②致热作用;③自然杀伤活性的增加等。致热效能比较突出,其机制与其它内源性致热原相同:脑部前列腺素的合成,重组IFN-α在体外刺激下丘脑碎片产生PGE2,注射IFNα后第三脑室PGE浓度增高。
  IFN-β与IFN-α具有相同的重要氨基酸,但对人的致热性弱。IFN-γ对人也有致热作用,在体外不能刺激下丘脑前部碎片合成前列腺素。IFN-γ的氨基酸仅有17%与IFN-α或β相同。
  新近研究显示致热源性细胞因子(pyrogenic cy-tokines)在体内、体外能互相诱导。如在家兔IL-1可再诱导IL-1,在体外自人大单核细胞、人内皮细胞和人平滑肌细胞IL-1可诱导出IL-1。在体内外TNF均可诱导IL-1,IL-1在体外可诱导IFN-β,但IFN-β和IFN-α在体外不能诱导IL-1。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其它疾病过程产物能激活各种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原,新形成的内源性致热原可自同一细胞或其它类型细胞产生更多的内源性致热原。两种情况皆可产生具有负反馈作用的前列腺素。退热剂的应用虽能降温,但可减弱类前列腺素(prostanoid)对内源性致热原合成的抑制作用。
  EP如何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的研究对EP在下丘脑的作用部位提出了新的看法,有认为其作用部位在接近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神经元的丰富血管网,即所谓器官性的血管终板(organum vasculosum laminae terminalis,OVLT),该部位血脑屏障功能很小。若切除OVLT,即使在外周循环中注射EP或将EP直接注射至脑组织均无发热的效应,故认为OVLT的内皮细胞不阻止EP进入脑组织,或者当其接触来自循环的EP后,本身即可释放花生四烯酸类的代谢产物,花生四烯酸经环氧化酶激活产生的代谢产物进入视前区/下丘脑的前部即可引起发热。值得指出的是由EP引起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增多主要是指环氧化酶的衍生物,此类代谢产物包括前列腺素、前列环素、血栓素,多数学者认为前列腺素(PG组)对发热起着关键性作用,尤以PGE2的作用最强。由EP引起发热时,PGE2在脑脊液中的浓度增高,而应用阿斯匹林、消炎痛等退热剂退热时可抑制PGE2在脑内的合成,均是有力的实验佐证。PGE2可增加脑组织中环磷腺苷(cAMP),后者可作为一种神经传递介质,导致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的升高,进而引起发热,详见图11-32示。
  (三)发热时人体功能的变化 体温改变与常温相差3.5℃左右时,对人体大多数功能的影响不显著,但高热对各器官组织皆能产生一定影响,对神经组织损害尤为明显。体温超过42.5℃时,即可由于蛋白质的变性和酶功能失常导致脑细胞不可逆的损害。人体在发热时可有下列功能变化:
  1.神经系统 发热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往往增高,病者可有烦躁不安、头昏、头痛、失眠等症状。体温上升到40~41℃时可出现幻觉、谵妄,甚至发生昏迷和抽搐,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兴奋易扩散更易发生此等情况。身体虚弱者或某些感染伴发热时,中枢神经系统可呈抑制状态,表现为淡漠、嗜睡等。在体温上升和高热持续期,交感神经的紧张性增高,而副交感神经的紧张性则在退热期增强。
  2.心血管系统 由于发热时交感-肾上腺系统功能增高和血温升高对窦房结的刺激,发热病者的心血管系统功能每有增强,表现为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血流加快等,心血管紧张性亦增高,血压可略见升高。一般体温每升高1℃,心率约增加20次,儿童心率的增加较成人为多。当某些感染或缺血、缺氧、中毒等因素影响心脏,使心肌受损,甚至出现心肌炎时,则体温虽上升不多,但心率却可显著地增快。某些感染如伤寒、病毒性肺炎,以及严重中毒、脑干损伤及心脏有传导阻滞等,体温虽上升很高,心率却相对徐缓或心率不增加甚至减慢。伴有颅内压增加的发热病者如脑膜炎、脑脓肿等,也可出现心率相对缓慢。退热期中由于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相对增高,心脏活动变弱,周围血管扩张,同时大量出汗引起血容量减少,可使血压下降,发生虚脱,此等情况在高热骤退时更易发生。
  3.呼吸系统 高热病者的呼吸变化比较明显,在寒战时呼吸加快,每分钟容量增加,潮气量减少。由于快而浅的呼吸,动脉血氧压略有降低,呼吸性碱中毒较为多见。发热时呼吸的加快也有利于热的散发。
  4.消化系统 发热时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由于唾液分泌减少,故舌和口腔粘膜干燥,有利于细菌和其他病原体的侵袭和生长,而引起舌炎、齿龈炎等。各种消化酶、胃酸、胆汁等分泌减少,致食物(尤其是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受影响,因而有利于发酵和腐败过程的进行,使肠内积气引起鼓肠。发酵和腐败产物的吸收可引起人体中毒、食欲减退等。胃蠕动减弱和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而致的幽门括约肌收缩,使胃排空时间延长,潴留于胃内已发酵的食物刺激胃壁,易引起恶心和呕吐。肠蠕动减弱和水份再吸收减少,可引起便秘。
  5.泌尿系统 体温上升和高热持续时,体内的水分和钠盐潴留,同时肾小管的再吸收功能增强,因而尿量减少、比重增高,尿中氯化物含量降低。退热时尿量增加,比重降低,其中氯化物排出亦增多。感染性发热时由于高热和病原体毒素的作用,使肾实质细胞发生变性,尿中出现蛋白质和管型。
  6.代谢变化 发热时分解代谢大为增强,耗氧量增加。体温每上升1℃,基础代谢约增加13%。由于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兴奋和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增多,肝糖原分解加强,血糖升高,甚至出现糖尿。糖酵解也增强,血内乳酸含量增高。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也显著增加,引起氮质、酮体等代谢产物的积聚和体重减轻。高热期间通过呼吸加快和体表的蒸发,水的丢失增多。在退热期由于出汗和利尿的增强,有大量水和电解质排出。发热病人的维生素消耗量增多,长期发热病者易出现维生素(尤其是B和C族)的缺乏。
  7.防御功能 发热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增强,白细胞增多,吞噬作用加强,抗体形成加速,细胞免疫功能提高,以上情况均有利于人体抵抗感染。许多发热性疾病伴有肝急性期蛋白合成增加,这些蛋白有助于对细菌及其毒素的控制发热也不利于病原体生存。
  【诊断说明】
  发热的病因虽极为复杂,但如能详细询问病史,进行详尽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和辅助检查,则绝大多数的发热病因可以查明。
  (一)病史与体格检查在诊断中的重要性 详细采集病史与全面的体格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步骤。对发热病人尤应注意:
  1.热型:许多发热性疾病具有特殊的热型,有时可起提示诊断的作用,常见的热型有:
  (1)稽留热:多为高热,常持续在40℃上下,一日间温差仅在1℃以内,见于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较大,一日间温差在2℃以上,但最低体温不到正常,较多见于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肺结核等。
  (3)间歇热:一日间温差大,波动在正常与高热之间,或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如疟疾、肾盂肾炎、回归热、淋巴瘤、布氏杆菌病及周期热等。
  (4)不规则热:热无一定的规律,热度高低不等,呈不规则波动,见于流行性感冒、阿米巴肝脓肿、肺结核、癌性发热等。
  (5)波状热:热度逐渐上升,达高峰后又逐渐下降至低热或常温,如此反复有似波浪,可连续达数月之久,见于布氏杆菌病等。
  (6)消耗热:热度波动幅度更大,在4~5℃之间,自高热降至常温以下,常提示毒血症严重,病情险恶,见于败血症等。
  必须提到的是在疾病过程中,也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交互存在,如大叶性肺炎并发脓胸及肺脓肿等,热型可由典型稽留热变为弛张热。另方面,由于抗菌药物的普遍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由于解热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也可使发热变为不典型。此外,热型还与个体反应有关,例如老年人患休克型肺炎,发热可不高或甚至无发热。故对发热病人应按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分析,才能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二)发热的高低与热程:按照发热的高低与热程将其分为急性发热、长期发热和长期低热。热程在2周以内的发热称为急性发热,绝大多数的急性发热为感染性发热。病毒为主要病原体,属非感染者仅占少数,如药物热、血清热、内分泌危象、溶血现象、血栓栓塞病、痛风、急性白血病、高温中暑、脑溢血及少见的铸工热、恶性高热等。发热超过2~3周,体温一般高于38.5℃以上,称为长期原因不明发热,此组病人经进一步检查和随访后大多也可确诊,是一组重要的疾病,详后讨论。长期低热者体温在37.5~38.4℃,持续4周以上。
  (三)发热伴随症状与体征的重要性:发热伴寒战、结膜充血、皮疹、呼吸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胃肠道症状、黄疸、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出血现象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可按照症状与体征的特点作出相应的诊断。
  (四)实验室检查在诊断中的意义 实验室检查在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应根据具体病例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既不可过分信赖,也不可忽视检查结果,应结合临床表现分析判断。
  血、尿常规简易可行,应列为常规检查,如结果阳性常可提供重要诊断线索。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X线检查、CT及核磁共振、B型超声波、放射性核素、活组织检查等可视病情需要进行长期原因不明发热及长期低热患者,当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及体征时,应作全面的实验室检查,一旦有异常发现再予追踪。
  (五)病因诊断的分析 依据病史、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一般可得出发热患者的病因诊断。急性发热患者热程短,发热多伴有明显的伴随症状,病因诊断一般不困难。原因不明发热有特定的含义,长期低热也具有其特殊性。现将两者的病因诊断叙述如下:
  原因不明发热
  发热期限超过2~3周,体温在38.5℃以上,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常规的实验室检查不能明确诊断者,称之为原因不明发热(简称为FOU或FUO)。其病因可概括为四大类,即感染、肿瘤性疾病、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诊断不明。其中感染、肿瘤性疾病、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等三大类概括了约80%以上患者的病因。但病因的分布受地理、年龄因素的影响。在年龄方面可区分为三个不同的组别,6岁以下的FOU患儿以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为高,特别是原发性上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或全身感染;6~14岁年龄组则以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和小肠炎症性疾病为最常见的病因;14岁以上的成人组,虽然感染性疾病仍占首位,但肿瘤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地增长。
  有人将FOU的诊断步骤作了如下的设想(图11-33),按此临床思维,绝大部分的FOU患者可明确病因诊断。据目前国内外文献报告,感染性疾病约占40%,肿瘤性疾病与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各约占20%,其他约占10%,始终原因不明的约占10%。现将各组疾病的诊断要点分叙于后。
  1.感染性发热 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仅在儿童中可能是FOU的病因,在成人FOU中则较少见。从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的资料来看,上呼吸道感染的自然病程约为二周。一般认为在感染性发热中全身性感染是主要的病因,然而近年来国外文献中认为局灶性细菌感染如肝、膈下脓肿或腹腔其他部位脓肿以及骨髓炎等更为多见。
  (1)结核病:国内早年报告约占长期发热病因中的1/4,国外60年代初的报告约占FOU病因中的1/3,但近年来已明显下降,然而在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仍需警惕。引起长期发热的结核病主要是粟粒性结核。病变可波及肝、脾、骨、肾、脑膜、腹膜、心包等。造成诊断困难的原因是肺部X线检查在早期可以完全正常,其次是结核菌素试验可呈阴性反应。有认为多次仔细的眼底检查可以发现脉络膜的结核结节有助于粟粒性结核的早期诊断。粟粒性结核患者肝与骨髓常被累及,肝损害早于骨损害,活组织检查有助于确诊,骨髓穿刺并无帮助。肺外结核如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腹膜炎、心包炎、生殖泌尿道结核亦可作为FOU的病因。
  (2)伤寒、副伤寒:国内FOU患者中伤寒、副伤寒占病因比例仍然较高,造成诊断困难的原因是某些伤寒患者缺少特殊中毒症状、相对缓脉、典型皮疹,肥达反应阴性者也占相当比例。病程可因合并血吸虫病、结核或不规则抗菌治疗而迁延数月,华山医院见到最长热程101d,平均为33.58d。但发病仍有季节倾向。必须指出的是,业已沿用90余年的肥达反应其诊断价值受到了异议,不少学者认为该试验无特异性,其结果存在着混乱的现象。尤其是非伤寒性热病可出现阳性结果,如肿瘤性疾病(淋巴瘤、各种实体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等)、非伤寒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肺炎、结核病、肝脓肿)、溃疡性结肠炎等可有高滴度阳性的肥达反应,出现肥达试验假阳性的机理尚未阐明。
  (3)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是长期发热中的常见病因,典型病例诊断多无困难,但下列情况常造成诊断困难:①缺乏心脏杂音的心内膜炎,如感染累及心脏右侧时杂音可以缺如;②血培养阴性的心内膜炎,约有7%~28%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未能检出细菌,可能是由于事前多已应用抗生素;病变累及心脏的右侧;特殊感染因子如立克次体、真菌等;培养方法不当等所造成;③无心脏杂音、血培养又阴性的心内膜炎,病变仅累及右侧心脏时即可如此,但甚罕见。持久不明原因发热及复发性肺栓塞提示本病的可能。近年来认为微需氧或厌氧菌或L-型细菌均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因此对某些病例应作厌氧血培养及L-型细菌的培养。超声心动图能探测到赘生物所在部位、大小、数目和形态,颇具诊断价值。
  (4)败血症:败血症一般热程短,毒血症状明显,常有入侵门户,较少表现为长期原因不明的发热,但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患者热程可长达半年之久,有关节痛、蛋白尿、骨质破坏等每易造成诊断上的困难。然而金葡菌败血症可找到入侵途径,有一过性皮疹,关节症状以髋关节为主,大多有迁徒性病灶(肝、肺、骨),金葡菌骨髓炎在X线上表现增生大于破坏等特点有参考价值。
  (5)腹腔内感染或其他部位脓肿:在国外,有人认为腹腔内感染是FOU中最常见的病因,尢其以肝脓肿和膈下脓肿最为多见,如临床上有发热、肝肿大压痛、右膈活动受限、黄疸等。肝脓肿诊断并不困难,但上述常见症状可只出现于疾病的后期,如肝痛可缺如或晚至发热3个月后才出现。在病程早期,发热可为唯一的症状,但患者的血清碱性磷酸酶大多升高,血清白、球蛋白比例下降甚至倒置,后者提示原有肝病存在。有人认为阿米巴肝脓肿多见于男性,而细菌性肝脓肿两性差别不大,后者常为多发性。同位素肝扫描、肝CT及核磁共振、肝动脉造影等均有助于早期诊断。
  膈下脓肿的临床症状取决于疾病的期限和病变的位置。早期可仅有畏寒、发热、白细胞升高等,而无局部定位症状,随病程进展始出现肋下疼痛和压痛。胸膜渗出、下叶肺不张、病侧横膈活动受限或消失。肺、肝联合扫描是诊断膈下脓肿较好的方法。必须强调本病单纯化学药物治疗效果甚微,应及早明确诊断,外科引流。
  除腹腔脓肿外,有时齿龈脓肿和脑脓肿也可能是FOU的病因,文献中称之为牙源性发热,慢性齿糟瘘及齿龈脓肿热程可长达数月。
  (6)胆道感染:包括上升性胆管炎、胆囊炎胆石症、胆囊积脓,常有畏寒、寒战、间歇性、高热(charcotfever),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增高,肝功能大多正常但碱性磷酸酶可明显增高。
  (7)慢性尿路感染:可缺少尿路刺激症状,尿常规可以正常(慢性尿路感染可以间歇排脓尿),但尿培养阳性可以确诊。
  (8)其他各种感染:包括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L-型细菌、病毒、真菌感染等。钩端螺旋体病一般呈急性、自限性病程,早期可从血中检出病原体,惟在病程的第二期或第三期病原体已在体液中消失,发热可为唯一的症状。斑疹伤寒每具高热,一般病程自限(20d左右)。鹦鹉热患者发热可长达3月,缺少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肺部X线检查也可正常,且病原体分离困难,诊断依靠血清补体结合抗体效价的增高。L-型细菌感染也可引起长期发热,常规血培养多为阴性,应用高渗性培养基可以检出病原体。病毒性感染的主要依据为分离到病原体,或免疫学检查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炎、猫抓热、巨细胞病毒感染均可作为FOU的病因。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深部真菌病也可成为FOU的病因。组织胞浆菌可侵入网状内皮和淋巴系统而引起长期发热。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前,也可仅表现为发热。
  2.肿瘤性发热 肿瘤性疾病常可表现为长期原因不明发热,以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肾上腺瘤、肝脏肿瘤、肠道癌肿等较为常见。发热与肿瘤组织迅速生长造成的坏死、肿瘤细胞的浸润、人体白细胞对组织坏死与其他炎症刺激的反应,以及肿瘤组织本身释放内源性致热原等有关。
  (1)淋巴瘤:淋巴瘤以发热为主要症状或首发症状者约占16%~30%,病变在深部者尤然,周期热最具特征性,Pel-Ebstein型热(3~10d的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常提示霍杰金病。周期热型淋巴瘤病程较长,最长可达3~4年。浅表淋巴结肿大可以不明显,但淋巴结肿大与肝脾大小可随体温上下而有增加或缩小。输尿管正常经路的移位,常提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血清尿酸持续增高可能是诊断的线索(因肿瘤细胞代谢旺盛)。无创性检查:CT、B型超声波、核磁共振(MR)等均有助于了解腹腔与腹膜后有否肿大的淋巴结。
  抗惊厥药物如苯妥英钠(乙内酰脲)类药物,可引起淋巴瘤样临床表现,包括淋巴结肿大、发热、皮疹、嗜酸粒细胞增多、肝脾肿大等。淋巴结活检切片显示正常结构消失、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分裂相易见,嗜酸粒细胞浸润等类似淋巴瘤的病理变化,但找不到里-斯氏细胞。停药后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均可消失。
  (2)肝肿瘤:肝癌可引起长期原因不明发热为众所周知,国内以原发性肝癌为多,国外则以转移性肝癌为多。临床如遇有发热、剧烈的右胁痛、肝肿大(有结节)、黄疸、腹水、体重减轻等一般诊断并无困难。早期以发热作为主要表现时诊断每令人迷惑,常伴有类白血病反应。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有助于诊断,血中甲胎球蛋白(AFP)定性和定量检查有确诊价值,但必须指出的是AFP 阴性者占肝细胞癌的10%~15%。无创性检查,B型超声波、CT、MR等均有助于定位诊断。同位素肝扫描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诊断的正确率达92%以上,直径小于1cm的结节亦可检出。
  (3)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其发热和临床表现与淋巴瘤相似,病情较淋巴瘤凶险,多呈进行性,平均病程2~4月。血象三系列明显减少,出血倾向常显著。肝脾多呈进行性肿大,脾肿大尤著。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有时酷似恶组,一般认为吞噬性组织细胞不能作为恶组诊断的主要依据,而应强调异常组织细胞或多核巨型组织细胞,在淋巴结中不仅有异常组织细胞,还可以见到组织结构的破坏。
  (4)白血病与其他实体性肿瘤:急性白血病可伴有发热,诊断并无困难。造成诊断困难的是非白血病性白血病的白血病前期(preleukemia),周围血象可以正常,骨髓涂片亦无法确定诊断,通常认为白血病前期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者约占10%~30%,除发热外尚有贫血、紫癜、粒细胞减少等表现,发热多见于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的前期。
  肾肿瘤、肾上腺瘤、鼻咽癌、结肠癌均可引起长期发热。肾癌很隐匿,约10%的肾癌患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肿瘤切除后发热即可中止,此种肿瘤细胞在试管内能合成和释放内源性致热原,而无发热的肾癌患者其肿瘤细胞则不能释放内热原。B型超声波、CT、选择性肾动脉造影颇有助于诊断。结肠癌可能穿透浆膜形成结肠旁脓肿,或息肉状癌坏死与脓肿形成均可引起发热。
  3.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 这是数量相当多的一组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till病、药物热、多发性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风湿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
  (1)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年轻女性,若临床表现典型诊断多无困难。但部分病例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而缺乏典型皮疹,约12%~20%的患者周围血LE细胞阴性。发热可能是早期表现,可伴有雷诺现象和网状青斑,后者虽不特异,但如出现,应做有关的血清学试验。抗核抗体是自身对各种细胞核成份产生的相应抗体的总称,约80%~95%以上的病例核。抗体试验阳性,尤以活动期为高,血清滴定>1∶80具诊断价值。近年来各地开展的抗脱氧核糖核酸(DNA)抗体等更具特异性。抗天然或双链DNA抗体(抗n-DNA或ds-DNA抗体特异性高,常提示患者有肾损害,预后差。抗变性或单链DNA抗体(抗d-DNA或ss-DNA抗体)则特异性差,服用普罗卡因酰胺、异菸肼等引起狼疮样综合征时均可出现阳性。抗核蛋白(DNP)抗体往往仅在活动期SLE中出现。抗盐水可提取核抗原抗体(抗ENA)中Sm抗体阳性率不高(仅20%~25%),但具较高特异性。抗RNP(抗核糖核酸蛋白)阳性病例往往不累及肾脏,是预后较好的一种类型。
  (2)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关):有认为FOU中约6%归因于类风关。在6岁以下的儿童中则很少见到,8%见于较大的儿童。少年类风关(Still病)关节表现轻微或缺如,但可有高热、复发性皮疹、淋巴结肿大、心肌炎、肺炎、虹膜睫状体炎,周围血白细胞可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亦增多。发病多见于15~16岁的少年和20~30岁的成年人,有的可在儿童期发病,间隔10年无症状,而在成年时再出现症状。本病缺乏特异性诊断,在除外其他疾病后始能作出确诊。比较少见的Reiters(赖特)综合征除类风关外同时有尿道炎、结膜炎等表现,先出现尿道炎,可持续数周,关节症状可较迟出现,全身症状有发热、腹泻、心肌炎等,病程有时为2个月,长者达年余。Felty综合征是类风关中更为少见的类型,除类风关的表现外,尚有周围血白细胞下降(常<2×109/L),临床上无其他病因可解释的脾肿大。
  (3)药物热:患者可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常与特异性体质有关。患者往往先有感染,于用药之后发生药物热,故两者容易混淆。药物热一般有恒定的潜伏期,于给药后7~10d以上发生,热型无特异性。药物热实系过敏性血管炎,可同时伴发荨麻疹、肌肉关节痛等血清病样反应,一般状况较好。血嗜酸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停药后发热一般在48h消退,但可视药物排泄或代谢速度而异。如患者再次服用同种药物,很可能在数小时内再次出现发热。各种抗生素、磺胺、异菸肼、丙基硫氧嘧啶、对氨水杨酸、苯妥因钠等均可引起药物热。
  (4)亚急性甲状腺炎:少数患者可有甲状腺局部压痛、持续发热、急性期患者甲状腺吸碘率降低、血清中T4升高,呈分离现象有助于诊断。
  (5)Wissler's综合征:本综合征症状并无特异性,应排除其他疾病后作出诊断,故诊断必须审慎。近年来美国一些参考书中很少提到本综合征,事实上其与Still病很难区分,有认为两者实为一个病。由于本综合征沿用时间较久,曾称为变应性亚败血症。为了便于查考仍将其专门列开。
  (6)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1972年Sharp提出本病是独立的病症,以女性多见(约占80%),症状不一,可如红斑狼疮或硬皮病样,或以皮肤表现为主,但又难以确诊究属哪一种疾病。其中雷诺现象尤为突出(见于90%病例),可早于其他症状几个月或几年出现,约2/3雷诺现象患者有食道蠕动低下,手呈弥漫性肿胀,失去弹性,不易捏起,手指呈腊肠样,皮肤硬化。面硬肿,皮肤紧张增厚,弹性差。肾脏轻度或不累及,加之高效价RNP抗体一般可以作出诊断。必须注意的是重叠结缔组织病者的症状多同时符合两种以上疾病的诊断,且无高滴定度的抗RNP抗体。以往认为MCTD累及肾脏者少,对皮质激素疗效好,预后佳,但近年来发现成人病死率为4%~7%。儿童病例病情每较凶险,心和肾受累较成人为多,可有严重血小板低下。
  4.其他
  (1)肉芽肿性疾病:引起FOU的肉芽肿性疾病主要有肉芽肿性肝炎、结节病、局限性回肠炎、颞动脉炎。肉芽肿性疾病的热程可长达数月甚至一年以上。肉芽肿性肝炎是FOU的常见病因,其本身只代表可由许多疾病引起的一个病理过程,如结核及其他分枝杆菌感染、组织胞浆菌病、梅毒、某些寄生虫病、结节病及肿瘤,然而亦有一些病例无原发疾病可寻。临床表现为间歇性高热达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伴消瘦、软弱、关节酸痛,而肝病症状轻微或缺如,血清碱性磷酸酶多数可轻度升高,BSP增高,血清转氨酶部分升高,多见于50~60岁的成年人。肝活检可以确定诊断。某些病例单用抗结核治疗有效,有人认为肉芽肿性肝炎患者,在排除原发病后应用激素治疗每可控制症状,改善肝功能。
  结节病为全身性肉芽肿病,可累及肺、皮肤、淋巴结等,少数病者早期无定位症状而仅有发热、体重减轻、乏力等表现,某些病例只在肝内发现肉芽肿,Kveim反应常可阳性,活体检查可确诊。Crohns病者有活动性肠道炎症及组织破坏后毒素的吸收均可导致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有人估计约5%~40%的病例有发热症状。急性重症病例或有化脓性并发症时,更可能出现高热,并伴寒战等毒性症状。个别患者仅有发热但缺乏肠道表现,而造成诊断的困难。颞动脉炎(或称巨细胞动脉炎)好发于60~70岁年龄组,病者可有发热(一般以中等热为多见)、头痛、视力障碍、多发性肌痛、关节痛。特别提到的是有颌跛(jaw claudication)的症状。颞动脉可呈条索状,有结节及压痛,有者搏动消失,颞动脉活检可证实诊断,但病理改变可呈节段性分布,据文献报告病理阳性率仅62%,故在制作活组织切片时宜多作一些切面,冀以提高病理检查的阳性率。
  (2)伪装热:常见于女性,热程长(可超过6个月)但无消耗性改变,一日内体温多变无规律性,脉搏与体温不成比例,退热时无出汗,皮肤温度与体温不成比例等为诊断的主要线索。观察下测量肛温可明确诊断。
  (3)家族性地中海热(FMF):常有原因不明的间歇性发热,一般从儿童时期开始,除发热外可有腹膜、胸腹浆液性炎症、特征性皮损(痛性红斑),偶尔有关节痛、头痛等症状。常有自发性缓解和复发交替,发作时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缓解时恢复正常。本病多见于犹太人、阿美尼亚人、阿拉伯人,但亦可见于其他民族如西欧人。无特殊治疗,近年来有人报告用秋水仙碱可预防发作。国内不一定有本病,但确有原因不明的周期热患者,热程较长,发热周期不很规则,激素与解热镇痛药每可退热(个别病例激素并不能退热)。华山医院曾较长时间随访数例周期热患者,其病情经过良好,采用综合治疗后病情自行缓解。文献报告有些周期热患者发热时血中非结合原胆烷醇酮增加(正常值为0.5~1.2μg%),并命名为原胆烷醇酮热,以示不同于地中海热。
  长期低热
  体温(口温)37.5~38.4℃持续4周以上者称长期低热。由感染性疾病引起者占40%,非感染性疾病占57%,原因不明占3%。
  1.感染性
  (1)结核病:任何部位,如肺、肠、腹膜、淋巴结、肾、关节、盆腔等的结核均可引起长期低热。除局部症状外,若患者血沉增快,结核菌素1∶10000稀释度皮内试验呈强阳性反应,而未发现其他发热原因,则有一定参考价值,可采用抗结核治疗试验。
  (2)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性和迁延性肝炎患者可有长期低热,以青年女性为多,常伴有食欲不振、乏力、腹胀、肝区隐痛等症状,而肝功能试验大多正常。文献报道认为,肝病时肝内类固醇代谢障碍,患者血中非结合还原原胆烷醇酮增多,则可引起类固醇热。
  (3)慢性尿路感染:为女性病人常见的低热病因。部分病人可无明显的尿路刺激症状,甚至尿常规检查也可正常,而仅以低热为唯一临床表现。疑为尿路感染所致的低热时,应反覆多次地进行尿常规检查和培养,清洁中段尿每高倍视野有5个以上白细胞,细菌培养阳性,且菌落计数大于105/ml时,则诊断可以成立。
  (4)慢性病灶感染:慢性病灶感染如牙周脓肿、鼻旁窦炎、胆囊或胆道感染、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炎等均可引起低热。但找到病灶不能即认为是低热的病因,应视病灶清除后低热是否消退而定。
  (5)布氏杆菌病:本病可表现为长期低热,伴乏力、头痛、关节痛、出汗和其他类似神经官能症的症状。结合接触史、阳性布氏杆菌凝集试验可确定诊断。
  (6)巨细胞病毒感染:本病的临床表现可为持续性低热、慢性肝脏病变或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有赖于补体结合试验、尿上皮细胞中发现巨细胞病毒包涵体和血、尿的病毒分离。
  3. 非感染性
  (1)结缔组织疾病:非典型的风湿病可引起长期低热,亦多见于女性,常伴有关节痛和心动过速等症状。血沉、粘蛋白、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均可增高。抗风湿治疗效果良好。其他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在病程的早期典型症状出现前亦可有长期低热。
  (2)内分泌腺疾病:持续性低热为甲状腺机能亢进常见症状,结合临床其他表现和甲状腺功能测定可确定诊断。嗜铬细胞瘤有阵发性高血压、心率增快、基础代谢率增高等,因此病人可有低热,肾上腺B型超声波、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尿中测定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是重要的诊断手段。
  (3)间脑综合征:间脑综合征病人的体温上午较下午高,身体两侧体温可明显不同,持续性低热多见,对解热药无反应或呈倒错反应。结合其内分泌代谢障碍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等其诊断并不困难。
  (4)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有时也可表现为低热,当老年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低热时,应除外恶性肿瘤,特别是实体性肿瘤,应详细地进行有关检查。
  (5)功能性低热:除月经前期低热、妊娠期低热以及在高温环境下引起的生理性低热外,功能性低热可分为神经功能性低热与感染后低热两类。
  神经功能性低热多见于青年女性,长期低热可长达数月或数年。有些患者低热有季节性,出现于夏季,且每年如此。体温在一昼夜内波动幅度较小,往往不超过0.5℃,且口腔、腋窝与直肠温差不大,甚至可出现腋温大于口温、口温大于肛温或腋温大于肛温的反常现象,两侧腋温可相差1℃以上。体温昼夜规律失常,晨间体温反较午后为高。不少患者伴有神经功能不稳定的表现,如脸色潮红、皮肤划痕症、心动过速,甚至暂时性血压升高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神经官能症色彩。但患者一般情况好,体重无变化,虽经各种药物治疗无效,但不经治疗也可自行消退。神经功能性低热在内科门诊中较为常见,约占长期低热患者总数的1/3,预后良好。
  感染后低热:急性病毒或细菌感染得到控制后,高热消退但可出现持续较久的低热,并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现象。此种发热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例如急性链球菌感染控制后,病人可出现低热、关节痛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抗&O&可增高,但血沉正常或轻度增高,此种情况称为&链球菌感染后状态&。
  【治疗说明】
  对发热病人应按前述诊断方法与步骤进行详细的检查,以求明确诊断,然后针对症因作出相应的处理和治疗。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能随意应用退热剂、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抗菌药物,以免改变其原有热型或其他临床表现,使诊断发生困难,延误必要的治疗。对急性高热病者疑为感染性发热而且病情严重时,可在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各种培养标本采取后,根据初步临床诊断予以相应的抗菌治疗。
  关于退热剂的应用意见尚未统一。有认为退热剂会改变热型,影响诊断与预后的判断,以及影响对治疗效果的估价。某些药尚可影响病人的防御机能,如阿斯匹林可抑制干扰素,延长病毒的脱壳;水杨酸可降低实验动物的存活率。但对于高热中暑、手术后高热、高热谵妄、婴幼儿高热等应采取紧急降温措施。
  退热剂降温应审慎,体温骤然下降伴大量出汗时,每可导致虚脱或休克,老年和体弱者尤应注意。
  物理降温也可作为紧急降温措施,降温效果显著,酒精温水擦浴尤为常用,冰袋或冷水袋置于前额、腋窝、腹股沟部冷敷亦可一试,但后者降温效果略逊。高热中暑时病者常处于过高热,可将病人浸入冷水或冰水浴盆中,并加用皮肤摩擦等措施,以期达到迅速降温的目的。有条件时,同时降低室温(使室温维持在27℃左右),降温效果则更为理想。
长期低热病者除结核和局灶性感染外,细菌感染仅占少数,因此对此等病人不宜盲目应用抗菌药物或退热剂。
患细菌性痢疾时发热怎样处理?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等病原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并且在儿童中发病率高。在临床主要以发热、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为特征。
  细菌性痢疾多数起病较急,初起多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尤其是中毒型细菌性痢疾,起病后体温很快上升至39℃以上,有的可达40℃~41℃,而腹泻往往在发热数小时以后才出现。对这种高热甚至出现惊厥,尚未出现腹泻的患儿,如医生怀疑是细菌性痢疾,最好用冷盐水灌肠的方法降温,这样既可以达到降温的目的,也可以通过灌肠留取粪便,进行化验检查,以尽快明确诊断。
  对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持续高热不退的患儿,可以在头部进行冷湿敷,同时用冷盐水灌肠,如体温仍无明显下降,可以用氯丙嗪和异丙嗪进行肌肉注射,在冬眠药物的保护下配合物理降温可较好地控制高热,使体温尽量在短时间内降至38℃左右。
  冷盐水灌肠对细菌性痢疾的发热是一种很好的降温方法。可以在灌肠液中加入一些抗生素,这样既可以降温,又可以起到清洗肠道,控制肠道细菌感染的作用。
  中药煎剂灌肠对细菌性痢疾也有很好的降温及治疗效果。常用中药有黄连、黄芩、马齿苋、白头翁、秦皮、大黄等。将以上中药水煎后取汁300mL左右,待药液凉后每次取60~120mL进行保留灌肠,每日2~3次。
  除以上方法外,也可以采用其他物理方法或药物降温。降温药物可酌情选用扑热息痛或阿司匹林等。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热特点是什么?
  流行性乙型脑炎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乙脑”。乙脑是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是病毒性脑炎中病情最重,预后较差的一种疾病,该病死亡率较高,后遗症也比较多。
  乙脑的病原体是乙脑病毒,本病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多在夏季秋流行。乙脑的起病较急,初起的首发症状是发热,一般均为高热,体温在1~2日内即达39℃~40℃,高热往往可持续7~10天,重者甚至可达3周以上。由于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患儿可出现惊厥或抽搐、神志昏迷、频繁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重型乙脑及暴发型乙脑在1~2日内体温即可高达40℃以上,伴昏迷,反复或持续抽搐,并可出现呼吸衰竭及脑疝。
  乙脑的发热程度与病情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发热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预后越差。此外,乙脑的病变若损及丘脑下部,还可以出现超高热等体温调节障碍。
  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是危及乙脑患儿生命的三种主要症状,且可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高热可增加耗氧量,加重脑水肿和神经细胞的损伤,从而使抽搐加重。而抽搐又加重缺氧,致呼吸衰竭和加重脑部病变。因此,对乙脑患儿的高热必须及时给予处理。
  对乙脑患儿的持续性高热,有时退热剂的作用不大,可采用药物与物理降温相结合。一般应以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理想的要求是将体温控制在39℃以下。具体降温方法可采用冷敷、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同时应降低室温。婴幼儿可用安乃近滴鼻,但要防止过量退热剂致大量出汗而引起虚脱。高热伴抽搐者可用亚冬眠疗法,即以氯丙嗪与异丙嗪合用肌肉注射。在降温的同时做好各方面的护理工作。
患细菌性痢疾时发热怎样处理?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等病原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并且在儿童中发病率高。在临床主要以发热、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为特征。
  细菌性痢疾多数起病较急,初起多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尤其是中毒型细菌性痢疾,起病后体温很快上升至39℃以上,有的可达40℃~41℃,而腹泻往往在发热数小时以后才出现。对这种高热甚至出现惊厥,尚未出现腹泻的患儿,如医生怀疑是细菌性痢疾,最好用冷盐水灌肠的方法降温,这样既可以达到降温的目的,也可以通过灌肠留取粪便,进行化验检查,以尽快明确诊断。
  对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持续高热不退的患儿,可以在头部进行冷湿敷,同时用冷盐水灌肠,如体温仍无明显下降,可以用氯丙嗪和异丙嗪进行肌肉注射,在冬眠药物的保护下配合物理降温可较好地控制高热,使体温尽量在短时间内降至38℃左右。
  冷盐水灌肠对细菌性痢疾的发热是一种很好的降温方法。可以在灌肠液中加入一些抗生素,这样既可以降温,又可以起到清洗肠道,控制肠道细菌感染的作用。
  中药煎剂灌肠对细菌性痢疾也有很好的降温及治疗效果。常用中药有黄连、黄芩、马齿苋、白头翁、秦皮、大黄等。将以上中药水煎后取汁300mL左右,待药液凉后每次取60~120mL进行保留灌肠,每日2~3次。
  除以上方法外,也可以采用其他物理方法或药物降温。降温药物可酌情选用扑热息痛或阿司匹林等。
幼儿急疹的发热有什么特点?
  幼儿急疹是婴幼儿时期一种常见的病毒性出疹性疾病,主要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尤其以一周岁以内婴儿患病多。
  本病的临床特点是以突然高热起病,体温在数小时内可上升到40℃或更高,持续高热3~4天后体温骤然下降,在体温下降的同时或稍后皮肤迅速出现淡红色斑丘疹,皮疹大多为分散性,全身各处均可见到,但面部及四肢远端皮疹较少。皮疹发出后1~2天便迅速消退,不留色素沉着,亦不脱屑。
  幼儿急疹时发热虽然较高,但患儿精神状态好,全身症状轻,仅有轻度咽红,有时伴轻微咳嗽,无其它明显体征。但在突然高热时可能会发生惊厥,应该予以注意。在高热时可适当应用退热剂,并且要多饮水。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无并发症者不必用抗菌素。
发热后出疹子别大意
  婴幼儿时期,孩子生病发热是常有的事,有孩子发热后全身出疹子,父母非常着急,医生却说“出了疹子病就好了”,是这样吗?著名新生儿科、儿科急重症专家郑玉巧副主任医师说,发热后出疹子,医学上叫继发性皮疹,有多种可能,父母要善于鉴别。
  有一种病叫幼儿急疹,也叫幼儿玫瑰疹,确实是热退疹出,病情会跟着好转。这种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好发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患病最多。病情有以下特点:小宝宝突然高烧,几小时内就达到39—40摄氏度,发热持续不退,用药效果不佳,但宝宝的精神状态却挺好,仅有轻微的感冒症状,经过了3—4天,体温突然下降,但并不出大汗,就在热退时或之后数小时内全身出现玫瑰色的皮疹,1—3天后全部消失。因此,如果确诊为“幼儿急疹”,一旦孩子出了疹子,医生能断定说宝宝“出疹子后病就好了”。
  “除幼儿急疹以外,孩子发热后出现皮疹,有多种疾病的可能,家长不能麻痹大意。”郑医师说,传染性疾病比如水痘、麻疹、斑疹伤寒、流脑等就能引起皮疹,与幼儿急疹有许多相似之处,需要家长特别注意。还有,在发热期间,家长可能给宝宝使用各种药物,因此还要排除药物疹的可能。
  郑医师提醒,一旦宝宝出现发热就要及时就诊,出了疹子后如果还伴随其他症状,比如没有食欲、高热不退、烦躁不安等,要及时带宝宝看病,不能大意。
患细菌性痢疾时发热怎样处理?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等病原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并且在儿童中发病率高。在临床主要以发热、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为特征。
  细菌性痢疾多数起病较急,初起多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尤其是中毒型细菌性痢疾,起病后体温很快上升至39℃以上,有的可达40℃~41℃,而腹泻往往在发热数小时以后才出现。对这种高热甚至出现惊厥,尚未出现腹泻的患儿,如医生怀疑是细菌性痢疾,最好用冷盐水灌肠的方法降温,这样既可以达到降温的目的,也可以通过灌肠留取粪便,进行化验检查,以尽快明确诊断。
  对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持续高热不退的患儿,可以在头部进行冷湿敷,同时用冷盐水灌肠,如体温仍无明显下降,可以用氯丙嗪和异丙嗪进行肌肉注射,在冬眠药物的保护下配合物理降温可较好地控制高热,使体温尽量在短时间内降至38℃左右。
  冷盐水灌肠对细菌性痢疾的发热是一种很好的降温方法。可以在灌肠液中加入一些抗生素,这样既可以降温,又可以起到清洗肠道,控制肠道细菌感染的作用。
  中药煎剂灌肠对细菌性痢疾也有很好的降温及治疗效果。常用中药有黄连、黄芩、马齿苋、白头翁、秦皮、大黄等。将以上中药水煎后取汁300mL左右,待药液凉后每次取60~120mL进行保留灌肠,每日2~3次。
  除以上方法外,也可以采用其他物理方法或药物降温。降温药物可酌情选用扑热息痛或阿司匹林等。
急性痢疾宜食物品
& & 急性痢疾者宜食物品有。
& & 口服生紫皮蒜,每日3次,每次1~2个。《哈尔滨中医》1965年第3期以及国内多种医学杂志均有报道:单食生大蒜,经数百例观察,平均治愈率为95%以上,体温平均1~2天降至正常,里急后重平均2~5天消失,大便平均2~4天恢复正常。
& & 能治赤白痢疾。《本草图经》云:“紫苋:主气痢。赤苋:主血痢。”《本草纲目》中亦说:“六苋,并利大小肠,治初痢”凡痢疾初起,宜用红苋菜煎水服食,也可参考《寿亲养老新书》中的“紫苋粥”法:“治产前后赤白痢:紫苋叶一握,粳米三合。上先以水煎苋叶,取汁去滓,下米煮粥,空心食之。”
& & 民间常用白萝卜250克,挤取汁,加白糖30克,再用开水冲服,口服2次,全愈为止。汪颖《食物本草》亦云:“生捣服,治噤口痢。”也可选用《普济方》中的办法:“治诸热痢,血痢及痢后大肠里痛:萝卜,截碎,研细,滤清汁一小盏,蜜水相拌一盏,同煎,早午食前服。”
& & 能清热、解毒,善疗热痢脓血。宜用马齿苋60~90克(鲜品加倍),同扁豆花10~12克。水煎加红糖,1日分2次服。《圣惠方》中亦载:“治血痢:马齿苋二大握(切),粳米三合。上以水合马齿苋煮粥,不着盐醋,空服淡食。”
& & 俗名癞葡萄。苦寒清热,能疗痢疾。《福建中草药》介绍一法:“鲜苦瓜捣烂绞汁一杯,开水冲服。”
& & 善于消积导滞。《医钞类编》载:“治痢疾赤白相兼:山楂肉不拘多少,炒研为末,每服一、二钱,红痢蜜拌,白痢红砂糖拌,红白相兼,蜜砂糖各半拌匀,白汤调,空心下。”山东医学院《医药学报》1971年第1期介绍,单用山楂治疗24例急性菌痢,全部有效。齐齐哈尔医学院也曾用山楂100克煎服治疗菌痢30例,除3例无效外,其余均治愈或好转。
& & 能和胃消食,适宜急慢性痢疾之人食用。唐代食医孟诜曾说:“杨梅能涤肠胃,亦能治痢。”可用杨梅50~100克,煎水服。江西《中草药学》亦载:“治痢疾,杨梅浸烧酒服,或用五钱煎服。”
& & 适宜急性和慢性痢疾者食用。《日用本草》载:“治痢疾,荠菜叶烧存性,蜜调服。”民间多用鲜荠菜100克,水煎服。
& & 能化痰、消食、解毒。唐•孟诜的经验:“治血痢,好茶1斤,捣末,浓煎一、二盏服,久患痢者亦宜服之。”所以,茶叶适宜急性和慢性痢疾之人食用。《上海中医药杂志》、《新医学报》等均曾介绍,单用茶叶治菌痢,无论急性、慢性菌痢均有效果。据数十例至上百例的观察,急性菌痢的治愈率一般在95%以上,慢性菌痢的近期治愈率在85%以上。
& & 善于清热解毒,热毒血痢者宜之。《惠直堂经验方》介绍:“治痢疾:金银花五钱,红痢以白蜜水煎服,白痢以砂糖水煎服。”
& & 热带民族多用来当茶果供宾客,亦适宜急性痢疾者食用,可用槟榔10克,配合马齿菜10克,煎水
& & 性平,能清肺、消积。《日华子本草》认为它能“下气止泻”。近代有报道,单用鲜橄榄煎水频服,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49例,收到满意效果,一般2~3天即愈。所以,患有急性菌痢之人,食之亦宜。
& & 性寒,有清热利水作用,对急性热痢之人宜食之。如明•李时珍说它“利大小便,治痢疾”,《玉楸药解》也认为螺蛳能“清金利水,泄湿除热,治痢疾”。因其性质大凉,热痢宜之,而虚寒久痢则非所宜。
& & 俗称木耳菜、胭脂菜。性寒,味甘酸,有清热、滑肠、凉血、解毒的作用。《本草纲目》中说它“利大小肠”,《岭南采药录》亦云:“治湿热痢。”凡急性痢疾者,食之颇宜。
& & 能健脾和胃,清暑化湿,尤以夏季急性痢疾之人,食之尤宜。《本草便读》中曾说:“凡花皆散,故可清暑散邪,以治夏日泄痢等证。”《四川中药志》也认为,扁豆花“治下痢脓血,夏日腹泻。”据报道,单用白扁豆花100克煎服,治疗细菌性痢疾13例,仅3例无效。经实验证明,其煎液可抑制痢疾杆菌生长。
& & 即萝卜叶。性平,味辛苦,有理气消食作用,急性菌痢食之颇宜。《滇南本草》中认为它能“治赤白痢疾”,《本经逢原》中还曾介绍:“治初痢:萝卜苗叶阴干,赤痢砂糖调服,白痢糖霜调服。”
& & 性寒,有消积清热化痰的作用。《本草求真》说它“治痢”。《本草纲目》还认为可“主血痢”。《唐瑶经验方》中还介绍:“治下痢赤白:取完好荸荠,洗净拭干,勿令损破,于瓶内入好烧酒浸之。遇有患者,取二枚细嚼。”
& & 俗称甜菜。性凉味甘,能清热解毒。《唐本草》早有记载:“夏月以其菜研作粥,解热,又止热毒痢。”《本草拾遗》亦云:“捣绞汁服之,主冷热痢。”凡急性痢疾患者,食之颇宜。
& & 又称鱼腥草。性寒,味辛,能清热解毒,对急性痢疾患者,尤为适宜。《滇南本草》中说它“治大肠热毒”,《岭南采药录》亦云:“煎服能去湿热,治痢疾。”近代药理试验也证实蕺菜有抗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作用。
& & 此外,急性菌痢之人还宜服食冬瓜、蕹菜、绿豆、赤小豆、丝瓜、瓠子等。
秋冬季节幼儿园发热性疾病大点兵
& & 不到三岁的小米是今年秋季才进幼儿园的“新兵”。9月刚入园没几天,她经历了一场发烧、拉肚子风波,吓得妈妈掉眼泪,请假在家仔细照料一周。过了国庆节没几天,她又因高烧来到儿科门诊。妈妈说,小米怎么啦?在家好好的,为什么一进幼儿园就发烧呢?
& & 发烧在幼儿园是一种常见症状,尤其在秋冬季节。幼儿园孩子为什么容易发烧?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儿科教授赵坤认为有以下五个原因:
& & 第一,发烧以呼吸道疾病最为常见。在幼儿园这个群体里,人群相对比较集中,个别家长认为孩子轻微咳嗽不算啥,而有些疾病恰恰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的。
& & 第二,秋冬季节,老师怕孩子受凉,气温一下降马上关闭门窗。这种密闭的环境增加了孩子相互传染的机会。
& & 第三,孩子在幼儿园里,尤其是新入园的孩子,大声哭闹、喊叫引起咽部充血,容易被病原体侵袭。
& & 第四,3岁左右的孩子,免疫功能不很健全,也是容易发病原因之一。
& & 第五,幼儿园普遍存在着孩子养育方面的通病,即伙食好、营养好,但缺少运动。孩子吃完饭后很快睡觉,容易导致积食、积热而发烧。
& & 为了让家长对幼儿园带有传染性的发热性疾病有所了解,她就此阶段孩子常见的流行性感冒、疱疹性咽峡炎、化脓性扁桃体炎、水痘等9种疾病的症状特点和家长需要注意的问题加以讲解。
一、流行性感冒
& & 症状特点:该病多由病毒引起。主要症状就是发热(体温可高可低),可以不伴有鼻塞流涕。有时可伴有身痛、头痛、咳嗽,有时可伴有腹泻、呕吐。每次流行的病原体不同,症状也不完全一样。
& & 与普通感冒不同的是,流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有时一个孩子发烧,会导致一个班甚至整个幼儿园孩子发烧。再则,普通感冒虽会出现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发热、咽痛等,但症状较轻,一般不会传染。
& & 专家观点:据赵坤教授介绍,最近儿科门诊流感病儿很多,治疗以抗病毒中药为主,效果不错。原因在于中药具有全身调理功能,如有食积的孩子,在治感冒的同时还可以消食,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 & 对于家长偏爱抗生素、急于退烧这一误区,赵坤说,抗生素对没有合并细菌感染的感冒无效,长期反复使用还会造成菌群失调,产生耐药性。此时家长要注意孩子的病情变化,勤量体温。如孩子精神好、饮食好,体温38℃以下不要急于退烧。因为发热是机体调动免疫的过程,同时用药后还有个药物起效过程。可用热毛巾擦拭孩子腋窝、腹股沟、前胸、手脚心等处,多喝白开水,以促进解热排毒。但如孩子以往有高烧惊厥史,还是要及时退烧。
二、疱疹性咽峡炎
& & 症状特点:高烧、咽痛、进食少,检查可见咽部两侧有多个疱疹。该病与感冒的早期症状类似,要注意查看咽部。另外,该病仅有发烧,没有鼻塞、流涕症状。
& & 专家观点:该病多由柯萨奇病毒感染所致,在室内人员比较多、空气比较密闭的环境中容易传染。赵坤教授说,对付柯萨奇病毒,中草药效果不错。不能服汤药者可用中成药,如“黄栀花口服液”、“柴黄冲剂”等。发病期间饮食上注意少吃鸡鸭鱼肉,也不要吃巧克力、糖果等高热量食品。保持大便通畅,注意口腔清洁,多喝白开水,以促进毒素排出。
三、化脓性扁桃体炎
& & 症状特点:一般起病以高热为主,常伴有寒战、咽痛、进食少。检查可发现扁桃体红肿、有脓点。但不少孩子发烧第一天咽痛症状不明显,容易与感冒混淆,需做血常规鉴别。该病白细胞总数明显高于正常值,而感冒一般正常。
& & 专家观点:该病由链球菌感染引起,不是传染病,但如果房间内空气密闭、孩子过多时也可传染。治疗上以抗生素为主,首选药物为青霉素,也可选用头孢类抗生素。赵坤教授说,中药对该病的退烧效果不错,如“羚羊角滴丸”、“黄栀花口服液”等。前几天门诊来了个三岁女孩,高烧咽痛,输液3天体温不退,检查发现两侧扁桃体化脓。经过局部喷药加口服汤药,当天体温就转为正常。
& & 症状特点:初期症状仅为发热,多数病人体温在37~38℃之间,个别可见高烧。发热24小时后,开始出疹。最初皮肤表面出现红色黄豆般大的斑疹,很快在斑疹上面出现稍高出皮肤表面的丘疹,然后丘疹变成疱疹。这种疱疹如小绿豆般大,晶莹透明,看上去里面是水,故称“水痘”,可出现在全身各个部位。出水痘时,孩子感觉皮肤搔痒,总想去抓。整个病程7到10天左右。
& & 专家观点:赵坤教授说,水痘是小儿常见的传染病,是因为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也是一种终身免疫性疾病(即一生只得一次)。该病通过呼吸道传播,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免疫力差的孩子可以打疫苗预防。
& & 治疗上需要用抗病毒药,如干扰素、更昔洛韦等。体温38.5℃以上可用药物退烧。家长要注意不让孩子抓挠局部,以免感染。感觉特别痒时,可外涂“炉甘石洗剂”止痒。对于家长担心局部会不会落疤问题,赵坤说,因水痘部位很表浅,一般不会落疤。但如合并感染,皮肤受损部位较深,也能落疤。所以在有局部感染时,尤其是面部,要及时就医。
五、支原体肺炎
& & 症状特征:孩子发烧、咳嗽,或单纯表现为咳嗽。该病病程较长,多数肺部没有罗音,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增高,很难与感冒区别开来。但按普通感冒治疗,效果不好,咳嗽日久不愈。如诊断不清,可抽血查支原体抗体,同时拍胸片协助诊断。
& & 专家观点:赵坤教授的看法是,该病是由肺炎支原体所致,常在幼儿园中引起小流行。支原体既不是病毒也不是细菌,使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药物无效。治疗上首选药最好是“阿奇霉素”,如过敏可用“氧氟沙星”一类,但疗程应在3个疗程以上。患病的孩子不要上幼儿园,多喝开水,注意休息。
& & 症状特点:肠炎常见病因有病毒、细菌两大类,秋冬季节以病毒类为常见。肠炎病毒多由呼吸道传播,如“呼肠病毒”,多伴有呼吸道症状。表现为发热、流涕、呕吐、泄泻,大便呈水样或糊状,有的伴有咳嗽。据赵坤教授观察,今秋肠道病毒感染比较常见,病情有轻有重。轻者仅腹泻、呕吐,重者伴有全身感染,如病毒性心肌炎、肝炎等。
& & 专家观点:赵坤教授认为,肠病毒的种类非常多,感染后血象可高可低,仅靠血常规检查是无法明确诊断的,必要时需在粪便、血中查病毒或病毒抗体。
& & 该病的治疗首先是抗病毒,病情轻者可用“苍苓止泻口服液”、“克泻灵”等,重者用“干扰素”。止泻可用“思密达”,高烧时口服退热药。如腹泻严重,出现尿量减少、哭时少泪、口唇干燥、精神不好时,轻者需要口服补液盐,重者需要输液。“呼肠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注意不要让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地方,不要过多进食生冷食物,天冷注意添衣。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轮状病毒引起的肠炎,可以口服疫苗预防。
七、流行性腮腺炎
& & 症状特点:该病第一表现为发热,体温高低不一。当天腮腺开始肿痛,并以耳垂为中心呈弥漫性肿胀。发病一侧咀嚼困难,进食酸辣食物时疼痛明显,可伴有头痛。该病的主要并发症是睾丸炎,可引起睾丸萎缩,影响生育。所以大一些的男孩一旦患病,应引起家长重视。
& & 专家观点:腮腺炎是一种病毒性疾病,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性很强。但绝大部分人是隐性传染,即感染病毒而不发病,由此产生抗体,获得终身免疫。儿童注射疫苗也可获终身免疫。
& & 赵坤教授说,对于该病主要是抗病毒治疗,中药古方“普济消毒饮”效果非常好,如合并睾丸炎可在方中加川楝子等。西药可用干扰素。孩子患病期间,要注意口腔清洁,忌食辛辣刺激食品,不要送幼儿园。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计划免疫室负责人介绍说,一岁半以上孩子接种“麻风腮疫苗”,可以同时预防麻疹、风疹、腮腺炎。
& & 症状特点:高烧持续3~4天后,全身开始出现皮疹。皮疹先从头面、耳后出现,继而躯干、四肢,待手、脚心出现皮疹时,皮疹已出齐。皮疹颜色由鲜红到暗红,然后逐渐消退,之后留有色素沉着与糠样脱屑。
& & 专家观点:孩子上幼儿园时期,麻疹疫苗为常规接种疫苗,所以接种后发病率明显减少。个别孩子因抗体产生不全等原因,还是会发病。由于该病会合并肠炎、肺炎等并发症,一旦发病,家长要给与高度重视。治疗以中草药为主。护理上注意室内光线要暗,眼睛避免强光照射。不要外出见风,发热时不要用冷水、冰块降温。
& & 症状特点:首发症状为发热,体温大多在37~38℃之间,发烧当天皮肤出疹。皮疹颜色很淡,随体温下降皮疹很快消失。但发热、出疹这一症状会反复出现,病程约一周左右。
& & 专家点评:赵坤教授说,风疹也是幼儿园常见传染病之一。该病为感染风疹病毒所致,症状较轻,很少出现合并症,不需要特殊治疗。发病期间可服中成药“健儿清解液”或“抗病毒口服液”。
内科疾病症状之发热
& &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 & 一、常见原因
& & 引起发热的原因甚多,临床上通常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以前者多见。
& & (一)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所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 &
& & (二)非感染性发热&&
& & 1.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塞或肢体坏死;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细胞破坏。
& & 2、抗原-抗体反应 :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 &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可引起产热过多或散热过少而导致发热。前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后者如重度失水等。
& & 4、皮肤散热减少 :如慢性心力衰竭、广泛性皮炎、鱼鳞癣等。
& &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硬膜下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 & 6、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原发性低热、感染后低热、夏季低热、生理性低热等。
& & 二、按照发热的高低,可区分为下列几种临床分度:
& & 低热& && && && && & 37.4~38℃
& & 中等度热& && && && &38.1~39℃
& & 高热& && && && && & 39.1~41℃
& & 超高热& && && && &&&41℃以上
& & 三、发热伴随下列症状,有提示论断的意义
& & (一)伴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疟疾及急性溶血性疾患等。
& & (二)伴结膜充血,常见于麻疹、咽结膜热、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类似兔眼的表现。
& & (三)发热伴单纯疱疹,可见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日疟等多种急性发热疾病。
& & (四)伴出血素质,常见于重症感染与血液病。前者如重症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恙虫病、败血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钩端螺旋体病等。后者如急性白血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 & (五)伴淋巴结肿大,可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恙虫病、淋巴结结核、局灶性化脓性感染、丝虫病、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等。
& & (六)伴肝、脾肿大,可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布鲁菌病、疟疾、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等。
& & (七)伴关节肿痛,可见于败血症、猩红热、布鲁菌病、结核病、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等。
& & 四、家庭应急处理
& & 1.卧床休息,鼓励患者多吃水果或饮汤水,适当时水中加少量食盐,以补充体内水份。
& & 2.可选用阿斯匹林、APC、扑热息痛及消炎痛口服,幼儿可酌用10%~15%安乃近滴鼻。
& & 3.物理降温可采用75%酒精或温水擦拭四肢、胸、背及颈等处,也可以用冰水或凉水浸湿毛巾冷敷,一般于前额或颈旁、腹股沟、腋下及腘窝等处,每隔5分钟左右更换一次。
& & 4.若病因明确,可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9:11:13文章来自中健网15
春季提防孩子不明原因发热
& & 虽说已经进入阳春三月,但是今年的“倒春寒”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明显。天气变化大,感冒发热的小朋友为数不少。普通感冒没有什么可怕,但是专家提醒,现在儿童血液病人正在增加,如果孩子属于不明原因的发热,家长应该提高警惕,尽快带孩子到医院甄别,免得耽误了病情。
& & 首都儿科研究所血液科的师晓东主任医师介绍,目前儿童患血液病,尤其是急性白血病出现了增加趋势。这种趋势可能和很多因素有关,像家庭装修、汽车尾气过度排放等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加剧;学习紧张、家长要求高造成孩子精神压力的增加;家长对疾病重视程度的提高等等。另外,她个人认为,有些白血病可能还存在潜在的感染因素,可能是某种不知名的病毒感染造成的。
& & 白血病尤其是急性白血病,治疗成功与否与早期判断有很大的关系。越早诊断,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预后的效果就越好。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只要单纯化疗就可以治疗,5年的生存率大约为75%,预后良好。如果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就需要进行骨髓或造血干细胞等的移植来治疗,现在这种移植手术越来越普遍,病人的生存率正在逐渐提高。
& & 所以,家长需要注意孩子是否属于不明原因的发热。急性白血病等血液病引发的发热会持续较长时间,热度比较高,而且即使使用抗生素也没有作用。
& & 另外,家长还要注意孩子的身体有没有容易出血或是出现淤斑的现象。像腿疼、乏力、面色不好、厌食、肝脾肿大等等都有可能是白血病的征兆。虽然这些不会全部在一个小病号身上出现,但是这些都传递着危险的讯息,家长应该注意。
& & 家长也应该学会辨别,无需草木皆兵。如果孩子长得太快,出现了正常的生长痛一般在晚上疼,揉揉就会改善。天气干燥或是食火较大造成的鼻子出血,如果家长在屋子里使用加湿器,同时给孩子一些防止鼻黏膜过于干燥的油脂涂抹应该有改善,不必太过担心。
& &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异常有疑虑,最好到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可以看出比如白血球、血小板、血色素等方面有没有异常。
发热者就医必读
& && &&&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都会导致发热:
& && && &如:由病毒、细菌等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急、慢性全身或局部病灶性感染,这类感染性疾病会引起发热。
& && &&&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红斑狼疮等;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如:甲亢、痛风等;物理化学损害如:中暑、骨折、烧伤等;神经源性疾病如:脑出血等非感染性疾病也会引起发热。
& && &&&伴鼻塞、咳嗽--首诊呼吸内科。
& && &&&伴恶心、呕吐、腹痛--首诊消化内科。
& && &&&伴腹泻、水样便--首诊肠道门诊。
& && &&&伴腹部压痛、反跳痛--急诊普外科。
& && &&&伴尿急、尿频、尿痛--首诊泌尿内科。
& && &&&伴近期消瘦或肥胖--首诊内分泌科。
& && &&&伴头痛、昏迷、抽搐--急诊神经内科。
& && &&&伴面色苍白、口鼻出血--首诊血液科。
& && &&&伴下腹坠痛、白带腥臭--首诊妇科。
& && &&&慢性低热伴咳嗽、胸痛--首诊结核科。
& && &&&伴心脏杂音、皮肤粘膜瘀点--首诊心内科。
& && &&&伴皮疹、黄疽、剧烈头痛--首诊感染科。
& && &&&伴关节肿痛、皮肤红斑--首诊免疫科。
& && &&&慢性发热伴进行性消瘦、淋巴结肿大--首诊肿瘤科。
& && &&&伴咽痛、扁桃体肿大、外耳流脓、前额痛--首诊耳鼻喉科。
腹痛可能与哪些疾病有关
& && &&&右上腹疼痛可能与急慢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胆石症、肝脏破裂、慢性肝炎、右下大叶肺炎、右肺底胸膜炎等有关。
& && &&&右下腹疼痛可能与急性阑尾炎等有关。
& && &&&上腹部疼痛提示有胃炎、胰腺炎、胃溃疡、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可能。
& && && &中腹部疼痛考虑与肠糸膜动脉栓塞、门静脉血栓、铅中毒、糖尿酮症酸中毒、过敏性紫癜、血卟啉病、胃癌、肠癌、肝癌、胰腺癌、肠道寄生虫等有关。
& && && &下腹部疼痛可能与急性盆腔炎、妇科炎症、肠梗阻、尿路结石、宫外孕等有关。
& && &&&针对以上疼痛的部位和伴随症状等不同,腹痛者应该如何就诊?
& && &&&起病急,伴发热、乏力、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首诊消化内科、肠道门诊。
& && &&&起病急、上腹部持续性阵发性加剧的刀割样疼痛,向左侧背部或腰部放射,
伴恶心、呕吐、发热--急诊消化内科。
& && &&&有心脏病史,起病急、持续时间短、伴胸闷--首诊心血管内科。
& && &&&右上腹剧烈绞痛、伴寒战、高热、黄疸--急诊消化内科。
& && &&&转移性右下腹痛和固定压痛,伴低热、恶心、呕吐--急诊普外科。
& && &&&全腹剧烈疼痛,伴急性病容、出冷汗--急诊普外科。
& && && &女性病人,下腹部疼痛,伴阴道出血、停经史、高热、恶心、呕吐--急诊妇产科。
& && &&&下腹部绞痛、伴排尿中断、腹胀、停止排便排气--急诊外科。
& && &&&中老年病人,伴食欲不振、消瘦、贫血、腹部包块--首诊普外科、肿瘤外科。
& && &&&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肝硬化病史,出现全腹深压痛--首诊普外科。
& && &&&病史明确的糖尿病、铅中毒、风湿病性腹痛--首诊相应的内科诊室。& &&&
咽喉疼痛怎么办?
& && &&&咽喉痛通常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咽白喉、鹅口疮、奋森咽峡炎、咽后壁脓肿、急性会厌炎、急性喉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粒细胞缺乏症、急性白血病、咽喉部肿瘤、吞咽神经痛、茎突综合征等疾病有关。
& && &&&一般咽喉痛--首诊耳鼻咽喉科。
& && &&&伴发热、皮疹、消化道症状及传染病疫区或病人接触史--首诊传染科。
& && &&&伴口腔粘膜散布奶楂样斑膜、扁桃体表面覆盖灰白色假膜--首诊传染科或五官科。
& && &&&由骨刺等食物造成咽喉部梗嵌--应立即急诊耳鼻咽喉科取出。
& && &&&成年男性,饮酒后伴吞咽困难、饮水呛咳、高热、呼吸困难--急诊耳鼻咽喉科。
& && &&&有感冒史或发音过度,出现声嘶、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急诊耳鼻咽喉科。
& && &&&血液疾病常伴有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及相关的症状--首诊血液科。
发热不一定是感染
  一旦发热,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感染。其实引起发热的病因很多。
  医学上将两周以内的发热称为急性发热,超过两周的称为慢性发热或长期发热,其中40%左右为感染所致。换句话说,在长期发热的病例中,有超过一半者不是由感染引起。
  在非感染性发热中最常见的是各种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恶性肿瘤中,又以血液系统的恶性病变容易表现为发热,而且不少为39℃以上高热,病情比较凶险。但也有些恶性肿瘤患者仅表现为低至中等程度发热,耐受力比较好的人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察觉自身发热。临床上以发热为第一或惟一表现,最终诊断为恶性肿瘤的病例并不少见。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称风湿病),多表现为低到中等程度发热,有发作和自发缓解的倾向,少数病人第一次发病也有可能以发热为惟一的表现。
  多年来,在我们收治“发热原因不明”的病例中,绝大多数病人在入院诊治之前使用过多种抗菌或抗病毒药物,有的甚至使用过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俗称激素)。严格地讲,尤其是在没有找到明确的感染证据之前,给发热病人做抗感染治疗是一种盲目的行为,以退热为目的使用激素更是违背医疗原则的。
  我们对近两年收治的“发热原因未明”病人进行病历资料分析后发现,在这类病人中,有近15%最终被确诊为抗菌药物引起的“药物热”,或在病程的某一阶段的发热与使用抗菌药有关。
  一般说来,非感染性长期发热的确诊难度较大。在所有长期发热病例中,大概还有10%的病人在一定时间内无法弄清病因,这些病人必须定期去医院接受随访。
“小”感冒引起“大”心病
  患了感冒,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乘虚而入,侵入那些原来就有病变的心脏,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乐氏四联症等)、二尖瓣脱垂等,但有时也会侵入原来没有病变的心脏。
  感染性心内膜炎起初的表现常和一般的感冒类似,如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下降、咳嗽,所以临床上很容易漏诊和误诊。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出现皮肤出血点、瘀斑、肝脾肿大,还有贫血等。另外,细菌往往会在心脏瓣膜上聚集生长,形成医学上称为赘生物的东西。如果赘生物脱落,可随血液循环引起其他重要脏器血管的栓塞,从而导致不同的表现。例如:栓塞脑动脉可引起脑梗死,出现偏瘫表现。病情严重者可引起心脏瓣膜穿孔、进行性心功能不全以及恶性心律失常,危及生命。
  所以,如果出现感冒、发热,经治疗一星期以上仍未退热者,或原有心脏病的人出现感冒、发热时,要注意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
【证候特征】
& & 外感发热的征候特征是以发热为主,由于各脏腑感邪性质和病情轻重程度、病位以及传变不同,其发热特点也不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发热恶寒、但发热不恶寒、寒热往来、潮热等。轻者热势不高,时间短暂,汗出而解;重者壮热持续不退,甚则神昏精语,或抽搐惊厥,后果严重。由于邪热疫毒较快由表入里,故临床上卫表证候出现时间短暂。再者热邪损伤津液,在发热同时表现口干烦渴等症。 本证起病急骤,多有2周左右的中度发热和高热,伴有与原发病相关病证,或心悸胸闷头昏,或咳喘胸痛痰多,或泄泻呕恶腹痛,或口渴尿多易饥乏力,或小便淋沥急痛,或斑疹黄疸,或痰核瘰疬,或积聚出血,或项强神昏半身不遂等。
【病因病机】
& & 1.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异常的六气,在外感发热中均可致病,但尤以火热、外湿、暑邪为主要病邪,又风、寒、燥入里皆可化火。六淫所致的多种外感热病,又与气候、季节、时令密切相关,因此常呈明显的季节性与区域性。另外六淫可单独致病,也可以两种以上的邪气兼夹致病,如风寒、风热、湿热、风湿热等。
& &&&2.感受疫毒&&疫毒亦是外来的致病因素之一,属于一种传染性较强的致病邪气。疫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传染性,疫病之毒,其性猛烈,一旦感受疫毒,则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卫表症状短暂,较快出现高热。 外感导致发热,其入侵人体的途径,多由皮毛或口鼻而入。
& & 一般来说,六淫之邪,由皮毛肌腠而入,先滞络脉,由表而里,传至脏腑,发为热病。疫毒之邪,多由口鼻而入,充斥于人体,循卫气营血而分属于上、中、下三焦之脏腑。 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或热、毒充斥于人体,而发热,即所谓&阳胜则热&。发生阳气偏盛的热性病变而表现发热为主,伴有恶寒、口干等。邪热疫毒其性猛烈,起病急,传变快,故出现热势高等实热之证。发热病变,以阳胜为主,其病机变化最易化火。火热充斥体内,进而伤津耗液,故在整个热病中,都以温热伤津,阴液耗损为特点,常常产生一系列的火炽伤阴之病理反应。再者热毒之邪过盛,邪毒内传,营血耗伤,因而临床上易于发生神昏、出血的变证,即所谓逆传,来势凶险,预后较差。
& & 本证以发热为主,详细询问病史及伴随症状,对外感发热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因季节、气候、地区、环境的不同,而感邪发病。起病急,一般在3日之内。病程较短,约2周左右,传变迅速,若为时行感冒患者,则有明确的疫情接触史。
& &&&1.体温在37.3C以上,可高达39.5C~40C,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或伴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都停车600一个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