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下HIV和EB病毒乙肝丁肝合并感染染,是否有治疗

字体:大 中 小
钟南山:阴性艾滋病系病毒感染 短期治疗已见效(2)
  症状由已知病毒引起
  这是否能排除这些人没有疾病?“也不能这么说。”钟南山说:“这些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疾病,但不是未知的,也不是新病毒引起的,我们所发现的都是已知的。”在所检测的已知病毒中,有一种被称为EB病毒检出率最高,检出阳性的共有33人。钟南山解释说,EB病毒并非新病毒,孩子在3-5岁的时候,90%能够检出抗体。但是到壮年的时候,就没有那么高。钟南山说,此次接受检查的人群中,检查出的病原体可以经过性接触或密切接触感染、可以慢性化或在白细胞中潜伏存在,并影响人体相关免疫功能,形成他们表述的症状。
  另外,自愿接受心理测试的12人中,异常为7例,其中疑病症5例,焦虑状态1例,轻度抑郁1例。
  与卫生部结果基本一致
  之前,卫生部的调查认为,目前可排除该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在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没有所谓的“阴滋病”说法,也没有“阴滋病”病毒。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权威的检测机构都没有从这一人群的样本中发现艾滋病病毒和其他新的病毒。
  在昨日的发布会后,有记者追问钟南山对卫生部之前调查的态度,钟南山说,我们跟卫生部的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有一点,我们不是说这些人没有病,“我们是补充了卫生部(之前的结论)。”
  八成患者检出病原体阳性
  在昨日的发布会上,钟南山详细公布了检测过程。记者对比也发现,过去卫生部在公布检测结果时,并没有如此详细的公布检测过程。此次检测包括病史采集,临床医生病理检查,另外,对于过去的检查结果,也将其复印下来进行参考。
  临床检测包括常规、生化、免疫学、风湿、X光检查等项目,“因为对关节问题报道比较多,所以进行了关节和双膝关节的检查。”
  在病原体的检查中,进行了淋球菌、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在内的六种病原体的检查,这主要是针对他们的白细胞、血浆、男性前列腺液、女性白带、唾液、尿道拭子等7种类型共258份样品进行的,并非仅检测血液。在检测中,这次也采用了核酸荧光PCR的检测方法。
  检测结果显示,60名自述疑似艾滋病病毒感染人员,白细胞HIV核酸荧光PCR检测都是阴性。另外,60人中检出病原体阳性患者数为48人,占80%。在这48名阳性病原感染者中,EB病毒检出阳性共33人,占68.75%。
  病人是否具有传染性有待研究
  昨日的发布会上,钟南山首先对检测情况进行了讲解,之后团队人员回答了记者们的提问。
  问:为何检查6种病原体?
  钟南山:病人主诉的症状,与一种反应性关节炎有相似的地方,而反应性关节炎,往往和这六种病原体的感染有关。这些人自述的症状大概在三年到十多年,反复发作,并且这60个例子大部分有婚外性接触。所以选择上述检查项目和部位,首先也是考虑到传染途径的问题,同时也考虑到感染可能存在的部位。
  问:为什么“病人”之前检查过多次,都没有检测出这些病毒和细菌?
  钟南山:荧光PCR检测方法的难度不大,但为什么之前没有检查出来,我想还是一个考虑角度的问题。
  现场专家:患者的自述症状引导其他研究人员,使他们忽略了其他相关病原体。
  问:病人是否有传染性?
  现场专家:首先确实是经过不洁性行为传染上的,但是形成了慢性化之后,是不是还有传染性,有待深入的研究。一般来讲,全世界鼓励自输血为主,潜在风险就是避免未检测到病原体。另外,EB病毒并非中国法定传染病,EB病毒还不算传染病。
  问:是否需检测未知病毒?
  钟南山:目前发现的EB病毒片段,跟国内流行是同源的。我们不是想办法来找未知病毒,我是想解释,目前他们很多人是受到已知病毒感染的。
  钟南山呼吁
  家庭使用公筷
  昨天的发布会现场,钟南山呼吁大家家庭就餐时也尽量使用公筷,即使在家里吃饭也是一样。
  下午举行的发布会比原定计划晚了30多分钟,在此之前,专家们进行了闭门研讨。在所检测的已知病毒中,有一种被称为EB病毒检出率最高,检出阳性的共有33人。钟南山说,有一种观点虽然还未达成一致,但是我愿意拿出来跟媒体们讨论。“这种EB病毒,在白细胞里发现的比较多,有时候他本人、太太、孩子都有,我们觉得不能用性传染来解释。”“EB病毒”曾被称作“接吻病”,钟南山说,完全有可能通过唾液传染。他指出,中国人喜欢筷子夹来夹去,这在国外都是没有的,都是用公共餐具。
  钟南山呼吁大家就餐时使用公筷,甚至在家庭的用餐中也保持这一习惯。他说,过去家庭和外界接触的机会少,但是现在非常的频繁,所以我建议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不是艾滋病,也不全是恐艾症
多数感染EB病毒 俗称接吻病_网易新闻
不是艾滋病,也不全是恐艾症
多数感染EB病毒 俗称接吻病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到底什么是EB病毒?
江苏专家:俗称就是“接吻病”
钟南山说到“EB”病毒时,讲了一句“在欧洲专家口中曾叫接吻病”。本报记者咨询专家得知,其实“接吻病”是一种常见病。不过专家口中的常见病,我们却并不熟悉,而EB病毒就更陌生了。
什么是“接吻病”?
只是一种噱头的说法
百度百科的说法是,“接吻病”(KissingDisease)是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主要因亲密接触如接吻、分享食物或咳嗽而传染,常见于年轻人。
南京市鼓楼医院耳鼻喉科的高下主任则告诉记者,接吻确实可以传播疾病。如果接吻一方有病毒,另一方的抵抗力又弱的话,便有可能出现“接吻病”,造成口疮、喉咙发炎等等。
“不过‘接吻病’还只能算是一种有点噱头的说法,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种确切的病叫‘接吻病’。”高下主任表示,所有能通过口腔唾液来传播的疾病都可以叫“接吻病”。可以通过口腔、唾液来传播的病毒有很多,EB病毒只是其中的一种,乙肝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等也可以通过唾液来传播。
接吻病是什么症状?
确实跟艾滋病、恐艾症很像
“接吻病”的症状主要有喉咙疼痛、发烧、颈淋巴腺肿大、身体倦怠等,发病程度比感冒重些。发烧、喉咙痛、食欲丧失、疲倦、淋巴腺肿大,通常位于颈部、腋下或鼠蹊部、脾脏肿大、肝脏肿大、黄疸,黄皮肤头痛、普遍性全身疼痛等等。这些症状跟艾滋病感染初期的急性期症状确实很像。也和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恐艾症”的症状很像。
其实这些症状都指向一条:免疫力低下。接吻病的感染率很高,据介绍,90%以上的人都曾经感染过该病,不过真正发病的人却较少,原因是这个病具有自愈性。
EB病毒究竟是什么?
与粘膜病密切相关
至于陌生的EB病毒,高下主任表示,EB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极其”常见。从目前医学的了解来看,EB病毒和与粘膜相关的病变有联系。比如鼻咽癌就是和ED病毒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不过目前还无法证明ED病毒就是鼻咽癌的唯一病因。除了鼻咽癌外,一些妇科的粘膜病变,如宫颈炎,也与EB病毒密切相关。不过携带EB病毒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感染。
EB病毒到底有多常见?
我国3-5岁孩子9成阳性
南京市儿童医院专家告诉记者,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存在,根据血清学调查,我国3~5岁儿童EB病毒vca-lgg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但是大部分儿童感染后无明显症状,可能表现为轻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会作为感冒处理,但是这种病属于自限性疾病,如果没有并发症发生,一般1-2周就会痊愈。不过医院也曾经接诊过“全身型EB病毒感染”的病例,一名12岁的男孩高烧12天,曾被当做感冒治疗。经过CT检查,发现孩子的全身有多个脏器受到损伤。这是一个特例,分析可能与孩子自身免疫系统缺陷有关。
为什么孩子感染多?
因为父母喜欢亲吻孩子
顾名思义“接吻病”通过接吻来传染,年轻人应该是最容易感染的人群,而欧美人较亚洲人更加开放,所以“接吻病”的发病率更高。其实就以ED病毒引发的“接吻病”来看,儿童也是EB病毒的易感人群。为什么?因为不少大人喜欢对宝宝又亲又抱。
如何预防“接吻病”?
桌上放公筷,接吻别太频繁
当口腔破损时,会感染EB病毒,所以预防“接吻病”,就要注意自己的口腔状况。“因为中国人对口腔卫生并不像欧美那么重视,所以中国人的口腔问题可能更普遍。高下主任说,当刷牙时会出血,意味着牙龈粘膜有破损,这时候就要注意,接吻不要太频繁。还要注意公共场合的食品卫生。“中国人经常一大桌子人在一个碗里搛菜,这种习惯很不好。公筷还是必要的。”本报记者 杨 彦
作者:杨 彦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
EB病毒感染
EB病毒感染
EB病毒感染
Epstein-Barr病毒(EBV)为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它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为95%以上的成人所携带。EBV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更为重要的是,EBV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被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
是否属于医保: 暂无
发病部位:
挂号科室:
传染方式:消化道传播,血液传播
易感人群:多见于3~5岁儿童
典型症状:
治疗方法:中医治疗 支持性治疗
临床检查:1. 可用核酸杂交和PCR等方法检测细胞...
常用药品:
EB病毒感染症状和表现
潜伏期约4~7周,感染可涉及到全身的各个器官脏器,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一般有发热,食欲减退 ,恶心 ,呕吐,腹泻 ,全身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 ,皮疹等,有的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本病恢复期较长,一般需2~4周。
解释:呕吐是胃内容物,甚至胆汁、肠液通过食道反流到口腔,并吐出的反射性动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恶心、干呕和...
解释:食欲减退是指由多种功能性障碍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不想进食或进食量显著减少,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是胃炎,消化...
淋巴结肿大
解释: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正常人约有500-600淋巴结。淋巴结按其位置可分为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临床...
解释:肝脏和脾脏均增大。肝脾一般在肋下不能触及,当内脏下垂或横膈下降或深吸气时,肝脾才能被触及,但不超过肋...
EB病毒感染全面解读
病因是什么
症状有哪些
EB病毒感染患者关注的问题
在线提问(百万医生免费为您做疾病解答)
EB病毒感染 医生还不清楚什么病,马上问专家!
上呼吸道综合
问诊量:535
问诊量:108
常见病综合,呼吸道系统诊疗
预防保健科&
问诊量:644
EB病毒感染 医院直通2000多家知名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16号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沙河镇民园小区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北京市顺义区近郊光明南街3号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丁3号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1号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11号
猜你感兴趣
擅长:病菌研究,药理学
皮肤性病 主任医师
擅长:暂无
擅长:真皮层修复,疤痕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玖玖叁玖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EB病毒感染的原因有哪些?
52556标签:
概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 病因 (一)传染:带毒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80%以上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症状 潜伏期5~15天,一般为9~11天。起病急缓不一。约40%患者有前驱症状,历时4~5天,如乏力、头痛、纳差、恶心、稀便、畏寒等,本病的症状虽多样......
概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 病因 (一)传染:带毒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80%以上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症状 潜伏期5~15天,一般为9~11天。起病急缓不一。约40%患者有前驱症状,历时4~5天,如乏力、头痛、纳差、恶心、稀便、畏寒等,本病的症状虽多样化,但大多数可出现较典型的症状。 (一)发热:高低不一,多在38~40℃之间。热型不定。热程自数日至数周,甚至数月。可伴有寒战和多汗。中毒症状多不严重。 (二)淋巴结肿大:见于70%的患者。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部次之。 (三)咽痛:虽仅有半数患者主诉咽痛,但大多数病例可见咽部充血,少数患者咽部有溃疡及伪膜形成,可见出血点。齿龈也可肿胀或有溃疡。喉和气管的水肿和阻塞少见。   (四)肝脾肿大。   (五)皮疹。   (六)神经系统症状。 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多,最高可达30~50&109/L。   2.嗜异性凝集试验:该试验在病程早期即呈阳性,约为40%。   3.EBV抗体检测。 治疗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患者大多能自愈。当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扁桃体的β-溶血性相关信息菌感染可选用青霉G、红霉素等抗生素,有人认为使用甲硝唑(灭滴灵)或氯林可霉素也有一定效果。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
乙肝是一类传染性疾病,这种应该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那么乙肝到底是根据什么途径进行传染的呢?下面跟大家...
乙肝是一类传染性疾病,这种应该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那么乙肝到底是根据什么途径进行传染的呢?下面跟大家...
乙肝是一类传染性疾病,这种应该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那么乙肝到底是根据什么途径进行传染的呢?下面跟大家...
乙肝是一类传染性疾病,这种应该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那么乙肝到底是根据什么途径进行传染的呢?下面跟大家...
乙肝是一类传染性疾病,这种应该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那么乙肝到底是根据什么途径进行传染的呢?下面跟大家...
Epstein-Barr病毒(EBV)为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它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为95%以上的成人所携带。EBV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更为重...
Epstein-Barr病毒(EBV)为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它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为95%以上的成人所携带。EBV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更为重...
Epstein-Barr病毒(EBV)为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它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为95%以上的成人所携带。EBV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更为重...
Epstein-Barr病毒(EBV)为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它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为95%以上的成人所携带。EBV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更为重...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研究艾滋病的同行请进
艾滋病患者除了需要治疗HIV病毒以外,还需要治疗由于HIV病毒引起的机体免疫力下降、产生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等。HIV感染并发皮肤病主要包括感染性疾病(病毒、细菌、真菌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等,治疗HIV感染本身也会发生皮肤表现,其中部分皮肤病仅见于HIV阳性个体,为早期诊断HIV感染提供第一线索,而另一些皮肤病可作为疾病进展的标志,与HIV感染相关的皮肤病通常表现较为严重或不典型、或治疗困难。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可明显减少一些皮肤病的发生,但也引起皮肤不良反应。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相关皮肤病及其治疗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RNA逆转录病毒,主要感染CD4+细胞,导致免疫功能破坏,产生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等,当CD4+细胞计数每mm3低于200个或出现某些临床疾病时,感染者进展为艾滋病(AIDS)。HIV感染并发皮肤病主要包括感染性疾病(病毒、细菌、真菌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等,治疗HIV感染本身也会发生皮肤表现[1],其中部分皮肤病仅见于HIV阳性个体,为早期诊断HIV感染提供第一线索,而另一些皮肤病可作为疾病进展的标志,与HIV感染相关的皮肤病通常表现较为严重或不典型、或治疗困难。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可明显减少一些皮肤病的发生,但也引起皮肤不良反应。掌握与HIV感染相关的皮肤病有助于HIV的早期诊&
断及感染分期,减少疾病的传播。现重点介绍一些HIV感染相关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
一、原发HIV感染的皮肤表现
感染HIV2~6周后,HIV复制及宿主反应可产生一过性皮肤表现。超过50%的患者表现为急性HIV感染综合征,如发热、乏力、头痛、淋巴结肿大、咽炎、肌肉和关节痛、体质量减轻、恶心呕吐、腹泻。40%-80%的急性感染者有躯干部斑疹及多形性皮疹,类似药物过敏&
反应或其他病毒疹,也可出现口腔和生殖器部位的皮肤黏膜溃疡。仅通过症状不能诊断急性HIV感染,应先确定是否有高危性行为及接触史,而后决定是否进行血清学检测。由于急性HIV感染时,标准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蛋白印迹试验常阴性,如高度怀疑需进行多次检验。而血浆病毒载量分析具有高度敏感性,p24抗原检测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能是较为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2]。原发急性HIV感染综合征具有自限性,仅需支持治疗,也可考虑HAART治疗;早期合理治疗可减轻急性感染综合征的病情,抑制病毒复制及突变;但患者可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也可能诱导HIV耐药而影响以后的的治疗选择。
二、HIV感染相关的病毒性疾病
(一)疱疹病毒感染:疱疹病毒感染常是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并发的最主要皮肤机会性感染之一,包括单纯疱疹病毒(HSV-1、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CMV)和8型人类疱疹病毒(HHV-8)感染。在健康人群中疱疹病毒感染为自限性疾病;而在免疫抑制人群中,疱疹病毒感染的发病率增高,且可发生播散性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HSV-2感染者易传播HⅣ,HSV感染也能激活HIV并促进其复制[3,4]。HSV感染引起的皮损为红斑基础上群集的水疱,多表现为慢性过程,可进展成疼痛性溃疡,伴表皮坏死;皮损通常累及口腔、食道、外生殖器、肛周等部位,部分患者可出现疱疹性化脓性指炎。对于HIV感染者,如无其他免疫抑制原因,HSV感染引起的皮肤黏膜溃疡,病程超过1个月,可诊断为AIDS[5]。治疗:口服阿昔洛韦400mg每日
5次,疗效差者,剂量增加到800mg每日
5次,或静脉滴注阿昔洛韦5~10mg/kg,每8小时1次。伐昔洛韦500mg,每日2次、或泛昔洛韦250mg,每日3次,可作为替代治疗,用药直到临床治愈。免疫缺损患者阿昔洛韦耐药较多见,大多数由于HSV胸腺嘧啶激酶变异引起。对于阿昔洛韦耐药HSV,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推荐静脉滴注膦甲酸40mg/kg,每日2~3次,但他的使用由于其潜在的肾毒性而受到限制。
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约25%的HIV感染者可发生带状疱疹,后者已作为高危人群HIV感染的指征。VZV在原发感染引起水痘表现后,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再发表现为带状疱疹。HIV感染者在接受HAART治疗后最初数月内带状疱疹可能反复发作[6]。在HIV感染个体中,水痘症状与正常人群感染者相似,也有自限性,但病情更严重、病期延长;发生带状疱疹时,疾病可反复发作,累及多个皮区,亦可形成疣性增生、溃疡性损害,后遗神经痛更常见,部分病例可发生播散性带状疱疹,甚至累及内脏。VZV感染的免疫抑制患者,使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治疗,用法及疗程与单纯疱疹治疗相同固,止痛药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或合适的表面麻醉剂。VZV血清阴性的HIV感染个体,如接触了水痘及带状疱疹患者,可给予VZV免疫球蛋白以预防VZV感染。
3.口腔毛状白斑病(EB病毒感染):大多数HIV感染成年患者有EB病毒潜伏感染。口腔毛状白斑是一种少见的、几乎仅见于HIV感染者的疾病,因表皮细胞感染EB病毒后高度角化增厚引起,约25%的HIV感染者发生本病。损害为白色疣状融合的斑块,常见于舌的侧面,用压舌板不能刮除,偶有烧灼感,但通常无自觉症状,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吞咽困难。该病多不需治疗。需要治疗时,可少量外涂25%足叶草脂或口服阿昔洛韦,800mg每日4次,疗程20d。HAART治疗后,其发病减少正[5]。
Kapos]肉瘤(8型人疱疹病毒感染):Kaposi肉瘤是AIDS,最常见的相关肿瘤,AIDS相关Kaposi肉瘤在男性同性恋、双性恋HIV感染者中更常见[7]。此型Kaposi肉瘤中95%以上与HHV8相关,与经典的.Kaposi肉瘤相比,损害更泛发,更具侵袭性,最常累及皮肤,黏膜、胃肠道、肺均可受累。典型的皮损可表现为无症状性紫红斑片,继而发展为斑块和结节,皮损直径数毫米到数厘米,可单发或多发达数百个,面、躯干和手臂最常累及。1/3患者有软腭、硬腭、齿龈、舌、咽部红色或紫红色斑块和结节;眶周、生殖器、下肢损害可表现为水肿。皮损还可以伴有溃疡、出血和疼痛。HAART能抑制Kaposi肉瘤的进展[7],甚至使其消失。据报道放疗、细胞毒药物、干扰素α也有效。其他治疗,如血管生成抑制剂及预防性治疗,正在研究中。
(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HIV感染者更容易感染HPV,引起生殖器及非生殖器疣。CD4+细胞计数每mm3低于500时易泛发。HPV16、18、31和33型与宫颈癌、肛管肿瘤相关。HPV感染也使HIV基因更易表达。在HIV感染中,HPV感染引起的疣类损害通常为多发性,对治疗抵抗。可用水杨酸、冷冻、电灼、CO2激光治疗,还可用10%~25%足叶草脂、5%咪喹莫特霜、50%三氯醋酸等治疗。通过HAART治疗使免疫功能重建,有时能改善疣类皮损。
(三)HIV感染相关细菌感染性疾病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感染:金葡菌是HIV感染者中最常见的皮肤致病细菌,约54%的AIDS患者在病程中并发金葡菌感染,引起疖、痈、脓疱疮、蜂窝织炎,甚至菌血症及脓毒血症。治疗前应先进行细菌培养及抗菌素敏感性试验。如蜂窝织炎,可选用头孢类抗菌素和万古霉素等;对疖、痈、脓肿,除了使用系统抗菌素,可切开引流。因HIV感染者鼻内携带的金葡菌是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对复发疖病患者,鼻内应用莫匹罗星1~2周,可能有效[9],利福平300mg,每日2次,用药3天,可治疗金葡菌感染并清除带菌状态[5]。
(二)杆菌性血管瘤病:病原体为巴尔通体属革兰阴性菌,当HIV感染者CD4计数每mm3低于100时。通过猫抓,造成皮肤外伤性接种感染。皮肤血管增生是最常见的表现,骨、肝、脾也可受累,出现红色或紫色坚实结节,直径数厘米,类似化脓性肉芽肿或kaposi肉瘤,但通常伴有疼痛。播散性感染可能有系统症状,如发热、寒战、盗汗,体质量减轻。皮损组织病理切片Warthin-Stmrry染色可发现该病原菌。据此可与kaposi肉瘤鉴别。治疗包括红霉素0.25~0.5g每日4次;或多西环素100mg每日
2次,用药3-4周。皮损一般1-2周消失,如复发需较长时间预防性用药。若不治疗,本病可致命[5]。
(三)分枝杆菌感染:HIV感染者易感染分枝杆菌,其中以皮肤结核最多见。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皮肤接种后出现结核性初疮,免疫力正常者则表现为疣状皮肤结核,由于HIV与结核有较高的合并感染率,因此对所有的结核患者做HIV检测,可有助于HIV早期诊断。HIV感染者结核菌素试验后出现≥5mm硬结,即认为阳性,随着HIV感染的进展,有些患者可为无反应性。局限于皮肤的结核皮损一般不需要系统治疗,可行手术切除。与HIV感染有关的肺或肺外播散性结核病,需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如异烟肼,成人100mg每日
3次,至临床痊愈后2个月为止;利福平每日口服600mg;吡嗪酰胺,成人每日1~1.5g分3次服;乙胺丁醇每日
15mg/kg;链霉素,成人每日
1.0g,总量60~100g,在HIV感染个体多药物耐受更普遍,当接受HAART治疗时,由于药物相互作用,更须慎重考虑治疗方案[10]。无合并HIV感染者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联合治疗2个月后,异烟肼、利福平联合治疗4个月;合并HIV感染者用药同前,但异烟肼、利福平治疗4-7个月。异烟肼耐药无合并HIV感染者利福平、毗嗪酰胺、乙胺丁醇联合治疗6个月,合并HIV感染者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联合治疗6~9个月。利福平耐药无合并HIV感染者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联合治疗18~24个月,合并HIV感染者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联合治疗18~24个月或异烟肼、吡嗪酰胺、沙奎那韦、乙胺丁醇联合治疗2个月,异烟肼、吡嗪酰胺、沙奎那韦治疗7~10个月。利福平不能与蛋白酶抑制剂及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合用。链霉索可替代乙胺丁醇,利福喷丁可替代利福平;利福喷丁能和茚地那韦(indinavir)、奈费那韦(nelfinavir)合用,但不能和沙奎那韦(saquinavir),利托那韦(ritonavir)或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合用。
四、梅毒螺旋体感染
HIV感染者并发的梅毒,其病程和临床表现多与梅毒患者一样,但有些则表现不典型,或皮疹更泛发,或不管治疗与否都在望年2发展成神经梅毒。部分患者性病实验室研究试验(VDRL)假阳性率明显升高。HIV感染者并发梅毒的治疗与梅毒患者治疗相同,但治疗过程中,不管是早期或晚期梅毒,均须定期检查脑脊液[11]。
&五、真菌感染
皮肤癣菌感染:常见皮肤癣菌感染由毛癣菌属引起,皮肤癣菌病通常泛发,表现不典型、部分患者尚可出现脓肿或肉芽肿性损害,并对治疗抵抗,50%以上的HIV感染者出现皮肤癣病或甲真菌病,甲真菌病表现为近端甲呈白粉笔样褪色,并可累及所有指甲。甲真菌病可用特比萘芬250mg/d、连服6~12周,伊曲康唑400mg/d,7d为1个疗程,隔3周重复1次,共3~4次;氟康唑150~300mg/周,连续3~6个月。治疗皮肤癣菌病。可选择外用抗真菌剂,无效时采用上述药物系统治疗[12]。
念珠菌感染:在HIV感染的各个阶段均可出现念珠菌感染。有不同的表现。以鹅口疮最为常见,发生率约30%~50%。也可出现慢性顽固的念珠菌性阴道炎、甲沟炎、甲真菌病。浅表念珠菌感染在口腔皮肤黏膜常表现为鹅口疮、萎缩或增生性红斑、口角炎等。口咽念珠菌病可和食道念珠菌病同时存在,是HIV感染者吞咽痛和吞咽困难最常见的原因。念珠菌偶可侵入血液致真菌血症,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等。
口咽念珠菌病常对局部应用制霉菌素反应良好,此外可选用克霉唑锭剂含(10mg克霉唑)每日5次,连用2周后,改为每日
3次,维持治疗[5]。口服伊曲康唑对念珠菌性甲真菌病疗效较好;皮肤念&
珠菌病可外用唑类和聚烯类抗囊菌药治疗。阴道念珠茵病治疗包括外用药及口服伊曲康唑或氟康;真菌血症可使用氟康唑6mg/Kg/d或两性霉素B
0.7mg/Kg/d;病情进展为AIDS后需口服氟康唑、伊曲康唑,甚至两性霉素B;HAART可阻止或控制念珠菌感染[13]。
3、隐球菌病:由新生隐球菌感染引起,该病原菌为有包膜的酵母菌,通过吸入带菌的土壤或鸟粪而感染。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或肺部新生隐球菌感染可为AIDS的首发表现;播散性隐球菌感染的皮肤表现有红斑、结节、丘疹、脓疱、硬腭或舌部溃疡等;发生率为l0%-20%。非脑膜感染可用氟康唑400mg/d加氟胞嘧啶100-150mg/d,疗程10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须加用两性霉素B
0.7-1mg/kg/d,氟康唑200mg/d维持治疗以防止复发;对于不能耐受氟康唑的个体,可用伊曲康唑200-400mg/d终生治疗[14]。
4、组织胞浆菌病:组织胞浆菌在免疫正常的宿主很少产生症状,通过吸入寄居在土壤和鸟或蝙蝠排泄物中的孢子感染。播散性感染最常见表现有发热、体质量减轻、或多系统衰竭;皮肤黏膜可有溃疡、斑丘疹、结节、脓疱、银屑病样或传染性软疣样损害,常累及面、躯干、四肢。仅有皮肤黏膜受累者,可选用唑类抗真菌药,或手术切除;肺部感染或快速进展的隐球菌病,使用两性霉素B
0.7 mg/kg/d,总量控制在35mg/kg以下;伊曲康唑200mg,每日3次用3d后改为每&
日2次,继续用药12周维持治疗;不能耐受伊曲康唑者,选用氟康唑800mg/d。连用2周后改为400mg维持量。伊曲康唑、氟康唑有时需要终生维持治疗以防止复发[15]。
六、寄生虫感染
在HⅣ感染者中,疥疮是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表现一般不典型,如丘疹或结痂性疥疮[11]。结痂型疥疮,表现为头皮、面、背、臀部、足、指(趾)甲部鳞屑性灰白斑抉。皮损内有大量疥虫,但瘙痒不明显,易误诊为湿疹、银屑病或接触性皮炎;传染性极强。在AIDS高危年轻人中,无明显原因出现结痂性疥疮,应怀疑HIV感染[11]。治疗选用5%扑灭司林霜(permethrin),由颈向下涂抹。8-14小时洗去,同时床褥和衣物消毒。未愈者1周后复治。该药安全有效,成人儿童均可使用,并可用于疥灵霜治疗失败的患者[11];结痂明显者,可合用角质溶解剂,如水杨酸制剂。另有报道口服伊维菌素(ivermectin)安全有效,成人剂量100-200μg/kg单次口服,疗效与1%的疥灵霜相同[16]。
七、HIV感染相关非感染性皮肤病
HⅣ感染者,非感染性皮肤病很常见,可发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如暴发型银屑病、严重的脂溢性皮炎,可能是HIV感染的首发病症。
(一)皮肤干燥和湿疹:大约30%的HⅣ感染者可出现皮肤干燥或获得性鱼鳞病,发病机制可能与营养不良、免疫受损、慢性疾病有关。湿疹在儿童更普遍,皮肤干燥可加重病情。特应性皮炎患者可发展成红皮病。治疗可外用润肤剂、糖皮质激素制剂,口服抗组胺药等。获得性鱼鳞病可外用角质剥脱剂治疗。
(二)脂溢性皮炎:大约85%的HⅣ感染者在疾病过程中发生脂溢性皮炎,且严重程度与CD4细胞下降水平有关,与正常人中脂溢性皮炎相比,HⅣ相关的脂溢性皮炎糠秕马拉色菌数量减少,皮损表现为红斑、黄白色油腻性鳞屑。累及头皮、面部、胸、背、腋下、腹股沟等,泛发者可导致红皮病。治疗药物包括外用酮康唑霜或香波、不含氟的糖皮质激素、煤焦油、硫磺或水杨酸香波,HAART治疗可减少顽固病例的复发率[5]。
(三)银屑病和Reiter踪合征:HⅣ感染者的银屑病发病率和正常人群相似,但有1/4的患者病情较严重且对治疗抵抗,银屑病关节炎发病率也增高,有风湿症状的银屑病预后较差。HⅣ感染者的银屑病可看作一疾病谱,有人认为Reiter综合征可能是银屑病的一种异型。在HⅣ感染者,相对增加的CD8细胞与人白细胞抗原HLA-1型分子相互作用,可能与银屑病急性暴发有关;对链球菌易感性增加,认为是银屑病的炎症性诱因。有时急性暴发的严重银屑病与HIV首次感染有关,同一患者可同时出现滴状、脓疱性、红皮病性损害。合并HIV感染的Reiter综合征症状更为严重,关节被广泛破坏[17]。
对HIV感染者并发的银屑病,齐多夫定1200mg/d治疗有效[18]卡泊三醇外用、小剂量UVB及PUVA光疗、口服阿维A酯1mg/kg/d。对合并HIV感染的Reiter综合征治疗应避免使用甲氨蝶呤、硫唑嘌呤和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否则可促进感染和kaposi肉瘤的发展,可试用阿维A酯[17]。有报道HⅣ感染者并发的银屑病,使用甲氨蝶呤治疗后,能快速加重免疫抑制状态,故不推荐使用甲氨蝶呤[5]。
(四)嗜酸性毛囊炎:嗜酸性毛囊炎很少突发,当HⅣ感染进展时发病。Th2细胞和相关细胞因子改变,产生IgE和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导致变态反应,可部分解释该病的发病机制。嗜酸性毛囊炎以躯干部毛囊周围丘疹和脓疱为特征,也可累及头、颈、四肢近端,瘙痒剧烈,可伴继发感染、结节性痒疹。该病治疗较棘手,可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6~9个亚红斑量UVB光疗。口服泼尼松、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吲哚美辛25~50mg每日3次,异维A酸、伊曲康唑系统治疗可能有效。HAART治疗可改善嗜酸性毛囊提炎或使其他治疗更为有效[5]。
(五)药物不良反应:HⅣ感染者药物反应极常见,主要由抗生素、抗病毒药引起。用氧苄啶—磺胺甲基异恶唑是卡氏肺孢子病治疗选择之一,用药1~2周后,高达50%~60%患者出现发疹样药疹,少数进展为Stevens-Johnson综合征或中毒性表皮坏死。膦甲酸用来治疗阿昔洛韦耐药的HSV感染,可导致5%~30%的患者出现生殖器溃疡,适当补液可避免发生[18]。
齐多夫定治疗4~8周,甲部可出现蓝色或棕色的纵向条纹,其他表现有色素沉着、瘙痒、荨麻疹、非特异性斑丘疹等。奈韦拉平(nevirapine)和地拉韦啶(delavirdine),约50%患者出现暂时性瘙痒性斑丘疹,开始时低剂量渐增至合适计量,有时可避免该反应,如有严重发疹和持续发热需停药。茚地那韦和安瑞那韦(amprenavir)可产生皮疹,1%的患者发生Stevens-Johnson综合征[19]。
(六)光敏性疾病.:HⅣ感染者光敏反应发病率增加,皮损限制在暴光部位。慢性光敏性皮炎表现为苔藓化湿疹、鳞屑、色素斑,可能是对某种药物或其他物质发生过敏反应。治疗包括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润肤剂和避光。迟发性皮肤卟啉症,在HⅣ感染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