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颅内血肿引流管的图片,钻颅引流后近一个月,何时

您现在的位置: >>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张力性气颅的再探讨
发布时间: 来源:安徽省医学协会信息中心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钻孔引流术后并发张力性气颅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184例钻孔引流术治疗CSDH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张力性气颅5例。结论 钻孔引流术中操作规范,可有效降低术后张力性气颅的发生。术后严密观察,及时处理,可避免不良后果的出现。
【关键词】 张力性气颅;慢性血肿;硬膜下引流术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占颅内血肿的10%,手术方法较多,其中颅骨钻单孔引流术方法简单,治愈率高,是目前治疗CSDH的首选术式[1]。本文对比分析2003年5月至2005年6月我院应用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CSDH 98例(甲组)及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应用改进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CSDH 86例(乙组)的手术方法和术后并发症,就张力性气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甲组98例患者,男63例,女35例,年龄45~83岁,平均(62.7&7.0)岁。合并糖尿病者10例,高血压35例。乙组86例患者,男52例,女34例,年龄43~87岁,平均(60.0&5.9)岁。合并糖尿病者15例,高血压40例。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血肿量甲组60~100 ml,平均(75.8&4.7)ml。乙组50~110 ml,平均(80.6&5.4)ml。两组间无差异(P>0.05)。
1.2 改进后颅骨钻孔引流术手术方法 慢性硬膜下血肿均在局麻下行病变侧颅骨钻单孔引流,单侧病变行单侧引流,双侧病变行双侧引流[1]。颅骨钻孔时患者健侧卧位,将骨孔置于最高点,于血肿最厚处钻骨孔[2]。硬膜电凝后十字切开,并再次电凝硬
膜边缘使之回缩,硬膜切口可完全敞开。此时多数即可看到血肿包膜(乙组有50例可明确看到血肿包膜),电凝血肿被膜后挑开,将血肿缓慢放出。同时将12 F导尿管(导尿管前端预先剪2~3个侧孔)轻柔地置入血肿腔,用生理盐水缓慢反复冲洗,直至冲洗液清亮[3]。最后用生理盐水充满血肿腔,暂时夹闭引流管,骨孔处填入明胶海绵,缝合切口。引流管接引流袋闭式引流。术后将引流袋放置与患者头部平行或稍低水平。引流液过多说明有脑脊液流出,需将引流袋置于180 mm H2O水平。72 h后复查头颅CT,拔管。
甲组患者术后发生张力性气颅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5.6岁,其中1例合并有糖尿病,1例合并有高血压,1例合并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临床表现:进行性头痛、烦躁、意识恶化,偏瘫,出现病理征[4,5]。引流液红色,量少,可有气泡。4例患者在2 h内头颅CT确诊。1例患者4 h后发现病情变化,已出现脑疝表现,CT表现为典型的富士山征[1],气体多积聚在血肿侧额顶部,且伴有该侧硬膜下新鲜出血。张力性气颅确诊后立即在同侧额部锥颅放出积气,并置入引流管。4例患者在24 h内好转。1例发生脑疝患者持续昏迷1个月,家属放弃治疗。乙组患者术后未出现张力性气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CSDH钻孔引流后残留颅内积气常见[6,7],是因为血肿引出后空气进入血肿腔。正常情况下冲洗血肿腔过程中生理盐水可以将大部分空气置换出来,所以积气量远小于血肿体积,积气也不应超出血肿腔范围。张力性气颅时,气体体积可超过血肿体积,积气超出血肿腔范围,而且往往合并有血肿腔新鲜出血。对比两组手术方法,分析原因:(1)硬膜开口过小,引流管插入后冲洗过程中空气和冲洗液由钻孔处排出不畅。反复冲洗使血肿腔内压力逐渐增大,血肿包膜破裂、再出血,气体由血肿包膜破口溢出,进入硬膜下腔,破裂的包膜形成单向活瓣,使气体只能进入硬膜下腔,不能由钻孔排出,导致张力性气颅。(2)引流管插入过深,或插入过程中以及冲洗时压力过大,均可能导致血肿包膜破裂。此时,在反复冲洗过程若不注意排除空气则很容易将空气由包膜破口冲入硬膜下腔,由于血肿包膜的单向活瓣作用,空气积聚、增多,形成张力性气颅。(3)张力性气颅发生时往往伴有硬膜下再出血。这使得硬膜下腔可代偿的空间更加减少,张力性气颅的发生加快。
因此,为了避免张力性气颅的发生应该:(1)血肿引流时尽可能将钻孔处置于最高点。术毕将血肿腔内注满生理盐水,排出残存气体。(2)硬膜开口要充分。可以电凝切开的硬膜缘使之回缩,敞开硬膜开口。注意血肿包膜也要电凝、切开。插入引流管后要有足够间隙让空气和冲洗液从开口处排出。(3)冲洗时压力适度,等量置换冲洗,引流管不宜插入过深[1]。冲洗完成后尽可能用明胶海绵填塞骨孔。(4)缝合切口时切记将引流管口放置于高于切口平面并暂时夹闭,以免空气回吸入血肿腔。(5)术后应保持引流管道密闭,防止空气回吸入血肿腔。同时引流装置不要放得太低,以免过度引流。(6)尽量避免硬膜下腔再出血,其主要原因是血肿包膜损伤出血。插入引流管时动作要轻柔。一旦发生张力性气颅,立即在积气最高点(多在额部)锥孔排气,同时放置引流管,以迅速缓解高颅压状态,避免出现严重后果。甲组发生张力性气颅5例,经上述处理后有4例治愈,未出现神经功能损伤,预后良好。有1例患者出现脑疝,植物生存,预后极差。以至引起了医患矛盾。所以,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张力性气颅的预防和及时诊治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482.
2 只达石,崔世民,张赛.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规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 Mori K,Maeda M.Surg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in 500 cosecutive case:clinical characteristics,surgical outcome,complications,and recurrence rate.Neurol Med Chir,):371-381.
4 Prabhakar H,Bithal PK,Garg A.Tension pneumocephalus after craniotomy in supine position.J Neurosurg Anesthesiol,):278-281.
5 Toung TJ,Mcpherson KW,Ahn H,et al.Pneumocephalus:effects of patient position on the incidence and location of aerocele after posterior fossa and upper cervical cord surgery.Anesth Analg,):65.
6 Ishivata Y,Fujitsu R,Sckino T,et al.Subdural tension pneumocephalus following surgery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Neurosurgery,):58.
7 曾旗,杨冬武,田登攀.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张力性气颅的预防.医学临床研究,):137.
(本文编辑:江 宇)
免费查阅,仅供参考
最新中医论文
推荐中医论文
热点中医论文
快易捷官方微信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钻颅引流术23例治疗体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2007年
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钻颅引流术23例治疗体会
【摘要】:正我院自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收治老年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2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男16例,女7例,年龄均60岁以上,单侧血肿17例,双侧血肿6例,血肿量30~ 140ml,血肿部位:额颞顶部19例,颞顶部4例,病史1-5个月。
【作者单位】:
【分类号】:R651.15【正文快照】:
我院自2(X)2年6月至2(X万年6月收治老年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2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 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男16例,女7例,年龄均印岁以上,单侧血肿17例,双侧血肿6例,血肿量30- l4()ml,血肿部位:额颖顶部19例,颖顶部4例,病史l一5个月。 2.致伤原因: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传涛;曹泽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21期
黄斯杰;;[J];中外医疗;2011年19期
杜富明;李刚;罗宇;;[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20期
李越;文上康;杨朔;;[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王华;韦仁姣;;[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20期
张兴良;;[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5期
赵长地;刘红军;;[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年07期
黄勇;江普查;马超;易光辉;;[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年06期
杨国防;王建勋;;[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7期
樊庚;石磊;张瑞;侯宇飞;;[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光太;胡居恒;王孝芳;杨凯;詹寒;李剑;;[A];2008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金心;刘汉江;王定坤;;[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王志强;;[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陈宝诚;孙育贤;王允;;[A];2008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郭长顺;;[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许健;毋彩萍;孟祥慧;;[A];全国第八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李伯和;袁宜荣;张小军;刘文星;陈飞军;刘颖;黄磊;;[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李军荣;;[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薛跃华;孔伟;林亦海;王军友;;[A];2011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张海栋;赵冬青;王科;徐建军;李玉健;沈张锋;胡兵;张建军;;[A];2011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吕文;[N];大众卫生报;2005年
郭成根;[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斌;[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郑杨;蒋月荣;[N];中国医药报;2004年
;[N];大众卫生报;2004年
赵卫忠;[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赵卫忠;[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林抗生 邓小彦;[N];健康报;2002年
程守勤;[N];中国医药报;2002年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陈锦屏;[N];健康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霍旭阳;[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许峰;[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周青;[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王樑;[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彭建伟;[D];郑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平文;[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陈泽军;[D];苏州大学;2002年
林博文;[D];吉林大学;2006年
赵大巍;[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任东坡;[D];宁波大学;2011年
张新文;[D];浙江大学;2006年
余震;[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陈友明;[D];昆明医学院;2007年
秦德芳;[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徐管鑫;[D];重庆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治疗--《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年02期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例患者出现包膜内出血形成血肿,患者均手术治疗并对血肿外包膜做病理检查。结果 3例手术治疗后痊愈,1例因术后并发症死亡。包膜病理检查示,大量新生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有炎性细胞、胶原纤维和纤维细胞等,包膜内的毛细血管壁不完整。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外膜新生血管结构异常是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包膜内出血的原因之一,包膜内出血一经确诊应首选手术治疗。
【作者单位】:
【分类号】:R651.15【正文快照】: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起病隐匿,病程长,症状多不典型,年龄在40~80岁之间,治疗首选钻孔引流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颅内积气和积液,而包膜内急性出血形成包膜内血肿少见。2011年7月~2013年6月在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路径治疗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玉海;章文斌;胡波;邹元杰;刘宏毅;;[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年02期
吴巍;张恒柱;严正村;杨麟;杜任飞;许恩喜;;[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年06期
任东坡;蔺志清;;[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贺勇锋;刘建修;;[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年19期
王学思;朱旗海;姚进;邓如明;;[J];安徽医学;2014年11期
任东坡;蔺志清;;[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年04期
曹始波;徐建军;徐书源;李宽正;钟方正;;[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年06期
王文明;刘华;杨鉴;王中;;[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年06期
孙成法;姜华;褚荣涛;金科;张志越;;[J];黑龙江医学;2014年02期
段晓光;王树凯;段方方;邓强;陈志功;董留建;;[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年02期
刘向阳;钱忠心;赵鸿;龚良;丁勇;孙伟;刘卫东;;[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年03期
孔刚;祝海平;封硕;陈进;朱业余;;[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年05期
张曙光;程峰;石磊;李晓良;贡伟一;潘天鸿;;[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金;[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东;[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张存美;[D];山东大学;2014年
古增辉;[D];青岛大学;2014年
江敦清;[D];苏州大学;2014年
贺清;[D];南华大学;2014年
李拓;[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陆晓;陆文;;[J];法医学杂志;2010年03期
王献民;;[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年02期
张玉海;章文斌;胡波;邹元杰;刘宏毅;;[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年02期
高乃康,毛伯镛;[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4年04期
樊宪军;;[J];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涌海,王思明;[J];四川医学;2001年01期
陈伟强,杨应明;[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徐垠,陈彦飞;[J];实用老年医学;2001年06期
尹惠广,王广斌;[J];实用医学杂志;2001年02期
李寿国;[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23期
韩立虎,孙娟;[J];咸宁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蔡坤皓,郭伟,陈东;[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杨前美,周玉萍,彭登琼;[J];西藏医药杂志;2001年03期
罗建峰;[J];宜春学院学报;2001年S1期
叶强;[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国华;徐凯;魏连波;刘永杰;王峰;;[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姜纪敏;楼敏芳;胡宁;汪荣杰;;[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余秋根;陈奇翰;;[A];2009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方向明;;[A];2009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张士峰;吴凡考;魏斌;刘景传;武飞;宋艳群;;[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张学魁;崔明芹;孙德科;李宪峰;辛军;;[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张冉;;[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高惠兴;曹军;童广浩;范兆鹏;;[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李勇;来庆玲;陈刚;贾爱松;;[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高强;宁铁英;丁萌;刘伯晨;;[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郑杨;蒋月荣;[N];中国医药报;2004年
郭成根;[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蒋月荣;[N];家庭医生报;2004年
谢红峰;[N];保健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苏少波;[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新文;[D];浙江大学;2006年
秦德芳;[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王忠竹;[D];青岛大学;2014年
黄小林;[D];泸州医学院;2014年
彭威;[D];苏州大学;2013年
李剑;[D];吉林大学;2013年
葛韬;[D];浙江大学;2014年
朱志刚;[D];浙江大学;2014年
刘平文;[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陈泽军;[D];苏州大学;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探讨.pdf 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女26例;平均年龄54.6岁(27~69岁)。本组全部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没有明显颅内血肿形成。
DSA检查确诊,全部病例确诊后2
h内接受手术治疗。全部采用眉弓上经额纹切口,内侧到中线,外侧
到外眦水平,用铣刀形成大小为4.0
cm平颅底骨窗,保留游离骨瓣,封闭额窦,额骨内板磨钻
磨除,形成骨瓣前预留带蒂筋膜瓣,术毕覆盖额窦,骨瓣还回颅骨锁固定。术中首先打开侧裂池、第l、2
间隙及终板池放出脑脊液。待脑组织塌陷后。显微手术暴露载瘤动脉、动脉瘤,瘤颈夹闭。术后通过密
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效地呼吸道管理,控制脑血管痉挛,积极预防并发症等治疗与护理。
63例痊愈,2例术后发生了较严重的血管痉挛,造成脑梗塞.1例经过治疗痊愈,l例死亡。本组
未见复发。结论锁孔手术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微创治疗技术,减少了手术创伤及并发症的发生;
做好锁孔手术急诊治疗破裂的后交通动脉瘤术后早期专科护理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
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钻孔引流术后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探讨
刘程曲虹辛丽莉
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被认为是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
护理是关系到手术的成功率及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我们自年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老年
患者120例,现将观察及护理作总结及探讨如下。
一、临床资料
均4个月。有明确头部外伤史96例。临床表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80例,记忆力减退72例,失语
15例,小便失禁30例,复视24例,肢体功能障碍60例。
2.影像学检查:经CT检查证实均为幕上血肿,单侧72例,双侧48例,显示新月形或双凸形影;表
现低密度60例,混杂密度影40例,等密度影20例,血肿内血量40~120ml,均有占位效应。
3.引流方法与结果:采用单孔冲洗引流80例,双孔冲洗引流40例,冲洗时使用12号硅胶导管,用
2000ml左右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引流,注意排气及勿损伤血肿包膜,2—5天拔管。术后出现并发症
14例,术后出现血肿复发2例,继发硬膜下血肿3例,张力性气颅1例,癫痫发作3例,脑脊液漏2例,
肺部感染3例,经处理后均痊愈出院。
二、术后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及处理
1.血肿复发及继发性硬膜下出血的预防:学者认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多数与外伤有关,发生原因为
硬膜下腔的少量、持续性出血积聚而成。出血主要来源于皮质小血管或桥静脉的损伤,血肿扩大的原
因多数研究认为,血肿腔的不断扩大与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张力增高和凝血机制有关。残留较多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使血肿内膜缓慢持续出血再次形成血肿。同时,如果同侧血肿清除,颅内压力急剧
下降,中线回位,可能造成血肿对侧蛛网膜下腔桥静脉撕裂或损伤引起急性或者亚急性继发性硬脑膜
作者单位:110016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
下血肿¨】,所以,同侧血肿清除后应注意:①血肿腔内充以生理盐水;②禁止头颅摆动;③去枕平卧24
—48h;④避免使用脱水药物。临床出现的一系列的变化,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1)瞳孔及意识变化的观察:如果在清除血肿时,血肿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则由于血性脑脊液的作
用可能造成双侧瞳改变小,光反应减弱。有时会导致发热及全身表现的出现。如果一侧出现血肿,则
同侧瞳孔将会出现典型改变。同时伴有神志的变化,手术后主要在术后24—48h内密切观察。术后出
血多发生在术后24h内,表现为意识障碍或进行性加重,因此我们要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状况及其发展
趋势非常重要,每15~30分钟观察一次,如果病人在一度发生烦燥不安后突然转为安静状态,或病人
由非昏迷状态转为昏迷状态或昏迷程度加深等,提示出血的可能嵋J。应及时报告医生,复查CT明确诊
断,本组有1例在术后48h再发出血,2例术后一个月复查CT见血肿经再次手术痊愈。
(2)生命体征的观察:颅内出血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均可导致生命体征的改变。早期表现为
收缩压增高,脉压差增大,脉搏及呼吸变慢,有时表现不甚典型要综合分析bJ。本组血压,≥190/
120mmHg,脉压差&70mmHg,脉搏&60
脉搏、呼吸一次,有变化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3)颅内压的观察:术后继发出血可加重或引起颅内压增高,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并逐渐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关注微信公众号
相关热词相关学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慢性硬膜下血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